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常见的疾病预防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外科护士;职业病;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787-02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43名外科护士中综合医院32名,中医院11名,其中包括护士30名、护师9名、主管护师4名。年龄:40岁6名。工作10年以上18名、5~10年17名、5年以下8名。
自主设计调查表,采取突击调查,调查外科护士的健康状况,为保证调查的真实性,由二名调查员协助,共发放问卷43份,收回问卷43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100%。
通过临床调查:外科护士的职业病几乎代表着临床其他科室护士的全部职业病。经统计分析,外科护士的职业患病率较高,由于职业引起的疾病主要有下肢静脉曲张、肠胃病、职业性腰肌劳损、膝关节损伤、腰椎间盘突出等,另外处于不同程度的亚健康状态的比例也相当高,而且年龄越大,患病机率越高。现列表如下:
2 讨论
通过上述调查不难发现,外科护士的职业患病率较高,由于职业引起的疾病主要有下肢静脉曲张、肠胃病、职业性腰肌劳损、膝关节损伤、腰椎间盘突出等,另外处于不同程度的亚健康状态的比例也相当高。笔者认为,影响外科护士健康的主要有:
2.1 心理压力大 外科护士工作三班倒,工作压力大,工作中不敢出任何差错,发药不能出差错,打针不能出差错,输液要求一次搞定,出一点纰漏就会引起病人不满。加上经常上夜班和拖班,倒班制使生物钟中断等;另一方面来自患者及家属的不理解和医生的不认可,工作场所的暴力倾向等。如果长期下去,则可产生焦虑、抑郁等紧张情绪或出现其他病理征象。
2.2 劳动强度大 外科工作节奏快、护理任务重、突发事件多、实施抢救多,外科护士既担负着技术工作又肩负着繁重的体力劳动。在病房里,护士穿梭于各病房,量体温、测血压、打点滴等。这样容易导致下肢血液回流不良,引起下肢静脉本身扩张、延长或静脉瓣膜损坏以至发病。
2.3 超时工作 因为外科护士职业的特殊性。工作中存在诸多超负荷因素。一方面来自工作量大,工作中的过多要求,另一方面“三班制”扰乱了护士身体生物钟规律,对身体、生活及工作都极为不利,使其容易患胃溃疡等疾病。加之护理人员配备不合理,护理人力资源不足,护士的严重缺编等。
2.4 针刺伤 针刺伤是指在医院内所有的医疗锐器致皮肤破裂出血的累及皮肤深部的意外损伤,是导致医护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染疾病最危险传播途径之一。由于护士接触医疗锐器,如注射器、输液器等的机会多,被针刺伤的人数是最高的。因此,防范护士针刺伤已引起护理界的广泛关注。而年轻护士由于年龄小、知识和实践经验不足、操作时紧张等,使针刺伤发生的几率比高龄护士更高。
3 防范措施
3.1 严格安全操作规程,规范操作行为 多项研究表明使用手套等防护屏障是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最主要措施之一,为避免针刺伤的发生,新护士应养成良好的操作行为。如将使用后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帽,不用手去弄弯或弄直针头,为不合作病人做治疗时必须有他人协助等。
3.2 合理配置人物资源,减少无效劳动 有关部门尽可能解决护士缺编状况,减轻护士紧张状态造成的工作负荷过重。加大护士安全工作环境的投入,改进医疗设备,保证手术物品齐全,提高手术配合质量,减少护士无效劳动。
3.3 合理安排工作时间 在工作安排中,既要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又要注意缓解护士因工作姿势带来的身心疲劳,教育和传授年青护士学会恰当的选择工作速度,缓解紧张程度。尽量减轻行为负荷,借助有效客观条件,注意节约体力和能量,不断地改善工作条件,简化人工运作的行程和程序,减少无效劳动。
3.4 加强心理训练,提高适应能力 外科护士面对各种职业损伤,心理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护士应积极主动学习有关心理知识,掌握有关心理调节方法,努力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管理者对工作量大、危重病人多的科室应合理安排人力,减轻护理人员职业紧张,减少因工作忙乱引起的损伤,适当调节护士的工作强度,减轻心理压力,增强护理人员抗御职业紧张的能力。
4 结论
外科护士的职业性危害与自身防护,是一个引以为关注的课题。笔者就相关问题作了以上阐述,针对职业病产生的社会、自身等因素提出讨论,并提出相应措施。通过加强规范操作,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增强法律意识,保护外科护士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关键词:儿童 中毒 药物
文章编号:1008-6919(2007)03-0069-02
中图分类号:R994.1
文献标识码:B
【经验交流】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儿童中毒的种类和途径已悄然发生变化,为此,我们回顾总结了自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科收治的儿童中毒病例,探讨儿童中毒的新变化和新特点,提出防治的新重点.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科收治的中毒患儿共132例, 占同期我科住院人数1.34%. 其中男62例, 女70例, 0-3岁58例, 4-6岁53例, 7岁及7岁以上21例(见表一).
表一近5年我科收治患儿及中毒患儿基本情况总结
1.2方法回顾性总结中毒儿童的发病年龄组成、中毒物质种类、中毒的基本途径、发现及送治时间、入院后采取的治疗措施、并发症的预防措施及患儿的预后等,分析这些因素与患儿预后及转归的相关性,总结有关防治儿童中毒的经验和教训。
2结果
2.1发病率及年龄特征发病率呈逐年上升,年龄以学龄前儿童为多。
2.2中毒种类及途径132例中毒中药物中毒50例, 占37.9%, 其中误服占多数40例, 患儿或家长擅自加大用量10例; 灭鼠药中毒32例, 占24.2%; 植物中毒18例, 占13.6%,; 农药中毒15例, 占11.4% 食物中毒10例, 占7.6%;有害气体7例, 占4.5%. 途径经消化道吸收中毒124例, 占93.9%, 经呼吸道吸收中毒7例,占5.3%, 经皮肤吸收中毒1例, 占0.8%。
2.3转归 送治时间24小时内为较早送治, 占124人, 治愈及好转率占97.6% 8人为超过24小时送治.好转率为62.5%, 总治愈及好转128例, 治愈率83.3%好转率13.6%其中6例有不同程度后遗症, 无1例死亡. 住院时间3-20天(见表二)
表二发现及送治时间以及与转归的相关
2.4救治方案本组132例患儿中,有76例经彻底洗胃处理,至呕吐物清亮无味.药物中毒给予拮抗剂减轻毒性或防止吸收,给予利尿、透析等促进毒物代谢.一氧化碳中毒给予高压氧治疗.农药中毒如确诊为有机磷中毒,立即给予阿托品抢救,同时应用解磷定.全部中毒患儿均静脉滴注葡萄糖、维生素C、利尿剂等.并根据不同病情应用能量合剂、胞二磷胆碱、呼吸兴奋剂、激素等.应用抗生素防治感染 .总之, 发生中毒时应尽早作出中毒诊断, 以便积极采取抢救措施 由上表也可见早期治疗影响着患儿的预后. 明确诊断后应立即治疗, 否则会失去抢救机会. 毒物性质未明时, 按一般的中毒治疗原则抢救患儿. 以排除毒物为首要措施, 尽快减少毒物对机体的损害; 维持呼吸和循环等生命器官的功能; 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毒物的吸收, 促进毒物的排泄, 正确及时的应用特异性解毒剂.
3讨论
儿童中毒是儿科急救领域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医学的发展, 感染性危重症日益减少, 急性中毒的比例却有逐年增多趋势,统计结果表明, 中毒仍是危及儿童生命的高危因素, 其中治疗性药物中毒居儿童中毒的首位, 其次为鼠药、食物中毒等, 本文的回顾分析结果也符合这一特点,这与50年代儿童中毒以植物中毒为主已明显不同,这一特点也与近年的文献报道相一致[1]。其中,药物中毒以误服为多见,临床资料显示,中毒儿童的家长或监护人看护不当,儿童自行取食是造成儿童误食的主要原因,部分家长则由于缺乏基本的医学知识和用药常识给患儿服用药物过量或种类错误造成患儿中毒。分析中毒途径,可见口服给药后经消化道吸收中毒最多,这与口服给药途径便捷、最常用、使用率高有关,其次为经呼吸道吸收中毒, 再次为经皮肤吸收中毒. 年龄上以学龄前年幼儿为多, 学龄儿童占少数,这与年幼儿无知,缺乏生活经验,不能辨别有毒无毒有关。. 另外,早期发现儿童的中毒症状,积极进行自救和快速送至医院专业治疗对于预后的好坏具有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由此可见, 在儿童中毒预防上, 首先要做好药品管理, 家长要存放好药品, 不要擅自加大药量, 医务工作者应正确使用药物, 向家长说明药物服用方法. 其次, 妥善保管好家中灭鼠、灭虫等剧毒药品, 避免儿童接触. 再次, 做好健康宣传, 不要随意采食野生植物. 还有, 由于儿童年幼无知,家长在预防儿童中毒上起着重要作用, 各地应普及预防中毒的健康知识教育, 防患于未然。
关键词:沥青路面;病害;成因;控制措施
近年来,我国公路建设的速度非常快,通车里程逐年创新高,沥青混合料作为公路路面的主要材料之一,应用的非常广泛,沥青混凝土路面与水泥混凝土路面相比具有诸多优点,比如:沥青路面表面平整,无接缝,沥青混凝土路面属于柔性面层,车辆在其上面行驶,由于车轮与路面两级减震,行车舒适性非常好,噪音低;由于沥青路面属于柔性路面,对路基、地基的变形或者不均匀沉降适应性强;沥青路面修复速度快,碾压后温度达到50度以下即可通车等。虽然沥青混凝土路面较水泥路面具有这些优点,但是如果我们在施工时,不能很好的对配合比设计、原材料、混合料以及施工工艺进行严格的控制,在使用过程中就会一些质量病害,对行车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接下来,本人对沥青路面通车后容易出现的一些质量病害的成因及控制措施进行一下简单的论述,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1 早期反射裂缝
所谓反射裂缝,是指由基层或者老路面的裂缝引起其上层路面在原位置的裂缝。反射裂缝主要分布在行车道或者路中部位,从裂缝的形态可将反射裂缝分为横向裂缝和纵向裂缝,大多为纵向开裂网状扩展。反射裂缝一旦产生,在行车荷载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迅速向四周扩展,就会形成一道裂缝带,修复起来就会非常困难。所以,在施工时就要严格控制每一道施工工序,消除施工中遗留下的潜在隐患。
1.1 形成原因
早期反射裂缝主要是由于基层的裂缝或者路基的沉降不均匀所造成的,由于半刚性基层的施工面长,施工单位由于养生不到位或者材料质量控制不严,造成基层干缩或者温缩性裂缝。由于半填半挖路段和土质较差的路堑路段、路基出现不均与沉降形成路床裂缝。
1.2 预防措施
半填半挖路段,在稳定的斜坡上填筑路堤时,应该将表面的草皮、树根、淤泥和腐殖土等杂物清除,应该分层设置台阶,台阶宽度的控制应挖至原状坚硬土层,并应不小于1m,在全宽范围内压实,压路机难以碾压到的部位采用小型夯机进行夯实,压实顶面应该预留2%~4%的单向排水横坡。
土质较差的挖方路段,在施工前应该与设计单位、建设单位以及监理单位共同查看现场,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换填或者其他加固措施等进行处理。在路基验收时,对此部位加强检测,尤其要加强弯沉检测。
在进行半刚性基层施工时,依据现场的实际情况,提高现场所用材料的抽检频率,保证原材料质量合格,并对基层材料的配合比设计进行优化,在达到设计强度的条件下,尽可能的减小水泥的用量,从而减少干缩裂缝的产生,基层施工完成后,及时进行养生,洒水避免忽干忽湿,避免基层受冻,并进行交通管制。
在进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时,应该对沥青用量适当增加,这样能够减少混合料的孔隙率,起到延缓裂缝扩展的作用,另外,在进行沥青混合料碾压时,加强碾压能够使混合料达到较高的密实度,也可起到减少反射裂缝的作用。
1.3 路面松散
沥青混凝土路面松散,大多数情况下发生在路面使用初期,路面面层的集料和沥青结合料分开,情况较轻时,路面会出现麻点,严重的情况下,表面纹理粗糙,甚至形成坑槽,影响通行质量和道路使用寿命。
1.3.1 形成原因
造成面层松散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主要有沥青稠度偏低,粘结力差,或者沥青用量少于设计规定;沥青面层摊铺时,出现离析,离析部位属于大骨料集中的部位,缺少细集料,混合料不能有效结合在一起,随着时间的延长,由于沥青老化而发生剥落使沥青与集料粘结力降低;所用矿料过湿、摊铺时基层积水或者摊铺时气温过低,致使混合料温度降低过快,沥青与骨料之间或面层与基层之间不能有效粘结。
1.3.2 预防措施
在选择沥青材料时,应该选择粘结性、感温性、耐久性、塑性和抗老化性能符合要求的沥青,在进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时,应确保沥青用量符合设计要求,在进行沥青混凝土摊铺时,发现有离析部位要及时对离析部位进行消除,严格控制混合料的材料质量,清除基层表面积水,并遵守相关规范对施工温度的要求。
2 车辙
沥青路面特别是高等级路面,建成通车后,就会逐渐产生一些车辙,这就对行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造成一定的影响。
2.1 形成原因
车辙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原因造成的:原材料质量状况不稳定,特别是碎石、石屑等集料,集料时粗时细,矿粉时多时少;混合料中沥青含量过多,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不准确;超载行车;在进行沥青面层施工时,面层压实度不足;沥青质量不合格,粘度低,感温性强等原因,这些原因都会使公路通车一段时间后,路面形成车辙。
2.2 预防措施
想要预防车辙的产生,首先应从源头抓起,加强对碎石质量、规格的控制,对材料进场质量进行严格控制;沥青原材料的选择,应选择温度稳定性好的沥青或者改性沥青,并应该对沥青含量进行严格控制;从拌合楼安装调试开始,对各个料仓的计量控制装置、集尘装置的准确性和运转技术状态的正常性进行严格检查,从而保证沥青混合料生产质量的均匀与稳定;对沥青混合料的生产配合比进行严格控制,加强碾压,达到规范及设计文件规定的压实度要求,控制好沥青含量及剩余孔隙率,另外,SMA的级配为间断级配,也是一种具有优良高温稳定性的混合料,目前出现的病害也很少;严格控制超载车辆上路。
3 结束语
沥青混凝土作为路面施工的主导材料,具有诸多优点,但是如果原材料或者施工工艺没能很好控制,在通车一段时间后,就会出现各种质量病害,比如网裂、车辙、拥包、坑槽等,为了尽量避免出现这些质量病害,我们在进行公路工成施工时,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质量意识,严控每一个施工环节,严格按照相关施工技术规范以及设计文件的要求进行施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公路工程的施工质量,尽量避免早期病害的发生,从而保证行车质量和延长道路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闫海兵.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病害与防治[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
[2]李平伟,包魏学.刍议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及病害问题的处理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
[3] JTG D50-2006.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4]高平,胡小圆,郑涛.沥青路面车辙病害成因与防治措施[J].交通标准化,2010.
为了全方位培养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都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通过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一直成为高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如今,宠物行业发展迅猛,饲养宠物的人越来越多,光开设《寵物疾病防治》这门理论课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掌握熟练的知识与技能,必须掌握专业的动手操作技术,以实践的形式将理论得以更好的理解。因此根据我院办学基础,并结合现代宠物疾病防治行业发展的需要提出了现场教学,充分培养了学生们动手实践的专业能力,对学生们今后从事相关行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1.现场教学的实践安排
1.1教学时间安排
《宠物疾病防治》这门课程通常是安排在本科大三第二学期阶段,本专业学生基础专业课程基本已结束马上要参加教学实习,理论教学为38学时,现场教学(含实验实习、综合实践10学时左右)。
1.2教师安排与教学准备
授课教师长期在大学动物医院参与小动物诊疗,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在开课前按规定完成理论教学大纲与现场教学大纲,按照大纲计划对现场教学的内容进行安排,并在每次现场教学前一周准备好相关教学器械用具与实验动物,并要求在上现场教学课程前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实验报告。
1.3现场教学实验基地准备
现场教学实验基地位于石河子大学教学动物医院,在实验室有DR、血球仪、生化机、呼吸麻醉机等先进的仪器设备,为现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在上课前,由实验基地负责采购相关实验用品,准备好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确保设备的正常使用,使得同学们对宠物简单疾病的治疗与防治、管理饲养宠物犬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1.4教学形式
整个课程由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现场教学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安排,主要分为以PPT形式进行基本理论知识讲解和现场教学两个环节,按照课程效果和学生们掌握情况安排相应作业。面对特殊情况时则做出灵活调整,将来医院就诊动物与现场教学相结合,既可以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病例,在教师的指导下,又可以参与治疗防治过程,充分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这样学生很快能够掌握技术要领,并印象深刻。
1.5考勤与考核
授课教师负责学生上课考勤情况,对于学生旷课等违纪行为根据学院纪律规定处理。考核分为理论、实践两部分,理论成绩按照试卷的形式考核,设置满分100分,实践成绩按实践操作水平能力由指导教师给分,满分100分。理论成绩和技能考核成绩各占50%作为期终总成绩。
2.现场教学的心得与体会
现场教学是以现场教学情境为媒介,问题为起点的教学双方共同探讨的教学形式。通俗地讲,现场教学就是开展第二课堂,把课堂从教室转移到生产线上,让学生身临其境现场,从而提高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2.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现场教学期间,学生在丰富宠物治疗诊断知识、增强治疗技能的同时,专业素质和反应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课后,学生纷纷表示现场教学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将理论知识相结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们对学习的责任意识。并且大部门学生认为学院应该更早的开设《宠物疾病防治》课程的现场教学,而且该课程应要一直持续到大四阶段。
2.2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现场教学巧妙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利用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更深刻的理解书本上很多抽象难理解的理论知识,不需要死记硬背便熟记心中。现场教学即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又增强了自我管理的能力。自开《宠物疾病防治》课程的现场教学以来,学生的理论成绩及格率保持在100%,实践技能考核的分数普遍保持良好以上,说明现场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3缓解就业压力
由于现场教学的开设,使得学生们更早接触宠物疾病的治疗防治,充分熟悉了相关职位的职能工作,在现场教学过程中,充分锻炼了学生们的实践操作技能,充分将理论实践相结合,更好地去理解宠物疾病相关的简单病例,并且在教学过程中,锻炼了学生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高了面对突发疾病的反应能力,使得学生更注重今后学习的能力培养和锻炼。使得学生们对本专业的前景发展有了更好地认识,在面临就业从事相关岗位时,能够如鱼得水,快速适应。
参考文献:
[1]张松青.河南机专汽拖专业岗位实训和现场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4).
[2]徐明、陈健. 高职学院生产基地现场教学改革初探明,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3]张淑娟.提高《宠物行为与训导》课学习效果的措施[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5(3):211-212.
目前,医学生学习内容多,负担重,平均每天上课6~8学时,课后需要大量时间复习课上的学习内容。因此,在教学课时数固定的前提下,如何有效开展预防医学知识的学习,需要选择常见而且危害性较大的疾病。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diabetesmellitus,GDM)是妊娠期首次发现或发生的不同程度的糖代谢异常,其发病率不断增高。流行病学研究显示,GDM属于高危妊娠,除了可导致本次妊娠剖宫产、其他合并症、巨大儿、肩难产等发生率增高外,还可增加子代将来发展为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等危险性,而且30%以上的GDM孕妇于产后5~10年可发展为糖尿病[2]。因此,GDM对母婴近期和远期健康会造成很大威胁。在临床医学生大学4年级妇产科学习阶段,选择这样的常见疾病作为重点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有效结合示范,对临床医学生掌握必要的预防医学知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探讨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整合的形式
如何有效安排学习时间及形式是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整合的关键内容。最近,我们在大四学生临床学习阶段进行了GDM临床与预防学习相结合的探讨,在2学时GDM临床知识学习中,再利用1学时讲解了GDM发生原因和机制、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等有关预防医学的知识,然后布置2~3道题,如GDM在世界各国流行病学特点、如何早期发现和预防GDM发生、在诊断治疗GDM患者时如果有效运用预防知识等问题。让学生自由分组,每组4~5人利用课后时间查阅有关文献,撰写提纲。再利用课后2小时时间,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问题的回答,并要求部分老师和学生代表参加,进行无记名小组评分。采取这种讲座、分组学习、集中讨论的形式进行临床与预防医学相结合的方法,既对传统的医学课程安排没有太大影响,也提高了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兴趣,容易让老师和同学接受。
三、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整合方法及内容的评价
通过采用上述形式的内容和方法,对学生掌握相关预防医学知识的程度进行考核。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对学习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核以及意见和建议等方面的问题,对120名参加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整合的学生(实验班)进行调查,对比100名没有进行整合学习的学生(对照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通过有关预防知识学习,实验班学生对疾病预防工作开始高度关注,并且对学到的常见疾病预防知识有了深入了解,在30道多选题中,平均得分21±6分,而对照组学生平均得分17±4分。通过查阅文献,撰写提纲,讨论发言,锻炼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90%以上学生认为这种学习内容和形式愿意接受。
四、结论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