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土美术

乡土美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土美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乡土美术

乡土美术范文第1篇

现代人的艺术审美观念是随着现实世界审美观的不断改变、进化、发展而不断贴近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的。在经历了历史上著名的多次艺术变革后,时至今日,一些创新性文化产业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崛起。这必将会快速、高效推动当前多种文化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同时,这样也令不同当代文化获得更大、更多的包容,使当代文化发展氛围更自由。但是,我们需要清晰明确认识到正是由于多种文化共同发展的相互制约、限制,让一些传统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在社会文化转型中出现令人难以走出的美学难题,迷惑、困顿、个人纠结和患得患失等心理情节,各种不同不良心理现象的纷呈,都表达出了人们对于现代审美基本认知的严重缺失。在现代审美中,我们往往会忽略掉一些传统艺术,对于乡土美术的审美就是其中之一。

一、乡土美术当前的基本概况

乡土美术主要指的一些发源于乡野农村的传统民间美术,在一些地区性质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中传承的,是兼具欣赏价值和美学研究价值双重价值的美术文化发展现象或者是具有收藏价值的实体物品,具有十分强大的美学价值。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保留和蕴藏着丰富历史文化的种族绘画艺术作品、传统制作工艺、奇形怪状的建筑、形象深动的艺术雕塑和面塑、出神入化的面具、民间剪纸、精美刺绣印染和布制品、流传千古的民间绘瓮、造型多样的木版画、动作皮影等等。这些别具一格的乡土美术作品特色是零散的、不成完整体系的。所以地方性的文化管理调查相关组织要想进行全面考察、整理、研究工作,让其保留原有的艺术风格,并且在此过程中让其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和扩大其在美术界的影响力,是需要长时间的发展和不断完善的。乡土美术是不同民族的人们在日常生活生产的劳动过程中被人们不断加以总结所创造出来的,作为我国当代传统民俗文化艺术的重要构成,当中一些美术作品也是人们日常生活小事的反映。从历史经验来看,正是由于传统农业文明衍生出的一种上天至大的古老价值观,而以血缘、亲缘、地缘三种关系结合,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颇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乡土社会,并渐渐孕育出了滋一系列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文主义传统思想,因而它是最值得推崇的母文化资源。

乡土美术所代表的是一种文化形态,它与农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原始艺术和传统生产生活活动的高度统一,物质文明以及精神文明的发展而由此带来的影响。让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美学价值的乡土美术以及其风格迥异的美术品散发出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气息。笔者在进行乡村美术调研时发现,贵州省黔南州的少数民族妇女服装的银饰品做工非常精致考究,饰品间的连接精密,图样简洁,色泽光亮, 是不可多得的手工艺精品。其工艺制作方法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口口相传,伴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古老的工艺制作方法已经不复存在。在社会大转型期间,现代苗族青年女人大多平时都不再穿着传统民族服饰、佩戴银手饰,只有当婚嫁或者民族节日时才穿,显然这样就与传统文化背道而驰,民族服装成为节日时的装饰点缀,关于其传承和发扬就成为了一个难题。而又据少数民族的数据部门调查统计,伴随现代乡村经济的发展变化,生活方式的飞速转变,特别是快餐文化的强势冲击,无数弥足珍贵的乡土美术技艺正在日渐走向消亡。具体表现是年代久远的村落建筑遭到相关部门的破坏或者废弃,一些民俗文化正遭遇消亡边缘或者发生变异,乡村美术资源损失严重,民间传统艺人日渐减少,可以说乡土美术的生存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全国各个地区。

二、现代审美与乡土美术

从现代美学艺术角度来看,乡土美术中产生的各种梦想以及各种个人情感的表达,民族文化精神和传统思想观念的传播,已经跟不上人类文明的脚步,但其艺术表现张力所带来的魅力却令现代审美望尘莫及。其基本的表现形态使其在平面艺术、立体艺术、空间艺术得到全方位的美学价值体现。如手工泥人、各种剪纸、造型纸马、经典年画、精美绣品、古老布艺、各式器物等,这些风格迥异的艺术表现手法承载了人们对于美好愿望的寄托之情,这些不同表现形式的乡土文化都在各种传统文化的体系之下表现出了巨大的人文艺术魅力。同时,因为民俗乡土文化的简朴随意性,使得形式各异的美术中又多了一种表现手法。

从形式特点看,乡土美术表现形式主要集中在平面表现上,由始至终都存在于各种艺术形式种,如纸张剪裁、纸板绘画、手工制品、农村绘画以及墓室砖画壁画等,平面创作相对于三维立体创作来说,其创作的自由度是三维立体创作所无法比拟的,正如美国绘画家路易斯说道: “平面绘画创作远比立体创作更具优越性,许多艺术奥秘就在其中,当你面对一个平面艺术品,会在欣赏它时获得难以想象的共鸣,好的绘画作品其实就是从中追求一种超越。”在乡土美术具体形态中,图文并茂关系也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农村绘画中的这一表现更为典型。比如一些具有立体特点的形态各异的手工泥人、颜色精美的棉布、年代久远的土陶艺术器物、材质不同的各类雕刻艺术、雕梁画栋和建筑装饰等,在设计理念和实际造型上,都呈现了风格夸张、形式新颖的艺术特色。无一例外地呈现出了独特的风格造型,自成一体的实体艺术令人浮想联翩。这些民间美术的整体特点与现代美术的自由性特色不谋而合。

从实验角度来看,民间美术的技术手段是需要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实现任何形式的转化,不同材质的各种工种艺术表现手段都属于乡村美术表现范畴。这在现代艺术表现手法上是极为罕见的。但是,我国古典历史文化的亚太地区延伸,对全世界的影响,已然成为历史,它已经受到西方现当代文化的影响,现代审美成为我们今天必须认识的价值理念。

三、现代审美乡土美术的具体运用

审美区别于科学观察,它主要是需要通过一般观察、众人参与、融会贯通、亲身经历等多种艺术活动构成的复杂心理活动过程。通过倾注自身感情、期望的旁观者心中寻找相互适应、相互理解的共同语言,主要需要选取恰当的审美地点。在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能否产生适应、对应、同构现象,即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及其所处的环境气氛的选择。所以,选择或者建构一个适宜的审美环境,有利于激发人们的审美情趣。根据现实的沟通性程度,我们通常把审美场所构建分成两类:

(一)审视审美场所。主要指的是审美过程的参与者之间进行互动交流、沟通的集会场所。它最大的优势体现在现实的交流性,审美者之间进行的审美沟通,可以有助于审美素养的提升。在放松心灵的和谐环境里,审美主体可以通过自身经历以及结合审美的相关基础知识,深化对审美对象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知,联系理论知识,区别不同审美对象的相互联系,对于不同审美对象的结构知识、对应关系要有全面、深刻的理解。在消除审美主体间的情感隔阂时,还要逐步降低两者之间的差别,通过此种方式,令两者之间的关系和谐亲密。伴随相关活动的展开,有计划、有层次地形成高标准的审美能力。这类审美能力主要体现在:乡村日常生活审美、乡间的古城审美、古镇和古村审美、乡村的各种时令节日审美、人生的礼仪活动审美、乡村的炮期、会期等审美。在这些不同风格的乡土美术作品审美中,汇聚的是审美者参与其中的最佳契机,可以身临其境感受乡土美术。

(二)虚化审美场所。相对于前一点,虚化审美场所让审美者们能够参与当中,但又可以不和他人交流,提供一种安静和谐的审美环境。这种方式的最大特点在于它能够借助现代多媒体手段获得大量珍贵资料,用一种视听语言向审美者们传达信息,这让乡土美术更具艺术性,这样的审美方式也会更饱满、更实际,更加具有可观赏性。可以这样说,所有形式的艺术表现,其实都是一种对艺术的重新改革,它主要就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增添了审美者们对于艺术作品的想象色彩,,让不同审美主体经过自由发挥的想象,体验并且感悟生活。之后用审美理论知识去丰富、完善它,创造出另一个富有想象空间的自由国度,进而让审美者们体味表面无端、实则有味的艺术再深化的审美享受。

乡土美术范文第2篇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每个幼儿园都会有其独特的乡土美术资源。我们应充分挖掘美术的乡土教育资源,将美术教育延伸到更广阔的社会背景和生活空间中,让幼儿更加关注本土生活, 因地制宜地把地域文化资源运用到教学中去,从中取材,开发本土化、生活化的美术活动题材,采用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丰富幼儿的美术活动,以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一、创设本土化的环境,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感知美

美术是视觉艺术,视觉是审美感知最主要的官能。给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感知素材,为幼儿营造充满乡土美术气息的环境氛围,则是培养审美感受能力的第一步。为此,我园不论是学校的走廊环境、班级环境还是班级的区角环境都精心布置,乡土美术气息充斥着整个校园,让幼儿沉浸在充满乡土美术气息的环境中,从不同角度把握事物的色彩、线条、形态,从不同方面感悟事物形象的审美特征,久而久之,幼儿的审美感受能力便得到了提升。

在班级环境布置中,我们结合主题活动,融入了诸多古镇文化元素。如中班在开展《家乡的桥》这一主题中,老师带领幼儿参观了东庙桥、龄嘉桥、善嘉桥等各种不同类型的桥,让幼儿寻找家乡的桥在古老与现代中的异同,并充分运用已有的审美观念,把自己设计的桥布置到墙饰中区。孩子们设计的桥形态各异,充分展现了每位幼儿不同的审美取向。在这样的创造中,幼儿的审美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二、走进大自然,让幼儿心旷神怡地体验美

自然界的千姿百态、斑驳陆离、纷繁变化,正是幼儿美术活动时鲜活的想象之源、创作之源。为了激发幼儿对生活中美术活动的兴趣,就应该让幼儿细细体会生活,走出幼儿园,走向大自然。幼儿与家乡是同呼吸的,往往因为司空见惯而容易让人忽略的乡音、乡情、家乡的文化等,似乎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但却实实在在走进了孩子们的生活,只不过这些东西都被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所熟悉,没有意识到这就是家乡的本土文化、本土资源。组织幼儿欣赏大自然的美、社会生活的美以及各种艺术的美,寻找色彩、感受色彩。

为了更好地让幼儿感受自然之美,在我园塑胶场地的一角,设有一片植物园,种了一些玉米、向日葵、马兰头、小青菜等,孩子们一有空就会要求我带他们去那里观察。幼儿在认识和适应大自然的同时,也陶冶了情操,培养了美感,丰富了想象,幼儿也因此萌生了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三、挖掘地方特色美,让幼儿引以为傲地欣赏美

利用本土资源培养幼儿审美能力主要发展幼儿对乡土特色的感受力,让其能动地观察大自然的风景,观察生活,让他们感知这个美好而又神奇的世界,激发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

1.水乡建筑之美

我园地处江苏吴江盛泽,是江南水乡的名镇。这里有二十多座桥梁,其中有建于晋、唐年间的东庙桥、龄嘉桥、善嘉桥;建于明初的登春桥、观音桥等古桥和先蚕祠、目澜洲、石塔、济东会馆、华阳会馆、徽宁会馆等胜迹。另原有圆照庵,现改建成目澜洲公园。这些古桥、古会馆、古宅、古弄都为我们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对于这些古建筑的欣赏和认识,都是培养幼儿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带领幼儿去小弄堂走一走,到先蚕祠坐一坐,到中和桥看一看,让孩子从这些古迹中去探索美、发现美、欣赏美。

2.戏曲艺术之美

戏曲艺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情感、认知、审美、创造等多方面的教育价值。能有效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在我们镇有先蚕祠,是供奉嫘祖,作为祭祀蚕丝行业祖师的公祠。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满”,是先蚕祠最热闹的时候。小满戏第一天是昆剧,第二天(正日)及第三天是京剧。我们组织幼儿观看表演,了解演员的服饰、道具、妆容,回到学校后,我们又通过唱、念、做、画等多种形式,帮助幼儿实际感受戏曲的丰富和优美,使幼儿对戏曲艺术风格和特点有初步的了解,培养幼儿对戏曲艺术的审美情趣,促进幼儿情感、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协调发展,激发幼儿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丝绸文化之美

盛泽是著名的绸都,“日出万匹、衣披天下”,印染、纺织是本镇的龙头产业,丝绸市场内图案丰富、色彩鲜艳的各种丝绸布料真可谓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为此,我们开展了“美丽的丝绸”系列活动:在校园种植桑树,在活动室一角开辟蚕房,让幼儿参与养蚕,每天给它采桑叶,观察它的几次蜕皮、吐丝、结茧的过程;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参观纺织厂和印染厂,了解一系列制作程序:缫丝、纺丝——织造——印染——织物后整理、深加工——服装、服饰等制成品;利用多媒体让幼儿观看用丝绸做成的日用品及工艺品,观看丝绸时装秀,最后孩子们用自己收集的各色丝绸边角料及围巾互相打扮,在音乐声中模仿模特儿走起了台步。在一系列探索、欣赏、扮演、创作等过程中让进一步了解丝绸的魅力,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四、开展乡土区域活动,让幼儿随心所欲地创造美

新《纲要》中指出:“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通过培养得以提高,教师应当在幼儿自身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环境的影响,着力培养和加强幼儿的创造力思维。展开丰富多彩的区域创设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丰富的乡土区角活动蕴藏着许多智慧和活力,在活动中幼儿犹如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不断地飞翔,如在建构区“小小建筑工”们运用土豆、藕、葫芦、南瓜等各种农作物搭建出一座座高楼大厦;美工区内,各种色彩鲜艳、图案精美的布料,让幼儿在欣赏感知美的同时更激发了幼儿想自己动手印染的积极性。为幼儿提供染布的颜料、工具、白坯布,让幼儿通过亲自尝试、操作设计各种颜色、图案的布料。当孩子们因自己的大胆尝试而设计出不同的花样图案时,他们是那样的欢欣鼓舞。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得以发展。在美工区我们还为幼儿提供打卷用的纸管、各色碎布头和大量的农村自然材料,供幼儿操作、摆弄、拼贴、尝试。在社会区里,我们又以近期的节日、本土习俗为主要内容,提供相应的材料。让幼儿在清明节做青团子、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做月饼、春节包春卷等。

乡土美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乡土美术 教学模式 探究

乡土是一个文化学概念,是指一个人出生或长期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包括这一地方的自然地理、社会人文等等。美术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广义的美术则凡与造型和色彩有关的因素都可以是美术的范畴,而狭义的美术则是指绘画、雕塑、装饰设计等。可见,乡土美术一词包含了社会学与文化学的综合含义,是一个看似简很单实则很复杂的一个复合型的概念。从狭义上来说,乡土美术就应该是指乡土中的美术成分,比如民间绘画,民间图案装饰,民族服装,民间雕刻等等,这类乡土素材是广大劳动群众集体创造的结晶,它反映了某一乡土族群的精神特征和对自然和社会的思考和认知方式,是民族、族群的精神、思想和审美的共同结晶。它蕴含着社会学、民俗学、民族学、艺术学、历史学、考古学、心理学等方面的文化因素,因此有很高的综合学术价值。广义上说,乡土美术则是指乡土中的美术成分,而美术成分则不仅仅只包括以上所说的内容,也包括了乡土文化中含有造型和色彩的一切因素,例如砍柴用的刀,耕田用的犁,甚至遮风避雨用的斗笠蓑衣等等,也包括一定的造型因素,这些造型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总结生活经验而得到的最合适的造型,同样蕴含着社会学、民俗学、民族学、艺术学、历史学、考古学、心理学等方面的文化因素,同样有很高的综合学术价值。有利于培养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乡土美术虽然有很高的综合价值,但是在众多的美术专业院校教学大纲中,把乡土美术内容融入教学体系的并不多见,除非是专业的民间美术教学大纲。1982年教育部颁布实施的《全国中等师范教育美术教学大纲》中就有乡土美术教育的相关要求①,根据这一大纲编写的中等师范教育美术教材也有相关的教学内容②,但是随着中等师范教育逐步升格,相关课程没有受到重视,乡土美术教育在提升师范教育的过程中并没有融入高师或者小教本科的课程内容,也没有融入美术师范专业的课程体系,而是淡出了教学体系之外,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然而,教育部的历次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都有关于乡土美术的相关教学内容,各省区自己编写的美术教材都会把本省区的乡土美术内容编入教材,而高等师范教育作为培养教师的摇篮,理所当然应该重视乡土美术的教育。高等教育中注重知识体系的系统传授,这样本无可厚非,但是在系统传授的过程中也应该注重学生的横向知识体系的建立,使学生学会从自己的专业角度认识乡土美术的文化价值和意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对于有着很高的综合价值的乡土美术,作为高校美术师范专业就应该责无旁贷地把相关内容融入自己的课程体系中。

乡土美术在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是很综合的,除了具有知识上的意义,还具有很综合的德育、美育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操。

乡土美术教育首先是乡土教育,乡土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意识,由热爱家乡而热爱国家以及文化传统。有了对家乡的爱,就会有建设家乡的责任意识,才有建设家乡的根本动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对族群文化的尊重,从而促进学生对民族团结的深刻意识,自觉维护民族团结与族群和谐。

2、 有利于培养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传统文化很多是通过口口相传得以保存的,而它们大量存在于民间,有的已经融入民间的乡土文化中,体现在乡土美术上,通过学习乡土美术,更能够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来龙去脉,从根源上了解美术作为一种文化成分的内涵,使学生对传统文化及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从而培养学生的传承文化传统的责任意识。

3、 有利于丰富教学内涵。

高校的美术教育以系统的知识体系为授课的基本范畴,在这个知识体系中有着自身的逻辑和系统,但是这并不等于乡土美术素材与其他专业的教学内容相违背,而恰恰相反,它们在原理上是相通的,是并行不悖的,在专业上也是平行的,在技术上则相对边缘,因为乡土美术的技法特点比较丰富,没有固定的模式,而是所有的美术类技法都可能被乡土美术所使用,因此,把乡土美术内容引入课堂,其实是引入一种文化内涵,也使教学更贴近艺术的真实本身。

广西的乡土美术资源分布较广,按材料分可分为布料类,有少数民族服装、刺绣等,纸张类,有剪纸、年画等,木材类有建筑、乐器、劳动工具等,金属类有银饰、铜鼓等。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东部主要是客家人的宗祠寺庙美术,客家戏曲美术,瑶族服饰美术等;南部则是渔业文化美术,壮族建筑美术,壮族服饰美术,京族服饰美术,陶器美术等;西部是“那文化”的中心地带,是壮族美术比较集中的地区,壮锦、绣球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壮族服饰、建筑等等都是很典型的乡土美术;北部则是多民族聚居地区,有的民族自身的美术特点已经不够明显;例如毛南族、么老族、彝族,而苗族、侗族自身的民族美术特征很明显,苗族的服饰美术更像是一座美术宝库,其中包含了剪纸和刺绣的各种技法,而苗绣更是在全国享有盛誉的特种刺绣之一;侗族的建筑美术则一枝独秀,风雨桥和钟鼓楼是民族建筑中的奇葩。瑶族多个分支服饰美术也很有特点,铜鼓也是一个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美术内容的乡土美术素材,而近年所开发的与壮、苗、瑶族相关的盘古文化也有相当的美术成分。

广西虽然有着丰富的乡土美术资源,但是这些资源被转化为教学素材的并不多。国家教育部已经在全国推行素质教育,采取了取消升学考试等等措施以促进教学科目的平衡发展,但是各地区为了工作考核而以考分为排名依据,这也间接维系了应试教育模式下的教学格局,为了追求排名靠前,各校也只能狠抓考试科目,美术学科也就保持了低人一等的副科身份,美术课程不能得到保障,丰富多彩的乡土美术素材难以纳入教学系统之中,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相当数量的学校在乡土美术教育方面的认识不够,执行教学大纲的力度有限,制度不够严格。各学校都在考核或者升学的压力下不断给学生学习考试科目,而图音体不例如考试科目,重视的程度有待加强。

2、 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素质提高,很多从事一线美术教育的教师缺乏对乡土美术的深刻认识,也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由于乡土美术在高等美术师范专业的专业设置中相对空缺,造成很多美术师范专业的毕业生缺乏应有的乡土美术知识,即使对于自己家乡的乡土美术也认识有限,甚至产生认为乡土美术是不屑一顾的雕虫小技的想法,在教学中没有处理乡土美术素材的能力。这就造成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主动引入乡土美术内容,或者排斥乡土美术内容的现状。

3、 不少学校意识到乡土美术作为地方特色的教学内容,很有必要大力挖掘,深入开发,但是迫于师资和投入,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方面是因本地的乡土美术资源难以引入课堂,另一方面又因为没有相应的师资力量而不愿投入,形成了二者的恶性循环。

以上现实说明,要把广西丰富多彩的乡土美术资源传化成教学资源,除了我们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培养具有乡土美术才能的教师队伍。作为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师范美术专业,把乡土美术素材引入课堂,不仅十分有必要的,而且还十分紧迫的。

目前,就全国高校美术教育现状而言,还没有比较全面的乡土美术教学大纲和教材,也没有哪个高校把系统的乡土美术作为必修课程之一来设置。广西师范学院艺术学院美术系作为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的摇篮,肩负着为广西乃至全国部分省区培养美术教师的重任,在提倡素质教育为主要精神的新课改观念下,我们的教学也要紧跟时代要求,不断完善教学体系。引入乡土美术不仅有利于丰富“一专多能”的基本培养目标,也符合新课改教学理念对教师的要求。所以,当务之急就是把乡土美术内容进行系统化的整理,使之融入教学体系中。

把乡土美术素材引入教学体系,培养目标则是具有乡土特色的新型美术教师,这些教师能够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认识和理解乡土美术,在教学中有能力积极主动自主使用乡土美术素材;在课程设置上,按照美术教学的一般习惯,应该以材料作为分类原则,设置布工、纸工、木工、金工等课程,每类课程还可以设置平面内容和立体内容,如平面布工、立体布工、平面纸工、立体纸工、平面金工、立体金工等等;在教学内容上,以广西的乡土美术素材为主,兼顾其他生源省份的典型乡土美术素材,例如山东的民间年画,湖南的湘绣等等。在教学原则上,要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原则,开设实践类课程使学生掌握乡土美术的制作原理,同时结合艺术理论课程或者其他文化课程,进行乡土美术理论的教育,使学生掌握乡土美术的文化内涵。

我校美术教育专业、设计专业均可引入乡土美术内容。在1.5+2.5课程设置中,可以把乡土素材放在2.5课程中,2.5课程共5个学期,除了最后一个学期毕业创作和毕业答辩外,其他学期都可以安排一定的乡土美术素材③。设计专业则可以至始至终融入乡土美术素材,具体建议如下:

1、 少数民族服装作为相对专业的类别,可以安排到设计专业的课程中,设置“广西少数民族服饰”课程,让学生系统了解广西少数民族服饰的艺术特点和制作基本原理,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面。

2、 油画、国画专业第五学期的工艺制作课程就应该安排相应的乡土美术教材,各专业都应该学内容和教学大纲。

3、 剪纸和年画比较接近版画专业内容,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课程让学生了解制作过程。

4、 壮锦、绣球、银饰、铜鼓等最富有广西特色的内容则应该作为专业必修课,让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必须了解,掌握制作原理和文化内涵。

5、 配备专门的专业教室进行乡土美术实践,在不大量增加教学成本的前提下完善教学内容,例如壮族服饰、苗族服饰、绣球、壮锦、侗族建筑模型等。

6、 完善艺术实践的内容,把乡土美术素材作为艺术实践的硬性指标来完成。

7、 调整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增加乡土美术原理和文化内涵的讲解,使学生提高对乡土美术的认识。

乡土美术作为一种文化成分,其综合的文化价值应该在教学中得到充分的拓展,真正乡土美术素材融入教学体系,还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的搜集整理,使之系统化、序列化。我们期待乡土美术的相关内容恰当地融入教学体系之中,对教学体系形成很好的完善和补充,实现有的课程体系能培养出具有乡土美术特色的师范美术师资。

参考文献:

[1]中等师范学校美术教学大纲编写组,《中等师范学校美术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82(15)

乡土美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美术教育;乡土资源;丰富课堂

由于受地域和经济文化的限制,很多时候美术课程无法被充分利用、实施,使学生享受美、创造美受到了阻碍。在我读小学时就根本记不起有美术课,隐隐约约记起有美术课时已经上初中了。那时的美术课对教师来说就意味着一块黑板,几支粉笔,对学生来说,也仅仅是铅笔加橡皮和图画本罢了。如今,农村的学习、教学条件和城镇已相差不了多少,更是多了乡土资源可利用。我认为这是农村教学的优势,只要充分挖掘乡土资源,农村小学美术教学将会魅力无限。《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美术教学。文本教材断然不可缺少,但我们决不能把学生局限在书本之中,而应跳出书本,走出课堂,在校园、社会、大自然中去探索、学习、创作。我个人认为的确如此,“美术”其实就是生活的缩影,应该是“我手画(制、贴、作……)我心”。农村学生相比城里的学生,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他们和大自然靠得最近,对生活的感受较深刻,了解“审美的第一材料”也很丰富。如果美术教师能恰当地开发和利用那些有利资源,将对促进农村基础美术教育以及实现素质教育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利用丰富的自然环境资源

充分利用大自然这本活教材,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学会利用各种感官去感知、去观察、去体验。大自然的景象千姿百态,教师要因势利导,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选择创作对象。如通过看那“锄禾日当午”辛勤劳作的农民(其实自己的父母都是农民)感受劳动美(多时可亲自参加);听那树林里“百鸟朝凤”感受自然美;观察“水中月,雾中山”,欣赏山水风光美……在教二年级《和妈妈在一起》一课时,我挑了个风和日丽的好日子,领学生到离校不远的小河边去上课。河滩上遍地都是粘性强、可塑性好的红浆泥。我先教学生自己动手采泥、摔泥,因为摔好的泥才有可塑性,然后让他们随心所欲地玩泥,在学生兴趣正浓时,恰巧沿河有一老人在放羊,其中就有两只母羊和它们各自的小羊羔在一起吃草,小羊羔一会儿蹦蹦跳跳,一会儿躺下打滚,真是其乐无穷。趁此机会,我便指引学生画面就在跟前,生活就是创作的源泉,赶快捕捉住创作灵感。有些学生已迫不及待,跃跃欲试。经过我的指导、大家激烈地讨论后,他们很快便动起手来。不一会儿,每个小组就创作出了风格迥异的作品:猪妈妈安祥地平躺着,四、五只圆滚滚的小猪崽正在哼哼着抢奶吃;吃饱的羊妈妈安静地和小宝宝卧在绿油油的草地上不停地反刍食物;劳累了一天的黄牛妈妈正细心舔着小牛犊;鸡妈妈则率领着孩儿们在草丛中觅食;驴妈妈喝足了水正在含情脉脉地望着狂奔乱跳的小毛驴……我简直被孩子们创作的一个个“奇迹”陶醉了。在农村,自然景观气象万千、五彩缤纷,教师只要善于捕捉,恰当引导,就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美术创作兴趣,又能增强他们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巧用农村特有的自然材料

定西是全国干旱的地区之一,但盛产马铃薯,有中国署都之称。当地老百姓习惯称马铃薯为洋芋。从商业或实用的角度看,越规则一致的洋芋越受人欢迎,个别在生长过程中由于营养不良或受虫害等因素导致成为奇形怪状的洋芋往往受人鄙夷,市场上不会被收购,但就是这些“坏”洋芋,却有奇妙的艺术效果。我充分利用洋芋资源设计了《丑洋芋不丑》一课。洋芋是定西人的命根子,定西农村的孩子对洋芋是很熟悉的,他们跟着家长种洋芋、收洋芋,几乎每顿饭不离吃洋芋,学生对洋芋的感情是很深的,他们在以前已学过泥塑等造型艺术的知识,已经有了造型设计和创作的基本能力,本课试图把洋芋的自然造型和雕塑的基本原理与造型教学相结合,营造问题情境,通过启发生成,使学生完成具有创意与美感的洋芋造型作品:小猴浓浓的母子亲、机灵的小老鼠上灯台、威风凛凛的小猫、憨憨的小狗、笨笨的小猪、可爱的小白兔、嘎嘎叫的小鸭子、啄尾的小鸡……真是让人拍手叫绝。这些动物形象都是学生生活中非常熟悉的,只要教师善于发动学生,激励学生,在农村可供美术创作的材料几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树叶粘贴、布毛线娃麦秆、雪娃娃、苹果摆的猪八戒、蛋壳人、泥塑、土墙上的家园玉米棒树根、各种蔬菜瓜果、妙趣横生的花石头、植物籽粒大聚会等都是美术创作的好材料。

三、充分挖掘民间艺术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许多散落在民间的艺人载于册中。在农村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有许多鲜为人知却极具艺术价值的民间艺术。如陶器、根雕、木雕、砖雕、石器、古庙彩绘、秸杆编的工艺品、瓷器烧造、剪纸、皮影、刺绣等,这些农村艺人所制作出的艺术作品观赏价值远胜过城市工厂批量生产的东西。我们可带领学生直接到烧瓦烧罐工场参观,或专门请民间艺人进行指导、示范、讲解,也可以收集民间剪纸、鞋垫、虎头枕儿、虎头鞋、莲花帽、针插儿、少数名族服饰等,让学生看到艺术与生活的联系,从而热爱生活,热爱艺术。

四、体验生活,丰富学生的感情世界

乡土美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乡土资源;美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8-0168-02

课程资源按照划分标准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我们把超出学校地域的课程资源归为校外课程资源,主要有校外图书馆、展览馆、网络资源、乡土资源等。乡土资源是农村学校得天独厚的校外课程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生活经验等。

在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等资源中,乡土美术占有半壁江山。如今,乡土美术保留完好的地方,主要集中在远离城嚣的农村。农村,有许多未被挖掘的宝藏,有许多鲜为人知的自然资源。“‘资源’能否被发现,其价值能否被认识到以及它能否被开放出来,关键在人……所谓资源的价值,亦即资源于人的意义,它能否被发现和利用取决于人的需要及其强度”。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大有作为”,当年鼓励知识青年支援农村建设时曾说过这句话。现在,我国仍有80%的人生活在农村,一半以上的中小学建在农村,农村依然是我们建设的主要阵地。“西部大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措施,无不把目光聚焦在农村,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异鼓劲。

一、立足农村,办出特色美术教育

农村学校坐落于乡村,有着丰富的乡土资源,却迫于经济、交通以及师生自身资源等条件的限制,一些学校不得不把美术课改上其它文化课,只有等到“检查”的时候才应付一下,使教育有悖于新课改“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现在,新课程在要求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的同时,也突出了教材内容的综合性及弹性力度,为教学留有更多可支配的余地,鼓励教师把课上活,上出特色,杜绝千人一面没有个性的教学形式。试想,在交通闭塞,信息相对落后的农村,要求学生画自己陌生的“恐龙世界”、“海底公园”、“遨游太空”等作品会得到什么结果呢?要北方学生做椰雕办得到?因此,领会新课标驾驭教材是上好美术课的关键。面面俱到既无这个可能,也没这个必要。重要的是将美术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在选择和使用教材上找好切入点,把教材与“乡土”有机结合起来。既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调动学习积极性,又在“润物细无声”中完成美育任务,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为学生今后的创业夯实基础。

人们对乡土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乡土美术对健全人格和培养学生的价值观等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广东潮州地区是我国陶瓷史上“民窑”的代表地之一,现有陶瓷企业近万家。为弘扬家乡特色,中小学美术课都拓展了“陶艺”内容。假期中,学生主动到陶瓷企业打零工,既可填补己用,又可熟悉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生产流程。学生从小受到陶瓷的熏陶,继而与陶瓷结下不解之缘,并树立以陶瓷创业的奋斗目标。贵州龙里县的巴江中学,把当地农村蜡染工艺进行变通,将布匹换成画纸,单一的蓝靛染料换成丰富多彩的水粉色,一个新兴的绘画形式——“农民画”诞生了,并采取兴趣班的形式组织教学,学生作品多次参加各类中小学生美术竞赛活动并获奖。贵州贵定师范附小在2003年的时候,为迎接新课改检查组的到来,学生制作了几十幅漂亮的“种子画”布置教室,让人耳目一新,得到专家组的高度赞扬。专家们指出,种子画不仅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还看到了产业化的端倪,希望作为一门特色课程继续发展下去。农村没有种子画,妙就妙在种子是土生土长的资源,是农村的重要标志。

二、农村,带着“土”味的美术资源库

乡土美术是美术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主要表现形式是民间工艺。在农村,用于工艺制作的材料十分丰富,从形状上大致可分为点材、线材和面材三类。点材有各种豆类、菜籽类、米粒、植物种子、碎果壳、果核,沙粒、螺壳、卵石等;线材有藤条、枝条、竹丝、秸秆、马尾、鬃毛、棕丝、棕叶、鱼骨以及半加工的麻绳等;面材有各种树皮、玉米壳、通草片、竹片、竹笋壳、棕布、板材、叶材等。手工艺制作大都是相通的,种子画实际就是镶嵌画,只是所用材料不同而已。烙画既可以在木板上操作,也可以在葫芦上进行,葫芦还可以用来雕刻。藤编亦可变作竹编、柳编。玉不琢不成器,宝藏不开发就永远是宝藏而无价可言。

三、开发乡土美术是教育需要

教育仅有特色是不够的,还必须考虑价值。作家王宏甲在《新教育风暴》一书中表示:“如果各地教学能到位地把家乡资源开发为教育资源,学生日后的生存能力、建设家乡的实际能力,都会因此而显著提升……把家乡资源开发为教育资源,就是在开拓大脑认识和容纳世界的能力,在培养生存能力,在促进成才”。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由此看出,开发乡土资源是教育赋予的使命,农村学校在开发乡土资源的同时还要肩负为经济发展服务的重任。

四、开发乡土美术是传承的责任

农村人自给自足,与世无争的生活习惯,也保留了生活的原生态。小锅酿酒,葫芦做瓶,牛角当杯;片木造椅,雕板围屏;融蜡靛染,拼缝成衣;刺绣挑花,与银同辉。对他们而言,这不是工艺,只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没有人把它当作艺术。由于没有文字记载,“艺术”通过“技术”凭言传身教传承下来。正是这些带着泥土味的“产品”无声诉说着一个民族的发展历程,使民间变得淳朴而厚重。然而,在经济利益短期效应的怂恿下,不少农村青壮年走出大山,背井离乡去淘金。同时,也接受着先进文化的洗礼,接受着观念的革新。加上新材料、新工艺的涌现,传统工艺逐步失去生存环境,慢慢退出历史舞台,走进博物馆。

学校教育具有群体优势,一传十,十传百,使民间工艺的继承和发展看到了希望。农村美术教师常年穿行在乡间民舍,对当地能工巧匠耳熟能详,了如指掌,为民间工艺技术的收集整理提供了便利。况且农村孩子与这些“工艺品”以及工艺大师们朝夕相处,耳闻目染,为民间美术教学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另外,农村孩子购买课本所需的学具有一定困难,而民间工艺用的材料主要是原始材料,对于他们可谓信手拈来,为民间美术教学的实施创造了有利条件。

广州市广中路小学为了“让孩子在动手过程记住一段历史”,联合广州博物馆、广州青年美术家协会等单位,在学校特别设立了“通草画学堂”,成功还原了通草画的制作过程,使已失传的广州通草画手艺得以延续下去。

作为美术教师,应积极领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髓,不断提升自身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多渠道去开发乡土资源,把美术教育办出特色,授人以渔,弘扬民族文化,为地方经济做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孙乃树,程明太.新编美术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