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市场的构成要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项目 任务驱动 旅游市场营销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058-01
高职旅游市场营销课程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方能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项目教学与任务驱动教学作为适用现代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在旅游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中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能够充分培养学生掌握从事旅游企业营销工作的相关工作能力。
1 课程教学内容选择
高职教学中课程的设置是基于职业岗位分析,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也就是课程教学的目标。对于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是基于职业岗位对于工作能力的要求为基础来进行选择。通过对旅游企业对于基层营销人员岗位能力要求的调研,将其划分岗位核心能力与岗位辅助能力两个部分,其中岗位核心能力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旅游市场调研能力;二是旅游市场分析能力;三是旅游营销策划能力。岗位辅助能力则主要涵盖三个方面:人际沟通与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文字写作能力。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主要以培养职业岗位核心能力为主,在学生完成项目教学任务的过程中穿插培养学生的岗位辅助能力。
2 教学设计
2.1 任务设计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在完成各项任务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在使用这种教学法时最主要的环节就是对于课程教学任务的设计。
通过分析职业岗位要求并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对于课程的任务包含了总任务设计、子任务分解与学习情景创设、任务评价等内容。结合旅游市场营销工作要求,我们将总任务设定为为某家旅游企业制定营销策划书,学生通过制定营销策划方案来培养旅游市场调研能力、旅游市场分析能力和旅游营销策划能力,从而涵盖营销岗位核心能力。
总任务确定后下一步就是将其分解为若干子任务。主要依据营销策划方案的内容。然后根据不同的子任务按照企业营销工作流程来设定相应的学习情境。一般来讲,主要涵盖旅游市场调研与企业内部营销环境调研调研数据分析企业营销战略决策企业产品策划与选择产品价格确定企业营销渠道选择确定企业促销策略等几个方面。
任务评价主要是建立评价体系、确定评价标准。评价体系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导评、企业评价四个方面,从而保证评价的合理、公平。评价标准则是根据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每一个子任务中包含的评价要点以及评分比例并在课程之初公布给学生,让每个同学明确评价的内容,从而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2.2 项目选择
职业教育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对于旅游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来说,学生真正能够为企业开展旅游营销策划与实施才算是完成了课程的培养目标。让学生选择工作项目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指导学生开展项目选择时主要从二个方面考虑。首先是项目对应的旅游企业类型。旅游业作为综合型产业,涵盖了食住行游购娱等多种产业构成要素,每一个要素都对应了一种企业类型。学生所要实施的项目不可能包含旅游行业中的所有产业构成要素,必然是以某一种类型的企业作为实施载体。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学生的职业兴趣和就业意向方面来引导,这样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其次是项目是否具备可实施性。对于学生所选择的项目要进行评估,充分考虑项目能否得以顺利开展。评价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项目所依托企业是否有合作意愿。项目必须是企业真实工作内容,项目完成后能够为企业所用,这样的项目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因为营销工作涉及到企业的商业机密,因此,企业的配合是项目能否顺利实施的基础;二是项目所在的地域范围是否方便学生实施学习任务。一般来讲学生的项目实施应在学校所在地区,不然势必会影响学生的日常学习,增加学生经济负担;三是项目内容是否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以内。一般来讲企业的营销工作需要大量的智力、财力、物力作为支撑。而作为学生在这三个方面都存在不足,因此,教师必须对项目实施内容进行严格把关,使其在学生的能力与承受范围以内。
3 教学实施
3.1 分组实施
在学生解决任务的过程中采用分组的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每个小组以4~6人为宜,在小组中设立领导者、发言者、联络协调者三个角色。领导者负责工作任务分配和小组事务管理;发言者负责将任务完成情况在课堂上进行公布;联络协调者负责与企业之间进行沟通协调。每一个子任务完成后从新进行角色分配,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承担不同的角色中进行学习,从而保障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
采用分组实施的方式还可以更好的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解决问题的技巧方法。学生通过小组协作讨论,能激发他们更深入地思考问题,从而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而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每个人的思维过程都得以展现,使学生相互之间形成知识上的互补。
3.2 理论讲授与实践指导相结合
教学过程中教师承担的教学职责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要进行一定程度的理论教授。采用任务驱动并不是要摒弃理论知识的讲解。首先,在课程之初教师要对旅游市场营销进行整体概述,使学生对营销工作形成正确的认识,树立初步的营销意识,这样才有利于后面任务驱动教学的开展。其次,教师在每一个子任务实施前要对实施要点进行讲授,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加顺利的完成任务;另一方面,在实施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了解每个小组的工作进度和情况,并给予一定程度上的实践指导并进行过程控制,保障任务的顺利实施。
4 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4.1 加强对任务实施过程的控制
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需加强对学生的控制。因为多数时候教师能看到的只是任务的结果,但对于每位同学在任务实施过程中的参与度知之甚少,因此,在团队中时常会出现“南郭先生”,从而影响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加强对任务实施过程的控制,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积极性,保证每名学生都真正的参与其中才能真正的实现分组完成任务的目的。
关键词:
区域旅游竞争力;构成要素;形成机理
区域旅游竞争力是指一个地区在激烈的旅游目的地竞争中,在旅游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并实现更大综合效益的能力。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区域旅游竞争力与发展战略研究成为业界研究的热点,从最初的区域旅游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到后来集中于区域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近来一些学者开始将研究视角转向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形成机理与培植模式研究。而对区域旅游竞争力形成机理的研究将为区域旅游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进而提出区域旅游竞争力提升的途径和策略。
一、相关研究回顾
国外对区域旅游竞争力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早期的研究多从旅游目的地市场竞争的视角,偏向于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与市场竞争力提升方面的研究。1993年,在阿根廷举行的AIEST会议上,学者们探讨了长途旅行目的地的竞争力问题,此后区域旅游竞争力问题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Douglas G.Pearce(1997)分析了东南亚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状况。Go&Govers(1999)认为可以从设施、可进入性、服务质量、目的地所具有的能力、区域形象、气候和环境、吸引物7个方面衡量目的地之间的相对竞争地位。作为旅游学术研究领域的风向标,Tourism Managemnet在2000年第21卷第一期以“旅游竞争力”为主题,刊登了一些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其中Anne-Marie d’Hauteserre(2000)从目的地管理的角度、Tanja Mihalic(2000)从环境管理的角度、Frank M.Go,Robert Govers(2000)从全面质量管理的角度探讨了区域旅游竞争力提升的问题。Salah S.Hassan(2000)指出比较优势、需求定位、产业结构、环境承诺是市场竞争力的4个决定因素。加拿大学者Ritchie J.R.&Crouch Geoffrey I(2000)等提出了由核心资源和吸引物、支持因素和资源、目的地管理、目的地政策规划和发展、限制和促进因素、微观竞争环境、宏观竞争环境等因素组成的“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竞争力模型”。西班牙学者Arturo等(2003)则运用社会学调查方法,构建了“目的地可持续竞争力模型”,对旅游目的地产业竞争潜力进行了定量分析和评估,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Dwyer&Kim(2003)提出了包含“继承和创造资源”、“支持因素和资源”、“目的地管理因素”、“需求状况”、“位置条件”、“目的地的竞争力”以及“地区、国家繁荣标志”等因素的“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综合模型”。Jackson Julie(2006)肯定了旅游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指出Porter(1990)的竞争力钻石模型对中国西部地区的旅游竞争力提升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国内对区域旅游竞争力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这与在阿根廷召开的AIEST会议有较大的关系。杨森林、郭鲁芳、王莹(1996)对我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中国旅游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一系列建议。窦文章等(2000)归纳了区域旅游系统竞争的完整功能图式,提出“区域旅游竞争系统模型”。陈建斌(2001)认为区域旅游竞争力是由区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因素的综合水平与区域内旅游业相互作用所决定的竞争力,不仅仅取决于区域内旅游企业的管理水平与经营实力。在定量研究方面,万绪才(2001)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德尔菲法(Delphi)对江苏省各地市的旅游竞争力进行了定量评价。朱应皋、万绪才(2003)从旅游资源与产品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其它条件及国际旅游业绩4个方面构建了国际旅游竞争力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对包含中国在内的全球旅游十二强展开定量比较分析。郭舒,曹宁(2004)运用区域竞争的有关理论考察了旅游竞争力与目的地发展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影响旅游目的地核心竞争力的6个关键性因素,构建了“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六因素联动模型”。李国柱、石培基(2005)以甘肃省为例,从规模、市场、企业、基础、发展、环境6个方面构建了区域旅游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模型。
从上述文献中可以看出,对区域旅游竞争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评价模型和定性分析方面,而在区域旅游竞争力形成机理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将通过对区域旅游竞争力构成要素的分析,探究区域旅游竞争力的来源,从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探讨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形成机理。
二、区域旅游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区域旅游竞争力的来源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一些学者通过研究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探讨了区域旅游竞争力的构成要素。盛见(2007)通过分析国内区域旅游竞争力的研究文献后认为,当前对区域旅游竞争力构成要素的研究可以分为“市场业绩构成说”、“因素构成说”、“业绩因素构成说”和“核心竞争力构成说”4类,作者对各类观点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并从竞争力性质的角度,构建了由潜在竞争力、外生资源禀赋竞争力、内生资源禀赋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4类构成的区域旅游竞争力模型。笔者认为区域旅游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既有宏观环境竞争力如政策、制度安排等,亦有微观因素竞争力如企业和设施等,综合而言区域旅游竞争力包括核心竞争力和基础竞争力两个方面。
1、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包括旅游资源竞争力、旅游企业竞争力和政府竞争力,三者是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内核。其中,旅游资源竞争力是区域旅游发展所具有的先天优势,旅游企业竞争力是区域旅游发展的内驱力,政府竞争力是区域旅游发展的协调者。
(1)旅游资源竞争力
旅游资源是形成旅游吸引力的基础。在以资源为基础的旅游目的地竞争环境下,旅游资源竞争力的大小决定了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大小,而即使在区域旅游竞争已经升级为旅游产品和旅游功能竞争的今天,实现区域旅游产品的创新开发和旅游功能的提升仍然离不开旅游资源基础。区域旅游资源竞争力的大小可以从旅游资源的赋存状况、区位条件、开况3个方面来评价。其中旅游资源的赋存状况包括区域旅游资源的总量、高级别旅游资源所占的比重;区位条件包括旅游资源与主要客源市场之间的空间和时间距离、可进人性和内部交通交通;开发程度包括旅游资源的开发规模、各项投入和旅游资源一旅游产品的转化程度。
(2)旅游企业竞争力
旅游企业是区域旅游开发的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旅游开发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旅游企业已经成为影响区域旅游竞争力大小的核心 因素。旅游企业竞争力可以通过区域内旅游企业的总体规模、结构、企业的盈利能力、人才结构和技术创新能力等5个方面来评价。其中旅游企业的总体规模包括区域旅游企业的数量、注册资本、雇员数量等;旅游企业的结构包括各产业要素(食、住、行、游、购、娱)中旅游企业的分布情况、自组织程度;旅游企业的盈利能力包括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等;人才结构包括从业人员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产业要素分布结构;技术创新能力主要偏向于旅游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经营管理的信息化程度等。
(3)政府竞争力
总体而言,旅游业的发展路径可以分为市场推动型和政府推动型两类,在旅游业发展的初期,政府对旅游业的重视程度和扶持力度影响着本区域旅游发展所能取得的成绩,这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更是如此,政府竞争力已经成为区域旅游竞争力的核心构件之一。对政府竞争力的评价可以从宏观调控能力、大规模接待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3个方面来衡量。其中宏观调控能力包括旅游政策和旅游管理体制创新,旅游招商引资力度;旅游接待和协调能力包括协调旅游开发与当地居民之间关系的能力、大规模接待的协调能力、旅游环境容量的调控能力等;风险管理包括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应对地震、恶劣气候等自然灾害的能力等。
2、基础竞争力
基础竞争力包括经济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和生态环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与核心竞争力之间相互影响,其中经济竞争力与旅游企业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与政府竞争力以及生态环境竞争力与旅游资源竞争力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1)经济竞争力
经济社会的发展为现代旅游的开展,尤其是大众化旅游时代的到来提供了较强的经济基础,区域经济是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外部动力。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大小可以从经济发展实力、经济开放程度、产业配套能力3个方面来评价。其中,经济发展实力包括区域经济总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可自由支配收入等;经济开放程度包括吸引外来投资的规模、外来常住人口、外来人口的国民待遇等;产业配套能力包括与旅游业相关的其它产业的发展水平,如农业、保险业、通讯业、商贸服务业等。
(2)基础设施竞争力
旅游业作为一个综合性的产业部门,其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强有力支撑。基础设施为区域旅游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各类硬、软件设施。对基础设施竞争力的评价可以从硬件设施的配套能力、配套服务能力两个方面来衡量。其中硬件设施配套能力包括旅游专用交通设施,供水、供电设施,通讯设施,卫生设施等对旅游业发展的支撑能力;配套服务水平包括信息咨询系统、交通标识和引导系统、投诉系统等。
(3)生态环境竞争力
生态环境是实现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是区域旅游竞争力提升的基础。生态环境竞争力的大小可以从环境保护的意识、生态风险的控制、生态环境管理等方面来评价。环境保护意识包括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当地居民对环境保护的态度等;生态环境管理包括环境保护的法制法规、环保投入、环境保护宣传等;生态风险的控制包括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面源污染治理等。
上述6大构成要素在区域旅游竞争力形成过程中发挥着不同作用,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形成区域旅游竞争力,而6方面竞争力的不断加强则促进了区域旅游竞争力的提升。
三、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形成机理
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形成经历了由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再到竞争力的三阶段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市场需求及其变化是实现这种转化的基础,而政府的扶持以及旅游企业的参与分别是实现上述两次转化的催化剂。
1、比较优势阶段
比较优势是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基础,包括旅游资源优势和市场区位优势。这些优势是本区域所固有的先天优势,具有垄断性和排他性的特征。旅游资源优势和市场区位优势可以归并为资源优势,因此,区域旅游竞争力最初的表现形式为资源竞争力。然而比较优势是一种存量资源,只有在条件成熟时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这条件有二:一是旺盛的旅游需求,二是政府的大力引导和扶持。旺盛的旅游需求为区域旅游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是比较优势进一步转化的基础;而当地政府在财政、基础设施、人才等方面的扶持则推动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政府竞争力成为了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的关键。
2、竞争优势阶段
在竞争优势阶段,旅游业发展的内部驱动力增强,垄断性的旅游资源转化为参与市场竞争的旅游产品。政府对待旅游发展的态度由扶持转变为引导,旅游企业的作用得以凸显。这一阶段区域旅游的竞争优势突出地表现为旅游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但是,旅游产品竞争力是一种短期的、非持续的竞争能力,随着旅游需求的不断变化,旅游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会发生较大变化。因此要保持区域旅游的持续竞争优势就必须实现由竞争优势向竞争力的转化。在此过程中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旅游需求结构的变化,二是旅游企业的参与。旅游需求结构的变化要求旅游产品进行必要的升级换代,而旅游企业为旅游供给的结构调整提供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旅游企业竞争力成为了这一阶段区域旅游竞争力的主要表现形式。
3、竞争力阶段
在这一阶段,旅游产业要素进一步完善,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之间的自组织程度进一步提高,并开始在区域范围内形成旅游产业集群,从而形成了一个产品体系齐全、旅游功能完善的旅游供给体系。与此同时,在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区域旅游管理体制进一步优化,旅游产业的自调节能力以及抵御系统性风险的能力增强,对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更加突出。区域旅游发展具备了持续竞争优势,标志着区域旅游竞争力的最终确立。
由上述可以看出,区域旅游竞争力从形成机理上看经历了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和竞争力3个演变阶段,而其表现形式则经历了由资源竞争力、政府竞争力、产品竞争力、旅游企业竞争力和旅游产业竞争力5个阶段。在比较优势阶段,区域旅游竞争力的获得主要依赖于资源优势,这时制约区域旅游竞争力提升的最大瓶颈因素是资源;进入竞争优势阶段后,要实现资源的产品化和深度化、差异化开发就必须依靠资本的投入,因此,资本投入成为这一阶段区域旅游竞争力提升的最大影响因素;而在竞争力阶段,要保持区域旅游产业的持久竞争力就需要不断地对旅游产品进行更新和优化,提升区域旅游功能,这时科技和人才的作用开始凸现。旅游产业要实现由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的转化,人才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 城市文脉;传承;规划设计
城市作为人类社会文明和智慧的结晶,在时间的不断积淀中形成自身的历史文化,在空间的不断延续中形成本土的城市特色,在自然积累和稳定演化中实现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然而,伴随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如何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保护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并将城市文脉传承下去,这是当代城市设计者面临的重要命题。因此,本文以“凤翔六营民俗文化产业园”为例,在对“泥塑”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对于城市文脉在规划设计中的渗透和表达给以一定的释义。
1 城市文脉解读
1,1基本内涵
“文脉”一词译自英文“context”,原是语言学中的术语,表明语言环境中的上下逻辑关系,它还可以表示事物发生的背景及条件,事物只有同具体的背景环境相联系,才能发生、发展。通俗的说,文脉就是为人类创造的事物与事物之间存在的时间与空间上的动态联系;它既具有横向时空的“共时性”,又具有纵向时空的“历时行”。引申到城市研究领域,可以得到“城市文脉”的基本内涵:即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及特定条件下,人、自然环境、建成环境以及相应的社会文化背景之间一种动态的、内在的、本质联系的总和。
1,2项目解析
六营村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城东偏南3公里(如图1),因明太祖朱元璋派部将李文忠第六营在此“屯兵”而得名。该村是凤翔泥塑的主要生产地,从事泥塑生产的有80多户,300余人,产量50多万件/年。2002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民俗村”;2005年7月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根据《凤翔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计划》中确立了“推进三产发展规模化,建设商贸旅游富县”的目标;因此,以“泥塑马”、“泥塑羊”、“泥塑猪”先后跃上生肖邮票和纪念邮票为契机,加大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宣传促销力度,努力把历史文化内涵物化为城市形象和文化产品,从而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升旅游产业的开发层次和经济效益。
2,规划设计原则
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首先是在尊重现有城市文脉的基础上对城市文脉的构成要素进行有效、合理的取舍,进而能够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传承和设计的表达。
2,1现代性原则
在城市的动态发展过程中,城市文脉的构成要素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显现出对现代的适应性。因此,对城市文脉构成要素中与现代城市发展相适应的积极要素给予大力传承。
2,2整体性原则
在保证城市文脉构成要素最基本的价值评判和可借鉴与运用的技术手段的基础上,“将历史地段的人文特征、空间特征与建筑特征在一个整体中审视,将对物质环境的个体要素置于整体文脉中评价”。
2,3持续发展原则
加大六营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避免盲目开发,防止人文景观资源的破坏;并建立完整的规划、运作、评价及开发程序,使文化产业园的旅游业发展走上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2,4多元受益原则
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原则,鼓励、支持和引导各行各业、集体及个人投资开发六营村的文化旅游资源,从而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和多元化的受益主体,促进其旅游资源的多层次开发。
3,规划布局形态
3,1功能区划
六营民俗文化产业园的功能构成是其功能活动的物质载体,它取决于产业园特定发展阶段的发展基础和目标,以及产业园自身的辐射强度和市场运作需求。综合分析,确定六营民俗文化产业园有九大功能,即宣传、引导、旅游服务、管理、信息、交通、观赏游览和度假休憩以及泥塑产品生产、展示、销售、仓储和综合服务功能。因此,将产业园分以下七大功能片区(如图1)。
迎宾门户区――该功能区以展现六营民俗文化产业园的资源特色和文化内涵为主题,如广场、雕塑、小品、泥塑展览厅等设施。另外,迎宾门户区内设置景区图片、背景、注意事项等,给游人营造出一种温馨和休闲。
管理服务区――该功能区以实现游客集散、综合性旅游服务及景区管理等功能为目标,规划设计既突出现代风貌,又与产业园区的整体格调保持一致。
农家风情区――农家风情区以体现乡村田园生活为主题,其活动内容、建筑风格等以规模化、档次化、特色化和规范化管理为目标,带动六营村民参与旅游开发,促进园区内农家乐旅游市场发展。
泥塑产业区――以六营村三组现已形成的生产布局模式为依托,形成六营民俗文化产业园的泥塑产业区,包括泥塑产品加工作坊、包装作坊、销售洽谈用房、泥塑新产品研发坊以及泥塑加工体验坊等。
生态农业区――依托六营村的农业种植地,形成生态农田及果林等;集农业观光、休闲度假、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教育、培训为一体,兼备生态性、趣味性和艺术性。
水上风光区――以康体疗养和健身娱乐为主题,依托其丰富水资源,开展有氧健身、水上休闲、会议旅游等项目。
未来发展区――是为吸引外部更多民俗生产要素,共同促进经济发展,与整个园区的战略目标、发展模式、主体结构、整体功能等方面相衔接,以期对整个产业园的社会经济产生可持续的积极影响。
3,2结构形态
在全面分析功能区划、资源特征的基础上,以“立足生态、适度建设、有效利用”为宗旨,突出产业园的资源性质与旅游价值这一主导因素,从而形成了“二轴三板七片”的布局结构(如图2、3)。
“二轴”――指组织产业园区内各个配套设施的景观轴线、交通轴线。
“三板”――根据产业园区内九大功能需求和七大片区,形成的三大板块,即六营新村板块、民俗产业板块和滨水休闲板块;
“七片”――指产业园区内的迎宾门户、管理服务、农家风情、泥塑产业、生态农业、水上风光、未来发展等七大功能片区。
关键词:民族地区 旅游产业 运行要素
目前,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已经起步,并且取得了不错的发展成绩。但从长远来看,产业运行尚存诸多问题,例如产业发展定位不明确,产业内部存在恶性竞争,产业规制措施不健全等,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民族地区将有可能遭受多方面、深层次消极影响。因此,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旅游产业运行机制,以使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本文重点分析旅游产业运行的五个主要构成要素,以期为下一步构建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运行机制提供支撑。
一、明确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定位
旅游产业发展目标定位是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运行开始的首要任务,任何一个区域旅游产业发展都应建立包含一个或若干个核心目标和系列扩展目标在内的目标体系,其核心目标一般为产业发展目标和实现产业在区域经济中作用和地位的贡献率目标;旅游产业发展的扩展目标涵盖文明发展、价值发展、社会结构发展和社会环境发展的社会发展目标。[1]民族地区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尤其要关注产业发展的扩展目标,这是因为扩展目标的实现,既是旅游产业经济目标实现的前提,同时又具有独立的社会、文化和环境价值,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依据。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目标定位一经确立,便具有纲领性质,其对于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具有不可动摇的指导意义,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每一环节都将在发展目标的框架内进行。
二、编制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是指在旅游产业要素发展现状调查评价的基础上,针对旅游产业的属性、特点和发展规律,并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趋势,以综合协调旅游产业的总体布局,关系内部要素功能结构以及旅游产业系统与外部系统发展为目的的战略策划和具体实施。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就是缺乏产业发展规划,旅游产业的运行完全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由于宏观层面的规划指导缺失,在微观层面就表现为市场秩序混乱、旅游者投诉不断、自然环境遭受破坏等等。所以,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要谋求发展,首要的工作便是编制区域旅游产业发展规划,通过规划指导发展。
三、考量旅游产业供给要素
生产要素是维系国民经济运行及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因素。生产要素,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现代西方经济学认为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企业家才能四种。实际上,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技术也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要素投入生产。旅游业的生产要素囊括的范围非常之广泛,它具体涉及到满足旅游者食、住、行、游、购、娱等六个方面的众多生产要素,而对于民族地区来讲,最为紧缺的首先要数资金;其次为人力资源,即从事旅游行业相关工作的专业人才;再次为满足人们现代生活所需的各种要素。
(一)资金
民族地区相对较小的经济总量,决定了其在资金要素上供给严重不足,必须借助外来资金要素的投入。要努力通过各种途径吸引外来投资,可以出台旅游投资优惠政策,给予外来投资者税收、贷款等多方面优惠等民族地区旅游业吸引外来资金,在引进外来资本的同时,要努力开辟多种渠道实现区域内融资,培育并引导区域内生资本流向旅游产业。对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产业来说,产业发展基金是一条重要的资金渠道[2]。
(二)旅游人力资源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要发展,必须具备充足的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人力资源。为此,首先要从本区域发掘旅游专业人才,通过有效途径,如职业培训中心、旅游院校等,培养不同层次的适合不同岗位的专业人员;其次要通过优惠政策,打造展示才华的平台,以吸引区域外的各种旅游专业管理、技术人才不断流入。要加强对本区域少数民族居民的专业培养,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参与热情,帮助他们实现在旅游行业就业。
(三)现代生活服务设施及其他要素
民族地区在发展旅游产业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现代生活服务设施的配备,如银行网点、邮政网点、移动通讯网点以及网吧等的设立,这些设施的配备情况会直接影响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整体感知。
四、扶植旅游微观企业组织
旅游微观企业组织是旅游产业运行的真正主体,只有微观企业组织的强大,才可能有旅游产业的强大。因此,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运行的根本途径在于培育一批具有优势竞争力的微观企业组织。一般来讲,人们把旅行社业、饭店业与旅游交通业并称为旅游产业的三大支柱行业,这些行业中微观企业组织的发育程度标志着一个地区旅游产业的成熟度。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运行,首先要有选择地扶植一批有竞争力的微观企业组织,并通过它们的不断壮大带动整个区域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其次要进一步培育1-2个龙头企业,形成大的企业集团,使之具备较大的抗风险能力,并有实力参与对外竞争。
五、提升旅游市场营销
旅游市场营销是旅游经济个体(个人和组织)对思想、产品和服务的构思、定价、促销和分销的计划和执行过程,以实现达到经济个体(个人和组织)目标的交换[3]。旅游市场营销的四大因素包括: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及促销策略。
1.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上,要立足本地旅游资源,突出民族特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旅游者喜闻乐见的旅游产品,特别对于富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要精心打造,在激发游客参与度上多下功夫。
2.在旅游产品的价格制定上,可以广泛应用心理定价、折扣定价、招徕定价等定价策略[7],特别对于民族地区的特色手工艺制品,可以尝试心理定价策略中的声望定价策略。
3.在旅游产品销售渠道的设计与安排上,一方面要广泛采用传统的依靠旅行社销售旅游产品的策略,并不断根据需要加以改进,一方面要积极应用现代网络手段,实现旅游产品的网上销售。
4.在旅游产品的促销上,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进行对外宣传促销的主体应该是地方政府,由它们统筹使用相对较少的促销费用,研究确立并对外宣传民族地区的整体旅游形象。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形象的定位及树立是其营销工作的核心,而形象定位又是决定成败的关键,要考虑四个方面的问题:(1)形象定位应以市场调查为出发点,通过详细而周密的市场调查、市场分析,深入了解并把握客源市场的消费倾向和旅游偏好,找出定位的切入点;(2)形象定位当立足于区域内的旅游资源特征;(3)形象定位必须考虑本区域的历史文化特征及社区居民的参与互动;(4)形象定位必须考虑本地区的竞争优势,避免定位与竞争对手重复。
参考文献:
[1] 把多勋.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论纲[J].旅游科学,2005(3):10-15
[2] 刘云.论民族文化旅游中的舞台真实[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7(2):71-72
[3] 赵西萍等.旅游市场营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5-6
【关键词】:旅游景区;景观设计;现状;创意设计
1.旅游景区景观的现状问题
1.1 认识不足,主题内容的空泛
旅游景观设计中最重要的是主题的确立。主题代表着整个旅游景观设计。主题确定后,其后的各个环节便因而产生相应的意义。甚至经营过程中的主题推广等,都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但是近几年来,在景观设计中,大部分的作品脱离了作品的主题立意,出现了内容雷同,没有把内容和主题联系在一起,如“欢乐谷”和“方特欢乐世界”两者均属于主题乐园,但是在内容上两者并无太大的差别,游客去那里玩是为了获得欢乐,对游客来说这是它的价值所在,但是游客不光追求感官上的体验,心灵的体验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就要求主题公园要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内涵,要有自己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文化灵魂,才能牢牢抓住游客的心因此主题是设计作品的生命,内容是灵魂,是设计作品的核心竞争力。
1.2 盲目跟风,文化内涵的缺失
经济的增长,景区的设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管是利益的熏陶还是设计水平的参差不齐,一方面大规模的拆迁和改建工作使得景观设计具有强烈的盲目商业追求的特质。传统的街道空间被肢解、大量的自然生态被城市CBD所覆盖、承载着浓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环境构筑物正逐步消失。另一方面,出现了一批复古、崇洋的设计追求者,大量的亭、台、楼、榭及仿欧、仿日式景观构筑物无端频现。如宁夏银川的山寨“天安门”,到山西临汾的山寨“天坛”,再到江苏阜宁的“山寨中国馆、歌剧院”。不得不承认的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学习和借鉴是必由之路,但盲目地模仿和复制无疑就变成了对知识产权的侵犯和亵渎。
1.3 定位不准,地域材料缺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建筑打破了旅游景区传统的面貌,钢筋混凝土取代草屋瓦房,高楼大厦占据人们的记忆。作为一种构成要素,地域性材料在勾联景观的功能、结构和形式之外,更应该深入发展。对地域性材料的研究,应该将其作为景区结构的一部分,一个重点要素。
地域性材料的运用可以增添地域景观的独特性。除了景观建筑,园林小品等都可以运用地域性材料。传统认为,木材、砖石、玻璃等都是地域性材料,但这些材料的使用很普遍,并不能代表地域特色。优秀的景观规划和设计,一般需要考虑地理、技术、人文等诸多因素,构成景观的材料的选择与这些因素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地域性景观的设计过程当中,巧妙地使用地方材料可以很好地突出地域特色与重点。
1.4创新不足,创意赋型雷同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生活水平大有改善,因此,景观创意设计领域得到高度的重视,旅游业发展之迅速,这就导致不同大量景观作品造型出现雷同的现象,无论是景观小品、雕塑、建筑、及其他类别景观设计都有所涵盖。当今旅游景区内雕塑形式的雷同,没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和精神指向,我们看到的是面目雷同、含义不清的抽象派雕塑,要么以腾飞、开发、向上为题材,进行不锈钢雕塑的制作,要么沿袭西方的雕塑,甚至是照搬“凯旋门”和“维纳斯”等知名建筑,除此之外还有常见的“托球式雕塑”、“景区牌楼”等,如北京南海子公园牌楼和河北沧州公园牌楼,造型上却极为相似。因此在设计景观作品时,应力求保证景观的唯一性,景观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解决景观创意设计的唯一性问题,有利于塑造地域景观新标识,有利于提升旅游景区的影响力。
2.旅游景区地域性景观创意设计
2.1 创意是地域性景观发展核心
创意是在一个低价社会中获得高价利润的捷径,是一种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旅游市场中使自己的产品超凡脱俗的重要方式,是创造价值的重要源泉。好的创意是让旅游资源变成旅游产品的重要纽带,也是避免旅游产品雷同化的重要途径。目前,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想要获得好的发展,创意在旅游景观设计中显得愈加重要。创意能使一个景观作品具有核心竞争力,在同类做品中立于不败之地。目前,创意的缺失己成为制约旅游发展的重要方面。一具有独特创意的景观作品可以撬动旅游整个市场。提炼概念性的旅游主题,推广旅游形象设计,乃至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吸引物策划,都离不开创意的发挥。旅游规划主题提炼在整个旅游规划创意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同时也是旅游创意思维的成果体现。创意在旅游景观主题定位与提炼过程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2.2创意景观具有比较优势
在旅游景区进行景观创意设计可以很好的避免景区项目的差异性,一般来说,在短时间内能引起大众广泛关注的景观是具有新颖独特性的,他能将潜在的地域资源转换成经济收入,而且可以增加当地旅游景区的附加值,所以,创意的形成是旅游景区景观构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设计的灵魂所在。因此,创意是旅游景区景观主题定位的立足点。创意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旅游地的竞争优势,因而也是影响旅游规划开发成败的关键。
2.3提高旅游景区的认知度
对于旅游地而言,景观创意设计是特色、差异的体现,也符合游客认知中选择性注意原理。如果景观不具有独特性,不能提高游客对景区的认知度,旅游景观规划必然是失败之作,旅游地也无法逃脱被淘汰的结局。运用地域性进行景观创意设计是旅游景区规划的一个重要环节,旅游景区景观创意设计基于自身条件的优势,是符合旅游市场需求的,具备其竞争对手无法提供的价值,可以激发游客的旅游动机,并为游客带来独特体验和切身利益,从而提高景区的认知度。
2.4 增加游客的归属感
当今人们温饱问题解决后,便会有更高层次的需求,会要求心理上的一种舒适感和美感,对于旅游景区地域性景观创意设计来说,一般情况下游客会带着传统的审美观评价新的景观事物,更多的期盼景区景观能够符合当地传统文化,形式和布局都与传统一致,用传统来套用现在,结果可能会造成生搬硬套守旧的形式,失去原本有的功能。它们更多的希望保留传统,古为今用。因此,要在当地地域文化认知的基础上,把文化转换成设计符号,进行景观创意设计,这样以来不仅对当地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而且通过一定的手法在形式上有一定的改变,从而增加了游客的归属感和新鲜感。
结语
在当今旅游景区规划设计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提出地域性旅游景观创意设计十分必要。然而,在景区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地域性特征一直伴随景区发展始终且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是探索独具特色的旅游景观的关键因素。因此,只有植根于地域特色之上来进行旅游景观设计才能使得旅游景观具有独特而持久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