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

小学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

小学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为没有创新就谈不上进步和发展。那么怎样更好地陪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认为开放性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种有效途径。

下面结合我个人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些见解。

1 开放教学环境,营造创新氛围

传统的教学缺乏真诚的亲密的人际关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爱、信任、尊重每一位学生。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为了便于学生的多向交流,我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经常采用四人或多人围坐,展开小组各做学习,打破约束呆板的学习空间,老师与学生相互之间平等交流,形成较为开放的教学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大胆创新,勇于探索。

2 开放教学内容,提供创新素质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打破教学内容的封闭性,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充满数学,只有开放教学内容,才能紧密联系实际,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进行“再创造”。

比如:在学习成正比例后,我让学生到是外测量几个不同的杆高和它们的影长,以及同一标杆在不同时间内影长是否发生的变化,然后让学生通过计算总结归纳出:同时同地杆高与影长成正比例关系,并让学生利用影长求某个烟囱或楼房的高度。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兴趣,比切明确了学习数学知识的社会意义。

3 开放教学方法,提供创新机会

在教学过成中,我们应该精心设计教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机会和条件。

例如:在教学比较分数大小时,我先让学生比较,然后归纳比较方法,大多数同学都是先通分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在进行比较,我及时肯定了学生的做法,并表扬他大胆创新。

4 开放课堂练习,培养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层次、多角度、多信息设计练习,给学生一个能够充分表现个性的空间。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习题的解法上别出心裁,不具一格锐意创新。

例如:在学完分数应用题之后,我设计这样一道练习题:甲、乙两人加工同样多的零件,甲每小时加工为零件数是乙零件数的九分之七,乙每小时比甲多加工三十六个,甲每小时加工多少个?我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学生的解法很独特,这种开放性练习,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 数学 意识 培养

一、营造自立学习氛围,提供创新的机会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快乐等与知觉联系起来的温和、愉悦、宽松的情绪,对认知具有组织作用。创设一种宽松、和谐、自主的教学环境,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从而进发创新的火花。要创设这样的环境,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爱"学生,教学时要采用和蔼可亲的语言,如"谁来帮帮他"、"讲得好、说得不错、棒极了"等语言来调动情感,建立师生互敬互爱的主谐气氛;其次,要激发学生创新的动机,引导学生去猜想,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错想的表现;让学生自由地想、大胆地说、积极地问,即使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了错误和不守纪律,也不要一棍子打死,要注意宽容引导。

二、树立创新意识,着眼创新培养

课堂教学作为教师施教、学生求学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而在以往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忽略了知识、技能以外的各种品质的培养,特别是学生的创新、探索意识、创造精神,造成学生"高分低能"、只是学习的机器,不能实际运用的不良后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光要注意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应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和学生素质能力,着眼于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结果是不是唯一的、能否找出新的方法和手段,能否有更简便、快捷、方便的途径。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一根铁丝恰好可以围成一个边长为8厘米的正方形,著改围成一个宽是6厘米的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应是多少厘米?"大部分学生都按一般的方法去做的:(SX,4- 6 X 2)52=10(厘米)。这种方法是正确的,老师首先要给予肯定,但从培养创新意识、拓宽解题思路的角度出发,还可以引导出更妙更好的办法。这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去思考,还可以怎么去解答?通过学生激烈的思考、讨论,学生中又出现了三种解法:(1)8 X 4 5 2- 6=10(厘米);(2)8 X 2- 6=10(厘米);(3)8+(8- 6)=10(厘米)。这三种方法解题思路巧,应用了长方形、正方形对边相等的特性,具有"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解题思路不要给学生限制死了,应要求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多触角多方位地思考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创新求异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创新能力

现代教育论的思想主张"以学生发展为主"在数学教学中要真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的教就应转移到学一的学上面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只有学生主动地学习了,才能使教学落到实处,创新思维才能得以发展。发教"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时,我首先发给学生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空心长方体企,让学生动手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去测量这个长方体有多少个这样的体积单位,从而测算出长方体的体积。在观察中发现,多数学生用小正方体一层铺满后再铺第二层,铺完后,再数出个数有24个,而每个单位休积是1立方厘米,所以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24立方厘米。有位同不摆得特别快,他说:"我只摆了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然后就可以算出个数,用4X3X2=24(个),即长方体的体积是24立方厘米。此刻,已与新课的内容比较接近了,我及时表扬了这位同学,再用激励的语言鼓励同学们去发现不用数个数就能求体积的简便方法。同学们积极思考、人人踊跃,通过认真的讨论,得出了只要知道长方体的长、宽、高,就能求出体积的方法,顺利得出:长方体的体积一长X宽X高。进而再启发学生从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上去讨论正方体的体积求法,又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由于公式是学生自己推导的,因此,掌握得很好,理解也比较牢固,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了学和创造能力。

四、鼓励质疑,培养创新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课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培养学生能发现问题、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和发表创造性见解的能力。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他们主动创新的能力。如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3/7和5/6。这两个分数比较大小时,一般做法是将他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再比较;有的同学却能想到把他们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再比较;还有的拿“一半”作为中间量来比较,认为3/7不足一半,而 5/6比一半大,所以说 5/6>3/7。后两种想法都是创新意识的体现。另外,在平时教学中,我常把学生自己归纳的或“发明”的一些细小的运算定律或规律,像"牛顿定律"一样用他们自己的名字来命名来激发全体学生追求创新的心理需求,形成一个互相竞争、你追我赶的良好创新氛围。同时,也让不生体会到“发明”并不是那么神圣不可攀的,只要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多想多问多动手,"创新发明"的火花就会在同不们的脑中进现。那星星的火花,很可能就是将来点燃那创造发明的导火索。

五、适时激励,提高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创新意识

小学生正处于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方式形成的关键时期,以形象思维为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首要的。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成为当代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则是小学教育的核心任务。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体,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谈,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说说……”等等。一位教师在倾听完学生的不同意见后,说“我真荣幸,我和xx的意见相同。”话虽然简单,但足以说明教师已经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更加融洽。另外,教师还应关怀、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需要和学生全心全意地交朋友、使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种友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

二、利用教材中的新奇因素,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例如,在进行“长方形的面积”教学时,先安排了一个抢答,展开了一个别开生面的竞赛。

如果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那么下面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前三个问题设计由面积是l平方厘米组合的长方形,第4个问题设计一般长方形。

回答前三个小题,学生争先恐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到第4小题时,大部分同学闭而不答,此时教室里很安静,课堂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老师紧紧抓住这个机会,迅速出击,说道:“你们想知道这个图形的面积到底是多少平方厘米吗?”孩子们异口同声说:“想!”,老师继续说:“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发现这个规律。”在老师创设的这种情境下,孩子们进入了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促使他们保持继续探索的愿望和兴致。

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本策略

1.鼓励质疑问难、敢于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问问题开始,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尽管有一些问题已经超出本节课的内容,但这些学生比起不提任何问题的学生更具有潜力。

例如,“十几减9、8”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在课将要结束时,一位学生问:“老师12-9,2减9不够减,我是倒着减的。先用9减2得7,再用10减7得3,因此12-9=3,这样做可以吗?”显然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授课老师没有想到,老师不但不能批评这位同学,而且高度评价他敢于提出问题,发表白己的见解,及时组织同学们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最后达成一致意见。同时老师说“你真会想问题”。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教学的再创造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积极地动手、动脑,使学生具有足够的创造空间。

例如,在进行“梯形面积的计算”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在对学习方法(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情感(鼓励学生对旧知识掌握的情况)两方面准备的基础上,让学生利用旧知识找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用10分左右的时间在小组中经过充分的讨论和研究、达成一致后,把小组的研究成果写在黑板条上贴在黑板上,进行展示。主要有入种方法。

1)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凑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沿梯形的一条对角线剪开,把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

3)沿梯形的中位线剪开后,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4)在梯形的下底上找一点,把梯形分割成三个三角形。

5)沿着梯形的上底的两个端点画出两条高,把梯形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

6)沿梯形的中位线向下对折,再沿两腰中点向下作垂线,把两个三角形向内所变成两个长方形。

3.发散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形式。

发散思维是指一种沿着各种不同方向、不同角度的思考从各个不同方面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在寻求多种答案的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思维的创造成分。

例如,在进行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复习课的教学时,结合本班人数出示了这样一个题目: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25%,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百分之几?

教师启发学生利用多种方法来解答这道题,学生最后得到了三种不同的方法。

从这三种不同的解法来看,学生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所得到的解题策略也就不同。

4.善于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目的。

结合平时的作业,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自己发现问题、挖掘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

一年级“100以内数的加法”课,首先出示一幅同学们去春游的图画。画面上每班学生的代表举着各班人数的牌子。

画面上还有大轿车和一个思考问题的小朋友:每辆车最多能坐80人,哪两个班学生在一辆车里比较合适?

对于这个题,每个同学都能找到一、两种搭配方案、每个人对解决问题都有贡献。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对于各种搭配方法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大家一致评出比较好的方法。

让我们从每一节课做起,真正地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而不是知识容器,让他们能在教师和他们自己设计的问题情境中,通过逐步自主的“做”和“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将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所在。只有教师有创造力,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才能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结出创造之果。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创新意识 培养研究

对于创新来说,是实现民族进步与发展的重要阶梯,同时也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想要实现素质教育,就要做好小学教育工作。尤其是针对小学数学来说,是小学教学中的重要课程之一。主要是因为数学知识有着一定的抽象性与逻辑性,加之数学在实际生活中有着较为广泛的运用空间,所以教师就要培养好学生的创新意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一、教师要及时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

从实际上来说,在思想的引导下,才能真正的付出行动。所以也可以说,教学观念直接影响着教师自身的教学行为。尤其是在科举制度的不断影响下,教师已经形成了属于自身的教学观念与行为。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但是却没有认识到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性,这样也就降低了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阶段的教学需求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所以教师就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认识到学生的重要性,同时还要保证自身教学方法准确性,这样才能培养好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

二、组织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做好思维能力的训练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快速的进入到学习状态中去。且对于思维活动来说,是学生实现创新的基础,同时也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内在潜力,虽然学生在平时用语言不能表达出来,但是却可以爆发出无可限量的能力。

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培养好学生的创新意识,结合课堂训练的教学方法来选择有针对性的问题,以此来鼓励学生借助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解题,这样也就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教师还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以此来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中去,实现思维上的发展。其次,从实际上来说,借助不同的解题方法可以有效的实现创新。如可以让学生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编题,以此来运用好自身的数学思维。通过实践可以看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思维训练可以有效培养好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解题能力,通过编题还可以培养好学生的语言组织与逻辑思维能力,这样也就强化好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三、在问题互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在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时,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避免注重知识上的讲述,而是要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从而获取好知识。在引入课堂知识以前,教师还可以先让学生掌握好所要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好这一知识,鼓励学生进行预习与思考。并在课本中标注出来。针对理解性的问题来说,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加强记忆与理解,对于不懂的问题则可以在课下来进行提问。

在课堂中的讲述对学生的学习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将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知识提炼出来,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好这一知识。但是对于教师来说个人的讲解必然会出现枯燥乏味的现象,学生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也难以集中注意力参与到学习中去,降低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采取课堂提问的方法,以此来与学生进行互动,同时也可以活跃好课堂教学的氛围,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可以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如学生在学习具体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就可以提出引导性的问题,以此来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同时通过不断的引导来帮助学生正确的理解好问题,这样也就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了。

四、鼓励学生进行动手操作

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通过动手实践不仅可以巩固好课堂中的知识,同时也可以加深自身的记忆,而这一方法也是帮助教师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重要方法。教师在进行课堂讲解的过程中,如果学生没有完全理解或是掌握,教师也没有进行及时的纠正,那么也就会造成学生错误的理解,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动手实践操作,帮助学生发现存在问题的环节,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好数学知识。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活动,如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或是课堂互动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教具在黑板上演示出角的准确画法,同时还要标注出其所属的角。或是在上课一段时间后,发现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数字猜谜的游戏。在进行课外实践中,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利用道具来进行简单的测量等,通过让学生在玩中发现存在的数学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好这一知识。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激发出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培养好学生的创新意识。此外,教师还要从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上入手,启发好学生的想象力,并运用到小学数学学习中去。在这种想象力的影响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五、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影响,小学数学教学也开始发生了相应的改革与创新。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好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余玲霞.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4).

[2]唐敏.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4,(05).

[3]周丹梅.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1,(03).

小学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第5篇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以来,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而数学课堂教学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阵地,数学课堂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在小学数学中,要以知识学习过程为载体,注重把创新意识的培养放在课堂教学任务的首位,逐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在课堂上形成民主的教学氛围

陶行知先生就非常重要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他认为创造力只有在一种民主的活动中才能产生。民主、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从心理上就有一种学习的欲望,他们的心是自由的,以自由的方式思考问题、理解数学,思维活动也更加丰富,这种思维是原始的,也是最活跃的,从而能真正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比如,有这样一道数学题:本为计划6名学生去植树,而且每人要完成10棵的任务,但是只有5人就完成了小队的植树仁务。那么实际每人多栽多少棵?按一般的方法学生会列出这样的式子:6×10÷5-10=2(棵)。而且大部会学生都会列出这样的式子,而且有一位学生则与其他同学不同,他是这样计算的:10÷5=2(棵),其他同学看到这种方法,都说他算得不对,而且可以说是瞎想,也有的同学表示虽然最后的得数对了,说明这个题也是对的,那解题思路不懂。看到同学们在下面争执不下,我让大家安静下来,并且肯定了这位同学的方法是对的,然后让这位同学说出他的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原来他的回答很简单:因为实际此计划少1人参加植树,所以,他的这10棵树要分给其他5人,所以这5人每人要多承担2棵树。学生听了同学们的解释都明白了。这位学生的思维与别人不同,他就有自己的创新性,我们要鼓励他关于运用更为简捷的计划方法。

二、知识的迁移创新

迁移就是原来的知识对新知识的影响。在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时,我们就要关于运用原来的知道,引导学生对类似、相似的内容进行思考,找出相似点,加深对新知识的学习印象。在学习中,找出新旧知识的共同点,进行区别分类,诱导学生对原来的知识运用做到举一反三,在同中见异。比如,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学习时,我启发学生:长方形的面积怎么做?大家观察一下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有什么共同点?在计算上是不是也有共点点呢?在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时要用到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于是,学生根据长方形的面积慢慢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然后又算出了三角形的计算公式,在这个过程中,是利用了知识的迁移来学习新知识的,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三、善于在求异中形成创新精神

创新就是创造与以前不同的事物,新事物与旧事物是相异的,所以求异就是创新的基础,所有新的事物都是从求异做起。有了求异思想在学习中思路就会得到开发。所以,学生从小学起就会形成不拘泥于一种答案的习惯,老师鼓励学生善于,面对教材要关于质疑,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比如在,推导梯形面积公式时,学生可以根据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办法来进行,把两上完全一样的梯形旋转平移,构成一个新的行四边形,从而得出梯形面积公式。当然还有其他的方法,比如,有的学生说:把一个梯形分解成两个三角形,再运用以前学过的三角形面积公式,就可以得出梯形面积公式。对于这种一反常态的推导方法我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鼓励学生多向这位同学学习,从而鼓励学生的创新性学习。

四、鼓励学生在想象中创新

知识很重要,但想象力比知识还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它概括着世界的一切,社会在想象中发展,想象也推动知识的不断丰富。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新可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保护好学生的想象,并且培养他们更丰富的想象。我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想象能力培养,激发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与想象形成创造性的答案。比如:在低年级“1的认识’教学时,让同学们看课本上的图上想一想,你看到哪些“1”有关的图片?学生能说出很多的“1”,比如一只小鸟、一本书、一块橡皮、一把椅子……突然有个学生冒出一句“还有一条凳子!”引得大家笑了起来,我问这位调皮的学生:图上没有一条凳子,但你为什么要说呢?“因为椅子与凳子都可以坐!”多好的想象啊,及时表扬了他善于想象,大家要向他学习,学生在我的鼓励下,在课堂上经常会想象出我所想不到的想法,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提高。

五、在问题质疑中形成创新能力

质疑是创新的前提,如果对一个事物没有怀疑,那么事物就会不再发展,只有质疑并改变它,才能有新的事物出现。有疑问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答案,老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质疑的环境,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有不同的想法要提出来,有不理解的题也要提出来,只有在老师不断的回答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质疑可以在交流中进行,在评价中进行。比如,有这样一道高年级的数学题“一辆汽车5小时走了250公里路,按这个速度1750公里要用多少时?”很多同学列出这样的算式:1750÷(250÷5)=35(小时),在交流评议时,有的学生为什么要先求出250÷5呢,能不能先求出1750÷250=7,然后再7×=35(小时)呢?学生这么一说,大家又议论起来了,有了这样的质疑,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大家经过讨论一致认为,第二种算法也是正确的。

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具有一定的优势的,我们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高数学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孙丽.对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教研版).2009(11)

[2]谢东艳.小学数学学习材料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01)

[3]阮庚梅.注重数学思维的互补与整合——“平均分”教学片断及反思[J].青年教师.2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