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堂讨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范文第1篇

新课改以来,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比如当前,课堂讨论主要存在讨论小组的设置比较随意,讨论时机把握的不够好,讨论方法不科学以及讨论氛围没形成等问题,从而导致课堂讨论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没有任何效果。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既能动得了,又能动得好?才能达到讨论的最佳效果呢?

一、讨论小组的组建要合理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习惯、性格、兴趣、需要等因素加以分组,分组时不仅要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而且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每组各个层面的学生都应兼顾,这样才能取长补短,同时教师可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使每个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展。

二、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正如有的专家所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为此,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应当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三、讨论的时机要恰当

问题的讨论应把握时机,过早学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白白地浪费时间而一无所获。教师还应设计多层次的问题满足各层面学生的多元需要,把握好学生思维的,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此外,讨论时应把握“跳一跳,能摘到”的原则,在讨论的效果上做文章。

四、讨论的方法要科学

常见教师把题一呈现,便马上让学生讨论,讨论了两三分钟,教师便草草收场,只留于表面形式,没有注重效果。教师不能由于时间关系,相互交流未充分展开就终结,应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广大空间。

五、讨论的氛围要和谐

讨论应营造一种氛围,使每位学生不用担心自己的意见被批评,而是坚信自己的观点是受欢迎的,小组中的成员不是批评别人的意见,而是倾听、补充、完善所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观点即使错了,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才能真正明白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学生讨论起来,才心无疑虑,才能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各有发展。

六、要培养学生“三会”

有的老师将小组合作理解为小组讨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教学场面:讨论时,学生各说各的,有的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互相配合,不善于尊重别人的意见,也不善于做必要的妥协。学生讨论后,教师依次听取汇报,汇报完毕,活动便宣告结束。

课堂讨论范文第2篇

地理课堂教学倡导合作、交流,课堂讨论是合作、交流的主要途径,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彰显学生个性和发展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课堂讨论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思维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

当前,分组讨论成了新课程实施中的“亮点”,频繁地出现在地理课堂教学之中。但在分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行为的不到位和学生活动的盲目性影响了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透视地理课程中分组讨论各环节教师行为和学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探寻有效的分组讨论策略,是教师当前亟待解决的主要课题。

一、讨论流于形式,不注重实际效果

有的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根本不考虑教学的实际需要,结果出现了以下问题:①提问远离生活,例如,面对农村的孩子问“某大城市解决交通问题有哪些可行性措施?”学生当然无从谈起。②问题难度过大。③问题随意生成。课堂上教师问题一宣布,学生便匆忙行动,七嘴八舌,热闹非凡。可仔细一听,只议不思,只说不听,大多数学生各自为政,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学生干脆天南地北东扯西拉,偏离了讨论的主题。

对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确定课堂讨论主题,要精心安排,有所取舍。教师首先要深入专研文本,那些一目了然或难度过大以及学生没有相应知识储备的问题都不适宜讨论。所提问题的难度要稍高于学生个人的“智慧”水平,稍低于小组的“合力”水平。其次,要开放、灵活。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选择一些存在争议的概念、原理作为小组讨论话题,以开拓学生的思路。

二、讨论的重点和难点不深入,点水而过

有的教师为追求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把传统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论”,结果一堂课提出十几个问题,致使课堂容量大大增加,却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此外,还存在讨论无序、调控失效等问题。

对此,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讨论时各抒己见,做到言之有物,但必须让学生做好充足的学习准备,从而进行深入的思考。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讨论才会有真正的心灵交汇,才会有新知识、新观点的不断涌现和迸发。其次,教师还有必要适时介入学生讨论,并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例如,当学生回答得不够完整时,教师要对他们进行追问;当学生提出意外问题时,教师应以讨论参与者的身份加入,站在学生的中间;当学生在讨论中争执不下时,教师应站在学生的旁边,引导他们在讨论中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并遵守讨论规则。

三、学生交流注重个人表现,缺乏集体智慧

学生讨论、追求的是完全的自由,表面看来,他们的主体地位是确立了,但却忽略了课堂讨论的实质。比如,有的学生滔滔不绝,讨论时不是以理服人,而是与同学发生争执。在全班层面的交流往往只是发言学生对着教师发言,多单向汇报,缺少多向交流。同时,一些胆小、性格内向、学习困难的学生,因为缺乏参与讨论的勇气,而出现了精英发言,弱势无语的现象。此外,在讨论中,学生多只注重自身的观点,而很少有代表集体智慧的统一观点。

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在交流前就应安排一定的时间供学生独立思考,并把要点及时记录下来,只有先有自己的想法,然后才可能相互交流,由此出现思想的碰撞、观点的整合。其次,应让能力弱的先说,能力强的同学则作总结归纳,由此打破组内的精英主导,而其他同学处于从属地位的态势,给每位学生提供平等发展的机会,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公平性。

四、讨论评价太飘渺,不切合实际

讨论结束后,许多学生都会仔细聆听教师的评价,但教师在评价时往往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偏重于小组讨论结果的评价,而忽略对过程和方法的评价。②偏重对个人的评价,忽略小组的评价。③只鼓励,不批评。

课堂讨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课堂讨论 时机 把握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在《数学的发现》一书中指出:“教师在课堂上讲了什么并不重要,而学生想了些什么重要千万倍。学生的思维应在学生自己的头脑里产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去发现尽可能多的东西。”《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合作交流。”可见,讨论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很有效的方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多次进行讨论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教师的主导作用,改革以教师“讲”为主的教学方法,变“讲”为“导”,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方向转化,从而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但仔细观察和思考当前课堂的讨论学习方式,会发现很多讨论只是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那么如何使讨论富有成效呢?笔者认为关键要把握好讨论的时机,在真正需要讨论的时候,组织学生展开交流。时机稍纵即逝,讨论时机的把握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在学习重点和难点时进行讨论

数学教学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抓住新旧知识产生的联结点、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学生理解的关键处设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以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正如数学家王元指出的:“不断抽象是数学的特点之一……学习数学首先要弄清知识点的关键处,否则脑子里难免是一盆糨糊。”

《可能性》教学片段:教师将课前装有各种颜色球的口袋发到每个小组,提出活动要求,并且把活动结果记录下来……师生交流活动。

师:“你们摸到红球了吗?摸到红球的小朋友站起来。”(片刻后)“你们有什么发现?”前后小组相互交流一下(展开讨论)。师:“这个口袋到底藏有什么秘密?这么玄虚!打开口袋看看,能不能解开这个谜?”(生打开后发现袋子里装有不同颜色的球)师:“为什么有的组摸到的全是红球,有的组可能摸到红球,而有的组不可能摸到红球呢?”(再次组织学生讨论)

如上,教师不直接通过讲解让学生掌握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而是发挥“集体”智慧,通过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议一议”,在动脑、动口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认知过程。

二、在认知不同时进行讨论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思维水平的差异、思维角度的不同、思维策略的不同,对同一个问题,有时会产生不同的思维结果。针对学生所呈现的不同的思维结果,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

《认识分数》教学片段――师:“这盘桃(8个)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学生先动手分一分,再说一说。交流时答案有1/4,2/4,2/8三种不同的情况。讨论:这盘桃平均分成了几份?这一份究竟是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在讨论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完善自己的想法,并从中品尝探索的艰难与成功的欢乐。

三、在揭示规律时进行讨论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而且要会学。这就要求学生有提炼、概括重点的能力。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概括能力比较差。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讨论,相互取长补短,互相借鉴,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全面性、周密性与概括性,为提高自学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

《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学片段――师:“请大家从黑板中任取几个能被3整除的数试一试,看刚才哪个同学的发现是否有道理?”(生验证)师:“有没有人找到一个两位数,它的各位数字和是3的倍数,但这个数却不能被3整除?”(生答没有)师:“那刚才那个同学发现的规律对两位数是适用的,对于三位数、四位数也同样适用吗?”小组讨论、研究。生1:“我们小组发现这条规律对三四位数也适用,如123和321。”生2:“我们小组发现这条规律不仅对三四位数适用,对五六位数等多位数同样适用,如12300和369369。”师带头鼓掌:“同学们真了不起,能像数学家一样去研究、去发现,那能把你们发现的规律相互说一说吗?”(生说,师出示要学习的内容)这样在得出规律性结论之前,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学会探索、分析与归纳,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四、在区别概念时进行讨论

概念是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对概念的理解就如对某个人的认识,必须从正面、侧面、背面对他进行观察,在各个不同环境中与之交往。

课堂讨论范文第4篇

六、要培养学生“三会”。

关键词:讨论,“思维参与”,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跳一跳,能摘到”,“三会”,两极分化。

《标准》基本理念第一条中用比以前更为明确的语言提出:“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新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教师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为了实现学生能生动活泼的学习,能充分的展示自己,能在思辨中去探求新知,课堂讨论便成了教学中实现这一理念的主要方法之一。

新课程实验已经3年有余,对课改实验,广大实验区的教师投入了满腔热情,付出了艰辛劳动。新课程给实验区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比如当前,课堂讨论主要存在讨论小组的设置比较随意,讨论时机把握的不够好,讨论方法不科学以及讨论氛围没形成等问题,从而导致课堂讨论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没有任何效果。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既能动得了,又能动得好?才能达到讨论的最佳效果呢?本人结合我教学实际来谈谈体会!以便同各位同人共享。

一、讨论小组的建立要合理

以往的讨论一般按原先的座位同桌讨论,或者是前后排的学生讨论,这样可能导致有的小组学习力量强,有的小组学习力量弱的局面,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习惯、性格、兴趣、需要等因素加以分组,分组时不仅要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而且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每组各个层面的学生都应兼顾,这样才能取长补短,同时教师可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使每个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展。

二、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正如有的专家所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为此,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应当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三、讨论的时机要恰当

对问题的讨论应把握时机,过早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达到最近发展区,学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白白地浪费时间而一无所获。过迟学生对问题已基本弄懂,讨论的意义不大。教师还应设计多层次的问题满足各层面学生的多元需要,把握好学生思维的,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此外,讨论时应把握“跳一跳,能摘到”的原则,在讨论的效果上做文章。

四、讨论的方法要科学

常见教师把题一呈现,便马上让学生讨论,讨论了两三分钟,教师便草草收场,只留于表面形式,没有注重效果。教师不能由于时间关系,相互交流未充分展开就终结,应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广大空间。在教学实验中,我曾经把班上的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对问题直接讨论,第二组独立思考,第三组先独立思考然后讨论,经过多次实验结果发现:第三组学习效果最好,第一组效果最差。第一组的学生容易注意到别人的意见,思维活动受到了束缚,容易得出一些倾向性的结论;第三组表现在它的“预热效应”上,学生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活动,出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利于学生积思广益的学习。第三组的学生无论是在解决问题的途径上、质量上都优于其它两组。可见,讨论的方法很值得推敲。

五、讨论的氛围要和谐

讨论应营造一种氛围,使每位学生不用担心自己的意见被批评,而是坚信自己的观点是受欢迎的,小组中的成员不是批评别人的意见,而是倾听、补充、完善所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观点即使错了,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才能真正明白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学生讨论起来,才心无疑虑,才能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各有发展。

六、要培养学生“三会”

有的老师将小组合作理解为小组讨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教学场面:讨论时,学生各说各的,有的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互相配合,不善于尊重别人的意见,也不善于做必要的妥协。学生讨论后,教师依次听取汇报,汇报完毕,活动便宣告结束。

课堂讨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课堂讨论;良好氛围;总结评价

一、什么是英语课堂讨论?英语课堂讨论的意义

英语课堂讨论是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一种教学形式,其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英语课堂的活跃性,从而提高英语课堂效率。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运用语言的情境,增加学生锻炼英语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课堂讨论能够使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也让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归纳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得到锻炼。另外也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优化英语课堂讨论

1.确定英语课堂讨论的目的和课堂讨论的问题

英语课堂讨论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英语课堂的活跃性,从而提高英语课堂效率。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英语知识进行表达的能力。教师首先应非常了解讨论的目的,要明确讨论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其次,要认识到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得出的结论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的想法和他们是怎样想的,即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思辨过程才是最重要的,课堂讨论的着眼点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在知识、能力以及思维等方面的能力。

2.把握问题的难度

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应考虑到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所以,当学生在参与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地鼓励学生,鼓励他们不要因为害怕出错而被老师批评或同学嘲讽也要大胆地根据讨论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讨论过程中,如果学生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教师不应马上否认他们的观点,急着做出定论,而要正确地引导,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3.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讨论

(1)在复习旧知识之后和引出新知识之前进行讨论。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在复习旧知识之后和引出新知识之前设置讨论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这样既使学生巩固了原来的知识,并且在原来知识的基础上对新知识有了提前认识,从而促进学生更容易的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2)在有疑难问题的地方进行讨论。对于一些有疑难并且不好理解的问题,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吃力,这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使疑难问题经过讨论变得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3)通过英语学习策略进行讨论。学生对学习策略的使用反映了他们对自己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理解能力和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围绕自己所选的学习策略进行讨论,并反馈和总结各种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这样既能给教师的教学提供帮助,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4.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讨论氛围

良好的、轻松、活跃的课堂讨论气氛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前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应认真观察并把握学生的思维特点,在课文中一些有难度的地方设置讨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讨论,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讨论的积极性。

(2)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求异思维,当有不同意见和看法时,教师不能马上否认学生的观点,应与学生共同讨论,珍惜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5.加强讨论的组织和监控

(1)有效地组织讨论: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起着组织引导的作用。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中心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使讨论高效、有序地进行。

(2)指导讨论方法: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讨论的内容和学生的个体差异,组织引导学生采用合适的方法,从而提高讨论效率。

(3)讨论时间的控制:课堂讨论时间应控制在5-15分钟,时间过长,影响教学进度,时间过短,学生讨论不充分,效果差,所以应合理安排讨论时间。

(4)讨论过程的整体把握:教师应根据讨论的内容选择适当的讨论形式,控制讨论的节奏,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得出讨论结果。教师在整个讨论过程中应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讨论氛围,使讨论过程激烈化,鼓励学生踊跃发言,积极发言,进而提高讨论效率,完成讨论任务。

(5)及时总结、有效评价: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及时总结,这样才能让学生印象深刻,并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讨论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教师应该对每一位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给予有效评价,为以后的课堂讨论活动中避免出错及提高课堂讨论效率奠定基础。

三、结束语

课堂讨论是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参与课堂活动的一种教学形式,是学生加深并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有效形式。但是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避免过多、过频地使用课堂讨论,应适时地展开讨论,并注意对讨论恰当的组织和引导,这样才能提高课堂讨论的效率,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