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黄石市社区卫生服务自2000年正式启动以来,一直得到了政府和卫生部门的高度重视,连续多年被列为政府为民众办的实事之一。到2009年底,全市的CHS机构总数已近70家,中心覆盖五个区近百万人口,将街道和镇级医院全部纳入CHS机构,服务覆盖人口近两百万,约占公布总人口的80%以上,CHS服务网络系统初步形成。这也为社区卫生服务的绩效评价提供了条件。进行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价的意义在于通过对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的探讨,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科学化程度;通过全面、科学评价社区卫生服务系统的效率、效益和公平性,为制定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和措施提供依据,确保社区卫生服务目标的实现。同时,也能正确评价和总结黄石CHS 的经验。
1、研究目标
本文总结黄石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进程,分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配置现状,深入了解社康中心卫生服务功能完成情况,比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各级医疗机构常见病种的诊疗费用,调查黄石市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情况及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度和反应性,综合评价黄石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效益、效果和公平性,总结黄石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亮点,为推广其成功经验提出政策性建议,同时也为进一步促进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在收集资料和绩效评价的过程中,探讨社区卫生服务绩效综合评价方法,建立了一套切合实际的评价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
2、研究思路
文思路来源于WHO对卫生系统的绩效评价构想,主要是从社区卫生服务提供方、社区卫生服务需求方对黄石市社区卫生服务绩效做综合评价,包括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和利用评价、效率评价、效益评价、公平性评价和效果评价。在评价社区卫生服务绩效时,采取对比分析的方法对黄石市一、二、三级医院的效率、效益和资源配置的公平性等作出评判,评估社区卫生服务的先进性和优越性。通过绩效评价全面提升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管理,而且可通过改善和营造内部、外部的公共关系,使社区卫生服务系统健康公平地、有序地、充满活力地、持续高速地发展。本研究最终产出是形成一套科学的、相对完整的绩效评价方法,同时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的评价体系和相关指标。见图1。
3、内容
3.1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通过查阅文献收集国家和黄石市社区卫生服务政策、制度、总结等相关材料,并与黄石市社区卫生工作者、社区居民、卫生管理人员进行专题讨论,总结分析黄石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过程,包括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政策与实施情况、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与卫生投入构成的变化、社区卫生组织建设与服务网络系统的形成、社区卫生服务的提供与整个卫生服务模式的变化等。
3.2社区居民家庭健康调查
根据黄石市人口分布的特点,分别在四个行政区(黄石港区、西塞山区、下陆区、铁山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别随机抽取26个目标社区,确定调查户数,由当地社区物业管理人员或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把调查员带入随机确定的住户,由调查员亲自询问完成调查表规定的内容。本次调查对象为抽样住户的实际人口,是指本住户的15岁及以上成员和虽无常住户口但在本住户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不包括虽有户口但离家半年以上的人口。本次调查抽取了26个生活社区,调查968户,总计1850人,实际有效问卷1841份,有效率为99.67%。
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与需求情况,主要包括社区居民的主要社会经济学、人口学特征,两周患病情况,慢性病患病情况,两周就诊情况和未就诊情况,择医行为,社区卫生服务需求情况以及社区卫生服务意愿等;社区卫生服务实际利用情况,着重探讨社区卫生服务利用度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居民的就医流向,分析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了解程度与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的关系。
3.3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发展现状
根据黄石市行政区域划分的特点,通过对四个行政区(黄石港区、西塞山区、下陆区、铁山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在2001年7月1日以前成立的所有社康中心的基本情况进行较为详细的调查。大部分社康中心分布在两个老城区,与黄石市人口分布相匹配。
社康中心发展现状主要包括社康中心的所有制情况、地域分布情况、房屋来源、科室设置、设备构成情况及人力资源构成情况,着重探讨黄石市社康中心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
3.4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服务功能
根据黄石市社康中心分布特点和社康中心的数量情况,在五个区按比例随机抽取28个社康中心进行六大服务功能的登记,调查表配有详细的登记表和填表说明,登记时间为两个周,要求对所有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完成的服务功能(包括每天的服务工作量和每种工作的服务时间)进行登记。
通过对社康中心六大服务功能完成情况的现场调查,主要分析每种功能的每天平均服务量(人次)和每种功能占用的平均时间,以判断社康中心六大服务功能完成情况的偏废程度,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3.5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诊疗与费用
按照黄石市社康中心布局特点,在五个区共抽取28个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参加病例登记,登记时间为两周,要求对所有利用社区卫生服务者都进行登记,并进行费用统计。本次调查实际登记例数为7866例,有效例数为7644例,有效率为97.18%。选择了在医院及社康中心就诊的6个常见门诊病种(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胃肠炎、支气管肺炎、过敏性皮炎、急性支气管哮喘、急性尿道炎)和4个门诊就诊及住院的慢性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登记。本次调查实际登记例数为2401例,剔除无效登记,有效例数为2210例,有效率为92.04%。
黄石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与费用情况,主要评价社区卫生服务的单病种费用,并与各级医院的单病种费用进行比较,分析社区卫生服务的就诊病人的疾病类型、疾病轻重程度,了解病人流向情况;探讨就诊费用的构成及影响因素。
3.6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和反应性
本次研究对随机抽取的16个社康中心的社区卫生服务利用者进行调查,其中黄石港区3个、西塞山区5个、下陆区3个、铁山区1个、开发区4个。接受反应性问卷调查者共848人,实际有效问卷832份,有效率为98.11%;接受满意度问卷调查者1101人,实际有效问卷1073份,有效率为97.45%。黄石市社区卫生服务反应性评价包括社区居民在利用社区卫生服务时,在个人尊重和以顾客为中心两个方面的内容上对社区卫生服务做出的评判。患者满意度评价主要包括患者对诊疗技术、服务态度、诊疗价格,服务程序,就诊环境等方面满意情况;
4、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卫生工作及社会经济资料分析、访谈、现场调查等方法进行,借助卫生服务评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定量研究方法为主,结合定性研究方法,进行国际和国内比较,从宏观的角度综合评价黄石市社区卫生服务的绩效,探讨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价的方法。
4.1文献检索法:通过查询期刊和INTERNET网络文献,检索社区卫生服务的相关文献,重点检索社区卫生服务有关的发展模式、配置状况、评价体系的文献。同时,查阅了黄石市社区卫生服务文件汇编和会议材料,收集近年来黄石市统计年鉴和卫生统计年鉴等资料,以便深入了解研究主题和黄石市的卫生政策、社会经济、环境的相互关系。
4.2现场调查法:通过家庭健康问卷调查,深入社区居民家庭,了解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情况和社区居民的健康和需求情况。通过在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进行现场调查,重点了解利用者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度和反应性。
4.3描述性分析法:本研究对频数分布、率、构成比等进行描述性分析,了解黄石市社区居民基本情况和健康状况。把黄石市的统计数据与1998年第二次国家卫生服务总调查的数据进行比较,发现黄石市居民的健康问题。
4.4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评价分析:洛伦茨曲线是经济学中用来分析社会收入分配或财产分配公平程度的曲线[1]。基尼系数是根据洛伦茨曲线计算出的反映社会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统计指标。主要用于社区卫生服务资源配置的公平性评价[2]。
4.5因素分析法:主要采取χ2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在分析影响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的因素时,进行了χ2分析。在分析社区卫生服务知晓情况与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的关系中,应用了Spearman相关分析的方法。由于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是目前处理二分类变量中比较成熟的方法[3],因此本研究用来建立影响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的多元回归模型,找出影响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采用广义线性回归分析技术分析就诊费用的影响因素。
4.6模糊综合评价法:根据模糊数学的基本原理,将模糊信息通过模糊判断的手段,求得明确评价的一种综合评价方法。由于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体验并无明确的界限,含义的外延比较模糊,故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反应性进行评价。
4.7 TOPSIS法:是系统工程中目标决策分析的一种常用方法[4]。由于对原始数据进行同趋势和归一化处理,消除了不同指标量纲的影响,排序结果充分利用原始数据信息,能定量反映不同评价单元的优劣程度,直观、可靠。本研究采取这种评价方法,用来评价居民对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满意度。
5、结论
5.1以社康中心为主体的卫生服务“二级网”服务模式已经形成。该模式与黄石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这种二元格局网络健构存在一些优势,第一,有利于行政管理和业务管理的一体化和规范化;第二,有利于加强医院和社区的联系。
5.2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需求较高,但形式多样。总得看来,黄石市居民对卫生服务的需求还是比较高的,社区卫生服务在卫生服务中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5]。目前社区居民最感兴趣的社区卫生服务有:健康指导、医疗预防、定期体检、24小时应诊、就近医疗和老年人保健等。社区卫生服务应该做的,就是要积极创新,改变服务模式,适应买方市场的要求,来满足居民的健康需求。
5.3黄石市社区卫生服务利用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其综合利用率为35.9%。从全国范围来看,黄石市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利用还是较高的,反映了社区卫生服务得到社区居民的初步认同。社康中心的布局、可及性和居民的认识水平是影响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的主要因素。
5.4社康中心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较好,服务内涵丰富,“六位一体”服务功能已经形成。黄石市社康中心实行院办院管的管理模式,大部分由全民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单位主办,保证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有效投入,社区卫生服务得以综合全面地发展。社康中心“六位一体”服务内容基本到位,并形成了自身的特色,社区计划免疫、慢病管理、社区妇幼保健、社区健康教育都取得了成效。
5.5形成了“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的病人流向格局。社区卫生服务的效益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服务费用的低廉上,把“小病”解决在社区之内,从而达到降低卫生费用的目的。总得来说,黄石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费用是比较经济的,在合理分流病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调查结果显示,社康中心平均就诊费用为36.00元。对黄石市社区卫生服务来说,在形成合理的“小病去社区,大病去医院”的病人流向模式上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5.6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反应性和满意度较高,仍存在提升空间。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满意与否,是体现社区卫生服务 “以人为本”精神的重要指标,也是检验社区卫生服务效果的敏感指标[6]。调查结果表明,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度以及反应性较高,表明社区卫生服务基本方向是正确的,已初步得到了社区居民的认可。
6、社区卫生服务绩的思考
本研究立足于从社区卫生服务所面临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环境出发,率先对社区卫生服务做全面、综合、系统的评价,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研究的创新思路:
6.1本研究首次从医院服务和社区卫生服务两个层面来对比分析社区卫生服务绩效。黄石市卫生服务主要由医院的医疗服务、保健服务和社区卫生服务系统组成。在评价社区卫生服务绩效时,从卫生服务模式、病人的就诊意愿、病人流向、就诊病种和就诊费用等方面与医院服务进行比较,使评价更具有针对性。
6.2采用多角度评价社区卫生服务绩效,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本研究基于WHO卫生系统绩效评价的思想,运用系统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需求、利用、效益、效率、效果和公平性做出综合评价,更能全面系统反映社区卫生服务绩效。
6.3将反应性第一次用于评价社区卫生服务效果。反应性仅指卫生系统的非医疗方面的因素,而满意度明显包含了对医疗质量的期望。反应性是一种恒定指标,比满意度更能反映社区卫生服务效果[7]。
6.4 将社区卫生服务的评价焦点由“过程评价”转向“综合评价”。我国前一段时间的社区卫生服务评价工作主要集中在对服务质量、资源利用程度、功能合理程度以及服务效果等单方面地评价。但迄今为止,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对现行社区卫生服务的不同模式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价已成为当务之急。本研究把综合评价思路引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来,探索社区卫生服务在卫生资源配置、病人流向、费用控制、服务多样性和病人反应性等方面的作用,确立社区卫生服务不同于医院服务的格局。
参考文献
[1]Eaves D.An examination of the concept of equity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health policy if equity is re-asserted as one of the key government objectives for the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J Nurs Manag. 1998 ,6(4):215-21.
[2]Paul F.Hogan,et al.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workforce study:the supply of and demand for physiatrists.Arch Phys Med Rehabil,1996.
[3]饶克勤,李青.多项式Logistic回归分析在患者就诊行为影响因素研究中的应用.中国卫生统计,1999,16(2):72-75
[4]刘玉秀,徐少青.TOPSIS法用于医院工作质量的多指标综合评价.中国卫生统计,1993,10(2):12-15
[5]Janie Percy-Smith.Introduction :Assessing Needs Theory and
Practice.In: Janie Percy-Smith.Needs Assessments in Public Policy.Open University Press,1996.
[关键词] 高校社区卫生服务;服务人员;认知;态度
[中图分类号] R19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9(b)-0164-02
高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各类服务人员是提供高校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主体,在我国高校社区卫生服务正处于发展阶段的背景下[1],服务人员对高校社区卫生服务的认知与态度影响到高校社区卫生服务的顺利开展,这也是决定高校社区卫生服务成效的重要问题。高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服务人员具有自身特点[2-3],因此,服务人员对高校社区卫生服务的认知与态度也有别于普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人员。在当前教育与卫生体制双重改革的背景下,针对服务人员对高校社区卫生服务的认知与态度进行定性与定量研究,可以为提升高校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完善高校社区卫生服务提供政策依据,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7~9月,在我国高校社区卫生服务开展较为成熟的北京与济南两市按学校组织机构代码随机抽取已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高校10所,按照机构规模每机构抽取工作人员8~15名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2份,有效回收率为92%。为探讨和分析影响工作人员对高校社区卫生服务认知和态度的深层次因素,选取部分高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者、服务人员进行深入访谈。
1.2 方法
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在阅读文献、小组讨论与专家访谈的基础上,自行设计“服务人员高校社区卫生服务认知与态度调查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调查对象人口学特征,调查对象对高校社区卫生服务开展情况、高校社区卫生服务内容与方式的认知与态度。并通过预调查对问卷进行修改。定性研究主要使用个人深入访谈法。
1.3 统计方法
定量资料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对录入的数据进行分析;定性资料主要通过阅读过录文本、编码、属性归类、进行解释等一系列步骤对资料进行解读。
2 结果
2.1 服务人员对高校社区卫生服务开展的态度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在92名高校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中,对高校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持赞成和较赞成态度的有59名(64.1%);持一般态度的有26名(28.3%);不赞同在高校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仅7名(7.6%);在经历由校医院转变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53名服务人员中,对转变持满意态度的占77.4%。可见,大多数服务人员支持在高校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但也有个别服务人员不支持,访谈发现,不支持的原因是习惯传统服务模式的惯性思维以及对社区卫生卫生服务的不熟悉、不了解。
2.2 服务人员对高校社区卫生服务服务内容与方式的认知与态度
高校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认为高校社区卫生服务重点应开展的项目首先是常见病与多发病的诊疗和健康教育,选择人数皆为73名(79.3%),心理咨询67名(72.8%)、健康体检65名(70.7%)、慢性病管理62名(67.4%)和传染病防控59名(64.1%)。可见服务人员除了基本医疗外,对预防保健服务的重视程度也很高,在应提供项目中,预防保健服务的选择率较高,尤其是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访谈结果发现,服务人员认为由于大学封闭性较强,所以要加强诊疗能力;大学生正处于一个特殊时期,健康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心理健康都非常重要,这有助于良好健康行为和健全人格的养成,高校社区卫生服务也应重点提供。
对于当前开展的服务,有54名(58.7%)认为现在开展的服务符合服务对象的需求,38名(41.3%)认为一般或者不符合需求。在不符合需求的项目中,排前三位的分别是健康体检、社区康复和学校卫生监管。可见当前大多数服务人员意识到了预防保健的重要性,但受资源、人力和习惯的而影响,当前预防保健服务开展仍然不足。
在服务方式方面,访谈结果发现,服务人员认为应立足高校实际,通过开展健康教育课程、争取学生管理部门配合等方式,提升服务的主动性。
2.3 服务人员对高校社区卫生服务范围的认知与态度
对于高校社区卫生服务范围,有56名认为高校社区卫生服务除了服务高校师生外,还应服务社会人群,占应答人数(86名)的65.1%。其理由:①可扩大机构的影响力,提升服务能力,增加服务收入;②可以使高校周边人群享受到高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相对优质的基层卫生服务资源。22名(25.6%)服务对象认为高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手紧张,不应扩大服务范围,从而造成额外的负担。总之,大多数服务人员支持高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除服务高校师生外,是可以面向社会开展服务的。
2.4 服务人员对高校社区卫生服务当前问题与发展策略的认知与建议
问卷开放性题目与定性访谈的结果显示,服务人员对当前高校社区服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非常关注,并提出了相关的发展策略。对于当前高校社区卫生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服务人员认为:①体制与机制的问题,由于机构隶属于学校,而业务指导为卫生行政部门,在此体制下许多制度性的问题未能解决,如学校和卫生行政部门双方责任与投入不清晰,与卫生行政部门存在的体制壁垒使服务人员培训少,服务人员参照教师的管理模式与身份不符合等;②当前高校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弱,人手不够、设备少也是制约其发展的问题;③服务对象对社区卫生服务知晓程度低,不理解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服务人员提出相关部门必须要理顺体制、配置相应资源、加大宣传,从而促进高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更快发展。
3 讨论
高校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是高校基本诊疗与公共卫生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其对高校社区卫生服务的认知与态度决定了高校社区卫生服务提供的模式与水平。调查高校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对高校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的支持率较高,有64.1%的服务人员持支持态度,不赞同在高校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仅占7.6%;而在经历由校医院转变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53名服务人员中,对转变持满意态度的占77.4%。可见大多数服务人员意识到社区卫生服务对学校卫生工作的积极作用,并且持支持态度,但也有个别服务人员受惯性思维和对高校社区卫生服务理解程度不够的问题,持不赞成态度,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使服务人员都能理解社区卫生服务,支持在高校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从而促进工作的开展。
高校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对社区卫生服务具有较好的理解,认为高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两条腿走路”,即同时重视基本医疗与预防保健,诊疗服务应加强,预防保健服务也要重视,尤其是要加强健康体检与心理咨询服务,这既符合大学生健康的具体情况[4-6],又与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保持一致[7]。但受资源和传统习惯影响,当前高校社区卫生服务预防保健服务开展不足,尤其是健康体检与社区康复,相关部门应协调责任,加大投入,尤其是保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进一步做好高校预防保健工作。在服务方式上,要根据高校特点,联合学生管理部门,深入课堂、宿舍,采取健康教育课程等方式,提升服务的主动性。在服务范围上,除了服务辖区师生外,可适当向邻近社会人群延伸和扩展。
高校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对机构的发展较为关心,从体制、资源和宣传等方面提出了高校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的问题与建议。高校管理部门和属地卫生行政部门应进一步理顺体制,明确责权利关系[8];加大宣传,提升服务对象对高校社区卫生服务的认知与理解;并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根据高校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特点,制定针对性的身份管理与薪酬政策,从高校社区卫生服务对象的需求出发,加强对高校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教育与培训,提升其服务能力与素质,保证高校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梅,唐少秋,李英奇,等.我国高校医疗机构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6):758-759.
[2] 杲强.开展高校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意义和形式内容及具体做法[J].卫生软科学,2003,17(4):14-15.
[3] 郭洪伟,尹文强,李伟,等.高校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关键问题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3):372.
[4] 潘传德.某高校大学生医疗服务需求情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3):529.
[5] 王琼波,石晓,魏永义,等.大学生健康状况及常见疾病调查[J].中国医药导报,2009,6(26):121.
[6] 黄玉山,陈南生,陈宝玲,等.中国大学生健康状态与生活行为的调查研究[J].体育学刊,2008,15(5):74-75.
[7] 刘磊,褚金花.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成效与挑战[J].社区医学杂志,2010,8(4):1.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7.417
明确乡镇卫生院实施全科医学模式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问题和对策,不但有利于全科医学事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充实社区卫生服务的内涵,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更有利地全面发展。本文简述了乡镇卫生院实施全科医学模式的现状,阐述了乡镇卫生院实施全科医学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现结合自己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的实践体会,对乡镇卫生院实施全科医学模式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浅述。
乡镇卫生院实施全科医学模式的现状
乡镇卫生院是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的枢纽,承担着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和基本医疗服务的任务,在农村卫生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各地乡镇卫生院实施全科医学模式大致存在以下3种类型。
向社区卫生服务转型:部分乡镇卫生院目前正在向社区卫生服务转型,撤并村卫生室,直接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派出成立社区卫生服务站,并成立了公共卫生所,加强了农村的公共卫生、疾病预防和基层基本医疗工作。
基本不变型:由于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政府职能的缺位,一部分乡镇卫生院已逐步演变为医院,而村卫生室卫生院的关系非常松散,部分卫生室演变为个体诊所。
改制型:由于当地政府对乡镇卫生院的定位出现偏差,而政府没有履行好对乡镇卫生院的主导职能,把部分乡镇卫生院变成了股份制医院和私有制医院,明显削弱了公共卫生工作。
乡镇卫生院实施全科医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纵观我市乡镇卫生院实施全科医学模式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认识上的错误:认为发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只是卫生部门一家的事,没有将发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列入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总体规划,没有形成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建设的正确观念。②职能上的缺位:政府的公共卫生职能在部分地区的乡镇卫生院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运行机制和投入机制没有建立。③行动上的迟缓: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区。④改革中的缺陷:部分农村乡镇合作医疗的改制没有考虑到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的建立,一些乡镇医院和村卫生室改制后削弱了预防工作,削弱了一些社会效益的工作。⑤投入不足:业务用房不足且破旧,医疗设备短缺且简陋。⑥人才匮乏:卫生人才匮乏且素质不高,本科毕业生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业的比例太少。⑦管理滞后:运行步履维艰且功能脆弱。
对策与建议
定位政府职能,明确乡镇卫生院的规划定位:明确政府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责任,明确乡镇卫生院的规划定位。建议对乡镇卫生院实行分类管理:①以公共卫生工作为主,同时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不设置病房。②中心卫生院,辖区服务人口和业务用房规模较大,设有病床。建设基本标准为:一般卫生院用房建筑面积在1000~1500m2;配齐基本仪器设备;做好人员的定员工作,大力引进和培养高素质医生和卫技人员,达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要求。中心卫生院要根据服务和功能的需求,分别建设。
社区卫生服务由政府主持,全民参与:社区卫生服务不单单是卫生部门所决定的,必须从单纯的卫生部门转变为全社会参与,实现卫生部门和其他部门的共同行动[1]。居民通过参与过程可以更有机会地把握自己的健康状况,更多地进行自我疾病管理;通过参与可以提高居民对健康问题和社区卫生服务的理解,减少因不理解产生的抱怨和不满。
确立乡镇卫生院在构建和谐社区新型卫生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①设立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专项资金,确保投入真正用于乡镇卫生院的标准化建设和社区卫生服务。②要在2~3年内对乡镇卫生院全面进行1次建设,使卫生院用房达到标准要求。③要按标准配齐一般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设备,满足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④按标准配齐从事计划免疫、疾病预防和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等公共卫生人员,坚持“养事不养人、钱随事走”的原则,确保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有人做事、做好事。⑤对基本医疗服务因政策性造成亏损的要予以补助,确保其正常运行。
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卫生服务体系:①要探索建立政府举办、部门管理、卫生院运营的管理形式,强化卫生院管理职能。②要按照社区卫生服务要求,健全和完善卫生院对分院和村卫生室的一体化管理模式,明确任务与责任,强化考核与监督,健全基层卫生服务体系。③要转变服务模式,以公共卫生工作为主,切实加强公共卫生三大类12项服务项目的落实,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④要根据农村就医的特点,延长服务时间,改“坐等患者”为主动送医上门服务,把医疗服务与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有机地结合,以优质、便捷的服务赢得农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⑤要继续深化分配体制改革,坚持质效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完善各项考核制度,建立重实质、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农村公共卫生人员倾斜的自主灵活的分配办法,合理拉开分配档次,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2]。
加速社区卫生服务专业队伍的建设:乡镇卫生院实施全科医学模式,首先必须建立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着力解决当前急需与规范化培养周期较长之间的矛盾,近期采取多种措施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同时改革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创新全科医生激励政策和方式。⑴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人才是关键: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状况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区卫生服务的生存和质量。然而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力资源状况不容乐观,全科医学知识和人才缺乏,人员整体素质亟待提高[3]。近年来一些研究发现,全科医学的在职培训对弥补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的不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4]。⑵培养全科医生,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实习基地的建设:在全科医学大的培训环境尚未具备的情况下,孝感市从2007年开始,先后5次组织对孝南区、云梦等6个县市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各级村、乡镇卫生院的医护人员,进行了有组织的全科岗位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⑶培养和建立稳定的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全科医师在我国规范化培训才刚刚起步,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健全中。因此,必须加快培养和建立稳定的全科医学师资队伍。⑷尽快实施全科医师的资格认可和准入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没有明确全科医师的准入制度,由此造成人们的误区,认为只要有医师执业证就可以到社区做全科医生。另外,由于基层待遇低,很多本科毕业生不愿意到社区工作。因此,尽快实施全科医师资格准入制度,这是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5]。⑸坚持社区卫生服务实习基地的长效培育机制:积极发挥主管部门的作用,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学校与社区卫生服务基地的双方优势,培养大批的全科医护人员,壮大乡镇卫生院全科医师的队伍。构建社区卫生服务实习基地长效的运作机制,体现“优势互补、花费少、见效快、共同发展”的双赢特点。⑹解决社区卫生人员的待遇问题:①制定适合社区卫生人员的职称晋升政策,形成相对独立的专业技术职称晋升实施办法。②解除社区卫生人员的后顾之忧,使之享有教师和兽医的同等待遇。将他们纳入社会统筹保险范围,按事业单位待遇建立养老、失业及医疗等保险。
广适宜的技术,加强质量控制,开展绩效评价:①构建新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结构,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和专科医院,二级医院实施“转、并、卖”[6]。②吸收民间资源进入社区卫生服务,平等享受国家有关政策和待遇。③实行“守门人”制度[7],从政策上规定参保或合作医疗的患者需现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全科医师首诊,并对定点医院的数量加以限制。④完善双向转诊制度[8]:让急性病或慢性疾病急性发作后处于康复期的患者、术后康复期患者和采取支持疗法的肿瘤患者,都应及时从医院转诊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家庭进行进一步治疗。政府应规范转诊制度,对于未将其及时转诊的医院实行处罚或拒付等强制措施,同时,设定明确的转诊条件,保证危重、疑难患者得到及时的转诊,不延误社区居民大病的救治。⑤建立新的社区卫生服务区域和机构评价模式,摈弃以患者为中心和以疾病为核心的评价思维,建立以健康为中心的管理模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可以通过宣传栏、CD、健康知识专题讲座、各种形式的义诊活动等让居民了解更多的健康知识,提高居民对疾病的预防意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⑥建立以社区居民是否受益、是否满意为主要考核指标的新型评价体系。乡镇卫生院实施全科医学模式要注重强化措施,进一步健全由政府组织向全体居民免费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按成本收取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健康保障制度,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从而做到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注重公平和效率,真正做到缩小群众的基本卫生保健服务的差距。
参考文献
1 李长明.提高认识,明确责任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全面发展[J].中国全科医学,2004,7:1.
2 杨,杨兴华,李航,等.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现状及发展对策定性访谈报告[J].中国全科医学,2004,7:1012.
3 沈国星.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工作的几点体会[J].中国全科医学,2005,8:1048.
4 任光圆,马玉富,王建华,等.绍兴文理学院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5,25(10):27.
5 贾明艳,蒋保季.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几点体会[J].中国全科医学,2007,1:17.
6 郭靖.二级医院最佳出路在社区[J].中国医院院长,2005,2:1.
当前,随着疾病谱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卫生改革的有序推进,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探索上,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江苏省镇江市属中型城市,其社区卫生服务属起步阶段,配套政策不完善,支持体系不够健全。社区居民对其认识度不够,不同级卫生服务机构的责任分工不够明确。故此,本文对该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模式进行探讨分析,使其获得更规范合理的发展,从而有力地维护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在江苏省镇江市所辖区县内选取运营比较好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53个,对其进行调查。
1.2 方法 (1)召开研讨会,设计调查表,培训现场调查人员。根据社区卫生服务评价体系及评估标准,将评价内容转换为问卷,以调查方式获取资料。在正式调查前,在一个区县开展预试验,预试验合格后正式开始调查。(2)将评价指标的调查数据转化为分值,对调查对象综合评价,应用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本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特点及得分的影响因素。
1.3 质控 调查率大于90%,问卷合格率大于95%。回收问卷采用双人核对,真性采用抽样回访方式控制。
1.4 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定义 (1)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内的卫生机构及相关部门根据社区内存在的主要卫生问题,合理使用社区的资源和适宜技术,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的基本卫生服务。(2)模式:模板、样板;可供别人模仿和学习的一系列做法或工作方式;其建立由多个部门协调配合、各种工作人员分工合作并将各项工作有机整合而形成一个系统整体。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输入SPSS11.5进行分析处理。
2 结果
2.1 综合得分相关因素 社区医疗保健是否纳入职工医疗保险(r=0.422,P<0.01)、健康教育种类数(r=0.920,P<0.01)、是否开展社区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流行病学研究(r=0.920,P<0.01)、服务对象是否包括健康人(r=0.920,P<0.01)、是否开展特殊老年人专案管理(r=0.342,P<0.05)、健康档案是否计算机管理(r=0.490,P<0.01)。
2.2 一般情况 调查显示,所有机构均运用中医技术诊治疾病。开展残疾人康复训练11家(21.57%)。开展社区营养工作9家(17.65%),提供心理咨询服务8家(15.69%);尚未对社区康复期病人和精神病病人专案管理。平均单处方费用(47.67±19.14)元。
2.3 医护学历 医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2.38%,大专52.38%,中专45.24%;护士中,大专及以上学历53.85%,中专46.15%。
2.4 当前镇江市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综合分析镇江市不同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特点,认为镇江市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已形成,“均衡、为民、特色”是其精髓。其特点分述如下:(1)管理规范,组织健全,均衡发展。已建立了服务体系和工作规范,并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奠定了社区卫生服务“均衡”发展的基础。(2)与医疗保障制度有力结合,凸显“为民”思想。(3)高水准的服务标准及适宜的服务内容。服务人性化、标准化,服务内容逐步完善,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凸显传统中医“特色”。(4)适宜的资金分配方式,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良性发展的保障。(5)较高的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社区医务人员比例,是社区卫生工作发展的有利保证。(6)建立全科医疗病例,实现健康档案计算机化管理,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社区卫生工作与时俱进的重要标志之一。
3 讨论
3.1 社区卫生服务重医疗轻预防,由此,“以药养医”、“以医养防”现象仍存在,价格体制改革刻不容缓 镇江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辅,医疗诊所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其服务内容围绕“六位一体”开展,为社区群众提供一定范围的服务。由于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多由基层医疗机构(一级或二级医院)转制而来,许多社区医务人员还习惯于从事医疗工作,但社区卫生服务具有承担公共卫生的职责,因而,许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挑选一些护理人员或公共卫生人员专门从事预防保健工作。由于其医疗与预防工作是分开的,这些机构为了维持其运营效益、维护其所属工作人员的利益,不得不采取诸如“以药养医”“以医养防”的手段。调查发现,尽管所有机构收费均已实施国家或本地区统一标准,但各社区机构收费水平均还在一个高位徘徊,居民对此并不十分满意。社区卫生服务应不以盈利为目的。坚持把社会效益放首位,考虑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保证人民群众的基本卫生服务需要。建议政府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积极推行价格体制改革,制定合理的价格政策和收费标准;同时,社区卫生机构应该简化内部机构。高效管理,减少内耗,以人为本,给居民提供更低廉而有效的服务。
3.2 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利用不足,改变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观念是当务之急 由于镇江市的社区卫生服务起步时间不长,社区居民对其性质不很了解,造成了许多工作上的困难。部分居民习惯生了病再找医生,对花钱买健康的观念不能完全接受,这是由于社区卫生服务宣传力度不够造成的。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主要为疾病诊疗、健康促进和疾病护理,而心里咨询服务、康复训练、营养知识健康教育、咨询和指导明显利用不足。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居民对社区功能认识的转变以及有关政策的支持,社区卫生服务应该在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拓展,以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社区卫生服务;重要性
社区卫生服务是指是以社区为基础,以社区人群的卫生服务需求为导向,综合、经济、方便、可及的基层卫生服务,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调整卫生资源合理布局和配置,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国内外实践证明,社区卫生服务是在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快捷、优质、价廉、连续、综合的卫生服务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些特点使得社区卫生服务在老年群体的医疗服务提供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因此也成为国外老年医疗服务的主流途径。随着我国老龄化速度加快,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满足老年人健康需求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然而,当前我国针对老年人群的社区卫生服务在技术能力、服务功能、管理体制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需要从管理体制能力建设、功能拓展、人力资源等方面加以系统改进。
一、完善社区老年群体卫生服务的重要性
1、老年卫生服务需求量的增加需要更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参与其中
我国老龄化程度呈加速趋势,老年人的卫生服务需求,特别是慢性病需求也随之高速增长。据统计,我国城市老年人两周就诊率为23.75%,远远高于其他年龄组的平均两周就诊率14.66%的水平;老年人住院率为7.62%,比其他年龄组平均年住院率4.36%高的多。我国卫生资源有限,少数高等级医院显然无法满足数量巨大的慢性病和康复需求,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其便利性和覆盖的广泛性,具备应对需求的潜力。
2、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适合老年群体健康需求
由于老年人在活动能力和身形状态方面的特殊性,使其有着有特殊的疾病、特殊的心理状态和特殊的医疗护理方法。这些情况对医疗保健服务性质、种类、质量等方面有更高的需求。这不仅需要先进卫生设备,更需要专业的、技术更先进的人力资源。目前,庞大的老年人口和老年病人使得医疗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我国公立医院面临着巨大的门诊量压力,医生的平均诊疗时间一再压缩,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医疗保健需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人力资源、可及性和覆盖面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使得针对老年人的持续和个性化的治疗与护理成为可能。
二、完善社区老年群体卫生服务的紧迫性
1、我国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形势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老年人口规模大,发展速度快;人口老龄化空间上不平衡,地区间差距较大;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未富先老,超出了社会经济的承受能力,迫切需要构建新的有效的老年服务体系。社区老年卫生服务体系便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2、现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无法满足老年人健康需求
目前基层医疗卫生存在人才短缺、结构失衡和服务能力相对不高等问题,专业化的老年护理人员更是不足。尽管新医改以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物质资源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但人才和服务能力始终未能得到实质性提升。而且,财政投入通常以项目形式为主,其增长机制不稳定,难以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于老年人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人力资源持续短缺。
3、以政府为主导的社区老年卫生服务在管理上也受到政府部门条块分割的影响,协调管理成本加大
尽管社区老年卫生服务由卫生部门主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但现实中社区老年卫生服务是一个综合性工作,还涉及民政、工商、物价、劳动等众多的部门。在投入、价格、服务监管等方面出现相关推诿等问题,不利于社区老年服务工作的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大量时间精力浪费在协调各部门的关系上,客观上也使协调管理成本加大。
三、完善社区老年群体卫生服务的思路与建议
完善社区老年卫生服务工作需要从体系建设、服务能力、服务过程、监管等多方面同时入手,以实现服务效果的最大化。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扩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价格和服务便利性方面的优势,继续引导老年社区居民一般诊疗下沉
加大医保政策倾斜力度,从起付线、报销比例等方面拉开与公立医院的差距,给予社区就诊更大的优惠。在药品使用方面尽可能增加常见病、慢性病药物,扩大基本药物的种类和数量,满足更多用药需求。同时合理规划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分布和规模,在布局、床位、人力资源和设备配备等方面充分考虑所在地区的卫生需求,以最大的体现公平性。
2、重视就医过程因素,使老年居民“享受"看病过程
由于老年人就医频繁、看病花费高、自我照顾能力弱,因此服务需突出服务便捷、人性化以及相对廉价的诊疗与药品费用。同时,由于老年人在价格和自我尊重方面较其他人群更为敏感,因此对于老年人疾病的诊疗,医疗机构应顾虑到患者在就医过程中的个人感受,尽量为他们提供方便又舒适的服务,提供人性化医疗服务。
3、拓展健康保健功能
老年人的健康需求不仅体现在医疗服务方面,而是体现为医疗、生活、精神的综合性需求,这也符合当前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趋势。因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除了提供基本的健康保健外,还应积极开展基本预防控制、健康知识宣传、精神卫生等多方面的服务,并与社区居民委员会等社区内其他组织实现资源整合,共同开展老年人健康相关的服务与活动。
4、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人才建设是社区老年卫生服务得以提升的根本条件。对于当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专业化人员短缺的现象,应从技术能力、工资待遇、发展前景等方面采取切实措施,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的服务能力。从国家层面加大全科医生的培养力度,并使之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核心。同时,针对老年人健康需求特点,在服务中引入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思路,使得社区卫生人员在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更加注重心理调适和其他方面的照护,使其提供更好、更有效的老年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 孙一.浅析人口老龄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01).
[2] 黄燕,王倩,李昌琪.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14).
[3] 刘雪荣,于普林.浅析人口老龄化与老年社区卫生保健[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