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中秋节的民俗文化

关于中秋节的民俗文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中秋节的民俗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中秋节的民俗文化

关于中秋节的民俗文化范文第1篇

范文一

各位同事:

大家好!今天是中秋佳节,我代表公司向所有的同事们说一声节日快乐,也祝福我们的家人能够健康幸福。月是故乡圆,人是故乡亲,虽然我们都来自不同的地方,但是为了公司的发展聚在了一起共同努力,一起为了公司的成长壮大,在此我向为了公司付出青春与汗水的员工道一声谢谢!在今天这个花好月圆的美好夜晚,我们难免会有思念亲人的感想,但是也为在我们这个团结奋进的大家庭而感到高兴。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是丰收的节日,是合家团聚、把酒邀明月的喜庆节日。关于中秋,自古就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嫦娥奔月在中秋之夜不仅给人以无穷的遐想,而且将中秋之夜点缀得浪漫、温馨,更加迷人。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在中秋之夜,尽情抒发自己情怀,留下许多不朽的诗句!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皓月当空洒银泄玉,中秋正至喜事悦人。昨天的成绩造就今天的辉煌,今天的辉煌又是明天新的起点。当前,我们公司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刻,多个项目的快速推进,为公司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形势逼人,时不我待。机关是公司实施有效管理的中枢神经,起着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内外沟通的枢纽作用,其工作作风、工作效率和作风形象直接关系到公司的对内对外形象和发展。让我们齐心协力,同舟共济,以更加勤恳敬业的态度、严谨扎实的作风和热情充沛的劲头,不断推进公司各项工作再上台阶,再创佳绩。

让我们怀着饱满的热情,为了公司的大力发展而贡献出自己的努力。谢谢大家!

范文二

在这金秋送爽的九月,我们又将迎来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又将欣赏到皓月当空的美景,当我们仰望苍穹时,脑海中定会浮现起那优美的诗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啊,人生有诸多事情难以两全,多少在外求学和工作的人们,为了自己的理想,此时不能回到亲人身边。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

中秋节一直被人们喻为最具有人情味,最富有诗情画意的节日,而这一天天上的明月又分外明亮,分外的圆,所以又叫团圆节。中秋赏月,民间一直流传着多个不同的传说和美丽的神话故事,当然最为人们熟悉的是《嫦娥奔月》了。在多民族的我国,有二十多个民族也在欢庆中秋节,虽然庆祝方式各异,但其寓意,也都是在祁求国泰民安,丰衣足食,团团圆圆,平平安安。所以这天都以月饼作为礼物,亲友间互相赠送,以取团圆之意,家家赏月欢宴,呈现太平盛世,祥和,文明的景象,团圆节哦,也让我们更加深切盼望海峡两岸同胞们早日团圆,祖国的统一大业早日实现。

随着中秋节的即将来临,我们伟大的祖国建国六十周年国庆节,也接踵而来,更增添了节日喜庆的气氛,在我们欢庆这双节之时,我们也应该在学业上来个双赢,为国家的建设,民族的振兴。造就成祖国有用之材,我们共同去努力吧!

范文三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在这秋高气爽的金秋九月,我们又将迎来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喧嚣的都市车水马龙,奔波的人们已很难使自己停下来,但是每到八月十五中秋节到来之时,一轮皓月高挂天空,传统佳节的温馨便俘虏了忙碌着的人们的心灵。我们互相传递的礼物,不止是礼物,还是问候,是祝福,是浓浓的民俗文化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中秋节与元宵节和端午节并称为我国三大传统佳节。究中秋节之来源,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故中秋节的民间习俗多与月亮有关。赏月、拜月、吃团圆月饼等,均源于此。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这个中秋,我们又将欣赏到皓月当空的美景,当我们仰望天空那一轮明月时,脑海中会浮现那些优美的诗句: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古往今来,寄托着多少中华儿女的乡愁与离情。每逢佳节倍思亲,同根同宗居住在世界各地的华人,都将在这一节日里重温民俗再叙乡情。

关于中秋节的民俗文化范文第2篇

中秋节国旗下讲话演讲稿

各位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寄语中秋>。

秋浓了,月圆了,我们又度过了一个中秋!昨天是农历的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它仅仅次于春节,是我国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的月最圆,中秋的月最明,中秋的月最美,所以又被称为“团圆节”。金桂飘香,花好月圆,在这美好的节日里,人们赏月、吃月饼、走亲访友无论什么形式,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果有人问我:“为何庆祝中秋?”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中秋节是我国古老悠久的传统佳节,象征一个民族的迷人魅力,它本身就是一种奇特而又神秘的艺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享受着它的缤纷,我们仰慕她博大的胸襟,我们钦佩她对中国古文化的重大影响。年轻的我们,担负着延续古老文明的重任,中秋欢欣鼓舞时,更不要忘记自己的职责,做一个合格的继承人,这么一笔丰厚的财富,是我们耗尽心血也学不完的。

中秋最美是亲情。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讲不完的话,叙不完的情,诉说着人们同一个心声:亲情是黑暗中的灯塔,是荒漠中的甘泉,是雨后的彩虹

中秋最美是思念。“每逢佳节倍思亲”,月亮最美,美不过思念;月亮最高,高不过想念。中秋圆月会把我们的目光和思念传递给我们想念的人和我们牵挂的人,祝他们没有忧愁,永远幸福,没有烦恼,永远快乐!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你可曾欣赏过梦幻绝伦的明月?那你将具有同明月一样的柔美气质,与月光一般的清纯秀美,皓月净人心,一个会赏月的人一定是一个儒雅的文人,在月光下,一边与家人分享切好的月饼,一边吟诗诵词,赞美大自然的奇观,何尝不是一件快事?

圆月知人心,和家人共进一顿晚餐,为远在他乡的亲人送上真诚的祝福,是中秋节最重要的章节,家庭主妇把一大块月饼切好,为远在异乡的亲人留下一份思念,举杯共进,分享点点滴滴地家常事,说说生活中的烦恼,也是情感最真诚的吐露吧!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同学们,我们不仅要了解传统节日的形式,更重要的是挖掘和探究传统节日背后所蕴藏的价值。“时尚的东西是眩目的,但民族的东西才能长久。”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此时此刻,我们也更加期盼祖国统一,民族昌盛,国泰民安。

我的讲话完了,谢谢!

中秋节国旗下讲话演讲稿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国旗下讲话的内容是<中秋,怀一颗感恩之心>

秋浓了,月圆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又要到了!本周四,农历的八月十五,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处在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称为“中秋”,它仅仅次于春节,是我国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的月最圆,中秋的月最明,中秋的月最美,所以又被称为“团圆节”。金桂飘香,花好月圆,在这美好的节日里,人们赏月、吃月饼、走亲访友等、无论什么形式,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节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人特别讲究亲情,特别珍视团圆,中秋节尤为甚。中秋,是一个飘溢亲情的节日;中秋,是一个弥漫团圆的时节。这个时节,感受亲情、释放亲情、增进亲情;这个时节,盼望团圆、追求团圆、享受团圆,这些,都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主旋律。

同学们,大家一定能背诵出许多关于中秋的千古佳句,比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些佳句之所以能穿透历史的时空流传至今,不正是因为我们人类有着的共同信念吗。

中秋最美是亲情。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讲不完的话,叙不完的情,诉说着人们同一个心声:亲情是黑暗中的灯塔,是荒漠中的甘泉,是雨后的彩虹……中秋最美是思念。月亮最美,美不过思念;月亮最高,高不过想念。中秋圆月会把我们的目光和思念传递给我们想念的人和我们牵挂的人,祝他们没有忧愁,永远幸福,没有烦恼,永远快乐!

中秋最美是感恩!无须多言,给父母一个微笑,给亲友一个问候,递上一杯清茶,送上一口月饼,这是我们给予父母最好的回报。感谢父母给予的生命,感谢父母给予的培养……老师们,同学们,这个中秋,我们要用一颗感恩的心来度过!

心怀感恩!感恩一切造就我们的人,感恩一切帮助我们成长的人!心怀感恩,我们才懂得尊敬师长,才懂得关心帮助他人,才懂得勤奋学习、珍爱自己,才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

老师们,同学们,中秋最美,美不过一颗感恩的心!中秋最美,美不过真心的祝福!

在此,我祝老师们、同学们中秋快乐,一切圆满!

谢谢大家!

中秋节国旗下讲话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在这秋高气爽的金秋九月,我们又将迎来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喧嚣的都市车水马龙,奔波的人们已很难使自己停下来,但是每到八月十五中秋节到来之时,一轮皓月高挂天空,传统佳节的温馨便俘虏了忙碌着的人们的心灵。我们互相传递的礼物,不止是礼物,还是问候,是祝福,是浓浓的民俗文化。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中秋节与元宵节和端午节并称为我国三大传统佳节。究中秋节之来源,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故中秋节的民间习俗多与月亮有关。赏月、拜月、吃团圆月饼等,均源于此。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这个中秋,我们又将欣赏到皓月当空的美景,当我们仰望天空那一轮明月时,脑海中会浮现那些优美的诗句:“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古往今来,寄托着多少中华儿女的乡愁与离情。每逢佳节倍思亲,同根同宗居住在世界各地的华人,都将在这一节日里重温民俗再叙乡情。

面对国旗,面对辛勤的老师,我们想说:是师院附中把我们汇集到成才的摇篮,让我们在这个摇篮中互相团结,努力拼搏。

最后,在这金风送爽、丹桂飘香之际,祝全校师生合家幸福,中秋快乐!

中秋节国旗下讲话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中秋的脚步越来越近了,满月的光芒,在一个又一个的夜晚,悄悄临近。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天上的日子似乎比人间要慢许多,但是,同学们,不要感叹时光的流逝,也不要将时光虚度。每一天本都它的有价值所在,将时光握紧,用分分秒秒来创造充实的时光。

将目光着手书本,而不是漫画。因为我们已经长大。

将身心专注学习,而不是玩耍。因为我们不再幼小。

时光的虚度,只会使人感到老去得更快;充实的学习,则会让人领略到成功于欣喜,光阴也不禁放慢了脚步。

多少轮中秋明月在夜里悄悄流逝,

又有多少圆月,将在不久来临?

我们步入初中,我们渐渐成熟,我们有了自己的理想,如明月般美好的。但是,我们可以尽情地梦想,又如何去打捞那轮美丽的明月。

“人间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挫折在所难免,面对着失败,我们不可以被打败。

坦然接受自己的错误,不要悲伤,没有错误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认真分析自己的错误,勤勤恳恳,错误需要纠正,不能置之不理。

初中的学习离不开错误的纠正,这恰如前半月里的月亮,不断完美自己,使自己渐渐行往那近乎完美的满月。中秋将近,同学们或许已经闻到八月桂的浓香,尝到了月饼的可口。

中秋将近,象征着圆满的中秋之月,也将在不久后的夜空照亮。或许没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豪情,但是我们可以对自己说“月是圆满,月是美好,明月在心上,快乐长久存!”

祝大家节日快乐!

中秋节国旗下讲话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来临了,今天,我们在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中秋情思。

在这金秋送爽的九月,我们又将迎来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又将欣赏到皓月当空的美景,当我们仰望苍穹时,脑海中定会浮现起那优美的诗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啊,人生有诸多事情难以两全,多少在外求学和工作的人们,为了自己的理想,此时不能回到亲人身边。

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一直被人们喻为最具有人情味,最富有诗情画意的节日,而这一天天上的明月又分外明亮,分外的圆,所以又叫团圆节。

关于中秋节的民俗文化范文第3篇

语文教学是初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学习的好坏,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关系到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会产生重要影响。古诗文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部分,包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引导。基于此,本文将从初中语文古诗文的教学现状出发,探究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育对策,旨在为相关内容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传统文化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有了明显改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就当前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实际情况而言,仍然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而这些不足之处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学开展。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应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就加以解决,让初中生能够在古诗文传统文化教学中获取充足的知识,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1.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1.1学生缺乏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

部分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认为古诗文教学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价值,古诗文的学习纯粹是为了应付相关内容的考试,思想层面的懈怠,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出现懈怠,进而失去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造成了古诗文学习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不断降低,而具体原因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古诗文内容和现代生活内容相差甚远;第二,语法知识的应用理解起来难度较大;第三,古诗文的教学方式比较单调,死记硬背的环节比较多。

1.2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落后

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几乎都是以“单向式”知识灌输的形式,向学生传授古诗文相关知识,只注重如何去理解陌生字、词、句的意思,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面对考试的时候取得理想的成绩。但是,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却忽视了古诗文内容中蕴藏着非常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由于没有充分挖掘,再加上不注重学生的思考理解,只注重学生的记忆理解,导致古诗文教学效率的低下,进而造成了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不理想。

2.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育探讨

2.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教师。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方面,认识到只有学生兴趣有了提升,古诗文传统文化教学才能更好地开展。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唯美情境,逐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水调歌头》一文时,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发挥出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之前,收集和文章有关的资料,如文章、图片、视频等,然后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由于《水调歌头》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逐渐能够感受到文章蕴藏的意境,进而将注意力完全投入其中,尤其是关于苏轼背景的介绍时,学生一定会非常感兴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逐渐提升了古诗文内容的学习兴趣,传统文化教育也就更好开展。

2.2朗诵古诗文,感受形式之美

古诗文作品拥有自身的特点,通常都会运用到押韵,因此在语言上具有极其丰富的韵律,每一个字每一词甚至每一个音节都存在节奏上的变化,平仄音调抑扬顿挫[3]。所以,初中语文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这方面的教学,通过不断的朗读,引导学生对古诗文作品的韵味进行体会。以《水调歌头》为例,在学习这篇古诗文的时候,语文教师给予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反复朗读文此文,正所谓“书读百变,其义自见”,通读多变之后,学生逐渐把握了苏轼“苦闷-向往-矛盾-豁达”的情感变化。之后,语文教师再对文中难以理解的、比较重点的字词句进行剖析,指导学生进行朗读,从而体会苏轼复杂的心理变化。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水调歌头》的形式之美,有利于今后对古诗文的进一步理解。

2.3特殊节日开展实践活动

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结合我国的民俗文化开展教学,通过民俗文化,学生能够很好的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氛围,进而对古诗文的理解更加容易,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比如,在中秋节前夕,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自习课的时间,让学生展示事先收集好的关于中秋节的文章,然后在课堂上以朗诵的形式分享给大家。

3.结语

关于中秋节的民俗文化范文第4篇

一、寻根讨源,理脉清晰

陈旭霞这部《元曲与民俗》,在著作过程中参考了200多部中国历史、元史与民俗、元代文学及其研究的各种著述,包括马可·波罗、道森、阿布·赛义德等外国来华者的见闻性著作。这样就形成了对元代历史文化和元曲所有研究成果的一次再研究和全面的继承,形成了一次立体的古典文学与民俗学研究的交叉融汇与集成。也可以说陈旭霞进行了一次马拉松式的文学寻根,同时也进行了一次民俗文化的寻根,是用“另一只眼睛”,即民俗学视角和方法进行了一次深入详细的学术巡礼。作者以其丰富的学识和资料占有,以其学术提炼和概括能力,对元曲中的民俗文化进行了沿波讨源式的探索,让我们感到每一种民俗事象的论述都头绪明了,脉络清晰。

在前言中,作者开宗明义,引用郑振铎关于元曲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论述,肯定古今元曲研究的重大社会历史意义,认为“在一幅幅流溢着浓浓的极具动感的农耕文化的风俗画中,在一曲曲流动着极具悠扬的市城村野小唱中,不仅再现了元代人民的许多原生态的生活场景和人生百态,记录了大量民间风情、市井情趣、闾巷习俗、社会掌故,补充了《元史》的缺笔……”;认为诗化的元杂剧与散曲对社会生活与风尚乃至文化心理做了“原汁原味”而有趣的描摹,艺术地再现了当时民俗文化“生产场域”的具体形态,以及各民族在风土民情上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作者总体性地对元曲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进行了简要的概括,并且要解密元代民俗的“庐山真面目”,力求找到法国丹纳所说的“艺术品的最后解释”和“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

作者也正是这样做的。从宏观到微观,从大格局到纤细处,以其逻辑性解析引导着我们在元曲文化渊薮中进行开掘和观赏。比如在第一章“元曲里的饮食”中,作者切入于“塌了酒楼,焚了茶肆”,追述元代初期蒙古人铁蹄踏遍中原造成的空前浩劫,但它建立了疆域空前的大元帝国,实现了各民族之间的空前大融合、交通大发展和史无前例的中外文化大交流,催生了元曲并使中国文学出现了由雅而俗、雅俗交融的大转折,进而阐述元代饮食上的多种继承与创新。蒙古人豪爽喜饮的习俗与当时杂剧、散曲中的有关表现,以及各种宴会、饮食的风习变迁。作者在分门别类研究元代面肉蔬果、酒俗、茶俗等食俗过程中,都一一进行了有关食品食俗的历史追述。比如馒头的来历,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又叙述三国时诸葛亮在蜀地禁止用人头祭江神而推广面蒸的馒头,从此四川一带的人头祭变成了相似于人头的面食祭,由于“蛮”与“馒”谐音,也就渐渐叫成了馒头。这是一种大大提高了当时文明程度的祭祀和面食用途改革。还论述了煮制面食包括重罗面、细索面、饸饹、馄饨、饺子等食品在元曲中多姿多彩的表现。

在第二章“元曲里的服饰”中,作者又从中国服饰史的角度追记古人穿戴御寒而又审美的漫长历程,然后进行元代服饰与它们在元曲中的反映,突出了蒙古族、汉族等民族服饰的不同特征。并且引用俄国作家果戈里关于服装“具有民族的精神”,要“以全民族的眼睛去观察它”的观点,进而论述元代劳动人民重视服饰的实用性和创造美,体现他们的劳动美和心灵美。还条分析缕地论证了元代服饰的传承性、融合性、多元性、抑女性和礼仪性,认为这是如马克思所说的“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反映了元代人民的审美精神和集体无意识的审美原型心理。各小节从服装质料、形制到发型与装饰、佩饰等逐一进行论述。这是从广到深又见微知著而顺理成章。

二、穿越大元,丰富多彩

虽然这部《元曲与民俗》只写了四章,突出了元代的饮食、服饰、节俗和游艺,却又是囊括了元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示了当时元人物质生产、衣食住行、人生礼仪和各种精神的民俗事象,显示了元曲作品与汉赋、唐诗、宋词相比,其具有罕见的民俗文化包容量。在节俗中,作者从一年的元日开始,若报花名一般地展现立春、元宵节、龙头节、射日节、上巳节、清明节、端午节、夏至日、观莲节,到下半年的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祭灶王和除夕日的各种节俗在元曲里的艺术表达,做了全程的描摹与论述,让我们看到元人全年性的节日文化生态。作者又从各节的祭祀、饮食、服饰、游乐等方面进行交叉性论证,形成了全方位的元代节俗的活的视频。我们犹如穿越到七百年前的大元社会中,与元朝先民一同享受昔日的节日快乐。正因为如此,作者在对元曲的民俗文化巡展中,揭示了元曲的可贵与不朽。

在每一章里,作者也都通过元曲作品的引述和分析,突出了元代习俗与元曲创作的人民性、民族性、世俗性和草根性,体现了关汉卿他们的创作贴近时代、贴近现实、贴近百姓,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精神。

三、激情阐述,诗意表达

陈旭霞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她面对的又是诗意盎然的元曲,又与元人作品气质相合、心理同频共振,也便激情满怀,写起来自然若行云流水一般,气势顺畅,得心应手。例如关于服饰中的帕巾,作者这样写道:“在元代社会风俗中,帕巾既有实用价值,又具有丰富的文化意味”,“其原因,除了继承汉地固有习俗之外,还可能与草原游牧生活旧俗有关”。“据《析津志》载,每年冬月‘宰相于至日,亲率百辟恭贺,上位根前递手帕、随贡方物’。元曲中关于手帕的记载主要反映了元代社会生活中以下实际和象征性的用途……”下面引用分析王举之小令[仙吕·一半儿]《手帕》:“藕丝纤腻织春愁,粉线轻盈惹暮秋,银叶拭残香脸羞”和乔吉小令《手帕呈贾伯坚》的“对裁湘水穀波纹,挪皱梨花雪片云”,以说明元代的帕巾是服饰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作者还陈述了元人的包头,在引述马致远杂剧、张可久小令等作品中的有关描写,证实了包头既实用、必备,又可以充作“爱的使者”。

作者一直向我们进行着诗意的描述与论说。比如在第四章“元曲里的游艺”中,关于当时游戏、旅游的习俗便这样写道:“行走在元曲描写的出游路上,那‘晓来雨过山横秀’的山景,那‘一江烟水照晴岚’的水景,那‘百十里街衢整齐,万家楼阁参差’的街景,那‘琪树暖青山鹧鸪’的生态景观,那‘凝翠霭亭台楼阁’的建筑景观,都令元代人‘信步闲行走’,更令我们凝眸细赏。”又言“沿着元曲行旅的路线逶迤走去,扑面而来的是活泼清新、自然闲适的气息”,接着评价卢挚小令《寒食新野道中》是“用清丽的笔法、温和的色彩,表现出曲中人陶然忘机的情怀”,还引用小令中“柳濛烟梨雪参差,犬吠柴荆,燕语茅茨……”赞美这是“一帧没有任何雕饰的水彩画”。

关于中秋节的民俗文化范文第5篇

旅游和文化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但旅游文化并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各种文化的集合,而是以其他各种文化为“原料”。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旅游者头脑中原有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特征等文化因素与目的地的文化因素相互融合而逐渐形成一种全新的综合的文化形态。“旅游文化是一种大文化,它跨文化和旅游两大领域;同时旅游业本身又兼有文化和经济两大属性”,[3]12因此形成了它独有的特征。

(一)综合性

旅游是文化性特别突出的活动,是多种文化现象的综合显现,它涉及到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社会文化以及建筑文化、娱乐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传统文化、宗教文化、交通文化、商品文化、营销文化等方面;又和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教育等交织在一起,同时又渗透着美学的审美观念和审美价值。比如武当山风景名胜区展现给旅游者的不只是自然风光,还有传统文化、道教文化、建筑文化、武当武术等综合文化因素。[3]12

(二)民族性

旅游文化可以说是一个民族特有的思想观念、道德风尚、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共同心理、审美趋向、民族性格、情感模式等,这些文化素质在旅游活动中的体现一方面使旅游者感受和体验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使旅游客体要尽可能完美地展现自身不同于其他的、本民族所独有的文化背景的生活方式,而旅游者追求的就是这种特有的民族文化,体验的就是这种独特的民族背景。[3]12因此旅游文化的精髓就在于民族个性,这也是它能够吸引旅游者的独特魅力。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旅游文化的民族性是一个国家旅游业保持自身特色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旅游文化必须和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

(三)地域性

旅游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地方色彩与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风俗人情、审美观念等文化特质密切相关,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特质,这种文化特质构成了旅游吸引地的魅力,因而也形成异彩纷呈的旅游文化。如楚地先民信鬼神、好祭祀,想象力丰富、充满浪漫情愫,楚地也是我国浪漫主义传统的发祥地,产生了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屈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庄子,留下了他们的不朽之作《离骚》、《庄子》等巨著。所以楚地的旅游文化,则显示出瑰丽、雄奇而充满神秘色彩的地域文化特色。我们所熟知的北京胡同旅游、哈尔滨冰雕旅游、苏州园林旅游,广西“百色红色旅游”以及山东曲阜的三孔(孔府、孔庙、孔林)和六艺城的儒家始祖遗址等都带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实践证明,旅游文化只有依附某种地域文化,才能保持其生命力,因此只有发掘旅游文化的区域特色,才能有助于确立一个地区的旅游资源和旅游服务的独特优势。

(四)传承性

旅游文化是千百年来历史文化的延续结晶,是民族生活的记录和积淀,[3]12既有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沉积、继承和发展,也有对外来民族文化的吸收和融合,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旅游文化不仅在于沿袭,更重要的在于变化和演进。比如,从中国表演艺术的精华———戏曲的演进过程和儒释道三教逐步合一的过程,我们能够看到他们不断演进而又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始终保持其本质特征的,同时又有吸纳、创新的历史进化轨迹。认识旅游文化的传承性可以帮助我们深刻剖析文化内涵的层次性、丰厚性和独特性,而这正是开发旅游资源的核心价值所在。

(五)体验性

旅游也可以说是以个人经济能力为保障,以追求“文化和精神享受为终极目标”的体验经济,因此从文化和精神享受的角度来说“旅游的主旨和内涵,其实就是文化体验”,从这个角度来说,旅游实际上是一种以一定的经济支出为前提的文化行为。具体来说,就是旅游者通过身临其境的参与,感受文化氛围,得到潜移默化的文化教育,由此实现旅游的文化熏陶功能,[3]12从而满足其精神需求,当然这种感受对旅游主体来说是直接亲身的又是积极主动的,是通过旅游者自身主动、积极参与才能够实现的。

(六)时代性

旅游主体文化呈现出时代性特点,即不同时代旅游主体的旅游文化观念和行为方式都与其所处的特定时代密切相关,符合其时代特点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因此旅游主体文化具有时代差异性,这种差别尤为突出地表现在旅游主体审美观念上,也与旅游主体所处社会环境变化的审美时尚密切相关,因为旅游主体的审美观念随时展而发生变化,因此旅游主体文化的时代性特征是颇为鲜明的。

(七)服务性

旅游是一种经济性很强的文化活动,旅游文化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能。“旅游是以一国一民族独特的文化招徕旅客赚取外汇的文化经济”①这种“文化经济”活动本身也就决定了旅游文化的服务性。旅游文化的服务性包括旅游各部门的行业文化,也包括旅游服务中所表现出来的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

二、我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历程

旅游与文化密不可分,它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旅游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活动,通过对我国旅游发展历程的回顾,我们可以从中认识到旅游文化的发展历史,从而进一步把握我国现代文化旅游的特点。我国是旅游古国,有着悠久丰富的旅游传统,旅游文化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我国旅行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原始先民们在迁移的过程中产生的朴素愿望及其本能的精神愉悦蕴含了最初的旅游文化的色彩和内涵。原始先民们一些关于旅游的神话,如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体现了“他们无拘无束畅游天地的天性与愿望,蕴含着他们的生命体验”[4]22和朴素的审美意识,标志着旅游文化的萌芽。夏商周到秦汉时期,旅游文化观念初步形成,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儒家孔子和道家庄子。孔子认为蕴藏于自然景观中的禀性,类似与仁人君子的美德。[4]67庄子所提倡的“逍遥游”,也就是在无拘无束的遨游、漫游中去获得审美愉悦和精神满足,并从中感悟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本质和规律。[4]72儒家、道家的旅游文化思想观念可以说是中国旅游思想的开拓者,对后世旅游文化观念产生了极其深远影响。魏晋南北朝旅游文化观念的核心是精神愉悦,强调审美主体的审美心境,通过人与自然建立的精神关系来达到对自然山水审美的超然境地,体现了自然山水审美意识的进一步自觉和成熟,标志着旅游活动与自觉审美活动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结合。唐宋时期的边塞之游、文人漫游不仅体现了士人建功立业,拯世济世的志向抱负,更体现了大唐文化恢宏昂扬的时代风貌。两宋时无论是心怀社稷的忧国之旅还是悟理求知的“格致”[4]247之旅都体现了两宋忧国主理的时代特色。元明清时期旅游理论逐渐走向成熟,以旅游家王士性、袁宏道和王思任为代表,内容涉及旅游修身养性的功能、追求物我合一的境界、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3]12现代旅游是从1949年以后。由于我国现代旅游事业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经历了一个从曲折发展到逐步兴盛的过程。旅游业直到1978年才真正与世界接轨,并逐步实现了由旅游资源大国向亚洲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上确立的改革开放政策带来了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环境的改善,使我国的旅游文化也得到相应的发展和完善。目前,我国旅游产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文化在旅游中的主导作用越来越突现,旅游文化呈现出新的特征。

三、现代文化旅游成为旅游业的主题

现代文化旅游理念符合马斯洛(Maslow)提出的人类需求层级中最高层次,即自我实现以及求知、求美的需求。现代社会,人们在旅游活动中除了身体所获得的感受之外,更注重富有文化内涵的旅游活动,从中获得知识、价值、信仰、欲望、情调等内心的成长,即现代人的生活需要旅游进行调剂,从而满足精神上的更高需求。同时现代文化旅游促进了旅游产品的升级、相关产业的融合、旅游观念的转变以及社会环境的改善,因此近十年来,文化旅游正成为一种备受青睐、生机盎然的旅游形式,成为旅游业的主题,呈现出自身的特点:

(一)现代文化旅游的形式丰富多样

(1)传统文化旅游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民俗文化等都在旅游活动中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一次抽样调查表明,在来华的美国游客中,以中国的自然风景为目标的只占26%,而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却占56.7%。[5]以历史人物、事件和历史古迹为主要内容的景点,如杜甫草堂、北京故宫、长城、西安兵马俑等著名的文化景点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中外旅游者前来参观游览。近年较盛行的温泉旅游,可以说代表了传统文化旅游的典型。温泉文化古老悠久,温泉的养生、治疗作用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屡次提到,《论语》一书中就已提到温泉沐浴。唐太宗李世民在《温泉铭》中也记下了自己的泡汤体会:“朕以忧劳积虑,风疾屡婴,每濯患于斯源,不移时而获损。”明代李时珍在他的《本草纲目》中说得更为具体:“温泉主治诸风湿、筋骨挛缩及肌皮顽痹、手足不遂、无眉发、疥癣诸疾。”[6]现代温泉旅游业便延承了传统的温泉文化,把养生、休闲、度假、旅游融为一体,①受到现代人的青睐而成为传统文化旅游的一个重要项目并在许多旅游城市盛行。皮影戏,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是我国民间流传的非常独特的艺术形式,陕西西安某旅游景点就把皮影戏作为固定表演节目,使众多前来旅游的各地人士能够欣赏到这一古老而传统的民间艺术的精湛技艺和特殊风采,认识到它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总之,目前文化旅游越来越受到重视,它不仅带来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弘扬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了传统文化的魅力。(2)地域文化旅游地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域的地理、历史、经济、社会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体现地方特点的文化。近年来许多地区把挖掘地域文化,作为发展本地区旅游业的热点。比如云南开发出的傣家竹楼、丽江古城、白族工艺品、彝族服饰、民族歌舞表演———云南印象等,都使中外游客领略了富有风情的西南地域文化。山西的乔家大院、平遥古城、苏州古典名园———网师园、北京推出的胡同旅游、上海近年来崛起的时尚休闲之地———新天地、湖南打造出的湘西凤凰古镇民俗、福建武夷山旅游———印象大红袍、广西百色开创的“百色红色旅游”、安塞县的“红色旅游”文化等都是地域文化旅游成功的典范。(3)宗教文化旅游儒、释、道三教相互交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三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深入到中国人的内心,形成了一种稳定的“民族性”。[4]宗教文化旅游可以帮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的宗教智慧和哲学观,有助于中国年轻一代“民族性”的回归,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近年来已成为传播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成为文化旅游的一种特殊形式,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如福建莆田湄州岛的“妈祖文化”旅游就是宗教文化旅游的典型。(4)生态文化旅游以认识自然、欣赏自然、保护自然、不破坏生态平衡为基础的生态旅游也成为我国近年新兴的文化旅游形式。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态,因其具有观光、度假、休养、科学考察、探险和科普教育等多重功能,并且能够激发现代人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在生态旅游中,人们置身于大自然真实、完美的情景中,从中获得适当的身心运动,锻炼体魄,使身体更加健康;更主要的是人们能够获得静态休闲、净化心灵从而满足生理上及心理上的需求;除此之外,人们还能从中获得自由感、幸福感、快乐感,从而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自尊的情怀以及对真善美的精神追求,因此生态旅游可以说是现代人追求高品质文化娱乐生活的具体体现。(5)节庆文化旅游中国传统节庆文化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至今延续了数千年,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能够留存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6]117体现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心理、精神和情感,因而传承至今。现代节庆与旅游的关系紧密,现代节庆文化旅游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对传统节庆文化的延续,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第二类是人们结合地域文化,有目的地策划的节庆活动。如大连国际服装节、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青岛国际啤酒节等。这些具有浓厚文化色彩的节庆已成为现代文化旅游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现代娱乐与现代文化旅游密切结合

娱乐原指工作性以外的、在轻松的气氛中获得欢乐、增长知识,并有益于精神、心理或生理健康的活动。旅游娱乐是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参与的使之身心愉悦、放松,增长见识的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使旅游者达到内心满足和个性发展。在现代社会,旅游娱乐在旅游业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旅游娱乐除了从多个角度来满足现代人高层次的旅游需求以外,还能够提高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因为娱乐需求具有较高的弹性,尤其是对于那些具有较高消费能力、注重旅游品质的会议型、商务型、度假型旅游者。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旅游娱乐以其新型的消费形式在我国成为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的8个具体统计项目之一。现代旅游娱乐还能够提高旅游地的旅游形象并且能够加强并丰富旅游区的旅游吸引力。因为在旅游娱乐活动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展示旅游地珍贵的文化资源,文化资源精华通过旅游娱乐活动得到集中的体现,使文化资源具有固定的、可欣赏的、或可体验的模式,如云南丽江极具民族特色的大型歌舞表演,已成为云南省“七彩云南”旅游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于旅游活动多样性需求的增强,旅游娱乐与旅游文化密切结合并逐渐形成规模,迅速发展成为现代文化旅游的一道特别风景线。最突出的表现形式有:(1)将观赏旅游娱乐活动与现代文化旅游结合。将旅游娱乐活动同旅游地具有民族或地域特色的音乐、舞蹈及其他民族艺术、民间技艺等旅游文化资源紧密结合来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如通过大型的歌舞表演、综合演出、音乐演奏、舞蹈表演、剧目演出使人们在观赏娱乐活动中得到文化艺术熏陶。(2)将体验旅游娱乐活动与现代文化旅游结合。让旅游者参与到有组织、有安排的旅游娱乐活动中,通过对旅游地浓郁的民俗风情的体验、参与、互动等形式亲身体验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例如让旅游者参与到泼水节的庆祝中,或者实际体验少数民族的嫁娶仪式等。上海新天地是现代旅游娱乐与旅游文化密切结合的典范。新天地成为新上海时尚娱乐休闲之地,也是新上海的一张名片。[7]97-98目前不仅沪上的年轻人与时尚人士汇聚于此,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也慕名而来。时装表演、日本鬼太鼓座表演、著名影星的电影会、模特儿大赛等各种时尚文化活动也纷纷选择“上海新天地”为亮相之地。新天地能够脱颖而出的关键就是将餐饮、娱乐、休闲等时下流行的各项娱乐消费项目都注入文化元素,紧紧把握住文化这一旅游策划的核心和灵魂。

(三)环境保护意识成为现代文化旅游的重要理念

现代人开始亲近自然,体会到自然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形成了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开始懂得在发展生态旅游中回报自然的长远意义,因此人们在原生态保存完好的景区景点,采取开发单一旅游线路、不过多地搞人工建筑、用限制游客数量、规定活动范围等措施来尽可能地减少发展旅游业给当地生态带来的不利影响以遵循自然法则。这样做的结果是在开发资源、增加当地收入的同时更好地保护了生态环境。丽江市政府在生态旅游中重视环境保护的做法很值得推广。云南丽江玉龙雪山自然景色优美,地质勘探证实玉龙雪山下藏着大型金矿,开发这座金矿能给当地带来巨大财富,但丽江市政府认为保护生态环境事关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关乎子孙万代的福祉,所以决定放弃眼前利益而着眼长远。他们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积极发展旅游事业。2006年丽江接待海内外游客404万人,而且玉龙雪山是大多数游客必游之地。[8]这种重视生态旅游中的环境保护的做法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真正认识到了环境保护是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很好地实践了保护环境的理念,同时也说明生态旅游文化具有强化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