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人力配置调整 影响因素
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式
1.经费问题
庄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有16个职能科室,分别负责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疫情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实验室检测检验与评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技术管理与应用研究指导等工作。在运转的过程中,经常会存在缺乏经费支持的问题,使一些正常的业务受到影响外,还会使从事疾病防制工作的人员在加班、下乡时无法得到及时的补贴,而使其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对待疾病防制问题缺乏应有的活力。
解决方式:政府应当提高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重视能力,加大资金投入,为疾病防制中心提供先进的技术与完善的设备,保证硬件设施齐全。同时,对工作者的待遇问题应当给予重视,及时发放工作补助,对于一些表现突出的人员还要给予相应的奖励,激发工作者的工作热情。
2.人员的专业结构存在不合理性
如今疾病预防工作涉及的方面非常广泛,例如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微生物学以及统计学、管理学等学科。因此,需要的专业性人才也必须具备有多种学科知识。而庄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自从2006年改制以来,因编制约束,到目前为止已经8年未进一人,而要通过自然减员达到编制人数还需10余年,人员断层已经体现。
解决方式:适当调整技术队伍的专业性。工作者需要适当的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适应未来的公共服务的要求。改变以往的用人理念,在录用一些具有预防医学以及卫生检验的专业人员之外,还必须要吸纳一些具有临床医学、化学分析、信息网络、法律等知识的专业性人才。在工作时要以工作的实际需求作为导向,从而让疾病防制人员的专业结构更为合理,能够真正适应我国疾病防控事业未来的发展需求。
3.内部管理机构不合理,人员能力偏低
疾病控制人员在引进上与录用上皆存在一定问题,对在职人员进行考核的制度并不健全。而且从总体上讲,庄河市疾病预防中心的人员只有25.29%人接受过全日制中等以上教育,甚至还有8.5%人员无职称,也在从事疾病预防工作,这样缺乏高层次、高水准人才势必会影响到疾病预防工作的整体效果。
解决方式:加强预防中心的微观管理,对公共卫生教育进行改革,并加快改革的速度,着重培养实用性人才。在现有的防控中心应当建立起一系列用人、育人的管理机制,例如:制定人员准入、淘汰规则、引入人才政策等。同时对现有的在职人员也要定期进行考核与培训,如果发现有不合规格的人员应及时进行淘汰,以此来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快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发展速度。
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进行人力配置时的主要影响因素
第一,现有的人员状况。主要是指我国各级疾病防治中心从事此类工作的人员的基本状况,主要包含疾病防治控制中心现有的编制数、各类人员的具体数量以及人员的综合素质等。涉及到的指标主要有:现有编制数、现有在职人员、现有管理与后勤人员、现有人员的学历结构等。
第二,在公共职能科室中,从事不应有政府负责承担的有偿服务工作的主要人力数。一般情况下,主要有两种比重进行表示,分别是:有偿服务比例:在疾病的主要职能所提供的专业服务中,有偿服务占据的比例;有偿服务中一些公共产品占据的比例:是指在有偿服务内容中,那些本应该由政府的公共财政承担的一些产品,占现有的有偿服务中所有产品的有效比例。
第三,强化公共卫生职能时,需要的人力。主要指的是在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的公共职能项目中,用以强化完善项目时需要的人力数量。
第四,保留公共职能时需要的人力数。主要指的是在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公共项目中,用于直接保留项目需要的主要人力数量。
第五,在不同阶段时完成的程度。主要指的是依据公共卫生职能,在不同的阶段期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完成预防工作的程度。涉及的指标有:完善项目时的真实完成程度;保留项目中的完成程度;不同阶段需要强化项目的期望程度;不同阶段内,用以直接保留项目中的期望完成度。
第六,管理人员的比例:主要指的是各级疾病防治中新配备的工作人员的比例,包含各级单位领导以及各个职能部门的领导等。主要的指标在于现有管理者占据人力的比重以及建议管理者占据人力的比重。
第七,人力配置调整系数,主要指的是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人力配置基础值上,对人力配置产生影响的系数。涉及的指标有服务人口的数量、服务区内的人口密度、服务半径以及公路密度经济因素等。
参考文献
关键词:疾病控制中心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集疾病预防控制、卫生应急、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功能于一身的“四位一体”综合性公共卫生机构,为国家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固定资产是开展各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要物质基础,合理、有效地管理好固定资产是保障人民健康,发展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重要条件,建立、健全固定资产内部控度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证国有资产安全与完整,提高固定资产的完好率和使用效率,对完成各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固定资产的主要构成
固定资产主要分为行政办公类固定资产和科研设备类的固定资产。行政办公类固定资产为房地产、车辆、办公设备、办公家具等;科研设备类固定资产为科研仪器设备及附属配套设备。
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固定资产的管理重点
1.切实重视固定资产管理
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固定资产内部控度制度,完善固定资产的购进、交付使用、调拨、清查、登记等相关手续,建立资产共享共用制度,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并且还要制定固定资产损失赔偿办法。
做好固定资产的购置预算。购置部门要提供详细的使用目的并写明详尽的功能等要求.大额资产购前要进行项目可行性论证.避免购置的随意性。
采购坚决执行政府采购制度。固定资产购置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应坚决执行政府采购制度,节约使用国家资金,并引入纪检、审计监督机制。
2.固定资产的新增、划拨、捐赠等流入固定资产管理
疾控中心固定资产来源具有多样性,除了预算经费购置外,还有无偿调拨、捐赠等。流入固定资产要有编号、产品名称、厂商、规格、型号、存放地点、使用保管人等详细信息,经有关负责人审批、验收签字,并填表登记造册和粘贴标签,做到账表、账卡、账账、账实相符。
3.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
要走出重视固定资产财务管理,轻视固定资产实物管理的误区。固定资产的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要密切合作,固定资产的新增、报废、调拨、调剂等要坚持按规定程序申报、审批,两部门要定期核查,做到帐实相符。
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要定期检查资产的使用率和完好率,做到心中有数,避免单位固定资产闲置、流失、浪费等现象发生。
4.固定资产的调剂、捐赠、转让、置换、调拨、报损、报废等流出固定资产管理
所有要流出的固定资产,要经主管领导和主管部门批准,批准前要妥善保管,使用单位和个人不得自行处理[1];经批准流出的固定资产要做好核销账册的工作,报废的固定资产按相关规定处理,处理后的残值收益及时上交本单位财务部门,由财务部门上缴国库。
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固定资产的管理难点
1.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固定资产管理问题
在遇突发重大疫情或重大自然灾害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为政府疾病预防控制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科学、全面的疾病监测与流行资料等技术支持与参考意见;并派专业人员现场参与指导疾病卫生防疫工作。在此期间,划拨、捐赠、新置、借出、调剂等仪器设备变动较大,设备类固定资产管理波动频繁,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要做好应急预案,最好能现场管理设备,重大突发事件过后,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盘查核实,避免出现账实不符,有账无物、有物无账的现象。
2.部门间固定资产管理相互协调问题
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仪器设备类固定资产的管理部门一般是行政职能部门,使用部门一般为科研科室。管理人和使用人不一致互不统属,是容易造成有些仪器设备类固定资产闲置、流失、浪费等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
解决办法:实行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做到层层落实,责任到人,培养即懂仪器设备使用又懂资产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固定资产管理知识教育培训工作,使之掌握最新的固定资产管理政策与方法。
3.提高设备类固定资产使用率问题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一些可以共用的设备类固定资产,由于放置点涉及生物安全,重复购置使用率不高。应在严格按照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前提下,建立设备类固定资产共享共用制度,与资产绩效、资产配置、单位预算挂钩的联动机制[2],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
四、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国家疾病预防事业的重要单位,应结合疾病控制工作实际,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认识到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必要性,提高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效果,满足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展需要。采用政府集中采购和引入监督审计机制,并与绩效考核挂钩,能克服疾病控制中心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防止盲目投资和国有资产流失,全面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能,让资产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疾病控制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和出租出借收入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财行[2009]400号
1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财务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1.1对财务管理认识不到位。因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性质是公益性的,其机构运作基本上全部是由国家财政全额支持。而我国现阶段采用的预算会计制度,所以该机构在资金使用上是十分方便的,这就使得很多疾控中心的管理者和相关的财务人员对资金管理不甚重视。这是预防和控制中心在财务管理上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绝大多数管理人员都是片面认为财务管理是现金管理,而对财务分析、内部控制、成本管理等相关财务管理方面想的较少。
1.2财务管理方面还没有明确的重点。目前的会计制度还不健全,大多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财务管理活动的认识也停留在现金管理水平,而对其他资产管理不重视。在实际的财务管理活动中,由疾病控制预防中心实施的会计制度不需要提供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导致单位资产的实际情况不明确。此外,大多数的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没有应收账款,只是重要的资产管理才会较多关注,工作的重点出现严重的偏失,并对会计成本做的不够详细,准确,核算上也会出现问题。成本会计核算分为直接和间接的成本核算两个部分,每部分包含很多的子项目,工作内容相对复杂,在实际工作中常会疏忽减少资本投资,影响财务管理效率。
1.3部分疾控中心财务管理较为混乱。一是未严格按照财务管理制度来执行操作,由兼职会计和兼出纳进行管理,二者角色可以随意互换。二是中心的专项资金和公共经费未能完全分开使用。经常会出现混用、挪用现象并最终导致专项资金账户没有钱。三是财政预算数据和中心实际状况不相同。很多专项资金都没能真正的发挥作用。四是财政预算执行与监督不到位,内部控制制度和监督机制不是很健全,经常出现管理漏洞,造成资源浪费和资金使用不合理。
1.4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从事财务管理的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很多从事管理工作的人,不具备基本的财务管理知识,对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财务进行管理时,部分财务人员都无法独立完成信息记录、分类和财务报表分析等常规工作。现阶段我国财务信息管理水平远远低于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这主要是相关的财务人员认识不到位,对财务知识掌握不够,适应了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较少使用信息化手段来进行财务管理有关。此外,管理工作责任心不够,工作不认真等现象也会导致财务管理的上出现错误。
2常用财务管理措施
2.1思想上要不断加强财务的现代化意识。从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财务人员要高度重视财务管理,不断提高管理意识,不断学习财务管理相关知识,要充分认识到疾控中心的财务管理的重要性,积极有效地实施财务制度,随时在工作中对财务工作业务的效益和经营成本进行协调。另外,疾控中心还要做好内部管理,统筹安排资金,有效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完善管理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2对疾控中心的预算编制方法进行改革。改革预算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管理者必须与职工保持总体任务及目标相一致,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出预算管理最大的优势,取得最好的管理效果。疾控机构的预算管理应该在“编制、实施、评价”三个原则相统一的情况下开展,最大限度的让更多的人积极参与,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实用性。在财务规划时可采用零基础的预算编制方法,对疾控中心的各个部门分别进行预算编制,然后把全部收支纳入预算。还要注意将财政收入和支出项目具体细化,认真落实政府关于财政收入和支出分类改革措施,让预算落到实处。
2.3在疾控中心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这样对于会计流程和会计人员管理制度、加强会计监督、核算,遏制腐败、浪费现象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疾控中心来说,重点是要加强财政收入和支出监管,以便于更加有效控制资金。有了会计结算中心,负责将所有的会计和会计管理进行集中管理、核算,能够极大的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财务核算和财务监督也更加规范,成本也可以大幅降低。
关键词:瑞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项目经费;绩效评价;预算编制
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根据国家卫生防病和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的要求,在原瑞安市卫生防疫站基础上,于2000年8月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全民事业单位,是由政府举办的实施疾病预防控制与公共卫生技术管理服务的公益机构。中心现有在编职工68人,专业技术人员64人,硬件设施较为齐全,技术力量雄厚,在全市疾病控制、卫生应急、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众所周知,疾控中心的正常、高效运转,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令人欣喜的是,浙江省委省政府对公共卫生事业十分重视,近年来省财政对省疾控中心的经费投入逐年增长,其中2005年比2004年增长了13.6%,2006年又在2005年的基础上增长了12.5%,为全面完成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了经费保障。同时,浙江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2004年开始按照部门预算的要求,除对人员经费及日常公用经费支出之外的专项经费全部按项目编制预算,进行项目管理,从而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省拨公共卫生项目经费对瑞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效开展工作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应的三点对策。
一、省拨公共卫生项目经费使用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从瑞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省拨公共卫生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来看,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项目经费不能及时、完全地使用。其原因有以下三点:
首先,省拨公共卫生项目经费一般在每年的9月、10月份下达文件,资金在10月-11月份才正式到位,由于时间紧迫,当年度下拨的经费不能及时在当年度使用。
其次,实行财政支出项目管理是目前财政预算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疾控中心将经费、人员、任务相融合、提高工作效率、确保重点工作按时完成的一项重要管理措施。但由于疾控系统的工作特点,突发性、临时性等工作较多,对这些工作很难在经费上进行准确的预算。因此,在出现一些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存在经费缺口的问题。同时,财政支付的经常性的公用经费不足,“干活钱”就只有专项经费。这种财政支付结构容易导致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工作跟着专项经费走。专项经费有限,不能覆盖所有的公共卫生服务,结果是安排专项经费的工作重点做,没有专项经费的工作少做甚至不做。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重在平时预防,如传染病危害因素监测和控制、健康教育等,即使社会没有大规模传染病流行,这些工作也不容忽视,否则会使很多传染病死灰复燃。
第三,瑞安市财政局对经费使用把关很紧,如外出防治、监测、督导的车辆费用(汽车燃料费、过桥过路费、防疫车辆的维修费等)、相关的仪器设备购置费、疫情暴发期间的加班补贴费及外地专家亲临疫情地区指导的相关住宿费、招待费等一律不能列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经费的合理使用。
二、相关对策建议
针对省拨公共卫生项目经费使用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三点对策建议:
首先,瑞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部及上级主管部门的预算编制工作应尽量提前。
浙江省的财政公共卫生项目支出预算是实行“二上二下”的制定流程。即由预算单位的有关业务科室,根据工作规划与任务制定项目及项目支出预算,然后由预算单位统一将汇总的项目及项目支出预算上报主管部门卫生厅与财政厅审批;财政厅与卫生厅根据本省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项目并提出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后将项目支出预算返回预算单位;预算单位再根据财政厅与卫生厅的意见,认真调整项目支出预算后再上报财政厅与卫生厅审核,财政厅与卫生厅根据修订后的项目支出预算,最终确定项目支出预算,然后报省“人大”通过后下达到预算单位。
目前编制下一年度公共卫生项目经费预算的时间是在每年8月份。但是,此时当年预算执行才刚过一半,中心无法全面了解项目执行情况。另外,由于上级有关部门下一年度工作任务尚未下达,使预算编报与实际情况会有出入,从而影响下一年度工作的开展。
我们知道,项目工作的展开是要以资金作重要保障的,前期项目支出的资金不到位,现行的项目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办法又不允许用其他经费垫支,势必影响项目工作整体的正常进度与质量。当项目支出预算下达后,有些项目组为了追回已失去的三、四个月时间,就会赶进度做项目工作,造成突击使用项目资金的情况发生,影响了项目支出预算安排的计划性和使用的合理性,最终影响项目工作的整体质量。因此,为了使预算的编制更加准确,中心内部及上级主管部门的工作计划应尽最提前。
其次,应加强科室的成本核算,提高经费投入的绩效。
从全国情况来看,各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由于经费来源于财政拨款,资金压力不大,所以在财务管理上成本意识普遍较为淡薄。公共卫生产品和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商品的属性,它们的提供需要遵循价值规律,应注重成本控制。开展卫生事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对于强化政府公共卫生管理、促进卫生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绩效评价,能够全面反映疾控中心运作财政经费实施各项工作任务取得的成效和产出的公共产品,使财政每年对疾控中心的投入效益得到体现。从2004年开始,浙江省财政厅、省卫生厅连续几年都联合组织对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财政支出进行绩效评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社会反响。参照该绩效评价体系,瑞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也应提高经费投入的绩效考核,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同时,通过绩效评价,也能提高广大职工对经费使用和管理的责任心,使他们及时了解中心在财务管理和业务活动中所取得的成绩、面临的困难及今后应努力的方向,为中心来年更好的制定工作计划和资金预算提供依据。
为此,应开展和加强科室成本核算工作。成本核算就是要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理性化的管理体制和有责任、有约束、有竞争、有活力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降低科室到单位的运行成本,促进科室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目前,瑞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下设有疾病防制、卫生监测、生化检验等九个科室,同时挂牌结核防治所、健康教育所和美沙酮维持治疗戒毒门诊。各个科室应树立成本意识和投入产出回报意识,寻找控制成本,提高效率的有效方法。如建立成本管理责任制和目标成本考核奖励制度,使目标成本与目标利润密切挂钩,把部门的指标定额成本与其应取得的效益指标和职工的经济利益密切挂钩。在办公用品管理方面,可成立专门小组负责对办公用品进行招标采购,既能保证办公用品的质量,又能杜绝浪费。
此外,中心在实行成本核算和控制时,当然要将经济效益作为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但同时也要坚持社会利益是作为卫生事业单位的疾控中心的首要任务,既要防止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而不顾社会利益,也要防止追求社会利益而不讲经济利益,只有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优化结构、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档案;信息化管理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承担疾病预防与控制、检测检验与评价、健康教育与促进、应用研究与指导、技术管理与服务等专业技术机构,在疾病防控和研究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疾病控制机构承担的职能不断细化,工作留存的档案资料数量庞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档案管理工作需紧跟时展步伐,加强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结合疾控中心档案特点,加速档案信息化建设,以实现档案管理作用价值的充分发挥。
一、疾控中心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1.提高档案管理效率
提高档案管理效率是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目标,在档案管理工作中,信息化管理模式凭借便捷、高效等优势特征,逐步取代了传统的人工档案管理方式,加强档案管理工作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可显著提升档案管理效率,满足档案管理的实际需求。
2.提高档案安全性
从疾控中心的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入手分析,档案资源通常以纸质档案管理模式为主,纸质档案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出现损坏,因此安全性较差。在档案信息化管理中,利用电子文件与信息数据逐步取代以往的纸质化档案,并在数据库中存储,可有效避免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安全性能逐步提升,更符合档案管理要求,从而推动档案管理工作的转型升级。
3.提高档案利用价值
实现档案资源的整合优化与高效利用,是疾控中心档案管理的重要目标。在传统的档案管理中,纸质档案信息的查询检索等工作的难度较大,需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不利于档案资源内在价值的深入挖掘。在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下,可通过关键词快速完成档案资源的搜索与提取,更利于实现档案资源的高效利用。
二、疾控中心档案信息化管理中的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在疾控中心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中,为确保信息化管理成效,需加强对基础设施的完善。但实际上,档案信息化管理中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合理,究其原因与疾控中心对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不重视有关。另外,在投入方面严重缺乏,忽视对信息化管理设备及设施的建设配置,导致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展开缺乏基础支持,不利于达到理想的信息化管理效果。
2.管理体系不健全
在大部分疾控中心的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中,存在信息化管理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导致信息化管理工作形式化。档案信息化管理制度不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规范尚未制订,导致档案管理工作展开缺乏制度化保障,档案管理主观随意,无法确保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展开。档案信息化管理中的信息化技术应用,普遍存在应用不合理或功能浅显等问题。大部分档案工作人员缺乏信息素养,无法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导致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进程缓慢。
3.档案信息安全问题
受网络的开放性等特征影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档案信息系统易受到网络恶意攻击,出现档案信息被篡改或丢失等安全隐患。尤其是网络病毒侵入,会造成网络信息系统瘫痪,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因此加强安全隐患规避显得尤为重要。
4.档案管理员工素质水平参差不齐
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与业务能力,直接影响疾控中心的档案信息化管理成效。大部分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参差不齐,直接影响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开展。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低,无法灵活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档案管理,直接影响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大部分档案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与工作主观能动性薄弱,专业知识技能更新缓慢,不利于推动档案管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三、疾控中心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实现策略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在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前提。疾控中心的领导应当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转变思想观念,增大对档案信息化管理方面的资金投入,根据档案工作的特征与管理要求,合理构建信息化设备,夯实档案信息化管理基础。除引进硬件设施外,还需加强对软件设施的配置,合理开发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加速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转型升级进程,切实满足档案管理需求。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中,需遵循“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的发展战略,丰富建设内容体系,涵盖传统载体的数字化建设与增量电子文件的管理等内容。建设内容的落实,还需完善的基础设施作保障,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现在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档案数字化装置、档案信息化管理硬件设施等方面。比如,档案智能库房是实现档案管理的基础数字设备,涉及档案温湿度控制系统与档案智能密集架等功能模块。除此之外,还包括计算机网络与数据库、档案管理系统等软件系统。推动疾控中心档案信息化建设,离不开软硬件设施的配置,但基础设施的配置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照搬照用,需根据疾控中心的档案工作实际情况,本着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原则,引进先进的档案管理经验及设备,从整体上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部署,以推动疾控中心档案管理水平持续提升。档案资源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但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过程复杂烦琐,通常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强化传统纸质档案的数字化。传统纸质载体档案的作用价值不能忽视,但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深入推进,档案数字化与纸质档案共同存储,或是单独存储电子档案文件成为主流。疾控中心还需根据档案工作实际情况,加速档案数字化建设,扫描纸质档案,技术处理形成的图像文件,提高文件的可识别性。还可以利用光学字符识别软件将图像文件转化为可检索的文字,以提高档案的检索便利度。尤其是档案全文检索的实现,更利于挖掘档案的利用价值;二是电子文件。在办公自动化工作进程中,电子文件的重要性逐步突出,同时电子文件的数量与类型逐步增多,加强对电子文件的管理,成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工作。疾控中心需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或购买档案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对接各业务系统,实现电子文件的及时归档。
2.完善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
要想实现疾控中心档案信息化管理,还需加强完善信息化管理体系,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保障。首先,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制订疾控中心档案信息化管理制度,明确管理标准与规范,使档案管理工作开展有章可循。在制订信息化管理制度时,需依据疾控中心的实际情况与档案资源特征,确保档案信息化管理制度更贴合档案管理要求,以充分发挥档案管理制度的作用价值,促使档案管理工作顺利展开。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档案信息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完善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合理分类整理与安全存储档案信息,实现档案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以实现档案资源的高效利用。在档案行业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等法律规定与建设标准。但各地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存在明显差异。在制订疾控中心档案信息化管理制度时,首先,应从参照档案行业现行的法律法规与建设标准,合法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使档案工作紧跟行业发展步伐。其次,根据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需要,遵循现行的建设标准,适应疾控中心的长足发展需要,合理规范制订档案信息化建设制度。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当加强对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的重视,根据本地疾控中心的工作特征与实际情况,加强对可行性资料数据的管理,完善档案数字化管理的规章、制度及绩效考核机制,确保管理体系的可操作性、完整性及有效性,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3.加强安全管理
在疾控中心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中,需加强对大数据等现代科技的整合,为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持。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灵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整理疾病信息,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数据信息,建立疾病信息数据库,整合相关的疾病信息与防控知识,建立完善的档案,进行安全存储,切实提高信息化管理的效率与质量。完善疾控中心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安全方案,规避档案工作的安全隐患,以确保信息安全与实体安全。在档案实体安全管理中,加强对档案库房的科学管理,规范落实档案“八防”措施,在档案管理各流程中,做到档案真实完整,尤其是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或档案利用中,应当加强对档案的保护,以加速档案数字化建设进程。在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中,应完善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落实保密规定,档案信息存储计算机与公共信息网络连接时,需经过安全保密审查。还要加强档案信息网络传输的管理,确保网络与使用过程的信息安全,同时加强计算机系统管理,及时更新杀毒软件版本。计算机外送修理时,需做好计算机修理情况登记与数据内容清空处理,做到数据复制与异地保存。磁性载体定期抽样,机读检验,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在电子档案的信息技术管理中,可采取数据签名技术、加密技术、身份认证和防火墙等技术。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管理措施,规避各种影响档案信息安全的因素,以尽快实现网络传送与信息共享等目标。本着真实性、共享性、保密性的原则,进行电子档案的信息安全管理,切实维护档案网络安全。加强对电子档案信息安全的管理,包括存储环境、管理制度与技术管理等。在电子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中,一是明确电子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的责任,尤其是在电子档案的制作中,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心,要求其明确自身的责任范围,通过只读模式调阅档案信息,避免出现随意篡改信息等不良情况。二是及时保存电子档案信息,尤其是公文性电子档案,在确立后需减少变动,需要调整的档案应在部门审批后再进行改动,不断提高电子档案的信息安全指数。三是完善保管制度,电子档案归档后,设置相应的保护程序,使电子档案处于只读状态。定期检查档案信息的实效性与准确性,发现数据库出现问题,需将信息拷贝后再进行全面修复,使电子档案恢复如初。四是加强对电子档案活动的管理,采取访问用户的身份验证方式,避免非法访问用户的入侵。
4.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档案管理工作有专业性强、涉及环节多等特征,尤其是处于信息化时代,需根据用户的习惯不断提高档案利用的便捷性,这也对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档案工作人员普遍存在专业档案管理人员少、档案管理人员不被重视等问题,不利于档案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一是应当引进优秀的档案管理人才,加强档案管理队伍建设,夯实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基础。同时,建立竞争上岗与职务绩效挂钩机制,对责任意识不强与应付了事的人员施行降级或调岗等处理。唯有完善人才引进机制与加强制度管理,才能实现档案管理工作质量不断提升。二是加强思想教育,提高人才的道德水平。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正确价值观的教育,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与职业道德素质,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同时利用职业道德准则,避免其做出违反法律制度的违法行为。三是加强业务能力培训。对档案管理人员加强培训教育,使其掌握先进的理论与方法,了解国家政策法规,明确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基本流程,并能够得心应手地管理各类别与各载体的档案。还应要求其掌握行业发展的新要求、新技术和新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四是加强思想转变,培育创新精神。注重档案管理人员的创新能力提升,拓展其知识面与眼界,多学习先进的档案管理经验,掌握先进的档案管理方法,加速档案管理工作的转型升级。还要求其积极学习与掌握基本的信息技能,紧跟档案信息化发展步伐,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熟练运用常用办公软件与档案管理系统,以快速检索到所需的档案信息。通过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根据工作需要不断拓展软件与系统功能,以加速档案的数字化建设进程。
四、总结
在现代科技的发展带动下,我国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利用数字化系统进行档案数据的精准、便捷查阅,实现档案管理质量持续改进,更利于提高疾控中心的社会服务水平。疾病防控中心档案管理需向着信息化、网络化与数字化的趋势发展,加强常规档案管理工作的改进,挖掘档案资料的利用价值。在档案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管理体系完善等方面加强创新,充分发挥疾病档案信息的优势。
参考文献:
[1]韩晓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档案信息化管理探析[J].兰台内外,2021
[2]关莹莹.新时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分析[J].办公室业务,2021
[3]云丽娟.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转型[J].办公室业务,2021
[4]滕绍禹.基层疾控中心对健康教育应持的理念[J].江苏卫生保健,2004
[5]徐迅雷.当疾控中心也成了官僚机构[J].民主与科学,2004
[6]吴礼康.浅论疾控中心的窗口服务[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6
[7]颜海英.加强县级疾控中心人才建设的思考[J].江苏卫生保健,2006
[8]刘云祥.试论疾控中心的现代化建设[J].江苏卫生保健,2007
[9]刘景一.疾控中心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7
[10]王轶晗,陈麓.基层疾控中心仪器设备期间核查中存在的问题[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8
[11]罗利文.浅谈疾控中心档案现代化管理[J].中外医疗,2011
[12]罗瑞云.疾控中心后勤管理社会化工作模式探讨[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2
[13]王红.内控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疾控中心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2
[14]田园,李清,钱巧.基于新形势的疾控中心财务管理问题分析[J].统计与管理,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