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范文第1篇

1 导学案教学模式概述

1.1 导学案教学的目的

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主要是教师讲授,学生记录整理,再通过习题训练进行巩固.这种教学方式中,学生始终是被动地听、被动地记,偶有师生之间的对话也是教师问,学生被动地答.将导学案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让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实现从“被动学”到“主动学”,直至“自主学”的蜕变,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其学习能力.

1.2 导学案教学模式的环节划分

导学案教学模式具体讲是怎样一种教学模式呢?该教学模式可以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学生结合导学案进行课前的预习.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通过分析解决教师所发导学案上的有关问题,明确对应章节的所学内容,明确已知和未知,这样可以更加明确上课的目的;

第二环节,学生在课堂上对导学案上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思考、讨论、探究.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学生拿出自己对导学案问题的结论和存疑与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设计探究的基本思路,进行自主探究.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将各组学生讨论学习的结论罗列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整理、总结;

第三环节,学生结合导学案上的内容进行分析巩固.

1.3 优秀导学案的特点

由上文可知,“导学案” 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讲义,而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要载体.学生的探究活动是否能正常进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导学案的质量.优秀的高中物理导学案应该有这样一些特点:

(1)注重体现教师的主导性,教师要认识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

(2)导学案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注重物理探究活动的设计;

(3)导学案对学生的学习要起到引而不发的作用,推进学[HJ1.55mm]生自主学习,并提供足够的素材帮助学生探究物理规律,巩固物理所学;

(4)导学案应该体现物理教学的探究性,导学案应该渗透科学探究的思路,这一点会有助于学生科学方法的养成;

(5)导学案的设计要切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基础.

2 高中物理导学案设计策略

教学过程中,笔者一直在思考如何设计出匹配上述特点的导学案.笔者认为,设计导学案时务必要做到以下几点.

2.1 按照内容合理规划课时

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第一步工作就是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特点对所学内容进行划分,以“课”为单位制定学生的学习方案.物理教科书的编排体系是按照物理知识框架的固有结构和逻辑来进行安排.经常有这样的情形,为了凸显知识结构上的整体性,某一节内容非常多,而容量如此巨大的教学工作在一个课时内是无法实现的,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时,从学生理解能力出发,将一节内容切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课时编制导学案.

例如,《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一节,教材对应内容仅此一节,但是具体目标包括:按照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猜想加速度与力、质量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根据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交流结论.内容非常之多,另外考虑到当下的学生实验能力较差,因此仅仅只是第三项内容,学生几乎就要花到大半节课的时间,所以本节内容应该分成两个课时来进行处理.第一课时:学生完成探究思路的构建,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猜想,并设计实验;第二课时:学生完成猜想验证和结论总结,包括: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并分析,猜想验证,结论归纳并交流.

2.2 通过问题引领情境构建

物理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构建物理认知,其中问题情境也是一种有效的情境创设方式.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围绕教学内容设计出一组组问题,通过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他们探究物理规律的内驱力.

例如,编写《平抛物体的运动》这节课的导学案,笔者就设计了这样一系列问题:

①现在有两个相同的小球同时从同一高度出发,一个进行自由落体运动,另一个进行平抛运动,结果两个小球在相同时刻着地,请你说说看这一现象表明什么?

②位于同一竖直平面的两个小球,一个在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另一个以相同速度从前一小球正上方同时水平抛出,两个小球发生相碰,这一现象又表明什么?

③从运动的合成和分解这一知识点出发,能否将平抛运动这一曲线运动分解为直线运动来处理,请说明你的方法?

④要求出某平抛运动物体的运动时间,你需要知道哪些物理量?

⑤如果已知平抛运动的初速度和高度,你能求出该物体的水平位移吗?

2.3 有梯度地设置问题

导学案的问题其实也是学生逐渐认识物理规律的支架,因此就需要呈现出由浅入深的层次感.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导学案设计时,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组织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向更深层次探索物理规律.

例如,《摩擦力》这一课时围绕“静摩擦力”的学习,笔者按照这样三个层次来设计问题.

a.回顾初中所学,唤醒学生记忆:

①怎样定义静摩擦力?

②生活中存在哪些静摩擦力的例子?

b.阅读教材内容,提取关键信息:

①静摩擦力的发生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②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有着怎样的特点?(请设计探究静摩擦力大小特点的实验)

c.激起同学讨论,挖掘概念内涵:

①运动的物体会受到静摩擦力吗?

②静摩擦力能成为物体运动的动力吗?

上述问题的提出,可以引导学生沿着一条清晰的脉络,从自身的知识基础出发,由浅入深地认识静摩擦力.

2.4 按照科学探究的思路来组织问题

新课标要求将科学探究渗透进物理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和物理思维.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要围绕科学探究的脉络来设计导学案,以引导学生按照科学的顺序来认识规律.

例如,设计《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这一课的导学案时,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来组织我们的问题.

①请列举生活中典型的碰撞实例.(引导学生收集感性经验,构建提出问题的背景)

②请猜想碰撞过程中涉及到的哪些物理量没有变化或发生改变?(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猜想,不变量可能是什么形式的物理量)

③请设计一个碰撞模型,并制定测量相关物理量的方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实验之后,通过有关问题推进探究活动的继续进行.

④请分析实验数据,思考并讨论碰撞中的不变量是谁?(引导学生验证猜想,并开始归纳结论)

2.5 在导学案中鼓励交流,提倡合作学习

当下的社会需要具有团队意识的人才,因此我们的物理学习也要渗透这一方面素质的培养.围绕这一目的,我们可以在导学案设计的字里行间直接提出要求.例如,在问题中直接给出“请和同学讨论一下……”;“请同学相互协作,完成……”类似的语句,为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共享心得提供机会.

2.6 监测学生的学习

当然,导学案中的问题不仅仅可以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学习知识,还可以是作为反馈的练习,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测.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范文第2篇

一、两岸高中地理教科书栏目设置比较

1.两岸地理教科书栏目设置的种类

(1)大陆人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栏目设置的种类

大陆人教版教科书栏目主要包括案例、读图思考、活动、阅读、问题研究五个栏目。“案例”对课文叙述的概念和原理起到进一步诠释、实证、应用等作用,素材的选择注意突出其典型性、说明性和例证性。“读图思考”一般出现在课文的中间或者末尾,多以问题的形式提出,目的是对学生已经掌握的地理知识、地理规律、地理技能进行思辨,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活动”穿插在每章节内容中,一般出现在每一目(框题)的末尾,是对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检测和评价,也是对学生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巩固和拓展。“阅读”是对课文正文地理知识、地理常识、地理故事甚至地理技能的重要补充和拓展。“问题研究”以问题的形式提出,设置在每章之后独立成节,就本章重要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提供条件,并使学生通过探究加深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和认识。[1]

(2)台湾龙腾版高中地理教科书栏目设置的种类

台湾龙腾版教科书栏目包括BOX、学生活动两个栏目。“BOX”是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内容包括有趣资料、实例分析和较难深的概念,有的还配有图片,和知识窗功能相似,文章短小精悍,有较强的可读性。“学生活动”栏目设置在每节的末尾,形式多样,有操作性题目供学生对相关技能的实际操练,有开放性题目尝试引导学生联系与生活的应用、自然环境相关的地理问题,有为培养学生学科能力而设计的实地考察、模型制作和辩论等。

2.两岸高中地理教科书栏目设置的数量比较

海峡两岸地理1教科书栏目设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文本系统占用篇幅多,是栏目系统的主体。通过对两种版本地理1教科书中的课文栏目进行分析,为方便研究,根据栏目的实质内容,将其归纳为“阅读”“读图思考”“操作表达”“附录”四大类,统计结果制作成表1。

二、教学启示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两岸地理教科书在栏目设计中都围绕着学生的“学”和“学本化”教科书迈进。学本教科书不再强调以学生的知识为中心,而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重视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在新知识建构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对知识意义的积极构建。通过对两岸高中地理教科书栏目设置的比较分析,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本教科书进行二次加工。

1.以书为本,强调自主学习

以书为本,“书”特指教科书,教科书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实施的载体。在教科书中,所有地理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大量的阅读、案例与交流的学习素材。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相关的“阅读类”栏目的功能,解释和丰富地理知识,加深学生对教科书重点、难点、延伸点的理解,在拓展学生视野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阅读、独立学习和吸收知识的能力,并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条件和引导。

2.以生为本,突出问题引领

“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确定了学生是地理学习实践的主体。心理学认为,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更是思维的动力,保证学生深层次思维的核心是问题。一般而言,问题往往产生于具体的情境、奇异或不寻常的现象、引起矛盾的说法等,学生能够带着这些问题进入自主学习、探究思维的角色。思考性是教科书的生命所在,提出问题又是思考的第一步。从表1可以看出,人教版教科书特别注重体现问题意识,“读图思考类”栏目占9%;台湾版教科书未设计该栏目,且“读图思考”全部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的形式来表达。

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突出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通过提供素材、创设情境、联系学生实际经验,引导学生产生问题,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通过针对性强的问题质疑思辨,使教科书中每个图像、资料、活动等得到激活,学生能够带着这些问题进入自主学习、探究思维的角色。这样的教学,一方面是从图像中产生问题来学习,把问题看做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3.以学为本,强化活动探究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的能动建构性[3],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现的过程,学生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进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所以,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我们可以知道,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积累和丰富的过程,而是积极主动地建构事物意义的过程,它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认知结构的重组。因此,学习具有探究的性质,学习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教科书的内容尽可能以探究的方式来呈现。从表1可以看出,大陆版教科书“读图思考”“操作表达”等倡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活动类栏目的数量比例大。“读图思考”和“操作表达”等栏目的设置可以帮助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有助于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4]

地理学习的过程是一系列的包括阅读、读图、思考、问题研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活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把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引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提出问题,这个过程要突出探究活动的设计,引发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来学习。

4.以图为本,贴近生活应用

台湾教科书选取的案例、图像以及设计的学生活动,充分考虑与台湾本土生活相关的信息。如龙腾版教科书中收入的152幅图片、55幅照片均有出处,其中49幅图片、22幅照片是来自台湾本土的信息,分别占图片、照片总数量的32%、40%,不少是卫星相片、遥感图像、地理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等图片、照片,这样选编能够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的生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人教版教科书中课后栏目编写的“问题研究”栏目,能联系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带到学生身边,让学生通过问题研究活动感知生活中的地理,提升地理学科能力。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要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地发展,就必然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需要。为此,一方面,教学要尽可能选择联系日常生活的事例、图片、话题等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学以致用,检验知识的社会价值。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习惯,感知地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即“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参考文献

[1]齐秀江.深港两地高中地理教科书内容与栏目的比较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97-100.

[2]林培英,杨国栋.高中地理教科书的文本比较研究与编写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范文第3篇

一、历史教学中网络资源分类

(一)高中历史教育学专业网站

可以为历史教师提供教学课件、教学案例、教案、学案、教学设计、教学论文的高中历史教学专业网站如中学历史在线、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历史资源网、历史风云网、历史的星空、中学历史教学世界、中学历史教学教研网。此外还有历史家园、跨越时空——云峰历史在线、高中历史、历史教学交流网等中学历史教学网站等。

(二)考试网站中涉及高中历史教学的板块

这类网站中也有大量的与高中历史教学有关的历史教案、课件、教学设计等,如高中教育网、学科教育资源网、中国高中、综合教育资源网、高中试卷网、高考168网、中小学学业测评网、21世纪教育、21世纪高考网、21世纪考试网等。

(三)政府兴办的教师培训网站涉及高中历史教学内容

政府兴办的教师培训网站里有大量的专家学者的讲课资料如 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中国教师研修网、浙江教师研修网、中国教育科研网 、 江苏教育资源网、 江苏省中小学教研网等。

(四)拓宽历史教师视野的历史研究网站

1、史学专业类网站:(此类网站主要为高中历史教学提供发展的思路和教学素材)如中国史学网、学术批评网、学术交流网、史学评论网、史学研究网。此外还有如中国历史人物、文史天地、历史百科网、中国史学网、历史千年、历史风云网、历史书籍、中华文史网、史学研究网、史学理论、史学史、海外中国史学研究网站、中国近代研究中心等。

2、网上博物馆:博物馆中珍藏的大量历史文物、文献资料是历史事件最感性的体现,用好博物馆的历史资料无疑可以增加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网上博物馆主要有历史博物馆、西安博物馆、中华博物、网上革命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数字化博物馆、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中国历史第二档案馆。

3、国内外高校历史院系网站、历史研究相关机构网站:这类网站主要有利于教师掌握历史研究的最新进展,使中学历史教学有更好的知识理论支持,主要有清华大学历史系、南京大学历史系、复旦大学历史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华东师大历史系、北京大学历史系、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等。

4、社区论坛:社区论坛里也不乏关于历史教学方面的有效素材,思想比较新颖,对历史教师活跃课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如先锋国家历史、凤凰历史频道、历史帝国博客、启蒙历史网、历史论坛、文史天地等。

(五)为高中历史教学提供教学改革信息的综合网络资

1、新思考网: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指导,具有权威性,学术性和前卫性,实力强大,且定期组织全国新课程教育培训。

2、教育在线:观点前卫、内容丰富。

3、中学教研网:主要有新闻广角、课题研究、教学研究、课改沙龙、精品教案、精品课件、精品课堂、观点争鸣、教育论坛等栏目。

4、中国教育资源网:有教育新闻、学科教育、图书馆、交流中心、个性教师等。

5、中国基础教育网:历史教师可以浏览“课程改革”、“交流讨论”,“历史”等栏目。

6、人教社网:特色栏目为“历史天地”、“历史论坛”、“课程研究”;最值得关注的是其“课程研究”栏目,该栏目贴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二、历史教学中网络资源的利用

网上历史教学资料是非常丰富的,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更好的充实完善,但是网络资源即使是优秀教案、优秀课件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历史教师、每一节历史课堂。在利用时,要注重甄别和精选,选用的材料要有利于实现历史课程改革所强调的活泼性和开放性,避免消极错误的信息。同时必须指出的是,丰富的网络资源并不是说在历史教学中用得越多越好,要考虑具体的历史教学目标、计划,教学重点、难点以及学生兴趣等因素,要把网络资源的利用和改善教师的授课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探究意识有机结合起来。在备课前,教师首先要研究资源的分布、可调用的程度,明确教学中使用历史网络的目的与程度,同时对比非网络资源以及其他课程资源和它的不同适用性,达到资源组合的优化。

具体而言,主要让网络资源在两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提供新的问题情境,提供问题冲突的角度上发挥有效作用。提供新的问题情境,才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使学生注意力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二是要发挥网络资源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与思维方式的变革的作用。网络资源中可供历史教学、学习的资源丰富,与教学的主要载体—教材相比,有巨大的差别。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中的相关材料有利于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习者和学习资料之间的交互性大大增强。三是要减轻教师无效低效备课的工作量,比如网上有许多优秀教案、课件,完全可以进行适当改编后加以运用,让历史教师的精力更多的用于研究课程标准、研究教材、研究学生。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2-0081-01

历史教学通常过于严谨,课堂氛围生动性不足,学生理解较为生硬。采取生活化教学路径,可以在学生学习理解与教材内容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能化复杂为简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效果。

一、生活化教学理念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影响

历史是一本浩瀚的长卷,历史学习既是了解历史史实和历史人物的过程,也是探究发展规律、渗透思想教育的过程,对教材内容进行生活化的处理,并采取相应的教学模式,较好地适应了人脑思维规律,满足了学生对新奇事物探究的欲望,对教学效率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其主要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高了教学内容生动程度。将复杂的历史史实与生活感知结合起来,需要补充大量与之相关的信息,特别是与学生的生活圈有交集,或是与家庭成员之间有交集的内容,可以提高历史教学的生动程度,让历史教材更具立体性效果。二是激发了学生历史学习兴趣。与枯燥的历史知识点相比,与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相比,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不仅在学习难度上有所降低,而且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三是深化了历史课堂教学成效。生活化的学习内容、教学情境,保证了历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学生全身心的投入与热烈互动,使整个历史课堂呈现出民主包容和开放的良好态势,有助于教学成效的提升。

二、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贯彻落实生活化理念,需要对教学设计进行认真回顾,统筹兼顾和协调各项要素,特别是在教学内容、形式与空间生活化方面,应当创新思路、做出成效。

(1)推动历史教学内容生活化。翻开高中历史教材,无论是历史事件的叙述还是历史人物的描述,都比较简短精练,难以在学生心目中产生强烈的共鸣。对教学内容进行生活化处理,可以有效增强教学内容形象程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具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从而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例如“伟大的”教学中,教师如果只让学生关注“全国军民消灭了多少日本鬼子”“全国各地人员财产损失是多少”这样的内容,对学生所产生的震撼效应及吸引力都不够高。有的教师在生活化处理上动脑筋,补充了本地区抗战中的大量历史信息,有抗日英雄的先进事迹,有军民抗战支前的珍贵照片,有地方游击队坚持敌后抗战的史料等等,这样的教学补充材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较大的帮助,而且让学生深刻认识了日本对我国造成的巨大损失,以及我国军民在抗战中做出的巨大牺牲。使学生理解得更为深刻,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渗透的效果也更为有效。可见,教材内容生活化能够对历史教学活动起到润色丰满的效果,是促进教学工作开展的一项重要动力。

(2)推动历史教学形式生活化。走进高中历史课堂,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传授过程,教学形式较单一,缺少生动的因子,不利于教学氛围的活跃和教学互动的深入。运用生活化的模式创设情境,模拟开展各类探讨研究活动,以及组织主题活动,能够对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发挥促进作用。例如“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现身说法组织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事先要求每一位学生针对自己家庭及亲戚的家庭开展调查,以近几十年来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发生的变化为切入点,分析家庭生活条件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经过了充分的准备,学生走上讲台讲述自己家庭中的变化,有内容可说,也有深度和广度。从自行车、摩托车到现在的小汽车,从电报、固定电话到模拟信号手机,直到现在的智能可视频手机,学生的讲述描绘了一幅社会在进步、群众生活水平在提高的画卷,对社会的进步感知更为直接。可见,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可以创设一种更加轻松自如的教学氛围,能让学生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增强了理解的效果,学习氛围也非常融洽。

(3)推动历史教学空间生活化。高中历史教学需要充分拓展教学空间,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不是完整的历史教学,更多时候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中开展研究分析,在生活化的空间之中进行感悟和理解。有经验的高中历史教师都会在教学活动中留有一定的“空白”,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课外时间进行拓展延伸,结合生活中的案例,更加全面深刻地把握相关内容。例如“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教学中,除了教材中讲述的内容之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开展自主探究活动,与同学组成研究小组,拟订研究计划并开展资料搜集活动,对当前科技发展的成果,特别是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如智能家电技术、网络远程控制技术等与群众生产生活相关的科研成果等,开展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活动。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外开展类似内容的研究,在生活化的氛围与空间里深化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三、结束语

历史教学是引导学生回顾人类发展历程的过程,高中历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点传授与能力水平的培养的过程。高中历史教材普遍存在重科学性、严谨性,忽视生动性,生活化程度不足的问题,对学生深入学习历史、理解历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生活化理念与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具有较高的运用和推广价值,广大历史教师应当强化这一方面的研究,全力推进课程改革,深入开展历史教学。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范文第5篇

那么,什么是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其理论源头则可以追溯到杜威。1910年,杜威在他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中,就倡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在杜威看来,反思的出发点是对问题情境的困惑,经过分析、假设、推理与检验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只有通过反思才能对经验进行改造和重组,才能发现教学的意义;反之,没有反思就不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简言之,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

一个称职的历史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如果历史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他人的研究成果,自己对教学又不做认真思考,“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历史事件、人物及前因后果,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那么,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呢?那么,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师又该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呢?

一、注重理论学习和丰富专业知识

教学理念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对教学有重要影响。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有关教学一般有三个心理学派:认知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学派。新课程改革的理论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我们要特别注意学习这一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学设计。当然,每一种教学设计理论都有其优缺点,老师可借鉴各种理论的优点,或者交替使用,使教学方式多样化。随着课程改革的启动,历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更加趋于活跃,成果迭出。如,余伟民主编的《历史教育展望》、聂幼犁主编的《历史课程与教学论》、赵亚夫主编的“历史新课程研究系列丛书”、白月桥的《历史教学问题探讨》等著作都有参考价值。此外,《历史教学》杂志开辟的“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及教材编写”以及“关注新课改”等栏目的讨论文章对更新教学理念也有帮助。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历史教师还要不断汲取新知识,增加阅读容量,多参加各种专业技能培训,不断丰富、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这才是我们在新课改中的制胜法宝。

二、反思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反思教学过程时,我们是否回过头想想是否为学生创设了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点燃每一位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全情投入到历史课的教学活动中?是否给予学生充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组织学生讨论理解教学内容,及时提出相关问题或质疑,师生共同探究?是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使历史课堂教学在师生的互动中进行,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去激活思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如果以上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那也是我们努力改进的方向之一。

三、课堂案例分析

课堂案例分析素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分析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取长不短;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四、听课

这里的听课不同与传统的听课。传统的听课目的比较单一,而且听课之后几乎没有什么评论。这里说的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每听完一节课,进行诚恳的评课,通过教师之间真诚的交流,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无形中会促进历史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五、课后教学反思札记

课后教学反思札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好记忆不如烂笔头,灵感往往来自刹那之间,及时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就是莫大的财富。养成书写课后教学反思札记的好习惯,不但对教师笔头工夫是种很好的锻炼,而且也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

六、推荐课外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