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白芨的种植与栽培技术

白芨的种植与栽培技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白芨的种植与栽培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白芨的种植与栽培技术

白芨的种植与栽培技术范文第1篇

1形态特征

白芨是多年生草本,高20~50 cm。假鳞茎扁平,卵形,有时为不规则圆筒形,直径约1 cm,有线状须根。叶3~6 cm,阔披针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15~40 cm,宽2.50~5 cm,全缘,向上端渐狭窄,基部有管状鞘,环抱茎上。总状花序顶生,有花4~10朵,长4~12 cm,花序轴蜿蜒状;苞片长圆状披针形,长1.50~2.50 cm,早落;花玫瑰紫色,直径3~4 cm,萼片长圆状披针形,长约2.50 cm,花瓣长圆状披针形,长约2.50 cm,唇瓣倒卵形,内面有纵线5条,上部3裂,中间裂片长圆形,边缘波纹状;雄蕊与花柱合成一蕊柱,和唇瓣对生,花粉块长圆形。蒴果,圆柱状,长约3.50 cm,直径约1 cm,有纵棱6条;种子微小,多数。花期4~6月;果期7~9月。

2生长习性及环境

白芨喜温暖、湿润、阴凉的气候环境,常野生于丘陵、低山溪谷边及阴蔽草丛中或林下湿地。

3成分及用途

鲜鳞茎含水分14.60%、淀粉30.48%~61.36%,葡萄糖1.50%。富含由4份甘露糖和1份葡萄糖组成的白芨甘露聚糖。由于白芨鲜鳞茎黏性很强,在工业上可作糊料、浆丝绸、浆纱或作涂料等原料;还可酿酒,每50 kg原料可出45度白酒16~17 kg。在医药上白芨具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的功效。对咯血、吐血、便血及外伤止血、疮疡肿毒、手足跛裂等有较好疗效,广泛用于治疗肺结核及支气管扩张咯血、胃溃疡出血等症。

4白芨的栽培技术

4.1选种于春季2~4月或秋季9~10月收获时,选取当年具有老杆及嫩芽的假鳞茎作种,以无虫蛀,无采挖伤者为好。

4.2选地及整地选择较为阴湿,排水良好,土壤较肥沃疏松的砂壤土、夹沙土。种前深翻土地,起宽1.30m、高0.20m的畦,施足底肥,细耕后平整畦面;以便栽种。

4.3种植方法按株距15 cm行距26~30 cm开穴,穴深10 cm左右,将带嫩芽的假鳞茎芽嘴向外放于穴底,每穴可按三角形排放3个。栽后施沤好的农家肥,再盖1层厩肥或草木灰后覆土与畦面平即可。

白芨的种植与栽培技术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S567.23;Q9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9-4708-02

白及为兰科植物白及[Bletilla striata (Thunb. ex A. Murray)Rchb.f.]的干燥块茎, 又名白芨、连及草等,分布于亚洲的缅甸北部经中国至日本,在我国北起河南、江苏至台湾,东起浙江至东南部均有分布。白及药用历史悠久,性微寒、味苦、甘,具有补肺、止血、散风除湿、通窍止痛、消肿排脓、生肌、敛疮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头痛、眉棱骨痛、鼻塞、鼻渊、牙痛、肺伤咳血、衄血、金疮出血、 痈疽肿毒、溃疡疼痛、汤火灼伤、手足皴裂等[1],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中药,1977年以后被各版《中国药典》收载。

近年来,由于人为的过度采挖和天然生境的破坏,白及野生自然资源急剧减少,濒临灭绝,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药用植物之一。白及种子较小,自然条件下需与真菌共生才能萌发,实生苗的栽培较为困难,而传统分株、切块等无性繁殖的方式成活率极低,不能满足大规模生产的需要。白及组织培养和种子繁殖技术研究虽然有不少人涉及[2-5],但基本上采用先培育成幼苗再移栽到田间的技术路线,由于白及组培苗离开培养环境后栽培成活困难,限制了其在生产上的应用。试验就白及种子无菌繁殖微型种茎进行了研究,旨在为白及种植提供种源,以期实现规模化的人工种植,摆脱对野生资源的过度依赖。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2011年10月17日在建始县颐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红岩寺镇白及基地,采摘自然授粉结实的、饱满未开裂的白及蒴果做试验材料。

MS系列培养基购自青岛海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KC系列培养基购自上海丽臣商贸有限公司。

1.2 方法

1.2.1 种子消毒与接种 蒴果采摘后于2011年10月19日进行处理。先用洗衣粉漂洗20 min,后置于2%的升汞溶液中消毒20 min,再用无菌水冲洗5次,然后接种。

接种时十字状切开果实,将白色粉末状种子弹到经灭菌的滤纸上,然后适量接种到培养基上。每个蒴果接种4~5个三角瓶,每种萌发培养基接种50瓶,作为批量观察。白及有胚种子才能保证发芽,所以用接种针在解剖镜下选择有胚的种子接种到三角瓶上,每种接4瓶,每瓶100粒左右有胚种子。

1.2.3

2 结果与分析

2.1 白及有胚种子在5种萌发培养基上的萌况

白及种子接种10 d后,5种萌发培养基上均可见种子呈淡绿色,20 d后可见萌芽点,30 d后可见小苗。5种培养基上均长出了小苗,发芽率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以萌发培养基②发芽率最高;从长势来看,也是萌发培养基②小苗长势最好。

2.2 白及幼苗在3种生根培养基上的生根情况

由表2可知,生根培养基②上的白及幼苗生根苗数达到97株,生根率达到97%,根数为2~3条/株,最长根长为2.5 cm,远高于培养基①和培养基③。由此可以得出,白及种苗在生根培养基②上各项指标最高。

2.3 白及种苗在不同种茎培养基上的种茎生长情况

在种茎培养基中培养150 d后,由表3可以看出,①号培养基中,平均每粒白及种子可以长出2.5个苗,而②号培养基平均可以长出2.8个苗,显然②号培养基出苗率比①号培养基好;②号培养基的最大叶片长为3.8 cm,比①号多0.8 cm;②号培养基根数为6条/株,而①号培养基仅为4条/株。

继续生长至2012年7月10日观察,生长在1/2 MS培养基上的植株已全部倒苗,原球茎和根系仍保持活力;而生长在MS培养基上的植株才部分出现发黄的现象。至2012年8月20日,生长在MS培养基上的植株才绝大部分倒苗,但原球茎和根系仍保持活力。

3 小结

白及药用价值很高,资源十分匮乏。成熟的白及种子虽然在自然条件下几乎不能发芽,但具有大规模利用的可能。

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白及种子在KC+200 g/L马铃薯的培养基上萌发,并培育一段时间;再将小苗转接到1/2 MS+0.2 mg/L NAA生根培养基上,诱导生根;然后转移到MS培养基上进行原球茎的培育,能保证全部实生苗都形成原球茎(微型种茎),再利用原球茎(微型种茎)很容易繁殖白及种苗,克服了一般组培苗移栽成活率低的困难,为利用白及种子进行种茎规模化生产提出了一条可行的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1] 廖朝林,由金文.湖北恩施药用植物栽培技术[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 李 嵘,王喆之.白及的研究概述及其资源利用对策[J].中草药,2006,37(11):1751-1755.

[3] 罗文秀,张寿文,李晓婷,等.白及快速繁殖的研究概况[J]. 中国现代中药,2007,9(11):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