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范文第1篇

1 引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同志对创新的评价。时代呼唤培养创新型人才,教育必须满足时展的需求。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而创新意识是创新人才最基本的素质。中学教育是基础中的基础,承担着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素质基础的重任。为适应时代要求,中学物理教育的中心应转移到为提高中学生的科学素质尤其是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这方面,在物理知识、物理方法、物理思想及基本科学精神上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在现代化社会中生存,以及在进一步接受高等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具有相应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本文结合中学物理课程教学,对怎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进行相关论述。

2 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针对中学物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本节从批判性思维培养、合作性学习方式、猜想与假设的重要性、实验等四个方面分别进行相应的论述。

2.1 批判性思维培养

批判性思维是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以高标准自觉清晰地审查和监控思维诸要素的过程,以区分特定思维的好坏优劣,并着重指出、分析和纠正其中的缺陷,从而达到改进创新的目的,故批判性思维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1]。批判性思维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经训练自然具有,批判性思维需要审慎持续地引导、示范与练习才会获得,而初中物理课程,无疑是一个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途径。美国明确将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作为其中学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我国的中小学教育虽然也认识到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但其在作为批判性思维培养重要载体的中学物理教材中的设置却显得含蓄、隐性以及不尽合理,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对批判性思维培养也缺乏足够有效的实践探索。可以进一步从以下方面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从概念分析、定理定律与公式运用中培养学生的质疑态度;在错误评价和方案评价中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将容易混淆的知识有针对性地设计成概念辨析题,让学生经常性地辨析易混淆的知识点,不断地分析比对,促进学生掌握辨析的方法,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态度。还可以根据物理课程中一些定律的适用条件来引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如关于欧姆定律,可以向学生发问:“把100 V的电压加在一段导体上,测得通过电流为5 A。若之后改为50 V的电压加在这导体上,测得的电流是多少?”学生回答是2.5 A。进一步提出:“是不是一定精确为2.5 A?”最后给学生指出:实际上不一定,因为通电后导体会发热,会有温度的改变,这会导致导体电阻阻值的变化,故而导致测得的电流不精确为2.5 A。

2.2 合作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意识与能力

合作创新是现在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一种实现形式。“曼哈顿计划”“阿波罗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等世界上著名的创新工程无不是世界上各国、各个学科的科学家通过合作创新研究、通力合作才达到的举世瞩目的成果。我国也非常重视合作创新计划,如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自2012年启动实施,4年为一个周期,旨在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

为了适应新时代对协同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入和加强合作性学习方式,课程教学中适当采用分组合作互动学习的方式完成课堂的教学[2]。将学生分配到不同的小组中,尽量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相互取长补短,彼此相互指导、相互学习。让学生去认识不同的对象,听取不同的看法,分享彼此的经验,从而使合作小组活动中有更多、更丰富的交流与碰撞,可以激发出更多、更新颖的观点,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合作创新能力的目的。如在教学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排开液体体积、物体密度、物体的体积、物体没入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形状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时,可以让每个小组不同成员分别研究其中某个因素对浮力大小的影响,再通过相互讨论不断加深自己的理解,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也在相互讨论过程中得到加强,合作协同学习与协同创新能力也得到一定的锻炼。

2.3 重视猜想与假设

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猜想是创新的源泉,合理、科学的猜想是科学发现与创新的重要途径。假设是为了给猜想提供一个可供实践和验证的客观条件,使最初的猜想有一个可供验证的依据。具体地说,它就是猜想的深入[3]。正因为有了各种假设,才激起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无限渴望和一究到底的积极性。同时,假设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究的广阔空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舞台。在学生探索未知知识领域时,在已有知识事实的基础上,运用非逻辑手段而得到的一种假定,是一种合理推理。猜想与假设一旦能得到实验结果的支持,它就成为科学结论。故通过猜想能切实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猜想与假设,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把日常生活经验跟探索物理规律结合起来,提出猜想与假设。如在介绍重力时,可以假设:一旦人失去了重力会怎么样?如果任何物体都失去了重力的话,会导致什么后果?通过一系列的假设,加深学生对重力的理解,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运用类比联想、类比推理、逆向思维等各种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如在讲授导体电阻大小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等因素的关系时,可以先假设许多人过隧道,什么因素能影响人的顺利通过?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得出结论:隧道的长度、宽度及隧道是否平坦等因素。通过类比把导体看作隧道,自由电荷比作人,让学生猜想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等因素的关系。教师应从多方面创造学生提出猜想与假设的有利条件,进而引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2.4 加强实验对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物理学的概念、规律及公式等都是以客观实验为基础的。许多物理学的猜想与假设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可以说实验是创新实现的主要手段[4]。

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一个主要途径。学生通过操作实验仪器、观察实验现象和分析实验结果,一方面使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都得到初步的锻炼。而敏锐的观察、熟练的操作又是创造性思维得以产生的基础。故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实验对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验教学设计中,既要关注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更应从实践与思维、动手与动脑的相互联系来认识实验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作用。

应着重从3个方面利用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1)做好演示性的实验,使之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2)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和改进实验,优化创新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3)通过实验中的“败笔”,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需要测量某一盐水的密度,要求尽可能得出精确值,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可能会有两种实验方案提出:

方案一:1)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重量m;2)用量筒量出100 ml盐水,倒入烧杯中;3)用天平称出烧杯和盐水的总重量M;4)计算出盐水密度。

方案二:1)用天平称出烧杯和已有盐水的总重量M;2)从烧杯中倒出100 ml盐水;3)用天平称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重量m;4)计算出盐水密度。

显然通过这两个物理实验都能求出盐水的密度,但从精确度上来说,两者是有差别的:方案二比方案一更准确。玻璃对盐水来说是浸润的,方案一中一部分盐水附在量筒壁上,没有倒入烧杯中,导致烧杯中盐水重量的减少;而方案二巧妙地回避了这一问题。故通过加强实验特别是学生自主实验,能够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

3 小结

中学物理作为中学生学习的一门主要的自然科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中学物理的学科特点,对怎样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实现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指出应该加强从包括批判性思维培养、合作性学习方式、猜想与假设的重要性、实验等在内的4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程轶峰.初中物理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理论及实践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2]周春宝.初中物理探究学习过程性评价探索[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范文第2篇

一、 树立创新教育思想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前提。

新时期中职思想政治教育要树立与现实相适应的新观念,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个人前途、命运结合起来。必须建立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内在统一的新价值观;确立灌输社会规范与培养能力和个性有机结合的新任务观;确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活动方式有机结合的新方法观;确立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全面发展的新素质观。

首先,要改变对创新教育的一些错误或模糊认识。政治学科严密的逻辑性、理论性的特点。使得一些教师认为在政治课教学中无创新可言。照本宣科、“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还占统治地位,既压制了学生思想的自由空间,影响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又挫伤了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事实上,只要老师能转变观念,自觉地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设计教学过程,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就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完全有条件培养学生的这种创新能力,政治教师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对创新教育自暴自弃。

其次,要有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关键要有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如果教师具有创新精神,它就会用高超的教学艺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激励学生发挥创新能力时又相应指出不足之处,从而更加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教师具有创新精神就必须做到:第一,教师必须要有敢为人先的精神,无论是教学方法上还是教学手段上都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绝对不能人云亦云。第二,教师要把教育目标从追求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转变到追求创新素质上来,培养“创新”的价值取向。

二、 优化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关键。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要想彻底改变目前政治课教学中的“教师一言堂、学生懒洋洋”的现象,就要优化教学过程,改革课堂教学结构,重视课堂教学艺术和手段。

首先,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政治课自身的特点,在发挥其主导作用的前提下,重视唤起学生的兴趣,把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参与意识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要由课堂、课本向社会生活开放,引导学生注意讨论国内外正在发生的新事情、新事物,并运用课本上原理预测其对未来的影响。绝不能只把学生看作信息储存的容器,更不能以一个“高大空”的政治形象鹤立于学生之中,应该深刻认识到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具有丰富内心世界的生命,教师应是一个真实的、亲切的哲人、智者,是可信赖、可倾诉的知心朋友。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也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次,巧妙设疑释疑,激发学生探索欲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设疑,灵活释疑,就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内部需要和动机,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善于动手动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将质疑释疑作为课堂教学的突破口。具体做法为:第一,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讲究一定的艺术性,要使问题处于“跳一跳,摘到桃”的状况,而不是只满足于简单的重复“是什么”和局部的“为什么”。第二,学生在思维过程中遇到矛盾和障碍时,教师需要及时为学生提供思维方法,拓宽思路,但在点拨中教师要注意相机诱导,适时适度,点其要害,帮助学生获得解疑的方法。除此之外,教师还允许学生对其见解、观点结论质疑,通过有序的积极的辩论,使学生各抒己见,刺激他们想象的冲动,开阔思路,有效地调动学生潜在智能,使之成为创新的源地。

最后,创设情境教学,给学生营造思考空间。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创设形真、情切、意远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并就此引导学生分析探讨,即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分析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不妨设计这样的提问:南方生产的香蕉运到北方,价格增长近一倍,春节期间更是猛增,但春节过后开始回落。请你说一说,香蕉的价格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香蕉的价格会发生变化?这样把抽象地理论就具体化,生活化,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使学生乐于思考,并从中体会到理论的精炼和概括,在巩固旧知识的同时,掌握获取新知识的方法。

三、 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必要补充手段。

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在实践活动中遇到困难,往往使学生产生新的认识和解析愿望,就容易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政治课教学的课外活动完全可以组织得丰富多彩。课前一周时事报告,社会热点讲评与讨论会,大型专题报告,放映一些专题音像资料,撰写政治小论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辩论会、演讲会等等都可以为我所用。通过这些活动能有效地解放他们的思维空间,丰富他们的知识,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搜集、利用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范文第3篇

摘要:教育担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职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忱;支持并鼓励学生有独特的想法和意见,肯定学生的独立思考行为;营造轻松愉快、平等民主、活跃、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思维灵活性,提高创新能力;加强对学生求优,尤其是求异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意志,重视个性发展等方面入手,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也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谁拥有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谁就能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权。而人的创新意识需要从学校,家庭做起,从各种教学环节做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就格外重要。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忱

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深厚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学生也同样,如果毫无兴趣,就不可能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进行思考,更不可能获得创新能力。只有学生兴趣被激起,学习积极主动,思维也随之展开,其创新意识才得以发掘。一位教师在教学《狐假虎威》中说道,“森林里的野猪啦、小鹿啦、黄羊啦、兔子啦,看见狐狸大摇大摆地走过来,跟往常不一样,都很纳闷”一句时,提出“狐狸‘往常’是怎么走路的?”老师启发学生回答,并引导学生读课文开头“……一只狐狸从老虎身边窜过”。这时,学生恍然大悟,兴趣被激起,纷纷举手,都说狐狸往常走是“窜”,也是乘人不妨,一下子溜过去,它从老虎身边窜过,是怕被老虎逮住。这时老师问学生:“既然狐狸往常走路是‘窜’,这一回为什么‘跟往常不一样,而是大摇大摆’地走呢?”学生兴趣大增,回答:“狐狸走路跟‘往常’走路不一样,说明狐狸很狡猾,它装出管理百兽的架势,借老虎的威风想吓跑百兽。”这样,老师通过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随之展开,创新意识得以发掘。

二、肯定学生的独立思考行为

有位教师指导学生按照他的“范画”画小红花,一个学生在画好的红花上涂上许多黑点。面对脏兮兮的画面,老师批评了学生,其实这些黑点是学生想象中的蜜蜂采花蜜,可这位老师不知道,就是在这批评声中,一朵未来的艺术之花的萌芽枯萎了,也就是扼杀了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

学生都是朝着教师鼓励的方向发展,当学生提出独特的想法,做出独特的行为时,教师不应该马上就判断其是非与正误,而应先给予支持与鼓励,肯定其态度与行为,不要求学生都用一个模式回答,教师应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潜能尽力发挥。当学生有独特想法或行为时,教师应尊重其选择,并鼓励其从事独立学习。这样不但鼓舞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会触动其他学生也勇于独立思考、勇敢表达。

例如,上《丑小鸭》一课时,学生在自读中提出:只有鸭妈妈爱它,为什么它出走后,鸭妈妈不去找它?于是,同学们讨论,讨论后有三种答案:1.丑小鸭的妈妈去找过,但没找到;2.养鸭的小姑娘把鸭妈妈卖了或杀了;3.既然丑小鸭在家时,除妈妈外大家都不高兴,它自己也愉快,说不定它走后有好心人捡到它对它很好,它过得很高兴,这样大家都高兴,所以鸭妈妈没去找它。学生的答案都是经过认真动脑,而且是站在不同的角度,教师都应给予肯定。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自然就培养起来了。

三、营造轻松愉快、平等民主、活跃、和谐的课堂氛围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中学生以什么样的态度学习与老师给他们构建什么的课堂氛围有关。教师构建充满活力激情的课堂氛围,学生在这种课堂里就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学习,同时,活跃了课堂氛围,学生的思维也活起来了,创新精神随之也会培养起来。

比如,上《称象》一课时,针对大臣们提出的造称秤象的方法,学生对课文中有人提出的没有人能提秤展开讨论,有学生说,不需要提秤,找两块石头,石头中间能容下大象,然后用一根大棒穿中秤的绳子上,把大棒的两头放在两块大石头上,这不就不需要人去提了吗?这位教师鼓励学生在积极动脑相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对他的这种想法提出质疑。有学生就问,怎样让大象离开地面呢?没有这样的大石头怎样办?大家积极想办法,整个课堂活了起来,在这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思维也活跃了,创新意识也培养起来了。

四、培养思维灵活性,提高创新能力

直觉思维是指未经逐步分析和推理,迅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顿悟的思维,直觉思维,它贯穿于人们生活的各方面,延伸于创新领域,在人的创造性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跳出常规思维的圈子,培养他们的直觉思维能力,找出与众不同的,最佳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落花生》一课赞扬花生默默无闻,埋入地里,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挂枝头,教师可让学生换个角度思维,赞扬石榴、桃子、苹果:石榴外表粗糙,果实却晶莹透明,不讲外表只求内里充实;桃子、苹果外表又好看,果肉又鲜美是表里如一的典型;桃子、石榴、苹果高挂枝头,招呼人们享受,愿意为人民服务,这些说法对理解作者要宣传的精神有利,文章并不是要批判落花生、石榴、桃子等孰好孰坏,这样换向思考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发展他们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创新能力。

五、加强对学生求优,尤其是求异思维的训练

徐利汉教授提出:“详细说来,任何一位科学家的创造能力,可用如下公式来估计:创造能力=知识量×求异思维能力”。求异思维,就是不墨守成规,寻求变异,伸展扩散的一种思维能力。

比如,可对学生进行如下训练:说出“砖”的不同用途,学生的求异能力越强,说出的用途也就越多。有位求异思维能力强的学生说出了以下几种用途:1.可用来建筑;2.可用来压盖某物品;3.有时还可以当作粉笔;4.观看表演,当前边有人挡住视线,可以用砖当板凳用;5.当有狗追来时,可把砖扔出去抵挡。

教学《跳水》一文时,可提问学生:船长命令孩子跳水,使孩子得救,你能想出其他办法吗?学生思考广泛:在甲板上放上气垫子,让孩子往下跳;用一张捕鱼的大网接着跳下来的孩子,让水手们爬上去救孩子等等。这些想法都是求异,都表现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分析了当时的条件和各种办法的后果,便会发现只有船长的办法最省时、高效、安全,由此体会到船长是一个沉着、冷静、机智、善于思考的人,这是求优,这个过程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创造性训练的空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以发展。

六、培养学生意志,重视个性发展

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范文第4篇

医学创新人才教师创新能力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时代的发展,新形势对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医学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能否培养出高质量的医学创新人才,医学院校教师是关键。然而,目前我国医学院校教师创新能力整体水平不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基于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师资建设问题就成为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医学教师创新能力的内涵

大学教师是高等教育中的专业技术人才,承担教学、科研、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工作任务,关于其创新能力难以几句话做简单的量化概括。综合而言,大学教师创新能力应是其创新教育思想与创新教研行为的有机统一,既要发现并掌握行之有效的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教育教学方法,也要具备站在专业前沿推动学科进步的科研能力。具体来讲,高素质的医学创新人才应当具有合理的医学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三维知识结构;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术、解决新问题的三种基本学习、创造及实践能力;独特的个性、坚强的意志、健全的人格等三个品质特征。与之相适应,高等院校医学教师的创新能力应包含以下两个层面的含义。

创新思想。这是医学教师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创新思想应是创新思维与创新人格的一种高度融合。

创新行为。这是医学教师创新能力的关键,是老师的专业知识和创新思想变为现实的桥梁,它主要包括大学教师的信息处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科研创新亦然,只有具有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才能将灵感转变为经得起理论上的推敲和实践上的检验的现实。

二、影响医学教师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

影响医学教师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来自多个方面,既有与教师自身教育理念、思维方式、教学水平等相关的内部因素,也有与学校制度、社会环境等相关的外部因素。

1.创新教育理念没有真正确立

一方面,创新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其过程充满了艰辛和不确定,教师消耗大量心血和精力后,在教学或科研上一无所获也极有可能;尤其医学又是事关生命的严肃学科,有其特殊性和规范性。因此,对很多医学院校的教师来说,从事教学、科研的创新活动存在着较大的风险。面对未来可能的失败,相当一部分教师谨小慎微,宁可无功,但求无过,缺少创新的信心和勇气,许多宝贵想法就此浪费,大量创新机会因此错过。另一方面,不少大学教师创新意识淡薄,没有从思想上真正意识到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学活动依然以教师为中心、教学内容依然以教材为主,忽视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更谈不上积极探索科研与实践和教学的全面结合。

2.思维方式固化,束缚创新

大学教师都经过长期系统的专业训练,他们往往都习惯用自己熟悉的专业思维方式认识、处理问题。当然,高校教师他们都知识扎实思维敏捷,但由于受专业思维方式的限制,往往不容易跳出学科专业领域或某类问题的苑囿,较难做到跨学科融会贯通地思考问题,也就比较难以提出创新性的观点。

3.创新性教学方法掌握有限

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对教师教学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以往知识传授和应试能力是教学工作的主要内容,而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工作重心。为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改变教学方法更新教育理念已成为教师的必然选择。创造性教学强调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师与学生都要树立问题意识,把问题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问题吸引学生,引起他们求知的兴趣;创造性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我要学”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享受学习;创造性教学还应打破以教师为主的模式,构建师生平等以学生为主的师生关系,为开发学生创新潜能创设良好的氛围。但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的老师对创新性教学关注不够,了解不足,更谈不上掌握相关的教学方法,仍然延续传统的填鸭教学,课堂上自说自话传授知识,课堂下与学生零接触,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评价激励制度有偏颇

科学、合理的评价激励制度能够对大学教师的教学、科研创新活动予以肯定和鼓励,给一些有创新能力的教师以充分发展的空间。目前,医学院校的教师评价制度出现了一些问题:评价标准上,重科研,轻教学,从国家到学校,创新奖不见教学的影子,教师考核上科研比重远超教学;重量、完成课题量,轻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相应地在评价目的上,教学、科研评价功利性较强,目光短浅,忽视了教师创新能力的长远发展。这一方面,误导教师不论学校类型和层次不约而同地把工作重心放在了科研上,忽略了大学教师更重要的本职工作——本科教学;另一方面,也使得广大教师的科研活动集中在量的生产上,而忽视了质的提升。

5.组织机构行政化

目前,我国大学普遍存在行政权力泛化的严重现象,医学院校也没能幸免。大学是培养人才引领科技进步的教育机构,各级行政机构的存在本是为这一目的服务,各职能部门间应齐心协力为教师的教学、科研创新保驾护航,然而事实上,一个学校的领导者、管理者多为“政治官员”,难以真正实现教授治校,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沿袭自上而下的统一行政管理模式,职能部门在学校定位、人员安排、专业教学、课程设置、科研课题等相关的教学、学术问题上有较大的决定权,而熟悉专业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基层管理机构和广大一线教师反而没有话语权,处在听从命令服从指挥的被动地位。这使得大学教师工作的展开很难自然遵循教学和科研本来的规律,极大影响了教师教学和科研的积极主动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6.教学科研经费不足

在医学院校,教师开展教学科研创新活动需要足够的经济支持。虽然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高校科研创新的投入,但多集中在少数顶尖的高等院校,对大多数医学院校来说,教研经费非常短缺,这使得学校的某些教研项目被放弃,某些该三五年完成的一两年就草草收场,从数量到质量都难有保证。另外,为早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许多医学院校将教研经费挪作他用,没有充足的经费,许多老师和团队不得已减少教学、科研方面的研究活动。

三、结语

教师的创新能力对于培养医学创新人才至关重要,影响教师创新能力发展的还有管理制度、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等其他方面的因素,有待我们进一步的调研探索,只有全面系统地把握了教师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才可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教师创新能力提升的策略,为医学创新人才培养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蔡小霞,肖德生.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医学教育模式[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5,(5)

[2]郭贞娴.教师的创新观及其相关教学行为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3]顾乘林.建设创新文化造就创新人才[J].高等教育研究,2008,(1)

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 创新意识 思维能力

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不少专家提出这样或那样的改革理念,但是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形成了一定的看法和见解,而这些看法和见解,需要在不断探究的基础上加以完善,以形成科学的认识和理念作为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在今后语文教学改革中不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习惯。

一、在理论上,要对语文的有关知识进行引导和鼓励,而更多的是让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能自由发挥、自由创新,这样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就能科学地运用教育理论、教育方法,这是中学语文教学实施“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重要前提和必备条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能力”,要规范各种有关“创新”的理念,并对这些理念本身进行科学的理解。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势必会使当前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引入教育新思想的措施,缺乏应有的扎实基础,这样不仅可能会导致本来是一种很好或很有价值的语文教改思路或设计,在实践中无法实现,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会对语文基础教育科学体系的建设产生不良的影响,从而导致语文教学在整个基础教育体系中处于落后的尴尬位置,更得不到人们应有的重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整个学校语文基础教育科学的发展与进步将成为一句空话。

二、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有明显阶段性的漫长过程。这一目标只能通过终身教育最终实现。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确定,不能过低,也不能过高。但是由于在理论上缺乏必要的科学论证,目前,我们对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在认识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存在着将其放到过高的位置上的倾向,而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不能真正加强反而会削弱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有必要对创新能力本身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教育发展之间的一些问题进行必要的探讨。

由于创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具有层次性和阶段性的漫长的过程,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就成为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而要在教育工作中具体落实和完成好这项任务,就必须真正实现终身教育。终身教育的思想从提出发展到今天,已为越来越多的各国教育工作者所接受。终身教育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教育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各阶段及各类教育不再是各自孤立、各行其是,同时教育的各项目标,都随之被分解成若干层次、若干段。具体到教育实践中,每个阶段的教育都要落实相应的教育目标,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而不能相互随意超越和替代。培养创造能力亦是如此。

三、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具体落实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呢?由于目前一般都把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归属于能力的范畴,因此,有必要从语文教学目标的角度对其进行考察。

首先,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包含着一定的能力成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它与其他各项能力一起,共同构成了语文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的内容;同时,语文教学中的各项具体能力培养里,又或多或少都离不开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因此,在中学生的语文思维发展中创新的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应占有极重要的位置。

其次,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与语文知识相互依存。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的培养,同样离不开必要的语文知识和材料。但是,在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仍然大量存在着用采取忽视和削弱语文知识教学的方式,去培养所谓的“语文创造能力”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在教学中,一味地强调调动学生 “思维”;设计大量超越学生水平、难度很大、脱离基础教育目标要求(非常专业)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却不给或不可能给学生提供解决这些问题所必须的知识和材料。这种做法,违背了创造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不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因而也就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语文创造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