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技术技能

生物技术技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技术技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物技术技能

生物技术技能范文第1篇

为了更好地让本科生感受生物技术药物的魅力,在课堂内外我们采用了多种方式诱导和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并提供相应的实践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设计了到生物技术药物生产企业的现场教学环节。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具体落实到生产车间的流程、设备、产品上,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生物技术药物的表达和生产技术路线。通过比较原核表达系统和真核表达系统两个生产车间的设备与工艺,更深入地了解表达系统之间的差异和优劣。与传统药物生产车间相比较,规模不大的车间厂房却能生产出高额的产值利润,这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高新生物技术企业的魅力。事实胜于雄辩,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现场教学,其教学效果远胜于仅仅在课堂上以图表等形式进行授课。在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中,适当穿插老师自身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这样的课程设计拉近了学生与貌似高深的科学研究的距离。当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操作能力时,能够尽快地参与最基本的科研实验,活跃了第二课堂的开展。在本专业老师的带领下,让学生从课题设计、实验操作技能到展示汇报自己的研究内容得到全面、综合的锻炼。

2加强学科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凸显生物技术药物的学科特色

生物技术药物课程有着突出的专业特色。经过我们的不断努力,课程使用的自编教材入选2011年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开设了药学本科学生的生物技术药物亲和层析纯化的实验课程。让本科学生动手操作整个实验过程,从融合蛋白的表达、超声破碎工程菌、初步分离纯化蛋白到用亲和层析的方法获得较纯的药用蛋白。经过统筹规划,生物技术药物模块成为本科生毕业前最后的学习阶段所开展的药学专业多学科综合性实验教学课程重要内容之一。从基因工程重组蛋白的表达、纯化、活性鉴定,让学生完整地体验基因工程药物的设计与研制,了解作为原料药的重组蛋白药物的制备流程。随后,与药学专业其他学科相衔接,将获得的重组蛋白进行质量评价、剂型工艺研究等,推动学生综合运用前期学习过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3强化多学科、多层次教育合作,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

在校研究生院的领导和支持下,本教研室建设了开放性的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依托教学科研资源优势,我们结合实际,设计并开展了多项本科生的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并拓展了本科生开放性实验教学,向学生提供了实践和自我展示的机会。

3.1组织文献汇报,培养本科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文献检索、阅读及综述是培养科研能力的基础实践。研究生通过坚持阅读大量文献资料,了解和追踪本专业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初步具备了独立开展课题研究的能力。而本科生的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少,因此我们研究制定了适合他们的文献汇报方式。通过引领学生阅读文献,分析实验背景、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结论,领悟研究者的原创性思路和严谨的实验设计,让学生受益良多。而让学生制作PPT与研究生一起进行汇报来检验文献阅读的成效,让其意识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学习热情。学生文献阅读能力逐渐增强,不仅阅读的篇幅越来越长,而且还能够提出一些颇有见地的问题。此外,学生的多媒体制作、分析归纳和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快速提高,心理素质得到了锻炼,面对导师提问和应对各种突况更加自如。实践证明,文献汇报会在拓宽本科生的知识方面和培养创新能力方面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3.2立足创新性实验,培养本科学生的实践能力针对目前本科生的大部分实验教学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缺少探索性实验的问题,我们利用研究生新药发现创新实验中心的平台和指导组老师资源,对本科学生开展自主创新实验,充分锻炼本科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参加研究生团队的课题,部分学生还申请了学校的创新性课题获得经费资助。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相对独立地完成查阅文献、选题、设计、实验操作和总结等全过程,对提高创新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果仅靠导师个人指导,精力明显不足。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是一个由各年级研究生组成的团队,对解决本科生初次进入实验室遇到的问题帮助非常大。本科生还通过与研究生的交流合作,更好地融入整个科研团队,这些经验和体会对他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实践中我们还发现,一些平时理论课考试成绩并不突出的学生,在实践中却表现出动手能力强、遇到问题不服输等特点,不仅使我们对学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生物技术技能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模式改革;科研训练加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045-03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1]。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是新时期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2007年,教育部在教高[2007]1号文《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指出“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其中,实验教学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是对学生进行创造性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和酶工程是实践性很强的生命科学核心学科,其实验技术归于生物技术类,生物技术成为新世纪科技革命的重要推动力量,作为主导产业逐渐渗透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方面面,体现了一个国家高科技创新能力,而教育创新必须强化实践教学[2]。这就要求实验教学必须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需认真分析实验教学的现状和特点,进行有益的改革探索和尝试,以达到激发学生创新实践热情,着力于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目的。我们探讨了通过多种形式、不同层次、多个角度的实验实践课程体系改革培养具有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医学生物科学交叉人才。

一、优化课程体系

1.修订完善培养方案。生物科学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有一套符合教育规律和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案。为21世纪适应生命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满足国家对生命科学与技术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本着“加强基础、拓宽口径、强化实践、注重能力、优化体系、提高素质,坚持以学生为本,融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思想观念,以加强实践教学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构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相互衔接的科学、合理、优化的实验教学新体系。在现有生物科学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通过与相关学科、教研室沟通协调,建立三个水平的综合实验课程,即宏观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使学生在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能够体现在实验课程中。本教研室针对所任教的课程群,主要建立分子水平的综合实验课程。针对这部分综合实验课程,修订的培养方案中在大学二年级完成理论验证实验、基本型实验,保证学生基本专业素质和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大学三年级上完成探索性实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实际科研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大学三年级下完成创新型实验,增加实践环节,突出综合创新性实践内容,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并继续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调查,使培养方案适用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2.构建了独立系统的实验课程体系。针对生物科学专业课程的特点,将原有的高级生物化学技术、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实验课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一门“生物技术综合实验”实验课程体系。覆盖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高级生物化学技术、基因工程等课程的核心内容,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优化与重组实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实验技术与技能训练。第二部分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以基因工程技术为主线,内容涵盖分子生物学、高级生物化学、生物化学三个专业领域。在第一部分实验课同时查阅资料选择实验内容。主要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对不同实验进行整合。如怎样在体外获得神经生长因子为例,把聚合酶链反应,基因重组、基因导入、发酵罐培养、蛋白质分离纯化和性质测定等实验串成一个整体。在此基础上,后续开设了“探索性实验”,并于2011年启动实施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旨在培养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探索未知的兴趣,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在全校范围内选拔具有博士学位与副教授以上职称的骨干教师担任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指导教师。以指导教师在研科研项目为依托,按照“自主选题、自主设计、自主实验、自主管理”的原则,择优遴选项目予以立项,项目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基金和省级科研项目,内容涉及神经生物学、肿瘤分子生物学、病原微生物学、遗传学、免疫学等多个学科。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施,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从而进一步获得多项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

二、改革教学模式

实验教学是高校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方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自主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均有着重要的作用[3]。我们在对实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增加教学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

1.实施实验室小班授课。边讲边做,使教学由原来的形式简单、内容枯燥变为形式灵活、内容丰富,对知识点的剖析由表及里,深入浅出,一目了然,实现了课堂教学与实践的完美统一。

2.PBL式实验教学方法探索。开放实验室,主要目的是通过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完成实验把以前学到的理论、技术融会贯通地用到实际课题中去,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提高学生创新性思维和独立分析并运用科学实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将科研项目融入课堂教学和课程设计中。学生参与青年教师或研究生课题讨论和操作中,提高了生物技术的实践能力和科研开发能力,锻炼了团队合作精神。鼓励和辅导学生撰写科研论文,锻炼学生论文撰写能力。

4.转变考试内容和方式,建立一体化学习评价体系。将理论知识考核与综合能力考核相结合,全面地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际动手能力的掌握情况。平时考核成绩占20%,期末进行占30%比重的实际操作综合能力考核和比重占50%的试卷考核,使学生重视平时各知识点的学习和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使学习评价体系更加合理和完善。

5.生物技术综合实验课程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为使实验教学更直观,本课程所有实验操作全程录像,制作成网络格式课件。本课件在安徽省第一届教育软件大赛中获三等奖;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分子生物学网络课程。

6.综合性实验教材建设和应用。在开设这些实验课程中,我们深感实验指导教材的重要性。但由于当时国内还缺乏系统、有针对性的适合我校生物科学专业、实用的实验指导教材,所以我们编写了一套简明实用、适合学生和初学者使用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2006年12月,学校出版)和《生物技术实验指导》(2008年8月,学校出版)。目前仍在继续采用《生物技术实验指导》作为生物科学专业、研究生和医学检验专业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实验教材。

三、加强科研训练

本着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创新实践的能力培养水平的目的。将探索性实验列为必修课程,通过学生根据指导教师科研项目自主选择并分组,采用“教师点拨为辅,学生自主实验为主”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从教材和参考书中寻找有关原理作为实验设计依据,制定实验方案,自己确定处理因素、实验对象和仪器设备,自定实验方法和步骤,最后完成实验并撰写科研论文,教师在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和辅助,使实验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己研究探索的过程。在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的资助下,全系60%学生参与创新性实验研究。探索性、创新性实验的开设,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获得一定的科研成果;参与的大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实践技能突出,极大地提高了其就业竞争力;人才培养质量得以提升,用人单位满意度较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了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形成了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教与学双向互动的良好氛围;

四、创新性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生物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中,教师是主导,没有创新性师资,不可能培养出创新性人才,因此提高了教师素质要求,培养和引进了一批具有合理梯队的教师队伍;其次,由于教学方法、手段涉及讨论式、研究式教学,类似于PBL教学模式,因此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酶工程、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和医学背景,我们一方面在遴选教师时注重交叉学科的知识背景,一方面不断送出去培养,并且考虑到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是基础,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校实验技术人员队伍,才能更好地实现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教育目标[4],因此鼓励青年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参加各类培训,拓展知识面;再次,针对创新性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择优选择一直活跃在科研第一线的青年教师,以科研带动教学。

教学实践表明,生物技术综合实验课程教学,小班授课环境,教学与实验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网络教学的教学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质量和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学生基础知识扎实,生物技术实际动手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增强。生物技术综合实验课程体系建设,使学生在宏观上对生物技术有较深入的理解,并把几门课程实验教学有机地结合,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新性思维能力。已成为我校生物科学专业常规实验教学内容,并拓展到研究生和药学、药检专业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的开设;培养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生物技术实际动手能力强,更符合社会需要。从实习单位和用人单位的调查反馈表中反映出对我校生物科学专业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度评价,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参考文献:

[1].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杜,2001.

[2]刘莹,马丹丹,李娜,等.生物技术专业创新实践教学模式[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5).

[3]谭冠中.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J].高教论坛,2010,(1).

[4]朱妮娜.略论实验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1,(6).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学研究重点项目(NO:2012jyxm302);安徽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NO:2012zy048);蚌埠医学院教学研究项目(NO:jyxm1147,1322,1325)。

生物技术技能范文第3篇

在网络媒体发展初期,互联网上的新闻资讯量还不是很大,网络编辑人员主要依靠手工的方式完成资讯的查找、转载与加工。由于转载工作耗费的人力成本最大,因此那时候的网络编辑甚至被戏称为“网络搬运工”,虽然身为脑力工作者,却大部分时间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当时网络媒体的编辑大量投入在基础的资讯转载工作中,只有少部分编辑从事原创和专题策划等高级编辑工作。

然而,在日益激烈的竞争和爆发式增长的资讯数据面前,急剧上升的人力成本迫使网络媒体对新闻采编业务的工作模式进行革新,应用智能技术来解放编辑生产力成为了时代的必然。

工具的使用是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标识,蒸汽机的出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和工具基础。蒸汽机极大地提升了所在地的劳动生产率,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思考方式,促进了人们的更深层次的思考,使他们有相对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周围和未知的世界,并为探索未知的世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动力。

如今,智能计算技术的应用水平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网络媒体行业的发展水平。经过十余年的商业应用,从中文分词到命名实体,从篇章到句子,智能计算技术已经全面应用到网络媒体的编辑流程中。机械、繁琐的信息处理工作都可以由具备智能计算技术的机器完成,编辑人员的工作内容不断升级,逐渐回归到思考和创作的脑力工作中。

应用智能计算技术的互联网采编平台如何改进网络媒体的生产方式?如何优化编辑的结构?

网络编辑的主要工作有三个方面:发资讯、排首页、精编和专题制作。这其中发资讯是基础工作,是速度与规模的竞争。排首页则体现了不同网络媒体的业务思想,是媒体气质的体现。精编和专题制作等高级编辑工作则体现了网络媒体的实力。

发资讯又由“找、转、编、发”四个环节构成。在“找”的环节网络编辑需要能够及时发现最新、最热的新闻资讯,依靠编辑人员频繁刷新浏览器去发现更新的内容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如今激烈的时效性竞争。通过智能计算技术的互联网智能采编平台一方面可以对编辑设定的固定信源进行自动监控,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对新闻、论坛、微博的监控与挖掘,实现热点事件的主动发现,第一时间通知编辑人员进行后续操作。

当编辑发现有价值的新闻资讯后就需要立即“转”到自身的网站,在缺乏工具辅助的情况下只能依靠手工拷贝粘贴,这种模式不仅效率低下,也极大地降低了编辑人员的成就感。目前,也有一些通过从HTML标签中配置表达式来提取资讯内容的采集器软件,然而此类软件由于缺乏智能识别的能力,在纷繁复杂、动态变化的互联网信息面前显得力不从心,增加了大量的技术维护成本。现在,智能计算技术的发展已经可以动态还原网页的版式,基于视觉特征进行智能的内容提取,实现了准确、灵活的资讯转载模式。在这方面应用较好的网络媒体已经取消了传统意义上负责转载工作的编辑岗位,资讯转载工作完全交由互联网智能采编平成,每天上万篇的基础发稿工作全部自动完成,编辑团队全部投入到本地新闻的原创和精编工作中,竞争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虽然网络媒体每天的内容大部分要依靠转载,然而对资讯的编辑加工工作也必不可少。就拿关键词、摘要来说,它是网络资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网络资讯的关键词、摘要主要用于在网页源代码中标识,辅助搜索引擎识别资讯的内容,以便在网民搜索时更好的匹配。关键词、摘要的编写需要编辑人员仔细阅读正文内容,进行复杂的思考,耗费大量的精力。现在,中文智能计算技术在语义分析上已经非常成熟,能够自动提取文章的关键词、摘要,而且由于搜索引擎也是应用智能计算技术进行网络资讯的采集与识别,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利用智能计算技术自动生成的关键词、摘要会更加适合搜索引擎的识别。在此基础上,再结合一些搜索风云榜和新闻热点进行提取,就可以达到非常理想的搜索引擎优化效果。

在完成资讯的编辑加工工作后就到了“发”的环节,这个时候主要进行的是内容的审核流程,编辑人员每天处理大量的资讯,对于隐藏在资讯中的各类有害信息难免有所疏漏。而智能计算技术则可以实现全面、准确的信息安全过滤,对于各类违法不良信息和敏感信息进行自动化的识别与提醒,帮助编辑人员实现安全。

在应用智能计算技术将编辑人员从基础的发资讯工作中解放出来后,我们就可以调整编辑的结构,让网络编辑进行更多有价值的高级编辑工作,这其中精编和专题是最能体现网络媒体实力的工作。如今,微博的广泛流行使新闻的第一落点已经不再被传统的网络媒体所掌握,这时网络媒体之间比拼的就是对解释力的把握和对价值观的评说。

因此,网络编辑的工作重心也将逐步迁移到对内容的精编上,经过编辑挑选上到首页的文章应该都进行精编,通过编辑人员对散乱的、碎片化信息的梳理,为读者还原一种结构,呈现一种逻辑。这些工作主要包括丰富文章内容和结构化地组织各类句子素材。在海量信息面前,人脑的自我保护机制时刻在发生着作用,网民对网页资讯的阅读行为呈现一种点读式的浅阅读状态。结构化的内容更适合网民的快速阅读,因此编辑人员就需要收集整理大量的素材,并以时间、空间等维度进行结构化的展现。依靠人力从海量的信息中抽取有价值的素材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只有依靠智能计算技术将大量篇章级的内容打散,以段落、句子、命名实体的颗粒度进行存储,才可以快速获得编辑需要的素材。同时,对于时间、空间的自动识别也可以大幅提升编辑人员对内容组织的效率。相信随着此类智能计算技术的深入应用,网络媒体之间的内容同质化现象将逐渐消失,每个编辑人员都可以轻松组织符合自己编辑思想的素材,创作出独特的内容。

专题是网络媒体特有的形式,也是传统模式上编辑成本耗费最多的工作,很多网络媒体受限于编辑力量,每天的专题数量非常有限。然而无论从业务还是经营的角度,专题都具有着显著的价值。

专题制作除了要选取恰当的主题之外,大量耗费人力的工作就是各类素材的搜集、整理以及更新。这些工作其实都可以由智能计算技术辅助,大幅提高专题的制作效率。首先,应用智能计算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新闻、论坛、微博中的热点,辅助编辑进行选题。其次,在素材搜集方面,通过对主题词的设定,可以瞬间完成各类素材的初始搜集工作,编辑人员在常用的专题模板结构下只需进行快速的内容筛选即可完成专题内容的构建。当专题后,最新的相关资讯也会及时自动提醒,专题维护的工作量也大幅减轻。在深入应用智能计算技术的网络媒体中,经测算,通过互联网智能采编平台辅助专题制作可以提高一倍以上的效率,网站影响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以上是应用智能计算技术改进网络媒体生产方式的一些实践,如今网络编辑的工作中都已经或多或少的应用着智能计算技术,然而在以技术驱动的互联网发展进程中,对于智能计算技术的应用程度将决定着网络媒体的竞争力。

生物技术技能范文第4篇

弗朗西斯为人类与动物建立正常文明的关系作出了榜样,为了纪念他,人们就把每年的10月4日定为“世界动物日”。“世界动物日”设立最初的目的是希望借此唤起世人关注濒危动物,后来慢慢发展为关怀所有动物。

如今,地球环境日益受到污染与破坏,很多动植物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可有些人却天真地认为,人类的生物技术现在已经很厉害了,只要法律解禁,即使自然界的动植物灭绝了,利用克隆等生物技术,依然能够复制出很多动植物来,为什么还要担心物种灭绝的问题呢?可事实果真是如此吗?

生物技术有多强?

顾名思义,生物技术就是以生物学为基础的工程技术,这门技术就是以改造生物或者获得生物产品为目的。听起来挺科幻、挺高大上的,它所包括的类别也很庞大复杂,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以及发酵工程,都算是生物技术的分支。

其实,当代的生物技术主要的操作对象是微生物,特别是细菌和酵母菌。因为它们通常都是单细胞的生物,结构简单,易于培养,也不需要很大的繁殖空间,基因操作也容易。很多疫苗、药物的生产,都是先通过基因工程把相应的基因导入到这些生物里面,然后让这些生物再通过发酵工程,生产和分泌出我们需要的东西。正是有了这项技术,过去必须从血液中提取的胰岛素、干扰素、白细胞介素等活性分子已经能够由微生物合成,从而使得这些药物终于告别了有钱也难买的历史,变得相对平价。

生物技术也确实可以对动植物进行操作。比如,把调节生长素分泌的基因塞进三文鱼里,让它们长得更快更大,变成转基因三文鱼;把抗虫基因导入作物中,从而减少农药的使用。当然,如果有必要的话,我们也能用少数植物细胞,培养出一株植物,或者用重组的动物卵细胞,克隆出一个动物来。

生物技术并非万能

但是,生物技术并不是万能的。我们只能对现有生物小修小改,还不能设计出一个全新的生物,更不能像《侏罗纪公园》里那样,用远古琥珀里的蚊子吸食的血液去复活恐龙――那些被称为生物遗传物质的DNA在漫长的地质岁月中早已经降解,完全无法修复和利用了。

目前,我们所能做到的极致是,利用动物的活细胞,进行细胞成分的替换,增强细胞的活力,然后诱导这个细胞发育成一个胚胎,最终得到一个动物。由于新得到的动物和原来提供细胞的母体在遗传物质上几乎是一致的,所以我们把新得到的动物称为一个“副本”,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克隆”。克隆技术可以把一个你变成一千个你,但是却不能得到一个和你不一样的他。

假如一种物种即将灭绝,只剩下少量个体,即使我们对它们进行克隆,得到的也只是这些个体的一个个副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恢复了这个物种的种群数量――这个种群中的另一些个体,以及它们所特有的基因已经永远消失了。一旦一个物种彻底灭绝,我们就再也不可能找到它们的活细胞,连克隆的机会也没有了。

物种灭绝意味着啥?

物种一旦灭绝,现有的技术也无法让它们再生――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能够复活一种古代动物。尽管有人试图从西伯利亚的永久冻土层中挖取猛犸象的组织,以便获取猛犸象的遗传物质进行复活,但是目前他们需要克服的技术问题很多,离成功还有相当远的距离。

而最糟糕的是,我们可能不知道某种生物已经灭绝了――一些生物默默无闻地生存在地球的某个角落里,直到灭绝都没有被我们发现和描述。当然,这是完全有可能的。我们已知了124万种生物,而这个星球上总共可能有740万~1000万种生物!也就是说,多数物种都还没有被发现!因此,我们统计的已知物种的灭绝事件背后,可能有更多的物种灭绝事件。如果我们连这些生物都没有见过,也不知道它们曾经存在过,那不管我们有多先进的生物技术,也不可能去复活它们。

生物技术技能范文第5篇

xxx

(20__年2月22日)

同志们:

新春伊始,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县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及技术服务能力建设动员大会,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县“两会”及三干会精神,研究分析当前我县人口计生工作形势,安排今年人口计生工作主要任务,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业务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提高基层计划生育工作者优质服务及技术服务能力,以此推动我县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健康发展。刚才,李新立同志对过去的一年以及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对今年的主要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讲得很好、很全面,我完全赞同。这次会议,既是一次总结会,也是一次培训会,更是一次收心会、加压会。会议结束后,同志们都要从春节氛围中走出来,到岗到位,全身心投入工作,按照会议要求,切实抓好各项工作落实。下面,我强调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增强提高服务能力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历经30余年的努力,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有效控制了人口增长的过快势头,人口素质不断提高,新的婚育观念逐步形成,实现了稳定低生育水平的目标,实现了人口增长类型的历史性转变,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农村生产力还不发达,公共事业发展滞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群众生育意愿尚未根本转变,基层基础工作发展不平衡,流动人口管理服务还缺乏有效手段,稳定低生育水平面临诸多困难。为此,中央作出了“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和稳定现行生育政策不动摇,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特别是围绕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这个重点、难点,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一件头等重要的大事”的科学判断。由此可见,落实国家的计划生育方针政策,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就我县而言,自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全县减少人口出生近10万人,基层基础工作扎实推进,综合改革稳步实施,利益导向机制初步建立,管理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已经由主要以行政等手段控制“超生”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政策教育、行政等手段引导群众“少生”转变,由单纯控制人口数量向在稳定低生育水平基础上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转变。尤其是97年以来,我县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一直处于较好的发展态势,连续多年保持全省一类县水平,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在这些成绩取得过程中,广大计划生育干部特别是基层计生干部,讲政治、讲大局、讲奉献,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克服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承担起办好“天下第一难事”的重任,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绝大多数计划生育干部素质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经得起时间检验,经得起实践考验。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极少数干部中仍然存在业务不精、作风不实、服务意识不强、创新意识不强等问题;与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新任务和新要求相比,计生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还存在诸多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县委、县政府对同志们付出的辛劳、作出的贡献,是给予充分肯定的;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是看得很清楚的。

事业成败,关键在人。计划生育工作成效如何,关键是战斗在一线的广大计生干部。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是当前摆在我们广大计生干部面前的首要任务。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提升优质服务及技术服务质量,是当前我们广大计生干部做好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基本前提。面对严峻的形势,面对不进则退的发展态势,必须切实加强计生干部队伍建设。县委、县政府对同志们寄予很大期望。同志们的工作能力高低、工作成效好坏,直接关系全县人口计生工作大局,决定着我县经济社会能否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希望我们每一位计生工作者继续保持和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增强提高服务能力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提高优质服务和技术服务能力作为加强自身建设的头等大事,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主动地履职尽责,以实际行动稳定来之不易的低生育水平,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健康、稳定、和谐发展。

二、着力夯实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基层基础

落实“村为主”是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基础工作。因此,抓好计划生育“村为主”在提高计划生育工作水平中显得尤为重要。分析我县“村为主”现实状况,应该说“村为主”工作水平还较低,“村为主”工作还不稳定,“村为主”的发展还不平衡。具体表现在:一是认识上有偏差。有的干部认为“村为主”就是县、乡可以撒手不管,什么工作都由村级组织自行决策、组织和落实;有的地方认为“村为主”就是村专干的事,忽视了发挥村两委一班人的作用;也有少数村级专干认为“村为主”不是村专干一个人的事,既然村其他干部不抓,自己也可以马马虎虎,甚至搞应付、走过场。二是工作不到位。一些乡镇、村(居)干部对计生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到位,盲目乐观,花在计划生育工作上的精力极少,工作措施不力;一些乡镇计生干部工作缺乏主动性,作风漂浮,沉不下去,底数不清,情况不明,工作质量仍须进一步提高。从去年省、市抽样调查情况看,人口出生统计误差和节育措施不及时、不到位现象依然存在,重点对象管理、孕情跟踪服务和随访仍不到位,甚至是一本“糊涂账”。三是网络作用难发挥。育龄妇女小组长因报酬未落实而形同虚设,村级计生工作由村专干一人包揽,使分散的育龄群众情况难以掌握,导致经常性工作难以全面落实。有的村没有按照年龄轻、

文化高、能干事的要求选配计生专干,计生工作人员素质低,难以胜任工作。四是村民自治流于形式。计生协会组织开展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是落实计划生育工作“村为主”的有效途径。由于督促指导不力,保障制度不完善,使村级计生协会组织停留在形式上,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无法开展。计划生育工作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基层,核心是基础。在座的乡镇、村计生干部是计生政策的执行者,是整个计划生育工作的基础,是计划生育工作网络的网底工程,决定计划生育工作的成败。希望同志们切实担负起肩负的重要使命,切实发挥基层计生工作的排头兵作用,结合各地实际,抓好“村为主”机制的建立,落实“村为主”各项经常性工作任务,着力打牢计划生育工作的基层基础。第一,各乡镇计生专职副书记要在即将组织实施的村班子换届中发挥作用,抓好村两委班子建设。要把人口计生工作完成情况纳入衡量村干部政绩考核评估的重要内容,将近期计生工作成效作为村两委换届的重要依据,坚决兑现“一票否决”,注重把那些德才兼备、公道正派、务实肯干的同志选进村级班子。第二,要抓好村专干和育龄妇女小组长队伍建设。县人口计生委、各乡镇要采取各种形式,加强对村专干的业务培训和指导,要下气力解决少数地方出现的村专干“能干的不愿干,愿干的不能干”等现象。同时,随着工作重心下移,育龄妇女小组长作用也愈来愈突出,充分发挥“组配合”的重要作用是“村为主”的进一步延伸。各乡镇要想办法解决育龄妇女小组长报酬问题,真正使育龄妇女小组长的作用能发挥、见效果。第三,要把宣传教育放到首位,突出“首位意识”,并贯穿于“村为主”工作始终,起到营造氛围、转化思想、提高认识、解决问题的作用。在宣传教育内容上,要突出政策法规宣传、科普知识宣传、先进典型宣传。通过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群众对计划生育政策的认同率,提高避孕节育、生殖保健知识的普及率,提高计划生育工作的参与率和满意率。第四,要突出抓好计划生育村民自治。人口计生委要加大指导力度,各乡镇要认真抓好组织落实。各村要依法制定章程,落实好人员、职责,结合各地实际,采取各种有效形式,加快推进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第五,要抓住“一包两控三落实”这个核心,进一步明确并落实责任,使一班人个个身上有担子,人人肩上有压力,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一包,就是村级全体干部对各自责任区域内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对象进行包干负责;两控,就是控制政策外生育、控制政策内孕情异常流失;三落实,就是落实长效节育手术,落实随访服务,落实责任奖惩。第六,要组织开展一次春季计划生育集中服务活动。刚才,李新立同志已经作了详细部署,这里我就不再赘述。总之,希望同志们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真正把责任夯实,把基础打牢,把工作落到实处。

三、努力提高抓好人口计生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去年,我县创建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获得成功,但对照创建要求,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还很多。一是创建工作合力还没有完全形成。一些乡镇、村(居)领导对创建迎检的重视程度不够,有的存在侥幸心理,认为不一定抽查到自己,在人、财、物上保障不力;创建迎检的工作氛围和宣传氛围不够浓,紧迫感不强,工作节奏不快;责任包保体系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一些职能部门在涉及到的创建关键问题上主动配合不够、督查落实不到位等。二是影响创建效果的突出问题较多。计生工作的基层基础比较脆弱,计生入户服务见面率低,与此相关联的知识普及率、随访服务率、统计准确率等一系列指标也都存在一定差距;法定奖励与免费服务在基层落实不够理想,特别是各类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群众满意率不高;计生服务所人员技术服务能力欠缺,计生干部在编不在岗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存在等。三是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较多,有的目前仍未得到有效整改。如少数新建小区管理的对象面广量大、底数不清,各乡镇也都有工作明显滞后的重点村(居)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同志们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