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影视文化概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营改增;文化事业单位;对策
中图分类号:F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引言
为了推动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有效实行营改增试点文化事业建设费征收管理,保证营改增后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由国家税务总局以及财政部门联合颁布实施了《关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中文化事业建设费征收有关问题的通知》,对营改增试点中文化事业建设费征收方面的问题制定了明确的规定。本文首先论述了营改增对文化事业单位的影响,其次,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供参考。
一、营业税改增值税对文化事业单位的影响
1.税控功能进一步增强
当前,我国增值税方面的税控系统越来越完善,在预防单位偷税漏税方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而关于营业税方面的税控则不够完善,致使单位偷逃税款现象比比皆是,造成大量的税款流失。随着营改增的实施,依赖于增值税所具有的完善税控系统以及较强的反避税功能,能够避免单位偷税漏税现象的发生,大大提高了税收总量,笔者认为,营改增进程之所以不断加快,主要是因为营改增后,单位的税控功能得到进一步增强,税收总量攀升的缘故。
2.为结构性减税做出了相应的贡献
实际上,事业单位营改增的根本目的是结构性减税。从我国财政部门今年五月份所公布的数据中可以看出,继一季度全国税收收入10.3%的增幅创下近三年来最低之后,四月份全国税收增长速度仍大幅回落,单月增幅已经降到了2.6%,同比回落23.3个百分点;其中,一到四月份累积数据是全国税收收入增长8.1%,增幅同比回落22.4个百分点。导致回落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增长相对缓慢,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和密集出台的结构性减税政策有关,而营改增政策就是其中之一,无法准确的测算出其影响数据。
3.营改增后,文化事业单位税负有所增长
营改增后,提高了文化事业单位的税负。比如,文化事业单位在还未实施营改增前,其营业税税率是3%,那么,实施营改增后,其执行营业税税率为11%,明显上涨。为何政策与实务之间会有这么大的差距,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政策的制定者在对文化事业单位的税率进行测算时,主要依据新办企业在纸上推演的,同时,对购买产品可以进行抵扣的因素加以了全面考虑,而实际情况是,实施营改增的文化事业单位均有着一应俱全的经营资产,根本没有新办企业购买产品进行抵扣这一项,所以,致使税负大幅上涨。
二、几点建议
1.加强学习,对改革充分认识
在国家所颁布实施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中明确的规定将构建与科学发展相适应的税收制度,以加强经济结构的有效整改,大力推动各企业、单位的健康持续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配套文件的通知》,结合社会功能,把现有事业单位分别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从事公益服务这三个类别。按照此文件的精神,文化事业单位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范畴,从事经营活动。对于属于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应根据国家相关政策以及遵循以事定费的基本原则,结合各类型事业单位的实际特征以及财力可能,进行经济标准的制定,同时,进行必要的动态调整。对于属于公益一类范畴的事业单位,其财政应按照正常业务需求予以一定的经费保障;对于属于公益二类的事业单位,其财政应按照单位业务实际特征以及财务收支情况予以相应的经费作为补助,并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等诸多的方式给予必要的支持。事业单位凡是向社会提供经营服务时所获得的收入,应整体纳入到单位预算范畴中,集中核算与管理,主要用到公益性事业的发展中。
从上述所述中可以看出,营改增是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管理相符的重要措施之一,并不是一种较为简单的税收管理办法调整,而是改革中,对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反映的是政府部门的不断扩大开放、经济上和发达国家深度融合以及增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力的决心。
2.明确文化事业单位计费依据
国家所颁布实施的《文化事业建设费征收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规定,文化事业单位建设费的费率应在3%,同时,还规定了文化事业单位建设费按缴费者应当缴纳广告业、娱乐业营业税的营业额以及明确的费率准确计算应缴费额。具体的计算公式是:应缴费额等于销售额乘以3%。按照国家颁布实施的《增值税暂行条例》中的相关规定,销售额主要指的是纳税者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向购买方收取所有价款以及价外费用,不过,不涵盖所收取的销项税额。对于纳税者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价格较低且无正当理由的,应由相关主管税务机关对其实际销售额进一步核定。由财政部门及国家税务总局颁布实施的《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有关事项的规定》还规定,试点纳税者提供应税服务,凡是根据国家相关营业税政策规定差额来进行营业税征收的,准许其用自己所获得的所有价款以及价外费用,扣除支付给不属于试点范畴的纳税者(试点区域中不根据《试点实施办法》进行增值税缴纳的纳税者以及不在试点区域的纳税者)价款后所剩余额作为销售额。比如,某一广告公司在实施营改增后,某月广告收入达到了九百万,在支付给某一不在试点范畴内的纳税者五百万的广告费后,它的当月销售额为四百万,需要缴纳十二万(400×3%)的文化事业建设费。不过,需要注意以下两方面的事项:一方面是广告企业在将其广告费进行扣除过程中,必须有相关的凭证;另一方面是假如该广告企业所支付的广告费是给试点纳税者的广告公司,那么,就不能从销售额中进行扣除。这主要是因为,在对增值税应纳额计算过程中,将其进项税额进行了扣除。关于销售额的规定,主要是出于对增值税缴纳的考虑,政策制定时,对文化事业建设费的影响因素没有过多的考虑。所以,在对文化事业建设费的计算与缴纳过程中,需要单独加以明确,无论最后所支付的广告费是不是增值税纳税者的,都要进行销售额的扣除以及准确计算,唯有如此,才会满足政策的延续性。
3.加强文化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挖掘内部潜力
首先,进行集中规划,以单位战略规划角度为切入点进行深刻的研究,对单位经营结构加以必要的整改,促进其快速转型,避免经营风险因素的发生。其次,加强文化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与具有较高资质的供应商合作,把握好采购时机以及合理判断成本对单位造成的影响;另外,加强成本管理,凡是可以抵扣的成本票据,应对其有效管理;再有,对营改增有关政策加以掌握,并作相应的调查研究,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者建议,从而得到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
三、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当前,营改增已经成为了我国接下来的间接税制改革所要遵循的主要导向,因此,对于文化事业单位而言,应在满足社会实际需求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经营情况,进行统一有效规划,把握好国家税制改革所带来的机遇,切实实现营改增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文婧.关于增值税、营业税两税合并改革的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2011(14).
[2]董淑芹.现行体制下事业单位会计的管理[J].科技资讯,2007(20).
[3]张斌.营业税全面取消后的影响分析[J].财会研究,2011(02).
[4]韩春梅,卫建明.论“营改增”税制改革对企业的影响[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6).
关键词:消费文化;历史街区;商业化改造;机制解析;应对策略
Abstract:Historical districts ar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urban culture space, the renovation of historical districts which is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means to enhance urban cultural quality and the competitiveness of urban culture is becoming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urban renewal and urban cultural strategies. A large number of existing reform practice is canonized because of the promotion of local vitality, but also disputed because of development damage on historical culture.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onsumption cultu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chanism and problems of the commercialized rehabilitation of historical districts, and explores the strategies to realize the return of cultural values. In this paper, the turn of consumption culture is regarded as the important motivation of commercial renovation of historical districts, and it also has a great impact on the authenticity of historical culture and social culture. It needs to re-establish cultural values, choose the direction of renovation, promote the renovation process and design methods to find coping strategies.
Key words:consumption culture ; historical districts ; commercial renovation ; mechanism analysis ; coping strategies
中图分类号:TU-B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6)-12-94(3)
1 引言
历史街区是指承载城市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的旧城地带,其不仅包括由官方认定的历史文化街区,也包括其他能反映历史文化特色的规模化区域。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持续推进,“历史文化”不仅成为城市政府的一项保护责任,更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城市活力的一种战略资源,对于历史文化的保护性利用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在大量的历史街区改造实践中,历史街区的商业价值被不断挖掘,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触媒。当前学术界,对于历史街区的商业化改造模式存在较大争议。部分观点认为其创新了历史文化资源利用与再生的新模式,缓解了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文化建设中资金投入的压力,实现了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统一;另一部分观点则认为,历史街区的改造存在商业化破坏的倾向,是历史文化价值的异化,造成了历史街区不可逆的文化破坏。与激烈争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历史街区商业化改造的理论探讨和机制分析相对缺乏,且尚未能形成有效的应对策略。
1960 年代后伴随这经济、社会的深刻转型,西方世界相继呈现出“消费社会”的特征。文化、艺术成为一种可被消费的商品,承载文化、艺术基因的空间亦成为重要的消费对象。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社会经济全面转型的浪潮中,近年来中国社会也呈现出新的消费文化的蔓延现象。消费文化的特征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的行为模式和城市建设、发展的各个方面。消费文化的理论探索,起源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却同样对于以空间营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建筑、城乡规划学科提供了崭新而系统的理论视野,形成了一套透过空间现象观察社会本质的方法论。基于以上背景,本文试图引入消费文化的理论视角,解析历史街区商业化改造的机制和问题,并从消费文化与历史文化共存互荣的角度探索相关改造规划应有的策略应对。
2 机制理论:消费文化与文化空间的生产
2.1 城市消费文化的转向:以空间符号为消费对象
在经历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物质财富大量积累之后,西方社会普遍进入了以消费支撑经济增长、以消费激发城市活力的阶段,带来了产业体系和社会文化氛围的全面变化,进入了所谓的“消费社会”。法国学者鲍德里亚(J.Baudrillard)从符号学角度对消费社会和商品的符号价值进行了分析,指出现代社会消费开始由物的使用性消费过渡到物的“符号消费”,并断言符号价值将取代使用价值,成为社会主要的消费对象。符号消费的出现,代表了整个社会消费层次的分异与消费结构的调整――以证明个人购买能力的炫耀性消费和以表现个人品位的风格性消费,将代替纯粹物品使用的实用性消费,成为社会消费文化的主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国际资本与消费文化的持续影响,以及国内居民财富的不断增加,加快催生了中国的消费社会。历史街区的商业化改造,完全契合了中国正在涌现的“符号消费”的需求,因而具有巨大的市场动力。历史街区是承载历史文化的空间符号,人们在历史街区中进行餐饮、购物的同时,也消费着由空间符号传递的文化体验。这种模糊的“穿越感”满足了人们的猎奇形心态,也将会激化人们的消费热情,诱发炫耀性消费和风格性消费的行为。
2.2 空间生产逻辑的转向:以迎合空间的消费需求
在消费社会之中,消费的需求将会主动控制生产的逻辑,进而直接影响着城市空间的改造过程。波兰学者鲍曼(Z. Bauman)提出消费场所将逐渐替代传统的公共场所,纯粹的公共空间将被赋予文化的符号,进入商业运作的领域;借由商业运作空间的生命得以延续和再生,却不仅局限于真实的文化价值。
当前,中国历史街区的商业化改造正是迎合消费需求的空间生产过程,植入了消费社会的资本运作逻辑。对历史建筑加以改造、装饰,形成迎合现代需求的公共消费空间,将文化资源最大限度地量化为租金、税收等资金收入,较快平衡改造成本,因此成为政府、开发商甚至是原住民都愿意积极参与的模式。而建筑形式与功能的改造往往以刺激消费需求为导向,通过提炼历史建筑的元素,将文化符号进行创造性的使用和反复强调,寻找并建立现实空间形象与历史文化的多重联系。同时,在空间的改造中植入符合商业潮流的形象、符号、故事等素材,构建出时尚的空间意向,形成更为多元的消费动机。例如,采用将传统建筑符号与新建筑进行拼贴、基于传统形式演绎出新的文化小品等。因此,历史街区的商业化改造,本质上并不是为了形成以传统商品为消费对象的零售业态,而是要打造出一种以“超现实”的空间符号为消费对象的休闲业态。历史街区的商业化改造虽然可以实现资本高效回报与社会消费需求的耦合,但却容易会诱发与历史文化保护的更大冲突。
3 历史街区商业化改造的批判性反思
3.1 符号消费导致的文化异化
符号消费的特点以及炫耀性消费和风格性消费的潜在客群,催生了对商业化改造的社会诉求,也导致了历史街区改造过程对于历史文化原真性的忽视和“肤浅”加工,大量以刺激消费为重点的改造方案出现,历史文化的保护被商业利益所裹胁。而在国民文化素质滞后于财富积累的整体社会环境中,看似滑稽、猎奇的设计方式反而容易受到追捧,鲜有人去拷问其对历史文化的真正贡献。现代材料和工艺的历史建筑复制品开始肆无忌惮地出现,历史文化符号滥用于各种场景和建设之中。大到街区的整体环境、小到建筑的细节,都呈现出再创造的痕迹。改造后的历史街区不但没有获得文化活力的再生,甚至丧失了原有的历史文化积淀。以符号消费为导向的改造过程,往往是一种新文化的植入过程,其混淆了商品与文化、历史文化与新兴文化,并将于历史文化的保护形成较强烈的冲突。这一切印证了英国艺术家汉密尔顿(R.Hamilton)的观点,历史街区的商业化改造更倾向于后现代的波普艺术(Pop Art),是一种流行、低成本、年轻且有商业效益的艺术。此类再创造手法虽新鲜且易于复制,但也将进一步抹杀文化的特异性,使得本应该各具特色的历史街区却呈现似曾相似的感觉。
3.2 经济利益推动的空间绅士化
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对于原来是居住功能的历史街区,其改造过程往往倾向于引入商业资本,并对于原居民采取整体搬迁异地安置。这样的推动方式,忽视了历史街区现阶段生活氛围的真实性,将彻底破坏原有的社区文化,割裂改造前后历史街区的文化联系。改造后的历史街区纯粹地成为中产阶级、小资群体的消费空间,是一种仅针对特定群体的“绅士化”的空间。这样简单粗暴的改造方式,是基于更容易操作和整体营销的经济理性,却将进一步加剧城市社会的不平等和文化层的断裂。相对贫困的原住民被强迫迁出旧城地区,重新制造的文化空间横空出世,“马赛克”式地镶嵌在城市原有的社会空间中,形成一套为城市精英服务的新的社会关系。而这一过程,也将导致历史街区文化的根治性进一步丧失,并可能带来非消费时段城区的空心化现象。
4 改造策略:文化价值的系统回归
4.1 改造方向:凸显商业化改造的文化意义
首先,应该慎重筛选改造对象,尽可能针对具有历史商业事实的地区进行改造,且充分尊重历史地段原真的商业特性。其次,应该体现局部商业化改造对于城市整体文化资源整合的触媒效应,以最小的商业化改造盘整最大的文化活力。再次,可以创造性地整合城市的文化要素,集中形成民俗博物馆等公益性文化展示空间,通过商业吸引人气,通过公益传递城市文化精神。以南京的老门东为例,改造之前的老门东以居住功能为主,但其历史上是重要的商贸和手工业集散地,直至清末才逐渐为居住功能所替代,因此该地区的商业化改造,其实是一种对于历史商业场景的回应。整合周边明城墙、秦淮河等历史文化资源,改造后的老门东开设了金陵刻经、南京白局,以及手制风筝、布画、竹刻、剪纸、提线木偶等民俗工艺博物馆,体现了对南京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彰显;其商业街区以中低端的餐饮小吃、休闲娱乐、商品零售为主,整体上并没有脱离城南地区市井生活的文化根基。
4.2 改造方式:创造商业态和生活态的和谐
历史街区的文化价值不仅体现在历史时期的特定场景中,也体现在历史变迁的脉络中。从这个角度看,历史街区的原住民同样也是地方文化的组成部分,历史街区的商业化改造不应该采取彻底搬迁原住民的方式,粗暴地隔离与此空间紧密相关的社区文化。居民生活形态的消失,容易导致历史街区整体氛围的消沉。因此,理想的历史街区改造模式不仅仅是一项建筑设计工程,更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这个过程中需要广泛征求原住民的意愿,调动原住民力量,合理引导原住民的职业转型,适度保留居住空间,在商业化改造的同时提升居住生活品质。在日本,以尊重原住民社区为前提,采用社区营造的方式进行遗产更新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岐阜古川盯、北海道小樽等地区都有令人欣慰的成功案例。除了政府的制度和立法支持以外,真正推动社区营造的是社会团体和普通市民,这与日本市民社会的成长、壮大密不可分。当前中国,居民自治的力量相对薄弱,保护生活态的文化价值、协调资本的商业化冲动和原住民利益则成为政府的主要责任。在巨大的市场利益面前,保持对于历史文化和社会责任的坚守,选择一条相对复杂的改造路径,是对政府地方治理水平的巨大考验。上海的田子坊改造,在没有开发商资本注入、没有大规模动迁的情况下,维系了原有的邻里关系和社区文化,可算是协调商业态和生活态的一种积极尝试。
4.3 改造方法:界定保护与创造的设计边界
首先,在空间的设计与改造过程中,应该确定好“变”与“不变”的关系,明确刚性的保护要求,保留弹性的创造空间。其次,历史街区改造应该保留甚至恢复街区总体的街巷肌理、建设强度与高度、建筑颜色基调,保护历史空间总体的文化意向。最后,根据不同建筑的文化价值、区位价值,区分不同的利用和改造方式。
对历史文化价值相对突出的典型建筑,应该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无论是在材质还是工艺上都应该力求保持历史文化的特质;对一般性建筑可以适当加入设计师的个人创造,合理演绎历史符号的现代样式,但应该尽量避免与总体环境的冲突。同时要注意控制创造性元素、创造性建筑的比例,不宜一味地迎合消费需求,避免将具有现代甚至是后现代的时尚文化作为历史街区改造的主要基调。
界定保护与创造的设计边界已经逐渐成为历史街区商业化改造行动的基本共识,但是边界设计的合理性尚未形成统一标准。以成都的宽窄巷子为例,在改造设计之初,进行了详细的实地测绘工作,将宽、窄、井巷子中的每一个院子按照建筑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与建筑价值进行了三级分类,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性设计,但这一商业化改造项目,仍因存在较大规模的新建和改建工程而受到部分学者的质疑。
5 结语
虽然历史街区的商业化改造已经成为提升城市文化品质、激发城市活力的重要手段,但是学界对于实践的效果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议,因此对历史街区商业化改造的机制、误区以及应对策略的研究显得更为迫切。本文基于消费文化的视角对历史街区商业化改造的现象进行深入剖析,认为以空间符号为消费对象的消费文化,诱发了迎合消费需求的改造模式,并将导致文化异化和空间绅士化的过程。为了应对商业化改造需求对街区历史风貌及文化的重大冲击,需要探索回归文化价值的改造策略:在改造方向上,应凸显商业化改造的文化意义;在改造方式上,应创造商业态和生活态的和谐;在改造方法上,应界定保护与创造的设计边界。在推进商业化改造的全过程,时刻保持对历史文化的崇敬之心;在疯狂的消费时代,时刻保持对历史文化的脉脉温情。
因本文主要是从理论建构的角度,试图解析历史街区商业化改造的机制与应对方法,而历史街区商业化改造具有广泛而复杂的现象特征与分析层次,尤其对于合理的改造方式、方法的研究讨论更是具有现实意义和挑战性,有待后续研究的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朱直君. 成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广义原真性得失[J]. 城市规划,2010(7):70-75.
[2]王又佳. 谈大众消费文化场景下建筑的价值取向[J]. 华中建筑,2014(11):19-23.
[3]吴晓庆,张京祥. 从新天地到老门东――城市更新中历史文化价值的异化与回归[J]. 现代城市研究,2015(3):86-92.
[4]李和平,薛威. 历史街区商业化动力机制分析及规划引导[J]. 城市规划学刊,2012(4):105-112.
[5]张杰,庞骏. 论消费文化涌动下城市文化遗产的克隆[J]. 城市规划,2009(6):81-87.
【关键词】普通高校;影视教育;发展策略
一、引 言
我国的影视教育起步较晚,教学观念还比较传统,对教学课程的设置还具有盲目性,偏离实际,一些普通高校对影视教育还有一定的偏见,影视教育的功能在普通高校没有得到该有的重视和发展。而事实上,影视教育对学生素质能力的提高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它着重学生对审美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下面主要结合目前高校影视教育的模式,提出几点策略,为建立多层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方法提供一定的依据。
二、高校影视教育的重要性
影视教育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起着一个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我国高校影视教育中,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通过在影视课堂上的学习,能够有效的加强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充分的利用影视艺术这一有效的教育媒介,是学生能够在影视的世界中自我完善和自我认识,促成学生健康的发展。
影视教育作为一门艺术教育,在教育的形式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第一,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影视教育虽然是一门新兴的教育课程,但是它与科技、社会、工业等各个课程都是有紧密联系的,对学生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第二,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社会发展中想象力和创造力成为社会对人才能力素质的一个重要的考核点。而影视艺术教育对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开发都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三,能够有效的提高大学生道德思想水平。在实施影视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寓教于乐”“寓教于情”的教育特色,体现自身的教育价值。现在的学生面临着很多的选择和压力,加强对影视教育的重视,使学生在影视艺术中感受到美,升华美。
现如今,社会百态都能够通过影视媒介得以传播,在这一过程中,这些传播的内容和文化信息,都能够对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意识等产生一定的影响。影视作为声像并茂,视听兼顾的综合艺术和新式传播媒介,对社会发展所造成的影响力越来越重要。而影视教育则体现出了一种社会审美的需要,打破以往的教学形式,加强学生对主客体世界的感受力、适应力、认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影响着学生的精神生活。所以普通高等院校加强对影视教育的重视,使影视教育更好的融入教学课程中,既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大学生良好素质能力培养。
三、普通高校影视教育的发展策略
近几年来,我国的普通高校对于影视教育的发展都取得了重大的成效,它们对充实我国文科大学的课程,带动相关学科的发展,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艺术感,促进了影视评论和创造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它全面的改革和发展,如:学科的限制;学校领导的不重视;专业教师的有限等,都导致影视教育的发展具有了片面性和不规范性,严重的制约了影视教育的发展。下面主要就这些问题提出具体的策略。
(一)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提高对影视教育的重视度。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对影视教育的片面性,加强对影视教育的认识。现如今,影视教育已经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的一个方面,影视的艺术性越来越突出。影视教育已经不仅仅只是对学生艺术情操的培养,更成为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在高校教育中,应打破影视教育对学科的要求,全面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艺术素质。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多层次的教学模式。单一的影视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如今对影视教育的需求,加强教学模式的转变,是高校影视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一般而言主要有以下的三种模式:素质教育模式、类似专业的教育模式、专业教育模式。这三种教育模式,能够使学生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到影视教育的理论知识、应用范畴和专业特点。素质教育模式是让学生了解影视教育的基本理论,对影视教育有个基本的认识,通过影视作品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使学生在对艺术概论的了解上有所拓展。类似专业教育模式则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影视教育融合其它课程,从而达到拓展专业事业的目的。而专业教育模式,则是对影视教育课程专业的学习和实践,全面提高学生影视方面的能力。
(三)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学内容,提供多样化的教学。影视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发生改变,它作为时代艺术和人文素质的一种体现,必须要符合时展的需求,所以影视教育在内容上必须要实时更新。如:社会资讯、大众传媒、艺术文化等都应该归纳与影视教育中。同样,对影视教育的方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认识,影视教育方法也由以往的教师为主转换为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掌握知识的方法、应用知识的方法、创造知识的方法多随之而改变。影视教育手段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丰富,计算机设备和技术的应用,多极大的丰富了教学内容,进一步的完善了教学方法。
四、结束语
普通高校的影视教育在社会发展的需求下其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影视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社会进步和普通高校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成功。尽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随着高校对影视教育重视度越来越高,影视教育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也会越来越明确。影视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对于全面的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孟建;试论中国高等院校影视教育传播发展战略(下)[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9年05.
[2]匡尔峰;论影视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3]李羿;普通高校电影艺术课程与教学目标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刘伟;素质教育背景下的电影艺术教育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动漫专业人才 培养模式
一、中国动漫产业人才的需求
动漫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以动画、漫画为表现形式,包含动漫图书、报刊、电影、电视、音像制品、舞台剧和基于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的动漫新品种等动漫直接产品的开发、生产、出版、播出、演出和销售的产业。在文化、出版、服务、娱乐等多个行业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动漫形式,因此动漫产业有着巨大的市场,许多国家都把发展动漫产业作为文化和产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动漫消费市场之一,在二千家省市电视台中,就有四个专业动画频道,二百多个动画栏日。据估计,中国今后每年国产动画片的需求量将达到26万分钟。由此可以看出,动画片的发展空间十分巨大,动漫市场的强大需求正推动着动漫产业的发展。但是,国内动漫设计创作的人才缺口却十分巨大。目前全国对动漫产业人才的需求大约在20万左右,而动漫从业者还不到1万人,其中数字动画的人才缺口就超过15万,可见动漫产业人才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之内仍然是缺乏的。
二、高职院校动漫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大量的技能应用型急缺人才。对于社会对动漫人才的大量需求,许多高职院校纷纷建立了相关的学科和专业,力求培养相应的人才。那么,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动漫专业人才培养状况究竟如何呢?总的来说,我国高职院校动漫专业不管是师资的配置、课程的设置和实践环节等方面都存在着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师资力量匮乏
动漫专业在我国是一个新型专业,本科院校目前培养的师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各个院校对动漫专业师资的需求。而职业高职院校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和追求院校利益最大化,动漫专业的师资力量往往不是专业的动漫教师,大多是跨专业的教师通过短期的培训或者进修之后从而担任动漫专业的教师。没有相应的专业教师,要培养好的动漫人才就是空谈。
(二)课程设置单一
从动漫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偏重动画技术的课程,特别是电脑软件,忽视了对动漫人才关于影视文化方面的培养。开设的课程大多以平面设计为主,开设的动漫课程无非是卡通形象设计、二维网络动画、三维影视动画等。开设的动画软件课程主要是PHOTOSHOP、FLASH、3DMAX等。现代优秀动漫作品是艺术和计算机技术完美结合所致,如此单一的课程设置导致学生偏于动画技术,忽视了艺术创意的培养,要想制作出优秀的动漫作品只能是空想。
(三)缺乏实践场所
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职院校就定向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个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能够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的高职院校非常少,很多高职院校的一些临近毕业的学生都没有机会到动漫企业实习。学生无法了解整个工作流程,无法掌握真正实用的技能,在最后阶段失去锻炼和提高的机会,最终导致社会竞争力较弱。
三、转变高职院校动漫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面对我国高职院校动漫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我浅谈关于改变现状的一些看法。
(一)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人才、技术骨干的重要阵地,必须首先重视自身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只有汇集了一定规模的高水平教师,学校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实力才能得到提升。高职学院要重视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人才引进既要有数量更要注重质量。要严把进人关,切实保证引进的人才质量过硬,从而培养出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同时高职院校也要重视培养现有教师队伍。选派在职教师到国外动漫教育机构或动漫企业中学习国外的优秀教育方法、教育模式。
(二)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
由于高职院校对学生培养的定位是技能型复合人才,因此应按照动漫的制作流程和动漫岗位设置来安排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的主干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三个部分:1. 构建美术基础与艺术设计课为专业基础实践课的课程体系。应开设素描、色彩构成、动画概论、动画场景设计等专业基础课程,以巩固学生的美术基础,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为下一阶段的实践能力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2. 构建计算机设计软件实训课为专业的拓展实践课的课程体系。应开设3DMax基础、Maya动画制作、角色动画制作、影视动画制作等课程。课程设置上具有实践性,与社会工作岗位人才的需求接轨,对学生就业有相当重要的意义;3. 构建影视文化和艺术创意为专业技能提升实践课的课程体系。应开设戏剧表演、影视文学、音乐欣赏、戏剧艺术和动画编剧等影视和艺术课程,使学生了解戏剧、音乐、文学和编剧等各方面知识,实现艺术创意和设计制作技术于一体。
(三)建立校企联动培养机制
校企联动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和重要的特色并具实际操作性。拓展校企联动,共建实训平台是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的根本措施,是促进高职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动力。所谓校企联动的培养机制指的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动漫人才。企业为学校提供真实项目作为学生实习实训的平台,学校则为企业解决技术和创意的支持,并优先考虑人才的供给。校企之间形成一种互动的关系,在这种联动机制下,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机构时时关注市场的走向和企业发展的动态,以便修订自己的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
(四)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几乎所有的有一定规模的动漫项目都是合作完成的,仅凭一个人的力量不可能完成具有一定水平的动画作品。因此,具有团队协作能力的学生更受企业青睐。职业教育的特点就是要特别突出培养学生间的团队协作创作动画的能力。我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必须转变原有的动漫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动漫企业为依托,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动漫人才培养。合理设置动漫专业课程;培养专业的师资队伍;建立校企联动培养机制,缩小动漫人才培养和行业人才需求之间的差距;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其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要抓住动漫新产业发展所赋予的办学机遇,探索一套适合学生、适应社会的动漫人才培养模式,如此必定会培养出优秀的动漫专业人才,为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曹田泉.动漫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2]陈昌柱.动漫设计[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3]李涛.动漫卡通电视频道与动漫产业的互动发展研究[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3).
[4]谭玲,殷俊.动漫产业[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5]吴宜阗.我国动漫教育研究现状综述[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9,(3).
关键词: 影视剧名; 翻译; 语用学 ;语用翻译
电影和电视剧是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是一种极受欢迎的大众娱乐形式。改革开放原来,越来越多外文影片和剧集进入中国,其中来自英语国家的影视剧无疑份量最重。英语影视剧的译制工作对中西影视文化交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影视片名作为影视作品的“招牌”,其翻译更是应该受到重视。
语用学作为一个比较新的语言学分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才得到普遍的认可。翻译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交叉领域,将翻译和语用学结合是很有研究价值的。本文便从语用学的角度来探讨一下英语影视剧名的翻译。
一、影视剧名翻译特点及难点
优秀的译制片帮助观众领略外国的风土人情,也可让观众了解到异国的政治经济和生活状态,其社会效应不可低估。然而,人们对待影视翻译的重视程度远不如其他形式的翻译,影视翻译工作存在很多问题。加强影视剧的翻译工作,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影视剧名就是影视作品的“招牌”,其翻译是否得当,可以影响观众的选择。目前我国的影视剧名翻译还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经典电影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曾一度被翻译为“飞越杜鹃窝”,这一翻译与电影内容毫无关系,完全是不加思考的字面翻译,好在后来更正为“飞越疯人院”。
影视剧名翻译的难点就在于,既要在语言上传达确切,又要顾及文化因素,同时还要注意译名的美学效果,同时源语观众和译语观众文化背景上的不同也不可忽视。
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往往导致人们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理解,甚至误解。而译者要尽量消除或至少减少由于文化差异产生的误解。
二、语用翻译
“语用翻译是指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翻译实践问题,即运用语用学理论去解决翻译操作中涉及到的理解问题和重构问题、语用和文化因素在译文中的处理方法以及原作的语用意义(pragmatic force)的传达激起在译作中的得失等问题。”(张新红 何自然 2001:290)
翻译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交叉领域,语言学的发展为翻译理论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途径,语用翻译可以说是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派的延伸。翻译和语用学都涉及“语境条件下的语言使用与信息理解,尤其是语言选择与表达的恰当性”(何自然 冉永平 2009:28),两者的结合有其合理性。
何自然(1997:186)认为,语用翻译是一种等效翻译观,通过两种语言的对比,分别研究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的问题。其中语用语言等效就是“在词汇、语法、语义等语言学的不同层次上,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只求保存原作的内容,用译文中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将这个内容表达出来,以求等效”。而另一项社交语用等效的翻译是为跨语言、跨文化的双语交际服务的,没有固定的方法,译者的选择也是多样的,既可以迎合译语读者(观众)的口味“变洋为土”,也可以尽量保存原作的精髓,展现异国风情。
这种追求等效的语用翻译观很适合用来指导影视剧的翻译。
三、影视剧名的语用翻译策略
观众的反应对影视剧的传播至关重要,如果其名称不能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则不利于作品的传播。因此,影视剧名的翻译必须以译语观众为对象,从语用等效的角度出发,尽量迎合大众心理。也就是说,比起语义上的对等,要更加重视语用意义的对等,可以视情况脱离原文的语义和形式。根据影视剧名与作品内容的关系,为了让译语观众在看到译名时能够产生与源语观众等效或相当的反应,翻译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直译。有些英语影视作品的名称只要选用适当的措辞直译就可以达到等效的效果。比如讲述一个小男孩12年成长历程的电影《少年时代》(Boyhood),战争爱情电影《珍珠港》(Pearl Harbor),还有经典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Friends)等。
不过直译也要注意措辞的选择。2014年奥斯卡获奖影片Birdman,在内地的翻译是“鸟人”,相比港译“飞鸟侠”,就显得逊色不少。
2.适当添加必要信息。简单直译是无法给观众提供有关电影内容的必要信息时,就要适当添加背景信息,填补空白。美国情景喜剧The Big Bang Theory自2007年播出以来至今已走过了九个年头,该剧讲述了一群性格各异的科学家宅男有关生活和爱情的爆笑故事。剧名The Big Bang Theory,直译为“大爆炸理论”,显然不能给观众足够的提示,进而可能影响其观看的积极性,所以译为“生活大爆炸”更为妥帖。
3.不拘泥于原名的意译。在上述两种方法都不适宜的时候,就应该根据语用翻译理论,大胆把原文放在一边,以译语观众的感受为主采用意译。“翻译理论与语用学的结合涉及翻译时如何正确处理文化差异问题。译者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读者去接受异域文化,使其头脑中显现的意向或形象、联想尽可能接近于原作所期待的效果。”(何自然 冉永平,2009:29)
2009年的经典动画电影Up,讲述一位失去妻子的老人和小男孩乘坐绑满气球的房子一同飞到南美洲去探险,实现妻子遗愿的温馨故事。单词“up”是“向上,高处”的意思,无论直译,还是添加信息,都很难处理,这时不妨将电影原名放在一边,完全根据电影的内容和题材来翻译。“飞屋环游记”这一译名,与原名的Up看似没有关联,但传达了影片的精髓内容,还透着一股童趣,非常适合动画电影,远比直译恰当。
当作品原名中含有的内容,在译语中找不到等值词的时候,更要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两种语言之间不一定都有等值词,即使字面上有等值的词语,一旦融入文化背景等因素,也可能发生质的变化。”(曾文雄,2007:302)
4.美学效果。翻译影视剧名还要注意译名的美学效果。这一点,老一辈的电影翻译工作者们做得很好。比如电影《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一夜风流》(It Happened One Night),《一树梨花压海棠》(Lolita)等等。
翻译影视剧名可以采用四字词语等来增加作品名称的艺术感染力。比如2008年的电影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其主人公越活越“年轻”。片名直译为“本杰明・巴顿奇事”虽无不可,但与“返老还童”相比,似乎后者更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
四、结语
影视剧名就像电影海报一样承担着激发观众好奇心的重任,好的译名需要准确传达作品原名中的信息,对作品内容提供一定的提示,同时又符合大众审美,能够让译语观众产生与源语观众相当的反应。在翻译影视剧名的时候,采用重视等效的语用学理论,可以较好地处理中西文化差异,使作品译名尽可能具有与原名相当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更贴近译语观众的心理,也更有利于影视作品的传播。
参考文献:
[1] 何自然.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2] 何自然, 冉永平. 新编语用学概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