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商管理类专业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近年来,在国家"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方针的指导下,高等职业学院的就业率以及就业质量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高等职业学院对于创业型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与开展程度仍然不足,导致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潜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国务院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所以在高等职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应该突出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业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普遍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以及人文素质,将创业精神作为科学素质以及人文素质的基本条件,切实推动创业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二、创业导向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在高职院校的创业导向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人才培养模式中要不断进行探索并加以解决,主要存在的问题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高职院校对于创业教育的认识以及定位存在一定的偏差
传统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为职业人才的角色,在人才培养模式中主要是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突出实际从事本专业基本岗位的操作能力,而忽视了创业意识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从而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以及创业素质的教育,淡化了创业教育的本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导致了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创业教育流于形式,学生的实际创业能力较差。
2、教学计划以及课程设置亟待进行改革
目前工商管理专业所开设的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主要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分析。缺乏对学生的创新素质、创新精神以及创业能力的培养。同时存在创业课程与其他课程没有形成有效的渗透以及融合,不利于发挥整体效果以及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3、进行创业导向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师资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工商管理学科培养的是应用型高技能专门人才,其创业教育中内容丰富,涉及到多种学科、多种能力以及技术性较强的等多种因素。因此对于授课的教师的综合素质就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当前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课程教师普遍缺乏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以及创业的经历,从而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要求,制约了创业教育的开展。
4、缺少对教学支撑的相关的实践环节
工商管理学科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行业的发展以及社会地方经济。所以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当前学科的创业教育存在重视理论传授以及理念普及而不重视实际创业实践的问题。理论与实践不能够有机进行结合,不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实际的创业综合能力。
三、创业导向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措施
1、对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重新进行定位
要能够彻底改变传统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主要注重对于职业技能的传授以及非创新意识的熏陶以及非创业意识的培养。要能够使得创业教育行之有效则必须将创业素质的提高、创业能力以及创业意识的培养作为专业教学计划的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此来改善创业导向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效果。
2、营造鼓励和支持创业的校园气氛,促进学生的创业意识以及兴趣
校园氛围是能够深刻影响学生的品格以及综合素质的重要精神力量,高职院校要能够积极探索营造鼓励和支持创业的校园气氛的方案和具体措施。一方面要对从事专业课程的教师入手,要求教师能够在教学、科研以及学生管理工作中都能对于学生的创业进行积极的培养。另外一方面学校要能够通过团委以及相关部门安排和联系更多和更丰富的创业主题活动,在校园中积极营造创业的良好校园气氛。
3、通过校企合作,力求解决创业基金以及创业基地缺失的问题
1.1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缺乏特色
纵观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既有传统专业,也有符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专业,但总归来说,与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基本相似。虽然当前对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应用性和实践性,但由于各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基本相似,专业特色不明显,高职学生在就业时,受到地方院校品牌的影响,与名牌大学相关专业的毕业生相比,还是处于弱势,缺乏竞争力。
1.2课程设置以专业课为主,教学过程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
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应体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虽然当前高职教育越来越重视“能力本位”,在教学中除了注重理论教学外,也有意识有计划的加大实践教学环节,但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课程设置还是以专业理论课为主,教学过程也还是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
1.3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缺乏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相对本科院校来说,缺乏专业特色,学校相对来说比较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对于企业比较看重的,比如诚信、合作精神、创新品质等职业道德、职业意识类非专业职业素养,往往学校的教育比较缺乏。
2、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
素养是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它是一个后天的教化和培养的动态过程。职业素养是指职业人在职场立足和发展应具备的综合素质能力。专业技能是必需的,但很多时候职业素养往往在职场上能起到关键作用。相关部门调查数据显示,对于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基础知识方面,受用人单位重视的知识的前几位分别是:管理学、思想道德修养、计算机基础、英语、经济学、基础会计和、财务管理。企业重视的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素质包括:良好的协调和沟通能力、吃苦耐劳奉献精神、团结友爱团队合作精神等、自学能力、领悟与反应能力、创新能力,道德品质高尚和独立工作能力等。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企业对于高职学生选择中,越来越看重学生的职业素养。当前,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问题主要表现为:
2.1职业意识淡薄。
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也是一种职业教育,一切教学工作应该是以培养学生相应领域所需要的能力为出发点,以学生就业为导向。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由于专业特色不突出,教学环节中还是理论教学居多,学生进入学校后,缺乏对企业的感性认识,对职业岗位的认识、理解和适应滞后,职业意识不强。
2.2职业发展方向模糊。
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大多数没有自己的职业规划,对自己将来从事什么职业、进入什么样的公司也没有自己的想法,更不多说中长期目标。部分学生甚至临近毕业,都没有想清楚自己要去什么样的企业,只是走一步算一步。在当前,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如此多的大环境下,大学生普遍就业比较困难,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大多也选择了“先就业再择业”。
2.3职业适应能力差。
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很多毕业后行业适应能力差,吃苦意思弱,频繁跳槽。高职工商管理类学生应具备的特质之一就是对岗位的适应力和可持续发展,这也是企业对这类专业学生比较重视的素质之一。不少学生由于缺乏职业认识和体验,缺乏综合素质的培养,进入一个行业后,不能较快适应岗位,更不能应对工作内容的变化。
2.4交流合作意识不强。
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很多岗位需要从业者具有交流、合作的意识,服务意识,团队分工协作意识,但我们的学生很多在学校由于参与集体活动不多,加上很多又是独生子女,成长环境相对独立,缺乏与别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2.5创新精神缺乏。
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在校学习三年,虽然经过教学改革,越来越重视教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但是大部分还是以理论教学为基础,教学空间较为封闭,教学方法较为僵化,学生在这种环境中也相应的缺乏创新精神。由于学生在学校里没有进行创新、创意的探索,在工作中也很难有创新的工作方法。总体来说,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由于专业优势不突出,高校在着重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更应注重非专业的职业素养的养成。
3、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缺失,究其原因主要集中在培养目标定位层面、课程设置层面、实践技能训练和校园文化建设层面。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必须从专业建设层面入手,同时,高职院校应多增加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载体,让学生能多渠道地参与到具有职业内涵和特色的各类活动中去,对职业、职场有必要的了解和体验,从而提升自身职业素养。
3.1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应该准确,这直接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质量。高职教育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培养适应现代管理需要的,具备从事管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直接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管理人才。这样定位既使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区别于本科生,又有利于培养以实践性、职业性为取向的管理人才。
3.2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高职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学生除了专业学习以外,还应该包括职业素养培养。基于这个基本的认识,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培养,除了个体智力与能力的培养外,还要提升和重建学生的职业世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内在的、隐性的职业素养。因此,课程体系设置中,应体现高职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的培养和开发。除了现有的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等零星课程以外,应开设专门的职业素养课程,向学生完整的呈现职业素养知识体系,包括大学生职业素养、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高职生职业指导、创新思维等。另外,高职院校应把人文课程作为选修课来丰富、发展校园文化活动,推动文明和谐的校园建设,比如文学、书法、音乐等,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素养。除了人文社科课程体现职业素养外,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也应体现职业素养,把职业素养纳入到教学计划当中,在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的教学中得以体现。
3.3结合实践技能训练
高职教育中的实践技能训练一直都是比较重视的环节。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大都要求其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说服能力,这些能力素质往往需要大量的实践环节和实习工作加以锻炼和培养。而企业所更看重的学生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团队合作意识等也能在实践技能训练环节中很好的培养起来。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实践技能训练教学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养的核心环节。所以,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除了注重专业理论教学外,也应加大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应该包括:课程实训、模拟实训、综合实训、毕业实习和职业资格证书等。
3.4建设校园文化
1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原则
我国高等教育分为3种类型,即“研究型的综合性的,大体是我们国立的重点大学”、“应用型的专业性的,主要培养各行各业的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包括一般的高等学校,尤其是地方高等学校”和“职业型的技术技能性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本质上属于应用型专业,其教学内容既包括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应用型知识的获取以及具体专业技能的训练,目的在于通过专业教学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并创造性的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应用型教育思想强调面向教育实践进行理论思考,以对教育实践问题的研究,解决教育活动的技术、技能和方法问题,而实现教育思想指导和服务实践的功能[2]。应用型人才的本质特征是具有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因此,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定位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懂经济、专管理、擅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具有专业分析、决策和管理才能,在各行业中面向基层、企业实践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基于此,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应贯彻4个方面原则。
1.1以应用为导向原则
应用型人才作为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方向的原因在于,经济全球化下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工商管理人才需要应付未来知识性、信息性、全球性的商业环境,市场对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规格和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工商管理类专业既是实用性的、切实的社会和道德层面的行为教育,又是专业教育行为,是“一种具备教育性的职业训练”[3]。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在专业方向设置、知识、能力、素质的规格要求、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诸多方面都应考虑职业实践的实际要求,以应用为导向,培养职业转换能力为主线,加强社会实践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
1.2以学生为本原则
应用型教育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教学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应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强调学生是学校教学的主体,要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给学生以更多的选择机会,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学生为本”包括2层含义:第一层是“以学生的学为本”为基础,即以学生需要为中心,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选取上结合工商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需要开展。第二层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目的,重点放在学生基础能力的形成方面,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知识信息的分析及综合运用能力。
1.3以服务区域经济为目的原则
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其服务的地域范围不同,地方高校因为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各类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重任,其人才培养的地域特征十分明显。作为地方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的方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直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够补充和完善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结构,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多样化的需要。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和建设应依据地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不断强化专业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培养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1.4以实现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为出发点原则
应用型人才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角色价值主要体现于对知识的集成转化及综合应用[4]。国家教育部文件提出人才培养要遵循“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的指导精神。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应以实现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为出发点,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相互支持、相互依赖,知识是基础,外化表现为能力,内化形成素质。培养方案的总体构型既要考虑学生应获得的知识结构与框架,又要考虑学生各种能力、素质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通过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训练和素质培养,最终为社会提供宽厚基础、专通兼备的合格人才。
2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知识结构
工商管理类应用型本科各专业的教学体系以能力为中心,以“应用”为特征基础,其知识结构应突出“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宽口径”就是加强通识教育,工商管理类专业不仅要具备工商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人文知识等,使学生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宽广的就业前景;“厚基础”就是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牢固,给学生一个宽厚扎实的专业基础,一方面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形成相应的专业知识体系,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增强学生对未来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适应能力。因此,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知识结构包括3块:理论知识、通用知识和职业知识。理论知识是基础,通用知识是保障,职业知识是依托。
2.1理论知识
理论知识是概括性强、抽象度高的知识体系,具有系统的内容体系和知识范围。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理论知识包含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两块。学科知识是指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是在一定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构成的,离开了学科知识体系,专业也就丧失了其存在的合理性依据。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科知识包含与管理类专业有关的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财务管理、国际贸易等知识,这些知识是工商管理类各专业共通的。专业知识是指专业性核心课程,即本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真正体现专业的独特性,只有掌握核心知识,才能发挥专业特长,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专业知识因专业不同而有所差异,除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沟通等共通知识外,还包括各专业自身的核心知识。
2.2通用知识
通用知识是普通高等学校所有专业学生都应掌握的基础性知识,目的是为了培养和提高职业需要的非专业工作能力。工商管理类专业的通用知识包含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人文社科知识、法律知识和工具技能知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包括政治理论课和身心健康教育课,目的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人文社科知识包括大学语文、艺术文体、社交礼仪、职业道德、就业指导等知识,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社会,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法律知识包括经济法、经济合同法、国际商法等知识,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工商管理活动必备的法律知识和防范法律风险的能力。工具技能知识包括外语、数理、计算机等应用性知识。
2.3职业知识
职业知识是围绕理论知识在具体职业岗位运用而形成的实践知识,针对应用能力培养的需求,以职业分析乃至工作过程分析为依据,充分体现职业岗位的特点,与职业岗位群发展紧密相关。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职业知识主要通过模拟企业实战环境要求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实验和综合实训,以及到各类企业的实地实践,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将所学相关理论知识运用于解决企业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主要包括课程设计、模拟实验、综合实训、专业实习等。
3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能力结构
能力是个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每个人在知识技能的学习中发展相应的能力[5]。能力结构的构建与知识结构紧密相关,同时,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能力结构必须考虑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和职业岗位的竞争与拓展迁移。在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知识结构分析基础上,将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能力结构划分为专业技术能力、通用技术能力和社会发展能力。
3.1通用技术能力
通用技术能力主要反映学生在工作活动中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它强调适应性和规范性。工商管理类专业的通用技术能力包括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交流表达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等。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已经发生并归档的信息和正在进行采集、制作的信息,以及相关的文字材料和数据记录等进行科学分类、分析、整理和设计,以满足实际需求的能力。交流表达能力指在口头语言及书面语言的过程中,能够用词准确,结构妥贴,逻辑清晰表述的能力。人际关系能力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
3.2专业核心能力
专业核心能力与职业岗位和职业资格紧密相关,总体反映学生在特定职业岗位上具有的专业业务能力,它强调应用性和针对性。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能力包括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计划控制能力等。决策能力指对具体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根据既定目标认识现状,预测未来,决定最优行动方案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指根据工作任务,对资源进行分配,同时控制、激励和协调群体活动过程,使之相互融合,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计划控制能力指对未来应采取的行动进行谋划和安排,并通过信息反馈对计划执行过程监督和检查,运用各种措施纠正偏差,保证计划正常进行的能力。
3.3社会发展能力
社会发展能力主要反映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从容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它强调迁移性。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发展能力包括社会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指面对职业变动和岗位转换所具备的心理调节能力和社会应变能力。学习能力指运用科学和学习方法独立地获取和钻研与职业相关的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方法,不断自我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会学”。创新能力指在管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地解决复杂问题,提出新观点、新方法的能力。
4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素质结构
爱因斯坦在《教育论》中说““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这里所指的“教育”,即在教育中养成的东西,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素质”。素质在知识的积累中形成,并在知识的创造中体现出来[6]。因此,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素质结构同样是基于其知识结构而构建,具体包含专业素质、人文素质和身心素质。4.1专业素质
专业素质指在所从事的职业或承担的专业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内在品质,本质属性是职业性。对学生而言,指将来成为管理人才所具备的职业素质,主要体现在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熟练程度和专业技能的掌握,同时也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创新潜能等。专业素质是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重点在如何去“做事”。
4.2身心素质
身心素质指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合称,它是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得以建立和提高的基础。身体素质指人的体格和精力的统称,对学生而言,指具备健康的体格,充沛的精力,对日常工作压力有较强的承受能力,良好的卫生习惯与生活规律等。心理素质指人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品质,对学生而言,指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性,乐观稳定的情绪,勇于探索的精神,能够正确认知自己和他人,善于与人交往等。
4.3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指在人文方面所具备的综合品质,即由知识、能力、情感、态度、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人的气质和修养。人文素质包括文学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明礼仪修养、政治理论修养等。与专业素质不同,人文素质强调的是“价值理性”,即人的精神追求和理想主义,重点在如何去“做人”。
5结语
【关键词】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提升
一、现行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雷同僵化,没有做到有的放矢。许多高校制订的现行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大致表现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掌握现代工商管理理论基本知识、具备从事工商管理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较高素质的高级工商管理专门人才”。其没有跟随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转变而转变,没有有效的结合生源素质、就业去向及各个学校的环境和资源条件,进行合理的层次定位和服务面向定位,很难符合当今社会对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层次化、多样化、差异化的需求。
2.教学方法与内容单一滞后,没有做到现实与需要的有效结合。目前,我国高校虽已借鉴国外先进的实践经验,教学方法与内容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进和提升,但并没有根本上解决现行与需要的协调统一问题。一方面,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中应用的方法仍主要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的教授为主,整个教学过程刚性化、程式化,基本没有考虑学生的个性需要,以至于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缺乏主动参与和创新的意识;另一方面,工商管理专业教材内容滞后,教学案例大部分来自于早期的国外企业,难以有效的解释和解决我国特有的经济现象和问题。
3.教学管理中过于重理论、轻实践,没有使教与需密切联系起来。在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教学和考核过程中,过多的注重讲授理论知识,并以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评定学生学业的标准,而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不够重视。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面对现实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等较差,在就业过程中缺乏竞争力,在工作中很难顺利上手。
二、构建和提升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1.增强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必须要与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相适应。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首先,要面向未来、面向社会、面向实际,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管理类人才;其次,要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再次,要发挥学校资源优势,打破课程体系障碍,拓宽学生接触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就业中的专业优势;第四,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将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真正的学以致用、学有所成。
2.学习借鉴国外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先进经验。美国诸多高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以“拥有基础广泛管理知识和社会知识的,适应社会需要的”为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注重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融合于一体,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更加注重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日本商科专业教育以“学生掌握终身受益的原理性知识和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为培养目标,为商社、制造业及服务部门、海外贸易会社等培养经营管理人才。
3.提倡因地制宜使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多元化。开设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各高校因所处地区不同、师资力量和学生的去向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满足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各高校应因地制宜,突出各自的办学特色。重点大学的生源和师资条件最好,应突出人才培养中的外向型、研究型特色;综合性大学可通过开设辅修、双学位专业,培养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的工商管理类复合型人才;地方高校则可培养本区域经济发展中需要的管理应用型人才。从而使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总体上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三、构建和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方法
1.明确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目标是确定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特点及时代要求,该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确定为:以系统地掌握管理、经济等知识为基础,重点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管理能力、交际能力、领导能力和经营决策能力,促使其成为适应工作岗位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经营管理型人才。
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直接关系到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素质的高低。为此,应把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发挥课堂教学主导作用的同时,积极开展以实践活动为核心内容的第二课堂。如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定期开展研讨会、总结报告会。
2.深化实践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21世纪,面对科技进步和管理发展,在加强工商管理类学生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建设的同时,更应注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新型课程的设置。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和要求,构建“实践能力主导型”的管理系列课程新体系,以能力提升为中心,实行分流培养。在教学内容方面,适量压缩理论教学课时,增加实践教学、实习和设计环节的课时,培养和提升学生分析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新教学方法成为必然选择。首先,应强化校内、校外实践训练环节,通过“亲验性”的教学方法,努力巩固和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其次,运用典型案例教学,激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通过模拟教学法的实施,让学生身处模拟的经营环境中,对经营问题进行判断、分析和决策,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最后,为学生提供参与企业项目研发、论证和推广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参与实际工作提升知识的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将来顺利进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因此,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改变教师队伍理论知识较强、实践能力较弱的知识结构。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全体教师投入实践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教师在搞好教学的同时深入社会或企业开展科研立项、管理咨询等活动,充实实践教学内容,同时也可以通过聘请中高级企业管理人员担任学生实践实习活动导师的方式,指导学生的实践实习活动;另一方面,学校应建立灵活科学的管理机制,通过为教师提供培训、进修、考察等机会,开拓教师的思路和眼界,以促进其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从而可以更好的开发学生的潜能。
完善实践教学方面,首先,应加强校内外实验及实习基地的建设,使实践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并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交叉进行,确保学生在学习经济理论知识的同时,管理实践技能同步提高;其次,培养学生掌握现代管理方法与技能,使其从经济角度观察、分析社会经济和市场竞争现象,从而正确的认识和分析企业经营活动所面临的环境与问题;第三,从课程实验、社会实践、企业实习、模拟实践、毕业设计等各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
总之,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中,实践教学的构建与提升需要我们提高认识、转变思想,从多方面入手提升实践教学的比重。相信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会更加完善,培养的学生越来越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的需要。
论文关键词:工商管理,综合能力,模拟经营
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人才需求紧密相关,从目前的就业情况来看,综合能力强,竞争优势大日趋明显。该现象也正说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重心应向综合能力培养转移。对于工科类的专业,由于本身技能含量较高,精尖人才的竞争优势仍然存在。然而,对于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来讲,其专业技能相互之间的关联度高,在具体职业岗位上也非常明显。以会计岗位招聘为例,许多用人单位招聘过程中对于这个岗位的责任往往是既是会计,也兼任文员的工作。在应聘这类岗位时,往往具有人力资源文秘技能的会计专业毕业生,或者具有会计技能的人力资源专业毕业生,其竞争优势明显大于一个简单的会计核算人员或者简单的文秘专业。而会计能力以及人力资源管理能力都属于工商管理类专业。可见,加强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也是符合市场人才需求的。
对于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模拟经营,我院教师一直都在积极探索。正值我系沙盘模拟实训室创建完毕,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问题进行思考,就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为契机展开关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及拓展问题展开实验。初步设想形成本文。
一、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学生综合能力内涵界定
(一)工商管理专业涵盖范围界定
工商管理专业,一般都被误认为是单一的管理专业。根据我国的《中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表》以及《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①中所列示的具体学科类别中,并没有明确提出工商管理作为一门学科。只有在我国的学科专业目录当中才提出工商管理专业,并且在该专业下设若干子类专业。因此可见,工商管理专业是集合多门学科的管理专业,它本身存在就是以多门学科综合为基础。所以说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就应该是以综合管理能力培养为目标。从各大高校所开设的工商管理专业来看,比如北京大学的MBA项目的专业方向就包括会计与财务管理、金融管理、决策与信息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与组织管理、战略与国际企业管理和创业管理②;南京财经大学开设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包括工商管理、工商管理(环境商务)、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和物流管理专业③论文范文。
由此可见,各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的界定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因此本文对工商管理专业的界定从一般工商管理类技能考虑,根据技能培养需求进行设计。认为工商管理专业包括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行政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
(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界定
从上述的专业界定来看,本文所界定的工商管理专业的范围对应的学生能力的培养,从人才能力需求方面上来讲基本上能够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求。故此,其对应的能力培养,即综合能力的培养我认为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综合的个体基本素质能力培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审美观、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这些能力主要体现的是个人的基本素养,体现了作为社会人的基本生存能力。其培养过程从学生幼儿园就已经开始,进入高校之后,主要的培养体现在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拓展;基本计算机能力的学习训练。
2、综合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市场营销、行政管理、法律条文的理解与应用。这些能力最终表现在企业的经营主要是企业的日常经营过程中的管理运作,属于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能力培养的重心。而本文主要是针对高校阶段的综合能力训练,因此本文将重点介绍综合管理能力的培养。
3、战略与决策管理综合能力。主要体现在企业经营战略决策方面的能力,作为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进一步拓展的能力项目。为学生进入社会的发展做好铺垫。此项综合能力作为高职院校的综合能力的拓展部分,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三)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简评。
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培养应该以培养学生的企业管理各方面的能力模拟经营,体现在专业上应该是以财务、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各方面的能力。将工商管理类专业分为若干专业,分别设计相应的培养方案,在课程安排方面同样分专业由各个专业教研室独立承担。此类培养方案在高职院校中并非不存在,其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忽视了企业对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能力的需求,容易造成学生只懂某一个方面知识面,限制了学生多向发展的空间,从而降低了学生综合竞争能力。根据本文对工商管理类专业范畴,本文认为就学生能力培养也应该以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除了各个专业提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之外,系部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形成“精一项技能,通多项技能”的综合培养目标。
二、高职院校工商管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路径设计。
对于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由于本身学制的限制,只有三年时间用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我把整个培养阶段分成三个部分。
(一)理论积淀阶段
任何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理论的积淀,工商管理专业尤为如此。本身性质就为文科,多应用抽象的逻辑思维的管理类的专业,在理论积淀阶段主要以各种管理类的理论知识为主,因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就是成为一名出色的管理人员。
在理论积淀阶段,各个专业分别针对本专业的技能培养目标。将本专业技能从精尖的目标出发,完成各个专业的本职技能的培养,完成总目标中的“精一项技能”的要求。在此阶段可以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将基础理论与本专业的技能“理实一体化”的模式反复锤炼学生的本职技能,同时为后期的综合能力拓展做好理论铺垫。
(二)校内实践阶段
如果说上一个阶段是以理论为主要基调,那么本阶段则是以实践为主导。时间跨度我设计在一年左右,在这一年的时间里不仅要完成本职技能的反复锤炼,使其进一步提高,而且要涉猎工商管理专业其他专业的技能。对于其他专业的技能,同样按照本专业的技能知识一样从理论到实践的培养,效果不会太明显,且容易反客为主,缺乏专业重点模拟经营,且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而从实践锻炼中去培养的话,能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具体方式主要通过大量的实训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我将校内实践阶段分成两个小阶段。
1、分项实训训练阶段
在这个阶段,主要是本专业技能的提高训练,主要以学生为主导,通过学生主动进行技能操作占80%以上,教师为辅助,在实训中的作用占20%就足够。通过反复不断的锤炼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让学生在操作中反复理解操作的原理内涵,从而真正的掌握本专业的技能论文范文。
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其他专业的实训,通过教师制定详细的实训要求,明确实训目标,通过老师的指导,使学生顺利地完成实训,了解相关专业的操作流程和基本操作原理及应用效果。此时教师的辅导在初期要占到50%。随着实训的进行,教师辅导比重逐渐减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这样分项的实训锻炼,完成了对相关专业的“通多项技能”的目标。
2、综合技能实训阶段
在此阶段,主要通过将工商管理专业所有的专业能力进行整合,通过综合实训完成综合能力的综合应用。在这个过程不仅锻炼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也给学生提供认识了解企业经营过程中那些是需要决策的环节,已经如何来作出一个适合本企业发展的决策。锻炼学生的经营理念,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拓展。
沙盘模拟经营实训无疑为我们的学生提供了这样的契机。沙盘模拟经营实训主要通过模拟企业经营过程,包括供应、采购、生产、销售、纳税等各个环节的运营过程。在这个过程,学生通过扮演企业经营中的各种角色,利用自己所学的技能知识完成自己各自分配到角色任务。同时也可以体验企业经营过程中如何与同事相处。
目前,我们正着手准备沙盘模拟经营的实训的安排模拟经营,相信后期可以看到综合模拟经营实训对学生能力训练的效果。
(三)校外综合能力训练阶段
对于学生来讲,在经历了校内的各种学习、训练之后,终于迎来了初露锋芒的时刻。这就是在我的设计里的第三个阶段,通过到校外的企业中进行实习,完成这个阶段的训练。对此阶段,我设计的时间限制是半年。在这期间,除了完成学校布置的实习任务,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的情况外,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为自己的学业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学校可以通过导师与学生的定期联系跟踪反馈,了解学生在校外担任的岗位,工作进展情况等,通过不定期的电话访问或实地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工作情况,就业情况等反馈学生的学业质量。
三、预期目标
以上关于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路径的设计是基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相统一的基础而设计。预期通过这三阶段的培养,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更好的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加大求职竞争优势,提高就业能力。
李丽 1963- 女 系主任 副教授 本科 会计与审计方向 江苏无锡、214000
① wenku.baidu.com/view/9fec9e88680203d8ce2f2409.html
② mba.pku.edu.cn/101902/101968/10298.html
③ xsc.njue.edu.cn/newsnew/Article/zsxx/zyjs/20100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