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社区 妇女 乳腺
乳腺疾病是妇女常见病,多发病,占妇女发病率的1%,世界卫生组织调查表明,乳腺癌是继宫颈癌之后,可通过二级预防降低死亡率的肿瘤,因而具有较好的预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由于定期乳腺X线摄影普查,使早期乳腺癌监测率大有提高,其中,临床上无法扪及肿块的导管癌占治疗病例约15%到18%,使生存率明显提高,40至49岁的患者死亡率下降,20%五十至六十岁患者可下降20%到40%,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将乳腺癌列为普查有效的人类肿瘤之一。
我们以前一直提倡女性自我检查,优点:经济,便捷,不受时间限制,对人体无损害。经常观注自己乳腺是否肿大,是否包块,腋下是否有淋巴结肿大,是否有溢液,什么样的溢液等,对发现乳腺肿瘤很有帮助。但自检受到自检自身对乳腺瘤认识程度差异的影响,发现肿块的多数处于中晚期乳腺癌,因此而耽误治疗,降低了生存率。
我们开展联合方法普查乳腺,效果满意,让有经验的医师进行触诊,进行乳腺,X线摄影,乳腺超声,红外热图,显微导管镜检查等方法,避免微小病例漏诊。
经过普查,及查阅相关资料,最有效可靠的早期乳腺诊断方法是进行乳腺X线检查,并建议40岁以上妇女每年或两年定期作一次乳腺检查。
乳腺病在临床上多见,也是社区服务领域里的一种常见疾病,我们开展调查,为了早期预防为主,控制病情发展,探索保护妇女健康及早期预防,是社区全科医师重要任务之一。作者对260名妇女调查报告如下。(下转页)
(上接页)
一般资料,2007年1月,至2007年9月,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所在辖区25至55岁妇女进行调查,所用设备有:红外线机,乳腺导管镜,钼钯机,物理检查等方法,分析结果如下:
病例 数量 年龄 症状 治疗 结果
乳腺炎 2 25 疼痛,包块,发烧 抗生素治疗 愈合
乳腺导管瘤 2 35 包块,溢液 手术 愈合
乳腺癌 1 60 无疼痛包块, 手术 好转
乳腺增生 46 40 包块, 药物 好转
乳腺显微瘤 19 26 包块 手术 愈合
我们开展社区抽样调查,发现患者最小的22岁,最大的60岁,追问病史及生活习惯,多数因为佩带钢丝乳罩,缩胸过紧,影响血液循环,局部卫生欠佳,引起炎症,作者认为对社区居民应开展健康教育为主,自我体格检查乳腺,不要载过紧的乳罩,或穿过紧的缩身内衣,以免影响血液循环,平时保持良好的心情,控制好自已的情绪,搞好家庭关系,就可减少乳腺疾病的发生。
乳腺内视镜的出现,使得溢液患者可以通过肉眼观察管内病变,从而实现快速确诊。根据乳管镜插入的深度和光点反射在皮肤表面便能推定病变部位,为确诊和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随着乳管内视镜的普及及使用,对良性活检诊疗,对恶性手术切除部位缩小检查的非创伤性简单化,为发现早期乳癌揭开了新的篇章,应用乳管内视镜可直接将药物注射到病变部位效果明显,在临床上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观察。
参考资料: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彭卫军
外科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11卷第2期119页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5年9月份第5卷第9期75页
作者简历
姓名 李令斌(1960-7)
性别 男
籍贯 山东省聊城市
学历 大学本科
职称 主治医师
第一环,构建网络,整合资源。残疾人的康复工作是一项社会化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为确保“送康复服务上门”工作顺利进行,我区成立了由区残联和区卫生局牵头的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工作领导小组,下发了由区残联、区卫生局联合制定的《闸北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工作实施方案》,形成了区残联、区卫生局抓管理,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抓落实,居委干部、社区医生抓实效,残疾人协会、社工、志愿者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网络。这个工作网络又可以细分为区、街道、居委会三级康复工作管理网络和区康复中心、社区康复中心、居委会康复站、家庭康复点四级康复服务网络。健全的网络确保了区“送康复服务上门”工作的有序展开。
为了充分利用社会康复资源,闸北区残联经过努力与华山医院永和分院共同建立了闸北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区康复中心成为我区“送康复服务上门”工作的科研中心、指导中心和培训中心。
第二环,调研需求,倾听心声。为了提高康复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实效性,区残联事先发出《开展社区康复服务通知》,有重点、有针对性地组织了入户普查,基本摸清了区域内残疾人的底数,了解掌握了不同残疾类别、残疾程度及残疾人的康复需求。这些艰苦的调研工作,为建立残疾人数据库及为残疾人提供个性化的康复服务奠定了基础。
第三环,制定计划,落实措施。为了有效增强区、街道(镇)两级管理网络的互动,我区在下发《闸北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工作实施方案》的同时,要求每个街道、镇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计划,明确康复服务的指导思想、工作步骤、责任人、考评方法等内容,落实各项措施,做到“领导重视,组织到位;统一思想,认识到位;加大投入,经费到位;精心组织,服务到位”,使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走上有序、持续、规范发展的道路。
第四环,开展服务,增强实效。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要提升“送康复服务上门”的实效,要以 “三个结合”为手段,以适应不同的残疾类型和不同的康复服务需求。一是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服务为主,逐步提高服务层次;二是分散与集中相结合,既有一对一的康复到家庭的分散服务,又有把残疾人组织起来,开办知识讲座,到市康复中心体检的集中服务;三是服务与教育相结合,在开展服务的过程中,对残疾人及其家属进行主动参与、支持康复的教育,变“要我康复”为“我要康复”。
我区努力拓展残疾人康复服务的内涵。残疾人可以利用社区康复中心、健身广场、健身点、学校、体育场馆等社区资源,学习简单易学的康复训练方法,进行功能性康复训练。残疾人还可以参加有组织的文化学习,参加社区公益劳动,开展文体活动,外出进行游览。通过“助残日”、“精神卫生日”、“爱眼日”、“爱耳日”等活动,各相关康复机构专家、社区志愿者下街道,力所能及地为残疾人提供灵活多样的康复服务。
第五环,建章立制,优化管理。加强“送康复服务上门”工作管理,充分体现了“平等、参与、共享”的目标和追求,它以人为本,洋溢着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和关注。为使“送康复服务上门”工作落到实处,我们开展了建章立制工作,健全了区康复工作领导小组、社区康复中心、居委会康复站三个层面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制度,切实推行规范化管理。根据本区实际情况,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意见》、《闸北区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实施方案》、《闸北区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中心工作制度》、《闸北区残疾人用品用具个性化配发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从而使各街道、镇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在开展“送康复服务上门”工作中能依法办事、有章可循。不断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有序的管理,构建了我区“送康复服务上门”工作的基本框架和管理机制,有力推动了全区“送康复服务上门”工作的开展。
第六环,加强培训,提高技能。加强康复服务的培训、指导,培养由管理人员、康复指导人员、基层康复员、志愿者、残疾人亲友所组成的康复服务队伍,是做好康复服务、提高康复训练质量的关键。围绕“送康复服务上门”工作的目标,我们针对康复服务队伍中不同的服务职能,采取了有分有合的“双轨制”培训模式。对承担康复服务管理职能的街道、镇康复干部、社工主要进行入户调查、汇总分析、建档立卡等方面的培训;对承担康复服务职能的社区医生主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康复技术培训,注意培训先行,采取座谈研讨、个案分析、经验交流等形式,有效提高了康复服务人员的服务技能。
第七环,建档立卡,跟踪服务。在规范化管理中,实行分类指导,社区医生与残疾人签订不同的服务约定书,为他们提供不同的康复服务承诺。为进一步规范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加强残疾人康复服务的档案建设。《闸北区街道(镇)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个人档案》及时掌握了区残疾人的基本生活情况、基本康复需求等。《闸北区社区康复服务心理咨询谈话记录》和《闸北区社区康复服务记录手册》,则对残疾人康复的进展与效果进行跟踪,并为对康复服务工作者的考评提供了直接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