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疾病预防的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边防部队;口腔疾病防治;工作方法;建议
口腔疾病是边防部队人员的常见病、多发病。边防部队驻地偏远,条件艰苦,官兵患口腔疾病后不能得到及时的诊治,口腔疾病一直困扰着边防官兵,严重影响着守边官兵的身体健康,制约着部队战斗力的提高[1],因此,边防部队的口腔卫生勤务保障需要加强,口腔疾病的防治工作急需开展,工作程序急需规范。最近我院组织巡回口腔医疗队,对边防部队进行巡回医疗,历时35天,行程1563公里。口腔健康检查630人,组织口腔健康知识宣教上课12次,板报11个板次,电子小报一期。充填牙齿228颗,牙髓治疗52颗,口腔洁治235人次。对基层部队家属进行口腔检查治疗48人次。培训边防连医生、卫生员处理牙科急症10人。边防部队官兵要求得到口腔保健的呼声很高,对本次活动非常欢迎。现将我们开展基层官兵口腔疾病防治的工作方法和建议如下:
1工作准备
工作的设备准备,动用了平战两用的携便式牙科器材:牙科治疗椅(一个),气泵(两个),医师坐椅(两个),综合治疗机一台(无口腔灯),洁牙机(一台)。由院修理室进行安装调试后,工作状况良好。器械、材料如调拌刀,充填器,扩大针,牙钻,积各种粘固剂及牙髓、根管治疗药物等。
工作的组织开展,原则是不影响部队正常的工作、操课、学习、生活。
2工作内容
2.1以班为单位进行,作活动动员后,开始行口腔健康检查,检查问卷填写情况,填写调查表,并以每个官兵存在的口腔健康问题有真对性地逐个给予指出,告诉其解决办法,一人不漏。记录需要进行治疗的人员。
2.2确定性治疗:对需要进行洁牙治疗的人员进行洁牙,对早期龋齿进行充填。
2.3对需进行牙髓治疗及根管治疗的病人进行有计划的治疗,不能完全治疗者,记录名单建议后送治疗。
2.4对患有冠周炎的患者进行冠周冲洗,并指导连队医师及卫生员处理牙科急症:冠周炎、急性牙周炎、急性牙髓炎、根尖周炎、牙裂等
2.5对于阻生智齿,建议患者择期拔除。
2.6进行口腔健康宣教,组织讲座,出板报。主题:爱牙、健齿、强身、提高部队战斗力。口腔宣教的内容:介绍口腔卫生勤务;口腔健康与战斗力;口腔卫生技术;刷牙方法及注意事项;介绍保健牙刷;牙膏的使用;牙刷的维护;口腔健康的要素及条件;结合边防特点,讲授军事环境对口腔健康的影响;展望我军未来的口腔卫生勤务。
2.7深入到班排,了解牙具的使用及摆放情况。
2.8增送小册子《口腔卫生保健》《军人口腔保健指南》。复制并发放光盘《武装牙齿,提高部队战斗力》。
2.9活动后期,增送洁牙机及部分器械、材料给卫生队,并依检查发现的情况讨论部队的牙防建设。
3工作建议
工作中发现大部分官兵在口腔保健方面存在误区,刷牙存在的问题很多,不能做到有效刷牙。大多数官兵对保健牙刷无认知,有过半官兵未使用保健牙刷,少数人牙刷使用时间过长。大多数官兵对于口腔卫生勤务、口腔健康和战斗力的关系认识不到位。有部分连队班牙具摆不合卫生要求。有一部分官兵对牙防认识不足,参与不积极。因此我们建议:
3.1中心医院每年组建2-4人的口腔医疗队对边防一线官兵进行巡回医疗,切实解决广大守边防官兵的口腔健康问题。这个医疗队应与其它医疗队分开,在每一个边防连工作5-7天/次(按60人算)。
3.2考虑到边防的特点:偏、远、散、小的特点,建议对守边的军一级单位所属医院配发口腔流动医疗车。这台装备车应具备有在高原、高寒地区工作能力。
3.3口腔巡回医疗队的工作应效仿这此活动进行工作,以收集每年的口腔资料,以真正了解口腔疾病在部队的流行规律,且在纵向上检验口腔宣教、医疗的效果。
3.4兼于每个人的牙合形态都不相同,可以做为鉴定身份用[2],建议在部队建立每一个官兵的牙合模型的计算机档案,这在战时或其它相关的军事环境下特别有意义。
3.5对于口腔健康与战斗力关系要加大宣传力度,应制作多种形式的以口腔保健知识为内容宣传活动,宣传口腔卫生保健。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供给侧;供给侧管理;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信息服务
中图分类号: R 197・2文献标志码: A
疾病预防控制事业是人民健康的钢铁长城。建国67年来,广大疾病预防控制战线的工作人员,在传染病防控上控制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上倡导健康行为方式、落实科学干预模式、推进患者自我管理,取得了杰出成就。有研究表明, 1950―2010 年,疾病预防控制在人群期望寿命提高中的作用高达77.92%\[1\]。成绩要高度肯定,隐忧也要坦然面对。当前,我国正面临着人口快速老龄化、大范围流动、疾病谱慢病化,以及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威胁、肿瘤高发等诸多挑战。更为重要的是,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始终未能摆脱“做得越好、得到越少”的怪圈\[2\]。原因是功绩负向反馈循环陷阱(功反陷阱):事业发展主要依靠政府重视和投入,而成绩越是突出,人民健康越好,疾病威胁越少,政府重视程度下降、投入减少,事业发展停滞甚至倒退。20世纪90年代之后、SARS事件之前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发展轨迹就是如此。然而,被成功预防了的事情都是没有发生的,正是由于预防工作做得出色到位,才能保障整个社会健康稳定地发展。SARS事件之后,“财神”跟着“瘟神”走的光环效应已经在削弱之中,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发展如何进一步良性循环,是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回答这一问题,以及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需要跳出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看一看社会大系统正在如何变化,能够赋予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哪些契机和政策空间。
1宏观经济发展方向正在调整当中
十以来,我国政府已经明确经济改革方向,要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着力优化现有生产要素配置和组合,着力优化现有供给结构,着力优化现有产品和服务功能,切实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造新引擎、构建新支撑。
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需要理解经济停滞或者缓慢的基本原因是供需不匹配,经济成长被短板的供给或需求所制约,要么是供给小于需求,经济成长受限于供给不足,要么是需求小于供给,经济成长受限于需求不足。所以,推动经济成长的两个引擎,一个叫需求侧管理,通过创造需求来匹配甚至是刺激供给,另一个叫供给侧管理,通过增加供给来满足或者是引导需求。
通常情况下,刺激经济成长的需求侧管理措施有三个,分别是投资、消费和出口;刺激经济成长的供给侧管理措施有四个,分别是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3\]。社会实践过程中,需求侧管理曾经大行其道,在缓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上发挥过重要作用。这就是凯恩斯经济学理论。该理论认为,社会总需求是可以通过政府的“作为”来调节的,需求不足时可以通过政府直接大规模投资、促进消费和扩大出口等手段提升需求,从而匹配甚至推动供给,实现保证经济成长的目的。但是从20世纪70年代起,西方国家遭遇了严重的“滞涨”,继续增加政府投资、促进消费、扩大出口都不能有效推动经济成长,反而因为货币大量投放带来了通货膨胀问题。这一现象是凯恩斯经济学理论无法解释的。80年代初的时候,美国总统里根从供给侧管理入手,采用大幅减少政府对企业干预、大规模减税、大规模削减财政开支、控制货币供应量增长等措施。
1992―2012年,我国执行的经济政策一直是侧重需求侧管理,通过扩大基础投资、增加民众消费、扩大出口三个策略来推动经济成长。成绩显著的同时,也陷入困局之中。首先是投资带来的产能过剩,钢铁、煤炭、水泥、玻璃、石油、石化、铁矿石、有色金属等几大行业,产能过剩非常严重,亏损面已经达到80%;其次是消费低质,产品极多但品质不高,很难带动百姓消费热情;再次是出口低迷。既然需求侧管理已然失去效力,就需要考虑供给侧的管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本轮供给侧管理模式的改革,与美国里根时代并不一致,集中体现在我国强调的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体措施是化解产能过剩、降低企业成本、化解房地产库存、扩大有效供给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尤其是在全球货币放水的大背景下,我国不可能独立实施货币供应量增长控制措施。
2供给侧改革为破除疾控事业发展“功反陷阱”带来的契机
宏观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将影响到社会各领域,同时也会给每个领域的发展带来一些触动。SARS事件之后,我国政府对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投入空前加强,一方面是极大推动了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发展,设施、设备全部更新,公共卫生项目大规模推行;另一方面,对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管束也大为加强,有偿服务大幅度减少,财政经费管理规范程度明显上升。投入增加、管制加强的结果是很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项目经费有余、绩效激励不足。疾病预防控制事业进入到另一种极端,就是高政府投入下的低效率阶段。高投入是相对的高投入,低效率则是比较实的低效率。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各地都在探索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办法,力图把员工的工作绩效和薪酬挂起钩来。但从实际的实践效果来看,成效甚微,主要的影响因素还是在于没有打破原有的功反陷阱――政府投入增加,资源力量增加,工作开展顺利,成效明显,疾病形势缓解,所需政府投入下降。运行到政府投入下降这个环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就无法接受了,开始和政府博弈,营造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任务繁重的氛围。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确实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某种意义上,预防疾病发生比治疗疾病要困难得多。但是政府财政投入针对的是固定任务、固定项目,更改之或者是增加新项目需要走一系列的繁琐程序,甚至是直接砍项目、减投入。财政投入的规范管理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多样化、创新存在着突出的矛盾。
在我国经济成长明确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今天,有两个改革措施直接影响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发展:一是大规模减税、财政收入相对减少,对于高度依赖财政投入的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必须未雨绸缪;二是去产能、扩大有效供给的发展策略,可以为高度计划模式下的疾病预防控制事业提供新的发展思路。在卫生事业领域供给侧改革中,医疗服务已经走在了前列。通过市场化运作释放医生生产力,通过推进社会办医发展高端医疗和健康管理,通过医学科技创新提高有效供给,主要依靠价格调整而不是财政投入理顺医疗机构补偿机制,所有这些措施,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想的具体体现,结果是医疗服务事业的大发展,不仅直接创造就业机会,而且为上下游产业发展也作出了贡献。
3基于供给侧改革思路进一步发展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建议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经典职责包括:① 疾病预防与控制;②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③ 疫情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④ 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⑤ 实验室检验检测与评价;⑥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⑦ 技术管理与应用研究指导。这些职责理应由政府财政经费保证并服从财政经费的使用管理规定。但在现实中,财政投入总是有限,各地政府因经济水平差异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投入参差不齐,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也就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性。
疾病预防控制事业有着宽广的外延和丰富的内涵,人民群众的各类疾病预防控制需求都要依靠政府投入来保证服务提供,不仅不可行,也没有必要。“不可行”是因为政府投入不可能统包一切。政府投入源于税收,税收源于百姓,政府投入不断增加的结果,是纳税人的负担越来越重,最终陷入福利陷阱。“没必要”是因为很多疾病预防控制需求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来提供,比如二类疫苗、水箱清洗、面向个人或家庭的检验检测。从经济学的角度,只有个人无力提供又是社会必需的服务(疫情处置)或者是个人可能不愿接受又是社会群体必需的服务(法定疫苗接种)才需要政府介入来提供,其他服务都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然而困境在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受了大量财政投入,就必须列入全额预算单位,收支两条线管理,实行绩效工资制度,从而限制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在提供核定工作内容之外的疾病预防控制服务,也即那些原本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来提供的服务。
有鉴于此,对今后一段时间内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发展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坚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优先完成法定任务不动摇,积极争取法定任务的财政投入保障,保质保量根据财政投入力度完成其所能支撑的标准服务内容,加快出台标准服务内容和标准服务规范,推进各地的财政投入绩效考核进程。疫情、病情就是城椋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健康安全,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一责任需要政府财政投入的保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亦有义务切实履行之。以往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重点在于基础设施,今后一段时间的建设重点应当是基础设施和服务规范改造齐头并进。只有把服务规范确定下来,财政投入对应的服务量才能确定下来,才能明确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必须完成的任务工作量,为完成规定动作、增加自选动作奠定基础。
第二个建议是扩大疾病预防控制服务的供给。在财政投入框定、完成规定动作的前提下,要通过调整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生产关系,释放或者是解放疾病预防控制人员的生产力,激发疾病预防控制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向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预防保健服务。做到这一点,需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要保证基本疾病预防控制服务的提供,财政支持的、编制保证的疾病预防控制服务,必须不折不扣完成,对此要有严格的绩效考核制度和实际操作予以支撑,不能走20世纪90年代有偿服务的老路,能收费的、有钱赚的多做,不能收费的、没有效益的少做甚至不做;第二要去除垄断性,不能够允许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供行政垄断性的服务。只有一家机构能向市民提供服务,这就是垄断,就会有质疑,也不利于服务品质的提升。应当允许疾病预防控制服务由更多的医疗卫生机构提供\[4\],这样才能促进竞争,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人民群众才能够真正受益,这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神在疾病预防控制服务领域的具体体现。
第三个建议是疾病预防控制服务提供主体的多元化。实现之,很大程度上需要调整现有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能结构和侧重面,从注重“直接提供服务”向侧重“组织开展服务”调整。直接提供服务,是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供两类服务:一是政府出钱要求其提供、其他机构提供不了的,例如疫情直报、卫生应急、疫情控制等;二是政府不出钱但社会需要的、可以和其他机构竞争性提供的,例如疾病管理服务、检验检测服务等。这两类服务需要扩大,但更为重要的是让其他机构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严格管理下介入提供服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拿着政府财政资金组织其他机构,公立的、民营的,营利的、非营利的,提供服务,同时对其服务进行考核。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成为落实政府传染病预防控制的主体、落实政府健康危害因素控制的主体、政府购买慢性病防控服务的实施主体,以及提供健康和疾病信息的主体。这样,既可以维护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权威性,又可以让疾病预防控制服务的受益者有更多选择自由,对服务更加满意。
第四个建议是疾病预防控制服务内容的创新和品质的提升。走向市场的疾病预防控制服务必须遵守市场法则,内容创新和品质提升是关键。这里主要谈一下信息服务。人民群众非常关心健康信息和疾病信息,越是富裕越是如此,健康和疾病信息服务大有可为。应当充分利用疾病预防控制网络的优势,整合各个渠道的数据,创造有价值的信息,面向个体提供疾病信息服务,面向企业提供重大项目健康影响评价服务,面向地区提供健康事业绩效评价服务。随着各行各业大数据的积累,地理空间、道路网络、建筑设施的数字化,疾病及健康危害因素的时间、空间和人间分布将越来越可以用计算机进行处理,并预测其变化,从而使得相关信息服务的提供成为可能。这类信息服务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个体、企业、地方政府都愿意为此付费。
参考文献
[1]刘鹏程,王颖,李程跃,等.疾病预防控制对人群期望寿命提升贡献的测算结果\[J\].中国卫生资源,2015,18(2):1001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进展报告(2003―2006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3]李.论供给侧改革的理论依据和政策选择\[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6(1):918.
现阶段是市场经济发展和人类各种需求发展的统一。社会发展到今天,人类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随之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也提高,基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也在经历改革和挑战。笔者认为,面对基层现实,转变思想观念,立足本级实际,抓住工作机遇,更新观察视角,主动适应不断发展的形势,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发展的关键。结合多年来工作实际,对市县基层疾病预防控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探讨。
当前的形势
社会形势急速变革:我国的社会经济形势已经经历了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变革和重大性转折,经济模式已经彻底地由建国初期的计划经济转为现阶段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们的物质文化和精神需求的不断增强,随之而来的对各类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公共卫生服务不仅在硬件上提高质量,而且要求在服务的软件方面提高质量。目前基层疾病预防控制的大部分卫生资源均来自国家、省及地方配套公共卫生经费的统一配置和调拨,对于县以下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现实面对不断减少的有偿服务比例,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资源配置模式并未完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的有序建立与发展,这不仅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大幅度地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更多地要求各种社会卫生资源通过市场经济和人类需求进行必要地合理的调整。因此,县以下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也必须在有利于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针对现代社会现状和市场体制在发展变革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机遇,更要注重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各种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全面实施“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转变基本服务职能,挖掘服务内涵,扩大公共卫生服务范围,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效能,更要注重最大限度地满足全社会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不同需求。
经费投入的相对不足:现阶段随着临床仪器设备经费、工作经费的大规模投入,政府财政体制的变革,由于客观或主观原因导致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经费投入数量和比例相对不足,此状况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在社会医疗活动和整体卫生工作中所处的战略地位产生了相对的不适应性,县以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力度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同时,近年来出现传统传染病发病回升、新型传染病发病率升高以及各种新发传染病的出现等现象,各类非传染性疾病也相继纳入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进行管理,对县以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出了新挑战,势必形成一对明显的供需矛盾。因此,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更应该积极当好领导参谋,必须根据客观情况和客观实际,迎难而上,据理力争,“变困难为责任,以挑战为动力”,建议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督促各医疗机构保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经费及时到位,落实项目工作,明确工作目标,在原有各类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基础上,要不断增加公共服务项目,强化服务理念,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增强特有的服务效能,树立自身服务形象,丰富服务内涵,加大内部补偿投入。
工作难度的日益加大:在国民经济日益发展,人口流动与商品流通日益增加,人们需求意识大增强的形势下,某些疾病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也在逐渐增加,主要表现在某些食物中毒及部分肠道传染病的复燃,罕见不明原因新发传染病的出现,改革开放随之而来的部分性传播疾病发病范围的扩大,特别是各类非传染性疾病也相继纳入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均导致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服务范围逐渐扩大,服务难度相对逐渐加大,服务对象也逐渐变得更加复杂。同时,随着广大人民群众各类知识结构与水平的不断更新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健康的需求的要求,已经从单一的基本医疗向集预防、医疗保健为一体的综合逐步转化,多形式、多层次的公众需求向县以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使得以往的“预防为主”的基本卫生工作方针成为必然。基层现实情况要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单一思维的层面上,而必须结合运用社会、经济等各种杠杆,以确保基层疾病预防控制项工作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
工作的主导策略
转变工作思维模式: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就要积极应对现代模式与传统观念的挑战,积极应对政治、文化、经济、思想等领域的变化,勇于对传统工作模式、管理体制进行突破和改革。因此,进行县以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改革,即要充分认识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不能只局限于预防治疗、教育培训、疾病监测等,更重要的是根据新形势下人民需求和经济的运行规律的内涵,引导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增强社会意识、经济意识、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依靠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创新意识,做好本单位和本部门现有的人力、财力、物力和资源等综合协调利用,积极开拓创新新的检测项目和监控项目,比如:设立规范的传染性疾病、慢性病、精神病门诊,建立各种特殊传染病、慢性病、精神病登记、统计制度,开展各种传染病快速确诊检测项目等,使自身的工作效能进一步提高,不断地将新方法、新措施、新手段应用于重点部门、基层特色科室和各类疾病患者。当然,适应我国发展的需要,不能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推向市场。不能仅仅片面地强调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使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走入市场化、商业化和功利化的“怪圈”,从而违背“公平医疗、全民健康、服务大众”等办医原则,而忽视社会道德、社会效益等,导致“大卫生观”的错位。因此,在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前提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应以积极的工作态度,立足预防为主、保障健康的主旋律,将经济运行客观规律等应用到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领域中。
增加相应资源配置:科学决策在任何时期都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根本动力,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目标、方法、步骤、措施及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等,是公共卫生服务领域科学决策的一种具体反映。恰当地评价各单位和部门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优化知识结构,合理分配人力,对有限的公共卫生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积极协调共用公共卫生设备与设施,为广大公众和社会大卫生时代的提供更加优秀的服务,从而更好地发挥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在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资源的配置和分配中,以现阶段社会发展需要和社会公众需求为导向,提高工作效能,搞活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更好地体现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优势和特点。近几年来,国家、省、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都通过不同渠道加大了人才、设备、检测能力等各方面的配置,并且科学有序的深入开展传染病和非传染性疾病的防制及相关科学研究,在某些领域领先于临床方面;而处于第一线的县、乡及村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者大多工资、经费难以保障,很难全身心投入到传染病疫情管理工作中去,这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统筹考虑,及时尽快解决以确保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
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任何市场都是竞争的战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欲在专业竞争、医疗机构竞争中取得效果,必须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①人才优势是基础,负责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机构是技术人员高度集中的单位,充分发挥专业技术骨干的业务专长,把具有较高理论知识、科研教学能力、专业技术技能、管理协调能力的各种层次人员设置在适当的工作岗位,努力为之创造科研教学、日常工作和继续教育的良好环境,重用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高能力、高层次、高水平人才,是搞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关键。②技术优势和设备优势是支撑,疾病控制机构是实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法定单位,工作内容涉及传染病、慢性病、精神病预防、监测、考核项目的统一、分析和上报等。同时,统一分配、控制和监管着本级涉及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各种先进的检测仪器,并为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供准确、可靠而科学的各类客观数据,为开发传染病、慢性病、精神病管理工作的新项目新领域新技术提供一定的建议、经验等,从而为传染病、慢性病、精神病管理的科研工作提供准确、可靠而直观的各类科学依据,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向前发展的重要部门之一。③信息优势是活力,现代社会进步和现代医学发展信息是重要媒介,而有效、快速、准确地传递和反馈各种传染病、慢性病、精神病管理信息,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正常开展、技术创新等均十分重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有自下而上完整的机构设置,共同实施分级管理;同时,各级各类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各类公众、基层相关科室和部门都存在一定的横向联系,与地方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等部门存在必然的纵向联系。在长期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实践中,与之建立了稳固而特殊的工作管理和深厚感情,各类疾控信息的传递、反馈和应用等都形成了良性的沟通环境,这将更加有利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中兽医;疾病诊断;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S85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233101
1 中兽医疾病的诊断方法
1.1 望诊
中兽医对于动物进行形态、外貌及分泌物和排泄物的观察,就是望诊,通常情况下,主要对动物的“耳鼻口眼心肝肺脾肾皮”进行观察,对于中兽医而言,经验比效丰富,动物有什么疾病,基本上通过望诊就可以确定[1]。
观形。凭借肉眼去观察动物的眼鼻、皮毛及步行和形体等一些部位,中兽医是用肉眼进行观察的。从动物的眼鼻上来看,通常中兽医都是检查鼻液,若病情较轻,鼻液是白色的;若病情比较重,鼻液是黄色的,证明已经有发炎的症状,若病情非常严重,已经无法抑制了,鼻液是红色的。从动物的形体上来看,从动物胖瘦进行观察,就能了解动物的营养情况。患有寒证和虚证的,都较瘦,对其用温补类药物;患有热证和实证的,都较胖,对其用泻剂类和清热类等的药物进行调理。
观察动物的步行,主要观察动物腿的姿势,有无跛行的情况,若前腿拐(跛行),所患疾病多为关节炎或受风等疾病;若后腿拐(跛行),与前肢可能所患的疾病一样,这种情况,采用外治疗方式,且配合内服药结合,这样能够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观察动物的皮毛,观察动物皮毛的光泽及被毛逆顺情况。若皮毛逆顺的程度比较乱,光泽度也不高,大多都是营养不良或消化不良,对其需要进一步地诊治。
观察动物的舌色、苔色及黏膜,诊断动物腑脏所患的疾病。首先,通过对对动物对口腔的粘膜进行观察,若存在微血管,会造成血液循环非常明锐,这样动物不仅患有消化系统疾病,还可能会存在呼吸道感染疾病;观察动物苔色,若舌苔呈赤紫色,且舌苔很厚,就证明动物的疾病已经比较严重,因此,有可能将重剧疝痛或肠胃火导致出现。对动物舌色观察,判断舌色是否光润和鲜明,若舌色为白色,或者舌色为红色,可以判断动物存在伤料伤草,有可能为脾虚胃寒的疾病。
1.2 切诊
针对动物的脉象所作的诊断,就是切诊,对动物的沉脉和浮脉进行具体的观察,对于动物的迟脉于数脉要进行诊断。
1.3 闻诊
通常来说,中兽医对动物的鸣叫声和肠鸣声用耳听后,判断动物所患的疾病,就是闻诊,在进行诊断时,肠鸣如喉如拉锯及肠鸣如雷的声音,该动物都可能有患病的情况出现了。
1.4 问诊
问诊指的是向动物的主人进行询问,了解动物的具体情况,以此为依据,做出准确的判断。
1.5 触诊
中兽医将触诊到患病的部位进行应用,通常使用的是“起卧入手论”,也就是直肠检查的方法,这个方法是中兽医的独特创造。
一般若牲畜使役过重,容易使患呼吸器官产生疾病,因此,进行诊断时,可以通过对牲畜气管的按压,对动物咳嗽状况进行观察,若咳嗽较弱,可能有虚证情况出现,表现的现象是劳累过度;若咳嗽较强,可能实证情况出现,疾病较轻,表现的现象是使役过于重。
同时,对牲畜颚凹部位,进行触摸检查,查摸凹口有无疙瘩,若有疙瘩且较硬而多痛的牲畜,是急性病症,医治比较简便,病症恢复得也比较快。若疙瘩较软而多痛的牲畜,是慢性病症,病症出现时间较长,治疗起来比较因难,对中兽医的专业技术要求也较高。
此外,对于动物的耳鼻,中兽医进体行体温检查时通常摸耳鼻,通过对动物耳鼻进行触摸,可以对动物的体温的高低进行了触,是否有外感阴冷等。
2 中兽医对动物疾病的防治方法
2.1 辨证论治
动物患病,中兽医认为是因为机体正常的功能受到了破坏而造成的。由于在正常的机体内,各脏器与组织间的功能,都是有密切联系的,若是一旦遭到了破坏,就会使疾病生成。通常使用的药有:滋阴药,补气药,湿热药,寒凉药等。
2.2 重视动物的个体特性
由于不同动物之间存在差异, 在判断动物疾病时,其特体特性应充分重视,因此对于不同动物的同一个疾病,中兽医应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诊治方式,同时还应科学、合理的用药。
2.3 综合治疗方法的利用
在治疗动物过程中,除了采取有效的药物治疗外,还应采取相关的护理措施,充分发挥综合治疗方法的作用,加强对动物的治疗效果,促进动物快速恢复健康。
3 结束语
中兽医是劳动人民对于家畜的疾病在进行防治疗过程中的经验和总结,也是我国医学的重要总成本部分之一,用“望闻问切触”五种方法,能够有效提供动物治疗效果,最大程度的降低动物死亡率,推动了我国兽医事业的进步。
一、细菌性烂鳃病
发病原因及流行情况:当鱼的腮受到机械损伤或被寄生虫寄生时,都可使鱼发病。该病一般流行于4—10月,当水温在15℃以上时开始发病,适宜发病水温是15-30℃范围内,水温越高越易暴发流行,致死时间也短。
症状:病鱼行动缓慢,反应迟钝,常离群独游。鱼体发黑,尤其头部颜色更为暗黑,因而群众称此病为“乌头瘟”。肉眼观察,病鱼鳃盖骨的内表皮往往充血,严重时中间部分的表皮常腐蚀成一个圆形不规则的透明小区,俗称“开天窗”。 鳃丝肿帐,黏液多,末端腐烂缺损,软骨外露,鳃上附着的泥不易冼掉,有时在鳃瓣上可见血斑点。
防治方法:(1)挖除塘底过多淤泥,每立方米用生石灰200克或漂白粉20克进行清塘;也可排水后,每100平方米水面用生石灰7.5~9千克进行清塘。(2)投放苗种进池时,用2~2.5%的食盐溶液浸泡鱼种5~10分钟,以杀死鱼体上的病原菌。(3)发病季节每月遍洒生石灰1~2次,浓度为每立方米水体15~20克。(4)将五倍子磨碎后用开水浸泡,全池遍洒,每立方米水体放药2~4克,,疾病流行李节,全池泼洒,15天1次。(5)全池遍洒漂白粉(含有效氯30%),每立方米水体放药1~1.2克。(6)磺胺间甲氧嘧啶,一次量,每1kg体重,2~4g,拌饲投喂,1天1次,连用3~5天。? (7)卡那霉素,每1千克体重鱼,一次用10~30豪克拌饲投喂,1天1次,连续使用3~5天。
二、赤皮病(出血性腐败病)
发病原因及流行情况:鱼种和成鱼均可发病。流行季节多为春末夏初常见。当鱼因捕捞、运输、放养时鱼体受损伤、或冻伤、或被寄生虫寄生而受损时,病菌才能乘虚而入。
症状:病鱼体表鳞片松动脱落,局部出血、发炎,以腹部两侧为最明显。背鳍鳍基充血,严重的全部鳍基充血、发炎,鳍条末端腐坏,鳍梢部常烂去一段,鳍间组织被严重破坏。鳞片脱落处或鳍条腐烂处常有水霉寄生。病鱼行动迟缓,离群独游,不久即死去。
防治方法:(1)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杀灭细菌和寄生虫。(2)在捕捞、运输、放养操作过程中,尽量避免鱼体受伤。(3)鱼种放养前用浓度2%~3%的食盐水药浴4~10分钟,或用15~20克高锰酸钾药浴15~30分钟。(4)每立方米水体用五倍子2~4克,煎水全池泼洒。(5)全池遍洒漂白粉(含有效氯30%),每立方米水体放药1~1.2克
三、竖鳞病(松球病、鳞立病)
发病原因及流行情况:主要是鱼体受伤后感染细菌,引起鳞囊内积液引起。该病主要发生在春季,有时在越冬后期也有发生。
症状:病鱼体表粗糙,鳞片向外张开;鳞片基部的鳞囊内积聚半透明或含血的渗出液,使鳞囊水肿、鳞片竖起,若用手稍压鳞片,鳞囊中的液体即会喷出来。随着病情的加重,鳞片脱落。病鱼常伴有鳞基部、体表皮肤轻微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胀,腹腔内有腹水等症状。病鱼呼吸困难,严重时2~3天就可死亡。
防治方法:(1)在产卵、捕捞时,应小心,切勿使鱼体受伤。(2)放养前可使用2%~3%的食盐水溶液药浴鱼种4分钟~10分钟。(3)每20千克水中,加入捣烂的大蒜0.1千克,浸浴病鱼10分钟,每天1次,连续2~3天。(4)按常规用量全池泼洒池塘消毒剂(如溴氯灵),使池水药物浓度维持在0.5ppm~0.6ppm。(5)施中草药。每亩水面用苦参或艾蒿叶2500克,水煎浓汁3次混合,每日1次全池泼洒,连用3天~5天。(6)在立方水中放硫酸铜5克、硫酸亚铁2克、漂白粉10克浸洗病鱼10分钟左右。(7)内服土霉素,每公斤饲料中加入土霉素2~4克,连喂3~6天。
四、白皮病(白尾病)
发病原因及流行情况:由于水质不好,使病菌繁殖;广泛流行于每年的6~8月,尤其在夏花分塘前后,因操作不当,使鱼体受伤,病菌侵入易暴发此病。
症状:发病初期,病鱼背鳍下方或尾柄处出现白点,尾柄处发白,并迅速蔓延扩大。随着病情发展,以致背鳍基部后面的体表全部发白。病情严重时,病鱼的尾鳍烂掉或残缺不全,头部向下,尾部向上,与水面垂直,时而作挣扎状游动,时而悬浮于水中,不久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