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数学创新意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质疑讨论,营造创新气氛
创造性人才的基本特征就是好奇心强,遇事好问个为什么。而质疑讨论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积极状态,思维更加活跃。质疑是创新意识的萌芽,讨论是智力火花的迸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出质疑讨论的话题,激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启发学生去解决问题,让学生由不敢提问到善于提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启发学生自己讨论,当他们遇到疑难无法解惑时,老师才给予适当的点拨。讨论时,要抓重点,拎要领,方能节省时间。
二、充分地使用教材,激发创新意念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首先要研究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动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绪,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从而确定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教学对策。
三、整合知识,拓展创新空间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它集中表现在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能从复杂的表面现象中,发现和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因此,整合知识、抓住其内在联系是培养思维深刻性的主要手段。
例如:学生学过分数的约分、通分后,思维往往停留在“基本法则”的浅层认识上,如果能适时揭示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让学生悟出两者都是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只不过所取的角度不同,前者取“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后者取“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就能把学生的认识引向高度。
四、融合师生关系,培养创新勇气
西方有句谚语:你可以把马拉到河边,但你却无法使它饮水。同样我们可以使学生坐在教室,却不等于让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临界状态。因此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师生之间的接触、碰撞和沟通,创造出民主和谐自然的课堂气氛,在师生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本身的情感对整个教学工作的情感活动起重要的能动作用。学生的创新意识常常出现在这种温馨的氛围中,有的也许很幼稚,有的也许太不“入格”,但这些都是学生创新思维的闪现,必须加以珍惜。教师要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和学生建立起和谐、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都有一种轻松感,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赞扬和鼓励。这样能使学生焕发出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去探求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在讲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时,可先出示两个图形,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有的同学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还有的同学用1平方分米的单位进行测量。我在肯定了同学们积极想办法、开动脑筋的同时,又提出新问题:“要想知道雷山民族广场的面积、贵州土地的面积还能用这样的方法吗?”同学们便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也不实际。那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得到老师欣赏和赞扬的同学们又产生疑问,引起思考。疑问使学生萌发求知的欲望,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探求的开始正是创造意识唤起之时,创新正是从这里起步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倾听、学习、吸收他人的观点,尊重不同的意见,对困难和挫折要有坚强的毅力;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思维障碍,领悟思维策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五、创设情境,增加创新机会
在学习过程中,情境能够给老师一个讲解知识的平台,给学生提供一个立体的、多角度的思考天地。教师要把思维过程分解为一个个由浅入深的阶梯,设计成一个个问题,引导学生拾级而上,使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引发其积极思维,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教师备课的重点就是设计好有效的问题,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例如在讲《圆的周长计算》一课时,我首先请同学们用学具分别测量出大圆、中圆、小圆的周长。当学生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时,提出“圆形水池能立起来滚动吗?”迫使学生不得不另辟蹊径,想出了“绳测”的方法。这时我又一次设疑,将一个白色小球系在绳子的一端,在空中旋转,提出“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绳子绕一圈吗?”实践证明了“滚动”和“绳测”的方法均有局限性。能不能探索出计算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呢?这又一次激起学生创造的欲望。学生们认真操作、观察、思考、实践,终于发现了“圆周长总是比它的直径3倍多一些”的规律。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意识 有效措施
要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改革数学课堂教学,即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结合具体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动手实践,不断探索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数学课堂才能充满创新的活力,实现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 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兴趣源自于快乐的学习氛围,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为学生们创建快乐有趣的数学课堂学习氛围,用有趣生动的例子来引导学生进入到本堂课的学习过程当中,使学生在课堂的伊始就感受到快乐所在,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的语言是成功完成教学的关键,语言贯穿于整堂课教学的始终,因此教师的说话风格、语调、语速、情调等也关系到教学课堂成败,尤其是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这一点尤为重要。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尽量采用生动、有趣、易懂的语言来进行讲课,用语言来营造出一堂生动、盎然有趣的数学课。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也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切记墨守陈规、一成不变,要使学生对每一堂数学课都充满期待,充满想象。
二、创设情境,启迪学生设想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新知识的教授,可以采取旁敲侧击的办法,引导学生去分析、去归纳、去比较,引导他们进行设想。如在教授“圆的认识”这一课时,提前让学生自己准备好圆形卡片,课堂上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卡片,然后在不采用任何工具的情况下找到圆的中心点。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经过自己亲自动手实验,发现多次把圆对折之后的多条折痕的交叉点就是圆的中心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设想,“同学们给这个点起个什么名字呢?”有的说叫“圆的中心点”,有的说叫“中心点”,还有的说叫“圆心”,经过大家的一致讨论,学生们认为叫“圆心”比较好,从而也就引出了“圆心”这一概念。这就是典型的情境教学法,启迪学生进行设想,不论学生们的设想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是一种对事物的探索精神,一种创新精神,都应该去鼓励。
三、在动手操作中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的思维往往开始于活动中。弗赖登塔尔曾经说:“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地,印象也会更加深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们要创建一个让学生能实际操作的良好环境,通过剪、拼、画等方式亲身体验。这样不但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而且能增加学习的趣味性,通过教师的有利引导,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新知识。用活泼有趣的学习替代无聊抽象的概念教育,有利于孩子们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了解平行四边形易变形这一特点, 我为学生门准备好了硬纸片及大头针,让学生们自己制作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听 了 我 的 要 求,学生们立即行动起来。让这节无趣的概念课变成一节手工课,无论学生做得是否标准我都给予肯定,并循循善诱地进行点拨:动手拉一拉你制作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了解了平行四边形易变形这一特点,并追问怎样才能让它固定住呢?学生兴趣昂然的进行实践,想出不同的方法。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就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创新思维和意识得到了激发,充分发挥了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优势,从操作中汲取经验,开发创新潜能。
四、精心设计练习,提高创新意识
在新授结束后,都要进行一系列的练习,以达到巩固新知识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从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处着手,对习题进行创新设计,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时,出示下题:一根铁丝可以围成边长为 6 分米的正方形,如果要改围成长 8 分米的长方形,宽是几分米? 学生一般都做出下列两种解法:(1)( 6×4-8×2)÷2=4(分米),(2) 6×4÷2-8=4(分米)。这是教师对上面两种方法给予肯定,并及时引导探索鼓励求疑,受第二种解法的启示,有的同学想出一种新的解法:6-(8-6)=4(分米),并说明长方形的一条长与一条宽是由原正方形的两条边变化而来的,正方形的边长比长方形的长短(8-6)=2(分米),就从另一条边里拉出 2 分米,剩下的长度 6-2=4(分米),就是长方形的宽。 这样设计,可以收到“精练一题,带动一片”的教学效果,从而能把知识教学、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融于一体。 既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又从根本上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充满了活力。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的引导学生主动的动手动脑,想方设法的让学生多思维、多创造、多发现让学生能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解决数学问题。并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让学生无论在哪里都能体现出自己的内在潜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肖春友 .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创新兴趣的培养[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0(05 ).
[2]陈凤英 .对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的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 .2011(27).
关键词:提出问题;快乐课堂;实践操作;逆向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122-01
创新,只有创新,才有发展,人类历史如果没有了创新,那么也就没有今天科学技术的辉煌。作为各类科学技术最基础的小学数学教学,肩负着从小就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义务。小学生聪明活泼,思维敏感,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只要科学地稍加“点拨”,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就极具雏形。
一、引导学生勇于提出好奇问题
有好奇心,才有创新的动力,牛顿当初如果不是对苹果落地产生好奇心,那么他也就不会发现万有引力的定律。再有,陈景润因为对1+2等于3的好奇,所以,才有了伟大的歌德巴赫猜发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小学教师绝不能轻视小学生的好奇心,绝不能把小学生的好奇认为是学生在捣蛋和故意找老师的碴。呵护小学生的数学好奇心,实际上是在呵护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课堂上,我们要引导学生勇于提出好奇问题。例如:在教学圆锥体体积公式时,学生在看完书后,往往对“等底等高”这个条件不太注意。这时可以巧设陷阱设置悬念。学生进行倒水实验:用圆锥体容器盛满水倒入圆柱体容器。过了一会,一个小组倒了水,还没灌满;而另一小组的同学却大叫:“水溢出来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学生们议论纷纷。如此,就把学生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了,他们会积极去寻找答案和进行探究。
二、营造快乐的数学课堂
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在笑声中学习,一堂成功的小学数学课应该达到如此效果。愉快学习,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练习,由于难易适中,学生会主动参与,他们会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种快乐而不是义务。如果教师这时候能够再给他们表扬和激励一下,他们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会笑得很开心,小学生都是很喜欢表扬的,哪怕是一丁点的闪光点,他们也渴望得到认可。很多教育学家都有一个普遍的认同:创新思维的产生和发展是在快乐的土壤中滋生的。学生的“灵光一闪”,也许就在他们的那一笑中出现。营造笑声,制造笑声,让学生开心快乐地学习,实际上也就是为培养学生出奇出新的创新意识注入了“兴奋剂”。
三、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
学生参与实际操作,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亲自操作的过程,是使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的重要过程。例如在《认识图形》一课中,我设计了让学生“看一看,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内容。画一画是让学生用立体学具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或直尺画出长方形、正方形、圆和三角形。通过画一画,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立体图形各个表面的特征和平面图形的联系。拼一拼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让学生用剪出来的图形自由拼组图形,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探索者。经过短暂时间的思考和操作,一个个有创意的图形就拼出来了,在同学们眼前展现了一幅幅美丽的拼图。在认识图形之后,我设计了一个活动环节――围出钉子板上的图形。我要求他们围出图形,可以是课本学过的,也可以是生活中见到过的图形,让每个学生自己操作、发挥想象力。结果许多学生拼出的图形超出我意料之外,连平行四边形、梯形(包括直角梯形、等腰梯形)、菱形都圈出了,我将学生的思维成果展示出来,课堂学习气氛高涨。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给学生探索的机会,学生不仅掌握了基础知识,而且在启迪思维、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有会所发展。
四、引导学生“再创造”
“再创造”,是指在以有知识的基础上再加深一些认识和理解,就在这个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学生迸发出了创新的意识和火花。如在教圆柱体体积公式时,让学生拿出圆柱体按切、拼、旋转步骤操作,得出一般的体积公式后,还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再创造”:能不能将拼成的长方体换一个角度摆放下,你又发现了什么?这时学生们会举手说出他们的发现,原来圆柱体的体积还可以用侧面积的一半乘底面半径而得。学生就这样在认知结构更新完善中创新思维得到了很好开拓。再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我提出在长6米、宽4米的房间里铺地毯,商店有宽1米、2米、4米三种型号让学生自由选择。有的说“买1米拿起来方便”;有的说“买4米的铺起来美观大方没有接口”;还有的说“选择2米,这样又方便又省钱,床底下可以不用铺”。课堂上学生质疑问难,创新意识的苞芽得到了保护,将逐步形成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荷兰文学家费赖登塔尔认为:通过自身活动得到的知识与能力比旁人硬塞的理解得透彻,掌握得快。因此,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使学生通过他们自身的数学活动去获得数学知识,杜绝“硬塞进去”的教学模式。
五、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培养;探讨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和数学思维,能让每个学生有个人的自由,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和爱好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得到发展,最后培养学生的数学才智。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探索的态度和思考问题的策略,能营造一种学生广泛参与、提出质疑、探讨问题的学习氛围,能鼓励学生开展相互讨论,学会数学交流,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我长期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在以下几方面有意识地开展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一、创设现实生活问题的情境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为主,而数学知识比较抽象。
数学教育是要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例如在教学了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后,我出示了一个不规则的物体,要求学生想办法求出它的体积。学生通过认真的讨论交流,设计出了一个计算这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案:先将一个容器里放一些水,然后测量并计算出现在容器中水的体积,再将不规则的物体放入容器中,再测量并计算出放入不规则物体后现在容器中水的体积,容器内水的前后体积的差即为这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样通过交流、讨论、合作等学习方式,既可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与别人沟通的能力,也可培养学生的探索思维能力。
二、创设联系生活实际的作业。
学生经过教学和课堂练习掌握了一些知识,虽然也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因为这些实际问题都经过加工处理过,学生往往很快会忘记,如果能联系生活实际设计一些作业,学生形象深刻,会容易记住。如在教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后,因为学生对于占地面积和表面积极容易混淆,我拿出六块同样大小的木板,并请学生量出三块木板的长、宽和高,做两次安放:第一次将三块木板并列平放在地上,我请学生计算出这时三块木板的总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然后我再将另外三块木板重叠平放在一起,放在地上,再请学生计算出这时三块木板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通过计算,学生很快知道,三块木板重叠平放在一起放时的占地面积小,占地面积的大小同木板的表面积并无关系。这样使学生对占地面积和表面积这两个概念加深了理解。我再请学生思考将三块木板并列放在地上,这时三块木板的表面积和是多少平方厘米?将三块木板重叠平放在一起时,三块木板的表面积和又是多少平方厘米?我再将三块木板竖着重叠放和横着重叠放,并请学生根据已知的数据分别求出三块木板平着重叠放、竖着重叠放和横着重叠放时三块木板的表面积和各是多少平方厘米?这样使得学生既较好地掌握了表面积的概念,并使学生懂得了不同的放法表面积是不同的。为了加深学生对表面积和体积概念的掌握,我还要求每个学生从家中拿来一只火柴盒,让学生量出它的长、宽和高,并提问学生,火柴盒的内盒如果不拿出来,这时求它的表面积要求几个面?如果将内盒拿出来,不计火柴盒的厚度,求做一只内盒要多少材料?要求几个面?这时相当于求什么?如果求火柴盒的外壳要用多少材料,又要求几个面?这时又相当于求什么?在火柴盒上做商标,只要求出什么?这只火柴盒占空间的大小是多少?如果火柴盒的厚度忽略不计,这只火柴盒的容积又是多少?火柴盒的体积和它的容积相等吗?火柴盒的容积和体积在什么时候相等?什么情况之下不相等?学生联系实际并经过讨论、交流和合作,很快能将这些问题一一解决,并会认识到,火柴盒里面有很多的学问。这样使得学生不仅再次加深了对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和容积的理解,并联系火柴盒还知道了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要考虑很多因素。同时,也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有了提高。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上入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千方百计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真正把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落到实处,激发学生潜能。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二十一世纪最具竞争力、最受欢迎的人才。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广大数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数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对某些定理、公式、例题的结论或其本身进行深人、延伸或推广。创新意识具有求异性、探索性、开创性。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教学要创新,教学思维要创新,教师能力和教学水平要提高,要求教师基本功扎实,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具有驾御全局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具有开展数学活动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的能力。创新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具有发现新规律、新事物、新理论、新学说、新概念、新设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和主动探索精神,是一切发明和创造的源泉。通过数学课程,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注重例题的选择及变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设民主氛围,激发学生主体意识是关键;允许学生“插嘴”,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空间,动手和动脑相结合,释放学生时间,拓延学习空间等。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时下流行的新课程教学模式明确指出: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说的通俗一点,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不要低估学生的思维,给学生一个思考的广泛空间,学生会还给你一方享受教学的理想乐土。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问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喜悦、自信,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好的问题应充分体现必要性和实用性,能激发认知需求,好的问题能诱导积极探索,促进知识的深化;好的问题往往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内在联系的交叉点,更是创新思维的启动点;好的问题能促进学生展开积极的活动(包括操作性活动和思考性活动及实践性活动),从而获得主动的发现机会。笔者认为,在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式学习习惯的时候,要注意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精神。如科学巨匠牛顿、爱因斯坦和大发明家爱迪生,不仅具有惊人的观察力,而且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数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从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新东西。这样做,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与辐射。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多看学生的成绩和优点,多看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并及时予以鼓励。对爱提“怪”问题的学生,不要动辄训斥,轻易否定,而要善于发现他们思想的闪光点,要采取多种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要让学生学会寻找事物产生的原因,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这种品质在小学阶段培养尤其重要。
3.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