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智慧医疗项目建设解决方案

智慧医疗项目建设解决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智慧医疗项目建设解决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智慧医疗项目建设解决方案

智慧医疗项目建设解决方案范文第1篇

浙江网新城云科技有限公司是浙大网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旗下专业从事智慧城市业务的高科技公司。公司自成立初始,即提出“做中国领先的智慧城市云服务提供商”的宏愿。公司继承浙大网新“智能+互联+协同”的核心理念,将创新科技与前瞻性管理思维进行有机融合,为城市提供包括城市咨询规划、项目建设总包、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系统集成、智能运维在内的智慧城市360度全服务。

浙江网新城云科技有限公司(下文简称:网新城云)是浙大网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旗下专业从事智慧城市业务的高科技公司。依托浙大网新专业IT服务的行业经验,与全球领先的解决方案供应商思科、IBM、微软、甲骨文,中国一流综合性大学浙江大学的战略合作关系,网新城云持续开展项目规划、工程总包、系统集成、软件开发、运营服务等业务,服务于快速发展的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因此,在本届软博会上,网新城云荣获“2012年中国智慧城市建设领军企业”殊荣。

公司自成立初始,即提出“做中国领先的智慧城市云服务提供商”的宏愿。公司继承浙大网新“智能+互联+协同”的核心理念,将创新科技与前瞻性管理思维进行有机融合,为城市提供包括城市咨询规划、项目建设总包、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系统集成、智能运维在内的智慧城市360度全服务。

对于城市客户,公司可以结合城市自身特色,深入挖掘城市需求,致力于为政府客户提供包括城市咨询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运营在内的一整套智慧城市管理解决方案,助力政府客户从行政管理向集约高效、服务型政府转变,最终提高城市的投资价值。城市价值可以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打造智慧城市样板。集约高效、快速整合智慧应用,为市民、企业、政府提供智慧城市服务,深度体现智慧城市内涵。二是创新现代服务业新模式。催生智慧城市平台运营商、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服务运营商等现代服务业新模式的出现。三是打造智慧城市产业链。发挥智慧城市的龙头效应带动产业整体发展,提升智慧服务业价值。四是提升城市产业竞争力:智慧产业联盟将带动物联网、云计算、软件服务业、现代服务业、装备制造业等多个产业合力发展,提升城市产业竞争力。

对于企业客户,公司在聚焦“智慧城市公共服务平台运营商”的自我价值定位的同时,全力缔造新型的城市合作联盟,与各类运营商、信息服务提供商、设备供应商等一同寻求合作共赢之道。对于信息服务提供商、设备供应商,网新城云可以在共同的标准之下,在操作系统与应用之间展开广泛合作,如在提供统一应用接入标准、应用接入服务、应用所需的公共数据与信息共享服务、 应用所需的通用基础设施、共享城市客户资源和市场机会等方面;还可以围绕建设城市公共服务操作系统展开合作,如在共享客户资源和信息、拉动运营商业务收入、提高运营商竞争能力、充分整合现有城市基础设施资源、催生新型城市基础设施运营商、提高增值服务能力等方面。

核心优势

网新具有智慧城市行家的专业地位。公司是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城市专业委员会重点单位,参与制定数字城市建设标准与规则;是浙江省物联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重点单位,参与制定浙江省物联网标准化建设;联合浙江大学、思科共同成立智能互联城市研发中心,为智慧城市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提供专业技术支撑。

网新是城市管理者的最佳合作伙伴。网新与杭州、舟山、昆山、株洲等多个城市先后确立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智慧城市关联业务已覆盖全国24个省份57个城市,承接了智慧株洲、智慧舟山、智慧韶山、杭州临平新城等多个城市顶层设计咨询规划项目,凭借高科技专业技术与创新管理思维相结合,深入挖掘城市客户需求与差异化优势,成为城市管理者的最佳合作伙伴。

网新缔造全新的城市产业联盟。网新先后与浙大中控、海康威视、浙江通信服务公司、中电科长江数据等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由竞争变合作,缔造全新的城市产业联盟,共同为城市客户提供一体化的智慧服务。

网新具有创新灵活的商业模式。率先开展以平台为基础的智慧城市建设思路,并提供BT/BOT、合资建设、集成总包等创新的商业模式,与城市客户、合作伙伴共建互赢生态圈,有效满足中国智慧城市快速发展的需求。

成功案例

智慧医疗项目建设解决方案范文第2篇

2021年行动计划

 

为落实2021年市委1号文和《南京市关于加快应用场景开发建设2021年行动方案》(宁新产业办〔2021〕1号)要求,2021年全市将1000个应用场景,其中下达我区80个以上应用场景的目标任务,为确保目标任务顺利完成,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应用场景一般是指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产业发展、民生服务等领域,对新技术新产品有应用需求的各类工程、项目。通过应用场景开发建设,可以推进新技术新产品的示范应用和迭代升级,助力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

——在搭建主体上。应用场景可分为产业发展、城市治理、民生服务等类别,不完全由政府主导,更强调政府“搭台”,企业“出题”和“答题”。搭建主体可包括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团体组织、企业等各类主体。

——在技术应用上。通过对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工业互联网、量子通信等产业链领域先进技术的应用,通过系统性解决方案完成搭建,促进新产品新技术的落地验证或迭代升级。

——在项目特质上。应用场景必须具备开放性和吸附性,通过对外合作,完成场景建设。通过场景建设,对外输出可复制推广的成功经验和模式。

——在建设方案上。应用场景必须有明确具体的建设方案和投资主体,经过论证项目切实可行,一般为在建项目,或者已经具备建设实施的基本条件即将开工建设的项目。

二、主要目标

加快5G、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工业互联网、量子通信等先进技术集成创新和融合应用,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和精细化管理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发展,培育和壮大新增长极,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各类市场主体创新成果应用提供更多市场机遇,有力支撑更高水平现代化国际性城市中心建设。2021年,围绕产业发展、城市治理、民生服务等领域80个以上的应用场景。

三、重点任务

(一)围绕产业发展,开发一批经济数字化应用场景

1. 拓展数字化制造场景。加大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链应用场景开发力度。围绕数据采集和感知、高清视频、机器视觉、精准远程操控、现场辅助、数字孪生等六类典型应用场景,鼓励制造业企业积极探索“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推动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实施企业内网升级工程,引导和支持重点企业应用5G、IPv6、TSN、工业PON等新技术部署企业内网,实现生产设备的广泛互联和数据互通。加快促进省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未来网络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化工业互联网在先进制造业领域的应用。(责任单位:区发改委,各园区)

2. 拓展数字化文旅场景。结合零售、餐饮、出行等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加大应用场景开发力度,助推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在线经济等新兴服务经济发展。围绕内容创作、设计展示、信息服务、消费体验等文化领域关键环节,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超高清视频、5G、VR等技术应用,促进传统文化产业数字化升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深挖采集重点旅游区域基础数据,导入VR、AR能力,建设以社交媒体为主导的营销渠道,为游客提供个性化智能服务。(责任单位:区文旅局、商务局,区委宣传部,各园区)

3. 拓展数字化消费场景。提升潮流街区数字化消费场景,激发数字消费潜力。积极引入新零售新服务业态,打造汇集5G应用、刷脸支付、网红直播为一体的新消费商圈,建设环境舒适、购物便捷、科技感强的网红街区,塑造城市消费新形态。推广直播线上带货等新场景,推动无接触服务向住宿、生鲜零售、物流、金融等应用场景延伸。(责任单位:区商务局,各园区)

4. 拓展数字化金融场景。引导金融机构积极探索应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金融行业运转效率、优化服务流程、降低交易成本、保障交易安全。建设数字金融平台,丰富平台应用场景,持续优化平台各功能板块,将平台打造为以技术驱动、生态共建、数据融合、价值共享为特色的数字金融平台。引导金融行业在智能客服、智能身份识别、智能营销、智能风控、智能投顾、智能量化交易等业务中,拓展“人工智能+金融”应用场景,形成标准化、模块化、智能化、精准化的风险控制系统。(责任单位:区金融监管局,各园区)

(二)围绕城市治理,开发一批治理数字化应用场景

5. 智慧政务。探索运用区块链等技术提升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能力,重点推进电子证照、电子档案、数字身份等居民个人信息的全链条共享应用。打造企业服务平台,实现惠企政策与企业精准匹配,推出数字化服务企业的应用场景。强化新技术在“互联网+”监管领域的应用,推动实现线上监管和“非接触式”监管。(责任单位:区行政审批局、发改委、信息中心,各园区、街道)

6. 智慧警务。建设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打造智慧警务应用生态和智慧家园平台,推进智能安防建设。推进政法各部门间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以及执法监督、法律服务、特殊人群管理等全方位联动应用。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5G等前沿科技为重点,构建符合现代警务机制和社会治理要求的新一代智慧警务体系,做强智慧警务支撑。(责任单位:区委政法委、建邺公安分局、区司法局,各园区、街道)

7. 智慧交通。聚焦汽车自动驾驶与交通安全、智慧公路建设、城市交通靶向治理等领域,推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北斗导航等技术在智慧交通的应用示范。实施数据驱动打造“新型公交都市”行动计划。聚焦智慧轨道交通建设与运营等典型应用场景,围绕智慧车辆、智能维护、智慧建设、智慧制造等,推动机器人、环境智能感知及控制、智能安检、北斗导航、5G、建筑信息模型(BIM)等技术在轨道交通项目中推广应用。(责任单位:区发改委、建设局,各园区)

8. 智慧生态。积极参与全市生态环境智慧应用平台建设,健全水灾害监测预警、灾害防治、应急救援体系。支持大气、水、土壤等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估,污染物及温室气体排放控制与污染源监管等领域关键产品研发与集成示范应用,持续推动环境质量改善,切实维护生态安全。积极建设“智慧园林一张图”。(责任单位:区发改委、生态环境局、城管局,各园区、街道)

9. 智慧应急管理。建设城市安全综合应用系统,开展城市风险多变量预警分析模型研制和城市风险源标注。开展危化品全流程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形成企业安全信用脸谱,深化建设应用,强化指挥信息网安全边界防护,推进融合通信系统建设。(责任单位:区应急管理局、信息中心,各园区、街道)

10. 智慧城管。建设城管大数据运行管理平台,推进系统同构、数据同构,提升协同治理效能、问题预警发现能力和处置效率。加大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运等关键产品研发与集成示范应用力度,科技助力垃圾分类。建设服务城市精细化管理及城市安防、交通管理的智慧灯杆,拓展智慧停车、智慧井盖等应用场景。(责任单位:区城管局、城管水务集团,各园区、街道)

11. 智慧建设。构建建设工程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实现建设工程全流程、全区域、全要素监管。推动先进技术赋能城市建设和建筑业应用场景的开发。(责任单位:区建设局、城建集团,各园区、街道)

12. 新型基础设施。推进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改造。加快交通、水电气热等市政领域数字终端、系统改造建设。加快5G网络规模部署和商业应用,推进车站、社区、商场等重点区域5G基站和配套网络建设,推进骨干网、城域网扩容,推动家庭宽带千兆、百兆接入普及。推进工业、交通、物流等重点领域物联感知设施部署。探索开展无人机、机器人运转所需配套设施建设。(责任单位:区发改委、建设局、城建集团,各园区、街道)

(三)围绕民生服务,开发一批民生数字化应用场景

13. 聚焦社区生活。开展“美丽家园”行动,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在车牌识别、人脸识别、区域管控、异常行为分析等方面融合应用,推进住宅小区尤其是老旧小区安防监控设备增设和改造。逐步提升小区特别是老旧小区的数字化和智慧化水平,利用智慧家园(智慧物业)管理平台,实现政务服务协同化、业主自治在线化、居民生活便捷化。(责任单位:区房产局、公安分局、新城房产集团,各街道)

14. 聚焦医疗健康。在医疗健康领域引入人工智能、5G、区块链、物联网、身份认证等技术,加快推进“智慧医院”“互联网医院”建设,围绕医院智能化管理、智能化诊疗等关键环节,加快预导诊机器人、语音录入、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等技术布局,推动医院内部流程再造,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拓展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影像读片、病症筛查、远程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场景建设。(责任单位:区卫健委,各园区、街道)

15. 聚焦现代教育。探索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先进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场景开发开放。推动未来教室建设、综合素质评价、在线学习、学业测评、体能测评、校园安全、招生和培训等方面的智能化工作,逐渐形成教育大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推动教育现代化。建设以移动终端、智慧教室、智慧校园、智慧教育云等为主要标志的智慧教育环境,推动场景示范应用。(责任单位:区教育局,各园区、街道)

16. 聚焦智慧房产。以全国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试点为契机,着重打造市场监测、租赁监管、智慧物业、智慧房安等智慧房产重点示范子项目应用,协同探索城市治理新模式。(责任单位:区房产局,各园区、街道)

17. 聚焦智慧水务和电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水务业务深化融合,基本完成智慧水务总体框架搭建,统筹推进水务调度、排水管理、河湖管理应用系统开发,建成智慧水务平台。鼓励面向智能配电网的5G技术融合应用,实施智能化管理,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提高电网安全性和经济性。(责任单位:区水务局,各相关园区、街道)

18. 聚焦智慧文体。不断提升文化科技融合建设水平,发展数字出版、游戏动漫、影音娱乐、小视频、直播等一批文创应用场景建设。丰富工业设计、工艺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设计等多元化场景内容。(责任单位:区委宣传部、区文旅局,各园区、街道)

 

附表:1. 重点应用场景项目登记表

2. 重点应用场景项目汇总表

附表1

重点应用场景项目登记表

应用场景

项目名称

 

应用场景

所在区域

建邺区

应用场景

所属领域

¨产业发展:(具体细分领域)

¨城市治理:(具体细分领域)

¨民生服务:(具体细分领域)

¨其他领域:(具体细分领域)

应用场景

搭建单位

 

 

搭建单位简介

 

注:不超过150字

 

搭建单位性质

¨国家机关 ¨事业单位 ¨社会团体 ¨国有企业 ¨民营企业

¨外资企业 ¨其他(请注明)

搭建单位联系人

姓 名

 

手机号码

 

应用场景简介

注:不超过200字

应用场景

建设实施方案

一、建设背景和可行性分析

二、建设思路和目标

包括对产业发展的示范带动,对本地新技术、新产品的集聚与使用等。

三、建设主体及建设内容

四、进度安排

五、资金概算

六、保障措施(其它)    

可另附页

照片

请提供搭建单位宣传图片1-2张,应用场景项目图片1-2张,照片不小于1MB,照片不要复制在WORD文档中,连同该表放在同一文件夹中一并提交。(如有视频,也可提供)

附表2

重点应用场景项目汇总表

序号

应用场景

所属类别

具体细分领域

应用场景建设区域

应用场景项目名称

应用场景

搭建单位

项目起止日期

项目投资额       (万元)

应用场景概述(不超过200字)

欢迎合作

的方向

是否有本区企业参与(具体合作情况)

是否应用南京市创新产品(产品名称及使用情况)

联系人

联系

方式

1

城市治理

智慧

政务

XX区

XX

单位全称

2020.03-

2023.03

3000

例: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支撑,建设数据中台和业务中台,加快各类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项目建设将为南京市软件企业提供新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应用机会。

……

 

例:1、物联网感知层技术

2、大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

3、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技术

4、数字孪生技术

……

……

……

XX

填:手机号码

2

 

 

 

 

 

 

 

 

 

 

 

 

 

智慧医疗项目建设解决方案范文第3篇

智慧城市是全球城市化演进和信息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交汇,是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和知识经济发展的产物。上海正处于转型发展阶段,同时面临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等诸多问题,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不仅能促进云计算、物联网、新能源材料等高新科技的发展,也可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物流、医疗、建筑、环境、社区等方面的深化应用催生一大批新生业态。

2011年,《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提出,要通过三年持续推进,基本形成“基础设施能级跃升、示范带动效应突出、重点应用效能明显、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相关产业国际可比、信息安全总体可控”的良好局面,为上海信息化整体水平继续保持国内领先、迈入国际先进行列奠定坚实基础。时值2013上海智慧城市体验周活动开幕之际,当下上海智慧城市工作进展如何,值得一一盘点。

信息基础设施:要跑车,先修路

徐家汇商圈里人流如织,但排队侯位的“吃货”们却笃悠悠地刷着微博,他们可不担心刷爆流量,因为随着上海在国内率先推出公共场所WLAN统一公共服务“i-Shanghai”后,市民在有“i-Shanghai”无线网络覆盖场所就可以通过统一登录认证后获得每天两小时的免费无线上网服务。作为现代化城市发展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上海信息通信基础环境不断优化,“信息跑车”在“信息高速公路”上真正实现飞驰。目前本市在光纤到户覆盖能力和用户规模、WLAN覆盖密度和规模、城域网出口带宽、高清电视和高清IPTV用户数、三网融合试点业务用户规模等方面都走在全国的前列。

稳定高效的城市宽带网络是消灭信息孤岛的基础,截至2013年6月,全市光纤到户覆盖总量约为730万户,光纤接入使用用户超过270万户,光纤用户占全市家庭宽带用户比超过60%。光纤网络覆盖能力和用户规模提前一年完成智慧城市三年行动计划目标,并完成450万有线电视用户NGB网络改造,完成郊区195万有线电视用户数字电视整体转换,成为国内首个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示范城市。通过示范工程建设,也带动实现了网络核心设备、终端以及业务平台的产业化。第三方专业维护工作目前也已初见成效,2011年,上海在全国率先创新网络入户运营模式,成立上海市建筑通信网络有限公司,作为第三方专业机构统一协调网络入户前的“最后一公里”争端,让各家网络运营商有机会在小区网络接入上打破垄断,实现了公平竞争。

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普及,无线网络现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信息服务。截至2013年6月,WLAN覆盖场所总量已达1.8万处,AP数近14万个。所推行的统一公共服务“i-Shanghai”已完成全部450处场所建设并投入试运行。同时,上海正积极推进第三代移动通信(3G)网络优化工作,基本实现全市1Mbps以上无线宽带覆盖,中心城区和郊区新城、中心镇3Mbps以上覆盖。自2011年至今,共计完成约1500处移动通信宏基站站点和800处室内覆盖站点建设。随着4G时代临近,在TD-LTE试验网建设等方面上海正加快脚步,现已基本完成700个室外宏基站和300个室内分布系统建设,覆盖面积190平方公里,约占中心城区的30%。

在通信枢纽和功能设施建设领域,本市国际互联网出口宽带超过600G,城域网出口宽带达到3000G,集约化基础信息管线长度超过8000沟公里,接入楼宇超过4800栋。全市IDC机架数已超过30000个,并已基本完成上海超算中心四期建设预研工作。

自2001年“十五”计划纲要首次明确提出“三网融合”理念,至今,上海全市IPTV用户达184万,数字电视用户超过392万。全市高清电视和高清IPTV用户已达135万户。

合理规划是上海信息基础设施下一步发展的保证,《上海市公用移动通信基站站址布局专项规划》、《外高桥保税区信息基础设施专项规划(2012―2020)》、《上海市闵行区马桥旗忠大型居住社区信息基础设施专业规划》等一批重点区域以及郊区新城的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专业规划和落实工作正有序开展。高速公路、部分重点产业园区的信息基础设施优化建设方案也正逐步落实。

电子政务:审批“瘦身”更“塑形”

过去注册企业,即便经工商审批通过已核发营业执照,企业到其他部门办审批还需提供相同的数据、信息。但目前,本市已确定可供共享的审批信息2152类,将极大地减少企业提交重复材料,减轻企业负担。这得益于近年政府对审批流程的“瘦身”,更是推广实施的行政审批标准化及信息共享平台为流程“塑形”的结果。上海在推进网上并联审批的基础上,确定了以网上审批平台为依托,以着力推进单部门审批事项规范上网为抓手,以全力打造网上政务大厅一门式网上服务功能为目标,实现全部行政审批事项全程上网,打破各部门间的信息孤岛,形成统一的城市管理平台。

网上行政审批平台自2010年上线至今,全市17个区县全部完成区级平台部署并实现市、区两级业务联动,为全市跨部门协同应用和单部门应用提供统一的基础支持。网上政务大厅于2010年9月1日开通运行,截至2013年6月底,累计访问量超过162万。具体包括6大功能板块,共汇聚了658个行政审批事项和17个区县网上办事平台,1313项政府网上办事服务项目。收录了92个市政府部门、21个区县政府行政服务中心、205个社区行政服务中心受理窗口信息,以方便申请人查询办理点信息,提高办事效率。通过前期准备与研究实施方案,2012年12月初,确定了市质监局、市建设交通委、市环保局三家试点单位共6个行政审批事项以“双轨制”模式进行试点工作,系统于2013年3月1日正式上线试运行。截至6月底,三家试点部门共6个审批事项总办件数为6833条,实现了部门审批信息实时交换,试点初见成效。

“法人一证通”作为三年行动计划中的重要信息化应用项目,以法人数字证书为载体,通过统一证书应用标识和接口,实现各部门业务系统证书互认。至2013年末,将实现各部门业务系统的证书互认,为各类法人在不同政府部门、不同业务系统在线办事提供统一数字认证服务,使大多数行政许可、证照年检、资质管理、信息申报、资格认定、招标采购、项目申报、统计申报、费用缴纳等均可在线办理。截止2012年12月,全年累计发放法人一证通10.2万张,推动了各部门网上办事业务的全面发展。在基础信息库建设方面,法人信息共享与应用系统(一期)现已包括企业、事业单位、机关、社会组织和其它等五大类法人主体,累计入库法人信息达147万户,为20个委办局提供了法人数据的查询应用。2012年下半年启动了法人信息共享与应用系统(二期)建设,完善进一步入库信息和服务方式,充分发挥法人基础库的支撑作用。

诚信是公民在社会的立足之本,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是一项关系上海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新一轮发展全局的基础性工作,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和关键环节。平台主要采集来自政府部门、司法部门、公用事业单位3个方面与自然人、法人相关的公共信用信息。2013年6月3日,平台已面向政府部门开通试运行,可提供查询的登记类、资质类、监管类、违约类信息已达2.8亿余条。

卫生信息化:联动医疗惠及基层

在闵行区的各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居民只需轻轻一刷手中的卡片,按照提示简单操作,就能实现自助挂号、取药、缴费、预约,同时可在闵行健康网上随时查询自己的健康档案,而闵行区任一医院的医生也可以在需要时按规定读取患者的检查结果,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这种信息化医疗方法在上海已不是个例,在闵行、闸北等区开展的区域检验联动工作使社区医院所做诊疗结果通过信息网传输到三级医院,由专家进行会诊,极大地提高了诊断质量和效率,居民在基层就能享受到三级医院专家的服务。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也提升了优质卫生服务资源的辐射能力。

这种医疗便利得益于2011年启动的“基于市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卫生信息化工程”(即“健康信息网”工程),该项目旨在进一步完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并通过新建的市、区二级平台实现系统的互联互通和共享交换,建立全体市民的健康档案,并进一步促进健康档案在各项卫生服务的利用。“健康信息网工程”经过两年的建设,已网络覆盖全市近600家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同时,已完成上海卫生数据中心建设,建成健康档案数据库,实现了健康档案的动态采集、动态维护,初步实现“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的目标。目前,上海的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数据库已经建立了3000多万份动态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数据库中已经采集24亿多条个人诊疗记录,每天新增1600万条诊疗记录。2012年,“健康网先期试点项目”还当选了年度全国十大最具影响力医改新举措。

此外,“医联工程”作为上海市有关部门为解决看病难问题而实施的大型医疗改革工程,致力于建设一个信息交换共享平台,以此帮助医生提高诊治水平,帮助患者降低医疗费用。目前,基于医联平台的统一医疗预约服务系统已开通运行,市民可通过网络、电话等多种方式进行预约,大大方便市民就诊。

智能交通:城市脉络“疏通剂”

宝山区友谊路东段,10个公交站点的电子站牌正途径的13条公交线路、共227辆公交车辆离停靠站点的距离信息,让市民对路面情况一目了然,能准确把控自己的出行时间。而这只是上海“智能公交”系统的一个缩影。上海市基于物联网的公交基础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已基本完成,包括上海市公交线路站点统一编码、公交基础设施数字化管理系统、公交线网规划分析系统、公交车电子营运证系统和电子标签等系统都在逐步完善。2012年底,基于集群调度线路的“掌上公交”手机系统开通,通过智能手机就可以实时查询公交车辆到站信息,受到市民的高度关注和欢迎。除了公交运营管理和调度信息化,轨道与公交换乘信息也正在逐步完善之中,这些都为上海城市交通脉络的正常运行提供了支撑。

对于广大自驾车主,一款名为“智行者”的软件已实现用户对上海市路况的整体了解,方便用户及时掌握市内主要区域的道路状况,根据不同的路况优化行车路线,节约旅行成本。当驾车驶入指定区域时,会提前弹出该区域的交通路况简图,并对事件、施工、阻断等信息进行语音提示,使用户可以提前掌握该区域路况,随时变更行车路线。

自2008年12月31日,上海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ETC系统开通运行以来,本市已建成184条ETC车道,分布在19个主线收费站和64个匝道收费站。同时,为促进长三角交通一体化发展,于2012年7月底完成沪浙间ETC系统联网测试,8月正式实现泛长三角区域ETC系统联网运行。

停车诱导系统作为城市智能交通的组成部分,能合理安排停车,减少驾驶员寻找停车泊位而产生的时间浪费和附加的交通量及尾气排放,已经成为体现一个城市智能交通水平的重要标志。黄浦区深化2012年原卢湾区域智能停车服务系统一期项目及LED节能改造的建设成果,扩展智能交通信息平台的运用。2013年4月,原卢湾区域智能停车服务系统一期项目已正式通过验收。杨浦区则通过停车诱导三期工程改造9块二级诱导屏,新增10块三级停车诱导屏,使得诱导覆盖面涵盖17个停车场,6838个停车泊位,缓解了交通压力。

智能交通的发展同时带动了车联网技术革新,国产化汽车电子关键技术研究取得突破。本市汽车电子产业成为国内产业门类中最为齐全、配套规模最大的市场。2012年,全市汽车电子产值达830亿元,占国内市场的30%。本市企业运营服务的车载信息服务用户数已达到百万级规模,实现服务收入突破8亿元。

电子口岸:助力港口“大通关”

自从有了“一单两报”试点,专职从事企业报关的工作人员们都舒心了不少,多个部门排队敲章成了历史,现在进出口货物报检、报关信息只需一次录入,即可分别报送检验检疫与海关两个部门。这种以申报信息的兼容共享减少申报信息重复录入的实施方案由市口岸办会同上海海关、上海检验检疫局相关业务部门联手开展,目前试点企业逐步扩大到23家,优化了口岸通关环境,促进口岸贸易便利化进程。电子口岸“大通关”提高了口岸工作效率,为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提供了更合理、规范、畅通且成本更低的物流交接。

除了“一单两报”,上海电子口岸支持推动的全国海关税费电子支付系统已经完成在全国关区的推广工作,从2013年开始网上支付系统及上海EDI电子支付系统均切换到全国版系统。目前,累计用户36641家,2013年累计交易金额达5102.47亿元。同时,集中汇总征税系统、全国海关税费电子支付系统、特殊区域业务新版系统都已完成,并进入了稳定运行期。

检验检疫业务电子一体化监管相关系统经过三年建设,已经基本实现了覆盖企业申报、货物检验检疫审核、放行等环节的全程电子化。相关系统自推广运行后,实现了空港、海港口岸入境货物的全申报,加快了货物在检验检疫的放行速度。

邮政快件应用系统开发改造工作是由铁路检验检疫局、邮政单位以现有空运业务为参考模型,在2013年5月完成应用系统开发改造工作。目前正就统计分析方面的需求做深化开发,待邮政单位接口对接到位后正式启动运转。

中国海事数据备份中心于2012年进入常态化运行阶段。2013年,交通部海事局正式将备份中心升格为“全国海事船舶动态监控中心数据中心”,2013年上半年,基于“全国海事船舶动态监控中心数据中心”,完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综合信息平台船舶动态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前该报告已送市发改委评审。

电子商务:“双推”得共赢

上海灯具城在本地市场已打拼多年,随着电子商务兴起,上海灯具城顺应照明行业分工精细化和专业化的趋势建立照明快车网,通过线上线下的资源融合,全力打造整合产业链功能的服务型平台,在研发设计、品牌销售等方面赢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照明快车网只是众多小微企业触“电”中的一个案例,近年来,本市电子商务一直保持较好发展势头,年交易额从“十一五”末的4253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7815亿元,年均增长超过35%,其中B2B交易额占交易总额比重持续保持在9成左右。电子商务正向本市国民经济各领域加速渗透,成为提升上海企业辐射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力量。

为顺应电子商务应用与市场发展的需要,自2010年起,上海连续组织实施电子商务“双推”工程,取得初步成效。4年来,从市信息化发展专项中累计安排4000万元“双推”资金,遴选“双推”工程电子商务服务平台35家,采用“政府贴一点、平台企业让一点、中小企业出一点”的资金支持方式运作。“双推”工程契合了中小企业的实际需要,有效降低了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应用门槛,同时助推了电子商务平台企业的市场拓展,极大激发了电子商务服务领域的创新精神,带动电子商务服务市场的快速成长。

“两化融合”:制造变身“智造”

在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里,全球协同设计、以数字化设备提升飞机制造水平已是常态,“两化融合”使商飞集团业务流程、管理方式、节能减排能力提升到一个崭新高度。目前,上海“两化融合”渐入佳境,信息化时代的“制造”正逐步变身“智造”。

按照国家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战略部署,加快以“两化融合”促进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探索实践,2012年,上海“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已达到75.53。随着典型示范效应不断显现,“电梯制造和服务全过程的信息化集成”、“船用大功率柴油机数字化协同设计”、“大型海工装备协同研发与制造”等一批业务协同和集成性信息化项目不断涌现,“多维产销一体化平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平台”、“时尚产业综合信息化服务平台”等一批平台服务类项目投入运用。2012年,上电科“新一代智能配电与监控系统开发与产业化”等5个项目获得工信部“两化融合”专项支持,上海电气、上汽等13家企业被工信部认定为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

随着《“智慧园区”建设与管理规范通用规范》,上海提出智慧园区建设通用要求。在临港产业园区提出智慧园区标准体系框架和标准列表,实现园区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和技术标准的全覆盖。浦东等5个“两化融合”实践区在智慧城市、智慧园区、新兴技术应用推进等方面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复旦等4个“两化融合”研究中心和中国商飞等10个重点实验室产学研协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推动了一批项目建设。

同时,“两化”深度融合“进区县、进园区、进企业”系列宣传培训活动也获得进展,通过开展小型展览、专题讲座、政策宣讲、企业诊断、参观交流、信息化体验等形式,为上海继续“两化融合”之路提供了保障。

信息产业:好案例引领新实践

“让碧云大管家查一查。”这句话现在经常挂在金桥镇居民的嘴边。这位“大管家”何许人也?原来“碧云大管家”智能家庭终端是在上海浦东新区推出的社区服务平台,上至医疗、交通,下至家政、垃圾管理,“他”能提供的服务一应俱全,而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才是“大管家”真正的智囊。作为上海大力推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造业已成为智慧城市发展最有力的支撑。至2013年,上海电子信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已达6791亿元,在全球经济低迷的大势下,为实体经济企稳起到支柱作用。

作为我国物联网技术和应用的发源地之一,2012年,上海物联网产业在全国率先达到千亿元规模,相关企业数超过300家。在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方面,上海企业拥有的MEMS传感器芯片、工业实时数据库、海量实时图像处理等一批关键技术打破了国外垄断。在应用示范层面,政府搭建公共平台和建设示范工程助推物联网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在RFID、手机物联网、车联网等领域产生多个百万数量级终端的规模工程,特别在民生领域,这些规模化示范工程为市民构建起便捷高效的出行网、安全网和健康网。

云计算是被认为继个人电脑、互联网之后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又一次重大变革,上海在推动云计算发展和应用上有颇多举措。如推动东方有线等电子政务云平台项目加快实施,已完成首批设备采购;推动中小企业服务云平台建设,组织各类信息服务业企业与中小企业服务云平台对接;组织银联、盛大等国家云计算示范工程项目中期检查,进一步争取国家专项支持;组织开展《上海市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云计算”专项工程实施方案》的媒体宣传;征集编写《上海云计算应用示范案例》。

在TD-LTE技术制造业领域,上海核心芯片的技术水平和产业化进度继续领跑国内厂商,测试仪器的研发在国内率先取得突破。在2011年,获工信部科技司支持成立TD联盟上海分会、上海TD-LTE产业联盟。在2012年深圳高新技术展上,上海专题馆“TD-LTE从上海起航”获得工信部和重大专项组的认可。

在经受2011年和2012年连续两年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全球半导体市场低迷的背景下,本市集成电路产业仍然保持逆势增长,2012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668亿元,产业整体实现利润总额42.8亿元,产业销售规模占全球的比例提升到4.0%。在技术层面,2012年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业开发成功的集成电路产品近120款。在集成电路封装测试技术上,上海不断引进或自主开发先进技术。在装备材料业方面,中微半导体自主研发生产的90nm/65nm和45nm/22nm等离子体介质刻蚀机的整体性能指标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服务业也同步推进。2013年一季度,上海信息服务业实现经营收入975.89亿元,同比增长18.3%。预计2013年可实现经营收入4300亿元,将同比增长18%;而在“十二五”末可实现6000亿元的收入预期。为扶植高端软件建设,上海制订《上海市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软件”专项工程实施方案》(送审稿);在推进正版软件使用方面,签订微软Office365和Windows Azure的部署协议,目前Windows Azure中国运营已正式上线;征集国产基础软件优秀解决方案,对200多家市级预算单位开展国产基础软件宣传与培训;编撰《2013年上海软件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在新兴业态方面,上海提前布局大数据产业,组织企业召开上海发展大数据产业研讨会;积极跟踪了解信息消费,开展扩大信息消费促进上海经济转型发展专题研究;指导网络信贷联盟加强媒体宣传;指导举办首届金融信息服务业论坛,探讨信息技术与金融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经验。

智慧医疗项目建设解决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社区养老;智能养老;公共智能养老服务平台

[DOI]10.13939/ki.zgsc.2017.02.142

1 社区公共智能养老服务平台构成

社区智能化养老服务平台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空间地理信息管理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核心是远程控制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结合。一方面优先满足老年人及其家庭关注的基本及重要的需求,提高老年人及其家庭的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质量;另一方面要整合社区、社会、企业及政府资源,充分发挥各类角色在社区发展中的作用。

1.1 社区智能医疗服务系统

我国医改提出要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诊”,其中“基层首诊”是关键。社区智能医疗服务系统通过对老年人日常指标监测数据的分析预警,解决“最后一公里”的数据采集问题。社区智能医疗服务系统通过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周边医院或健康机构的合作,为老年人建立电子健康跟踪档案,包括老年人过往病史、居住地址、身体状况相关数据等内容。根据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和发病风险将老年人分为若干等级,根据需要,对风险等级较高的老年人应增加日常检测的频率,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通过日常生活中对老年人身体相关健康指标数据的采集、分析,从而及时预警老年人身体出现的不适状况,提早发现、及时治疗,并随时记录进入健康档案。监测的结果将通过数据分析平台进行处理分析,如果监测数据正常,将通过短信等形式告知老年人日常监测结果并发送医疗常识和医药健康知识。如果监测数据出现持续异常,将发送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老年人的子女或主要亲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时结合老年人过往病史给出初诊意见发给老年人及其子女亲属,建议进行预约确诊。老年人可以进行网上预约挂号以及预约上门定时检查等服务,为老年人提供了便利。

社区智能医疗服务系统的功能:一是日常生理指标监测:通过佩戴式设备或者社区固定式监测仪器对老年人的血压、血糖、血脂、心率等指标进行监测录取;二是健康档案:存储老人详细的身体健康信息,包括基本健康状况、各项生理参数、生活质量情况、反馈信息;三是健康评估:融合分析多项生理参数,与历史数据做纵向比较,客观实时地评估当前身体状况;四是健康咨询诊断:老年人及家属、护理人员均可通过拨打协作机构的服务电话,咨询相关健康问题。医院在接收到老人数据后,对其中的预警数据给出及时的处理;五是健康指导:基于对老人健康档案的评估结果,对相关人员给出针对性的建议,内容包括营养配餐、运动方式、睡眠改善和用药指导等方面;六是健康大数据:整个地区的老年人数据汇总至数据平台进行分析,生成地区疾病图谱等,为政府制定卫生政策提供数据基础。

1.2 社区智能居家服务系统

通过智能化服务终端发出申请,直接接通服务信息平台的人工服务或者网络自主下单,由社区智能居家服务系统根据老年人的要求以及加盟企业预留的信息,经过对老年人的服务需求、过往服务历史偏好以及企业能够提供的服务和综合评分进行智能化匹配,选择符合老年人需求的服务人员或者商品进行服务。系统对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人员的服务过程进行实时跟踪,由老年人对员工的服务进行评价,评价信息直接由老年人或员工的智能终端进行传输。避免了人为的修改,监督了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质量,通过对服务过程的监测也就减少了员工与老年人之间的纠纷。

社区智能居家服务系统能够通过服务跟踪和评价对市场上的居家养老服务提供商进行排名,进而在下一次的派单过程中实现优先撮合匹配,鼓励服务提供商服务质量,也为居家服务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实时提供数据支持。老年人过往使用服务的类型、使用频率、要求偏好数据、使用要求也将录入系统,通过数据分析为老年人提供最恰当的服务供应。

社^智能居家服务系统为老人提供丰富多彩的居家服务。

一是商品购买服务。通过手机App对纸质商品目录的产品条码进行扫描,社区智能居家服务系统通过对线上线下商品供应商进行比价,自动选择推荐商家及汇报价格,一键下单,物流配送上门,实现老年人足不出户购物。

二是主动关怀提醒服务。通过有声短信进行发送,方便老人收听。例如:生日关怀(系统根据老人生日时间按照系统设置自动给老人发送生日问候和给子女发送生日提醒)、用药提醒、天气预报、保健知识、政府政策、集体活动等,充分地体现了社会及子女对老人的关怀和爱护。智能提醒子女在老年人的重要日子送上关怀问候,或者定期提醒子女电话问候老年人。

三是心理咨询服务。老年人从工作到退休,从健壮到衰老,在身体转变的同时心理很容易出现偏差,如不及时调整心理,再经过外界事物的刺激容易诱发老年人的精神疾病。智能化养老提供免费心理咨询热线、网上心理交流平台、定期心理疏导服务,帮助老年人调整心理状态。

四是老年人互相交流服务。在智能化养老服务系统的终端界面设置老年人交流群,并根据老年人的兴趣爱好为老年人推荐有相同爱好的人员,与志同道合之人一同切磋、交流经验和学习心得。相同爱好的老年人超过一定数量,可组织成立老年人社团,设置专门的页面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社区进行集体活动。

五是老年人学习服务。通过在智能手机或智能电视终端界面开设课程,与本地各老年大学和老年学习网合作,建立老年人远程大学。根据老年人的需求进行课程安排,学习内容可以根据老年人的需要进行设置。在学习结束后,也应对老年人进行定期调查评估,反馈学习成果,以便对日后课程设计做出改进。

六是家庭照片推送服务。系统自动从老人子女或家人的社交账号中选择推送照片至老人的手机端,让老年人能了解他们的动态。

1.3 社区智能出行服务系统

滴滴打车的《2016年老人出行习惯调查报告》显示,50~70岁老人更容易觉得面临出行难问题,在他们看来,频繁换乘、大量步行和扬招打不到车,是出行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有近两成被调查老人在遇到出行难题时会放弃出行。公交车是老人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老年人出行主要遇到的问题包括去哪里、怎么去和以什么方式去的问题,通过社区智能出行服务系统一方面提供各类活动信息和场所信息,提供和拓宽老年人的出行选择;另一方面通过该系统能够合理安排老年人出行时间、线路规划和出行方式。

社区智能出行服务系统建立需要政府、交通运营企业及个人三方联动。政府设立社区内连接休闲活动场地、地标场所、社区服务中心的专门巴士循环线路,公交运营企业为每辆巴士安装智能车载终端设备,实现位置监控、视频监控、智能调度本地录像储存、3G网络视频传输、射频卡数据采集和传输、车辆运行信息采集和传输、GPS自动报站和位置提醒。同时在社区内建立一定数量的出行电子板,即使没有智能手机的老年人也可以通过刷身份证在出行电子板自己的位置信息和目的地信息。

社区智能出行服务系统主要提供的服务包括:

一是社区活动及定制活动推荐。老年人主要活动范围仍主要集中在所居住的社区之内,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对社区内活动获知较少导致参与度较低。同时老年人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通过定制活动通知,当有相关活动在本地市内举办时主动推动信息。

二是线路规划。通过语音等方式在智能终端设定好出发点和目的地,由系统自动选择合理出行路线。与百度或高德等地图合作开发导航系统,建立一键回家模式,通过语音规划路线,还可以让儿女随时获取老人的实时轨迹,给父母提供安全保障。

三是出行时间。针对采用公交出行方式的老年人,社区内公交巴士均安装智能车载终端设备,智能出行服务系统会采集各个巴士的定位信息,结合行驶的路线及当前路况信息,预计到站时间,将预计到站时间表实时更新并显示在智能终端。智能系统可以根据预计到站时间、老年人的出发点和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来建议出行时间。

四是智能打车。通过一键呼叫人工服务或社区智能出行服务终端输入出发地点、出发时间、到达地点、用车要求、联系电话等信息,接入打车软件或出租车平台,提前联系用车。或者利用出行电子板输入到达地点,接入打车软件或出租车平系用车。

五是智能顺风车。老年人通过社区智能出行服务系统或者路边出行电子板自己的目的地,社区安装有该系统客户端的有车志愿者将能够实时看到的信息,志愿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计划安排选择是否搭乘老人到达目的地。

六是智能支付。可以使用多种移动支付方式或者由他人代付等方式进行智能支付。

七是公交数据分析。通过对老年人在公交车上打卡的次数分析,找出老年人乘车出行的特点、出行比较集中的时段,为老年乘客出行提供参考。

1.4 社区智能安防服务系统

老年人的人身安全永远是在第一位,但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在记忆力、专注力和感知力方面不可避免会有衰退,身体其他各项生理机能也是如此。容易出现忘关煤气、门窗、外出走失等情况或者在家中摔倒昏厥等事故发生,导致较为严重的后果。社区智能安防服务系统使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家庭内部设施和老年人行动的感知识别,使用空间定位技术对老年人的位置实时记录,通过智能化分析得出结果,利用网络化互联将信息及分析结果发送至指定接收端与接收人。

社区智能安防系统的建立一方面需要老年人家庭做好家居的智能化改造;另一方面需要做好社区居民的参与,当警报发出的时候,老年人的邻居或者老年人身边的人需要参与核实或者实施救助。

社区智能安防系统包括:

一是智能门禁。使用智能门锁防止老年人忘记带钥匙或忘记锁门,通过人脸识别、刷智能卡或者智能手机开门,或者门未关闭也会报警提示。

二是微波防盗。在家庭中安装微波探测器或视频监视器,当老年人不在家,微波探测器检测或监视器到房间有人走动时,系统会自动报警及发出警报声并通知老人。

三是水电煤监测。家中配置煤气泄漏探测器和机械手,当煤气泄漏时,系统会自动报警并自动关系煤气阀。安装电动水阀和更换智能插座,当老年人离家超过10分钟时,系统会自动提示老年人家中未关闭的水、电、煤气,可设置自动关闭或手动关闭。

四是物品防丢失。在重要的物品上粘贴电子防丢贴片,在10米的距离内按下手机App上的按钮,电子防丢贴片会发出声音。电子防丢贴片也可以实现对手机的反向搜索。

五是音频记录系统。在室内非私密区域(如客厅、阳台)安装360度旋转摄像头,老年人子女在紧急时刻调看室内画面。

六是摔倒报警。老年人独自在家中摔倒可能造成严重后果,通过安装带有微波侦测功能的智能插座或者老年人佩戴设备,在检测到老年人长时间没有活动轨迹或倒地时,系统将会自动报警,联系老年人及其子女。穿戴设备反馈信息至平台,平台计算后发送指令到其附近的邻里互助个人,实现邻里互助的智能化。

七是外出定位。通过手机App或者佩戴设备,系统可以快速定位老年人所在位置,防止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年人走失。如果老年人在遇到紧急情况,可以一键紧急求救,系统会自动上报服务中心、家属。

八是周界报警。老年人活动区域一般相对集中,可以选择设定活动边界,超过活动边界,系统将会预警并提示。

九是急救二维码。系统将为每个老年人生成一个急救二维码,当老年人在外晕倒或者需要救助的时候,社区内的成员只要扫描该二维码就能了解其主要联系人,医务工作者通过专门的终端或App扫描,就能马上了解该老年人的过往病史、过敏史、基本个人情况、过往的日常监测数据。

2 社区公共智能养老服务平台与社区组织、个人及设施的融合

社区各类养老设施部分由于距离较远常存在利用率不高或处于闲置状态,部分设施则由于人手不足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通过智能出行系统能够大大提高老年人出行便利性,拓宽出行半径,增加社区内各类设施的使用率。利用智能安防系统能对活动设施进行远程的监控和对区域内活动的老年人进行监测,有利于提高社区设施的管理效率和安全性。社区组织可以通过智能居家服务系统为老年人活动信息和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服务,未来系统更能通过认知学习技术识别哪些老年人需要哪些社区服务。

社区养老综合服务中心设有健康小屋,老年人可以日常到健康小屋测量身体各项基础指标,依靠智能医疗服务系统,日常数据将汇集到一起,长期的数据对比分析可作为未来疾病诊疗的依据。

通过社区公共智能养老服务平台能使社区内更多个人参与到社区“为老年人服务”志愿者队伍,关注社区内老年人的生存状态。社区内的个人可以加入智能出行系统为区内老年人提供顺风车服务,也可以接收智能安防系统的指令,第一时间关注住在隔壁或附近的老年人状况。

3 社区公共智能养老服务平台建设准备

3.1 消除数字鸿沟

智能化养老服务应具备以下内容:更灵敏的智能感知、更便捷的信息交换、更深入的数据分析。更灵敏的智能感知是指可以随时随地快速感知、获得信息的机器设备,更加便捷地获取信息,以便能够及时了解到老年人的需要,迅速地做出反应和安排;信息交换是指通过一个服务中心平台集中管理老人的档案和信息,并实现和政府的户籍人口信息之间的联动和信息共享,使不同老年人的不同需要通过不同部门的相互协助更好更快地完成;更深入的数据分析是指数据和信息获取,以及服务的提供过程更多地依靠互联网和物联网的技术来支持,从收集的数据中分析老年人的潜在需求。

要实现真正的智能化,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完善是基础,各主体间信息数据互联互通不可或缺。社区智能养老体系的运营涉及包括民政部门、医疗部门、公共交通部门、公安部门、智能终端企业、平台运营商、各养老服务提供企业或机构,运营过程会产生大量的老年人动态数据。动态数据的分析要结合老年人静态数据进行,静态数据包括老年人的基础信息。动态数据和静态数据一起成为社区智能养老体系的数据基础。

3.2 技术层支持

平台及系统建设及软件开发。社区智能养老体系建设应按照统筹协调、分步完成的原则进行建设。以社区智能化管理系统为核心,整合互联网、物联网、呼叫器、智能感应装置、热线服务等功能,形成系统的为老服务信息平台。平台及系统的建设应与国内外在智能养老有丰富经验的企业合作开发,例如国外的微软、IBM及国内的华龄集团等。

基础网络建设。社区智能养老体系中各系统的联结主要通过互联网来实现,大型通信企业应充分发挥优势作用,依靠自身的技术基础,推动无线网络和高速光纤的覆盖范围,特别是老旧社区的网络基础设施升级,提高网络信号传输质量,保障互联网网络的快捷通畅。

终端a品供给。发挥我国制造业优势以及结合物联网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孵育扶持本地企业生产符合技术要求的智能终端和各类感应器,由行业或政府统一产品标准,推动本地智能养老产业的发展。

3.3 资金层支持

社区智能养老体系是一个较为庞大和系统的建设项目,项目具有半公益性质,初期建设的资金投入较大。主要集中在各系统平台的建设维护、部分社区的基础网络建设升级(老旧社区)、部分公共智能终端的安装(如公车的智能车载终端设备)、部分佩戴设备的无偿提供、人员招募培训等。

首先政府应对现有的养老投入进行重新的投入比例调整,将原先的部分资金投入社区智能养老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部分公共智能终端的安装。其次通过多渠道筹集社会慈善资金和发动社会人士资助项目建设。最后鼓励企业与政府采用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进行合作,建立系统平台。

3.4 政府扶持与监管

智能养老产业发展迅速,但在顶层设计、制度政策支持方面尚有不足。目前智能养老产业制度碎片化严重,而且政出多门、标准不一,严重束缚养老企业间的技术合作、行业市场的向外拓展。有些产品及服务标准则尚未建立,例如在智能产品特别是用户使用的终端设备的设计、生产应当设定行业标准,现有的产品参差不齐、价格不一,许多佩戴式设备系统平台的技术不成熟却打着智能养老的旗号,消费者购买后不能达到预期的作用,产品最终沦为摆设。这种情况一方面严重打击消费者对于社区智能养老的信心,另一方面也使得整个智能养老市场的正常秩序受到破坏。

完善政策扶持,推进智能化养老服务的市场化、产业化。社区智能养老体系的建立初期需要投入较大的资金,而我国老年人养老金收入现阶段普遍较低,市场消费能力较弱,属于微利行业且时间持续较长,给相关企业的运营带来压力。对于加入社区智能养老体系建设和运营的企业,政府应当在融资政策、土地供应政策、审批、行政收费、水电气收费标准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对部分符合条件的企业或者组织予以持续性的补贴。鼓励包括交通、医疗、居家服务、安防等行业的企业或社会组织参与到智能养老体系中。

设立市场准备准入门槛及市场监管。老年人市场的培育较难且较脆弱,同时老年人群体具备其自身特征,政府应对进入社区智能养老体系中的企业及组织设立必要的资质要求,确保提供有质量保障的产品和服务。做好市场监管工作,跟进企业或组织的服务质量,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

3.5 市场化运营管理

社区智能养老服务体系应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的原则进行。越来越多的养老项目打出“智能养老”旗号,但由于在市场运营管理上重视不足,缺乏足够的养老服务意识、缺少有执行力的养老服务团队,目前不少智能养老产品和系统只是表面光鲜,实则无用。智能养老产品或系统要发挥应有的功效,技术不是最大的障碍,服务才是关键。系统平台企业要建立成熟的运营团队,要对老年人及其家人进行培训使其认识社区智能养老体系的有用性以及形成合理的产品预期,同时重视服务响应速度和跟进服务质量以及客户使用感知。通过对老年人的数据分析,系统提供优化解决方案,提升老年人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刘刚桥,张良桥,吴卓.顺德老年人养老状况的调查分析――基于顺德老年人口状况抽样调查分析[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2(3):31-36.

[2]郑俊亮.广东顺德养老服务体系现状与发展建议[J].价值工程,2015,34(398):43-47.

[3]石刚,李子平.社区智能养老服务系统构建研究[J].电子政务,2015(4):8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