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急诊科医疗质量控制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急诊科;护理;工作
急诊科处于医院的前沿,其中急救护理又是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抢救成败反映了一个医院的医疗质量,也是护理水平高低的综合体现。急诊科护士应熟练掌握急救护理的知识、技能和急危重病人的心里特征,对降低病人的死亡率,促进人类健康起到重要作用。就急诊科工作谈点浅体会。
1.完善各项制度、严格操作规范
1.1强化制度意识;有章可循,制度管人,保证制度的落实,是护理工作的标准,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各项急救护理常规,并贯彻融汇到急诊护理工作的各环节中使护理质量得以不断的提高,防止护理缺陷的发生。
1.2严格执行签字制度;对新入院的患者重点进行安全防范知识的宣教,如;心力衰竭和心肌梗塞的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严禁用力排便;有风险的操作如气管插管、胃管严格按规程操作,意识障碍患者防止坠床等;在治疗过程中,未经业务人员同意不能擅自离开医院,执意拒绝者,应做好解释工作,无效时及时向医生回报,并请患者或家属签字认同。
1.3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落实各项诊疗活动中的查对制度,在抽血、给药、或输液、输血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识别方法,不得仅以病床号作为识别依据。开展请病人说出自己的名字,后再次核对的确认病人姓名的方法。制定急诊危重患者腕带使用制度,护送安全制度,疾病护送标准流程,确保急救转运中的安全管理。严格交接班制度。
2.加强急救护理知识和技能培训
2.1掌握急救理论知识,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需要医护人员在实践中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尤其是急诊科的医护人员需增强对各种疾病的认识能力,具备相应的急救能力和技术。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各种急症的临床表现和处理方法,要求医护人员在短时间内从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中理出头绪抓住要点,进行横向比较,综合分析。我科每周安排专题理论讲座,教学查房及定期的疑难病例讨论,定期或不定期常规化进行模拟实际抢救患者的程序演练,如在模拟人身上进行心肺复苏,强化医护人员的急救技能。有效的提高了急诊护士临床应急处理能力。
2.2加强专业技术理论培训;掌握各种急危重症护理方面的程序和处理要点,提高相应的急救、应急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技术。我院对急诊科各级护士制定了“三基”训练方案,护理部和科室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学习急诊护理知识及相关技能培训内容的讲座,安排高年资护士进行护理教学查房;定期或不定期常规化进行模拟实际抢救护理程序的演练;定期进行护理危重病例讨论;积极组织急诊科护士参加医院每年定期进行的护士理论和技术操作考试。
2.3规范护理文书的书写;组织急诊科护士认真反复学习护理记录要求,做到观察准确、及时、完整是急诊科护士临床护理中必须重视的问题。护理文书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医疗文件,是检查和衡量护理质量的重要文字资料,是医生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病人接受护理的惟一法律证据。
3.强化服务意识、做好护患沟通
注重护患沟通,减少医疗纠纷;急诊科接诊的患者均为急危重症,病情复杂变化迅速,短时间内即可致命,此时患者及家属常有情绪激动,稍有疏忽,极易引发矛盾,故要求急诊科护士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规范自己的言行,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掌握沟通技巧规避医护风险,消除纠纷隐患,在短时间内解除患者的痛苦,取得患者的信任。
急诊科的护理质量控制的好坏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因此,提高急诊科护理质量控制,做好护患沟通工作,对降低护理风险,预防护理纠纷发生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再灌注治疗 延误原因分析
【Abstract】 Objective for AMI reperfusion therapy time delays cause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reducing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Methods of self-questionnaire 38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AMI reperfusion therapy survey, while 90 emergency department nurses, it is nurses, CCU nurses' awareness of AMI reperfusion therapy degree "investigation. Results: pre-hospital delay time was 180min --- 72 hours (120 min delay itself or 2 days, traffic delays 60min), hospital delay 146min to 12 hours (emergency department delays in 56min, 60 min delay his subjects to 12 hours, CCU delay 30 min); 38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only three cases of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AMI. CCU nurses' knowledge of AMI reperfus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and its nurses. Conclusion of the AMI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to strengthen relations with the knowledge AMI reperfusion therapy in the church, to raise awareness; to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medical staff; strengthen the "AMI clinical pathway" management, standardize clinical practice behavior, specialists of tyranny, to establish a "green channel "to strengthen the close collaboration between the Division, to reduce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Keywords】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alysis of causes of delays in reperfusion therapy
【中图分类号】 R542.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8-0638-03
再灌注治疗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重要方法,仅适用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STEMI)或新发生的左束支传导阻滞的AMI。不管采用那种再灌注治疗方案,最重要的是尽量缩短患者的总体缺血时间(自出现症状到开始再灌注治疗时间间隔),应该将其控制在120分钟之内,最好是60分钟之内。就诊于具备急诊PCI条件的STEMI患者,应该在首次医疗接触后的90分钟直接急诊PCI 治疗。[1]如果AMI发病后6小时内不能有效地使梗死相关冠脉再通,则大面积(>40%)梗死者多会并发泵衰竭,包括心源性休克和左心功能衰竭,死亡率高,预后差。[2]为此笔者对AMI病人再灌注治疗时间延误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同时对急诊、它科、CCU护士对AMI再灌注认识程度及以及AMI患者及家属,对 AMI认识程度进行了调查,籍以探讨再灌注治疗延误的有关原因及对策,使AMI患者能及时获得再灌注治疗。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1.1.1本研究样本来自成都西部3所综合性医院2009年1月至2011年5月以AMI入院并在心内科和ICU进行再灌注治疗的病人,共 38例(其中溶栓33例,占86.8%,PCI 5例,占13.2%),男 26例占68.4%,女12例占31.6%,年龄39-81岁,平均61岁。病例均符合1979年WHO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均有典型心绞痛症状,心电图和心肌酶谱动态变化,符合2008卫生部的中“急性心肌梗死质量控制指标”PCI的质量控制指标,具有PCI治疗适应症,均由具备资质的副主任医师及以上医师认定,无禁忌症的STEMI患者。
1.1.2从3所医院中抽取急诊科、CCU和它科护士各10名,共计90名。
1.1.3入选的38名AMI患者和家属(包括死亡和自动出院)。
1.2方法
1.2.1病人调查采用方便取样抽取样本,病人基本资料和院前资料采用有结构面对面问卷调查获得,院内延误时间的治疗来源于接诊登记,急诊记录,心电图记录时间,医嘱时间,特护记录及专人调查。所有资料有研究者本人收集。
1.2.2护士对有关血运重建认识程度调查采用方便取样,发放自制问卷,有经过培训的护士监督填写,并收回。
1.2.3患者及家属对AMI有关知识调查
制定统一问卷,有经过培训的护士进行问卷调查,计算其回答正确率。
1.1.4再灌注治疗:
静脉溶栓尿激酶29例,rt-PA 4例,按照冠脉间接再通指标[3]判定溶栓效果。由于我院于2010年才获准PCI诊疗资质,因此,直接PCI治疗2例,补救PCI治疗3例。
1.3观察指标包括院前延误和院内延误。
1.3.1“院前延误”是指本人胸部疼痛或不适开始到达医院的时间,包括本人自身的延误、交通延误,交通延误还有包括救护车延误。“病人自身的延误”是指症状出现到病人或家属出门去医院的时间,“交通延误”是指离家到医院的就诊时间。
1.3.2“院内延误”是指病人到达医院至再灌注(溶栓或PCI)治疗的时间,包括急诊室延误、它科延误、CCU延误。“急诊科延误”是指病人到达急诊科至进入CCU前的时间;“它科延误”是指病人由急诊科至它科时间;“CCU延误”即是指病人由急诊科至CCU(至静脉溶栓或PCI)实施再灌注治疗的时间。
1.3.3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
2结果
2.1再灌注治疗前延误
2.1.1院外和院内延误时间院外延误180分钟±90 min,其中病人自身延误时间120±60min至48小时(由于院外误诊),交通延误时间60±30分钟。院外延误明显长于院内延误。院内延误146±240min(急诊科延误56±20min,他科延误60±240 min,CCU延误30±10min);
2.1.238例AMI患者再灌注治疗前延误(表1)
2.1.3院内延误从到达医院距再灌注治疗时间30min内仅1例获得溶栓治疗,2小时内有23例获得溶栓治疗(60.5),3小时内有30例获得再灌注治疗(78.9%),4小时内有34例获得再灌注补救治疗(89.5 %)。
2.2疼痛程度与时间延误的关系(表2)
2.3再灌注前时间与再通的关系(表3)
结果示:2小时再通与2-6小时再通无显著差异,6小时后的再通率显著低于6小时内的再灌注治疗者。
2.4护士对AMI再灌注治疗的认识程度(表4)
结果显示:对AMI溶栓治疗认识程度CCU护士优于急诊科、它科护士。
2.538 例AMI及家属对有关知识的认知程度38例中14例(36.8%)患者出现AMI症状时认为是非心脏原因。38例有心绞痛史19例(50%),知道心肌梗塞症状时首要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扩血管药。9例(23.7%)患者服用硝酸甘油的间隔时间;5例(13.1%)患者和家属知道再灌注治疗有时间依赖性;仅有3例(7.8%)心梗患者在本次住院前医生和护士介绍过有关AMI、治疗、预后、紧急处理方案及再溶栓治疗知识,对PCI仍不了解。
3讨论
有关文献报道[4],溶栓血管尽早再灌注与AMI工作的临床预后明显相关,溶栓前时间延误与冠脉再通有关,随着溶栓前时间延误的延长,再通率有下降趋势。还有文献报道,溶栓不管采用哪种再灌注方案,最重要的是要尽量缩短患者的总体缺血时间(自出现症状到开始再灌注治疗的时间间隔),应该将其控制在120分钟之内,最好在60分钟之内[5]。在STEMI病人出现症状后,无论采用溶栓治疗方式还是PCI方式,迅速恢复阻塞冠状动脉的血流是病人近期或远期转归的决定因素[6]。再灌注治疗与AMI患者的临床预后明显相关,溶栓前时间延误与冠脉再通有关,随着再灌注时间延误的延长,再通率有下降趋势。本组资料结果与报道一致。提示再灌注治疗前时间是影响AMI成功再灌注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应重视再灌注治疗前时间延误。
本组院外延误160分,其中病人自身延误120分,交通延误 36分,分析其原因:
(1)胸痛程度:本组资料显示,胸痛越重,求医越快。可能因为疼痛不剧烈不能引起家人和自己对疾病急迫性的认识和重视,从而造成自身延误时间延长。同时不易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导致早期诊断困难,延迟了再灌注治疗。
(2)年龄:胸痛程度较轻组年龄偏大,时间延误长。考虑与老年人痛阈增高,对疼痛不敏感导致症状不典型。另外老年人行动不便,需等待家人或他人帮助。
(3)病人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在本研究的38例患者中,有18例患者有冠心病史,仅有 3例对AMI集溶栓有一定的了解。有8例患者家属由于对再灌注治疗不了解,在医生告之再灌注治疗均有很大的风险要求签治疗同意书时,拒绝签同意书,而延误了治疗。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对急性心梗的认识程度。因此,一方面要公众教育,可通过社区卫生、报刊、和电视渠道对已有心脏病或AMI高危的病人的普及有关AMI症状、急性心肌梗塞的自救及溶栓、PCI治疗知识,提高人们对AMI的警惕性,并向社会广泛宣传如何与急救中心联系。另外一方面,应加强各护理单元的专科建设,积极有效的开展住院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
(4)交通:本研究中交通延误60±30min,可通过建立急救专用车道,享受优先行驶权迅速通行。
本组院内延误为150min(急诊科延误60min,他科延误60min-24小时,CCU延误30min):分析原因:
(1)急诊科:本组资料显示,患者到达急诊科后,因为个别患者症状不典型,加之医生缺乏临床经验,在患者到达急诊科收入其他科;使院内延误时间延长的主要原因。
(2)其它科:本组资料显示,患者到达急诊科后,因为个别患者症状不典型,加之医生缺乏临床经验,误收入它科,如果接受医生经验丰富,会立即做相关检查上请心内科会诊,同时立即转入CCU治疗。但如果接受医生临床经验缺乏,未意识到有它科疾病,不请专科会诊,而是在治疗了半天或1天后,患者出现典型的症状后,经心内科会诊才转入心内科CCU治疗。导致院内时间延长。本研究调查发现有8例患者就是这种情况延误了再灌注时机。
国外资料表明[7],急诊室溶栓模式可最大限度地控制院内延误。本研究中所有医院均为急诊室―CCU模式,使病人从入院到溶栓的过程在,增加了许多重复环节,如询问病史、做心电图、会诊及转运等,延长了院内延误。
因此,我们应特别重视AMI灌注前的院内延误和院内延误。本研究急诊室为56min,他科延误60min-24小时,CCU延误30 min。通过对急诊室、它科、CCU护士对再灌注治疗认识程度的调查,显然急诊室护士和它科护士不如心CCU内科护士认识程度高。因此应培养急诊室护士和它科护士乃至全院医护入院的急救意识,提高其对AMI重视和抢救技术的理解和掌握,以便在AMI患者就诊时尽早进入CCU接受再灌注治疗。
分析溶栓时间与疗效的关系,发病至2小时内溶栓的溶通率为100%,与2-6小时的溶通率相比无显著差异,可能与样本小有关。而国际大规模临床试验(GLSSI\ISLS\GUSTO)证明,起病后第1小时是再灌注治疗的黄金时间[8],但本研究中仅有1人。所以,我们应尽一切努力缩溶栓前的延误时间,争取溶栓治疗的最大得益。
结论及建议:目前成都温江地区AMI病人的溶栓前延误时间普遍偏长,成都市温江区市民对AMI和溶栓治疗的溶栓程度较差。因此,应加强市民普及AMI及溶栓的知识,加强急救系统的建设,把住院患者的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和应急演练,加强对“AMI临床路径”的管理,规范临床诊疗行为,实行专科专治,建立“绿色通道”,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保证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 杨跃进、袁晋青、朱文玲、张抒扬等单病种“急性心肌梗死”专家组成员。单病种质量管理手册,2010,1:8.9.
[2] 杨跃进、袁晋青、朱文玲、张抒扬等单病种“急性心肌梗死”专家组成员。单病种质量管理手册,2010,1:1.2.
[3]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参考方案。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1,19(2):38.
[4] 张玉顺,贾国良,马淑坤,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时间延误与再通的关系,陕西医学杂志,1994,23(6):323.
[5][6]杨跃进、袁晋青、朱文玲、张抒扬等单病种“急性心肌梗死”专家组成员,单病种质量管理手册,2010,1:8、9.
[7] 李玉秋,李辉清,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时间延误原因分析及对策。护士进修杂志,2002,17(3):177.
【关键词】急诊科;护理安全隐患;管理对策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9.319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9-2561-01
护理安全是急诊科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它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会发生法定的法律和规章允许外的心理、生理或机体功能上的障碍、缺陷或死亡。[1]2005年卫生部“以患者为中心,提高医疗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在全国范围内的开展,使护理安全问题成为当前医院服务质量管理的主旋律。在医院里,急诊科地位非常重要,它是医院抢救病人生命的前线,急诊科医护人员面对的是病情复杂、生命垂危、年龄不一的各种疾病及遭受意外的人们。病情变化中交织着多种因素,是护理纠纷的高发区。因此认真查找急诊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排除隐患,是保证急诊护理质量的重要保证。
1.急诊护理安全隐患
1.1院前急救的隐患:院前急救由于其突发性,是极易出现问题的一个阶段,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具体可能出现的情况包括:呼救电话接时听不清楚,如没有问清病人病情、出事的时间和地点,导致救护车空跑,从而延误对病人抢救;由于出诊仓促,导致出诊的药品和器材准备不足,如人工球囊、呼吸器等出现各种问题不能使用等;其次,由于急诊情况比较紧急,急诊科护士技术不行或动作慢如:静脉穿刺数多次未遂,直接影响了抢救的质量和速度。再次,现场的急救工作一般都在病人及家属的帮助下完成,如果此时医护人员有任何的操作失误和言语不当,得不到家属的理解,都有可成为纠纷的起因;有时候,有些危重病人家中无钱拒绝抢救,急救工作不及时而致使病人有可能伤残或死亡;出诊记录不仔细或漏记、错记如出诊时间、到达现场时间、送达医院失误时间记录不准确、病情记录不全面、语言描述不当等。在急救转运的途中没有向病人或家属交代清楚途中有可能出现的各种危险:如昏迷、窒息、休克、大小便失禁、心跳骤停等。
1.2院内急救处理不当:在到达急诊科的急救过程中,护理人员如果有恶劣的态度和粗俗的语言,会给病人及其家属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有时,新来的医生对急救器材操作不熟悉、不知道如何使用急救药品、并未及时通知上级医生,护士也没能及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且护理记录不详细,出现漏记、错记的情况,如:病人在洗胃时出现胃破裂,护士在输血前不严格对血型进行查对,引起病人出现溶血反应等不该出现的情况,影响急救的速度和质量。
1.3急诊室观察区的隐患:由于急诊科的病人救治时间较短、周转比较快,有时候病人会未经医生和护士的允许擅自调换床位,在忙乱的情况下,护士没有认真查对和交接,有可能出现打错针,吃错药,换错液体的严重医疗事故。医护人员未能及时巡视,输液时液体外渗没有被及时发现,病人发生输液反应时,医护人员没有及时发现并向上汇报。
1.4注射室护理安全隐患:护士责任心不强,未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和操作常规,皮试或注射前未询问患者是否有无过敏史,当医嘱不详时护士机械执行引起药量过大或过小,间接或直接影响治疗。
1.5清创间护理安全隐患:工作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工作疏忽,造成交叉感染,感染伤口处置后器械、敷料未按规定处理,清创间空气未按规定消毒。
2.管理对策
2.1强化安全教育,增强法律意识。将法律法规纳入护理学继续教育中,定期组织学习和考核,让护理人员自觉用法律来规范护理行为,只有重视风险意识才能将差错消灭在萌芽状态,为病人提供安全护理。使每位护士学会用法律手段来维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2.2加强急诊护士的急救水平,提高急救科的整体医疗水平。加强对急诊科医护人员急救知识的提高,急救技术和急救设备使用的培训,达到人人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术、简易呼吸器使用、气管插管术、静脉穿刺留置针、复合伤处理等技术。出院记录应详细记录呼救时间、出车时间、到达时间、院前急救过程,使记录具有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
2.3提高护士的整体护理水平,加强护士的心理素质提高。医院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护理人员培训方案,仔细记录每一次培训内容及考核的结果。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护理业务学习和业务查房,制定合理的急症抢救流程和工作方案及科室护理质量监控标准等。使医护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2]即便急救时间再紧迫,也应该无论严格执行、认真做好“三查七对”工作,严防差错事故发生。
2.4成立质控小组,加强安全管理。管理制度不健全、职业道德教育薄弱、管理监督不得力等影响护理护理安全的组织管理因素是对患者安全的最大威胁。[3]成立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每天进行护理质量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安全管理工作是代表医院整体质量的最高水平,护理安全已经成为现代医护护理工作的重点之一。[4]运用现代质量管理方法使急诊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切实为患者提供安全、放心、满意的全程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潘绍山,孙方敏,董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349.
[2]温冬娣.急诊护理安全探讨《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7,12(5):394.
2022关于最新护士述职报告范文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20xx年过去了。
20xx年,是我在急诊科工作的第五年,也是我们在急诊小楼里摸爬滚打的最后一年了,明年,我们就要搬到专为急诊科腾出的门诊大楼里,届时,我们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将会有很大的改观,科室业务工作将会有更快的发展。
做为一名急诊科护士,我们肩负着“120”院前急救、转运、院内急救的任务,以快捷、高效、优质的急救医疗服务,充分保障了辖区内“120”院前急救及院内急诊急救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了我院“120”急救站 “绿色生命通道”的畅通,保证了门急诊工作的正常进行。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急诊科全年门急诊量、累计收住院人次、急诊抢救与往年同期对照均有显著增长,为医院各病区及辅助检查科室输送了大量病源,有力地促进了医院各科室的“两个效益”的增长,提高了全院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团结和谐氛围
在20xx年度,急诊科全体护理人员认真学习各种医疗法律法规,自觉遵守医院和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教育修养,力争文明行医,优质服务,做到小事讲风格,大事讲原则。工作中互相支持,互相理解,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团结务实、和谐相处、顺利圆满的完成了医院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加强业务技术培训,提高应急抢救能力
急诊科护士处处以“质量管理年标准”、“全国医疗万里行”检查标准为准绳,加强急诊科的医疗护理质量建设,以医疗护理核心制度为重点,认真执行了各项操作规程和抢救工作流程,严防差错、医患纠纷等医疗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按照医院及科室制度的培训和考核计划,定期对急救队员进行业务学习及急救技术的培训,在科室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认真钻研业务,互相交流、互相促进,从而使科室人员熟练掌握各种抢救仪器和抢救技术,如心肺复苏术、机械通气、气管插管、电除颤、电动洗胃术、心电监护等操作技术,进一步提高了急救队员的急诊急救能力,对科室医疗和护理质量进行检查、质控、培训、考核、督导,严格医疗护理文书书写规范,严格按照国家卫生部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及医疗行为规范开展急诊抢救工作,做到防医疗差错、防医疗事故于未然,杜绝医疗行为过程中的麻痹大意思想。
在“120”急救工作中,我们坚决服从“120”指挥中心的调度,做到随时出诊、迅速出车、准备及时到达急救现场。始终做到急救药品,物品完好率 100%,抢救设备处于应急备用功能状态,在“120”院前急救及院内急救抢救过程中,从病情评估、预检、分诊、分流到安全正确地转运入科。每个环节都能做到无缝衔接,有力地保障了辖区居民的生命安全。
三、加强科室护理管理,做好急诊工作中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在急诊抢救工作中,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保证护理安全。落实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工作标准,防止传染病的传播,做好自身防护、消毒隔离、医疗废物管理,严防院内交叉感染。
四、加强科室对外宣传,树立医院窗口形象
急诊科是医院面向社会的重要窗口,其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和反映出医院的精神面貌和社会形象。“120”是救死扶伤的生命救护者,是保护人民生命健康的“绿色通道”,在日常急救工作和院前急救的时候,做为一名急诊科护士,代表着医院的形象,我们时时刻刻注重树形象、抓内涵,为医院的全面和谐健康发展奉献出了一份光和热。
五、实践与思考并重,20xx年度工作反思
回顾20xx年,我们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意识到在急诊工作中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如何在急诊工作中进一步改进,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小结如下:
1.急诊科就医环境简陋,布局不合理,卫生条件差,患者满意度低,急待搬迁后加以改善。
2.急诊科医护人员应急急救经验不足,急救技能有待提高,要注意对抢救室仪器设备的熟练掌握,如呼吸机、除颤仪等,关键时刻及时跟进,还需要加强专科培训、进修学习,以提高整体抢救水平。
3.急诊急救工作中缺乏灵活性,要时刻注意和患者、家属进行医患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情绪、发病原因,有利于改善医患关系,保障医疗安全,今后需加强沟通交流技巧的培训。
4.要熟练掌握急诊危重症的监护和抢救流程,如急腹症、昏迷、休克、中毒等,对昏迷患者,第一时间开放气道、吸氧,在实施紧急救护的同时,及时通知医生抢救,注意血糖、瞳孔及对光反射、是否颈项强直等,抓住重点,有的放矢,避免手忙脚乱。
5.掌握常用急诊抢救药品的用法和用量,严格执行抢救过程中的口头医嘱制度,注意患者过敏史、血糖、心肺功能等,注意用药安全。
6.注意动态观察患者病情,
具备整体观和全局观,在急诊患者病情尚未稳定前,一定要加强巡视和沟通,尽量把患者安排在自己实力范围内,以便及时观察和急救。
7.当遇到突发公共事件或接诊的患者较多时,切记及时向上级汇报,组织抢救,分解危难,做好分诊分流,保障医疗护理安全。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会继续在医院里努力工作,为医院作出最大的贡献。
2022关于最新护士述职报告范文
尊敬的院领导和各位同事:
大家好!
我从20__年9月份进入__乡卫生院工作以来,在同事们的帮助下,很快熟悉了医院坏境,使自己迅速进入角色,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在注射室的工作的这段时间里,认真学习掌握基本操作技术和工作流程。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踏踏实实的做好本职工作,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将专业知识与临床操作相结合。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原则。每周一次政治学习,提高医护人员的道德内涵和精神素养。在业余时间内我们还进行业务学习,提高护理队伍素质。
九月份我们认真学习了护理文文书的书写,在十月份我和医院的同事还进行了居民健康档案的整理和装档。此外我们还在院长的带领下积极打扫卫生,整理院内坏境。
当然在我的工作中仍有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熟练护理技术,工作要更加认真仔细,对待病人要面带微笑,学会换位思考,端正工作态度,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病员广泛好评,同时也得到各位领导、护士长的认可。
我觉得护理事业是一项崇高而神圣的事业,我为自己是护士队伍中的一员而自豪,在今后工作中,我将加倍努力,为医院的跨越式发展奉献力量。
今年又是特别的一年我们既要准备等级医院的评审工作又要进行年终考核,所以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会更加努力做好每一项工作。
2022关于最新护士述职报告范文
尊敬的领导:
您好!
我来到本院护理工作已有一年了,在这一年里,我在院领导和护士长的关心与直接领导下,及同事们的关心与帮忙下,认真钻研业务知识,努力提高理论知识和掌握各项外科临床操作技能。较好的完成了各级院领导布置的各项护理护理工作。在思想、学习和护理工作等方面变得更加成熟。
一、工作中
记得刚来外科时我还不适应,但我不怕,以前没做过的`,为了搞好护理工作,向前辈请教。学习、自己摸索实践,服从领导安排,踏踏实实做好护理护理工作,认真地完成护理工作任务,用心主动学习护理专业知识。在很短的时间内熟悉了外科的护理工作,了解了各班的职责,明确了护理工作的程序、方向,提高了护理工作潜力,在具体的护理工作中构成了一个清晰的护理工作思路,能够顺利的开展护理工作并熟练圆满地完成本职护理工作。当然在护理工作中仍有不足之处,如护理工作中技术有待提高,面部微笑不够,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技术,更加细心,提高微笑服务,端正护理工作态度,用自己所学的所有知识和技术去救治。在这一年的护理护理工作中,我越来越能够感觉出护理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护理护理工作是一门精细的艺术,是健康的基本保证。我的体会是“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要有一颗同情的心,用无私的奉献支撑起无力的生命,发扬救死扶伤的精神,认真履行医务护理工作职责。我期望透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病员广泛好评的同时,也能得到各级领导、护士长的认可。
二、学习上
我为自己是护士队伍中的一员而自豪,在今后护理工作中,我将加倍努力,为护理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注重护士业务水平的提高科室要经常组织开展新业务、新技术的学习,以拓宽知识面。采取考试、考核、以老带新的方法,树立一种传、帮、教的良好氛围,对不同年资的护士,进行不同程度的培训,加强晨会提问,训练三基基本功,巩固基础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融会贯通;采取多种途径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如参加护士专科、本科成人、自考教育,函授学习,参加学术会议,请专家讲学,开专题讨论会,上网阅读,订阅报刊杂志及自学等。透过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要学以致用,把所学的技术和方法应用于临床护理,探索新的服务资料,提高业务水平。
重视护理质量管理护理护理工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护理管理应以严格的质量控制为根本。要着眼于各要素质量,以统筹全局;具体抓环节质量,重视终末质量,进行质量的反馈控制。反馈资料包括护理工作的态度、效率和质量,把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并反馈给护士,肯定成绩,表扬优秀,医学教。对差的提出纠正方案,到达持续改善护理护理工作,提高质量之目的。
此致
敬礼!
世界上急诊医学发展最早的是美国。美国人发现在朝鲜和越南战争中由于战场和途中的及时急救,受伤士兵的存活率大大高于因车祸而送至缺乏专业急诊医师的医院急诊室的患者。于是1968年成立美国急诊医师协会(AmericanCollegeofEmergencyPhysicians,ACEP),1972年美国国会颁布加强急救工作法案。1979年急诊医学正式被确定为一门独立的专业学科,并成为美国各医学院校医科学生必修课程。美国有急诊医师进修学院,各省、州卫生当局下设急诊医疗服务办公室,负责计划和组织对危重病、创伤、灾害等突发事故进行急救并提供技术援助,同时负责领导、培训和考核急救工作人员。美国急诊医师实行全科医师制,目前每年有近3万急诊专科医师在全国6000多个急诊室为约1亿急诊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全美国共划分为304个急诊医疗体系行政区,并相互联结成急救网[1]。日本的急救中心可通过电脑和无线电通讯与警察署,消防局,二、三级医疗机构和中心血库进行紧密联系,可随时了解急诊患者应诊的科室是否需要急诊手术及急救医院的空床情况等,以便使急诊患者以最快的速度到达最合适的医院获得治疗。英国有140多个处理急诊的专业医疗机构,英国皇家医学院设置急诊医学专业课程,全国统一呼救电话号码为“999”。急诊室、急救中心实行全科医师制,全面电脑化管理。法国的院前急救工作全由以麻醉医师为主的医师负责,全国统一急救电话号码为“15”,接到呼救电话,由中心值班医师判断病情后决定采用何种类型救护工具到现场抢救。危重患者往往需要配备有现代化监护急救设备的监护型救护车,在现场经医师、护士抢救,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再护送到合适的医院[2]。我国现代急诊医学的发展不过20多年的历史。1980年10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简称卫生部)颁发(80)卫医字第34号文件“关于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意见”,1984年6月又颁发了(84)卫医司字第36号文件“关于《医院急诊科(室)建设方案(试行)》的通知”,推动了我国大中城市急诊医疗体系及综合医院急诊科(室)的建立和发展。目前,绝大多数县级以上医院建立了急诊科(室),大医院都建立了重症监护病房(ICU),配备了一定的专业队伍。全国有100多个大中型城市有一定规模的急救中心,统一急救电话号码为“120”。中华急诊医学学会成立于1986年12月。同时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也批准设立急诊医学硕士研究生点,少数医科大学相继成立了急诊医学教研室,将急诊医学列入医学本科、大专、护理学专业的课程[3]。
急诊医学的范畴
一、院前急救
院前急救也称初步急救(firstaid),包括现场急救和途中急救。现场的最初目击者首先给患者进行必要的初步急救,如徒手心肺复苏、清除呼吸道异物等,然后通过急救电话向急救中心(站)呼救,在进行不间断现场急救的同时等待急救医护人员到达。现场急救主要依靠具有初步现场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公民来完成。因此,向广大公众进行急救知识和操作的培训是急诊医务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院前医疗急救包括急救医疗技师所进行的现场急救和途中救护,是由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员进行的医疗活动,其目的是维持患者的主要生命体征并尽可能快速平稳地将患者送往医院急诊室[4]。
二、复苏学
复苏学是针对心搏、呼吸骤停的抢救,现代复苏学经过数十年的实践,有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心、肺、脑复苏技术的改进、普及和规范化,使复苏成功率不断提高。
三、危重病
医学危重病医学作为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定义是受过专门培训的医护人员在配备有先进监护设备和急救设备的ICU中,对继发于多种严重疾病或创伤的复杂并发症(如急性器官损害)进行全面监护及治疗。
四、灾害医学
灾难是突然发生的,在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同时,也使得大批人员受到伤害。如地震常造成多发伤、感染、休克,洪水造成溺水、胃肠道传染病、眼病、皮肤病,火灾造成烧伤、感染、休克,而交通事故(航空、公路、铁路)造成多发伤等。如何有效、迅速组织抢救,减少人员伤亡,防止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即研究人群受灾后的医疗急救以及灾害预防等有关的医学叫灾害医学。灾害医学涉及所有临床医学及预防医学[5]。
五、创伤学
创伤是青年人(<44岁)中的第1位死亡原因。如在美国每年约有14.5万人死于创伤,3倍于此数的人伤残,医疗及各种开支达几千亿美元。在我国目前每年仅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就超过10万人。创伤作为造成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害的常见重要原因,已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对创伤后患者死亡高峰的发现和研究促进卫生行政部门在各地建立更多创伤急救中心[6]。
六、毒理学和急性中毒
研究和诊治各类急性中毒是急诊医学的重要内容。在美国,每年各州或城市中毒咨询中心可接到近200万个中毒咨询电话,其中约25%的患者去急诊或住院治疗,5万多患者因病情危重而进入ICU。在我国,据估计在城市急诊患者中5%与急性中毒有关,在农村每年10多万人死于农药中毒。随着每年世界上成千上万种各类新化学产品不断出现、各国的工业化加强和环境污染的加重,中毒已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诊断、治疗和预防急性中毒是这门学科的重要内容,其往往涉及职业病学、毒理学和法医学等多学科内容,是一门新兴的发展迅速的临床学科[7]。
七、急诊医疗
管理学如何组织急救网络,建立有效的现代化急救呼救和通讯系统,研究和配备各种救护伤病员的抢救设备和交通工具,规范化培训急诊急救专业人员等都是急诊医疗管理学的内容。具体包括急诊医疗行政管理、质量管理、信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急诊医疗培训与教育、急诊医疗经济学等,其中很重要的是对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medicalservicesystem,EMSS)的研究及如何加以完善。
八、现代EMSS
如上所述,在事故现场或发病之初即对伤病员进行初步急救,然后用配备急救器械的运输工具将其安全、快速护送到医院急诊室接受进一步抢救和诊断,待其主要生命体征稳定后再转送到ICU或专科病房,这种把院前急救、院内急救和加强监护治疗这三部分有机联系起来,以更加有效地抢救急危重症伤病员为目的的系统叫做EMSS[4](见图1)。EMSS是目前各国研究最多、发展最快的急诊医学领域之一,从急救通讯工具的现代化以及急救中心和各级医院急诊室的电脑化和网络化,到院前多方位、立体(空中)救护,EMSS已发展成为高效、发达的急救医疗系统[8]。
急诊医学作为一门临床专科的特点和不平衡发展
急诊医学专科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目标定位于培训正规专业急救队伍和制定专业培训计划。与其他临床专业相比,急诊医学专业就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诊疗指南而言是一门相对新兴的学科,需要凭借多系统交叉、多学科交流融合,是在不断实践中摸索出的一条独特的专科成长之路。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即成立了急诊医学专业和学科,从时间和专业技术来讲,与世界发达国家特别是欧洲急诊医学专科的差距并不如其他专业领域那样显著,这为我国急诊医学专业的发展并与国际接轨创造了一定的先决条件。然而,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地理和人口需求不同,对急诊医学专业的发展要求有很大差别。例如,在欧美等高福利国家,急诊医学专业以不断提高心肺复苏质量、院前急救效率、建立各临床专科间互助“绿色通道”和普及全民急救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主。这些国家凭借经济优势和财力,致力于将高科技和先进装备运用于团队医疗急救和急救体系的建设[1]。以色列等一些长期处在战争或恐怖活动威胁的中东国家的急诊、急救发展模式侧重于重大创伤立体救护和急性化学中毒的诊治。而对于自然灾害多的地区和国家,急诊医学中的灾害医学分支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对于同一国家或地区,时代背景的变化也会影响急诊医学亚专业的发展方向,例如美国的急救知识和全民急救普及教育因受“911”事件等一系列恐怖活动影响,比原来更强调防恐方面的急救知识内容[9]。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与国际水平日趋接近。很多临床专业从落后世界发达国家几十年到已基本达到国际平均水平,甚至有些专业已在国际上处于先进地位。那么,急诊医学如何结合经济发展提升整体医疗水平,创新性地努力建设并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呢?
我国急诊医学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
急诊医学作为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部分,在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生命、应对灾害和突发事件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由于各种因素如社会人口的老龄化,人们对健康要求的提高,各种突发事件、灾害和交通事故造成创伤的增多,新生疾病如感染性疾病的产生,更使我国急诊医学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院前急救
如何尽快建立快捷、有效的我国院前急救系统,规范和高质量地运作各地的“120”急救中心已成为卫生行政部门的一项重要、紧迫的工作。虽然我国已基本形成了省、地、县三级城市院前急救初级服务系统和急救网络,人员、通讯、车辆装备得到了一定的充实和改善,一些急救中心的功能已从单纯运输型转变为急救与快速转运为一体的急救医疗型,但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院前急救的资源投入存在较大差距,各城市院前急救发展也极不平衡,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就我国院前急救可持续发展而言,还存在急救立法、网络建设、培训与科研、管理运作、区域性协作、国际间交流、灾害应急救援等诸多问题需要探讨和解决。
二、医院急诊科(室)
医院急诊科(室)是EMSS中最重要的中间环节,也是医院内急救的第一线。我国目前一般500张床位以上的医院都建立了急诊科,有固定编制的医师和护士,配备了相应的急诊设施和急救器材,方便了急危重症患者的就诊。总的来说,急诊科的应急能力和急救医疗水平综合反映了一所医院的管理、医疗水平和特色。可喜的是,2009年国家卫生部颁布了《医院急诊科建设规范》,对医院急诊科的设置、仪器配备、人员要求和培训作出较为详细的规定,为我国急诊医学的发展起了催化剂的作用[8]。然而这些年来我国医院急诊科(室)却普遍存在着基础设施陈旧、老化,不能适应现代急诊医疗需要[如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期间国内不少医院急诊室成为疾病传播的场所],新建急诊科(室)又缺乏国家权威的设计标准和规范,院内急救的专业运转模式各地混乱不统一,不能很好地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群体群伤的急救需要,急救专业医护队伍不专、不稳等诸多问题。上海某大医院所做的一项急诊患者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目前我国城市大医院急诊科(室)普遍患者众多(特别是老年患者),疾病谱广,涉及各个系统脏器,急诊医护人员的工作量非常大,但是真正的急危重患者所占的比例不高(浪费一定的医疗资源来充当夜门诊的角色),需要住院的急诊患者入院困难,不得不在观察室等待一定时间方可住入各相关专科病房。因此必须建立严格的急诊就诊制度(符合急诊的情况才予以就诊),完善社区医师制度,提前分流一部分急诊患者,加强社区一、二级医院力量,帮助三级医院分担一些常见病的患者。要加大对广大普通群众的健康教育,使其认识急诊的真正含义,不要盲目地急诊就医,浪费医疗资源。对于“120”急救系统来说,应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送往不同级别的医院,做到既不浪费医疗资源也不耽误患者病情。在医院内部,要理顺各专科与急诊科的关系,对急诊患者的去向必须建立一条“绿色通道”,由急诊科统筹安排患者,其次,还可以同周围的一、二级医院合作,将一些病情较轻、已经稳定的患者转至那里进一步治疗。充分体现急诊医学“抢救生命、稳定病情、缓解症状、安全转诊”的医疗实践特点。
三、重视急诊的医疗行政管理
急诊的医疗行政管理包括急诊医疗质量管理、人才资源管理、急诊信息管理、急诊医疗经济学、急诊计算机运用等方面。具体如制定急诊范围,急诊医疗各种规章制度(包括首诊负责制、急诊抢救医疗常规、急诊医疗流程和工作程序等),如何保留急诊医师和护士,急诊病例资料管理,急诊患者咨询与投诉管理,急诊医疗事故差错及其防范,急诊科的安全保卫,涉及法律问题的伤病员处理办法,急诊医疗成本与效益,等等。另外,还必须积极开展急诊医学的教学和培训,培养急诊医学专业医师和护士,重视急诊的管理和科研,如进行有关急症病因、发病机制、病程、诊断和治疗的研究,研究如何使急诊患者就诊流程更优化合理,如何提高急诊的质量并做好质量控制[5]。
四、加强医院急诊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
最近,卫生部专门就加强急诊抢救和提高应急能力向全国医疗机构发出通知,强调必须提高急救中心和医院急诊科对灾情、事故的应急能力和日常急救工作水平。县、区级以上综合医院原则上均应成立突发事件抢救组,由院长或业务副院长、医务处(科)主任、急诊科主任担任正、副组长,进行组织指挥,抢救治疗和后勤保障等,具体负责院内急诊工作的组织、协调并实施一线抢救和分类救治。要认真制订灾害和突发事件院内急诊保障预案,忠实执行“通知及时、各就各位、各司其职、协调合理、及时报告”的伤病员急诊处置抢救原则,在最短时间内启动EMSS,调集医院所有可调动的医疗资源,安全有效、全力以赴地救助伤病员。
五、建立急诊专科医师认证体制,努力培养急诊医学的专业人才和队伍
急诊医学涵盖了广泛的临床医学知识背景和多学科操作技能。急诊服务对象是危、急、重的伤病员。“时间就是生命”,急诊医师通常需要掌握包括创伤复苏、高级心脏生命支持和呼吸道管理以及综合内科专科诊治能力(内科学各专科),例如治疗心脏病发作(心脏科)、管理困难呼吸道(麻醉学)、放置胸腔引流管(心胸外科)、急诊超声波检查(影像科)、缝合复杂的裂伤(整形外科)以及处理宫外孕(妇产科)等。急诊科医师还需要通晓几乎所有专科领域的常用药物。在美国和加拿大,需要4~5年的时间培养一名急诊专科医师。在美国,目前有近10个急诊医学专科医师和学术组织,包括ACEP、美国儿科急诊医学(AmericanAcademyofEmergencyMedicine,AAEM)、ACOEP(AmericanCollegeofOsteopathicEmergencyPhysicians)、急诊医师协会(AssociationofEmergencyPhysicians,AEP)、EDPMA(EmergencyDepartmentPracticeManagementAssociation)、ABEM(AmericanBoardofEmergencyMedicine)等,足见急诊医学学科以及急诊专科医师学术生涯在医学界的地位和急诊专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在有些发达国家,急诊医师还根据社会和地区的差异分为家庭急救医师和临床急救中心医师,这样更便于按需培养人才[4]。因此,对从事急诊工作医护人员素质和岗位职责往往有很高的要求。首先应热爱急诊工作,有奉献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其次要有良好的医德和心理素质,能冷静处理各种紧急情况和事件。第三,急诊科医护人员将向全科医护方向发展,实行全科医师、全科护理制。因为急诊服务对象是患急性疾病任何年龄的伤病员,这些急症包括各临床医学学科。通常急诊患者来急诊时首先遇到急诊医护人员,而有些急症,如多脏器功能不全、多发性创伤、急腹症等常涉及多个专科的问题。因此急症患者先由全科急诊医师作紧急诊断处理,有效地组织和实施心肺复苏,维持患者的生命和主要脏器功能,需要专科医师处理的,再由急诊全科医师请专科医师会诊处理。最后,急诊医护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临床技能和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各种急救技术和各种急救仪器的操作应用。同时要完善急诊专业医师的专业晋升机制,尽快实施急诊医学专业医师准入制,建设和增加急诊医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以培养急诊医学的高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