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疗服务方式

医疗服务方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疗服务方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疗服务方式

医疗服务方式范文第1篇

沈阳市肛肠医院医保科,辽宁沈阳 110002

[摘要]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对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产生了很大影响,概述了医保支付方式的发展趋势和对医院的财务管理的具体影响,以及医院为适应改革而采取的措施。

[

关键词 ] 医疗支付;医院;财务管理;影响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1(b)-0064-02

[作者简介] 马学敏(1971-),女,辽宁沈阳人,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医保管理及护理管理。

截至目前,我国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已经突破了13亿,覆盖率已经达到95.7%。医保支付资金已占全国医疗机构总收入的56%。为了控制医疗服务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积极探索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将由按服务项目付费向总额预付、按病种诊断相关组(DRGs)转变。这将对医院的经营行为、经济收入及财务管理产生极大的影响。譬如涉及医院收支结构,财务部门职能的调整及人员培训等方面,促使医院必须改变经营管理模式,调整医药收入结构, 增加门诊量、提供安全优质医疗服务,医院也从关注创收转变为有效控制成本。本文即探讨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对医院财务管理的影响及对策[1]。

1医疗支付方式的改革趋势

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中的一项核心内容是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 最终是要建立起引导卫生费用控制的利益导向机制,即要努力形成医疗卫生服务提供方“多控费,多得益;多花钱,少收益”的激励机制。随着医保体系的的不断完善,医保经办机构将代表政府作为患者健康和财务利益的人,对职工医疗保障水平进行控制,发挥集团购买者的作用,要求医院提供成本低、效益好的医疗服。医保的支付方式有后付制和预付制两大类。后付制的有按服务项目付费和按床日付费;预付制包括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总额预付和DRGs等不同方式。医保支付方式的转变,对医疗机构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规范医院收入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3]。按服务项目付费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医疗机构诱导服务需求、医疗行为监督检查成本居高不下和医疗服务供求双方关系恶化的弊端。预付制有助于降低经办机构对医疗行为监督检查成本,提高了医疗服务提供者的专业自主性,也增强了医疗费用的控制效果,但也会降低医疗服务提供者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降低服务质量。没有一种支付方式是完美的,医保支付方式的发展趋势就是后付制转向预付制,单一支付方式转向组合支付方式。

2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对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的影响

如今物价管理部门、医保部门以及参保人员都参与到了物价的监督中来,这在无形中对医院收费的规范化管理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医院要同医保中心进行核算,结算方式又相对复杂。所以,在现阶段医疗保障制度下,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的难度和要求越来越高,医院财务管理的任何一个环节如果缺乏监督,都会容易出现漏洞,使医院遭受损失。按总额预付、单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等支付方式都需要医院综合考虑医疗成本的管理及经济核算,采取措施控制药占比、医用耗材比,努力降低成本,减少浪费,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满足医院的发展,为广大患者提供更优质服务,以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这就对医院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要根据医保支付方式的不同,灵活的选择财务管理模式,降低财务风险[4]。

在现阶段医疗保障制度通过建立了第三方付费的制约机制,有效地遏制了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但同时医疗保险费用结算方式导致医院承担经济风险不同程度增大。特别是定额结算方式及不断扩展的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和服务设施项目范围,使得患者的医疗需求在更大程度的得到满足的同时,医院的统筹基金超支压力逐步加大,医院承担了更多的风险和压力。

现行医保结算方式出发点是为了控制由医保基金负担的医药费用增长,随着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深入,医方的道德风险也开始逐步显现。医疗机构都会想方设法逐利,为获取更大的利益,会不同程度出现开大处方、过度检查、过度治疗及分解住院,增加患者和基金的负担[5],同时还发生推诿医疗费用高但医院净收入少的重危病人的现象,损害了参保职工的利益。另一方面,参保人员(患方)的医疗消费需求也无限膨胀,超前、过度医疗消费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都增加了医疗保险费用支出。

3医院适应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措施

医保支付制度具有激励定点医院加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总杠杆”作用。即运用医保支付制度促使医院加强管理,主动适应医保改革。当医保支付基金占医院总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必须要靠提高质量和效率来实现可持续发展。而提高质量和效率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医保支付基金的合理使用和科学管理[6]。

3.1开展成本核算,降低医疗成本

医院必须积极应对医保付费方式的改革,坚持成本定价法。根据临床路径,规范诊疗行为。严格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涨,注重成本核算和监控, 加强药品、耗材招标制度,降低消耗。

3.2保障医疗质量,提高医疗效率

建立一套绩效考核体系,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反映医疗服务安全、质量、成本控制、效率等绩效。取消医务人员医务人员奖金分配与所在科室收入挂钩的分配方法,建立按岗取酬,按工作量取酬,按工作业绩取酬的分配机制[7]。

3.3防范财务风险,减少坏账损失

能够动态管控不合理的费用支出。此外,通过医院财务管理监督职能,设立价格管理机构或专人管理价格工作,建立健全价格监督机制,接受公共监督;规范医疗收费行为,严格收费管理,加大收费透明度,坚决杜绝乱收费、多收费,推行费用“一日清单”制,使收费达到公开透明。在保证医保病人有效治疗的前提下,尽可能避免超支给医院带来的损失。减少因违规被医保拒付的风险[8]。

综上所述,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必然对医院的经济收入产生影响,医院必须应对这种变革,及时转换思想,从关注创收、规模扩张型转向成本控制、提供优质服务的质量效益型。尽量规避财务风险,建立有效的内部监控和激励机制,有效利用医疗保险基金,推动医院的发展迈向新的高度。

[

参考文献]

[1]郑大喜.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对医院财务管理的影响[J].医学与社会,2013(2):55.

[2]刘军民.控制费用,今年一项重点工作[J].中国卫生,2011(2):29.

[3]余薇佳.论完善医保支付方式对医院财务管理的影响[J].当代经济,2013(14):44.

[4]刘石柱,詹长春,周绿林.医疗保险费用影响因素及控制对策[J].中国卫生经济,2012,31(8):33-35.

[5]韩剑辉,王振.医疗保险基金控费机制研究[J].中国医疗保险,2014(2):18.

[6]王虎峰.深入认识基本医保在医改中的作用[J].中国医疗保险,2012(6):12-13.

[7]郑大喜.医药费用过快增长的控制策略[J].中国卫生,2011(5):54-55.

医疗服务方式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预防医学;诊疗服务;特点;重要性;途径

【中图分类号】R821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2-001-03

预防医学诊疗服务主要是一种应用预防医学的理论与技术,是将一、二、三级的预防相互结合起来,对那些具有危险因素,或亚健康状态,或早期病人,或轻型病人等提供健康并促进诊疗的管理服务,从而进一步对危险因素进行控制,避免转变成相关疾病,进而使病人的相关症状得到减轻,病情得到控制以及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等的一类诊疗服务。该预防医学诊疗服务其服务的对象较广,从造成疾病前的相关健康危险因素到亚健康状态,都是服务的对象,该服务不仅落实到了社区卫生的服务中,也弥补了个体和群体之间诊疗服务的裂痕,该服务化被动预防为主动预防,本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理念,对预防和控制疾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 预防医学诊疗服务的特点

预防控制疾病是预防医学诊疗服务的主要目的,其主要从群体的防治出发,从个体的服务入手,在总结个体防治的基础上,制定出群体的防治方案,从而对群体的疾病预防和控制提供一定的指导依据。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预防医学诊疗服务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②预防医学诊疗服务目的:将一、二、三级的预防措施相互结合起来,有效的指导高危因索的干预作用,疾病的及时发现、及时诊断以及及时治疗,将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真正落实好;③预防医学诊疗服务对象:包括具有危险性因素的、亚健康状态的人群,或是为了消除危险性因素,诊治早期或者潜在性的病人;④预防医学诊疗服务治疗方法:主要是采用综台防治的措施,将健康教育、咨询以及健康促进都贯穿于服务的整个过程之中,进而促使患者能自觉、主动而又积极地去改变自身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2 开展预防医学诊疗服务的重要性

2.1 预防医学诊疗服务的重要性。预防医学诊疗服务的开展对疾病防治和控制机构带来极大的帮助,它不仅有利于把流行病学引入到相关临床医学界,而且还有利于大众群体观点的传播,进而促使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的联合行动,一起寻找更有效的普查、诊断以及治疗的技术。预防医学诊疗服务是医学界科学快速发展的需要,是相关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的需要,同时也是人民群众疾病基本防治的需要。因此,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防与治、群体与个体以及自身实践与指导基层,都不应该被机械地分割开,而应该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其共同的作用。

2.2 预防医学诊疗服务是疾病预防和控制的基础。从过去的相关疾病、传染病以及寄生虫病等的防治和治疗经验来看,其病院的控制和消灭,主要都是以控制传染源以及预防性等作为主要措施之一,因此,预防医学诊疗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此外,流行病学作为医学的一个分支,也需要有坚实的生物医学以及临床保健来做基础,而建立合理的疾病预防和控制系统,其工作人员必须要懂得相关的基本操作过程,具备防治结合的基本知识、技能以及实践技巧,而这些都是预防医学诊疗服务中所涉及到的。再者,对痰病的预防和控制,首先也是要防治结合的。可见,预防医学诊疗服务涉及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涉及面较广。

3 如何开展预防医学诊疗服务

3.1 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国家相关部门在《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指导意见》的一文中提出,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组织是很有必要的,因为社区卫生服务组织主要从事的是预防、保健、相关健康教育、计划生育以及常见病或多发病等的治疗和康复。对于身肩负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社区卫生服务平台的全科医生来说,任务是繁重的,再加之这两区域也是最薄弱、最重要、最需要大力研究合开发的领域,因此,必须要做好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指导其技术规范以及技术措施的实施,此外,疾病预防和控制机构也应该积极而主动地到社区进行“防治结合”的开发与研究,真正做好相关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

3.2 因地制宜,开展预防医学诊疗服务。疾病预防和控制机构应该充分利用预防医学的相关理论、技术以及设备优势,探索并推广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法,尽量将疾病预防和控制的诊疗服务真正落实到社区的卫生服务中。疾病预防和控制机构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开展预防医学诊疗服务,从而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此外,疾病预防和控制机构还应该做好预防医学诊疗服务的社区示范点工作,作为自身实践的基地,并进行不断的研究、总结经验,从而发展和完善防治结合的技术与方法。

3.3 开展有特色的预防医学诊疗服务。疾病预防和控制机构在开展预防医学诊疗服务时,要有所区别,不能等同于一般医疗机构的临床医疗服务,要尽量开展有特色的预防医学诊疗服务。因此,在开展预防医学诊疗服务时,疾病预防和控制机构要和社区处理好以下方面:不争利、不负面竞争,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相互团结,配台默契,通力合作,尽量扩大组织系统的整体功能,进而做大做好社区的疾病预防和控制的综合防治。

开展预防医学诊疗服务对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以及控制医药费用的高额增长等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预防医学诊疗的开展,首先应该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进行防控,其次,要对当地的情况进行调查和了解,将基础防控和特色防控相结合,最后,应该积极的开展相关的“预防医学诊疗服务”的宣传工作。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起到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最终实现预防医学诊疗服务治病救人,提高患者相关疾病防治的知识水平,促进患者健康,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的主要目标。

参考文献

医疗服务方式范文第3篇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11.026

中图分类号:R275.9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11-0068-02

湿疹是一种病因不明、临床常见的慢性皮肤炎症,其表现为多形性损害,伴有剧烈瘙痒,又因其慢性病程,容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湿疹临床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慢性湿疹多是由急性或亚急性湿疹迁延而来,或经多次反复发作而成,尤为难治。笔者应用自拟慢性湿疹方联合蓝润医用愈肤生物膜膏剂活性敷料治疗慢性湿疹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5-11月衡水市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皮肤科门诊慢性湿疹患者120例,按就诊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2组。自拟慢性湿疹方联合蓝润医用愈肤生物膜膏剂活性敷料组(治疗组)60例,年龄18~65岁,平均42.56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12年,平均68.35个月;皮损分布:四肢29例,躯干部18例,头面部6例,四肢合并躯干部4例,四肢合并头面部2例,躯干部合并头面部1例,四肢、躯干及头面部均有皮损1例;皮损1~12处,皮损总面积1~32 cm2。西替利嗪联合哈西奈德乳膏外用组(对照组)60例,年龄22~65岁,平均30.44岁;病程最短8个月,最长11年,平均66.65个月;皮损分布:四肢31例,躯干部17例,头面部7例,四肢合并躯干部2例,四肢合并头面部1例,躯干部合并头面部1例;皮损数量1~10处,皮损总面积1~30 cm2。2组患者年龄、病程、皮损分布、皮损数量及皮损总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与纳入标准

①符合慢性湿疹诊断标准[1],皮肤肥厚,部分出现明显苔藓样改变,可伴有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②符合中医慢性湿疹血虚风燥型辨证标准[2],表现为患病日久,皮肤色黯或色素沉着,或粗糙肥厚,瘙痒剧烈,伴口干不欲饮,纳差腹胀,舌淡,苔白,脉细弦。③年龄18~65岁,病程0.5~12年;④自愿接受本治疗并同意及时接受随访者。

1.3 排除标准

其他引起皮肤肥厚、脱屑、苔藓样增生的皮肤病患者;患处并发有其他明显的可能会影响疗效评价的皮肤病患者;无法避免手足过度接触重金属及化学试剂职业人员;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有严重心、肺、肝、肾、消化道等器官及系统性疾病者;皮肤癌及其他免疫功能明显低下的肿瘤患者;有严重的免疫功能低下,或需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者;文盲、有精神病史、身体残疾者;入选前4周内接受过系统治疗或2周内接受过局部治疗者;已知对西替利嗪、蓝润成分及乳膏基质成分过敏者。

1.4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自拟“慢性湿疹方”口服,蓝润医用愈肤生物膜膏剂活性敷料[加拿大蓝科恒业医疗科技(长春)有限公司,批号1303031]外涂,每日2次,连用30 d。对照组给予西替利嗪(苏州东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20512029)10 mg,每晚口服1次;哈西奈德乳膏(天津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2101302)外涂,每日2次,连用30 d。观察期间,禁用其他治疗药物,并戒烟酒,禁食海鲜及辛辣食品,避免烫洗等局部刺激。

慢性湿疹方药物组成:当归25 g,生地黄15 g,熟地黄10 g,赤芍10 g,白芍15 g,川芎10 g,桃仁10 g,红花10 g,茯苓25 g,丹参30 g,鸡血藤15 g,苦参8 g,全蝎6 g,陈皮10 g。用法:将上述诸药用小火煎15 min,取汁后,加水,再用小火煎15 min,取汁,2次药汁混合,分早晚2次口服。

1.5 观察指标与疗效标准

治疗30 d后评价疗效及安全性。治疗结束后对痊愈病例随访3个月,每月1次,观察复况。

疗效标准依据全军中医药学会皮肤病专业委员制定的“湿疹皮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2009年讨论稿)”标准[2]。痊愈:皮损面积消退>90%,瘙痒基本消失;显效:皮损面积消退60%~89%,瘙痒明显减轻;好转:皮损面积消退20%~59%,瘙痒减轻;无效:皮损面积消退

1.6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病例脱落情况

治疗组1例随访中失防,对照组2例病情好转后未坚持治疗、1例失防,共116例有效病例纳入统计。

2.2 临床疗效

治疗30 d,治疗组痊愈率、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χ2痊愈率=4.933,χ2有效率=4.967,P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出现9例恶心,未经治疗2~3 d后好转;对照组有3例出现色素沉着加重,1例出现皮肤轻度萎缩。均不影响治疗。

3 讨论

湿疹相当于中医古籍记载的“旋耳疮”、“浸疮”、“绣球风”。《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精炼地概括了本病的基本病因病机是“由心火脾湿受风而成”。现代中医延续了前人的认识,认为湿疹以体虚为本,风湿热邪为标,湿疹的发生总由禀赋不足,外感风湿热之邪,郁于腠理,致湿热内蕴而发本病,久病则耗血伤津,致脾虚血燥[3];按脏腑辨证论治慢性湿疹,提出慢性湿疹可从瘀论治,并将祛风止痒之治法贯穿整个治疗中[3]。笔者结合他人经验在桃红四物汤基础上加减自拟慢性湿疹方。方中以当归养血润燥、活血祛瘀为君药;辅以生地黄、熟地黄、白芍、鸡血藤养血益阴,桃仁、红花、丹参活血祛瘀,共为臣药;赤芍活血凉血祛瘀,陈皮、茯苓行气补脾利湿,苦参祛湿止痒,全蝎搜风祛瘀止痒,共为佐药;川芎引药入血分,使上下内外气机通达为使药。全方共奏养血润燥、健脾利湿、活血祛瘀、搜风止痒之功。

蓝润是加拿大蓝科恒业医疗科技(长春)有限公司推出的一款新型皮肤屏障保湿修护剂。其主要成分为原花青素(OPC)、改性壳聚糖(成膜型)。OPC为天然抗氧化剂,能够强力清除自由基,是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保护再生剂,具有对抗炎症、修复血管内皮、重建胶原质的作用。改性壳聚糖(成膜型),壳聚糖是具有止血、抑菌等功效。两大有效成分和特殊工艺使蓝润具有修补表皮细小裂缝、保湿隔离、抑制各种降解酶、稳定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改善微循环等功效。

本临床观察结果显示,慢性湿疹方联合蓝润医用愈肤生物膜膏剂活性敷料治疗慢性湿疹在有效率、痊愈率和降低慢性湿疹复发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安全性高,是可供临床选择使用的有效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46-147.

[2] 全军中医药学会皮肤病专业委员.湿疹皮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2009年讨论稿)[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9,8(5):327-328.

医疗服务方式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风险规避

一、引言

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是医疗保险机构在参保者获得医疗服务之后,向医疗服务机构支付医疗费用,对医疗资源消耗进行补偿的方法和标准。它一方面体现了医疗保险对参保者医疗费用分担的功能,另一方面作为同时涉及医疗保险机构、医疗服务机构以及参保者三方经济利益的关键环节,对控制医疗费用增长、约束医患双方道德风险以及保障参保者权益也具有重要作用。由于不同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对医疗保险运行中各个主体的行为具有不同的激励或负面作用,复合式医疗保险支付方式作为综合预付制与后付制各自优势,抑制其各自弊端的新型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日渐成为我国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主要方向。但是从国内外研究以及各地改革实践来看,复合式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运行亦存在一定的风险,发现并规避其运行风险应作为复合式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发展完善的重中之重。

二、复合式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存在风险

在复合式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运行过程中,首先对其运行效果构成风险的便是支付方式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受制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构建科学合理的复合式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具有较大的难度。而如果把支付方式的机构设计看作复合式医疗保险支付方式运行的内部风险,则源于人们机会主义倾向,以及医疗保险第三方支付的委托关系而产生的道德风险便构成了复合式医疗保险支付方式运行的外部风险。由于在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运行过程中,医疗保险机构、医疗服务机构以及参保患者分别作为医疗服务的保、供、需三方,三者之间存在着两两委托关系。在委托方与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一方会利用另一方不能察觉的信息,最大限度地谋求自身的经济效益,而致使另一方利益受损,这便导致道德风险的产生,具体变现为医疗服务机构(供方)道德风险、参保患者(需方)道德风险以及“医患同盟”三种情况。

1、支付方式结构设计尚不合理。每一种医疗保险支付方式都各有其利弊,复合式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构建的目的便是将多种支付方式相结合,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度增长,抵减单一医疗支付方式的负面性,并寻求医疗服务供需双方需求的平衡点,提高医疗卫生资源的有效配置。但是,由于各地实际情况复杂多样,医疗科学对支付方式设计的专业性要求高以及医保基金的合理预算划拨难度大等情况,复合式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结构设计尚不能达到完美无缺和极尽合理。在这种情况下,复合式医疗保险支付方式便不能充分发挥其控制医疗费用、有效配置医疗资源、协调供需双方利益等作用。

2、医疗服务机构(供方)存在道德风险。医疗服务机构作为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其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医疗保险机构和患者所支付的医疗费用。而医疗服务作为专业性要求高的特殊行业,患者通常对自身的疾病情况以及所需的医疗服务程度缺乏了解,客观上医疗服务机构与患者之间形成了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当医疗服务机构出于“经济人”假设谋求自身的经济利益,便会运用信息不对称的优势,产生在后付制的付费方式下诱导患者过度消费,或是在预付制的付费方式下推诿重病患者、降低医疗服务质量等道德风险。

3、参保患者(需方)存在道德风险。参保患者在缴纳一定数额的医疗保险费后,其医疗费用主要由医疗保险基金负责支付,参保患者个人所需支付的医疗费用远远低于所获得医疗服务的实际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参保患者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考虑,一方面为获得更多的医疗服务,可能产生谎报病情和小病大养的道德风险;另一方面也可能产生冒用医保卡骗保、诈保,造成医疗保险基金浪费和流失的风险。

4、“医患同盟”。“医患同盟”是指医疗服务机构和参保患者为谋求各自经济利益,二者协同骗取医疗保险基金,进行利益共享的过程。“医患同盟”属于医疗服务机构和参保患者合作带来的道德风险。通常情况下,医疗服务机构与参保患者在某些方面达成共识,例如在按人头付费的医疗保险支付方式下,定点医疗服务机构为获得更多的签约人头,得到更多的医疗保险预付基金,在承诺给予参保患者一定的经济利益或满足其部分不合理要求的情况下,联合参保患者谎报签约信息,以及开出“人情方”和“营养方”等,骗取医疗保险基金。

三、复合式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风险规避

针对上述复合式医疗保险支付方式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问题,对其加以规避可以从规避内部风险,即完善支付方式结构设计,以及规避外部风险,即抑制医疗服务机构和参保患者道德风险的两个角度出发,具体可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1、完善复合式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结构设计。复合式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构建首先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特点,对不同级别的医疗服务机构以及不同类型的医疗服务分别制定不同的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其次测算不同医疗保险支付方式下所产生医疗费用占医疗费用总额的比例,合理制定本年度医疗费用预算,并按相应比例确定本年度不同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医疗费用预算情况。此外,为促进复合式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合理运行,规避运行风险,还应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采取超支不补,结余留存的方式。

2、合理制定医疗保险个人负担比例。根据不同疾病类型以及不同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制定相适应的医疗费用个人自付比例。例如,对一般的药品、诊疗或疾病采取适当提高参保患者医疗费用自付率的方式,让参保患者承担更多的医疗费用以便抑制其过度医疗消费,避免参保患者道德风险的产生,减轻医疗保险基金压力。有实践表明,在我国镇江等地区的医改中,18%至20%的医疗费用个人自付比例对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有明显抑制作用,而低于10%的自付率则无法抑制其增长态势。

3、引入多方谈判机制。为有效地规避医疗服务机构与参保患者道德风险的产生,医疗保险机构应该积极探索与医疗服务机构、参保者以及药品供应商等的多方谈判机制。一方面在政府主导下,坚持以提高患者利益为导向,由医疗保险机构、医疗服务机构以及参保者代表共同谈判决定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支付方式,以及医疗保险基金的总额预算等内容。另一方面建立双向定价机制,由医疗服务机构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具体医疗服务价格,并向医疗保险机构报价,由双方共同协商决定医疗服务价格。

4、加大政府对医疗服务机构财政补贴。对目前我国公立医院的运行管理,政府存在着严重的职能缺失。财政投入的不足,导致很多公立医院的运营开支得不到满足。这便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医疗服务机构为获得更多经济收益而诱导患者需求,推高医疗费用,形成扭曲的激励机制。加大政府对医疗服务机构的财政补贴,变换对医疗服务成本的补偿方式,能够有效地规避医疗服务机构的道德风险,对维护医疗保险基金的安全性具有重要作用。

5、加强对医疗保险支付方式运行的考核和监督。规避复合式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运行风险,不仅需要从制度设计方面加以完善,还需要辅以行之有效的考核和监督措施。一方面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复合式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用于考核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设计及运行是否高效可行;另一方面应将政府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引入专家监督、舆论监督等多种方式,对医疗保险机构、医疗服务机构以及参保者的行为进行监督和约束,规避各种道德风险的产生。

参考文献

[1]王锦锦,李珍.社会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及其制度消解[J].河南社会科学,2007,(1):68-72.

[2]毛瑛,陈钢.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经济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8,(4):100-104.

医疗服务方式范文第5篇

LiangXH等人设计的移动医疗服务中的一种紧急呼救模式,用于在紧急状况中提取患者的基本数据,并发送给附近的搜救人员[3]。LiuC等人提出使用苹果公司推出的IOS系统作为医疗数据传输的平台,添加移动医疗的相关软件,供患者和医生接收信息[4]。HalterenAV等人设计出几种有效的监控设备BAN,他们通过患者佩戴的BAN终端传感器收集患者的医疗数据,例如:体温、脉搏频率等信息,并将其传输到患者的移动设备,然后通过无线网络传输到服务提供商的数据处理单元,并将其信息展现给专业人员查看[9]。移动医疗服务技术实践进展在实践中,移动医疗服务技术也处于技术研发的主要阶段,应用解决方案是目前热切关注的问题。欧洲投入了大量的研究经费来开发移动医疗设备,主要使用计算机和无限网络技术,结合嵌入式解决方案,开发可以随身携带甚至直接穿戴的医疗监护系统[10]。很多知名公司已加入了研发的热潮,如诺基亚、飞利浦、爱立信等公司正在对移动医疗服务技术进行研究与开发[10]。爱立信研制的MobiHealth系统,已进入测试阶段,该系统通过在患者身体上佩带传感器,以获取病人的健康数据,然后通过蓝牙技术将数据传输给医生,供医生进行诊断与实时的医疗监护。飞利浦目前正在研究可以对心脏进行实时监护的衣服,由患者直接穿在身上,便可以随时随地得到医生的医疗监护。应用解决方案的研发是目前移动医疗服务技术所处的主要阶段,而嵌入式是众多解决方案中的主要技术之一[10]。例如:嵌入医用传感器的衣服、手表、戒指等,病人穿戴在身上便可以轻松检测到各种生理参数。然而,由于移动应用涉及技术的多样性和实施的复杂性,移动医疗服务技术的解决方案仍然存在很多的障碍,导致产业链暂时还无法实现整体产品价值的创造和交付,技术研发仍处在不断的探索中[10]。移动医疗服务信息传送方式研究在医疗信息传送方式上也有几种不同的技术:1)信息的静态传送方式,将患者的实时医疗信息定期发送到一个固定的远程计算机上,由计算机记录处理数据,并展示给医生查看。该模式中信息的传送方式固定,接收端不变,由统一的主机接收并处理信息,有助于医疗资源的统一调度。2)信息的动态传送方式,将紧急的医疗数据传送到患者附近的局部区域,由患者最近的医护站点处理该医疗请求,信息的传送范围与接收对象都随着患者的移动而发生动态变化。该方式实现了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也减少了医疗救助的交通时间,提高了医疗效率[3]。3)信息的动静结合传送方式,结合了静态和动态两种特征,在产生医疗实时信息时,信息首先被传送到内部网络,在局部范围内寻找回应。若寻不到回应或因信息内容需要,信息会被内部网络传送出去,发送到医疗信息处理中心,由特定单位进行接收处理,并提供医护服务[2]。

移动医疗服务技术发展前景

移动医疗设备可以为人们提供更便捷的医疗护理服务,提升或维护患者的健康状态,并促进医疗行业的发展[11]。移动医疗服务在紧急事故处理[3],慢性疾病的日常护理和远程医疗服务[1]领域都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在移动医疗服务平台下,无论是非紧急情况(头疼,感冒,咳嗽等),还是紧急情况(交通事故,烧伤,急性胃痛等),用户都可以通过移动医疗设备与移动医疗服务中心取得及时联系,轻松地获取医疗帮助[12]。动通信网络的普及和低成本的手机、PAD等终端设备,为移动医疗服务的发展提供了可行的技术基础。近年来,移动通信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大量的应用和服务都可以通过低成本的带宽接入通信网络,同时网络覆盖范围也不断扩展,这些现象都为移动医疗服务应用的发展提供了帮助。紧急状况的处理移动医疗服务设备可以在患者遇到紧急的生命威胁状况时,通过移动医疗服务平台,将患者的实时数据传送给附近的救助者或医疗服务中心。当紧急状况发生时,移动医疗服务设备可以迅速收集当时的有关信息,包括患者的地址、健康记录信息以及生理状况,供医护人员了解并及时施救[3]。目前,在医疗紧急事故中,因未获得及时拯救而丧命的人很多,移动医疗服务设备有助于缓解这一状况。根据医疗卫生统计年鉴[13],2009年,我国有166万的居民死于交通运输事故,若在发生交通运输事故时,患者能及时获得合理的救治,交通运输事故死亡率将大大降低。同样,我国每年急性病患病率很高,由于病情紧急和交通问题而延误就医,导致病情加重甚至丢失生命的病例也非常普遍。移动医疗服务可有效缓解紧急状况给患者带来的就医压力。使用信息传输方式中的动态方式,将紧急状况中患者的医疗信息发送给离患者最近的医疗点,可更高效地展开施救,并且为医院优化了医疗资源的配置。慢性疾病的监控慢性疾病是长期积累形成疾病形态损害的疾病的总称[14],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恶劣影响。慢性病长期以来一直给很多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一旦防治不及时,会造成经济、生命等方面的危害。慢性病需要长期的医治,传统的医疗方式是住院治疗。但由于地理位置、经济条件和教育限制等各方面的原因,往往给慢性病的长期治疗带来了很多障碍[1]。2003年,我国慢性病患病人数达到近1.6亿人,而2008年上升至2亿多人,可见慢性病在我国的分布比重非常大。慢性病的治疗导致医疗资源的长期占用,是造成医疗资源短缺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移动医疗服务技术可以大幅度减轻慢性病的治疗压力。慢性病患者在佩戴移动医疗终端设备的情况下,接受远程医疗监控。BAN将患者的生物信号实时 的发送给远程监控系统,医生查看发送过来的数据,当发生异常或病情加重时,再进行入院治疗。移动医疗终端设备可以替代医院的某些医疗设备,无需留院查看,即可获取医疗数据。这一技术不仅给慢性病患者带来了自由,减轻了住院的经济负担,而且为医院节约了医疗资源。特别是,与慢性病性质相似,老年人需要长期的医疗监控。由于老年人的患病率是所有年龄阶层中的最高者,因此,老年人需要更多的医疗关注。最有效的方法是让每一个老年人都佩戴移动医疗设备,进行实时的医疗监控。为偏远地区就医提供帮助目前,解决偏远地区就医难的主要途径是使用流动医院,虽然给偏远地区的人们带来了不少便利,但是流动医院的构建也需要投入大量的医疗资源,就医成本依然较高[15]。移动医疗服务可以为偏远地区就医难的问题提供一些解决途径。远程医疗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法,移动医疗属于远程医疗的一种方式。偏远地区的居民可以借助移动医疗设备将医疗信息传输给远程的医疗中心,医疗中心也可以借助移动医疗设备为患者开展远程治疗。在很多情况下,偏远地区的居民无需前往医院即可获得医疗服务,移动医疗服务大大降低了偏远地区居民就医的医疗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