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提高思想创新意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7-0177-01
小学数学科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科目,它是承担着培养学生人人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表述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为数学课程改革指导了方向。如何走进新课程是摆在我们老师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尤其是老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才能走出数学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圈子,这个问题对于我校来说特别重要。传统原因"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演示,学生看;老师考,学生背"的现象比较严重,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教学效率低,效果差,课业负担重,既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又束缚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思维发展。因此,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学会学习。唯其如此,才能适应课题改革的需要,学生的素质才能全面提高。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着重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的突出特征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陶行知先生说过"时时有创造,处处有创造,人人有创造。"数学学科,作为思维体操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门重要学科。教师应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气氛,遵循儿童认知规律,挖掘他们的潜在能力,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儿童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己成为当今课堂教学研究的至关重要的前沿问题。创新是小学生潜在具有的一种朦胧意识。那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的体会是:
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目标要做到"上不封顶"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充分体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的确立上,我始终坚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下要保底",是指要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扎扎实实地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达到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了解"、"掌握"、"初步"、"熟练"等程度的要求。"上不封顶"是指教师在完成上述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自我。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越活越好,思路越宽越好,质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争论得越激烈越好,观察得越细越好。这样的教学目标的确立,不仅有利于基础知识一和基本技能教学目标的完成,同时也为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过程要鼓励学生"我会学"
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因此,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引"的设计。一是引要奇异,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从而创设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二是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容易受到启发,创设学生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氛围;四是引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喜欢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挖底等等。
在设计好教师"引"的前提下,我还十分注意学生"学"的设计;一是让学生带着教师"引"的问题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对新知识达到懂和会,即求"会",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带着"为什么"去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不同的理解,达到对新知识解决问题办法的认同,即求"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渡;三是带着"这是唯一的吗?"质疑去自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于无疑处见有疑,从而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其它途径和办法,即求"新",这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当然,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一题一课所能完成的,只有坚持持久,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生创新意识是会逐步形成的。
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练习要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意识
教育学视角涵盖教育原理方方面面,本文基于教育学的视角,从高校师生关系、研究型课程的开设、大学生自身、德育等几个与大学生创新意识密切相关的方面来论述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即从教育与大学生创新意识关系的视角对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挖掘,从而促进高校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一、从高校师生关系的角度探讨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并受到重视的一种主体关系。它是以教学任务为中介,以“教”和“学”为手段构成的特殊社会人际关系,是高校最基本、在教学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人际关系。下面着重阐述如何改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
第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广博而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前提,教师要使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并能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进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认识能力。教师应营造积极活跃的学术氛围,使各种新思想火花迸发。
第二,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给学生更多自我发展的空间,充分信任学生,鼓励学生的新想法、新观点,在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中使学生对现有的结论甚至教材大胆质疑,使学生批判性、创造性研究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正确处理好知识的传授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尊重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关注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创设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教育情境,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主动、批判性学习,鼓励学生探究式及富有个性的学习,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采用民主的管理方式与学生交流,尊重和信任学生的创造能力,给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鼓励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大胆尝试,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从高校研究型课程开设的角度探讨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研究型课程是应时展需要,在课程改革和教育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研究型课程的本质是研究型课程与其他课程形态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研究型课程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解释说明,比较代表性的观点有:一种观点认为,研究型课程是以问题为基础、以探究活动为过程的一种综合性学习;另一种观点认为,研究型课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开展研究,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研究;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研究型课程是指主要为发展学生的研究能力与态度而设计的一系列学生主体性研究项目。研究型课程之所以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研究型课程的课题大都由学生自主选择,或者在教师指导的参考范围内做出选择,在选择课题的过程中,要求高校学生突出教材的界限,用更加广阔的视角来选出新颖且符合要求的课题。学生在探究式的学习中,学会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进一步解决问题,创新意识和能力自然得到提高。
其次,研究型课程主要表现为学生独立自主的活动,教师在学生课题的选择中起辅助作用,真正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的空间;在研究型课程的探究中,学生亲身参与,摆托了单纯接受的被动地位,始终处于教学过程中的积极地位,成为学习的主人,创新意识得到提高。
再次,研究型课程在内容上不是由课程开发者预先设计确定的,而是由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探究中展开的。其内容大多表现为有待学生探索或研究的课题或项目。这样能打破学生的僵化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总之,研究型课程以研究型学习作为实践活动方式,鼓励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展开研究和探索。在研究和探索的过程中寻找对问题的解答,从而形成良好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高校应积极开设研究生课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从大学生自身方面探讨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教育对象是教育学研究范畴中一个重要方面,学生既作为教育对象而存在,又是狭义的受教育者。学生在教育活动、教育过程中是学习的主体,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动参加者,他是在主动地和其认识客体的交往中来获得知识的,学生在接受教育影响时具有选择性,受自己思想意识的支配。学生具有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培养自身的创造力。总之,其自身创造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大学生自己。下面从大学生自身方面探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一,大学生应该努力学习,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博览群书,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在学生拥有广博的智力资源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扎实的专业知识、系统的知识体系、健全的知识结构是激发学生自身创新意识的前提。因此,大学生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学习新知,发挥更大的创新潜力。
第二,大学生应在学习中积极质疑问难,培养自身的创新品质。良好的创新品质是创造性思维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大学生仅仅具备勤奋,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还是远远不够的。大学生学习知识应“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不拘泥于课本的现有定论,对所学知识保持求知欲和好奇心,运用批判性的思维看待问题,在自己对新知不懈的追求中逐步形成创新的品质。
四、从德育即教育观念的角度探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德育是“教育”大范畴当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对于什么是德育,定义的角度不同,认识就不同。大体可以把德育的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大类,广义的德育,即,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在受教育者的自觉参与的互动中,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狭义德育指道德教育,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方面的教育。教育观念可以说是德育的表现形式之一,教育观念作为一种文化氛围,深深影响高校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下面从教育观念的角度来谈一下高校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育观念作为一种德育的力量,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树立“以学生为本”,符合时代精神的教育观念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一,要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德育对其它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提供精神动力作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三大主要任务。高校的全部工作都要围绕提高教学和科研质量,培养优秀人才来进行。高校学生是否具有创新意识是衡量人才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只有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才能充分挖掘高校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第二,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衡量学生能力不能仅仅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应该关注学生是否具有探究意识和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正确人才观的树立关键在于“才”,也就是学生的创造性才能。创造性才能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奉献精神和高尚品德,离不开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因此,应树立培养具有创造性能力人才的人才观。
第三,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教师的教育观直接影响着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应该加强自身创新品质的塑造,摒弃滞后的教育思想和行为,以思想观念的创新为先导,树立适应时代创新精神的教育观念,改革落后于时代精神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的思想火花,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夏克祥.实用创新思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6.
一、通过生物学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观念
素质教育中,竞争意识和大局观念是最具有渗透性和最有活力的因素,它对正常人格的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有着重要的作用。
如:讲解生物种间关系时讲到种间竞争的时候,我利用了十几分钟的时间介绍历史上的一个典故:一位资深老道在给他的学生上课,看到眼前的一片荒地,问:“如何将杂草除净”,学生有的说斩草除根,有的说用火烧,有的用镰割,老道摇头,说明年再来吧。第二年,学生们来到后,看到了一片绿油油的麦苗,倍感渐愧,这是生物学中的竞争问题,引申为社会问题:在对人的教育中,正面的思想占了主流,坏的思想、错误的思想就无处立足,要求学生加强自身修养,以正确的人生观处理各种事态。
同时学生知道了自然界中存在残酷的竞争,启发他们思考:人类应如何把握和运用竞争法则来正确处理好人与大自然、人与生物界、人与人之间的复杂竞争关系呢?让学生以平等竞争的思想,去面对一个复杂的人类社会的新情境,去面对自己未来的人生征途,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竞争意识。
二、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以下是我在生物学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抓住每一个创新情境,渗透创新意识的教育,不断去点燃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时,启发设问学生:人们能不能用植物的细胞、组织、茎尖、叶片及花粉花药等,在一定条件下去培养它们生长发育为一株株新的植株?有的学生说,这就是植物组织培养的高新生物技术,我国的生物学家们已用花药等培养了许多优质高产的烟草、小麦新品种,并居世界领先地位……让学生去理解生命现象及其本质,提高了学生的认识层次,开拓了学生的知识、思想视野,燃起了学生思维创新的火花,有力地强化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在生物课堂中渗透学生的科技意识
在生物课堂中,适时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鼓励学生透过网络查阅他们感兴趣的资料,了解生物科学发展的新动向。 例如:通过“无性生殖”和“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学讲解克隆技术,把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其他渠道了解克隆技术、人体基因组计划研究新发展和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的研究及对社会的贡献等等。这样在教学中从学生兴趣出发对学生进行了很有效的科技意识渗透,学生的科技意识就得到了升华。
四、在生物课堂中渗透环保意识
环境污染作为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已经困扰了人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破坏的恶劣后果的逐渐显现,人类越来越重视保护环境,保护人类的生活空间。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了解人类对环境破坏的现状,主动关心环境保护方面的大事,使学生逐步形成保护环境,保护人类的生存空间的环保意识,并且能够落实到行动上。
通过对《森林法》《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的知识了解,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和珍稀动植物的意义,同时教育学生遵纪守法,树立环保意识;还可以通过生物小组活动走访县环保局,学习环境监测的有关知识,了解本地重点排污源的排污情况,对排污程度及产生的影响进行课题研究,提出治理污染的具体建议和方案等。让学生自觉的保护自己身边的环境,并带动自己周围的人,增强环保意识。
五、在生物教学中强化整体意识
生物圈是一个整体 ,生物圈中的生物是一个整体,人类是一个整体,在生物教学中应始终贯穿整体的观念,如人类的各个系统可以跟动物的各个系统 、植物的各个系统加以比较,它们有相似之处也有区别;将人类的前后肢与动物的四肢在结构上加以比较,将类人猿与人的面部特征加以比较,学生都能得出相似的结论,即人与其他的生物起源是相同的,我们都来自古老地球上的单细胞生物,我们都是生物圈的一员,我们都生活在生物圈这个大家庭中。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呢?
1.首先,教师要有创新意识。教师应具有敢为人先的精神,对约定俗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敢于持怀疑态度,敢于标新立异,进行创造性教学,教给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创造性活动,从而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形成富于创造的人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包括培养学生自学的知识基础,自学的方法与技巧,自学的人格品质等方面。引导学生从学会学习,进而学会做人,形成独立、自尊而又富于创造性的人格。
3.善于挖掘、充分利用课文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教材中诸多的名作名篇,闪烁着作者创造性思维的光辉,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要善于挖掘并充分利用课文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有意识地把这些创造性因素加以提示,使之成为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触发点。
4.优化知识积累,拓宽知识领域,丰富创新和创造思维背景。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到丰富的材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因此,语文教学不可只局限于课本知识,还必须延伸到课本之外,注意与其他学科的各种联系,优化知识积累,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其信息的获取、筛选、评价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
【关键词】语文 课堂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现今已成为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的更高的要求。面对创新教学,语文老师是应该更多地审视自身教学的状况。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把创新教育渗透进语文教学中呢?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我有这样几点体会:
一、教法以及教学模式的创新
无论是什么样的教学,都要求语文教师有比其他任何学科老师更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书写能力,都要求语文老师有比其他任何学科有更广博的知识,都要求语文老师有比其他任何学科老师更活跃的思维和激进的思想。
教学方法是有规律可循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状况、知识储备状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必须找到适合学生心理的课堂教学方法。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
关于教材的创新,教材的挖掘和教材的延伸,应该成为我们语文老师教学上的创新点。学生学习语文,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心理,就是语文教材他们太熟悉了,没有新鲜感。不是课文本身没有新鲜感,而是学生的心理定势太高。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在以教材为本进行教学时,挖掘出新鲜的东西来,延伸到新的,深的教材上去。不管是好生还是差生,都会有这个心理定势。 阅读教学中,“定格”式的教学分析,非常不利于学生分析能力的提高和鉴赏能力的提高。现在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比例越来越大,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的单一化的诠释,极不可取。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分析应该能够成为我们阅读教学中最佳“创新点”。教材外的延伸,不是简单的拿课外读物来补充。但如何加强课本范文教学与教材相等程度的课外阅读的紧密结合,应该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今后要重视起来的一项工作。
作文训练的创新是最有成效的创新。目前的语文教学界,越来越重视作文教学。我这里不是讲教法的创新。只能说是作文教学中,我自己曾经做过的、想到的、看到的一些做法:大量出题,指定抄写法;好生提前写作,示范教学法;怪题偏题,随笔训练法;写后再教,重新写作法。这些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少我们批改作文的时间。
二、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必须打破“理性的奴性”的被动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一)典型引路,鼓励学生积极创新
在现行语文教材中,有关创新的事例俯拾即是:哥白尼不迷信他人,不畏权贵,创立地动学说;徐霞客跋山涉水,踏遍祖国山山水水,提出许多独到见解;坡黑夜驾舟,寻访石钟山,大胆否定前人假说,深得石钟山命名原因;鲁迅目睹国民之麻木,毅然弃医从文,寻求救国救民新路子……前人先辈的探索精神,令学生钦佩。
(二)教法灵活,引导学生创新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教师能灵活运用教学机制,在教学中敢于提出种种“假设”,敢于“冒险”,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地会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异义相析,启发学生创新
“学贵乎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碰到许多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问题就会越积越多,不仅限制了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更是压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的职责在“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心存疑虑之时,正是启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良好时机,教师应“相机诱导”(叶圣陶语)。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布鲁纳说:“学生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即使是教师一时难以解答的问题,也应该首先肯定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让学生以一种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从而启发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
三、张扬个性,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一)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有美感参与的、综合运用多种思维形式并且有开拓创新特色的思维活动。当然也包括幻想,“幻想也是创造性思维活动”(杨振宁语)。如讲到《祝福》中祥林嫂死因时,许多学生提出了种种看法,有的认为是环境迫害而死,有的认为是流言淹没而死,有的认为是个人性格中的奴性成分使之走向死亡……学生提出的这些说法,教师都应鼓励,应该肯定学生对问题的创见性。有时教师可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求得最佳创新状态,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冲破写作藩篱,让学生放胆作文
中学生处于思想活跃时期,情感丰富,心中充满着对未来的美好向往。我们要求学生“我手写我心”,提倡“扬个性、抒心灵”,怎样想就怎样写,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即使写出偏激的思想,也应鼓励他们能说真话的精神,不怕思想偏激,只怕文章没有思想。
(四)广泛开展语文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语文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