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百合栽培技术要点

百合栽培技术要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百合栽培技术要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百合栽培技术要点

百合栽培技术要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食用百合;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安徽霍山

中图分类号S64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8-0138-01

百合为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鳞茎可药食同用,野生多作药用,人工栽培多作食用,为清补保健佳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保健意识不断增强,百合市场需求量也随之不断增加,人工种植面积也不断扩大。

1种子处理

种子个体大,茎杆粗壮,生长势强,抗病能力强,产量也高,目前生产上主要采用无性繁殖实行大田栽培。因此,必须选择单个百合芽头4个以下、单个鳞茎重25~40 g,无虫伤、无病斑、芽头平、鳞茎圆整、鳞片洁白、抱合紧密、大小均匀的作种子。播种时必须进行种子消毒,消除种子带有的病菌。一般用5%菌毒清50倍液浸种约25 min,取出晾干后播种。

2选地整地

百合忌连作,而且前茬不宜种植葱蒜类作物。土壤宜选择地势较高、土层深厚、排灌方便、土质肥沃、疏松的砂质壤土。百合生长期较长,整地时一定要施足基肥。基肥以腐熟的农家肥为主,并配以饼肥,不能单一施化学肥料。一般施基肥37.5-45.0 t/hm2、草木灰750 kg/hm2、氮磷钾三元复合肥600 kg/hm2、饼肥1 500 kg/hm2。基肥要早施、深施,占总施肥量的60%以上。栽种前将施足基肥的土壤深翻细耙,拣净杂物,开沟作畦,畦宽1.5 m左右,畦面呈龟背状。沟宽20-30 cm,沟深15-20 cm,三沟配套。

3适期播种

播种时间以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为宜,不宜过迟,否则冬季不能及时发根,不能正常吸收水分和养分,从而造成百合在冬季消耗自身养分,影响第2年产量。一般用种量3 000-3 750 kg/hm2,株行距15 cm×25 cm,栽植15万株/hm2左右。开沟栽植,栽后鳞茎顶端盖土8-10 cm厚,过浅鳞茎易分瓣,过深出苗迟,生长细弱。为防止杂草及播种后土壤板结,可在垄面覆盖1层稻草,也可采用地膜覆盖[1]。

4田间管理

4.1中耕除草

百合鳞茎生长发育需要疏松的土壤环境,在冬、春季中耕2-3次,宜浅锄。如果5月连续下雨时间较长,土壤湿度大,也可浅锄1-2次,加快土壤水分蒸发,促进根系生长。化学除草应在播后3-5 d进行,用90%乙草胺乳油1 500 mL/hm2对水750 kg/hm2均匀喷雾于土表。

4.2肥水管理

一般追肥3次,第1次在12月中下旬施冬肥,以有机肥为主,施腐熟稀粪水22.5 t/hm2;第2次在4 月上中旬,苗高7-10 cm时,施腐熟的饼肥2 250-3 000 kg/hm2;第3次在打顶前后,施1-2次磷、钾肥。施肥时在离鳞茎稍远处行间穴施或开沟施,然后覆土[2]。此外,用0.2%磷酸二氢钾溶液进行叶面追肥,分别在苗期、打顶期和珠芽收获后喷施3次,增产效果明显。百合怕水渍,要求做到雨停畦干,沟无明水[3]。对露出鳞茎的地方,结合清沟,用土覆盖。

4.3去珠芽及打顶心

6月上中旬珠芽成熟时,在晴天用短棒轻敲百合茎基部,珠芽自行脱落到地上。一般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进行打顶,打顶前最好先用预防药剂防治病害,然后将顶心摘除,不要打掉嫩叶,选择在晴天进行,阴雨天不宜打顶。同时应将摘除的顶心带出田间进行焚烧或深埋处理[4]。

4.4防高温和早衰

在高温到来前,可在垄面铺1层杂草,能有效防止土温过高对百合生长发育的影响。此时,如田间杂草多,不宜将杂草除去,可以起到降低土温的作用。如持续干旱,必须浇水抗旱,防止土壤过干。同时,可喷施叶面肥,促进叶面正常生长,延缓植株衰老。

5病虫害防治

百合病害种类多,一旦发生,防治困难,对产量和品质影响大。预防措施:在4月下旬至5月中上旬,必须喷施保护性性药剂如甲基托布津、波尔多液等,每隔10-15 d喷1次,要求喷药均匀。百合在高温多雨的5—6月主要发生炭疽病、灰霉病和基腐病等。防治炭疽病,可用50%多菌灵超微粉1.5 kg/hm2对水750 kg/km2于发病初期喷雾;防治灰霉病,可用40%施佳乐悬浮剂1 000倍液于发病初期喷雾;防治基腐病,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灌根。防治蛴螬、地老虎等地下害虫用1.1%苦参碱粉剂30 kg/hm2均匀撒施;防治蚜虫可在出苗期蚜株率达到15%时,齐苗后蚜株率达到25%时,用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或10%大功臣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喷雾[5]。

6适时采收

百合鳞茎成熟、植株枯萎即可采收,留种的尽量推迟。雨后或雨天不宜采收,一般选择晴天采收。采收时挖起鳞茎,去茎杆、根泥,运回室内进行分级,及时包装销售。

7参考文献

[1] 姚宗凡.常用中药种植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1989:83-86.

[2] 廖双源.百合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2011,27(7):27-28.

[3] 欧银秀.百合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要点[J].现代园艺,2010(5):68.

百合栽培技术要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铃兰;生物学特性;生境适应性

铃兰(Convallaria keiskei Miq.),百合科铃兰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1],我国多地区均有分布,主要在园林绿化、室内观赏和作为药用植物应用范围广。马成亮、田洪等对铃兰繁殖栽培技术方面曾进行研究,总结了生产管理技术要点[2,3,4];程志国、袁秀云等对铃兰、百合等其它宿根植物在不同地区进行引种栽培试验,铃兰在引入地生长良好,可作为园林地被绿化植物应用[5,6,7];房晓君用遮荫方法对铃兰生理生态学方面进行初步研究,30%遮荫处理效果较好[8]。为丰富皖北地区植物资源,提高铃兰利用价值,本项目研究皖北地区铃兰引种生物学特性和不同生境的适应性,为合理确定生产管理技术和提高利用价值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自然条件

试验于2011年11月~2014年7月主要在安徽省利辛县现代农业生态园区进行,部分在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进行。铃兰引入地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温带季风气候(表1),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无霜期长,春温多变,夏雨集中。常见的灾害性天气有旱涝、大风、冰雹、干热风、低温、霜冻等。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次之东北风,夏季主导风向东南风。

1.2 方法

采用铃兰多年生根状茎分株繁殖,每5~7d浇水1次,萌芽期、现蕾期各施复合肥1次。在不同地点连续进行3年进行观测,生长发育过程中选择发育正常的植株进行指标测定,2~3d观测1次,特殊天气随时观测并记录数据。设置铃兰生长不同生境(表4),生长过程中进行常规管理,利用对适应性指标进行定量赋值进行模糊综合评价。

2 结果与分析

2.1 植物学特性

通过对铃兰引入地多年观察,铃兰植物学特性如表2。

2.2 铃兰生长发育物候期

铃兰物候期研究采用目测调查法,生长发育周期主要包括萌芽期、休眠期、开花结果期,各时期又划分为不同阶段(见表3)。铃兰从3月中旬出苗展叶开始至4月中旬开花期,全生育期短,根据不同生育时期确定生产管理措施非常重要。物候期是过去和现在各种环境因素的综合反映,可以作为环境因素影响的指标,也可以用来评价环境因素对于植物影响的总体效果。

2.3 铃兰不同生境适应性指标差异

鉴于不同生境特点,不同生境对铃兰适应性指标差异显著(表4)。水杉、雪松组成的生境植株成活率高(>75%),后期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旺盛,生长势强,观赏性好,对气候、土壤和逆境适应性好。相反,遮荫严重的生境植株生长势弱,易出现植株早衰、弱苗、病苗等症状。

2.4 铃兰不同生境适应性综合评价

铃兰生境适应性综合评价采用一级数学模型,主要步骤为:(1)建立不同生境适应性指标集合U={u1,u2,...,un}={成活率,生长势,...,抗逆性}。(2)建立适应性评价集合V={v1,v2,...,vm}={强,良好,...,差}。(3)综合评价[9 10]。对U集合各指标采用赋值方法赋予不同权重(表6),可表示为U集合上的子集A=(a1,a2,...an),令ai+ a2+...+an =1。则最终综合评价模型为B=A.R,综合评价排序结果如表6。

3 小结与讨论

植物引种是对资源的合理利用,是扩大植物资源体现多样性的一种方法,对于铃兰引种还需要后期深入研究其生长发育特点和生理生态变化规律,通过人为措施进行调控使其正常生长。植物生境受植物本身和环境因素影响,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适宜生境。因此,铃兰在不同地区进行园林绿化观赏和生产管理时可根据实际因素灵活应用。适应性较好的生境要求低温弱光,土壤弱酸性至中性,理化性质良好,养分丰富。

(收稿:2014-12-08)

参考文献:

[1]黄春辉,夏宜平.铃兰-优良的园林观赏宿根花卉[J].中国花卉园艺,2009,(6):38-39.

[2]马成亮.铃兰的栽培及利用价值[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2,(3):24.

[3]田洪,于翠兰,张宝国.铃兰的栽培技术[J].吉林蔬菜,1997,(5):28.

[4]娄凤菊,连立峰等.铃兰栽培与应用[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4,(9):22.

[5]程志国.野生宿根花卉铃兰生态适应性研究[J].中国林副特产,2009,(3):54-55.

[6]袁秀云, 张仙云等.河南百合科野生花卉植物资源及观赏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9,( 7) : 2935-2936.

[7]夏定雷,宋玉霞,张岩等.14种园林地被植物在银川地区的引种栽培评价[J].宁夏农林科技,2010,(4):7-9.

[8]房晓君,王奎玲等.铃兰耐阴性研究[C].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1:36-38.

[9]刘龙昌,尚富德等.植物品种综合评价方法[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15-17.

[10]张静.作物―地域多种组合中作物生态适宜性评价与权重配置方法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

百合栽培技术要点范文第3篇

烤烟烘烤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宋朝鹏 李富欣 陈少斌 樊军辉 宫长荣 (6)

山东省沿海地区蔬菜生产现状及出口发展战略齐林 韩惠芳 周勋波 宁堂原 (9)

我国主要作物磷肥利用率的研究进展程明芳 何萍 金继运 (12)

脱落酸与赤霉素对瓜尔豆叶片光合作用及内源激素的影响周玲 魏小春 郑群 马萍 (15)

陇中半干旱区全膜覆土穴播小麦的土壤水分及产量效应侯慧芝 吕军峰 张绪成 杨如萍 郭天文 (21)

伊贝母根系分泌物对其幼苗生长的自毒作用王英 凯撒·苏来曼 李进 张云玲 朱国强 (25)

杂交中稻组合在长江上游不同地域种植全生育期的预测方法研究 徐富贤 陈应平 阎运德 熊洪 朱永川 张林 郭晓芝 (29)

大豆转化过程中的褐化现象研究李海燕 刘淼 武小霞 韩英鹏 李文滨 (33)

京郊不同生态区玉米雨养旱作生产降雨保证率分析宋慧欣 叶彩华 王克武 郎书文 (36)

草地早熟禾对多年生黑麦草种苗化感影响的研究王玉娟 刘婉娈 康英 董宝龙 龚束芳 (40)

黑龙江省玉米丝黑穗病菌致病力分化研究宫秀杰 于洋 钱春荣 马军韬 赵杨 姜宇博 (43)

几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决明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朱霞 胡勇 王晓丽 陈诗 (46)

盐胁迫下不同玉米品种在苗期叶片和根中Na^+、K^+、Ca^2+及脯氨酸含量变化的研究韩金龙 徐立华 徐相波 王同燕 周柱华 邢燕菊 丁一 (49)

春大豆荚果发育过程中脂肪含量及其组分变化研究宫纪娟 金喜军 龚振平 马春梅 (53)

北方粳稻不同品种产量及其与穗部性状相关性研究郑旭 徐正进 张喜娟 卫大明 (57)

种植环境和施氮水平影响粳稻稻米铁、锌矿质元素含量文建成 汤利 谭学林 李少明 张忠林 金寿林 陈丽娟 (61)

吉林省26份主推玉米杂交种的苗期耐盐碱性分析张春宵 刘晓鑫 周波 郝东云 李文华 李晓辉 (66)

硫酸锰浸种对马铃薯幼苗的影响林晓影 马光恕 廉华 王彦宏 (70)

水分胁迫对内农大莜1号裸燕麦品种生长指标的影响赵海超 刘景辉 任永峰 张向前 李倩 王莹 (73)

刈割方式对皖北地区大麦饲用品质的影响李焰焰 方彭华 张晓涛 董召荣 (76)

铁皮石斛茎段离体初代培养研究李进进 (79)

玉米DH系的表现及其同工酶电泳分析魏俊杰 陈梅香 刘志增 陈景堂 祝丽英 (81)

渍涝胁迫对芝麻生理指标及产量性状的影响张根峰 张翼 (84)

基因枪介导法转化苎麻获得转基因植株的研究宫本贺 熊和平 马雄风 喻春明 王延周 (87)

白头翁3种提取液对玉米小斑病菌的抑制效果申晓慧 张敬涛 姜成 刘婧琦 邱磊 (91)

性信息素在小菜蛾、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监测上的应用杨健 宁国云 (93)

两种类型的低温对广西玉林冬季免耕马铃薯的影响陈国保 夏小曼 李永平 (95)

高寒地区菜用豌豆丰产栽培技术马振君 (99)

半干旱地区苜蓿旱作播种技术研究赵萍 赵功强 马莉 (100)

青海省海西州无公害马铃薯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曹永久 赵花兰 (103)

龙海市冬种马铃薯高产优化集成技术陈少珍 罗文斌 汤浩 郑龙川 吴龙井 (105)

烟台小麦高产创建问题及技术对策王廷利 林建材 陈红 (107)

河南棉花“麦后大苗移栽”栽培技术孙文喜 焦宏廷 胡亮 李莉 周大旺 王安民 彭浩 (110)

厚皮甜瓜新品种春红冠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庞国新 沈爱民 马建辉 郭增志 张恭 (112)

寒地水稻“稳健高产”栽培技术杨丽敏 赵海新 陈书强 孙海正 郑义方 庄同春 (113)

玉米单交种不同收获时间对其种子萌发过程中保护酶活性的影响杨力 张治安 黄晶 李娜 (115)

蓖麻杂交种晋蓖4号的制种技术张宏斌 郭志强 王宏伟 李红玉 曹越 王宙 (118)

超高产优质广适小麦新品种豫农416的选育刘万代 尹钧 张文杰 吴宝红 (120)

种植密度对玉米新品种中单28产量及若干生育性状的影响刘桂芝 郭保林 (122)

兼用型甘薯新品种漯薯6号的选育刘志坚 张勇跃 秦素研 李建国 (124)

大豆新品种吉农24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王振民 谷岩 刘吉利 康波 邓少华 (125)

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中优335的选育刘立雄 陈新民 王德森 何中虎 张运宏 (126)

高产优质玉米新品种郑单528的选育唐保军 丁勇 李会勇 李丽华 王利锋 赵发欣 (127)

高油大豆新品种冀豆19的选育及栽培要点赵双进 张孟臣 杨春燕 蒋春志 刘兵强 (128)

新春寄语 (I0001)

水稻花后物质流转研究进展胡钧铭 江立庚 丁成泉 张玉 谭秦亮 韦登文 (1)

水稻微量元素硒含量的遗传研究进展 余守武 陈合云 郑学强 范天云 马德高 闫川 陈珊宇 (6)

黑腐病菌对抗感不同花椰菜品种叶片超微结构的影响吴晓丽 李巧云 解备涛 吴慧玲 (11)

不同品种苜蓿芽期对重金属镉的耐性研究梅丽娜 袁庆华 姚拓 王瑜 (15)

根际低氧胁迫对番茄植株叶片和果实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影响赵旭 李天来 孙周平 (19)

甘蓝型油菜MYB4基因RNA干扰载体构建王玉明 曹廷 冯瑜 柴友荣 (23)

疫霉根腐病菌毒素对大豆不同组织中多酚氧化酶的影响 徐鹏飞 王萍 吴俊江 张淑珍 范素杰 李宁辉 王欣 (28)

湖南烤烟化学成分与焦油的相关、通径及回归分析汪修奇 邓小华 李晓忠 汤层层 张洁清 (32)

不同化学药剂对玉米孤雌生殖的诱导效果王俊强 赵念力 钱春荣 宫秀杰 于洋 王振华 (35)

玉米倒伏后子粒灌浆特性的比较分析袁刘正 柳家友 付家峰 吴伟华 闫海霞 赵月强 李潮海 (38)

寒地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钱永德 刘丽华 李红宇 郑桂萍 刘崇文 (41)

中单808和丹豆14间作系统生理生态指标及产量的比较分析李妍妍 丰光 齐华 黄长玲 (44)

大豆不同基因型胚尖不定芽的诱导及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王萍 张淑珍 李文滨 王罡 季静 (50)

韩国玉米材料选系的配合力分析及应用 于明彦 许明学 柳迎春 刘广新 代秀云 夏远峰 刘爱华 (54)

玉米杂交种生理成熟后子粒田间自然脱水速率差异分析张亚军 张林 周艳春 王振华 (58)

黑龙江省年有效积温变化趋势和大豆温度生态适宜性种植区划杨显峰 杨德光 汤艳辉 王振华 (62)

脲酶抑制剂NBPT对马铃薯幼苗生长的影响韩婷婷 孙庆元 宗娟 李阳 (66)

几种分析方法在玉米丰产与稳产性分析中的应用宋军 余桂容 杜文平 徐利远 (69)

超级稻吉粳88再生体系的建立李楠 柳青 蒋世翠 王义 张美萍 (71)

不同类型啤酒大麦品种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差异的SSR分析蒋玮 漆燕玲 梁守翠 (76)

绿豆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参数分析刘峰 李建波 (81)

施氮对春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张德军 (83)

山东省保护地根结线虫病发生调查解析张吉凯 牟建英 冯志波 王振华 吴海燕 (86)

不同药剂对稻田稻螟蛉的防治效果冯成玉 张维根 陆晓峰 (91)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田间防效测定与评估赵秀梅 张树权 李维艳 沈凤云 (93)

国家玉米审定品种数据库的建设研究连灵燕 王建华 孙世贤 (95)

不同药剂浸种对燕麦种子发芽特性的影响牛瑞明 吴文荣 吴桂丽 赵石云 (99)

高粱雄性不育系7050A的选育与应用邹剑秋 朱凯 王艳秋 杨晓光 (101)

粳稻新品种吉科稻512的选育与栽培技术李开忠 田奉俊 孙艳梅 黄文 陈殿元 曹海珺 朴燕 (105)

不同连作年限对玉米制种产量及其农艺经济性状的影响肖占文 王多成 闫吉治 程红玉 (107)

扬辐麦4号的选育与栽培技术何震天 陈秀兰 张容 王建华 王锦荣 (109)

大豆新品种欧科豆25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王振民 刘吉利 谷岩 康波 邓少华 (111)

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龙粳25的选育王瑞英 (112)

高β-葡聚糖青稞新品种昆仑13号的选育及特征特性任又成 (113)

读者来信 (106)

温室香瓜高产栽培技术海宏文 (114)

迷迭香高产栽培技术谢阳姣 谭军 时显芸 董建平 何志鹏 (116)

耐密型高淀粉玉米新品种吉科玉12的选育与栽培技术陈殿元 周岚 于海燕 李盛旻 (118)

超高产小麦新品种花培6号的特征特性及高产配套栽培技术康明辉 黄彦京 海燕 赵永英 张丹 相志国 (120)

高油高产大豆新品种合丰56及配套栽培技术赵桂范 (122)

牧草新品种农菁6号无芒雀麦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申忠宝 邹德堂 张月学 张瑞博 潘多锋 李道明 王建丽 (123)

密云县春播玉米新品种中单28播期试验郭保林 刘桂芝 (124)

马铃薯新品种民薯2号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杨有仓 (125)

优质高产谷子新品种豫谷15的选育与高产栽培 王素英 刘金荣 路志国 闫宏山 刘海萍 蒋自可 李冬花 (127)

水稻可持续发展综述徐德利 陆建飞 (1)

茂兰自然保护区水族水稻种植的现状及挑战赵月 冉景丞 (4)

基于专家对我国粮食增产技术发展重点的调查分析董文 高旺盛 (8)

山东省现代农作制分区及其结构特征高鹏 耿广坡 王华伟 李增嘉 宁堂原 (11)

水稻苗期耐冷QTL的图谱整合刘涛 王敬国 刘化龙 邹德堂 (15)

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生物测定方法的研究张庆贺 王斌 蒋凌雪 邱丽娟 陶波 (20)

小麦抗病性与气孔特性关系初探魏爱丽 董惠文 李雨春 畅志坚 (23)

水稻剑叶形态性状QTL分析李睿 赵姝丽 毛艇 徐正进 陈温福 (26)

油菜产量的气象模拟分析王文军 童明达 唐继云 (30)

马铃薯连作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白艳茹 马建华 樊明寿 (34)

低温胁迫转CBF3基因烟草生理生化响应刘荣梅 李凤兰 胡国富 徐永清 魏琪 胡宝忠 (37)

一株咪唑乙烟酸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臧海莲 熊明华 成小松 李艳春 潘俊波 李春艳 (40)

干旱对小麦幼苗脂类和蛋白质氧化损伤的影响伏毅 戴媛 谭晓荣 万谦 (45)

氮素水平对小黑麦旗叶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吉彪 李晶 商文楠 陈龙涛 李馨园 魏湜 (50)

俄罗斯大豆根瘤菌与不同大豆品种的生态适应性张武 (54)

燕麦愈伤组织的诱导宋秀芳 倪汉文 (56)

马蔺V-ATPase c亚基基因家族的克隆及序列分析付慧娟 周爱民 车代弟 王金刚 (60)

温度和离体失水胁迫对开花期水稻花粉粒活性的影响易婧 王石华 谭学林 (64)

转基因棉花种植对根际土壤氮转化相关酶的影响刘立雄 (69)

旱地籽瓜全膜覆盖垄上沟播技术的降水利用效率刘广才 杨祁峰 刘生学 王彩斌 林淑敏 (72)

8个紫花苜蓿品种多年草产量比较张瑞富 杨恒山 包宝君 王俊慧 张丽妍 (78)

关于召开“2010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的预备通知 (59)

齐齐哈尔地区甜菜褐斑病调查与分析李永刚 马凤鸣 (82)

几种新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效筛选试验胡尊艳 (85)

对烟草赤星病防治的分析与思考刘洋 赵正雄 (87)

大棚内麻地膜覆盖栽培对土壤环境和大豆产量的影响石磊 王朝云 易永健 聂兆君 汪洪鹰 李懋 (90)

不同耕作方式对成都平原麦稻轮作模式下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闫宇翡 李少昆 李玉鹏 王玉霞 (94)

春马铃薯—中稻—秋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余文畅 余贵先 陈振华 刘克荣 雷昌云 淡育红 秦前锦 (97)

混播方式对青贮玉米产量和饲用品质的影响李晶 李伟忠 吉彪 陈龙涛 魏湜 冯淑华 (100)

承德高山地区越夏水果型黄瓜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王书信 蔡学国 (104)

寒地水稻优质、高产、抗病新品种龙粳20保优高产栽培技术孙海正 徐希德 孙淑红 赵凤民 王立楠 薛菁芳 杨丽敏 (106)

高产广适春小麦新品种陇春26号栽培技术要点刘效华 杨文雄 王世红 (108)

油研599特征特性及配套高产保优栽培技术林卫红 赵继献 程国平 徐春 (109)

水稻新品种龙粳29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刘乃生 宋成艳 王桂玲 周雪松 (111)

人工控制条件下大豆不育系昆虫传粉技术研究王曙明 王跃强 李建平 李茂海 孙寰 赵丽梅 张宝石 (113)

黄淮南片小麦夏季自然加代育种技术苟升学 王转丽 王可田 王长春 (118)

我国杂交玉米品种推广与成效孙世贤 (121)

水稻新品种昌粳9号的选育及应用杨树红 (124)

转基因抗虫杂交棉郑杂棉4号主要特性及高效制种技术刘书梅 贾新合 李宾 李平 (126)

胡麻新品种内亚油1号和内亚7号的选育王树彦 李心文 (128)

转基因作物的生物安全性管理及安全评价武小霞 张彬彬 王志坤 姜成涛 李文滨 (1)

植物叶片衰老相关研究进展严雯奕 叶胜海 董彦君 金庆生 张小明 (4)

科尔沁沙地南缘地区主要作物耗水规律及水分利用评价 冯良山 孙占祥 曹敏建 郑家明 刘洋 侯志研 杨宁 (10)

水稻抗倒性与茎秆形态性状和化学成分含量间相关分析张丰转 金正勋 马国辉 万宜珍 刘海英 徐美兰 (15)

北方粳型超级稻群体生长发育及冠层特征研究孙国宏 徐海 李景波 崔景富 陈温福 (20)

氮肥对超绿水稻齐穗期光合特性的影响阚学飞 赵明辉 隋阳辉 徐海 陈温福 (24)

成熟期马铃薯茎叶挥发性成分及其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的研究陆占国 韩玉洁 扬威 张怀涛 (30)

施钾对寒地水稻养分吸收与分配的影响张国发 (33)

含硫复合肥(SEF肥)对马铃薯产量及其品质的影响张平良 郭天文 段英华 吕军峰 谭雪莲 (36)

春大豆荚果发育过程中酯酶同工酶酶谱分析宫纪娟 金喜军 龚振平 马春梅 (39)

水分胁迫对高产杂交稻功能叶光能转换特性的影响刘少华 陈国祥 吕川根 杨艳华 (43)

盐胁迫对红小豆种子萌发与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于军香 (47)

广西沿海高磷低钾沙壤土种植甘薯氮磷钾施肥效果分析刘义明 吴善威 凌钊 (49)

半夏凝集素基因对油菜的遗传转化及REAL-TIMEPCR分析李淑洁 王红梅 张正英 (52)

不同种源佛手和圆籽银杏种仁的性状变异分析刘胜洪 粱佳勇 黄春源 陈金爱 杨妙贤 (56)

马铃薯不同品种(系)对晚疫病抗性鉴定娜仁 张笑宇 张之为 杜衍平 赵君 (59)

甜高粱含糖量遗传的基因效应分析王黎明 黄瑞冬 焦少杰 姜艳喜 严洪冬 苏德峰 孙广全 (62)

不同基因型大豆糖分积累规律的研究(Ⅰ)——可溶性总糖含量积累规律的研究马春梅 郭海龙 龚振平 魏丹 迟凤琴 (65)

密度对大豆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程伟燕 李志刚 李瑞平 (69)

模拟不同降水年型对玉米生长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王克武 程明 张建军 周继华 (73)

东北平原玉米主产区不同施肥方式对农田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杨斌 陈源泉 隋鹏 石彦琴 任军 高旺盛 (77)

氟磺胺草醚对大豆根瘤固氮酶活性及光合速率的影响丁伟 杨隆华 程茁 戴航宇 (81)

Bt粉剂防治玉米螟田间效果测定与评估赵秀梅 崔佳嵋 李敏 谭可菲 (85)

我国小麦区域试验中的问题与对策王继滨 李慧东 李凤云 (87)

11个玉米自交系单穗粒重的配合力分析彭云承 张学超 艾拉努尔 (91)

大豆品种吉林20、30对育成品种的遗传贡献分析董岭超 闫晓艳 邱强 杨振宇 李曙光 张伟 闫日红 (93)

辽宁省玉米新品种区域试验适宜密度的研究张宇 景希强 王延波 李磊鑫 张红 杨海龙 张宝石 (98)

含较重热带血缘种质川单29的制种难点及制种技术周伦理 (102)

高油高异黄酮含量大豆新品种东农53号的选育宁海龙 李文滨 李文霞 王继安 赵淑文 马占峰 (104)

黍子新品种晋黍8号的选育及推广李海 (105)

抗穗粒腐病玉米新品种靖单13号的选育与制种技术黄吉美 敖毅 许世金 刘爱萍 徐春秀 周金娥 (106)

海南百合冬种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对策严海 吴挺学 李劲松 (108)

两系杂交小麦品种绵杂麦168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初探 李生荣 陶军 任勇 杜小英 欧俊梅 雷加容 (111)

高海拔地区反季节荷兰豆丰产栽培技术舒建钢 (117)

双低优质油菜不同免耕栽培模式初探吴安平 夏起昕 殷少华 熊飞 胡海珍 (119)

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宁粳43号特征特性及丰产栽培技术强爱玲 安永平 王兴盛 张俊杰 (122)

新陆早42号膜下滴灌高产栽培技术李保成 李生秀 周小凤 董承光 马晓梅 (124)

杂交油菜新品种天油97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陈长艳 程国平 赵继献 任廷波 李杰 张玉清 (126)

马铃薯新品种民薯2号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郭冬花 (127)

优质水稻新品种龙庆稻1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王秋菊 李明贤 迟力勇 赵宏亮 邓凌韦 王萍 孟英 (129)

百合栽培技术要点范文第4篇

1.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细香葱喜凉爽,适应性强,对气候条件要求不严,周年都能生长。其种子在4~5℃时开始萌动,发芽适温13~20℃。对光照要求较低,适于密植,通过一定的低温并在长日照条件下抽薹开花。适宜生长在疏松肥沃的壤土中,酸碱度要求中性。肥料以氮肥为主,适当增施磷钾肥,有利于鳞茎的发育和产品品质提升。适宜的土壤湿度为70%~80%,空气相对湿度为60%~70%。

2.繁殖方法 ①直播。种子繁殖有条播和撒播两种方式,全年均可进行,可以与其他作物进行间套作。②分株繁殖。细香葱有不开花和开花不结籽的品种,都需要进行分株繁殖,除了炎热的夏季外,其他季节均可进行。主要以春秋两季种植为主,冬季可利用保护地如温室、冷床进行栽培,夏季可以利用棚架作物或遮阳网遮阴栽培,所以细香葱能达到周年供应。

3.整地做畦 细香忌与葱蒜类连茬,前茬最好是豆类、黄瓜。每亩施入充分腐熟的有机肥2500~3000千克,将肥料与土混匀后整细耙平,然后做畦,畦宽1.5米,做畦后可随时播种或栽植。

4.育苗 播种前施入适量腐熟过筛有机肥,与土混匀并精细整地,耙平畦面。然后均匀撒播种子,之后用平耙尖轻划畦面,纵横交错进行,再踏平畦面、浇水。播种后必须保持土壤湿润,大约两周开始出苗。在子叶从“拉弓”至“伸腰”的过程中,幼根尚未长好,所以仍要保持土壤湿润,否则出苗后也会干枯死亡。

5.定植 无论是分株繁殖,还是育苗移栽,其定植方法类似。一般在葱苗高15厘米左右、具2~3片叶时定植,深度宜浅不宜深(以6~7厘米深为宜),过深会影响其正常分蘖和生长。定植时,必须剔除病株和散瓣葱,定植行距15~25厘米、穴距8~12厘米,每穴4~8株,定植后及时浇水以利成活。条播行距15厘米左右。

6.田间管理 细香葱播种出苗前后及定植成活前,土壤不能太干燥,应掌握小水勤浇的原则,以保证齐苗与活棵。定植活棵后,适当控制浇水量,保持见湿见干。一般15天左右灌水1次,即可保证正常生长。追肥以人粪尿为主,也可施用尿素,但不宜过浓,每月1次。生长期间还要及时拔除杂草。

7.采收 细香葱四季播种,可随时采收。直播后60~80天采收最为适宜,移栽定植后30天即可陆续采收,采收后的细香葱要将根部泥土洗净再上市。

8.留种 用种子繁殖的细香葱,通常是秋播或在冬前定植。定植时按品种特征进行单株选择,定植密度应稀于生产密度,定植后加强肥水管理。第二年种株抽薹时,结合浇水增施磷钾肥,以促进花器发育及根系生长。花茎膨大时要培土防倒伏,开花结籽时要保持土壤湿润,种子成熟时要减少浇水,以利种子老熟。采收以花球下部种子变黑为准,采下的花球晾晒4~5天后脱粒,然后进行风选或筛选,除去秕籽,放在阴凉干燥处储藏。

百合栽培技术要点范文第5篇

1 园地选择

黄花菜适应性强,耐旱、不耐湿,喜温、不耐寒,对土壤要求不严格,微酸和微碱的土壤都可种植;海拔在1 500 m以下,降水量500~1 300 mm,年均温10~22℃ 的地方均可生长,但以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土层深厚、水源好、地下水位低的壤土及黏土最宜。长阳县的11个乡镇154个村70%适宜黄花菜种植。在栽植黄花菜前,选择伏天深翻土地40 cm以上,并将田块整细整平,667 m2施腐熟优质农家肥5 000 kg、普钙50 kg,达到杀虫、杀菌、除草、培肥地力和熟化土壤的目的,同时还可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通透性,为黄花菜高产打下良好基础。

2 种苗处理

选择长势强、植株健壮、生长多年的老黄花菜作种苗。首先,从母株丛挖出部分或全部根茎,抖去泥土,剪去短缩茎下层的黑蒂,并将肉质根上膨大的纺锤根剪短到5~7 cm,清除朽根。其次,将短缩茎上部的苗叶剪留6~7 cm,并去掉残叶。最后将修剪好的种苗放入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中浸泡10~15 min,捞出晾干后待植[1]。

3 适时定植

黄花菜除盛苗期和采摘期不宜定植外,其他时间均可定植,尤其以春秋栽植为宜。秋季栽植要在土壤封冻前进行,一般在中秋至深秋栽植较好;春季栽植在土壤解冻后萌芽前进行为好。分枝繁殖扩栽法适宜夏栽,即在花蕾采收结束后栽植。

4 合理密植

为便于采摘和管理,宜采用宽窄行丛植,宽行80 cm,窄行60 cm,丛距40~45 cm,667 m2栽1 800~

2 000丛,每丛3株,单株对栽或梅花形栽植均可,丛内株距10~12 cm,667 m2用种苗5 000~6 000株。

5 适当深栽

黄花菜的根群是从短缩茎周围生长出来的,特点是一年一层,自下而上,发根部位逐年上移。适当深栽有利植株成活旺长。黄花菜栽前开定植沟,沟深18 cm左右,然后按株丛距摆苗定植,并将顶芽埋入地表3 cm左右,栽苗浅易引起“毛蔸”。栽植后用优质灰肥或火粪土盖蔸,用腐熟人畜粪对水淋蔸。

6 春苗管理

6.1 春季晾蔸,重施晾蔸肥

立春(2月4日左右)前后,幼芽开始萌动时,选晴好天气在幼苗正出土时松土,并将黄花菜根蔸周围土刨开,直至见到幼芽为准,并结合松土施晾蔸肥,667 m2用过磷酸钙25 kg、腐熟土杂肥1 000 kg,混合后施入,再淋人畜粪100~200担+尿素10 kg(或复合肥15 kg)。要求不现蔸子、不现肥料、不现杂草,地平、土松,为春苗生长打好基础。在抽薹期结合中耕进行培土。春分(3月20日左右)前后,到苗高15~20 cm时松土除草。

6.2 3道肥,2~3次水

苗肥早、薹肥重、蕾肥补。苗肥主要促进黄花菜叶片早生快发,因此苗肥宜早不宜迟,生产中选择在黄花菜春季开始萌芽时追施,667 m2施硫酸钾型复合肥10 kg。黄花菜抽薹期需肥多,但可以适当晚施抽薹肥,选择花薹长15 cm时追施,667 m2追尿素15 kg、普钙10 kg、硫酸钾型复合肥5 kg。蕾肥能有效防止黄花菜脱肥早衰,使成蕾率提高、采摘期延长,达到高产的目的。在开始采摘前10天左右追施稳蕾肥,选晴天下午667 m2用磷酸二氢钾100~150 g或尿素200 g对水50 kg叶面喷施,每周1次,连喷2~3次,能起到壮蕾和防脱蕾效果[2]。

黄花菜在抽薹期和蕾期对水分敏感,为避免因干旱而减产,适时灌水2~3次,保花保蕾。

7 秋苗管理技术

7.1 迟割老苗,深挖伏土

黄花菜采收结束后,不立即割老苗,深挖1次伏土30 cm以上,要求翻得早、挖得深,挖成大块土,晒过白,不伤及根系和缩短茎,达到“早、深、粗、空、干”的质量标准。在11~12月用土杂肥和菜园土8 000 kg,培在黄花菜蔸上,防止黄花菜“跳根、毛蔸”,确保黄花菜安全过冬。

7.2 保护秋苗,施肥复壮

春苗在伏天高温时地上部枯死以后,等高温季节过后,地上茎重新萌发的新叶称为秋苗。秋苗生长的好坏,是来年黄花菜高产的关键,秋苗发出后,在苗高17 cm左右时,施肥复壮,一般667 m2施氮肥10 kg,浇水灌窝,达到催苗促壮的目的。

7.3 培土垒蔸,施足冬肥

秋苗枯死后,应培土培肥,使根蔸不外露,每667 m2用腐熟猪牛栏粪2 000~3 000 kg。

黄花菜全生育期,有蚜虫、红蜘蛛等害虫为害。蚜虫可挂黄板或银色膜防治;红蜘蛛可用15%哒螨灵(扫螨净)乳油1 500倍液喷施。病害主要有炭疽病和褐斑病等,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等药剂喷雾防治,但要注意安全间隔期[3],采摘前10~20天应停止施药。

参考文献

[1] 周横.黄花菜栽培要点[J].农家参谋,2011(4):11.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花卉园艺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植物研究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教育部

陕西林业科技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陕西省林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