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子商务与工商管理

电子商务与工商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子商务与工商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电子商务与工商管理范文第1篇

1.1电子商务的硬件构成

第一,数字通讯的输送载体,其中包含了磁载体、双绞线、使用同一个轴的电缆、光纤和无线输送等等。第二,数字通讯体系,其中包含了不借助电线的通讯、通讯卫星、isdn、宽带isdn等等。第三,电脑互联网,其中包含了我们常用的局、城、广域网和internet等等。

1.2电子商务的软件构成

应用开发平台包括数字方式和商务方式,idss叫做智能决定支持体系。电子商务的软件构成是一个重要的核心,离开了软件构成,电子商务系统就不能正常工作。

2电子商务和工商管理工作的联系

公司经营和生产方法因为电子商务的原因而获取了不同方面的发展。

2.1用户关系管理

这种关系的管理的目的是完善公司和用户之间关系的一种现代管理体系。这种管理方式应用于公司市场营销、售卖、技能等等方面,它的最终目第一点是凭借这种方式能够给予最方便并且最好的服务,同时招徕或者是维持原来的用户;第二点就是凭借这种方式对工作过程的全方位管理,并且让公司的造价降到最低。[4]其实,用户管理关系不仅是一种定义,而且是一种管理软件和技能。以往的公司的生产理念是以成产的物品为核心,而现在是以用户为核心,这也是一种进步。

2.2供应链管理

这种管理方式是根据中心公司,凭借物品流动、资金流动和消息流动的方式,把供应商家、制造商家、分销和零售商家等最后到客户都连接成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是一个具有完整结构方式的功能网络。这样就是组成一个完善的供应链,从开始的供应商一直到客户。

2.3物品流动管理系统

所有应用电子商务的工作的完成,都要依靠一个非常不错的电子商务物品流动体系的使用。这样的电子商务物品流动体系,就是结合了信息流动、资金流动和物品流动的结合体。电子商务应用的都是数字,这就预示了以后的交易方法、购买方法和服务方法都向数字迈进,这就突破了原来业界的固定模式,推动了物品流动行业的发展。

3电子商务环境下工商管理的对策

3.1电子商务环境下传统工商管理所面对的问题

因为电子商务正在以最快的速度在推动着,这就让传统的公司间的交易形式在无形中发生了变化。贸易的两方通过电子技能和互联网技能就能够非常容易的在互联网上让整个交易顺利完成。做作为整个交易的监管部门,工商管理机构以往的监督管理办法、服务方式在这样的一种新型贸易方法下面就发生了非常显著的缺点,这一般都表现在了下面两个过程里面:第一点,工商管理机构用来确定贸易两方有效身份的重要方法,也就是通过颁布营业执照的方法,在现在的互联网交易中已经不在使用了。以往公司之间互相确定有效身份的方法就是凭借双方拿出工商管理部门所的营业执照。但是这种方法在现如今的互联网交易里面,却不能让纸质的营业执照再发挥出作用,因为这种执照必须要在两方都相见状况下才能得到核对证实。并且,互联网交易的最大优势就是买方和卖方不用面对面,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进行买卖,这也让执照在互联网交易的方式下不能得到应有的效果,互联网交易没有执照和不能控制的现象已经泛滥,办理执照就是为了应对工商人员的监督,而不是能够证明网络经销人员的身份。而且,网络交易的最大缺点就是虚假性,因为双方见不了面,所以保证不了交易的真实性。这也需要工商部门找到一种方法,能够确定交易两方的身份,让欺骗的行为无处可藏。第二点,现在就已经具有的工商管理方法已经不能对互联网的商家进行监督管理,因为网络有着残酷的竞争,所以创建一个公平竞争的制度是非常主要的。这也需要工商管理机构对公司网上交易进行有效监督管理。但是运用互联网方法经营的公司,有着很高的信息化技术,可以影响到整个地球。这样违法活动也就屡禁不止了。这样也要求工商管理部门加强对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要完善工商管理的网络水平,从而进行有效监督。

3.2电子商务背景下工商管理认证机构注意的问题

电子商务与工商管理范文第2篇

电子商务不仅是眼前所看到的交易行为,而且是新商业文明发展的一部分。对市场的规范者来说,这意味着两大变化,一方面,规范对象发生变化:一是市场主体发生变化;二是市场本身形式发生变化;三是市场所配置的资源发生变化。另一方面,规范方式发生变化,一是政府在加强执法监管的同时,要向服务方向转变,坚持把服务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二是政府要把管不好、管不了、不该管的事,交给社会,加强行业自律,共同治理,共担责任。

一、工商行政管理规范对象变化的时代特点

现有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是传统商业文明上层建筑的一部分。现有工商行政管理法规,是针对传统工商活动的规范。在新商业文明背景下,工商行政管理体制如何调整是个新课题。

(一)市场主体的变化

工商行政管理要对市场主体准入行为、交易行为、竞争行为和退出行为进行全程监管,首先需要界定管理对象,哪些政府该管,哪些政府不该管;不该政府管的,该由谁管。为了避免行政规范落后于发展形势、发展需要和发展趋势,提前充分考虑市场主体本身发生的质变,是非常重要的。

在传统工业化社会中,企业是市场主体;在新商业文明中,自然人成为市场主体的情况会越来越多。我们既要预见到新旧商业文明交替时期企业与自然人共同成为市场主体的情况发生,甚至还要预想到将来自然人成为主要的市场主体也有可能。

我国工商行政管理的对象,有个历史演化过程。过去,在传统计划经济思路下,管理对象主要是自然人和家庭经营,为的是抑制市场经济因素;改革开放以来,管理扩展到统一市场,包括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实际转向的是企业。然而,随着互联网兴起,自然人在经营中的地位呈上升势态,带来了新情况。

电子商务适合在家办公,越来越多的自然人和家庭从事经营活动。例如在江苏省徐州市沙集镇东风村,1000户农民中,有600户从事板式家具业务的网店经营,收入规模达到3亿。其中,多数农民以自然人、家庭经营的主体形式从事电子商务。东风村电子商务市场主体中,现实中就出现了自然人主体为主,企业主体为辅的情况。另外,据《互联网周刊》家庭实验室2008年3月进行的一项375个样本的全国性调查。有72%的受调查者相信,在家办公将在十年内流行。在这72%的在家办公支持者中,18岁以上的无收入者(在校大学生)和30岁以下参加工作不久、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低收入者,对在家办公的信心,明显高于前后、上下区段人群。因此可以基本断定,80后、90后将在十年内投身SOHO浪潮,成为我国在家办公第一代。

新商业文明最终趋向的形态是生产生活一体化,随着自然人兼业、在家办公(SOHO)、农村乃至城市家庭经营、学生在校经营等情况越来越多,以往工商行政管理对象与实际的市场主体间的错位就会越来越大。

传统工商行政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民法通则》将个体工商户和农村承包经营户归类为公民(自然人)。其中,个体工商户可以进行工商登记,而对自然人从事电子商务如何规范,就成为新的问题。国家工商总局的《办法》规定“通过网络从事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的自然人,应当向提供网络交易平台服务的经营者提出申请,提交其姓名和地址等真实身份信息。具备登记注册条件的,依法办理工商登记注册。”同强制登记比较起来,《办法》有了明显改进。至少缓解了电子商务从业人员迫在眉睫的危机。然而,什么叫“具备登记注册条件”,有专家理解为这是自愿登记,这在文字上留有很多解释空间。

其实。自然人有内在利益动机则可能转化为法人。例如,可以从承担无限责任转向有限责任,从小规模到做大、做正规,主动进行工商登记。硬性要求自然人进行工商登记既不合情理,也不符合趋势潮流。同时,登记注册只是一种管理办法。对自然人的管理,还有网络交易平台服务的经营者管理和市场本身自治可选择,可以借鉴“行业和企业自治优先的原则”处理。

要鼓励各地方工商行政管理创新。例如,国家工商总局《支持服务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若干意见》中规定,允许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困难群体将家庭住所、租借房、临时商业用房等作为创业经营场所。不同地区应根据自己的实际,在经营场所方面,对自然人从事电子商务采取类似的灵活政策。

(二)市场本身的变化

当前的工商行政管理主要是针对边界明确的企业在扁平化的市场中的活动进行监管。未来电子商务改变了这种情况,一是企业与市场的边界模糊了;二是市场本身形成基础业务与增值业务交叉补贴的双边、双层市场。

网络是介于市场与企业之间的第三态组织,它既具有市场的扁平化特征,又具有企业的结构化特征。它不像企业,是因为它扁平;它不像市场。是因为它结构复杂。这是一种新的市场结构。从实践看,网络的结构,往往表现为基础业务与增值业务交叉补贴的双层市场、双层经营结构。

这种变化带来工商行政管理的不确定性。例如对于低于成本定价来说,免费模式的实际情况是基础业务免费而增值业务收费,固定成本投入与边际成本投入的主体可能是分离的,由此形成的市场秩序与单一的扁平化市场的秩序有很大不同。

连带着,免费模式的市场行为既不是垄断又不是竞争,但又不像物质生产条件下的垄断竞争,而是一种特殊结构的垄断竞争,是基础业务垄断(或自然垄断)与增值业务高度竞争形成业务互补。这也对工商行政管理带来新的问题。

(三)市场配置资源的变化

另一个变数较大的管理对象是信息资源。以往工商行政管理面对的市场资源,主要是物质资产、物质生产资料和资金。但电子商务不仅涉及占重要地位的信息流,还有信息资源本身的管理问题。例如对个人信息(包括个人隐私)如何管理,监管就面临新情况的挑战。这些挑战还不仅仅是眼前已经看到的一些矛盾,真正的矛盾还没有充分暴露。美国多年以来的实践表明,对个人信息采集、开发、保护的规范将是个长期摸索的过程。

《办法》涉及了个人信息保护,但这个问题看来需要更加专门的规范文件来解决,如个人信息保护指南,以及更进一步的政策(如还没有列入日程的指导意见、条例等)、法律(如还没有列入立法议程的网络

个人信息专门法律等)。

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在于,正如艾伦与托克音顿所说:“隐私权像其他法律权利一样不是绝对的”。设计相关法规,一定要注意各种利益的平衡。监管的法理基础,应该建立在信息中立的判断上。认识不到这一层,说明我们还缺乏起码的条件来解决这个问题。

从电子商务未来发展趋势看,对个人信息处理(保护只是其中一方面,还有采集和开发等)的规范,至少要同时考虑消费者现有权益,电子商务深入发展后产生的新的权益(如个性化与选择权),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商业与公共利益等方面。从美国对谷歌街景监管意见的摇摆不定可以看出,解决这类问题存在以现有认识水平意想不到的深层矛盾存在。草率下结论恐会伤及国家竞争力。

二、工商行政管理如何通过职能转变适应电子商务发展

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变化了,生产方式转变了,对政府职能转变势必提出客观要求。政府职能转变,就是要把“管不好、管不了、不该管”的事,交由社会去管;政府通过优化职能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

(一)在加强执法监管的同时,要向服务型工商方向转变,坚持把服务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工商行政管理从收费型工商,转向监管型工商是一个进步,但还不够,需要进一步向服务型工商转变。它应当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提高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公共服务水平。一是提高直接服务水平。包括通过电子政务提高工商行政管理的公共服务。加强政策法规信息引导,提高基础信息服务能力。完善企业便捷获得政府信息的渠道。简化办事手续,提高办事效率,为企业提供高效服务。二是提高间接服务水平。包括健全法律标准环境,完善政策措施环境,建设信任保障环境,建立健全电子商务服务商的信用评估制度和进入、退出机制,推动电子商务服务商信用信息的公示与共享,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提高人们对社会服务体系的信任度,营造社会人文环境,等等。我们注意到,《办法》抓住“诚实信用”这一点,将信用监管规定为监管网络商品和服务交易的基本手段,有利于信任环境(含信用环境)的改善。

其次,推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服务环境。这一点实际是服务协调,强调政府与社会协作进行服务分工。除了政府公共服务之外,政府有责任推动对电子商务的社会服务发展。如果只是强调自己的职能是行政监管,而认为社会监管不是自己的事,这不符合服务型工商的要求。当然,这不是《办法》本身要解决的问题,而是与《办法》配合要做的工作。推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服务环境,主要是围绕电子商务的规范,推动相关服务体系建设,甚至相关服务业发展。比如,当政府对于自然人的监管鞭长莫及时,如果以服务体系或服务业形式出现的信任服务(在美国有信任这个行业)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或公益机制解决问题,政府自己就不必直接去做,但有责任为社会创造条件予以推动。当前,电子商务服务商自发形成了许多维护诚信的非正式制度。政府应鼓励其发展和试错。像支付宝、财付通这样形成了信用产业的,更要积极扶持。

(二)政府要把“管不好、管不了、不该管”的事,交给社会,加强行业自律,共同治理,共担责任

由于工商行政管理对象的变化,电子商务的治理无法沿用全能政府的管理办法,要寻求政府管理与社会自律相结合共同治理的方法。从实践看,围绕规范电子商务,企业和社会已经在行动。阿里巴巴提出“小规则、弱治理,重发展、讲诚信,自组织、内生型”的网规,是企业和社会发挥自治作用的体现。

网规的治理方式,与政府管理有明显不同的特点。第一,工商行政法规是自上而下形成的,网规是自下而上形成的。网商对于自己制订的规则有更强的遵守意愿。利用网商自我订立规则,可以有效降低工商行政管理成本,提高治理效果。第二,政府法规一旦形成,会保持相对稳定,难以对变化及时响应;网规则可以根据情况变化,与时俱进随时调整。电子商务技术性强、变化多,新情况层出不穷,以法规来规范,经常滞后于形势变化。充分利用企业和社会自治,可以同工商行政管理形成互补。

《办法》不可能将电子商务交易中的方方面面都覆盖到,但需要有意识地为企业和社会自治预留空间。避免政府过多干预。本着行业和企业自治优先的原则,行业和企业可以解决的问题,或者管得更好的事情,政府就可以不作为重点管理。政府要重点加强的是行业和企业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介入管理市场失灵、社会自律失灵的领域。

电子商务与工商管理范文第3篇

 

B2B模式的电子商务面向企业整个供应链管理,并带来了供应链的变革,使企业降低交易成本、缩短订货周期、改善信息管理和提高决策水平,从质量、成本和响应速度三方面改进企业经营,增强企业竞争能力。

 

B2B电子商务模式带来了企业价值链的变革

 

供应链(Supply Chain)由波特的价值链理论(Value Chain)发展而来.波特指出,任何一个组织均可看作是由一系列相关的基本行为组成,这些行为对应于从供应商到消费者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流动。

 

波特的企业价值链是面向职能部门的,资源在企业流动的过程就是企业的各个部门不断对其增加价值的过程。但随着全球性竞争的日益剧烈、顾客需求的快速变化,采用劳动分工、专业化协作作为基础的面向职能的管理模式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它将企业业务流程割裂成相互独立的环节,关注的焦点是单个任务或工作,但单个任务并没有给顾客创造价值,只有整个过程,即当所有活动有序地集合在一起时,才能给顾客创造价值。哈佛大学的哈默博士于1990年提出的企业流程再造(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指出:企业的使命是为顾客创造价值,能够为顾客带来价值的是企业流程;企业的成功来自于优异的过程业绩,优异的过程业绩需要有优异的过程管理。B2B的电子商务模式采用了以顾客为中心、面向过程的管理方法,提高了对顾客、市场的响应速度,注重整个流程最优的系统思想,消除了企业内部环节的重复、无效的劳动,让资源在每一个过程中流动时都实现增值,以达到成本最低、效率最高。B2B带来了企业价值链的变革。

 

B2B电子商务模式引起企业供应链的变革

 

企业内部存在着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流动,企业与企业之间也存在着这样的流动关系。在日趋分工细化、开放合作的时代,企业仅仅依靠自己的资源参与市场竞争往往处于被动。必须把同经营过程有关的多方面纳入一个整体的供应链中,这样每个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就通过供应关系联系起来,成为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供应链。供应链管理就是把这个供需的网络组织好。但传统的供应链管理仅仅是一个横向的集成,通过通讯介质将预先指定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客户依次联系起来,这种供应链只注重内部联系,灵活性差,仅限于点到点的集成。这样成本高、效率低,而且供应链的一个环节中断了,则整个供应链都不能运行。

 

B2B的电子商务模式弥补了传统供应链的不足,它不仅局限于企业内部,而是延伸到供应商和客户,甚至供应商的供应商和客户的客户,建立的是一种跨企业的协作,覆盖了从产品设计、需求预测、外协和外购、制造、分销、储运和客户服务等全过程。居于同一供应链的厂商之间不再是零和,而是双赢。B2B的电子商务模式带来了供应链管理的变革。它运用供应链管理思想,整合企业的上下游的产业,以中心制造厂商为核心,将产业上游供应商、产业下游经销商(客户)、物流运输商及服务商、零售商以及往来银行进行垂直一体化的整合,构成一个电子商务供应链网络,消除了整个供应链网络上不必要的运作和消耗,促进了供应链向动态的、虚拟的、全球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它运用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技术——客户关系管理(CRM),使需求方自动作业来预计需求,以便更好地了解客户,给他们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使资源在供应链网络上合理流动来缩短交货周期、降低库存,并且通过提供自助交易等自助式服务以降低成本,提高速度和精确性,提高企业竞争力。

 

B2B电子商务模式促进了企业三个层次的过程再造

 

在企业供应链上,信息、物料、资金等要通过过程才能流动,过程决定了各种流的流速和流量。为了使企业的过程能够预见并响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企业的过程必须保证资源的敏捷畅通。因此,要提高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竞争力,必然要求企业过程的再造。对于B2B的电子商务,这个变革已不仅限于企业内部,而是要把供应链上的所有关系企业与部门都包括进来,是对整个供应链网络上的企业过程再造。

 

B2B电子商务模式的有效实施,关键是供应链在企业内外是否有效衔接、企业内部供应链的信息系统是否与企业内部的业务系统如ERP、CRM等有机结合在一起。如果没有好的ERP,企业就无法及时掌握自己各类原材料和成品的库存情况以及采购到货情况,网上订单将得不到自动确认,必然会影响企业对市场的响应速度;如果没有好的CRM,客户要求和个性化服务无法得到有效及时的处理,必然会影响企业对最终用户的响应速度;这样供应链在企业内外不能有效衔接。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对企业进行三个层次的企业过程再造(BPR):职能机构内部的BPR、职能机构部门之间的BPR和企业与企业之间的BPR。

 

1、职能机构内部的BPR。企业手工业务处理流程必然存在很多重复或无效的业务处理环节,各职能管理机构重叠、中间层次多,而这些中间管理层一般只执行一些非创造性的统计、汇总、填表等工作,很多业务处理方式已不能适合计算机信息处理的要求。B2B的电子商务将企业整个经营各环节都放在网络上进行,进行信息化管理,取消了许多中间层,必然带来职能部门内部的BPR。

 

2、职能机构部门之间的BPR。企业要实现真正的电子商务,并不是只要实现了网上订单、网上支付就可以了。如果只是这一段电子化了,而后续的采购、生产、库存、订单确认等供应链环节无法电子化,企业经营整体上还是体现不出效率提高及成本降低,这就要求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进行BPR,以实现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

 

3、企业与企业之间的BPR。这个层次的BPR是目前企业流程重组的最高层次,也是B2B的电子商务有效实施的必要条件。由于供应链已经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而是延伸到供应商和客户,甚至供应商的供应商和客户的客户,使得管理人员控制企业的广度和深度都在增加。供应链上各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大大增加,就要求企业之间必须保持业务过程的一致性,这就要求企业与企业之间必须进行BPR,以实

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

 

B2B电子商务模式实现了在整个产业乃至全球的供应链网络上的增值

电子商务与工商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石油化工;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

中图分类号:F40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0-0015-02

引言

在高度信息化的21世纪,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充满吸引力。同时,因为技术的进步和需求的日趋复杂性,供应链管理也充满了挑战。供应链的协调运行建立在各个节点企业高质量信息传递与共享基础之上,因此,有效的供应链离不开信息技术系统提供可靠的支持。尤其是电子商务有着成本低、效率高、速度快、便捷等优势,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已经从零售等个别领域扩展到各类企业和各个行业。

一、石化行业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

(一)环境因素

1.政策因素。为了给石油化工企业和网络公司搭建一个相互沟通与了解的平台,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商业机会,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于2000年9月17日主办举行了首届中国石油化工电子商务大会,其预示着国内石油化工企业全面普及电子商务的步伐开始大大加快。

随着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的颁布,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和《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若干意见》等,从宏观上为营造企业电子商务良好的发展环境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为国内石化企业根据自己生产经营及资金情况,结合自身的资源和优势,量身订制出电子商务的发展战略提供了政策性的重要依据。

2.技术环境。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以各种技术为支持,尤其是以Internet/Intranet为依托,围绕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来满足需求。电子商务的出现彻底改变了现有的业务作业方式和手段,其将供应链的各个参与方结为一个整体,实现了供应链的电子化管理,这也正是我们要研究供应链及其管理的必要性所在[1]。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通过网络的支撑,实现供应链管理的优化。

3.石化行业的自身因素。石化行业是中国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对保障中国能源供应、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国内石油化工电子商务开始向国际化方向迈进,考虑到石化产品开发销售具有成交量大、品种单一、交易量大、供应商少、价格透明等特点,容易突破结算和配送等电子商务瓶颈,很适合作为B2B网上交易商品,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二)中国石化行业电子商务应用现状

目前,不少大型石化企业已建立起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众多石油化工网络公司也应运而生。截至2006年底,行业商务网站已经超过了2 000家,其中涉及石油和化工业务的专业网站有近百家,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有中石化电子商务网、中石油电子商务网、中国化工网、中国化工电子商务网、化工贸易网等。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面对世界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和网络经济的蓬勃发展,为了提高竞争力度,应对经济全球化和WTO的挑战,早在2000年5月份,由中国石化信息系统管理部、化工事业部、物资装备部同美国Compaq公司和Oracle公司(为软件开发商)配合,用近三个月的时间,开发完成了中国石化电子商务系统(一期工程)的1.0版本,包括石化物资采购系统和石化产品销售系统。8月15日,中国石化物资采购电子商务网正式投入运行。经过八年的持续推进,经过四次重大改版升级,其发展成为功能拓展丰富而精实的4.0版。网站功能更加完善、业务流程更加成熟、网上操作更加简便、系统运行更加快捷、稳定。网上采购成交金额从2001年的76亿元,提高到2008年的1 521.67亿元[2],增幅达到20倍。网上采购物资品种从最初的钢材、煤炭、机电设备等八个大类约5 000个品种,扩大到全部56个大类76万余个品种,增加152倍;网上交易用户从2 400个发展到2.7万个,其中注册供应商从300家发展到2万多家。

(三)石化行业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的内容

中石化公司推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3]。其最大的特点是在于强调与供应链各个环节的集成:设计―原材料采购供应―制造―产品配送直到用户,也就是强调应用制造现场的实时数据来支持商务上的决策。中石化公司的电子商务的全面功能分为两个方向:内部的和外部的。内部的是一个放在公司防火墙内部的软件环境,称之为私有交易场所平台。它要满足公司内部的集成,外部的要满足与企业外其他伙伴企业的集成需要,称之为公共交易场所平台。

1.采购管理。石化企业的采购一般分为直接采购和间接采购。在传统模式下,石化系统物资采购成本较高,即使在降价阶段,采购成本也居高不下。

通过电子商务系统的使用,可有效实现与供应商的信息共享和信息的快速传递。一方面,通过互联网与供应商交流供求信息进行,形成稳定高效的采购、供应体系;另一方面,通过网上采购招标等手段,扩大采购资源选择范围,减少采购人员,增强透明度,提高采购效率,有效降低采购成本,使核心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协商合理化。

中石化2000年8月正式开通了中国石化物资采购网站。其物资采购系统实现了规范业务流程、网上信息、商情交流和业务洽谈,开展有关询、报价,网上招竞标等活动,可降低采购成本、提高管理水平、堵塞漏洞、减少库存。截至2008年12月,网上采购累计成交金额5 858.02亿元,八年来累计节约采购资金172亿元[2]。

2.计划与生产。生产计划的制定取决于订货情况,中石化通过互联网在线操作以及ERP的使用,各部门及时反馈信息,生产部门可以根据各地区的自动补货单具体到产品的规格、数量、质量等级进行生产,不再盲目生产,达到了准确核算的目的。

生产过程中,供应链上的企业都需要产品运动的信息,以便对产品进行接收、跟踪、分拣、存贮、提货以及包装等。随着供应链上信息数量的增加,信息交互的频繁,对信息进行精确、可靠及快速地采集变得越来越重要。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技术,以及条码、EDI、RFID等技术的应用,可实现降低信息交互成本、优化业务流程以及信息处理自动化。

3.销售管理。一般石化产品的销售采取传统销售模式和设立代销点。前者中间环节多,利润被中间商吃掉;后者需要大量的先期投入,如考察、办公地点的租用等。此外,由于在各地只是设立代销点,售后服务往往滞后,客户关系处理复杂。采用网上销售,可以减少中间环节,增加透明度,加强与客户间的联系。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电子商务网站的产品销售网站是对中石化有限公司所属的石化产品进行网上销售的专业网站。目前,该网站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石化产品信息目录、网上产品交易、客户服务中心和统计分析等功能。主要实现:化工产品规格、性能、用途及新产品开发等信息的网上;用户和石化企业直接联系,实现订单的收集、确认、处理和分发、转发;每日获取直属生产企业有关石化产品的产量、销量、库存和价格信息等功能。

应用电子商务系统,核心企业的客户通过互联网可以非常方便地联络有关服务问题,通知并要求解决所发生的任何服务问题,而核心企业则通过互联网接受客户投诉,向客户提供技术服务,互发紧急通知等。这样一来,可以大大缩短对客户服务的响应时间,改善与客户间的双向通讯流,在保留住已有客户的同时,吸引更多的客户加入到供应链中来。

客户关系管理(CRM)是供应链管理中重要的一环。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直接沟通了供应链中企业与客户间的联系,并且在开放的公共网络上可以与最终消费者进行“零距离”接触,从而有利于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保留住现有客户。

二、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提高思想认识、员工素质,切实加强领导。通过培训使员工明确供应链管理的概念,理解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的结合会给企业带来实际效益。另外,从国外大公司搞电子商务的经验来看,超过半数的公司都是由公司总裁亲自抓电子商务的,运用信息技术提升石化产业是从战略上的考虑,需要领导的高度重视才能有效促进电子商务活动的开展。

2.建立一套适合营销人员操作的“傻瓜型”应用系统。电子商务,三分电子,七分商务,真正启动电子商务市场,还得靠企业的营销人员去操作。传统石化大企业里的营销人员,文化水平相对要低一些,对微机、上网大多较陌生,因此,必须把软件设计得使普通营销人员都能轻松上网、操作自如,电子商务才能在企业中得以推广。

3.健全石化领域电子商务的安全交易规则和系统标准。要保证交易的成功,必须做到交易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不可抵赖性,因此,必须从法律上和技术上健全石化领域电子商务的法规、交易环节的安全、交易规则和系统标准。只有这样,中国石化行业的电子商务才能健康发展。

4.注意对新型电子商务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要时刻关注技术趋势,找到符合自己企业特点的技术并加以应用,如“移动商街”的出现。移动商业街是基于移动互联网,聚集消费者与商家的虚拟商业中心,以手机商务互动为概念,通过汇聚提供衣食住行及娱乐等服务的商家,使每个移动商街用户可通过手机获得及时、便利、有用的消费和生活服务信息。目前,移动商街正在为一大批制造企业提供移动商务服务,这些企业涉及机械制造、机电制造、化工制造、材料制造等重要领域。

结束语

在面向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激烈竞争中,企业在不断探索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的新方法与途径。中石化公司在实施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结合自身行业特点,大胆地采纳国际上先进的管理和技术经验,积极制定战略,发挥电子商务和SCM的综合优势和作用。从中石化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应用八年来的数据看,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其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的经验值得其他企业借鉴。

参考文献:

[1]Jia wei Han,Midheline Kamber. Data Concepts and Techniques. Morgan Kaufmann Publishers,2000.

电子商务与工商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自我决定理论;电子商务企业;员工流失

当前,中国电子商务已经处于规模发展阶段,全社会电子商务意识不断提升,电子商务已经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及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引擎。网络购物市场发展迅速,网络交易又派生出一些新的服务企业的出现,如网站运营及外包等,大量电子商务企业涌现,其发展问题正受到社会的关注。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对于电子商务企业也是如此。伴随着电商企业快速成长的同时,人力资源管理日益突出,其中人才流失率高已经成为了电子商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和赢动教育联合《2013年度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状况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在被调查电子商务企业中,属于人才流失率高,人才需求强烈,招聘工作压力大的企业占41.07%。如何有效控制人才流失,使之保持合理的流失率,已经成为我国所有电子商务企业的重点课题,也是从事人力资源工作人员的重点课题。

一、自我决定理论作为电子商务企业员工流失分析的适用性

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是由美国心理学家Deci和Ryan等人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一种人类自我决定行为的认知动机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是积极的有机体,天生具有心理成长和发展的动力,使其努力应对来自社会环境的挑战,并将整合到自己的自我观念中。自我决定理论将动机分为外在动机与内在动机。与以往动机理论相比,该理论更关注个体的内在动机,并强调个体的自主性与社会环境之间的有机互动关系。它认为社会环境可以通过支持自主、胜任、关系三种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来增强人类的内部动机、促进外部动机的内化、保证人类健康成长。

许多研究都支持了自我决定理论是一种工作动机方法。譬如,Deci 等研究发现,管理层自主性支持与员工对工作更加满足、对公司管理更加信任、在其他方面表现出了与工作相关的积极态度。Baard等的研究已经发现,公司管理层的自主性支持导致了员工在胜任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和自主性等需要方面的更大程度的满足,反过来,导致了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更高、业绩评估更高、持续性更强、组织变更的接受能力更强、心理调整能力更强。Blais等研究发现,公司管理层的自主支持性与其下属的自主性动机正相关,从而导致下属业绩质量的提升。

电子商务企业大多属于知识密集型企业,其员工一般都具有高学历、高素质等特征,而且大多年富力强,充满创造力和活力。由于电子商务企业的员工具有上述特征,所以电子商务企业的员工对富有挑战性、有一定选择权、有上下反馈、有管理层支持的工作更感兴趣,如果这些社会环境能够满足电子商务企业的员工,那么我们可以认为,电子商务企业的员工的工作满意度程度会更高、对企业的信任和忠诚度会更高、工作业绩也会更好,员工离职率也会越低。鉴于电子商务企业员工的特征以及自我决定理论中的自主性动机,采用自我决定理论来分析电子商务企业的员工流失率问题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如前所述,个体的基本心理需求、社会环境以及由它们引申出的有机互动关系,是自我决定理论的核心考量。本文主要从这几个核心考量因素入手,探讨自我决定理论在电子商务企业员工流失管理中的应用。

二、电子商务企业员工流失的原因――基于自我决定理论视角

寻找电子商务企业员工流失的原因,对于分析电子商务企业员工流失问题及管理对策尤为重要。电子商务企业为知识密集型企业,根据电子商务企业员工的特征以及自我决定理论的自主性动机与控制性动机,我们认为电子商务企业员工流失的原因如下。

(一)员工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

根据自我决定理论可知,当员工内心的胜任能力、人际关系以及自主性等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员工会对组织感到失望、对工作的满意度较低,更可能诱发员工离职。一般情形下,导致员工基本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的可能原因是员工的内部动机没有被激发。当公司要求员工完成的工作任务并不是员工感兴趣的,或者该项工作乏味单调时,则员工的内部动机不会被激发出来。电子商务企业员工的工作大部分与知识管理相关,如花费大量的时间查找有用的知识,利用获得的知识进行产品及服务创新等。于是,电子商务企业认为知识管理就是管理“知识”,只要加强内外部知识收集、运用,就能提高竞争力。实际上,电子商务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离不开人力资源的配合,将“知识与人力资源”结合起来,必须“知识”和“人”两手抓,两手同时兼顾 。但现实中,电子商务企业存在知识管理对象不明确的观点,再加之员工之间信息共享不透明,导致了员工之间的沟通与协调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这反过来就导致了员工低劣的工作业绩和较高的离职率。

(二)企业原因

根据自我决定理论可知,外部干预能够影响内部动机,当外部动机产生积极的影响时,员工的内在动机被激发,则员工的胜任感、满意度更高。一般来说,企业作为对员工自主性具有影响的外部微观环境,由于没有通过有效的外部激励诱发员工的基本心理需要,导致员工离职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物质激励没有产生正面的影响。在企业目前的管理实践活动中,物质激励往往以结果为导向,员工必须完成一定的目标任务后才能获得相应的物质报酬。这种纯粹以绩效定报酬的评价方法经常会弱化员工的内部动机,从而影响组织未来的发展。二是自主性支持不足。譬如:组织中的领导或者上级对员工的生活关心不够;没有形成与员工之间的有效沟通机制;领导与员工之间尚未形成平等互利、充分信任的氛围;领导对员工的工作不认可等。在缺乏自主性支持的情形下,员工体验不到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相应的人文关怀,导致员工对企业的主人翁意识和归属感不强。三是没有为员工提供相应的发展机会。从企业层面来说,这一问题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没有为员工提供具有挑战性、趣味性浓的工作。二是没有在员工之间建立轮岗机制。员工长期在一个岗位上工作难免会产生厌烦情绪。三是制定公平科学合理的晋升方案。物质报酬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员工的内部动机,但是也可能对员工产生负面影响,也就是说企业在为员工提供合理并具有一定诱惑性报酬的,也应该让员工预期未来的晋升空间,并且在员工晋升时,一定要制定公平科学合理的晋升方案。

(三)社会原因

根据自我决定理论可知,如果社会环境能够支持员工的基本心理需求,那么员工的动机和天性将朝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反之就会抑制其发展。企业是影响员工离职的微观环境,那么社会则是影响员工离职的宏观环境。一般来说,一个社会或者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区域发展的不均衡程度、颁布的劳动法以及劳动者保护法的制度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员工的离职率。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才流动的宏观环境发生变化。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造就了核心员工流动的宽松的社会环境。二是国家关于劳动市场的各项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以及人事制度的更加灵活,为员工的流动创造了更加便捷的条件。三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客观存在以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失衡,导致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就业,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地区的员工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中西部地区的员工向东部沿海开放城市转移。四是人才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理念的影响,导致一部分企业为了获得企业紧缺的人才,不惜一切代价从社会以及其他企业中招聘人才,这也是影响员工离职的一个因素。

三、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电子商务企业员工流失管理策略

根据自我决定理论的自主性动机与控制性动机可知,要想降低员工的离职率,提高员工的工作业绩、个人的幸福感、工作满意度,关键在于激发员工的自主性工作动机,具体策略如下:

(一)满足员工的基本心理需要

自主需求、胜任需求与关系需求等三种基本心理需要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基本“营养”,并且是这些需求的满意度而不是强度决定了个体的幸福感。鉴于此,根据自我决定理论,我们认为任何一个组织要想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降低离职率,主要策略如下:一是组织在制定与分配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考虑员工的意志以及兴趣的存在,量才而用,让员工感觉到完成组织目标的过程即是实现其个人价值的过程。二是组织应该合理的评估员工的知识结构,制定的工作目标与分配的工作任务不能过高,如果员工无法完成较高的工作目标,则员工的积极性必然受挫。组织制定的工作目标与分配的工作任务应该是员工通过努力能够完成的,这样员工才能增强自信,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满足其胜任需求的实现。三是组织应培育团结合作、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企业文化。在具有团队合作意识的组织里,员工才能通过与其他人的合作更好地完成工作;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组织里,员工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才会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认可与肯定,才会感受到自己是一个受欢迎的人。

(二)增强员工的内在动机

当上述员工的三种基本心理需求满意度较高时,其动机调节的方式会更倾向内在动机。根据自我决定理论可知,组织要想通过激发员工的内在动机从而降低员工离职率的可能途径如下:一是组织要为员工的工作提供更多的管理层支持。例如:组织中的领导主动关心员工的生活;建立领导与员工之间的有效沟通机制,通过沟通来解决员工对组织的不满与愤怒;形成领导与员工之间相互信任、消除隔阂的和谐氛围。二是组织要为员工施展抱负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主动建立轮岗机制,通过不同的岗位锻炼,让员工尝试不同的工作所带来的挑战性,避免长期在一个岗位重复工作所导致的厌恶情绪。三是组织要为员工提供公平的发展机会。要想满足员工的基本心理需要,实现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员工提供公平合理的发展机会至关重要。譬如:组织努力拓展业务,促进业务多元化,这样员工就会得到更好的平台;再比如:组织在选拔员工担任内部部门的负责人时,一定要公平科学合理的晋升方案,确保工作业绩好、组织协调能力强、团结意识强的优秀员工能够脱颖而出。

(三)注重外在动机内化

外在动机内化的思想对工作动机的激发极富价值。根据自我决定理论可知,员工在工作中能够完全实现自主需要的可能性很小,很难发现员工能够在完全自由和有选择的情形下自主地开展工作,大部分工作都是由物质报酬、监督管理、物质奖励等外部动机推动的。一般情形下,员工刚进入工作单位时,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较高,但随着其对组织的深入了解和时间的推移,员工内在动机的作用逐渐减弱,这时对员工采取物质激励以及其他精神激励对于满足其基本心理需要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我们认为通过外在激励促进动机内化的途径主要有:一是组织要主动了解员工对工作的感受,通过沟通交流,增强员工对组织工作目标的认同,从而让他们对工作产生兴趣。二是组织要事先征求员工对其重大变革方案的意见,让员工参与到组织的各项方案的制定以及决策中来,倾听员工的意见和想法,提高员工参与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就可以减少员工对组织某项重大变革给其带来的焦虑、恐慌。

参考文献:

[1]Deci E L, Connell J P, Ryan R M. Self-determination in a work organization[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89(04).

[2]Baard P P, Deci E L, Ryan R M. In

trinsic Need Satisfaction: A Motivational Basis of Performance and Weil\Being in Two Work Settings1[J].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04(10).

[3]Blais M R, Bri re N M. On the med

iational role of feelings of self-determination in the workplace: Further evidence and generalization[R].CIRANO, 2002.

[4]容金凤,廖[.电子商务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关键成功要素分析[J].情报科学,2013(07).

[5]张剑,张建兵,李跃.促进工作动机的有效路径:自我决定理论的观点[J].心理科学进展,2010(05).

[6]张建民,杨子敬.试论心理契约与员工流失过程[J].经济问题探索,2009(09).

[7]申红卫. 企业核心员工的 “流” 与 “留”[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04).

[8]张旭,樊耘,黄敏萍,颜静.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组织承诺形成机制模型构建: 以自主需求成为主导需求为背景[J].南开管理评论,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