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强化创新意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183-01
同志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事实证明,创新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当然,这种能力的培养自然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也就是说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小学生做起,越早越好。那么,就我国现行的教育情况而言,应该如何通过义务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我就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来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历史渊源较为久远的自然学科,经过长时间的自我锤炼和不断完善,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体系相对来讲已经较为齐全。因而,现阶段小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不再局限于首创知识、首创见解,而是侧重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模式、非常规的想象力、以及对旧知识的创新应用等内容。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的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强化创新技能训练,力促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1.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从心理学上来讲,动机是个体活动朝向某一特定目标前进的内部心理驱动力,每一个个体的行为、活动都是内在心理动机的一种外在表现。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讲,我认为,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景创设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具体方法如下:
①通过问题情景创设,激发学生的思维欲望。小学生正是好奇心比较强的年纪,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主动创设一些符合学生年纪特征的问题场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将知识的学习转化为内心对未知好奇的需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学生在这种启发式教学模式下更有利于以创新的思维来分析问题、思考问题。②创设故事情景,培养思维品质。小学生的年纪相对来讲还比较小,数学教学中采用一些儿童经常接触到的的故事情景更有助于打开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自身较为熟悉的故事场景中,学生的思想束缚相对较小,更容易诱发联想、想象思维,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品质的培养。③创设生活场景,创建思维平台。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创建生活场景有利于学生将抽象的的数量关系转化为具体的生活情境,将复杂的数学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通俗常识,从而为学生创新思维平台的搭建打下良好基础。4、创建竞争情景,激发创新热情。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我认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逐步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不拘泥于传统数学观点,敢于坚持自己的认识,由此激发学生的竞争、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当然,这种教学方法中的情境创设也不是随意选取的,数学情境的的选择即要有趣味性,又要有启发性,让学生即能找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又能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2.强化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创新意识是指学生在教学环境的影响下产生的一种强烈的要求创新的情绪冲动,它是人体活动意识当中的一种富有成果的、积极的表现形式,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内在动力和出发点。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一问题,我觉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要相信学生具有创新的潜能。一提到创新,许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历史的上名人、天才,实际上这是一个误区,创新能力遍布在每个人身边,并不是一定局限于少数人。想要强化小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创新意识,首先应该相信学生具备这样的潜能,只有教师给予充分的信任,才能给让学生在创新实践中产生强大的信心。②是要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小学生正处在渴望表现的年纪,赞扬往往比批评更能有效的鼓励学生去主动开展创新实践,合理的表扬,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的"被关注程度",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热情。③要爱护学生的创新萌芽。创新也就意味着去走一条前人所没有走过的道路,所有的创新之路都是曲折的、艰难的,不可能一帆风顺。在这个创新的过程中,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认为保护学生的创新萌芽意识非常重要,有时候虽然学生的创新实践并没有取得成功,但只要他们思考了、钻研了,就应该受到表扬,他们的创新实践就应该得到鼓励。
关键词:高中 生物 教学 潜能 创造
生物新课程积极倡导让学生掌握生物科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观察、实验、思维、自学等能力,提升科学素养,并且具备初步的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与价值感唤醒。”智慧的教育不在于将多少学生送进了大学的门槛,而在于是否根据学生的现实状况尽其所能地高效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而且这种开发在当时一定不能带着掠夺的色彩,在以后也不会有任何“毒副作用”;这种开发只能是绿色环保的,只能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
一、创设情境——开发创造潜能的基础
新课程倡导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去学习生物。教师应以生动的直观与语言描绘相结合高效创设情境,或模拟情境,或实体情境,或推理情境,或操作情境,或想象情境,再现教材的相关情境,使生物教学贴近学生,因感受、感悟、体验真切而产生亲切感。生物教学内容要让学生可以看到、可以想见、可以捉摸、可以应用。
创设的情境要注重营造具有一定力度的氛围,使学生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通过情境的强化,即生活的展现、实物的演示、音乐的渲染、角色的扮演、语言的描绘、图画的再现等高效策略,择其相应的睿智运用,或音乐、图画、角色扮演同步,或音乐、图画并举,或角色扮演、实物演示合二为一等等,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比如执教“蒸腾作用”时,教师先创设问题情境:“有人作过统计,农民伯伯们培植的玉米,每棵一生就要吸收水分二百千克,然而只有百分之一真正用于各种生理活动。”学生会大胆猜测百分之九十九的水分到哪里去了,通过思考、讨论、探究问题的根源,学习动机在其间被不断强化,智慧得到了启迪,创造潜能得到了高效开发。
二、主动参与——开发创造潜能的核心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学习,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学理念,从以教师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从有利于教出发变为有利于学生学出发,既根据教材更依据学生的心理动态和认知水平而制定生物教学目标,这种教学目标既具有开放性又有多样性,既有生成性又有激励性。即教师要制定适合不同类型、不同情况学生的富有个性的教学目标,以逐步达到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和培养学生独立人格的终极目标。教师要根据学生在生物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具体情况,如兴趣、情感、态度的变化,知识汲取与理解、技能掌握与运用的状况,灵活机动、睿智高效地调整教学目标,并能采取多元化的激励措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保障生物教学目标的高效实现。只有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内在的创造潜能才能得到高效开发。
1.变革学习方式
传统课堂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跟在教师后面亦步亦趋,处于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于所学内容生吞活剥、一知半解,效率低下。新课程鼓励教师要敢于开放与创新,敢于探索与实践;要开发学生的胆识、勇气,开发学生的思维与创造潜能,开发学生的自主与“当家”的能力;要引领学生根据生物教材主动学习,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网上查询或同伴间相互探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设计小实验、制作课件、辩论、演讲等,在活动中学习,在互动中学习,做到全员参与、全程参与、高效参与。学生活动空间大了,积极性高了,敢于发表意见,敢于争论,思维的火花就会不断闪现。学生自主体验、感悟成为最客观、最有价值的学习,师生之间拥有愉悦的情感沟通与智慧碰撞。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创意、建议与合理要求要给予足够的关注、认同甚至欣赏。
2.重视探究活动
新教材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安排了大量科学探究活动,涵盖观察与思考、实验、模拟制作、课外实践、调查、设计等。为提升生物素养,学生应积极参与各种探究活动,并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向广度与深度延伸,从课堂向社会生活延伸,为学生进一步探究留下空间。比如,糖尿病的症状“三多一少”,学生都能记住,原因却不易理解。可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从高血糖的原因到胰岛素的功能,从糖尿的原因到肾小管的重吸收,从多尿到渗透作用,从多饮到水平衡的调节,从消瘦到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增加了知识的协调、整合、联系,引领学生的思维向深度、广度发展。
三、多元评价——开发创造潜能的动力
科学实验是科学的基础之一,科学原理、定律以及规律的发现都与科学实验有关,可以说离开实验就没有科学发现。实验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有效形式,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程标准》要求强化实验教学,将实验操作看做科学探究的一部分,强调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的重要性。
可见,没有或缺乏实验的高中本文由收集整理理科教学,是纸上谈兵的教学,极其不负责任的做法,是与新课程倡导的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相违背的,必将导致教育的失败。那么对于至关重要的高中理科实验教学现状到底如何呢?
一、理科实验教学理念、方法和评价机制与新课程改革不相适应
高中阶段的教学从一开始就会围绕高考而展开,而实验教学也要围绕高考这个核心而开展,这样实验教学就不知不觉地回到了课堂教学的附属地位,所以不论新课程改革如何强调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如果不改革现行的高考制度,实验教学想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也只能是美好的愿望。此外,对学校的实验教学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科学指导,对学生实验技能评价也相对滞后,这也是影响实验教学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实验教学方法和形式与新课程改革不相适应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由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和方法自行设计实验方案,选择仪器药品,自行进行实验,自行收集实验数据,归纳总结结论和规律,尽可能让探究活动体现在实验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和实践创新能力。然而,许多学校仍然是实验教师按照教材要求摆放实验仪器,任课教师按照统一的实验步骤组织学生,学生按照教师统一的指令进行统一的“照方抓药”式实验操作。
三、实验开出率低,效果差
现行的教育体制决定了做实验在提高学生的分数尤
转贴于
其是高考分数上确实不如讲实验、“黑板实验”和多媒体实验,实验的费时费力使教师对于现行课本中的实验能少做就不多做,能不做就不做,所以总体上实验开出率不高,实验教学处在一个低水平。
四、演示实验多,分组实验少
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和实验水平测试都推动了高中理科实验教学的开展,大多数实验教师和任课教师也能认识到实验教学在理科教学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的作用,因此大多数学校实验教学开展得还能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但客观上的考试体制和实验的费时费力,使得有些教师对于演示实验还能去做,或者把本应属于学生的探究实验变成演示实验。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3-196-01
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中,不难发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内涵建设,而内涵建设的核心则是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唯此,如何强化职业能力培养,是值得职业教育者关注的重点课题。
一、加强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加强职业能力培养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
传统的高职教育是一种生存教育,而不是发展的教育,它忽视了学生基本的生存、发展、自我实现等能力,也即忽视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造成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不适应、就业率低下、创业能力差等现象,因此当前高职教育应转变观念,变单一的终结性就业教育为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本的积累,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加强职业能力培养是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的需要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职业能力提升,职业能力涵盖了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当前,人才市场高技能型人才短缺与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就是高职院校职业能力培养问题还没有落到实处,学生的职业能力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要彻底改变这种局面,高职院校迫切需要建立起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体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强化职业能力培养,确保每个学生拥有进入市场竞争的就业基础。
二、当前高职院校职业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职业能力”的理解缺乏全面性和科学性
很多高职院校将职业能力与技能相混同,认为培养学生某一项操作技能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于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往往侧重于培养学生某一项专业技能或实践操作技能。而企业真正所需要的劳动者,不仅要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而且更要具备与之相应的能力结构,如创新能力、公关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分析判断能力、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其它能力。也即企业在选用人才上,更注重综合素质与能力,而不是某一单方面的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应全面、科学地理解职业能力,深刻把握职业能力的内涵,并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确立新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使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对职业能力的培养缺乏系统性和重点性
职业生涯作为一个漫长的过程,远不能通过一份终身职业填满。大量新职业的涌现既给劳动者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很多高职院校在职业能力培养方面,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搭配上看,存在着明显的畸轻畸重的情形,即重视专业能力培养,忽视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专业能力作为适应某一具体工作的要求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就业的“门槛”,但是在首次就业后,劳动者要获得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则必须依靠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学生只有拥有了方法能力才能不断转换职业,只有具有社会能力才能在群体中开展工作。
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改进策略
(一)知识学习——加强基础知识底蕴的培养
对于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知识底蕴的培养,要做好“三个积极引导”。首先,要积极引导学生牢固树立起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使之具备较好的法制和道德观念以及健全的人格和身心素质,深扎其生存和立业之根。第二,要积极引导学生锻炼并具备较强烈的自学意识、创新意识、积极向上勇于争先意识及可持续发展意识,茁壮其生存、立业和发展之本。其三,要积极引导学生努力学习,构建起扎实的“山脊型”结构的文化理论知识体系,使他们的重点专业理论要有广度和深度,相关专业理论要有幅度和差度,基础理论要有实际操作度,其他文化知识有宽度但不强求其深度,夯实其生存、立业和发展之基。
着眼问题来思考,找准视角去切入
为避免平铺直叙的材料堆积将最重要的新闻点湮没在“经验典型”中,我们要把工夫用在最具表现张力、最具鲜明特色、最具独到思想的新闻事实上。因此,抓住问题、找准切入点,是搞好国防生新闻报道的前提和基础。
一是要站得高、看得远,凸显从全局着眼的整体思维。“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唯有从高处着眼,才能看清所面对的事件或人物究竟有多大的新闻价值,从而决定写与不写。因此,国防生新闻报道必须放眼国防和军队发展大局,在把握国防生培养现实全局的基础上展开,否则容易偏离重点,报道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火箭兵报》曾以“我把青春献给你”为题,用整版讲述二炮首届国防生的故事,其立意巧妙之处就在于报道他们的成长经历,不仅给国防生培养提供了深刻的启迪,也对国防生如何成长提供了有益借鉴,这样的新闻报道既有深度,又有看头,值得回味。
二是要想得深、看得准,凸显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思维。面对一堆素材,能够发现好新闻乃至重大新闻,离不开对其原因、过程、结果乃至正面反面的深刻透视。目前,国防生招收、选拔、教育管理、军政训练、毕业考核等方面的新闻素材十分丰富,要想从中发现好新闻,就必须深入本质。比如思考高校和驻校选培办如何搞好国防生培养“总协调”,怎样当好国防生培养“质检员”等。《报》、《火箭兵报》曾以二炮驻西北工业大学国防生“砺剑尖兵班”为对象,全方位展现国防生培养创新模式,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和导向价值,在军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
三是要多留心、会比较,凸显用联系、矛盾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辩证思维。文似看山不喜平,好的新闻报道也同样如此。将今天与昨天、横向与纵向用联系、矛盾和发展的观点深入分析,就能将新闻写活、写新。随着“90后”新鲜血液不断注入国防生群体,其思想行为特点和成长规律也发生了变化,这要求我们在不断捕捉动态变化中学会比较,特别留心多抓活事新人,挖掘出令人耳目一新、引人深思的线索。火箭兵报社曾派记者前往承训二炮国防生的某团,实地了解国防生的“蜕变”过程,探寻国防生成长之路,以“如何迈好从军第一步”为题刊发系列稿件,引起强烈反响。
抓住特色谋新意,捕捉细节求深入
抓特点、谋新意、求深入,捕捉生动的细节对新闻报道尤为重要。国防生新闻报道要力求抓住特点鲜明的“干货”,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品牌”新闻,做到事实不新不写稿,语言不新不停笔,手法不新不死心,写出新气息,给人新启迪。
一是从国防生以学业为主的特点中挖掘好新闻。国防生在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因而与国防生学习方面有关的经验做法都能挖掘出好新闻。比如,国防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如何展现?就业有保障的国防生如何强化学习动力?关注和反思这些与国防生特点联系紧密的问题,采写的深度报道往往会更夺人眼球,更合读者胃口,报道效果也会大大提升。例如,《火箭兵报》曾以“‘创新品牌’如何推出”、“搏击在人才强军的时代潮头”等为题,对二炮驻北京科技大学选培办培养国防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纪实报道,受到读者和同行的好评。
二是从国防生以排长为第一任职岗位中挖掘好新闻。大部分国防生毕业分配的第一任职岗位是排长,由学生直接任排长,能力从何而来?从“象牙塔”走出的天之骄子如何快速实现从地方青年向合格军人的转变?这些都是国防生新闻报道的“热点”。进一步把问题分解细化,怎样使国防生深扎献身国防的思想等经验做法,就成为新闻的“聚焦点”。越是对“热点”敏感,精确瞄准“聚焦点”,国防生新闻报道就越能夺人眼球,读者便越爱看。《火箭兵报》曾以“锻造适应基层任职的优秀国防生人才群体”为题,开设专版对紧贴需求定位、紧盯岗位培养国防生的经验做法进行报道,取得较好效果。
三是从国防生成长的特殊时机中挖掘好新闻。新闻报道不是把结果摆出来,而是表现不断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国防生新闻报道要抓准新闻报道的时机,发现新问题,尤其要充分利用好新生签约、军事拓展活动、毕业分配等特殊时机,用敏锐的新闻眼和审美直觉从中捕捉新鲜、生动的素材,在立意上不仅要高出一筹、发人深省,更要形象表现国防生的风采,做到小中见大、见解新鲜,写出视觉感、立体感、现场感和时代感。记者亲历了合肥工业大学国防生以“班班对抗”形式提升军政素质的实践活动,采写的见闻式新闻报道以“斛兵塘畔:雏鹰正出击”为题,发表在《火箭兵报》头版头条,该校国防生纷纷打来电话畅谈感受。
字斟句酌重表达,锤炼文风显美感
文章之妙,在于思维,在于特点,也在于语言表达。语言作为新闻报道思想的载体,是决定新闻报道水准的又一重要因素。笔者认为,国防生新闻报道要文风上往“实”使劲,语言上向“美”靠近,形式上以“活”取胜,使新闻作品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一是文风要“实”。文风“实”就是要“接地气”,国防生新闻报道要做到深入人心,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就不能无病、装腔作势或是添油加醋、随意拔高,甚至以离奇另类和虚假不实的报道来哗众取宠。而应该搞好“原汁原味”的体验式、亲历式报道,通过身入心入来获取贴近受众、贴近实际的第一手鲜活素材,烹饪众人皆宜的“家常菜”,采写出富有真情、血肉丰满、通俗易懂的新闻。《火箭兵报》“院校生活”专版对二炮国防生集训基地开展“校校对抗”活动进行纪实报道,以通俗、平实、具体的语言,近乎白描式的手法,生动诠释了二炮国防生精武强能的拼搏精神和奋进风貌,取得较大反响。
二是语言要“美”。国防生新闻报道要注重克服材料化和公文化倾向,不可呆板陈旧搞“八股”,而要简单质朴、生动形象,多运用富有个性的语言,让新闻事实的魅力跃然纸上,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使感性化色彩与理性信息相得益彰,充满视觉感,提升亲和力,增强可读性。
三是形式要“活”。话不在多,精短亦灵;文不在长,合适则宜。国防生新闻报道应以文本形式的灵活多样来服务于新闻事实的表达,即根据所报道的对象、事实,在精心选择对主题表现力强的内容的基础上,灵活选择和创新能够满足写作需求、受众所喜闻乐见的体裁,最大限度地使新闻作品呈现出最适合阅读的形态。不管是把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放在最前面的“倒金字塔”形式,还是并列和递进等形式,都必须使行文处于自然通畅、条理明晰的有机整体状态。《火箭兵报》曾对二炮国防生入伍集训进行了系列报道,综合选择了典型报道和人物通讯等多种形式,具有很强的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