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病案管理法律法规

病案管理法律法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病案管理法律法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病案管理法律法规

病案管理法律法规范文第1篇

关键词:病案管理 法律责任

一、依法管理

我国已步入法制社会,医患双方的权利都需法律的保障,患者有权了解疾病的诊治的措施、病情的转归、隐私的保密及对医疗纠纷赔偿的权利。医务人员应有行医、严格执行医疗法规的权利,依法行医是每个医护人员应该自觉遵守的准则,病案是病情和诊疗全过程的客观原始记录,对医患双方切身利益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对维护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公正性、严肃性是至关重要的。

法律、法规出台赋予病案以法律依据的重要属性,强调病案的客观性、真实性、科学性和证据作用,对病案书写质量,信息处理提出严格的要求,同时也规范了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使之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病案的法律作用日趋重要。提高病案质量,加强病案制度化、标准化和法制化的管理已成为防范医疗过失和事故纠纷的一个重要环节。病案管理环节中的过失与医疗事故纠纷有着密切的联系,给医务工作人员带来直接的法律民事追究和间接的影响,针对个别医务人员对病案在医疗事故纠纷中的地位、作用和责任等了解不够,没有从法律的角度加以认识和重视,充分利用各类案例开展广泛的病案法制教育,培养医务人员树立有关病案法规的意识和观念。

二、规范书写病历

医院管理的理念是以病人为中心。一份完整的病案是医务人员对疾病正确诊断和决定医疗方案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对每一份归档病案严格按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和《病案质量评分标准》详细检查,重点检查住院病历、病历首页、病程记录、其他内容等方面,严格执行病案管理制度,防止病案随意涂改和丢失现象,促使各级医师在病案形成中做好病历书写工作,做到病历记录及时、准确、真实、科学、完整。上级医师应及时检查病历质量,督促、提醒各级医师防范病历书写缺陷。在举证倒置的今天,病案作为证据的地位愈显其重要。遇到医疗纠纷时,患方会请专家依据病案记录,会逐字逐句地推敲,任何一点疏漏、差错都可能对病人、对医师造成某种不利影响。部分医务人员把病历书写当成负担或文字游戏,不重视书写,就会对病人造成伤害,也给自己带来麻烦。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

1、部分医护人员对于病历书写及管理的法律意识不强,病案应用中的法律问题一直没有引起人们重视,一些医生不认真书写病案,使病历有失真正意义上的证据,一旦发生医疗纠纷难以得到公正的处理。影响病案的完整性最多见的原因是丢失。由于病案流通于医务人员、患者、律师、公检法机关、保险公司及医保部门等多个用户,在其流通的各个环节中如保存不当,就是破坏了解决医疗纠纷的法律证据。

2、由于部分医务人员病案书写不规范,语句不通顺,字迹潦草,或者书写错误,使病案有价值部分得不到有效体现,形成缺陷病案而需要修改,然而修改过的病案易被误认为是伪造病案,为医疗纠纷留下隐患。

3、患者住院期间,医生将病案资料随意摆放,或随意把病案资料交给患者复印病案,这就使病案的安全性受到威胁,病案管理不规范,都会在医疗纠纷举证责任倒置的今天使医院蒙受不必要的损失。

4、部分病案记录缺少完整性、连续性、甚至破损丢失,使医院在纠纷面前举证不利处于被动地位。不重视病案资料的科学化管理和利用是问题的关键,医学信息资料科学化管理跟不上,从长远发展的观点看,将对医、教、研、防及管理工作造成不良影响。[1]

四、对策和措施

1、规范医疗行为、加强法制教育 在医患关系中,医方的法定义务就是要求医疗机构遵循民事法律的诚实信用原则,依照法律法规规范其医疗行为,不可忽视患者的权利,从而达到救死扶伤、减少纠纷的目的。组织广大医务人员认真学习《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等有关医疗卫生管理的法律、法规,使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和诊疗护理规范,遵守医疗服务职业道德,如实书写病历资料,保守患者隐私。病案的各项过失,都有可能导致医务人员或病案管理人员负有直接的行政或法律责任,同时也给医院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加强医务人员的法律教育,培养和强化法律意识,对深入理解和运用知情同意的原则至关重要。

2、规范病案书写、提高病案的内涵质量 首先对年轻的医生护士进行病案书写岗前培训。对病案中的文字、格式、用法、书写人员资格、书写时限、书写内容及阅改等有明确的规定,不断加强医护人员业务知识和法律意识。所以医护人员与病案管理人员都要认真学习,掌握病历记录、保存、利用中有关法规的原则、标准和要求,提高对法规的认知程度。只有懂法,才能守法。在病历形成和病案管理中,医护人员必须尽职尽责。[2]

3、建立病案质量监控网、加强病案的质量监督 科室质控员由业务基础好,责任心强的人员担任,负责对该科的每一份病历书写过程中的书写质量进行时实监控,出现问题及时纠正,环环相扣,督促有缺陷的病案及时完善,使不合格病历不出科。院质控由业务院长牵头组织,不定期确定不同的检点,对全院病案进行抽查。医院要把病历质量管理的重点放在环节质量上,加大对病案形成各个环节质量的管理力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解决,实行病历质控由事后检查向事前预防方向转化。

4、提高服务质量、加强病案管理人员业务素质 随着现代医院管理的发展,病案资料使用领域的扩大,对病案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病案管理已有自己的专业毕业生,通过在职继续学习、学术交流等方法,使病案管理人员了解掌握更多的医学知识、管理知识和专业知识。能自觉地从专业角度发掘有价值的病案资料,主动为医院的临床、科研、教学、社会需求提供服务。

通过各项管理措施的实施,规范我们的病历书写,从根本上提高病案质量,总之,加强医务人员的法制教育,提高法律意识,才能真正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病案管理法律法规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医疗纠纷 如何解决

中国分类号:R197.323文献标识号: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0-335-02

1 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和权力也在不断增强,由于部分患者对医疗工作缺乏了解和个别新闻媒体的误导,再加上个别医务人员不善于与病人及其家属沟通,服务上又未满足病人的要求,使得医疗纠纷事件不断发生,并使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医患纠纷是我国现代社会长期存在而又难以化解的社会矛盾之一。多年来,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曾采取若干措施加以防范与处理,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人们维权意识的提高,医患纠纷的数量、规模、频率居高不下,而纠纷的理性解决机制并未在全社会形成,不时酿成恶性事件,影响社会和谐。

2 发生纠纷的主要因素

首先,医疗质量核心制度落实不到位。在医疗行业中,医疗质量核心制度和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是医务工作者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在贯彻落实国家颁布的各项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及核心制度的同时,有部分医务人员不认真学习法律法规及核心制度,在工作中不严格按照医疗操作常规从事医疗活动,对建立健全的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留下隐患。把法律、法规及核心制度停留在纸面上,在临床工作中不能按章办事,导致患者及家属对医务人员工作不满意而发生医疗纠纷。

其次,个别医务人员医疗专业技术水平有限,不能满足患者需求。在医疗服务过程中,由于个别医疗、护理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有限,不能较好地满足病人对病情的需求,或者有的医务人员轻视病情,轻易承诺治疗结果,达不到病人所期望的效果,甚至出现一些技术上的失误、误诊、漏诊、护理差错等都是导致医疗纠纷常见的因素。另外少数医务人员虽然尽职尽责,但由于医疗技术水平低而出现误诊、误治及操作失误都是产生医疗纠纷的主要原因。

再次,职业道德缺失,服务意识淡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利益驱动有少数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个别医务人员收受贿赂等,扭曲了医患关系,服务意识淡漠,导致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服务态度差、简单、对病人缺乏理解和同情心,解释问题语言生硬,还有的医务人员态度蛮横,出言不逊,用命令或训斥的语言对待病人或家属。有的医务人员说话不严谨,对病情解释过于轻率,不留余地,责任心不强,使病人或家属产生不信任感,医疗服务质量的下降,也是导致医患纠纷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最后,法律法规意识淡薄,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在从事医疗活动中有的医务人员法律意识比较淡漠,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对医疗文件的法律作用认知不足、重视不够,故而对原始医疗、护理文件记录不详细或随意涂改。例如在诊治过程中有的疾病并发症是难以避免的,或有的疾病虽经积极救治也是不可逆转的,但医生对医疗文件书写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病程记录不够完整、不够准确,记载的内容与实际不相符,以及护理文件记录的不及时等等,一旦发生问题,很容易引起病人不满,甚至怀疑医务人员是否在医疗文件上弄虚作假。还有的医务人员出现医疗问题时为了息事宁人,宁愿花钱买太平,迁就患者的不合理要求,助长了不良风气,致使医务人员陷于被动状态而引发医疗纠纷。

3 解决医疗纠纷的具体办法

第一,要完善规章制度,狠抓制度落实。据调查74.1%的医疗纠纷原因与执行制度不力有关,这表明,严格执行规章制度,遵守医疗技术操作规程是防范医疗差错,减少医疗纠纷的主要途径。医院本身要有一套强有力、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每个医护人员在进行医疗活动时必须严格遵守规章制度。落实规章制度的关键还在于医务人员首先要认识到医院的各项制度、规程是必须遵循的医疗工作基本守则。

第二,要加强技术培训,注重人才培养。强化“三基”训练,加强技术培训,是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保障医疗安全、防范医疗差错、减少医疗纠纷的基本保证,更是提高医疗质量和医务人员业务素质的基本途径。尤其对中、青年医务人员和未经正规医学院校培训的医务人员,要重点进行强化培训和继续教育。

第三,要强化医德医风教育,改善服务态度。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强化医务人员的责任感,是作为医院安全管理的首要工作。医院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强化医务人员的服务理念,使医务人员认识到患者是医务人员的服务对象。目前,许多医疗纠纷都是由于医务人员服务态度不当引发的,相对于医疗技术而言,病人及社会更容易对服务态度进行评价。故对全体医护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是预防医疗纠纷、减少医疗差错至关重要的一环。

第四,加强重点科室管理,确保医疗安全。要强化基础医疗工作质量,注重基础质量管理,加强对重点部门和重点病人的监控,积极寻找医疗质量上的薄弱环节,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要重视医疗文书的书写质量。医疗文书是医疗纠纷中技术鉴定、司法鉴定、判明是非、分清责任的依据,要保证病案的真实性、可靠性,为妥善处理医疗纠纷提供法律依据。

第五,要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医院应注意形象工程的建设,加强医患沟通不但要从观念上认识到医患之间的平等关系,更要确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思想,注重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利用多种渠道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

第六,增强法律意识,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医患合法权益。针对当前卫生行业法律意识淡薄的状况,医院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法制教育,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使医务人员学法、知法、懂法、用法,严格依法执业,运用法律调整思维观念,即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依法为患者提供合法服务,通过不断增强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用法律武器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4 结语

随着我国公民法律意识、权利意识、维权意识的提高,医疗纠纷正呈增加趋势,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也增加了医疗单位的经济负担,损害了医院合法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挫伤了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更是影响了医院和医务人员在社会上的声誉。因此,调解和处理棘手的医疗纠纷成了医院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因此,在加强医疗纠纷调解和处理的前提下,必须重视医疗纠纷的防范工作。只有有效地防范了医疗纠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医疗纠纷造成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陈良珠,当前医疗纠纷的主要原因与防范措施,《南方护理学报》 2005年03期

病案管理法律法规范文第3篇

病案是医院医疗信息的重要载体,通常囊括了全部的医疗内容,而病案信息管理就是对这些内容进行整理、收档、加工以及提炼的过程。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事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病案信息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首先,病案信息管理可为医院日常管理决策提供准确参考;其次,病案信息管理可反映医院诊疗工作质量、反映医疗市场中的资源分配情况;再次,病案信息管理可为医疗科研与教学提供丰富的、原始的、具体的临床资料,全面提高医院科研及教学能力水平;最后,病案信息管理可为医疗纠纷的处理提供最详实的证据,确保医院正当权益不受侵犯。而病案信息管理对临床路径实施的作用主要存在于临床路径实施前及实施中。

1.1实施前的作用

临床路径是由医生、护士等医护人员根据相应疾病或治疗方法而共同制定的顺序性及时间性的医护工作计划。因此,临床路径在制定前需要病案信息管理者的参与。在设计临床路径阶段,病案信息管理者按照相关分类标准,对医院近年发生的病例数量、费用、医护模式、效果、患者住院时间等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找出以上各因素的特点以及可控点。得到统计结果后,病案信息管理者需将以上信息汇总反馈给相关科室或者医护人员,以作为临床路径式医护计划制定的参考,帮助其制定合理的医护计划。从以上过程可以看出,病案信息管理者在临床路径制定过程中扮演着信息提供者的角色,其所提供信息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后期所制定的医护计划的准确性、合理性以及可行性。并且由于临床路径涉及到多种学科知识,因此在设计之前我们有必要按照《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CD-10)对病案信息管理人员进行培训,确保其准确使用各种疾病编码及手术编码。

1.2实施中的作用

临床路径式的医护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会使患者病情发生相应的变化,进而产生一些新的资料,而对这些资料数据的收集则需要病案信息管理人员的参与。正如前文所说,病案是各种医疗信息的载体,是整个医护行为的直接佐证,因此病案信息管理人员需要详细记录医护计划实施过程中的每一个行为,如治疗依据、诊断方案、治疗方案等。对这些医疗行为进行准确及时详细记录,不仅会监督医护人员的行为,确保医疗行为完全按照临床路径医护计划进行,而且患者出院后,这些资料、数据又可以作为下一个医疗计划制定、实行的参考资料。另外,收集临床路径的各种数据,并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整理、分析、对比、统计等对临床路径管理模式的推广进展形成直观了解,为医院日常管理决策提供准确依据。

2临床路径对病案信息管理的影响

2.1影响医院病案质量

病案是各种医疗行为资料的载体,对医疗过程及效果具有评价作用,先进医疗管理模式下的医疗过程更加高效,医疗效果更加显著,因此其病案质量更高。马国胜等在2013年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对2866份同时期病案的终末质量进行了研究,发现实施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后,终末病案的甲级病案率明显高于普通病案,而乙级和丙级病案率明显低于普通病案;同时,临床路径管理模式下,出院患者病案在3d内归档的比率及病案的完整率均高于对照组。这一研究充分证明了临床路径管理模式能显著提高病案管理的质量。医院在进行病案管理时可通过临床路径工作内容、流程等制定统一临床路径管理病历书写治疗考核标准,从而加大了对护理病案质量的管理监控,进而提高了医护人员专业水平,提高了病案质量,减少了医患纠纷。

2.2影响病案标准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电子病案逐渐取代传统病案,被广泛推广应用。这是因为:临床路径模式下的病历书写有着严格的要求,需做到规范与统一,如实际出入院时间应与计划保持一致,一旦出现出入则需说明原因;同时临床路径医护计划与实际不相符时,需对其进行迅速修订更改。若此时病历仍需要医生手写,那么由于医生语言表达水平、个人书写习惯等不同,导致病历书写随意性较大,很难确保其规范性与统一性。而采用电子病历可对医学术语、手术方法等信息的格式进行统一标准,提高了病历的规范性、准确性;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采用电子病案可确保病案管理人员随时对病案的准确性、易用性、可用性等效用进行测量。另外,电子病案还支持多种信息检索方式,便于医护人员快速准确查找提取,从而提高了临床工作、医疗科研的效率。总之,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模式下,实现统一的病案管理标准成为了可能,提高了病案的质量,并进一步改善了临床路径质量。

2.3对病案管理人员提出新要求

临床路径理念是一种新型的医护管理理念,因此该模式的推广实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医院传统病案信息管理理念与模式。新出现的病案信息管理理念对管理人员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首先,要求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从以往的收集、整理病案资料扩展为收集、整体、提取、分析以及归纳病案资料;其次,要求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储备以及较高的个人综合素质;最后,要求管理人员必须了解相应医学知识、计算机知识、统计学知识、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等各方面知识。

病案管理法律法规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医院档案 医疗档案 档案体制 档案制度

1.医院档案管理

医院档案管理是用科学的方法管理医院档案,同时为医疗机构和患者提供服务的工作。作为医疗机构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发挥着无法代替的作用。所以,明确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相关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的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主要有:医院档案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医院档案的保管工作;医院档案的质控工作;医院档案的统计分析工作;建立规章制度、集中管理的工作。随着医疗工作的进步,传统的医院档案管理原则、理念、方法等都需要适应新时展的要求,树立新的管理意识,变革陈旧的管理理念,采取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方法,为医疗事业进步和谐发展提供有效的服务已经成为必须。

1.1医院档案的前端控制

医院档案管理的前端控制即在医院档案形成之前采取有效行动,控制与医院档案形成密切相关的各种要素,为医院档案形成的标准化、规范化作准备,是确保医院档案真实、完整的有效策略。把医院档案文件可靠、安全、完整的措施附加于文件形成过程中,可以有效防止其他环节对医院档案的破坏。医院档案的前端控制是文档全程管理和一体化控制思想的具体体现,能够以更科学、有效、合理的原则对以往的档案进行流程重铸,前端控制的有效开展是医院档案实体管理和信息开发利用的基础。

1.2医院档案的实体和信息管理

医院档案的实体管理要求管理人员在做好前端控制的前提下,开展医院档案的接收、整理、统计、保管、检索等工作。实体管理是整个医院档案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其管理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医院档案信息服务工作的质量。

医院档案的信息管理工作要求管理人员以信息管理思想为指导,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有效的组织和利用服务工作。在信息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医院档案管理机构及其人员必须按照医院档案信息发挥作用的特点和规律行事。

2.现状和问题

我国的医院档案管理机构是上世纪八十年才逐渐建立起来的。管理制度和档案室的建立、档案管理人员的出现均是近些年逐渐形成的,医院档案管理体制和流程仍然不够科学和完善。但随着医疗体制改革以及对医院档案利用范围的扩大,医院档案管理中存在的弊病日渐突出。目前管理部门无法对医院档案产生的过程实行全流程监控,医院档案管理中的监管和专业指导工作力度不够。

2.1人员配置方面

到目前为止,在我国只有二十几所有医院档案管理专业的中专,管理人员的学历层次、专业素质普遍有待提高。“在办好中等专业教育基础上创办了高等专业教育及继续教育”,但这仍远无法满足新时代医院档案管理的需求,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对医院档案的发展和转型是一大障碍。同时,在医院档案管理人员的编制方面,人员编配普遍不足。按《全国医院管理学会病案统计专题学术会议》中的规定:一般300床配4位档案人员,每超过100床位递增一人的编制,已经大大低于国外的发展水平。我国医院档案管理人员的编制少,工作任务重,职称无法晋升,很难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也难以保持管理人员的相对稳定。

2.2管理体制方面

首先,医院档案管理的体制已经无法适应医疗机构体制的变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全国范围内医疗体制开始市场化改革,医疗机构管理体制的变化给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带来新的要求。

其次,医院档案管理的体制已经难以应对新型医疗机构的出现。伴随着医疗机构体制的改革,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得到长足发展,多种新型医疗机构的出现,民营医疗机构、农村合作医疗机构和合资医院等的出现,也给医疗档案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合作医疗”)是近些年来国家为改善农村就医条件,让农民看得上病,看得好病,看得起病的一项重要的工程。同样,随着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逐步开展,参保人数的增加,档案的数量也会快速增长。农村合作医疗档案工作是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规范化建设的基础工作,加强农村合作医疗档案的管理科学化,尽快步入管理高效的良性发展轨道,将成为合作医疗制度稳步发展的必要条件。

②民营医院作为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是公立医院的有效补充。然而由于资本的逐利性,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的档案工作相比仍滞后太多。许多民营医院管理的随意性过大,医院档案的管理工作相对来说更加薄弱。民营医院的医院档案也是经营过程中形成的重要信息资源,是维护民营医院合法权益的重要凭证。因此,加强对民营医院的档案规范管理力度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3实体管理方面

首先,医院档案实体管理规范化程度低。医院档案的形成涉及医院业务的任何一个环节,目前造成档案规范化程度低的表现要有涂改现象严重、丢失和损缺现象频繁发生等。按照规定,上级医师可以修改下级医师记录的内容,医师因笔误或上级医师审查需对内容做出修改时应保持原记录清楚可辨认。但当前医疗档案被任意涂改的现象时有发生。一是为了经济利益私自改动欺骗患者;二是发生医疗纠纷或事故时,为逃避责任而要求档案管理人员涂改、伪造医疗档案。同时,医疗档案的丢失和损缺现象亦很严重,医疗档案的缺损是造成目前医院在纠纷中败诉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医疗档案管理部门权限限制,医师重医疗、轻档案的意识一直存在,医务人员通常会因为各种原因而来不及写病历,或者因医生或者患者外借而致使有些医疗档案被丢失。这些行为对医患双方来说都是很大的损失。

其次,医院档案实体管理制度建设不健全。虽然《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医院医疗档案的书写、保管等作了具体规定,但一此具体问题的处理无据可查。特别是保管期限问题,保管期限及分类鉴定规定模糊。比如,卫生部规定住院病历保管期限是30年,但对于30年以上病历如何管理并没有规定。事实上全国各家医院,各地政策规定的标准均不统一,有的保管期限甚至低于30年,有的地方保管期限可能是永久保存。这样使得医疗档案实体数量繁重,具有科研教学价值和反映不同时期医疗业务、医疗管理水平的原始文本的医疗档案得不到有效保存,医院成为堆积医疗档案的仓库。

2.4电子医疗档案管理方面

随着医院档案管理的现代化,电子医疗档案出现在医院档案管理的领域,成为医院档案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电子档案以其网络传输、信息共享、资料完整、快捷方便等特点,实现患者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传输和服务。它包括患者的个人一般信息、医生对患者下的医嘱、患者的检查结果以及医疗过程的全面信息。同时,需要解决的问题也随之增多。比如电子档案中的身份识别问题,影像资料如何处理的问题,网络现代化中的档案保管安全隐私问题等,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电子档案的信息如何保障其法律效力。我国目前对于电子档案的数据文件尚未纳入民法和刑法的法定证据形式范畴,也就是说电子医疗档案不能作为独立的证据,其效力值得怀疑。

电子医疗档案是医院档案发展的一种全新模式,但是真正做到完全的电子医疗档案应用和管理,其管理体系亟待完善。如何建设电子档案是一个问题,同时还要求在立法上有所配合从而使得电子医疗档案的拥有合法化的途径,提高其证据效力。

3.加强医院档案管理的思考

在医疗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医院档案管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如何从管理体制和模式上对医疗档案管理进行改革和突破,意义重大。

首先,要从理顺管理体制入手,实现医院档案的集中管理。在医院档案质量控制上,应对档案的形成者提出具体性要求的同时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将医院工作中的大量信息进行全面系统收集和整理,从源头控制医院档案质量从而达到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要求。在医院档案真实性控制上,通过制定相应的质量检查制度等方式保证其证据价值的存在,保证医院档案的客观性,不能有捏造和虚构。在档案全程控制上,将文件的形成、整理、归档等各个业务工作内容进行统一设计,合理地进行资源配置,医院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的形成和归档过程进行监控,以便达到医院档案整体优化的目标。在人员培训上,医院档案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具有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也需要医疗方面的相关知识,因此,建立医院档案管理人员培训体系,提高医院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从多方面发展各种形式的医院档案管理教育成为必需;同时加强医务人员对医院档案内容规范化重要性的认识,完善医院档案文件的内在质量。

其次,要从完善管理制度入手。近年来,我国医疗档案管理制度也在不断的完善过程中,相关的法律法规也陆续出台。但这些法规中除了一些医疗档案管理方面的基础内容外,均没有相关医疗电子档案等专章专节论述。医疗档案的法制化管理,就是在现有法律的基础上,制定新的制度以规范医疗档案管理的机构建设,建立有效的医疗档案管理质量监督、检查体系和约束机制,保证医疗档案内容真实有效,保证医疗档案得以妥善保存和充分利用。制定医院档案管理制度,是医疗机构和档案部门的重要职责。医院档案制度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彼此之间的衔接,完善管理制度就是要使医院档案的管理能够相互协调从而提高整体的管理成效。在人们法律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医院也越来越认识到患者权利的重要性。所以,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必须纳入到法治的轨道上来,制定相应的法律来依法管理,做到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可以“有法可依”,逐步达到医院档案管理法制化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吴蓉,吴峥华.病历档案新变化探讨[J].北京档案,2003(3).

[2]徐洁.病案管理在解决医患矛盾中的作用[J].中国病案,2002(2).

[3]刘彩虹.加强医疗档案管理维护医患双方权益[J].兰台世界,2005(10).

[4]李俐.病案档案管理中的安全隐患[J].陕西档案,2004(1).

[5]曹印专.试论病历档案的保管期限[J].中国档案,2006(10).

[6]张丽萍.怎样规范医院病历档案的借阅[J].丽水学院学报,2006(3).

病案管理法律法规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药剂科 管理 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 R192.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262-01

药剂管理是医院内部管理的重要环节,对医院的医疗质量、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药剂科管理应以质量和安全为标准,软硬件为依托,使药剂科的工作走向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从而提高医院药学工作服务水平,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是所有医院药剂工作者关心的事。

1 加强药剂科人员的管理

1.1 制定科学性、规范性和可行性的规章制度 医院药剂管理部门必须在一套全面覆盖各项具体工作的制度规范下,才能保证责任落实到个人,才能更好地开展具体工作。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其原则是依法,以制度管人、管事,使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根据《药品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制订具体的各级各类人员工作制度和岗位职责、操作规程,如医院药剂科工作制度,药品质量检查报告制度,药品调配制度,药品盘点工作制度,毒、麻及管理制度,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制度,药品验收出入库制度,药品保管养护制度等,以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使各项工作的开展做到有章可循。与此同时还应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绩效考核方案及奖惩措施,使每一个岗位的每一项工作都能责任落实到人,以确保各项制度具有较高的执行程度和实现程度,使患者得到安全、有效、及时的高水平药学服务[1]。此外,一定要确保所建立的制度具体、细致、可行,坚决杜绝流于形式的空谈。

1.2 药剂科人员的合理配置 药剂科是重要的医技科室,包括中药房、西药房、药剂室等重要部分,每一部分配置合理工作人数,防止工作量与工作人员数量不匹配现象。合理配置药剂人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1.3 提高药剂科人员的工作质量

1.3.1 注重职业道德 由于药剂工作有其独特的自身工作特点,因此要求每位药师首先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和社会价值观,只有在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的指导下,才能更好地救死扶伤为患者服务。药剂工作应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服务,真正以患者为中心,让患者充分感受到人文关怀和亲情服务。解除病痛和保障患者身心健康为已任。使其享受高质量的药学服务。提倡“微笑服务”,加强医患沟通,工作中耐心细致,善于换位思考。为每一位病患营造和谐的就医氛围。

1.3.2 提高科室凝聚力 定期对药剂人员进行爱岗敬业的培训,以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使员工个人的荣誉与医院、科室的发展紧密联系,重点培养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同事间团结协作,互相鼓励,以提高科室凝聚力[2]。

1.3.3 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每位药剂人员要积极通过继续教育、函授、自考、执业药师考试等方式来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满足医院药学发展的需要。医院药剂科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推动和鼓励中青年药学人员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1.4 积极引进药学人才 目前的药学人员中,高学历人才缺乏,药剂科应该从高校中积极引进人才。

2 加强药品的管理 药品管理包括药品的名称、规格、单位、包装、生产厂家、生产批号、进价、零售价、购药渠道、数量、金额、有效期等信息的处理和掌握。购药计划、采购药品、出库、入库、盘点、库存管理的金额核算等工作量都相当大。应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尽管花费了很大的人力物力,工作效率及质量也只能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之内,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需要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计算机作为现代化的管理工具,具有信息容量大、速度快、准确、及时、清晰、易储存等特点,特别是计算机的网络化管理,实现了药剂科各部门之间的互动管理、资源共享和动态跟踪,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2.1 药品采购管理 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药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用药安全。因此,加强药品管理首先要做好严把进货关。药品采购应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严格执行药品统一招标采购制度,坚持从具有合法资质的药品经营企业采购优质优价药品。保管员上报的药品采购计划需经药剂科及院主管部门审批合格后,方可采购。严格控制药品购入的品种和数量,坚持按需采购,在保证临床用药的前提下避免积压浪费。对于新增药品应填写申请表,经药事委员会审批通过后方可购入。

2.2 药品出入库管理

2.2.1 药品分类分区管理 在库药品应分区分类摆放。分区指将库房划分为合格区、不合格区和待验区。按药品的功效将其分为若干类分别摆放于药架上,并在每一类的药架上标示该类药品的指示牌或标签。并且将近效期药品摆放在外层。做到先入先出、近期先出。

2.2.2 药品出入库管理 药品出入库时均应对名称、规格、数量、批准文号、批号、效期、产地等内容逐项进行详细核对并签字以示负责。最大程度地把好药品质量关。

2.3 药品贮存管理

2.3.1 药品货位提示 由于药品入库时已经对药品的库位进行了明确标示,所以可使药品的摆放位置一目了然,便于更加方便、快捷地查找、摆放、提取药品。

2.3.2 对贮存条件有特殊要求的药品的贮存、养护 药品贮存条件一目了然,可以更好地加强对贮存条件有特殊要求的药品的管理,如需要存放于冷处、阴凉处、凉暗处的药品,需避光、防冻、防潮、防虫、防鼠的药品等,可根据贮存条件进行适当存放。

2.4 麻醉、管理 麻醉及的管理一向是医院药剂科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在日常工作中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和错误,应严格按照《药品管理法》、《品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管理。实行“五专”管理,即:专人保管、专柜存放、专用处方、专用账册、专册登记。双人双锁,存放于防盗保险柜中,并有报警系统和摄像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监控。由专人对每一支、每一片药物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做到处方、账册、登记、医嘱、护士执行记录、病案全部相符。

2.5 库存管理 保管员必须是具有药学专业知识、认真负责、严格执行制度的人,药品入库验收时首先应做到查品名、规格、数量、单价、商标、批准文号、批号效期、厂家等,之后依据药品编号规则输入药品编号登记入库[3]。在录入批发价和零售价后自动生成总金额的同时,输入有效期及库存上下限等,自动监控药品的效期及限量等。

3 健全管理制度,实行计算机管理 为适应医疗制度改革,新时期的药剂科管理必须从严,以国家颁布的《药品管理法》作为药房管理的依据,以规范化管理为目标,健全规章制度、设立岗位责任制度、专业管理制度、考评制度,提高全体药学人员的服务意识、工作责任感和劳动自觉性,使每个患者均感到满意,从而吸引患者前来就诊,提高医院的竞争力[4]。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药剂科也要应用计算机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管理,促进医院药房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提高,只有通过规范化的管理,才能推动医院药房更快更好地发展,在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中增加医院经济效益。

4 结论 药剂科直接影响医院的经济效益,药剂科要与市场发生着买与卖的关系,药剂科从市场购进各种药品,然后通过药房窗口卖出给患者,药剂科既要确保药品的疗效,保证质量,还要考虑药品利润,进行成本核算,以求给医院带来经济利益[5]。因此,医院与医药并存,互相依赖、互相促进,不断提高,二者不可偏废。药剂科工作的好与坏,直接或间接衡量药剂科的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同时也影响医院的声誉和信誉。医院的工作要想真正地被人们所接受和重视,更进一步取得好的声誉和信誉,就必须做好全方位的调剂工作,所以加强药剂科的管理工作是在医院工作中非常重要的[6]。

参考文献

[1] 王钢柱,李青素.如何提高医院药剂科的管理水平[J].科室管理,2006,28(3):146-147.

[2] 卢楠.浅析医院药剂科管理[J].中国医药学现在远程教育,2010,1(8):156-157.

[3] 李明,郑志宏.医院信息系统中的药房管理[J].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4,12(9):106-107.

[4] 胡柳,周咏.病房药品管理中的隐患及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2(22):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