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外包物业管理

外包物业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外包物业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外包物业管理

外包物业管理范文第1篇

1.

总则

1.1

为了加强业务外包管理,规范业务外包行为,防范业务外包风险,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制定本制度。

1.2

业务外包,是指公司利用专业化分工优势,将日常经营中的部分业务委托给本公司以外的专业服务机构或其他经济组织(以下简称承包方)完成的经营行为。本制度不涉及工程项目外包。

1.3

外包业务通常包括:研发、资信调查、可行性研究、委托加工、物业管理、客户服务、IT服务等。

2.

部门职责

需进一步明确

3.

不相容岗位

3.1

外包方案的立项与审批;

3.2

外包方的选择与审批;

3.3

外包的执行与验收。

4.

业务外包管理风险

4.1

外包范围不合理,核心业务外包,可能导致公司失去竞争优势。

4.2

外包价格确定不合理,承包方选择不当,可能导致公司遭受损失。

4.3

业务外包监控不严、服务质量低劣,可能导致公司难以发挥业务外包的优势。

4.4

业务外包存在商业贿赂等舞弊行为,可能导致公司相关人员涉案。

5.

工作流程

5.1

制定及审核外包实施方案

5.1.1

公司业务外包包括贴牌生产、IT服务、资信调查、可行性研究、研发等。

5.1.2

公司应当根据各类业务与核心主业的关联度、对外包业务的控制程度以及外部市场成熟度等标准,合理确定业务外包范围,制定外包实施方案;并根据是否对公司生产经营有重大影响对外包业务实施分类管理,以突出管控重点。

5.1.3

公司应根据年度预算以及生产经营计划,对实施方案的重要方面进行深入评估以及复核,包括承包方的选择方案、外包业务的成本效益及风险、外包合同期限、外包方式、员工培训计划等,确保方案的可行性。外包方案包括但不仅限于业务外包范围、方式、条件、程序和实施等内容,避免将核心业务外包,同时确保方案的完整性。

5.1.4

公司制定外包方案时,应听取外部专业人员对业务外包的意见,并根据其合理化建议完善实施方案。

5.1.5

公司应建立完善业务外包审核批准制度,明确授权批准的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规定各层级人员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权限审批。

5.1.6

在对业务外包实施方案进行审查和评价时,应当着重对比分析该业务项目在自营与外包情况下的风险和收益,确定外包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5.2

招标及选择承包方

5.2.1

公司应根据不同业务范围,组成有相应专业人员构成的承包方评估小组,并对外投标公告,与候选承包商建立联系,发放外包项目竞标邀请书及相关材料。

5.2.2

参与竞标的候选承包商应在指定期限之内提交投标书及相关材料,主要内容包括项目解决方案、实施计划、资源配置、报价等。公司应引入竞争机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用招标方式等适当方式,择优选择承包方。

5.2.3

评估小组应通过实地调研等多种方法,调查候选承包方的合法性、专业资质、技术实力、质量环保意识等情况,并考察候选承包方从事类似项目的成功案例、业界评价和口碑;同时综合考虑公司内外部因素,对业务外包的成本进行测算分析,合理确定外包价格,严格控制业务外包成本。

5.2.4

调研结束后,评估小组应编制考核报告,提交公司领导审批。

5.2.5

公司应根据评估小组反馈的各种信息,从候选承包方中做出选择,并建立严格的回避制度和监督处罚制度,避免相关人员在选择承包方过程中出现受贿和舞弊行为。

5.3

签订业务外包合同

5.3.1

在订立外包合同前,充分考虑业务外包方案中识别出的重要风险因素,并通过合同条款予以有效规避或降低。

5.3.2

在合同的内容和范围方面,明确承包方提供的服务类型、数量、成本,以及明确界定服务的环节、作业方式、作业时间、服务费用等细节。

5.3.3

在合同的权利和义务方面,明确企业有权督促承包方改进服务流程和方法,承包方有责任按照合同协议规定的方式和频率,将外包实施的进度和现状告知企业,并对存在问题进行有效沟通。

5.3.4

在合同的服务和质量标准方面,应当规定外包商最低的服务水平要求以及如果未能满足标准实施的补救措施。

5.3.5

在合同的保密事项方面,应具体约定对于涉及本企业机密的业务和事项,承包方有责任履行保密义务。

5.3.6

在费用结算标准方面,综合考虑内外部因素,合理确定外包价格,严格控制业务外包成本。

5.3.7

在违约责任方面,制定既具原则性又体现一定灵活性的合同条款,以适应环境、技术和企业自身业务的变化。

5.3.8

业务外包合同的评审及签订流程参见合同管理制度。

5.4

组织实施业务外包

5.4.1

对于贴牌生产,公司应至少派驻两名员工到贴牌厂进行现场管理。在承包方提供服务或制造产品的过程中,公司应密切关注重大业务外包承包方的履约能力,采取承包方动态管理方式,对承包方开展日常绩效评价和定期考核。

5.4.2

建立即时监控机制,一旦发现偏离合同目标等情况,应及时要求承包方调整改进。

5.4.3

对重大业务外包的各种意外情况做出充分预计,建立相应的应急机制,制定临时替代方案,避免业务外包失败造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断。

5.4.4

有确凿证据表明承包方存在重大违约行为,并导致业务外包合同无法履行的,应当及时终止合同,并指定有关部门按照法律程序向承包方索赔。

5.4.5

切实加强对业务外包过程中形成的商业信息资料的管理。

5.5

验收

5.5.1

质量管理部门应对贴牌生产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控制,确保业务外包产品质量符合规定要求,保证产品质量;质量管理部门负责贴牌产品的进厂检验;负责对贴牌产品质量证明资料的收集、整理及归档,建立质量档案;负责对贴牌厂家质量保证能力和业绩进行评价。

5.5.2

产品进厂后,库管员应对贴牌产品的、型号、规格、数量、质量证明书等相关信息进行审查,确保送货单上的型号、数量等内容与实物相一致,确保质量证明资料完整无误。

5.5.3

进厂检验员按《产品检验和试验控制程序》及相关的技术条件实施检验,检验结果应及时通知库房。

5.5.4

需到现场验收的产品由质量管理部派专人进行驻外检验或验收。

5.5.5

其他类型的业务外包检验工作,由业务需求发起部门连同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验收。

5.6

会计核算及财务控制

公司财务部门应当根据合同约定和外包进度办理结算业务。未到达合同约定的履约状态的,财务部门有权拒绝付款,并及时向企业有关负责人报告。

外包物业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服务外包企业; 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管理; 经营目标

服务外包企业由于其性质和业务特点决定,自身持有无形资产的数量和种类较多。当服务外包企业的经营活动实现了国际化后,服务外包企业自身的品牌及其所拥有的无形资产将在承接外包业务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同时由于服务外包项目大多是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项目,具有较高的知识产权、部分核心技术及企业内部商业机密,因此对发包方各种无形资产的管理也将成为接包方必须给予高度重视的问题,从而使加强对服务外包企业各种无形资产的管理成为服务外包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无形资产管理在服务外包企业的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服务外包企业的快速发展,服务外包企业的资产构成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无形资产已成为服务外包企业的最重要资产并已成为服务外包企业资产的主体。这些无形资产在服务外包企业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加强对服务外包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必将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一)服务外包企业无形资产管理的内容

1.服务外包企业自身长期积累的无形资产资源

服务外包企业所承接的业务包括两大类型:一是信息技术外包(ITO),包括应用管理外包、应用软件开发外包、信息管理外包等;二是业务流程外包(BPO),包括远程财务管理服务、远程采购、存货管理服务、远程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呼叫中心等。接包方必须具备最优秀的服务优势才能承接发包方的业务,即具备为发包方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实力才能为发包方提供服务,所以接包方也就必须具有自己的品牌、核心技术、现代电子信息网络、长期客户、专利技术、商标权、计算机软件、信息集成系统、创新型人力资本等无形资产。

2.发包方的无形资产资源

在服务外包业务的实施过程中,自始至终贯穿着接包方对发包方无形资产的管理问题,发包方的各种无形资产由于服务外包业务的需要自然会由接包方所了解。如发包方的商标权、现代电子信息网络、特种权利、经济决策专家网、采购网络、销售网络及人力资源构成情况等。

(二)服务外包企业无形资产管理的特点

1.无形资产管理的“合一性”

服务外包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具有其自身的无形资产管理与发包方的无形资产管理融为一体的特点。这一特点,将贯穿发包方与接包方服务外包业务合作的全过程。例如在ITO业务中,发包方把软件开发的目的要求提供给接包方,其开发意图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市场的独有性特征,这些资料对于发包方而言都涉及其经营的秘密。而接包方,必须运用自身的专有技术等完成所承接的业务,这一切就使得企业必须将自身的无形资产和发包方的无形资产纳入统一管理之中。

2.无形资产管理的风险性

服务外包企业由于其所承接的外包业务特点决定其无形资产管理的风险性特征加大。在离岸外包业务中,服务外包企业承接的具体业务具有项目规模大、服务周期长、品牌持有数量多、科技含量高、业务虚拟化及营运成本高等特点,当服务外包企业的经营活动实现了国际化后,无形资产的内外部管理责任加大,自然会带来较大的管理风险。例如,在企业承接的BPO业务中,发包方的金融与财务、收入和支付流程、客户资源等信息就全部被接包方所掌握,接包方就必须对发包方的这些无形资产予以保护,使企业面临巨大的无形资产管理风险。

3.无形资产管理的复杂性

由于一般企业的无形资产种类较为单一,所以其管理通常作为某一部门的附带工作来进行。而服务外包企业由于其既有企业自身的无形资产如专有技术等的管理,同时也面临着对发包方无形资产的管理问题,如营销渠道等。其所涉及的无形资产种类繁多,管理起来也较为复杂,所以要求服务外包企业必须有专门的机构从事无形资产的管理工作。

(三)无形资产管理在服务外包企业的重要作用

1.促进服务外包企业健康发展的需要

加强对企业自身和发包方无形资产的管理是承接服务外包业务的基本条件之一。一方面,通过对自身无形资产的管理可以进一步充分发挥无形资产的作用;另一方面,服务外包企业对涉及到的发包方的无形资产严格按照合同的规定加以控制和管理,使发包方的无形资产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可以加强服务外包企业的市场美誉度和服务外包市场的占用率,促进服务外包企业的健康发展。

2.实现服务外包企业经营目标的需要

在离岸外包业务中,企业拥有的无形资产数量和质量将对企业带来巨大的影响。一方面,发包方在与业务承接方的业务洽谈中十分重视承接企业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及保护手段,严密的无形资产管理系统在扩大服务外包企业市场份额中将会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服务外包企业在开拓市场的进程中,只有注重加强无形资产的管理,才能使企业实现自身的经营目标。

3.增强服务外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服务外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具有较高的品牌优势、高水平的人力资本、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的管理。而加强对服务外包企业的无形资产管理,可进一步扩大企业的品牌优势,并使企业的无形资产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从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得以快速发展。

4.提高服务外包企业经济效益的需要

越来越多的事实已经表明,企业的无形资产将会为企业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加强无形资产的管理,可以通过发挥品牌效应提高服务外包市场的占有率,也可通过专有技术的采用降低企业自身的运营成本,还可通过改进无形资产的利用方式为企业筹措资金,通过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合理调配以降低企业的人工成本。

二、服务外包企业无形资产管理中的问题

加强无形资产的管理对服务外包企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在服务外包企业的实际经营活动中,却疏于对无形资产的管理,使企业的无形资产不能充分发挥其效益,影响了企业的发展。而对发包方的无形资产由于不拥有其所有权,在管理意识和管理方法上较为落后,对企业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影响了服务外包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一)服务外包企业自身无形资产的管理问题

1.无形资产的开发意识差

目前服务外包企业对无形资产的管理水平较低,形式也较为单一,基本上停留在对购入及接受投资的无形资产管理上。而对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创造的无形资产开发意识较差,使企业丧失了较为优质的资源。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因为长期以来,企业缺乏对无形资产的正确认识,对无形资产进行系统开发和维护的意识较差。

2.无形资产的会计管理较差

服务外包企业在对无形资产的确认、评估及相关信息披露上存在较多的问题。在会计确认上范围明显过窄,企业列入财务会计确认范围的只有专利权、商标权、土地使用权、著作权、特许权等7项。在评估上也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会计信息披露上不能真实地反映无形资产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3.无形资产的利用效果差

缺乏对自身无形资产的利用,使自身的无形资产资源没有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效应,企业在面临资金等问题时疏于对无形资产这一重要融资工具的利用;另一方面没有充分利用客户源的广告效应,对客户的无形资产加以保密是极其重要的,而对所服务的客户的宣传较少,忽略了对客户这一重要资源的利用,从而达到提升自身品牌的作用。

(二)对发包方的无形资产疏于管理的问题

1.对发包方的无形资产保护意识较差

服务外包企业通常高度重视对发包方的业务流程管理,而疏于对发包方的无形资产的保护。往往在签订合作协议时在合约中写明要对发包方的无形资产予以保护,而在服务外包业务实施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并没有真正兑现合同的约定,出现了一些泄密及违规现象,给服务外包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2.没有建立相应的无形资产保护体系

企业虽然制定了一些对发包方的无形资产保护制度,但由于没有建立有效的无形资产保护体系而使这些制度流于形式。如软件开发产品的最终管理权限及测试的标准等没有细化分层管理的制度,对发包方的核心机密和其他无形资产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无形资产保护体系的缺失对服务外包企业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加强服务外包企业无形资产管理的措施

加强服务外包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既包括对服务外包企业自身无形资产的管理,也包括加强对发包方无形资产的管理。通过管理达到充分发挥无形资产效益,保证客户资源,促进服务外包企业健康发展的目的,实现服务外包企业的经营目标。

(一)建立无形资产的管理机构

1.制定无形资产的管理制度

服务外包企业应建立专门的无形资产管理机构,建立对所承接业务的保密制度、负责制定企业内部的无形资产开发策略、制定对发包方无形资产的保护制度、制定员工的无形资产保护培训方案等及无形资产管理的业务流程。

2.处理企业无形资产的相关事务

负责服务外包企业自身无形资产的研制、投资、开发、申请、注册、维护、考核与评价等,加强开发性保护,进而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无形资产开发策略,最终取得无形资产开发的优势。负责对发包方无形资产的保护、对发包方的无形资产实行严格的管理。

3.负责无形资产的相关法律事务

负责处理服务外包企业所有的与无形资产相关的法律事物。如企业商标的侵权问题、员工的专有技术泄密问题及服务外包合同执行过程中产生的无形资产产权归属问题。在离岸外包中加强无形资产的法律支持对服务外包企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加强对无形资产的会计管理

1.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科学确认

按照无形资产准则规定,无形资产只有在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时才能确认:与该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服务外包企业应正确确认企业的无形资产,才能使企业的无形资产得到有效的保护。

2.加强对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

企业应高度重视对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注重积累与无形资产价值形成相关的原始资料和法律、制度依据。只有准确的进行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才能真正反映出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构成并进一步反映企业资产的真实情况,为企业未来利用无形资产进行的各种经营奠定基础。

3.加强对无形资产的信息披露

充分披露无形资产的会计信息,除披露无形资产的期初、期末数以及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还应充分披露企业无形资产构成情况、研况、后续计量情况等。对服务外包企业拥有的人力资源信息要在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对其他重要的无形资产信息也应予以披露。

(三)加强对无形资产的利用

1.企业无形资产的融资策略

我国的《担保法》把土地使用权、商标专用权、专利权和著作权中的财产权等无形资产列为抵押财产。无形财产权抵押贷款为企业筹资开辟了新途径,服务外包企业应充分利用这一企业的有效资产为企业破解融资的难题。

2.加速无形资产的市场化进程

通过无形资产的置换、出售及投资加大企业无形资产的利用力度,加速无形资产的市场化,提高企业无形资产的转化效率,以达到企业占有市场、扩大品牌知名度及淘汰企业不良资产等特定经营目的。

3.对发包方无形资产的利用

客户源就是服务外包企业自身最好的无形资产广告。应充分利用客户源的广告效应,对客户的无形资产加以保密是极其重要的,而在双方合同规定的范围内对所服务客户的宣传较少,而对发包方恰当的宣传对提高自身的企业形象是非常重要的,企业往往忽略了对这一重要资源的利用。

综上所述,服务外包企业必须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管理,才能使无形资产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发挥巨大的作用,才能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在服务外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只有使无形资产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才能在市场中拥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孙立艳.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会计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15).

[2] 穆青.浅析现代企业经营中的无形资产管理[J].商场现代化,2008(18).

[3] 于玉林.无形资产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外包物业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网行业;业务外包风险;风险管理

1深刻解读,从研究背景找寻关键驱动

一是战略优先,内因外力驱使提高核心竞争力。随着中国发展的经济新常态、依法治企、深化改革等社会趋势以及电力体制改革等战略发展,电网企业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及新挑战。业务外包是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策略,实施业务外包,将非核心业务转移出去,借助外部资源的优势来弥补和改善自己的弱势,从而形成并不断强化核心竞争力向着业务更精、更专方向发展。二是前瞻预防,系统设计风险的先期预防管理。安全可靠运行是电网行业的首要要求。电网企业的各个业务单元,在业务外包的策划及准备阶段、实施阶段、退出阶段的各个环节,都存在着巨大的业务外包风险。在充分调研国内外、行业内外业务外包风险管理的经验基础上,运用既科学先进又成熟成功的风险管理理论和机制,将业务外包风险控制在“未病”状态,对电网行业业务外包的成功推进具有领航效应。三是问题解决,配套完善切实可行的体系机制。企业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够整合外部优质资源,规避所有风险,仍然存在许多风险需要辨识、评估及控制。业务外包是促进企业发生重大变化的催化剂,因此需要企业在开展业务外包的同时,不能以包代管,必须结合业务特性,梳理、分析电网行业业务外包风险,并建立配套完善的、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及机制,为电网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持续提高及业务外包顺利实施保驾护航。

2切中肯綮,为业务外包风险管理提供方法理论

为了全面管理业务外包的风险,本文从风险管理的经典理论、法律及行业文献、标杆企业成功案例和企业实际等方面,结合精益管理工具FMEA等,经过大量理论研究、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等,萃取风险管理成熟成功的方法论及最佳实践,引导并规范公司相关风险管理模式在业务外包过程中向外包单位延伸。第一,COSO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将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双双纳入其中,它是一个多向的重复性过程,任何组件的失效都能够且确实对其他组件造成实质性的影响。COSO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由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控等八个相互关联的要素共同组成,并贯穿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之中,成为完整的闭环管理体系。第二,《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3号———业务外包》等电网行业内外的政策相继出台,对业务外包的风险管理进一步指明方向。第三,针对业务外包开展成功的标杆企业,包括通信、电力、石油、化工及电子和汽车制造等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企业进行了调研分析,以掌握风险管理方法理论及政策制度在企业的实践运用情况,为实际运用奠定基础。第四,通过综合调研、专题调研等多种方式,在不同组织层面、不同职能及不同试点单位,充分了解电网行业的业务外包风险管理现状,总结归纳好的方面予以推广,明确界定需要改进的方面予以防范。整合COSO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相关法规及行业文件、标杆企业最佳实践及全方位调研等理论依据构建业务外包风险管理机制模型(如图1所示)。

3操作落地,整合理论实践形成操作流程

为使业务外包风险管理得以操作落地,整合COSO风险管理框架、《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3号———业务外包》等相关体系及政策等,制定了电网行业业务外包的风险管理操作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明确管理目标。开展业务外包风险管理要努力实现战略目标、合规目标、报告目标、经营目标和减灾目标的落实。第一,应确保将业务外包风险控制在与总体战略目标相适应并可承受的范围,不能仅为解决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企业长远规划。第二,确保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在法律框架范围内规范加强风险管控是业务外包有序推进的重要保障。第三,确保企业与承包单位之间就风险管控的措施得到真实、可靠及有效的落实,及时了解承包单位的意见和需求,并把企业的各个政策对承包单位进行公开、透明地宣传,消除沟通不畅带来的不良因素。第四,确保企业业务外包的有关规章制度和措施的有效执行,确保外包风险管理机制进入一个连续不断、循序渐进的累积、改进和提升的良性循环,确保经营管理的有效性。第五,确保企业建立针对业务外包重大风险发生后的危机处理计划,保护企业不因灾害性风险或人为失误等遭受重大损失。二是开展风险评估。明确业务外包风险管理目标后,企业应对收集的业务外包风险管理初始信息、外包业务管理措施及其重要流程等进行风险评估,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三个步骤。第一,开展风险识别工作,是指查找企业各业务单元、各项重要经营活动及其重要业务流程中是否有风险,有哪些风险,企业应当重点关注并识别与电网行业业务外包紧密相关的风险。第二,开展风险分析工作,是根据外包风险发生的概率与危害程度,确定风险的大小和主次,以有的放矢地制定外包风险管理措施。基于电网企业精益化管理的成功实践,采用失效模式分析(FMEA)的方法进行风险分析,它是基于数据分析的风险防控方法,目的在于识别及评估一个业务(活动)在实施过程中的潜在失效模式及其影响,分析如何消除或减少潜在失效的发生,并找出改善措施。计算方法为:风险度(RPN)=严重程度(SEV)×发生频数(OCC)×探测度(DET)。第三,开展风险评价工作,是根据风险分析得出的风险度值(RPN),评价该风险对企业实现目标的影响程度等,SEV大于等于8或RPN大于等于280的风险项目是高风险,RPN大于等于120且小于280的风险项目是中风险,RPN小于120的风险项目是低风险。三是采取风险控制。根据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围绕业务外包工作目标,确定合适的业务外包风险的总体策略及具体措施,并确定风险管理所需人力和财力等的配置。第一,制定风险应对策略。根据业务外包的工作特性,分别采取规避(终止)、减少(控制)、分担(转移)、接受(保持)四个策略(如表1所示)。第二,实施风险管控方案。企业应根据业务外包风险采取应对策略,并对每一项高风险及中风险制定具体解决方案,包括风险管控的具体目标、组织领导、管理方式及业务流程、所需条件和手段、风险事件应对策略及具体措施、人财物的资源配置等。风险控制应满足合规的要求,坚持经营战略与风险策略一致、风险控制与运营效率平衡的原则,针对重大风险所涉及的各个管理及业务流程,制定涵盖各个环节的全流程控制方案,并配以相应的程序和政策。四是实施监督改进。企业应以业务外包的重大风险、重大事件和重大决策、重要管理及业务流程为重点,定期对各职能部门和专业部门的业务外包风险管理工作实施情况和有效性进行检验,要根据风险管理手册中的风险应对策略进行评估,对跨部门和业务单位的风险管控方案进行评价,提出整改建议,出具评价和建议报告,及时报送企业高层或分管风险管理的高级管理人员。内审部门应至少每年一次,对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开展业务外包的有关部门和业务单位的风险管理工作及工作成效,进行监督评价。

4结语

随着电网企业内部依法治企和电力体制改革等趋势发展,外部业务外包市场的逐步成熟和专业分工的不断细化、深化,业务外包将逐步成为电网企业的常用经营策略,同时业务外包也给企业经营带来风险,必须采取预防措施管控各业务单元、各阶段及各环节的各类风险,建立和完善业务外包管理制度,规定业务外包的范围、方式、条件、程序和实施等相关内容,明确相关部门和监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强化业务外包的全过程监控,防范外包风险,充分发挥业务外包的优势,支持电网行业实现业务发展的集约化、体系化、法制化及精益化。

作者:袁 翔 吴 悠 单位: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资发改革[2006]108号《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S].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3号———业务外包[S].2010.

[3][英]保罗•霍普金(PaulHopkin).风险管理:理解、评估和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M].第2版.蔡荣右,译.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4.

[4]白世贞,国彦平,陈化飞.服务外包业务管理流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5]马林,何桢.六西格玛管理[M].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外包物业管理范文第4篇

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条件下,企业要想获得长期有效的发展,便需要从自身特点及所处环境考虑,做好方方面面的完善工作[1]。由于设备外包决策中的成本管理能够对企业生产管理带来很大程度的效益,因此设备维护业务外包策略下的成本管理受到了企业的重视。然而,现状下该项工作还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比如成本控制手段较为落后、成本管理控制程序需进一步改进等。鉴于此,本课题对“设备维护业务外包策略下的成本管理”进行分析与探究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

1.设备维护业务外包策略相关内容概述

设备维护外包策略属于传统“自制/购买决策”在设备维护领域当中的应用及拓展,是一种全新的经营模式,主要作用是对企业的核心内容加以掌握,明确企业产品动态方向以及在市场中所处的地位[2]。设备维护业务外包策略包括了多项内容,比如业务外包策略分析、外包风险控制以及成本管理等。其中,成本管理是设备维护业务外包策略中尤为重要的一部分。企业采取设备维护业务外包策略,存在多方面的原因:其一,由于企业自身受到资源方面的限制;其二,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环境变化巨大等;其三,政府政策支持以及管理制度均发现较大的改变。对于企业来说,要想做好设备维护业务外包策略下的成本管理工作,首先便需要认清问题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将问题解决,从而实现成本管理的强化,进一步为企业带来可观的效益。

2.设备维护业务外包中成本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2.1成本控制手段较为落后

在成本控制方面,仅仅局限于对直接材料、人工以及制造费用等项目的控制,并且所采纳的控制方法也仅仅表现为成本预测、差异分析以及财务预算等。而对于质量成本、安全成本以及风险成本却没有规划进成本控制范围当中。从而导致企业部分工程项目的实际盈亏情况透明度不高。除此之外,在成本控制手段落后的情况下,也不利于企业管理者对成本控制的真实情况加以了解,进一步使企业整体管理效益大大降低。

2.2成本管理控制程序需进一步改进

企业设备维护业务外包策略中,在成本管理控制程序方面主要呈现不足的问题,因此需进一步改进[3]。现状下,部分企业在“点检制”实施过程中,受到组织机构以及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制约,从而使点检制的作用不能有效地发挥出来。与此同时,技改工程费用控制程序还存在显著的不科学情况。一些企业为了自身利益,不对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及必要性多做考虑,同时也不考虑成本投入,显然这样造成严重的浪费,对于企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2.3设备检修策略不具科学性

设备检修策略不够科学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比如对于设备检修及设备更换均存在不够科学的情况。有些检修人员为了使设备检修的难度降低,通常会降低自身所需花费的劳动时间,在检修过程中为了完成任务通过更换的方式进行维修,或者直接更换全新的设备,显然这将进一步使成本得不到有效控制。

3.加强设备维护业务外包中成本管理的有效策略探究

3.1构建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

要想在设备维护业务外包中构建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便需要做好多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对成本管理的责任加以细分[4]。对企业年度各项成本费用预算控制责任目标进行核定,并进行有效细分,在每一个责任部门对责任目标绩进行落实,使企业的每一个部门都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身的责任所在。另一方面,构建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对每一个部门的成本管理绩效进行考核,设置合理、科学的奖惩制度,对在成本管理工作中落实责任并表现优异的部门给予奖励,对责任落实不到位则给予有针对性的惩罚。

3.2对成本预算控制进行强化

不但需要做好企业产品的直接控制,还需要做好预算的财务控制,增强企业管理者的成本控制意识,实施预算计划策略,对预算外开支以及超预算开支采取拒绝受理策略,以此使预算的刚性得到有效体现。需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具体情况,以相关规定为参考依据,进一步对企业资金成本可承受能力加以衡量,对于财务预算完成不合理的部门进行深度考核。除此之外,还需要对项目核算的成本以及预算费用的相互对比分析进行强化,以此实现对企业成本控制真实状况全面了解。

3.3对设备检修策略加以完善

实行设备点检定修模式,使由于定期检修而导致设备失修或者过修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进一步使设备的可用性及安全性得到有效保障。为了设备点检定修工作能够顺利开展,需要努力提升设备点检人员的知识水平与业务水平,能够对现代化检修以及信息管理技术有足够的了解[5]。另外,对于工作人员“以换代修”的行为充分杜绝,实行日常性维修,使设备的健康得到有效恢复。在维修过程中,需把状态诊断与日常维修两者充分融合,以此使设备检修能够实现有效完善。

外包物业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保险外汇;外汇业务;保险公司

中图分类号:F832.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9?雪10-0048-02

一、保险外汇发展的概况

(一)保险外汇管理历史沿革

改革开放以来,为改革统收统支的外汇分配制度,我国从1979年开始实行外汇留成办法,外汇留成的对象和比例由国家规定。同时引入竞争机制,改外汇业务由中国银行一家经营为设立多家商业银行和一批非银行金融机构经营外汇业务。随着保险外汇业务的逐步展开,国家外汇管理局陆续出台、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各项管理政策顺应不同时期保险外汇业务的发展,为保险公司外汇业务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1.经济转型时期的保险公司外汇管理。对保险公司外汇管理的规定,最早见于国家外汇管理局1993年颁布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业务管理规定》,其中对保险公司开展外汇保险业务的市场准入、业务范围等进行了规定。由于这一时期保险公司外汇业务品种单一,规模较小,因此保险公司外汇管理的内容相对较少。1994年我国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并于1996年12月宣布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同时对资本项目进行严格管理,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外汇管理体制。

2.现阶段的保险公司外汇管理。2002年以来,为促进我国保险市场发展,规范保险市场外汇收支,国家外汇管理局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保险外汇管理的法规,不仅规范了业务操作,而且便利了保险机构的业务发展。一是放宽部分保险外汇业务的限制,如:取消对保险外汇业务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工作、取消外汇保险必须以外汇缴纳保费的规定;二是简化保险公司外汇业务经营相关申请事项的审核程序;三是拓宽保险公司外汇资金的运用渠道,增强保险公司外汇资金的流动性和盈利能力;四是,支持符合一定条件的保险公司进入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进行交易。

二、现行的保险外汇管理模式

当前,我国的外汇管理政策主要按照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进行分类,因此,保险外汇管理也是根据交易活动的性质,对外汇收支实行结汇、售汇和付汇的汇兑管理。同时,对保险公司从事外汇收付活动的保险业务等实行特殊的市场准入和退出管理,对其外汇资金的流动实行专门监管。

(一)对外汇保险活动涉及到的外汇收支的汇兑管理

主要包括:对境内从事外币计价结算的保险活动实行监管;对缴纳保险费、支付保险赔偿和给付的外汇收支实行真实性审核;对保险费或保险赔偿的售汇和结汇进行真实性审核等等。

(二)对保险公司外汇业务市场准入和资金管理

主要包括:审批保险公司经营外汇业务的资格;对保险公司的资本金或营运资金的币种调整进行管理;对保险公司的外汇账户使用和合规性进行管理;对保险公司的外汇资金运用活动进行管理等等。

三、保险外汇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保险外汇相关政策法规还有待完善

《保险业务外汇管理操作规程》(以下简称〈操作规程〉)在结汇审核的具体业务程序上有可操作性,但在资本金结汇真实性审核方面却不具操作性,没有对保险公司资本金结汇的必要条件做出明确规定,如:保险公司哪些方面的结汇申请可以核准没有明确,保险公司提供的报表哪些项目、什么情况下不可以办理结汇没有说明。增加了分支局在真实性审核中的工作难度,也容易造成保险公司在结汇过程中对外汇局工作的误解。

(二)保险外汇统计监测的手段落后,监管难以真正到位

一是保险经营机构外汇账户没有纳入外汇账户管理信息系统,不利于保险外汇资金的风险防控。现行政策规定,取得《经营外汇业务许可证》的保险经营机构,可以在境内银行直接开立外汇经营账户,并应在开户后10个工作日内到所在地外汇局备案。由于保险公司外汇账户没有纳入总局外汇账户管理信息系统,因此外汇局只是被动接受纸质开户资料,无法及时了解和掌握保险公司外汇收支情况和外汇账户的使用情况,不能对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进行防范与控制。

二是保险外汇业务管理基本为手工操作,不能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实施有效监管。外汇局对保险公司相关业务的核准,仍停留在一笔一单的手工操作上,使之不能发挥外汇局非现场监管理的能效,影响了保险外汇的监管水平和质量。

(三)保险各管理部门没有形成合力,影响监管效率

作为保险公司外汇业务的管理部门,只侧重在外汇资金方面与其行业主管部门的配合,凸显管理手段单一的弊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保险各管理部门的监管重点各有侧重,且不能及时了解相关部门的管理信息,因而外汇局对涉及保险公司经营状况、信用情况的信息来源甚少。由于相关职能部门间的信息沟通比较少,缺乏协同监管措施,极易形成监管盲区或重复管理情况。

四、构建保险外汇业务非现场监管体系的设想

(一)非现场监管体系的提出

为促进保险业的健康发展,推进便利化,同时为保险公司的外汇资金、外汇业务的经营活动,营造一个既有管理,又适度宽松的有序氛围,促使其运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建立保险外汇业务非现场监管体系,一方面,可以提高监管工作力度,增强保险公司守法合规经营意识;另一方面,可以解决目前外汇局管理手段相对落后、管理人员不足的境况,降低监管成本。因此,完善的保险外汇业务非现场监管体系,首先,应有一个以外汇局相关数据信息为主的非现场信息监管系统;其次,建立相关管理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机制,实现协同管理;第三,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工作制度和监管人员操作守则,实现非现场监管为主体的有效管理。

(二)构建保险外汇非现场监管体系框架

保险外汇非现场监管体系的建立,主要依托保险公司和外汇指定银行及时准确的信息来源,辅之以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数据管理信息等。

1.外汇局利用技术手段建立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并开展主动性监管。建立并运用保险外汇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外汇局监管人员利用保险外汇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中的监测模块,对保险外汇信息进行统计、汇总,建立定期数据分析机制,及时发现异常情况,从而找出重点监管目标,使得保险外汇管理有的放矢,实现管理目标,为提高保险外汇监管工作效率和水平提供保障,这也是整个保险外汇非现场监管体系的核心部分。

2.建立外汇指定银行报送保险外汇异常变动信息的风险预警体系。设立一套科学的风险预警量化指标,建立外汇指定银行异常交易信息报送制度。外汇指定银行是保险外汇前沿监管部门,能掌握第一手交易信息,并能及时发现异常保险外汇收支的情况。为充分发挥外汇指定银行独特的优势,外汇局应建立并充分运用这些指标进行分析与监测,对可能出现的问题,预先发出警告,防患于未然,风险预警体系的建立从一定程度来讲为保险外汇非现场监管体系提供了必要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