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意识不强原因分析

创新意识不强原因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新意识不强原因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创新意识不强原因分析

创新意识不强原因分析范文第1篇

军(2008)等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对影响论文写作的微观及宏观因素作过调查。

这些文章研究角度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强调了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然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却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以上学者虽然提及,但都没有给出具体建议。本文主要探讨如何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学生科研能力为出发点提高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

二、研究设计

文献综述

从目前的文献来看,研究我国外语专业学位论文的文献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从语篇角度的分析,如鞠玉梅(2004)是从语篇的角度对英汉论文摘要作了对比研究;二是宏观指导,如李家云(1999)、余曼绮(2001)、黄小苹(2002)、李萍(2003)、王桂和(2006)等从宏观角度对论文写作过程中的管理、评估和教学环节作了论述;三是写作方法指导,如翟忠和(2000)、宋飞(2001)、王秋华(2002)、尤肖南(2004)等就学位论文的指导对策及写作方法谈过看法;另外,还有学者如穆凤英(2001)、孙文抗(2004)、颜静兰、倪巍(2005)、路文

(一)研究问题

本研究主要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1.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2.以提高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为基础的英语论文写作教学是否能有效地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二)实验研究对象

参加本次实验教学的是我校2005级(2009届)本科生,共209人。另外,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论文存在的问题,笔者实验之前在我校外国语学院28名英语论文指导教师中进行问卷调查。

(三)研究步骤

1.实验前,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状况。

笔者实验之前在我校外国语学院28名英语论文指导教师中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中的问题都是开放性的,包括:1.您认为我院的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在哪方面存在问题?如果有,请详细列出;2.您对提简我院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有何建议?由于篇幅所限,我们仅针对第一个问题进行探讨。通过分析问卷,笔者归纳出以下主要问题:

(l)选题方面:选题陈旧、选题重复现象严重是学生论文中存在的严重问题之一。这里的“陈旧”不是绝对意义上的陈旧,这里是指学生所选题目在学术界已进行了广泛深人的研究,以学生现有的水平很难再有创新。选题重复是指一级学生中选择某一题目的人很多,而且其研究角度、研究方法、文献使用、结论等都基本雷同,失去了论文应有的创新性。

(2)资料收集运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搜集的资料比较陈旧,这从参考书目的年代可以判断;二是资料的相关性和权威性不强;三是对资料的使用不加以合理取舍,所选材料不能很好地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者资料淹没了自己的观点,造成了本末倒置;四是研究设计选择不够合理,大部分的论文都是建立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没有一手资料,这影响了部分论文的说服力。

(3)语篇结构:作为英语议论文的一种特殊形式,英语毕业论文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围绕论题展开各章节,但很多学生的论文在完整性和连贯性上欠缺。具体表现在:各章节联系松散,结构不合理,重点不突出;有些章节比较空洞,论述冗长但看不出意义重心;句与句之间没有合适的连接手段。

(4)语言及格式:就语言的规范度而言,论文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语气太过主观,语言正式程度不够,生硬的翻译,汉语化现象严重,用词不当现象较多;就行文的格式而言,很多论文中出现引文无出处或与参考书目不对应;参考书目格式不规范;空格、行距、字体等显示出学生在文档处理方面的不足;另外,标点符号使用也不够规范。这说明论文的语言及格式的规范程度不够,需要加强在这方面的指导。

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分析以上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第一方面是选题,选题上出现问题主要是因为学生创新意识不强,所以培养创新意识是提高选题质量的关键;第二方面是资料收集运用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这两个方面出现问题主要是由于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科研方法,所以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使学生在写论文之前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第三方面是语言及格式的规范性。论文语言及格式不够规范主要是因为学生的科研规范意识不强,增强其科研规范意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里我们把科研方法的掌握和科研规范意识都归到科研能力的范畴。因此下面作者主要从创新意识的培养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包括科研方法和科研规范意识)两大方面谈如何提高学生论文质量。

2.教学实践中,注重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培养。

(1)创新意识的培养。具体方法主要有:①由于大部分学生之前很少接触英语类的学术论文,所以让学生多浏览学术期刊文章可以让学生对学术论文有个较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了解好的论文题目必须满足三方面的要求,即论题的研究价值(significanee)、论题的创新性(origi-nality)以及论题的可操作性(feasibility)。为了保证选题的成功,需要多让学生从这三个方面分析期刊文章的题目。特别是为了增强创新性,需要让学生对期刊文献进行批判性分析,找出其研究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空间。经过一定的练习后学生对论文选题的标准有了较理性的认识,为今后的论文选题奠定基础。②为了增加题目的创新性,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在选题时鼓励他们多向实证性研究课题靠拢。学生可以通过调查问卷、访谈、实验等的设计锻炼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发现问题、创新思维的能力。

(2)科研能力的培养。科研能力在这儿指科研方法的掌握和科研的规范意识。具体到资料收集、语篇结构和语言格式三个方面,方法如下:①资料收集。针对所选材料陈旧的问题,首先让学生了解收集资料的不同渠道以及不同渠道的优势和弊端。比如收集理论方面的材料要依靠一些专业书籍、字典、百科全书等,这样可以保证理论的权威性。但这方面的材料一般年代稍远,要了解某课题的最新研究动态还离不开期刊杂志和网络资源,所以还要让学生掌握如何使用图书馆和网上期刊数据库进行资料收集。除了让学生了解材料收集的不同渠道,还要使其掌握收集材料的方法,即如何快速浏览发现与选题有关的章节,如何判断材料来源的权威性和档次等。资料收集完毕,还要进行资料的筛选工作。这一步要让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判断,取其精华,用批判的眼光使用材料,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论点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否则自己的观点只能淹没在众多的材料中。另外,笔者还鼓励学生收集一手资料并使用科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这一方面可以增强论文的创新性,另一方面可以增强论文的说服力。因此笔者注重了实证调查方法的培养,如问卷调查、教学实验、个案研究等。这些科研方法的培养对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②语篇结构。为了规范学生的语篇,首先必须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篇衔接手段;其次,还要使其掌握英语论文写作的规律和方法,让学生了解英汉语篇的不同特点,使其摆脱汉语语篇的影响;再次,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论证能力,因为语篇结构布局从一个侧面这说明了学生的论证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论证能力不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欠缺,那么他就很难用逻辑性的语言进行写作和论证。③语言及格式。语言上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学生语言基本功和英语写作能力较差,二是由于学生对英语论文写作的语言风格、行文的语法结构和词汇要求不熟悉。要解决语言基本功和英语写作能力问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在这里我们不作探讨。解决第二方面的问题就是要教给学生英语论文的语言表达,如用词上要正式客观,语法要简洁等。为了规范论文格式,在讲授论文写作时我们选择了M压A格式进行详细讲解并让学生在电脑上操练,对论文的各部分、各章节的格式(尤其是文内引文和参考文献的格式)进行严格把关,确保其格式的规范。

指文章是否有逻辑性,是否有理有据,分析问题是否深人,各部分内容是否充实等。语言及格式的规范程度主要的衡量标准首先是语言的正式程度、用词是否恰当、有无汉语话现象等,另外一个标准是看是否符合MLA格式要求。

从表中的数字我们可以看出较之前两级学生,2005级学生在以上四个方面的能力均有提高。其中选题、资料收集运用和语言及格式规范三方面的能力提高比较明显。2005级学生的选题创新较之2000级提高了17.83%,较之2001级提高了13.31%;资料收集运用方面,2003级比2000级提高了16%,比2001级提高了16.23%;语言及格式规范方面,2005级比2000级提高了8.59%,比2001级提高了10.08%。这说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对论文质量的提高是有一定意义的。但从表格中的数字我们仍能发现一些问题。比如学生论文在语篇布局上提高不是很明显,只提高了5%左右(2005级较之2000级提高5.89%,较之2001提高4.76%)。这一方面是由于“语学术论文写作”课时有限,在语篇上的指导不可能面面俱到,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语篇布局能力的发展是个长期过程,短时效应不明显。另外一个问题是学生的选题创新性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提高,但分数还表1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三年论文打分情况

三、结果与讨论

笔者随机抽调我校外国语学院三年的本科毕业论文共180份(每年60份)进行分析。笔者把指导教师的分项打分重新按百分制计算,下表是各年级学生在各项得分中的平均成绩。在被抽的论文中,其中2000级和2001级学生论文是没有经过系统论文写作指导的,2005级是经过系统论文写作指导的。笔者曾在这级学生中开设“学术论文写作”这门课程。

笔者就学生在几项重要指标中的表现进行对比。如表1所示,几项指标分别是:选题创新、资料收集运用、语篇布局、语言及格式规范。选题主要指的是题目的新颖性。资料收集运用主要是指资料收集是否翔实,引用是否恰当。语篇布局主要是比较低(2000级得分62.43,2001级64.92,2005级73.56)。这说明虽然学生的创新能力能通过论文写作指导得到一定的提高,但这种提高是有限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在选题方面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仅靠论文写作指导是不够的。

四、思考与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英语毕业论文的写作除了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写作能力外,还需要在写作规范、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等几方面进行指导和训练。毕业论文是考察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学生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需要教师、学生、学校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首先,建议从微观上加强论文指导,特别是要对学生论文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尤其要注重科研方法的指导;鼓励指导教师加大精力投人,给学生提供结合其科研课题方向的选题;另外,为了更直接地提高论文创新性,应抓好选题,加大实证性研究比例。这样既可以增加论文新意,又锻炼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创新意识不强原因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军队院校;研究生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张倩(1974-),女,河北衡水人,军械工程学院新概念武器研究所,副教授;李治源(1968-),男,山西长治人,军械工程学院三系,教授。(河北 石家庄 050003)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019-02

军队研究生教育是军队院校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层次,担负着为军队信息化建设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重任,其培养的研究生质量高低直接决定着军队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快慢。然而,从用人单位及毕业学员反馈的信息来看,毕业后的研究生绝大多数都是跨出院校门直接进入部队,书生气较浓,缺乏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不能满足部队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军事人才的需求。这就彰显了军队研究生教育在创新意识培养及创新能力提高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开展制约军队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分析,探索研究研究生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能力提高的培养对策与措施是军队院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一、制约军队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

研究生创新意识淡漠、创新能力不足不仅是军队研究生教育中遇到的问题,也是我国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普遍问题。造成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很多,但笔者认为制约研究生创新水平提高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因素。

1.培养制度层面的原因

(1)考核机制不健全,研究生缺乏危机意识。目前,大多数军校的研究生教育过程中都引入了中期筛选机制,但真正实行中期淘汰制或末位淘汰制的院校几乎没有,部队院校乃至地方院校仍采用的是“严进宽出”,甚至是“严进全出”,而国外著名的几所军队院校均采用了淘汰制。无疑淘汰制能很好地激发学员积极创新的能动性。

(2)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陈旧,课程前瞻性不足。目前军队研究生的课程教学无论从课程设置、教材选择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目前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体系一般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四部分组成,课程设置上注重基础课而忽视专业课,而各个课程独立性太强,虽有关联,但联系并不紧密。研究生课程设置在体系上缺乏层级性。再者,教材或教科书的内容更新相对较慢,学科前沿的内容反映不够,这点在军队研究生教育中尤为凸显,部队武器装备更新速度很快,尤其是近年来大量新技术应用于武器装备的设计研发,研究生教材远远落后于当前国内外新装备技术的发展,造成学员对新研究成果和学科前沿进展不能尽快了解,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2.师资队伍方面的原因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高低受诸多因素制约,但师资队伍(导师和研究生课程教员)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无疑起着主导作用。目前,虽然教授研究生的教员在学历结构方面有一定优势,但教员或导师的水平相差较大:有的教员没有课题、不下部队,不熟悉武器装备的配备情况和基地的需求,不能跟踪当前本学科的前沿现状、新技术和新方法,因此,在研究生授课和指导方面不能做到有的放矢;另一类导师虽然学术水平很高,是学科带头人或学术带头人,了解部队需求,但由于公务繁忙,研究生十天半月也很难见到导师,这类导师缺少对研究生潜隐默化的教育,对研究生指导的精细程度大为减弱。这两种情况都造成研究生创新意识薄弱,创新能力不足。

3.研究生自身的原因

(1)创新意识淡漠。研究生的选拔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改革,但仍以应试教育为主,学员潜意识中创新意识已经淡化。而部队院校无论在管理还是教学方面都过分强调领导或教员的主导性。久而久之,学员对知识的重视程度要远大于能力和素质,这就造成了研究生创新意识淡漠,创新能力得不到提高。

(2)学术视野窄。从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来看,学科的综合性越来越强,创新成果往往处于交叉学科,对于技术型创新成果尤其如此。学术视野是否开阔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部队院校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使得学员参加大型学术讲座、国际交流和国际合作的机会较少,对学科前沿的了解不深入,学术视野窄,创新能力不足。

二、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提高的对策和措施

1.健全创新教育制度,构建创新教育模式

(1)制订科学的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合理的培养方案、优化的课程体系是保证研究生获取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基础。[1]研究生培养方案在制订时除了要考虑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之外,还要考虑灵活性和军队研究生的特点,其目标除了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还要注重其领导才能的培养,要培养复合型研究生。在研究生课程设置方面,除了要整合学科优势,还要打破学科壁垒,重视相邻学科和交叉学科课程的设置,允许学生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进行学习,这样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除此之外,研究生教育要非常重视研究方法的学习与训练,反映军队院校在研究生课程设置上对研究方法课程并不重视,研究方法的教学很薄弱。方法论的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和探求新知识的点金术,使他们今后能够有效运用知识,而且能够使他们从有师点通过渡到无师自通,从而独立地猎取知识乃至发现新的知识,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要素之一。[2]因此,研究生培养中必须增加方法论的教育,突出方法论课程的设置,使研究生课程优化合理。

(2)创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课程教学是实施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基本途径:面向创新的课程教学应当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反映科技发展趋势,体现创新教育的价值取向。课程内容在设计上要体现时代性及前瞻性,重视内容,体现交叉。教学方法上要多种教学模式并从,讲授、研讨、案例教学等要被灵活地加以运用,并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比如:课程项目化就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把项目与专业知识密切联系,教学方法上强调自主性、互动性、创新与成果应用。[3]

(3)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目前,军队院校研究生教育过程中,课程的考核均由任课教员来完成,这种考核机制本身就存在一定弊端。在这种机制下教员授课的主动性、积极性、课程的前瞻性均以教员的责任心来衡量,教员和学员压力较小,易形成为修学分而学习的懒惰思想。探索新型考核主体和组织形式使得教员和学员的积极性均调动起来,不仅可提高教员的授课质量,同样也增加了学员的考核风险;其次,建立完善的中期筛选和淘汰制可有效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军队院校须探索建立有效的激励和淘汰并举的机制,这样才可以促使研究生教育保持活力和提高培养质量。

2.研究生导师团队化

以学科群或研究方向、科研课题为基本范围建立导师团。研究生导师团是由少数知识互补、学科相近或交叉而承担相应责任的研究生导师组成的小组,[4]导师成员各自拥有不同的能力特征、成长经历、知识结构和研究方向。

目前,学科之间联系、综合、交叉、渗透和融合的趋势十分明显,虽然导师对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有着专深的研究,但对其他学科包括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新兴学科可能知之不多,指导研究生时就显得有点力不从心,而复合型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又要求学科的综合化,这就与目前导师制中导师研究领域的专门化有一定冲突,因此,要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就需要改革现有的导师制,实行导师团队化。该团队可跨学科、跨专业、跨院校,团队化导师制有利于拓展思维,开阔视野,发挥团队的互补优势。除此之外,导师团队化在指导研究生过程中对研究生的团队协助意识也是一个很好的培养。创新是一项复杂的过程,要实现某一科技创新需要具备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献身科学的精神以及高度的责任心。能否很好地团结协作往往决定一个研究团队的成败。而导师团队化在培养研究生的团队意识方面可起到潜隐默化的作用。

3.建立创新能力科研实践平台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索和研究的教育阶段,科研实践活动是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水平的科研活动实践是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最有效的途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在授课阶段开展课程项目化及科研阶段参与科研课题都是很好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手段。可通过一些途径建立研究生创新能力科研实践平台,以更好地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1)尽早参与科研项目,独立承担科研课题。研究生在入学之初就参与课题的研讨、交流,使得研究生在早期就可接触本学科的前沿知识,这样研究生的选课、学习过程中就会有的放矢,就会发现问题,带着问题而学习,学习目标明确,动力足,学习效果较好。如军械工程学院新概念武器研究所的研究生在入学之初就开始在试验室工作了。进入研究生选题阶段后,研究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进行选题,这样就避免了研究生的课题导师指定题目或选题的盲目性。

研究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方式、程度是影响科研活动创新教育价值的主要因素。目前,大部分研究生在上学期间均参与了导师的部分课题,但参与程度均较低,参与的方式大多是导师让干什么干什么,没有自己的思想和目标。要想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放手让研究生自己独立承担科研课题的部分内容,从内容设计、项目开展到最后总结均由研究生独立完成,这样做可促使研究生平衡运用发散思维、整体思维和分析思维的综合思维能力,提升研究生对科研活动的参与感和自主感,培养其创新意识。而独立承担课题过程中才会发现问题,之后才会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这个过程是提高其创新能力的必要过程。因此,研究生深入的参与科研实践有利于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2)建立完善的科研设施和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要加强研究生科研设施建设,保障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目前,军队院校拥有各类专修室、国家或军队级实验室等,研究生科研设施较完备,基本上可以满足研究生的科研试验条件。部分院校可能在基础试验和基础测试方面设备不足,但完全可依靠地方高校一流的试验设施来完成。除此之外,要想给研究生提供一个运行良好的试验环境,还需要做好实验室的日常维护和维修工作,保障导师与研究生的科研工作,以便提高科研效率。研究生经费也是研究生开展科研实践的重要因素之一,没有充足的试验经费来支撑科学研究是不可能的。目前,军械工程学院已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带学生的导师必须要有课题,有课题就意味着导师了解该领域、该学科最前沿或最新的技术,有课题也就有充足的经费支撑研究生的探索研究。

4.加强学术交流,完善信息资源系统

积极有效的学术交流和完善的信息资源系统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端学术讲座、学术交流对创新理念、创新思维和创新工作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学术交流可使研究生获得更多的科技信息,接触到更多的前沿学科知识,通过与不同学科、不同科研风格的同行进行学术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除此之外,完善的信息资源也是创新型研究生培养不可获取的平台。军队研究生参与的科研课题大多跟武器装备挂钩,因此,资料的获取基本上通过导师或军队院校自建的网络系统,信息获取途径较少,这就要求军队院校为研究生培养提供更新速度快、数据完善的信息资源系统,以保证研究生接触和获取的是最前沿的科技信息。

5.培养创新人格,端正学术风气

学术研究的创新除了要求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学术水平之

(下转第42页)

(上接第20页)

外,还必须具备一种研究品质,即有为追求科学真理而献身的崇高精神。[5]但受浮躁、功利的风气侵入校园的影响,少数研究生科研实践参与度低,部分学生的心思不在学业上,无法深入到研究工作中去。而目前学术刊物的泛滥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不良的学术风气,导致部分研究生为顺利毕业不惜花钱买文章或让别人代做试验或文章,这些不端正的学术风气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极为不利。一些研究生怕吃苦,执著、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不够,承受挫折、失败的能力不强,因此,要强化研究生历史使命感、民族责任感教育,培养研究生坚韧不拔的创新人格与品质。

三、结论

总之,军队院校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它需要院校管理部门完善创新教育机制,需要研究生管理部门制订科学合理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需要任课教员、导师群策群力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意识,需要各级部门提供完善的科研设施和信息资源,需要科研院校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学术氛围等。除此之外,更需要研究生的刻苦努力和勤于思考,只有这样军队院校才能培养出满足部队需求的复合型军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素敏,张政保,杨文飞,等.军队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和培养对策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20).

[2]包水梅.中美高等教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制度的比较研究[J].高等教育管,2012,6(4):59-66.

[3]吴晓君,马松龄,张锦华,等.研究生课程项目化教学[J].中国冶金教育,2012,(4):24-29.

创新意识不强原因分析范文第3篇

教师要不断创设富有变化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才能推动其求知欲,发展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形成为科技进步作贡献的兴趣和志向,创新意识不能只靠教师的讲述来启发,在课堂上要注意知行结合,营造兴趣氛围。精讲多练,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能干巧干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如在教学《死海不死》一课时,师生共同讨论死海不死的原因,从中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后做一些有关的浮力试验,看看水中盐分增多后,浮力有何变化。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上展示试验的不同结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为寻求真理而不断标新立异的浓厚兴趣。

二、在阅读教学中鼓励质疑,培养创新萌芽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比如语文教学中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就要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己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要有什么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有创新价值的,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

三、在作文写作教学中启发想像,开拓创新之路

想像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它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正是创新的基础,也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石。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机会,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创造想像的能力。例如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教学的最后,教师进行这样的启发:诗中送别的场面如此感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离别的场面。同学转学、亲人远行……在依依惜别之时,大家一定会有许多心里话想说,让我们都来学学作者,把心里的话写成一首送别诗,赠给自己最不舍的人。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的灵感得到激发,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纷纷模仿古诗书写诗篇。我们不强求学生的诗作是否工整漂亮,但是,这样的学习过程,不正是他们一个自我超越、自我创新的过程吗?只要有这样的土壤,孩子们创新之花必定灿烂绽放。

四、对学生作品正确评估,激励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不强原因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激发兴趣; 鼓励质疑; 启发想象; 正确评估

作为基础工具课的语文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优势。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些有益的尝试。

1 激发兴趣,唤醒创新意识

教师要不断创设富有变化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才能推动其求知欲,发展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形成为科技进步作贡献的兴趣和志向,创新意识不能只靠教师的讲述来启发,在课堂上要注意知行结合,营造兴趣氛围。精讲多练,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能干巧干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如在教学《死海不死》一课时,师生共同讨论死海不死的原因,从中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后做一些有关的浮力试验,看看水中盐分增多后,浮力有何变化。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上展示试验的不同结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为寻求真理不思标新立异的浓厚兴趣。

2 鼓励质疑,培育创新萌芽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末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有仅要做到‘书道、授业、解惑’,更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比如语文教学中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就要启发引导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要有什么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有创新价值的,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教师在评估学生的答题时,特别是非基础知识方面的答案,要把有无创造性摆在首位。

3 启发想象,开拓创新之路

想象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它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正是创新的基础,也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机会,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如对有些充满活力诗情画意的正诗文,就可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画一幅能够表达出诗意的图画。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然而,从文字到图象,需要殉思维的加工过程。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让学生通过脑海中诗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鉴于学生的能力水平问题,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边讨论、边思考:画什么,该怎么画?这样,学生在和谐、合作的气氛中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例如,在教学古诗《天净沙。秋思》时,学生就如何在画中表现“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的诗意展开了讨论,各执一词,争执不已。 有的认为应该在房子旁边画一座桥,再画一条小溪绕屋而过,有的认为小溪不应绕屋而过……所有这些争议对诗句的理解似无关联,怎么画都无所谓。但可贵的是,它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能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为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选进教材中的部分古诗有一定的故事内容,可表演性强。让学生把古诗编演成一个故事,学生则能展开丰富的联想,理解诗意,充实内容。例如,学生表演《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诗中诗人询问苍天的场面时,他们运用已有生活经验,充分展开想象,进创造性的表演。

不同的学生对作者当时的神态、动作的设计都有所不同:有摸着后脑,一片茫然的,有仰天长叹的……学生种种表现,不正是创新的表现吗?求新、求异,就是创新精神的所在。在学生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引发学生的灵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对古诗进行改写。例如,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教学的最后,教师进行这样的启发:诗中送别的场面是如此感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离别的场面,同学转学、亲人远行……在依依惜别之时,大家一定会有许多心里话想说,让我们都来学学作者,把心里的话写成一首送别诗,赠给自己最不舍的人。

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的灵感得到激发,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纷纷模仿古诗书写出自己的诗篇。我们不强求学生的诗作是否工整漂亮,但是,这样的学习过程,不正是他们一个自超越、自我创新的过程吗?只要有这样的土壤,孩子们创新之花必定灿烂缩放。

4 正确评估,激励创新意识

教师应采取激励的评价机制,做到赏识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注意保护和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课堂上,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是教师首先应给予以肯定的,至于回答的正确与否是第二伴的,是可以经由学生集体讨论逐步澄清的。教师应更多多地关注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态度和创新热情,特别要注意保护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做到不只是评价学生的做法正确与否,更要注意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交往状态,评价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及创新的过程。在评价方式 上,要注意多种评价方式 的结合(包括书面的、口头的、操作的)。

创新意识不强原因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创新能力;构成要素;培养方案;教学改革;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6-0035-02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和教学改革受到广泛关注。如何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研究生教学改革的重点。

一、创新与创新能力的概念

创新(Innovation)一词来自于拉丁语,其基本含义是指引进新的事物或者提出新的思想,是指新想法的经济应用。它与发明(Invention)、创造(Creative)既有差别又有联系。一种发明,只有当它被应用于经济活动时,才成为“创新”。

最早在产业中提出和使用创新概念的是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Schumpeter)。他指出,创新是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其包括五种情况:研制或引进新产品;运用新技术;开辟新市场;采用新原料;创建新的产业组织。熊彼特的“创新”不是一个技术概念,而是一个经济概念。[1]

广义而言,创新是指以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创新包括方法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等,科技创新通常包括产品创新和工艺方法创新。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核心能力测评大纲―创新能力》的定义,创新能力是“在前人发现或发明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发现、发明和新的改进、革新方案的能力”。

二、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分析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应该了解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规律,熟悉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创新能力构成的基本要素包括创新性知识、创新性意识、创新性思维等。[2]研究生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利用已有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在创造新事物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

1.创新性知识

合理的知识结构应该符合质和量两个方面的要求:[3]从知识的质上来讲,就是人们所掌握的知识应该是对社会实践有用的、先进的知识;从知识的量上来讲,一方面要求研究生应该掌握扎实本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另一方面在本学科之外,研究生还应对其他相关学科知识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此外,对于工科研究生而言,不仅要掌握自然学科知识,还应该对社会学科有所了解,这样的知识结构才具有合理性。这就要求在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设置中,充分满足知识的质和量两方面的要求。

2.创新性意识

创新意识就是人们根据社会或经济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新事物或新观念的动机,属于创新中的非智力因素。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

我国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工作通常是对他人方法的简单应用和重复,或进一步证实他人的工作,或者采用一定的实验简单揭示问题的表面现象,证实已知的结论,缺乏对问题机理的深入研究和探索。导致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创新动力不足。具备正确的研究动机是研究生进行创新的前提,只有本着对科学的热爱、对探索真理的追求,具有追求真知的渴求和欲望,才能真正地参与到学术研究中去,才能为创新做好必要的准备。当前许多研究生存在着急功近利的问题,对研究工作浅尝辄止,研究目标设定在获得好的成绩,而不是取得原创性、创新性成果上。

3.创新性思维

创新性思维是指人们在创造具有独创性成果的过程中,对事物的认识活动。创新性思维属于创新性活动中的技术性问题,有赖于创新性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灵活应用能力,是决定研究者个体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

创新性思维具有以下特征:[5]一是新颖性。创新性思维要求打破惯常解决问题的方法,善于把已有知识经验进行重构,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二是联想性。自然界事物之间的联系并非呈现单一的形式,往往呈现复杂的联结形式,唯有创新性思维,才能深刻揭示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三是多向性。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为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增添了不少困难,只有采用灵活的“多向探索”思维方式,才能在分析比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四是跨越性。在思维过程中,当问题难于解决时应该不要过分纠结,有意识地放松思想,有意识的思维往往过渡到无意识的自由重构,创新思维“豁然开朗”。五是综合性。单一的知识信息往往存在着明显的片面性和缺陷性,唯有使信息条理化、系统化,才能提供有价值的思维,获得创新性成果。

如今,作为系统解决创新产品开发的理论和方法,TRIZ理论得到了广泛重视。该理论是由前苏联发明家根里奇・阿利赫舒勒(G・S・Altshuller)在1946年创立的。该方法实用性强,并经过实践的检验,如今已在全世界广泛应用,创造出成千上万项重大发明。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研究生而言,应该系统地学习TRIZ理论和方法,只有掌握科技创新的思维方法与创新过程的基本规律,才能提高创新能力。

三、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规律与要点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涉及到教育观念和社会教育制度、学校办学水平、学生智力因素等诸多方面,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全方位协调发展才能整体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从学校而言,应该适应创新能力培养规律,结合创新能力构成基本要素,即从知识结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创新实践等互相依存的环节,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环节,逐步提升创新意识和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1.依据创新能力培养要求,科学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

我国高校的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本门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能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作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专门人才。

在研究生课程体系设计中,知识结构必须体现创新性知识的基本要求,即“质”和“量”两个方面的要求。多数高校更注重对研究生进行本学科专业技能的培养,努力使研究生具备深厚扎实的专业知识,但往往忽视了学科的交叉。许多研究生知识结构单一,对其他相关学科没有必要的了解,束缚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高校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必须做到“质”和“量”的协调统一。

此外,在研究生培养方案设计中,还应该包含创新理论及创新方法方面的课程,如TRIZ理论等,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过程具有特定的规律与内涵,需要通过系统的学习才能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与创新理论结合,才会“激发”出创新性成果。当前,很多学校只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体现“厚基础、宽口径”,而缺少对创新理论的系统学习。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创新,普遍缺乏创新理论的指导,取得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原创性明显不足。

2.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出发点,进行全面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包括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无论如何改革以及改革哪些内容,首先必须明确研究生教学改革的目的。研究生教育不应仅仅是传授学生知识,所谓的“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工作技能(包括创新能力),所谓的“受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传统的研究生教学的出发点是传授学生本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课堂上教师怎么讲、讲什么都是精心准备的,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全部内容。通常课堂内容讲授比较满,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种满堂灌的讲授方法无疑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归根结底,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解决讲什么、怎么讲的问题。是否需要把所有专业知识全盘端到学生面前,并全部灌输给学生是值得商榷的。国外研究生很少上专业课程,主要进行科研实践工作。如何把课堂讲授和学生自修科学地结合起来,既能使学生深刻地掌握专业知识,又能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改革的重点。

在研究生教学活动中,还应该注意把激发和培养研究生“创新性意识”,作为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应广泛采取研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方式,鼓励学生摒弃传统思维模式,鼓励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

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创新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创新实践,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兴趣,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目前高校普遍加强了工科研究生的实践教学环节,明确实践教学的时间要求和学时要求。特别是工程硕士要求研究生有半年时间的工程实践经历。但是实践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还不能等同于创新能力培养。许多学生虽然参与了导师的研究工作,但通常科研实践工作只是在指导教师的安排下按照指导教师的设计思路进行,学生缺乏自己的思想和创新思维,因而研究实践一般是增强了学生的实践知识和实践能力,而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做到创新理论与创新实践的统一。研究生创新教学实践可以包括许多内容。一是专业创新性设计竞赛:教师应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区域性学科创新竞赛活动。这类竞赛非常注重创新性,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检验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专业水平,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非常重要。二是创新性实验课程:创新性实验课程并不是让学生按照既定程序进行数据测试,或进行检验和验证已有结论,而是要根据设定的目标,学生自己结合专业知识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测试。三是创新能力培养实践:可以专门开设创新能力培养实践环节(创新实践课),在TRIZ理论指导下,进行专业某方向的创新实践,有目的性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丰富学生的创新经验。

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是锻炼和检验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学生学位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方案的设计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避免指导教师设计好内容和方案,学生完全按照导师的思路完成工作。通过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提高学生独立开展研究工作的能力,取得原创性的创新成果。

参考文献:

[1]林春培.企业外部创新网络对渐进性创新与根本性创新的影响[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2]余华东.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探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3):116-121.

[3]朱红,李文利,左祖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1,32(2):7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