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互联网市场调查报告

互联网市场调查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互联网市场调查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互联网市场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生产性实训基地;高校旅行社;大学生和高校教师旅游市场;调查报告分析

一、高校生产性旅游实训基地——高校旅行社

(1)高校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紧密联系行业企业,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综观当前国内高职教育,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刚刚起步,只要把企业真实的设备、工具、环境、任务搬到校园实训室,学生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训任务,生产出一定的“产品”,实训的过程与实际工作的操作过程完全一致,即实训室已经具有产品加工、生产的功能,就可以认定为是生产性实训基地。生产性实训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培养高技能人才。因此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一是要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要真正实现学生顶岗实习;三是要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只有达到上述三个目的,才是真正的生产性实训。(2)高校生产性旅游实训基地——高校旅行社的经营模式。采用加盟经营模式,主要是指高校旅游专业和旅游企业双方共同经营生产性实训基地——高校旅行社,为旅游管理专业提供实训。旅行社建立有外联、计调和财务等部门,通过引进先进的旅行社信息管理系统,为师生旅游服务,从而提高学生导游服务和旅行社管理能力。高校旅行社职能是:一是安排游客的旅游线路,处理游览景点的关系利益分配,提高服务质量;二是搞好市场宣传促销,加强和校外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业的横向联系。

二、高校旅行社的目标市场调查报告分析

(一)大学生旅游市场调查报告分析

1.大学生旅游市场占有较大份额。大学生旅游观念的变化促进旅游发展的强大动力。学生旅游对素质教育的意义重大,符合学生特色的旅游路线倍受社会、家庭、学校的青睐。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通知要求,2012年4月1日起,凡执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管理的游览参观点,将全面落实青少年门票价格减免优惠政策;再加上寒暑假等假日交通优惠政策为学生出游也提供了极大便利。当今全国高校数量已达2000多所,在校生人数超过2000万人,大学生规模居世界第一;未来五年中国高校学生将以每年10%速率扩招。按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2010年国内旅游总人数为21亿人,学生出游人数占出游总人数的14.7%,学生人均花费为449.3元/人,如果学生每年出游1次,学生旅游的收入是:21×14.7%×449.3=1386.9亿多元,约占2010年国内旅游总收入(1.26万亿元)的1/9。从以上一系列数据来看,大学生旅游市场已占有相当比例,初具规模。为了开发大学生旅游市场,我们有必要对有关大学生旅游需求的调查报告进行分析。

2.大学生旅游市场调查报告分析。(1)2010年首份《大学生旅游市场调查报告》分析。这项调查由中国青年报社与高校传媒联盟大学生旅游实践营共同实施,调查范围涵盖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10所著名高校953名大学生。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出游意愿强烈,出游频率活跃,七成被调查者平均每年出游频率在5次以内;48.7%的被调查者是从网上获取旅游讯息,通过旅行社获取讯息的,每10个被调查者中只有1人;在3天以内短途旅游中,52.8%的被调查者每次花费100元~500元,在3天以上的长途旅游中,每次花费超过1000元的被调查者占到29.8%,其中15.4%的被调查者每次花费超过2000元。(2)2011年大学生旅游现状的调查报告分析。根据《当代大学生的旅游市场需求调查》(原始数据来源:专业的在线问卷调查平台——问卷星http:///report/1036509.aspx),做以下相关调查报告分析:第一,出游态度。大学生对于外出旅游持高度认可的态度,接近80%接受调查学生认为旅游可以丰富大学生活,增长见闻;但调查的问卷里仍有被调查者认为旅游影响学习,增加经济负担,数量虽然不多,但旅游给大学生带来的经济压力还是一个不容小觑的问题。

第二,出游目的。排在前二位的分别是开阔视野,体验不同的文化生活;放松身心,释放压力,娱乐休闲。调查结果显示:现今大学生对于多彩世界的渴求,对于新奇,刺激生活的体验,是当代大学生所普遍追求的生活方式,旅游正成为了这种追求的最好载体;压力较大,旅游的目的是放松心情。

第三,出游时间选择。大学生时间的充裕性决定了其旅游时间的自由程度。绝大多数学生还是选择在法定长假或寒暑假旅行。出游停留时间:对于旅途时间的长短选择,有44%的被访者表示愿意出游二三天,40.88%选择4~7天,而只有12.58%选择了一周以上两周以内。大学生习惯性选择短途旅行。

第四,出游空间选择。将空间选择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目的地距离选择,一是目的地类型选择。就目的地距离选择而言,一半以上的接受调查大学生愿意在国内寻找旅游吸引物,所在城市及其周边旅游受到了广大学生的青睐;就旅游景点类型而言,依次为自然风光、主题乐园、历史遗迹、民俗风情、都市景观等,比较少的是探险及购物类的旅游目的地。目的地距离选择:国内游所选比例最高,占66.04%;所在城市及其周边占26.42%;省内占6.29%;国外占1.26%。目的地类型选择:自然风光景区所占比例最高,占91.82%。

第五,价格敏感程度。出游费用来源最多的是家人,占73.58%。可支配费用(生活费用中扣除衣、食、交通、通讯、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等必要日常生活开销):每学期有1500元左右的占比例最高为21.38%。可以看出大学生愿意支出的出游费用就不会太充裕,将近半数的学生愿意接受的旅游支出(3天)范围为1000元以下,大学生对价格十分敏感,在购买旅游产品时,主要考虑其性价比;资金仍然是制约大学生出游的主要原因。

第六,出游率。出游率集中在0~3次,其次是4~6次。

第七,旅游信息来源。大学生信息来源比较广泛,各种媒体方式都有涉及,如报纸或杂志(26.42%)、互联网(71.07%)、旅游宣传册和画报(22.64%),另外的信息来源是朋友熟人的介绍(61.01%)。可见对于大学生最好的宣传方式莫过于网络。

第八,旅游方式。选择自助游人数占问卷总人数的71%之多,其次是学生社团或班级组织的团队游(24%),到旅行社报团(5%)。这说明:如今大学生崇尚自由,不喜欢被团队束缚;学生消费能力不高,无法支付较高的团费和购物;当前全包价旅游服务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大家更倾向于零包价的旅游产品;传统全包价旅游产品在未来发展前景有待观察。

第九,对旅行社选择。大学生在选择旅行社时,其中最关注的是出游过程中的服务态度(32.08%),关注程度较小的是旅行社品牌(5.03%)。在服务质量方面,他们更多关注的是住宿和餐饮(47.4%),其次是购物和娱乐(24.8%)。大学生的安全意识还不够强,因此导游在安全提示方面应多做些工作,同时旅行社在安排住宿和餐饮时应考虑适合的档次。

(二)高校教师旅游需求调查报告分析

截至2010年,全国高等学校共有教职员工多达147万余人(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数据)。目前,高校教师旅游市场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调查报告分析:根据以下调查报告:长沙市12所高校教师旅游客源调查报告(共发放了1100份的问卷)、广州大学生城十所高校教师旅游消费行为实际调查、携程“2011年旅游者出游意愿调查报告”(全国各地数千名网友参加调查)、旅游网络消费者需求特征问卷调查http:///report/1038525.aspx,对高校教师旅游消费水平、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等方面进行分类调查,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和旅游行为进行具体分析:第一,学历结构。有较高的文化背景。教师的高文化素质形成了教师的相对较强旅游消费需求和特殊的旅游消费倾向。

第二,旅游态度。认为旅游比较重要占30.91%、重要占18.18%和非常重要占10.91%,总共超过半数。旅游目的:主要是休闲娱乐和观光旅游。

第三,人均月收入调查——相对较高的经济收入。目前国内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师,就国内和其他行业比较,具有相对较高和稳定的薪金收入水平,使教师具有在较大的旅游消费潜力。4000~5000元的占36%;5000元以上占32%;3000~4000元占29%;2000~3000元以下占3%。旅游预算:计划每人支出5000~10000元的比例(29%)最高。半数消费者会增加旅游支出,尤其是计划人均消费万元以上的比例明显提高。52%的游客将增加旅游预算;44%保持稳定;4%计划减少支出。

第四,出游时间选择。高校教师拥有充裕的闲暇时间。根据目前我国高校法定或学校规定的假期安排,每年寒暑假有将近70天的时间,周末有60天的时间,以及黄金周假期等。出游时段比较集中。有占53.34%的教师认为最合适出游时间是暑假,暑假是高校教师真正的旅游黄金时间。认为“五一”和“十一”是合适的出游时间的人分别为14.37%和9.66%;愿意寒假出游的人就少得多,比例仅占8.91%;说明教师在旅游时间的安排上可以理性地避开两个黄金旅游周的高峰,将近2个月的暑假为教师出游提供了充裕的时间。

第五,出游障碍。没时间和价格高成为阻碍教师出游的最大障碍,认为“没时间”的有38.18%,由此知道老师的闲暇时间不多,在假期要再学习,或做科研或是到外面讲课、参加会议以及受邀参与一些项目等。认为“价格太高”的教师比例为36.08%,这说明旅游产品价格对于老师而言觉得还稍微偏高。此外还有认为安全没有保障(14.48%)、要照顾子女(10.60%)等其他原因。

第六,旅游目的地选择。高校教师表现出较明显的偏好性集群。有30.48%的教师希望到自然风景区旅游,体现了对自然景观的偏爱;有17.81%的教师选择去异域风情旅游地,由此可知国际旅游市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少数民族聚居区也以其独特的民俗、美丽神奇的文化吸引了众多教师(13.78%)。而人文色彩较浓的景区也很吸引教师,15.94%选择去历史悠久的古都旅游;乡村旅游开始受到关注,已有8.85%选择。相比之下,现代化都市和宗教朝圣地就显得不那么受青睐,分别只有6.80%和6.26%。对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影响因素:旅游吸引物居首位,占40%;旅游产品价格占25.45%;安全占12.73%;时间长短占10.91%;交通住宿和距离远近均占5.45%。

第七,旅游信息获取渠道。42.23%的高校教师认为获取旅游信息最佳途径为媒体(包括:广播或电视、报纸或杂志占和网络),因为这样的信息可靠,准确。13.21%的高校教师是通过相关书籍,通过旅行社的占11.84%,经朋友推荐的占7.36%。

第八,旅游消费方式选择。在选择旅游消费方式上,更多的高校教师选择跟家人旅游,占67.74%;其次是选择个人游的,占14.21%;而只有8.36%的高校老师选择跟旅游团。

第九,旅游费用结构。餐饮和住宿占较大比例。住宿方式选择:更愿意选择特色旅馆占54.55%;旅游购物选择:喜欢购买当地特色产品,占67.27%。

三、高校旅行社的调查报告分析

为了开拓具有巨大潜力的高校师生旅游市场,建设高校旅行社,对我校旅游学院159名师生做一个关于高校旅行社的调查,调查结果分析如下:(1)普通旅行社存在的问题。一是旅行社制定计划时没有将师生的需求充分考虑,导致师生游兴不足;二是自费项目在合同中没有体现,购物次数增加未经旅游者的同意,引起游客不满;三是对高校群体消费的宣传力度不够,而且相关信息缺乏针对性。

高校旅行社和普通旅行社对比

建设高校旅行社的优势:依次是必要性、便利、贴近、实惠。对高校旅行社建立的优势调查表明:普遍认为有必要建立高校旅行社。由于高校旅行社设在校内,和学生联系密切,因此服务速度快,学生旅行更加便利。高校旅行社由学生自己来经营,更了解学生自身的需求,更能考虑到学生的经济能力状况,量体裁衣,做出适合的服务产品,设计出了各种富有个性的贴近学生品味的旅游产品,物美价廉,旅游费用更实惠。

(2)建设高校旅行社的必要性:觉得非常有必要的所占比例最大。

(3)对高校旅行社的态度:若成立以高校为平台,提供住宿饮食,专业导游,自定线路,价格相对低廉,融入校园文化的高校旅行社,态度是选择的比例最大。

四、结语

通过以上对高校师生的旅游需求分析和对高校旅行社的认识,我们大致可以得出结论:(1)大学生消费水平偏低,可承受的旅游消费大概在1000元左右以下,高价位的旅游产品在大学生群体中不畅销,同时大学生对旅游旅游产品的质量要求高;高校教师计划每人支出5000~10000元的比例(29%)最高。半数消费者会增加旅游支出,尤其是计划人均消费万元以上的比例明显提高。(2)大学生旅游目的排在前二位的分别是开阔视野,体验不同的文化生活;放松身心,释放压力,娱乐休闲。高校教师表现出较明显的偏好性集群。有30.48%的教师希望到自然风景区旅游,体现了对自然景观的偏爱;有17.81%的教师选择去异域风情旅游地,由此可知国际旅游市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3)大学生选择自助游人数占71%之多,其次是学生社团或班级组织的团队游,如今大学生崇尚自由,不喜欢被团队束缚;在选择旅游消费方式上,更多的高校教师选择跟家人旅游,占67.74%。(4)消息来源主要来身边朋友的介绍,以及旅游门户网站的宣传;大学生信息来源所占比例最高的是互联网(71.07%)另外的信息来源是朋友熟人的介绍(61.01%)。43.23%的高校教师认为获取旅游信息最佳途径为通过相关旅游指南的书籍和网络,因为这样信息可靠,准确。(5)绝大多数学生还是选择在法定长假或寒暑假旅行;有占53.34%的教师认为最合适出游时间是暑假,暑假是高校教师真正的旅游黄金时间。与暑假相比,愿意寒假出游的人就少得多,比例仅占8.91%。(6)对高校旅行社建立的优势调查表明:依次是必要性、便利、贴近、实惠;建设高校旅行社觉得非常有必要的所占比例最大;对高校旅行社的态度是选择的比例最大。

参 考 文 献

[1]彭丹,吴凯,陈薇.长沙市12所高校教师旅游客源调查报告[J].调查与分析.2005(8):51~53

[2]李军,李力.广州大学生城十所高校教师旅游消费行为实际调查[J].商场现代化.2008

[3]湖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09旅游管理2班大学生旅游消费课题组.大学生旅游市场调查报告.2011

[4]gin桑.旅游网络消费者需求特征问卷调查.问卷星http://

——专业在线问卷调查平台.2012

[5]雪中寒梅.当代大学生的旅游市场需求调查.问卷星http://——专业在线问卷调查平台.2012

[6]陈启婷.大学生旅游市场调查问卷.问卷星http://——专业在线问卷调查平台.2011

[7]江娟,钟晶灵.我国大学生旅游市场的SWOT分析[J].企业导报.2010(4)

[8]2011年旅游者出游意愿调查报告.携程旅行网

互联网市场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互联网大会结束后,记者致电中搜CEO陈沛,核实前几天坊间有关中搜将收购某直销公司的传言。通过采访确定,中搜已经并购了一家全国性的渠道公司。并且陈沛表示,除了一些法律上的手续,并购已经基本完成,具体内容中搜将在两、三周内公布。

据悉,该渠道公司在北京、上海、广东、杭州等地均有分部,中搜通过收购该公司已经基本完成了全国渠道方面的建设。

另获悉,该渠道公司规模确是目前中搜本部规模的几倍。也就是说,这个比中搜大许多的渠道公司已经正式并入中搜,成为了其直属的销售队伍。虽然关于收购的原因,陈沛并没有具体说,但一业内人事认为,这与近期网络猪3.0用户的激增以及中搜融资上面可能将寻得些许渊源。

可以说,这是中搜自成立以来,在渠道上首次大型的收购行为。

中搜此次的收购行为似乎也显露出其经营思路准备向“总分制”靠拢的动机,形成一个全国性的营销领导平台,确切地说,可能将重点培养一些有可能大金额投放的潜力企业,以及一些大企业。

强弱转化间充满变数

互联网搜索市场充满变数,即使现在强弱分明。8月2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5年中国搜索引擎市场调查报告》。数据显示,百度和Google市场份额大大高于其他公司,中国搜索市场目前呈现“两强多极”的竞争格局。目前在搜索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的大搜索厂商共有六家,百度、Google、新浪、搜狐、雅虎和中搜。

在频繁的变化中,易观国际的分析师认为:两强多极只是一个暂时的现象。就目前的状况看,资本大规模投资搜索领域才刚刚开始。虽然搜索领域是以技术为主导,但资本的大规模介入足以改变现有的市场格局。

基于对本地用户需求的长期研究与挖掘,本土厂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着领先地位,而Google在整体中国战略部署到位后,将在中文搜索技术与用户需求分析、渠道等各个层面取得突破,依靠其强大的研发和创新优势,对本土厂商形成巨大威胁。

目前,搜索引擎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还只有竞价排名广告,大多数的搜索引擎都是朝着大而全的搜索门户方向发展。为了拓展搜索引擎的深度,企业间的竞争会加强。当企业迈过一定的技术门槛之后,决定其市场地位的就不只是技术一个指标了。

如此形势,渠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搜融资的价值所在

中搜的这次再融资,从表层看来是在几个利益集团联合发力的结果,也是多方力量博弈的最稳定三角组合,其意义自然也是多个层面的。

中搜股权重新分配之后,由中搜管理层控制的宇联投资所占股份上升为 27.46%,成为中搜最大的单一股东,用西方管理学的角度来衡量,这是一个非常健康比例,因为27.46%很适中,既可以保证管理层的所有者权益,有利于对管理团队的战略激励,毕竟在中国搜索市场中,甚至整个互联网领域,中搜的股权已经继百度之后最有价值的期权。另外也限制了管理层的权利,防止企业在高管头脑发热的情况下误入歧途,有利于中搜的平稳发展。股权的重分配形成了稳定的团队,即所谓的内生平台价值。

在外向平台中,新增资的IDG,以及后来者富达投资和联想控股,给中搜带来的绝不仅仅是一千万美元的资金,与资本市场对接所获得的柔性资源才是背后的真正价值所在。

互联网市场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众筹”(译自Crowd funding)一词是舶来品,由2006年Michael Sullivan首次提出。作为中介的融资平台通过互联网――众筹网站将筹资人的项目或产品展示给大众,由投资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经济实力或需求进行投资。在限定时间内,募集资金达到或超过计划金额后,项目即启动。从而迅速的为项目发起人筹集到低成本小额资金的筹资方式,最后由发起人按照承诺向支持者进行回报。众筹征集的是资金,是一种新兴的为某个项目或企业融资的做法。

众筹作为一种商业模式,最早起源于美国,要有项目发起人(筹资人)、公众(出资人)和中介机构(众筹平台)这三个有机组成部分。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众筹商业平台起步的主要内容都是文化创意产业融资。这种融资模式多用于音乐作品的发行、低成本的电影制作等项目,主要以团购或预购形式支持产品的发行或项目的完成。自2011年后,中国开始引入众筹模式,各个众筹网站迅猛发展。除了线下众筹实体店,线上的众筹网站也是竞争得如火如荼。据统计,2014年中国权益众筹市场融资总规模达到4.4亿元,京东众筹、众筹网、淘宝众筹、点名时间和追梦网这五家平台融资规模总额达到2.7亿元,占比达到60.8%。而近日,苏宁众筹携手网络视频网站推出全国首款互联网金融体育类产品更是将众筹平台的竞争推至高点。

二、众筹商业模式的优势

(1)创业的门槛低。相对于传统的融资方式,众筹更为草根化。发起人多为有创造能力但缺乏资金的人,众筹平台帮助这部分创业者融到低成本的资金,并推出了既定的产品。项目发起人在平台上展示项目,让大众获取项目信息,寻找投资者。这为更多小本经营或创作的人提供了无线的可能,而这个过程如果走传统的融资路线会比较艰难。

(2)华丽的营销手段。众筹本身就是营销方式的一种,可以提高公众的认知。创业者通过众筹来获取资金,需要在社交网络、朋友亲戚之间进行宣传和推广,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这个过程的好处在于,创业者要强迫自己以最快的速度将自身项目有展示给潜在的投资人。对于刚刚创建的企业来说,这样做能够为创业者打开知名度省下数年的时间和大量的金钱成本。

(3)重要的市场反馈。无论众筹成功还是失败,它能提供给企业一份市场调查报告。因为钱来自于消费者,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与评价就是一份市场调查报告,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产品将来大范围投放市场后的结果。众筹模式的一个隐形价值就在于先让消费者掏腰包,再去制造产品。如果项目融资成功,并且实际的研发与生产过程一切顺利,那么这相当于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创业成本与风险。通过投资和预付费,调查项目热度,预知真正需求区域及市场容量。

(4)全民理财。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经济实力或需求对自己看好的项目或产品进行投资。公众可以用自己闲散的资金,利用在线支付方式进行小额投资,每个出资人都成为了“天使投资人”。众筹平台可以将投资者众筹不是捐款,支持者的所有支持一定要设有相应的回报。项目成功实现后,对于出资人的回报不是资金回报,而可能是一个样品产品。

三、众筹模式的风险及监管

(1)发起阶段。目前,我国有十多家可供发起众筹项目的融资平台,质量参差不齐。筹资人发起项目时需要填写项目说明,设置相关回报,提交审核,基本审核,实地审核等相关步骤。这一阶段存在的监管问题主要是缺乏相关法律法规对众筹准入条件的规定。没有明确表示要对完成该项目具体需要的资金数额进行专业性的评估,导致筹措的资金基本上会大于预算的资金。

(2)实施阶段。筹资资金能否恰当使用,项目进程是否顺利决定了项目的成功与否。筹资者可以不受任何约束的可以使用项目筹资款,基于众筹项目大多是创意项目,失败的风险较大。没有相关机构对资金运用的安全性和投资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跟踪核实和监管,导致投资者的资金承受了巨大的风险。目前公开的项目进程基本上纯粹来源于项目筹资者,没有监管机构或者独立第三方的监管或证明,可信度比较低。

(3)回报阶段。很多项目都没有事先约定在期限内回报投资者,也没有相关的约束机制执行或实行违约金制,因此项目对投资者的回报期滞后缺乏惩罚机制。这种情况助长了筹资人的违约心理,欺骗了投资者,不利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打击了投资者参与众筹的积极性,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四、建议

首先,设置平台的准入门槛。目前,众筹平台对项目不承担任何责任,完全是基于信用在筹资。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信用体系,所以法律应授权有关部门建立严格的平台准入机制,要求平台具有较高的注册资本,限制曾经有过欺诈、扰乱市场秩序等经济犯罪人员进入,预防平台与投资者相互串通。

互联网市场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诺基亚在过去20多年的历史中是个经历了大起大落的“现象级”企业,它由一家以木材和橡胶为主要产品的传统企业成功转型为移动设备制造商,并随着这一产业在全球的兴起而成长为全球最大的手机生产商。事实上,诺基亚已经成为芬兰的符号。2000年,诺基亚的销售收入占芬兰GDP的4%,出口占14%,很少有哪个公司能够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如此大的权重,如果算上关联企业,诺基亚影响力就更大,可以说,整个芬兰都骑在诺基亚的马背上,诺基亚兴则芬兰兴,诺基亚亡则芬兰亡。

不仅如此,诺基亚也是欧洲的骄傲。它的股票市值一度超过2,000亿欧元,是欧洲最大的上市公司。由于诺基亚、爱立信的崛起,在芬兰的奥鲁和瑞典的斯托克海姆集聚了大批新兴企业,带动了整个欧洲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欧盟委员会主席罗曼诺普拉蒂在2002年的一场演说中高调赞扬了诺基亚和爱立信的示范效应:“它们的成就说明欧洲地区也能发展自己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然而,就在诺基亚和整个欧洲都沉浸在过去的成就和梦想以自我为中心的高新技术产业群时,危机的信号已经降临了。“三网合一”的趋势已成为业界的共识,移动互联的时代悄然来临,通信产业和信息产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ICT代替IT成了一个新的流行字眼。

面对新的技术潮流和竞争格局,诺基亚准备好了吗?后来发生的一系列故事说明了一切。

盛极而衰

诺基亚是一家165年历史的“老”企业,也是一家只有20多年移动通讯设备经验的“新”公司。它的崛起归因于在合适的时间进入到了一个具有高成长性的新兴市场。

1992年,新任CEO奥利拉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策,将公司的业务全部集中到移动通讯设备上,为此,他陆续剥离了木材、橡胶、电视等传统业务。事实证明,这次战略转型抓住了移动通讯市场高成长的市场机遇,取得了非凡的成功。1996至2001年间,诺基亚的销售收入从65亿增加到310亿欧元,五年增长了5倍。自1998年之后,连续14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手机生产商,一度占据全球手机市场份额的40%,直到最近被三星超越。

随着普通手机市场普及率的提高,智能手机成为新的竞争战场。在智能手机领域,诺基亚也是先驱。早在1996年,Nokia 9000集合了诺基亚最畅销的手机与惠普公司“个人数字帮手”PDA的优点,堪称最早的“智能”手机。1999年以后,诺基亚和爱立信分别以“塞班”(Symbian)为公开操作系统开发各自的智能手机系列。诺基亚的“通讯”和“N”系列,性能卓越。2007年推出的Nokia N95集成了多种数字功能:GPS导航、500万像素的相机配备自动聚焦和液晶显示、上网和电视点播,等等。这些成就让诺基亚产生了一种错觉,诺基亚的智能手机领先优势明显,它的定价也比竞争对手的任何品牌高出20-40%。

2006年,智能手机前五位厂商的市场格局如下:诺基亚占48%,微软的Windows Phone占14%,Rim公司的黑莓手机8%,摩托罗拉占6%,另一家叫Palm的市场占有率占5%。然而,自从苹果iPhone推出以来,市场格局大变,根据最新的2012年一季度市场调查报告,智能手机销量前五的排名如下:三星占29.1%,苹果占24.2%。诺基亚占8.2%,Rim占6.7%,HTC占4.8%。

如果从销售收入和利润率排名,苹果才是真正的王者。根据市场调查公司Canaccord Genuity于2011年11月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苹果公司虽然只占全球手机市场的4.2%,却占手机行业52%的营业利润,三星电子次之,占29%。2012年一季度,苹果iPhone 收入227 亿美元,三星的全部手机业务也只有170亿美元。

纵观当今智能手机时代的竞争格局,苹果牢牢控制高端,三星紧随其后,中国的中兴、华为等企业占据低端,而诺基亚等传统品牌正在为生存而战,身陷不上不下、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在资本市场方面,诺基亚经历了更大的挫折,它已经从伦敦、法兰克福、斯德哥尔摩几大资本市场退市。由于步步退让的市场份额和连续爆出的巨额亏损,截至2012年5月29日,它在纽约股市的股票市值只有110亿美元,相比2007年缩水大约10倍,而距离顶峰的市值则缩水将近20倍。

谁动了诺基亚的奶酪,是苹果?是三星?都不是,是它自己。

iPhone革命

2007年1月,苹果推出首款iPhone,带来了多项革命性的理念:首次采用多点触摸界面,将键盘隐去,尤其是对第三方“web 2.0”和各种当地应用程序的支持,使之成为依托在开发商网络基础上的生态系统。苹果在推出了首款iPhone之后,悄然将自己公司的名字由“苹果电脑”更名为“苹果”,实际上,这是苹果公司实施“将互联网装在口袋里”的移动互联战略的信号。

面对这个陌生对手的入侵,诺基亚本来应该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但封闭和自大让它反应迟缓。他们轻蔑地称苹果为“那个加州的水果公司”,在他们看来,这款智能手机不过是在键盘和屏幕上增加了一些新的花样而已,诺基亚的手机性价比无疑更强一些。诺基亚继续在自己擅长的友好界面设计上做文章,在音乐下载、数字键盘等外观上下功夫,2007年5月,的其首款触摸屏手机Nokia 7710,一如既往地热卖。

互联网市场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云计算 物联网 智慧地球

1云计算的概念及原理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分布式处理(Distributed Computing)、并行处理(Parallel Computing)和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的发展,或者说是这些计算机科学概念的商业实现。

云计算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使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企业数据中心的运行将更与互联网相似。这使得企业能够将资源切换到需要的应用上,根据需求访问计算机和存储系统。

云计算中心的要点之一是:以大规模数据中心为代表的物理门户成为今天IT和业务基础架构的主干。在数据中心,应用和服务中间的紧耦合被打破。云计算平台通过从物理服务器上创建和管理虚拟运行环境,实现了由相同规模的物理数据中心支持更多的应用和用户,好比一个大的建筑被分成许多房间,可以根据用户需要定制每个房间,通过可移动的墙来实现调节。数据中心可以为用户配备特定的服务,并实现按需付费的模式。

通过这种方式,云计算将会改变我们的生活,因为我们对新服务的需求不再需要经过漫长的等待,而是即刻就可实现和应用。快捷和即时可用的孵化环境是我们的想法很快就得以实现,从而实现更大的创新。这将是对传统开发环境的一个突破。

2.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是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泛在网络的融合应用,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不如说物联网是业务和应用,物联网也被视为互联网的应用拓展。因此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2.0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

物联网通过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通过各类可能的网络接入,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链接,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

3.智慧地球

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就像有“智慧”的生命系统,由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多的组织机构和自然系统互相连接而成,人类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自由度来构建、汇集、整合和连接存在于任何地方的各类资源。

智慧地球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形成所谓的“物联网”。构建“智慧的地球”,可以让每个人、每个企业、每个组织和机构更好、更高效地沟通。智慧地球可以理解为将物联网和互联网融合,把商业系统和社会系统,与物理系统融合起来,形成新的、智慧的全面系统,并且达到运行“智慧”状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心。

4.云计算是物联网发展的基石

4.1云计算促进物联网和智慧地球实现

云计算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模式,可以从两个方面促进物联网和智慧地球的实现。

首先,云计算是实现物联网的核心。运用云计算模式,使物联网中以兆计的各类物品的实时动态管理,智能分析变得可能。物联网通过将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等新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将各种物体充分连接,并通过无线等网络将采集到的各种实时动态信息送达计算处理中心,进行汇总、分析和处理。建设物联网的三大基石包括:(1)传感器等电子元器件;(2)传输的通道、比如电信网;(3)高效地、动态的、可以大规模扩展的技术资源处理能力。其中,第三个基石:“高效地、动态的、可以大规模扩展的计算处理能力”,正是通过云计算模式帮助实现。

其次,云计算促进物联网和互联网的智能融合,从而构建智慧地球。物联网和互联网的融合,需要更高层次的整合,需要“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能化”。这同样也需要依靠高效的、动态的、可以大规模扩展的计算机资源处理能力,而这正是云计算模式所擅长的。同时,云计算的创新型服务交付模式,简化服务的交付,加强物联网和互联网之间及其内部的互联互通,可以实现新商业模式的快速创新,促进物联网和互联网的智能融合。

4.2云计算的发展历程

云计算是未来IT发展的趋势,云计算将使信息技术行业发生重大变革,对改变人们工作方式和企业运营产生深远的影响。云计算可以:

4.2.1随时随地提供可以大规模扩展的计算资源

4.2.2简化服务的交付

4.2.3实现新商业模式的快速创新

4.2.4为新一代数据中心提供动态基础架构

事实上,云计算的演变从1990年左右就开始了,经历了网格计算、效用计算、软件即服务(SaaS)几个阶段。我们可以这样定义云计算:云计算是一种新型的计算模式:把IT资源、数据、应用作为服务通过互联网提供给用户。云计算也是一种基于基础架构管理的方法论,大量的技术资源组成IT资源池,用于动态创建高度虚拟化的资源。

4.3云计算的运营模式

云计算按照运营模式可以分为三种。

公共云:以Google、Amazon为代表,通过自己的基础架构直接面向用户提供服务。用户通过互联网访问服务,并不拥有云计算资源。

私有云:企业自己搭建云计算基础架构,面向内部用户或外部客户提供云计算服务。企业拥有基础架构的自,并且可以基于自己的需求改进服务,进行自主创新。

混合云:既有自己的云计算基础架构,又使用外部公共云提供的服务。

在云计算模式下,计算工作由位于互联网中的技术资源来完成,用户只需要连入互联网,借助轻量级客户端,例如手机、浏览器,就可以完成各种计算任务,包括程序开发、科学计算、软件使用乃至应用的托管。提供这些计算能力的资源对用户是不可见的,用户无需关心如何部署或维护这些资源,因此,这些资源被比喻为“云”。“云”就像是一个发电厂,只是它提供的不是电力,而是计算机的计算、应用和管理能力。只要通过网络进行连接,并得到授权,就可以使用这些能力和资源了。比如一个研发单位需要一份研究分析报告,上云计算服务中心平台购买就可以了,时间省了,成本也省了。一个广告公司需要一份市场调查报告,只要上云计算服务中心平台购买就可以了,因为上面“物联”着所有你所需要的调查信息,以及所有的信息调查公司。

5.结语

云计算作为一种新兴的计算模式,其高效、灵活、节能等特效可以帮助实现智慧地球的四大主题。放眼整个社会的发展,面对愈加复杂的应用需求,云计算这一新的模式将会越来越多地推动企业商业模式的变革和创新,推动我们的社会向“智慧地球”这一美好愿景前进。

参考文献:

[1]陈明,王锁柱.物联网的产生与发展[J].计算机教育,2010,(12):1-3.

[2]甘志祥.物联网发展中的初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0,(5):94-96

[3]韩燕波,赵卓峰,王桂岭.物联网与云计算[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0.6,(2):5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