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市场机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旅游用品 旅游市场 设计制造
1 概述
1.1 旅游的意义
野外旅游活动是指人们积极意义上,以自然考察、野外旅游、登山探险等形式为特征的各种户外活动。其目的有生产性的野外作业、科学考察和生活性的休闲旅游、登山探险等。在现代生活中,由于生存发展的驱使,人们总是在为生计而忙碌,快节奏高效率的现代生活使人的神经及生活高度紧张。人们渴望一种彻底的身心放松,保持一种健康的心理状况,最好的方式就是回到大自然中去感受。野外旅游不仅可到大自然中体验各种享受,而且还能增长见识、丰富我们的生活阅历。
1.2 旅游及旅游用品分类
外出旅游,逐步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时尚。人们外出旅游的方式非常多,但主要有自助旅行、随团旅游、自驾车旅行,还有骑自行车旅游、徒走背包旅游、野营、探险考察旅行等等。旅游用品基本可分为普通旅游用品和旅游礼品、工艺品、土特产品等。“普通旅游用品”主要是指在旅游时必备的生活、记录、娱乐、安全等方面的物品。而“旅游礼品、工艺品、土特产品”主要集中在一些城市或旅游景点的商店中,为“到此一游”的纪念品或馈赠给家人、亲友的物品。一位从事现代礼品贸易的业内人士说,现代礼品其实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所涉及的行业也比较多,分类比较繁杂,包括电子礼品、纪念品、办公礼品、节日礼品、收藏品、工艺品、皮具礼品、家居礼品、模型等。
1.3 中国旅游用品的市场前景广阔
虽然中国消费者在单次旅游总花费上略低于日本,位居全球第二,但在购物上的支出却已经位居第一位。对于世界旅游业来说,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目前,全世界有69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的旅游目的地。由于中国旅游用品企业在国际产业链条中仍然处在比较“低端”的位置,自身的研发能力、设计能力已成为行业发展瓶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使中国礼品企业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嬗变,走上品牌化发展,将是中国礼品企业、设计者应该解决的根本问题。对旅游的方式和分类等方面的分析了解,可让我们在旅游用品设计的使用及功能要求上做到有的放矢,避免设计的盲目性。
2 旅游用品的基本设计要求
2.1 旅游用品设计的基本要求
(1)睡袋。面料是尼龙,内衬是棉布或涤棉,填充料为中空棉等人造棉、棉花、羽绒等。睡袋的设计原则一般是防火、防潮、卫生、保温、蓬松等。
(2)帐篷。装入背包,人走家搬,到达营地,人至家安,十分方便。因此,帐篷的设计就要注意拆卸简单、使用方便、材料要结实等。
(3)旅游服饰。在材料上强调耐磨、防剐,外装用丙稀酸处理的面料用以防水,内装要注意吸汗、保温等。在设计上要注意宽松,利于运动,裤脚设防虫收口,有的款式裤腿设计在两侧装通底拉链,便于在户外穿脱。
(4)旅游炉具。其设计要求是便于携带、火力猛、操作方便、使用安全等。
(5)多功能探险手表。多功能探险手表是可靠的高精密的电子仪器,是为探险与户外运动设计的,小型化的设计可减轻重量,其显示屏要求在任何条件下均可清晰阅读。其组合功能可有时间、海拔仪、气压计、电子罗盘、计时器等。
(6)旅游包,亦可称野营背包。由于它结构合理,装物方便,背着舒适轻松,利于长途跋涉而受到许多人的喜爱。从事户外活动的人基本都选此类背包装载随行物品。
2.2 旅游用品设计标准
一般旅游用品的设计标准要求为:创意新颖,技艺或品种独创,易被旅游者接受,时尚性强;主题突出,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景区点的特点环境与风貌,有特定的纪念意义,易于收藏,保留价值高;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包装美观,色彩应用合理,便于携带;工艺精良,用材合理,注重环保;设计作品对市场须有正确的分析;成品设计应考虑系列性。在以上诸多因素中,设计最关键的是应考虑旅游用品的“文化内涵”。一个精明的商人全部买下了一堆“垃圾”——拆除的“柏林墙”,当作“纪念品”出售,因为它是“柏林墙”的垃圾,因此成了“抢手货”而一卖而空。因此,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就应该重点考虑其是否能和当地的“历史文化”发生关联上。目前,中国的第二次载人航天器的升空、“神州六号”的顺利返回,是每一个中国人引以自豪的盛事,围绕“神六”的纪念品,如果只有一件模型摆放出来,现对于航天业来说,相关纪念品的开发就太落后了。
3 旅游用品市场流行趋势
3.1 追求时尚:顶级设计师的亮丽色彩
目前很多公司在设计上摈弃了行李包一贯呆板的黑色,而添加了亮丽叛逆、夺人眼目的色彩如南瓜黄、茄紫、钛金色和蓝迷彩,还应用一些时尚面料,诸如微纺仿羊皮、水磨棉帆布和微纺抓毛绒等新式的布料和材质,一些产品还使用了极具异国风情的材料,箱包衬里也同样用亮闪闪的金属零件武装起来。所有这些产品不仅惹人注目,而且极富个性化。
3.2 讲究外观:人性化设计使出行更简单
目前许多旅游用品引进了轻便的结构,使得提包更容易使用,但同时仍然和结实的箱包一样耐用。有些新款设计添置了用于放洗漱用品、化妆品和鞋子等女性必需品的内袋,从而使她们的旅途更加方便。对人性化设计的需求仍然持续。新推出的提手设计可以调整为左右手适用;新款的滑轮满足了箱包360度的旋转,并且加入了防震系统;市场上最引人注目的产品还有安装在滑轮上打开可成为座椅的带锁包;可附贴在盥洗室镜子上使牙刷远离细菌的牙刷架,以及带锁的简易安全行李包,可让旅游者放心游泳或小憩;另一款新产品是“行李踪迹牌”,可让主人和丢失的行李快速团圆。
3.3 强化功能:满足经常出游的市场要求
目前市场上还推出了为青少年或携带幼子的父母专门设计的产品,甚至还有为离家上学或去留学者专用的产品,几家背包制造公司还将双肩背带和背部衬垫都设计得更柔软,增加了产品的舒适度。在儿童安全的措施方面,推出了儿童从家长身边走开时的自动报警装置和加入了能锁紧电脑和其他贵重物品的衬布钢制设施。另外,还设计了多功能多内袋的箱包工,带轮背包配有一个可拆分的底部,可以把鞋子或脏衣服和其他行李分开装,闲置不用时卷起来,立在墙角。还有一家旅游用品公司新生产的旅游袜子,可以把身份证、护照、现金和钥匙巧妙地隐藏起来,放心携带。
4 旅游用品市场大有可为
4.1 假日旅游收入可观
在2005年5月9日,由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办公室的《2005年“五一”黄金周旅游统计报告》中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内“五一”黄金周的接待规模和效益进行了统计调查显示:2005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全国共接待旅游者1.21亿人次,比2004年“五一”黄金周增长16%;实现旅游收入46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旅游者人均花费支出385元。
4.2 户外用品非常热销
随着“假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全国户外用品店的销售特别在假前非常热销。据有关报道,快干裤、登山鞋、帐篷之类颇受欢迎,户外用品一直在升温,购买者增加很快。每到黄金周前,户外用品就特别好销,消费群主要集中在20岁左右的年轻人。只要留意街头,身着户外运动风格服饰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为便于野外寻救,鲜艳的色彩成为户外服装的醒目风格,快干排汗的轻薄T恤衬衣、裤子只需几分钟即晾干、面料防水透气的鞋子细分为登山、徒步等类型,其他如水壶、腰袋、眼镜、头巾、手套、帽子、头灯、火机等无不有着流行式样,可以将你从头武装到脚,成为现代爱好运动时尚人士。
总之,旅游市场的前景在目前国内各因素的催升下越来越好,旅游用品设计制造市场的开发前景确实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关键词:区域旅游合作;动力机制;长江中游城市群
中图分类号:F901文献标识码:A
长江中游城市群,又称“中四角”,是以武汉、长沙、南昌、合肥为中心城市,以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江淮城市群所辖区域为主的国家社会经济新一轮发展的重点地区。区域旅游合作是长江中游城市群进行战略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2013年5月18日上午,长江中游城市群4省会城市旅游发展合作会召开,4省会城市领导、旅游部门负责人、旅游企业代表参加会议,共襄区域旅游发展大计,长江中游城市群4省会城市区域旅游一体化初现雏形。
1前言
动力机制,是指驱动相关主体在一定的环境下达到既定目标的各种内外动力要素的有机组合。以此类推,区域旅游合作的动力机制,即是指驱动区域旅游发展的相关主体(包括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为了达到“旅游发展一体化”、“无障碍旅游”等既定目标的各种内外动力的要素的有机组合。区域旅游合作动力机制的研究是开展区域旅游合作的基础性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旅游合作的动力是多种多样的,区域旅游的健康、快速、可持续的发展是其最根本的动力,此外还有外部的竞争及大环境的推动作用。
2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的自身驱动
2.1打造更丰富的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是旅游竞争力的重要依存。现如今,旅游产品更新打造的速度有些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居民旅游消费的速度,然而通过区域旅游合作,能倍数级地打造出各种类型的旅游产品,因为各地区通过区域旅游合作,可以联合开发新的旅游产品,也可以通过现有旅游产品的强强联合、差异互补等,形成大量的旅游产品组合,从而丰富旅游产品。
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内旅游资源富集且各具特色,但面对越来越个性化与多元化的旅游需求,区内旅游产品不能适应未来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因此要通过区域旅游合作,打造多样化的国际旅游精品线路、国内旅游精品线路、主题旅游精品线路产品及差异化的旅游观光地、度假地和体验地。
2.2推出更优质的旅游服务
随着现代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不仅仅只关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简单生理感官上的享受,更多时候他们在乎的是在旅途中能够得到身与心的共同愉悦,这就要求旅游产业的管理者与经营者提高旅游购物、旅游餐饮、安全保障、信息提供这些细节上的服务质量,旅游服务的提高使旅游者在接受服务的过程中产生惬意、幸福之感,进而乐于交流,乐于消费,进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近年来,旅游者的旅游范围的扩大、旅游方式的多元和旅游需求的增加,使得单独的旅游企业和旅游地区都很难保证提供令旅游者满意的旅游服务,但是区域之间旅游企业及旅游管理者可以通过开展旅游合作,解决好这个难题。
长江中游城市群通过区域旅游合作,可以构建公共信息咨询服务、旅游安全保障服务、旅游交通便捷服务、旅游行政便民服务、旅游惠民利民服务五位一体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同时加强旅游餐饮、购物、住宿、旅游社等旅游服务要素的一体化建设与发展,推出更优质的旅游服务。
2.3建立更便捷的旅游交通
旅游交通是指支撑旅游目的地旅客流和货物流流进、流出的交通方式,路径与始终点站的运行及其之间的相互影响,包括旅游目的地内的交通服务设施的供给及其与旅游客源地交通连接方式的供给。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旅游交通的支撑,便捷良好的交通可以让旅游者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旅游的观赏与玩乐,增加旅游消费,让旅游经营者获取更大的旅游效益。
长江中游城市群得“中”独厚,已经基本形成了集水、陆、空为一体的完整的交通网络,是全国旅游交通的地理与经济中心,为区域旅游的发展与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区内交通仍存在断头路、景区交通接驳不完善、旅游交通标识混乱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还得依赖于区域旅游合作,让旅游交通更好的为旅游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2.4塑造更良好的旅游形象
旅游形象是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感知而形成的印象,反映了旅游目的地的特色和综合质量等级。良好的旅游形象能够吸引大量的游客,刺激旅游消费,加强旅游竞争力,加深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地的自豪感与责任感,有利于旅游业的全面、深入发展。旅游形象的建立不是简单的面子工程,它必须要有良好的旅游产品、优质的旅游服务等的支撑,同时还要有层次合理、形式多样的宣传推广策略与方法。
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内各地市旅游形象的定位与推广存在一些大大小小的问题,如旅游形象特点不突出、定位不准、定位相互冲突、宣传平台太少太小、宣传形式单一等等,这些问题都给旅游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旅游合作,可以准确的、全面的塑造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形象,联手在更高更广的平台上进行旅游形象宣传推广,共同策划举办特色鲜明、影响巨大的旅游节庆活动。
2.5开拓更广阔的旅游市场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出游频率和次数的增加,国内与国际旅游市场都在大幅增长,但是面对这块大蛋糕,一些中小城市或旅游竞争力不够的城市却显得准备不足、有心无力。这些城市没有足够的旅游吸引力和大力的旅游宣传推介来分得到这块蛋糕;即使分到蛋糕,却没有良好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保证吃得下这块蛋糕。面对这种境况,一些区域纷纷采取区域旅游合作,联合发展旅游产业,加强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有效的进行旅游营销推介,就有能力保证分得到、吃得下这块不断增长的旅游市场大蛋糕。
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区域旅游合作,可以以一个整体的、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旅游形象参与到海内外的旅游竞争和营销推广之中,有效地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客来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观光。同时,长江中游城市群之间的区域旅游合作加强了区内各个地市之间的旅游联系,加深了区内游客对彼此景点的了解,简化了区内游客在区内旅游的行程与步骤,缩减了区内游客互游的成本,这样就很好刺激了区内游客到区内其他地区的出游欲望,形成区内游客互游的良好局面,促进本地客源市场的快速增长。
3积极应对外部大环境的现实需要
3.1响应国家政策的需要
旅游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组成部分,旅游业的发展应当以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为依据,以旅游业发展方针、政策及法规为基础,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适应,与其他相关规划相协调。
目前,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区是国家重点发展区域,国家根据实际需要,针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区的现实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国家政策。“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中部崛起”、“两型社会示范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皖江城市群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这些大大小小的政策都旨在促进长江中游地区更快更好更均衡地发展,为了能让这些政策得到贯彻与落实,长江中游城市群展开区域合作,联合发展,旅游合作是区域合作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旅游合作的开展是相应国家政策的需要。此外,国家旅游局颁布的关于促进旅游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尤其是关于休闲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方面的政策也将刺激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旅游合作的进一步开展。
3.2对抗竞争压力的需要
旅游产业具有促进地方经济增长、解决地方就业、拉动居民消费、增加外贸收入等功能,同时旅游产业的污染小、收益快、周期长,各地政府及旅游企业对旅游业越来越重视,不断挖掘旅游资源,建设旅游景区景点,延伸旅游产业链;积极寻求旅游合作,联合发展以求占据更大的旅游的市场份额,区域之间旅游产业的竞争日益激烈。
环顾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四周,长三角、泛珠三角、环渤海、成渝地区、西北地区的区域旅游合作发展都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旅游产业发展形成了巨大的竞争压力,这使得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区以单个旅游景区、旅游地、旅游城市吸引力,很难和周边区域进行抗衡,无法满足区域旅游收益和旅游市场份额提升的要求,只有在充分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打造旅游产品、联合开展旅游宣传营销,才能形成更强的旅游竞争力,来对抗周边区域的旅游竞争压力。
3.3顺应区域一体化潮流的需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区域一体化逐渐成为地区发展的潮流,目前区域一体化更多的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表现为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经济生产要素在区域内自由流通,经济市场高度开放,基础配套设施共建共享等,形成地区之间相互分工,通力合作,专门化生产的格局,最终实现区域的均衡发展和共同繁荣。旅游经济是区域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样需要整个区域的资金、技术、人才、市场、基础设施、资源等作为支撑,同样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和潮流。
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建立旨在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作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一个环节,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必将向着一体化的目标前进,因此区域旅游合作是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3.4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需要
随着地球资源的剧减和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世界上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共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都需要如此,旅游业的发展也不例外。1993年,世界旅游组织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做出如下定义:“在维护文化完整、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要求。它能为今天的主人和客人们提供生计,又可保护和增进后代人的利益并为其提供同样的机会。”目前,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内的旅游可持续发展道路还存在一些大大小小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些旅游景区的盲目开发和过度利用以及景区之间的恶性无序竞争造成对旅游资源的肆意破坏,一些旅游地市和景区由于资金有限和能力不足,无法修建满足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配套设施,部分景区在旅游旺季的游客量大大超过了景区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等。
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了有效的解决上诉问题,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区域旅游合作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区域旅游合作能够提供整个区域的旅游发展战略和规划,可以很好的对每个区域进行旅游发展分工和功能定位,有效避免了景区的盲目开发和恶性竞争;区域旅游合作能够集合整个区域的资金、技术和人力来整体修建区域旅游发展的配套设施,满足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需要;区域旅游合作能够很好的对旅游客流进行疏导和分流,以此来规避部分景区因客流量过大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
参考文献
[1]涂人猛.区域旅游理论研究[J].社会科学家,1994.
关键词:混合所有制;市场经济;法律体系
对于当前国有资产管理来说,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是核心问题。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会使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同时也使国有资产的流动得到一定的促进。在进行混合所有制的改革以及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完善时,应当形成不同资本形态公平竞争的良性机制。
1混合所有制改革政策
混合所有制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便已经确定了其基本思路,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被定为重要任务。混合所有制企业比例较高,与结构优化还是有着较大的差别,虽然在过去能够大范围推广混合所有制,但是国有资产的流失无法避免,导致其改革被临时叫停。现如今重提混合所有制,是为了使国有资本的投资结构有进一步的调整,对于提供公共物品的行业增加投资,而竞争性领域则减少持股。另外,我国的混合所有制在之前有着许多行业,而改革的目的便是打破这道屏障。长期以来,我国都存在着限制或禁止非经济投资的特殊行业,而通过相关的政策以及立法可以使这些行业的具体外延更加明确。要想使改革能够得到全面深化,特殊行业中出现的国有资本高度一元化的局面必须打破。混合所有制的改革给民营企业投资领域的扩大提供了重要方向,同时也带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通过对混合所有制改革政策的分析,能够得到一套助推混合所有制的三大改革框架,前提性框架、核心性框架以及保障性框架。前提性框架即指一般竞争性行业,其非资本进入不存在制度障碍,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中之重,国有资本还需要继续优化其投资结构。核心性框架指一些特殊行业,其在非公有资本仍然存在进入障碍,要想为其清除障碍,需要利用法律制度的系统修正。保障性框架,即在前两类框架推动实施时,使风险的可控性得到保障,以此来避免出现国有资产的流失。这三大改革框架相互配合,缺一不可。要使这三大框架得以更好的进行,除了要革新市场经济法治理念,更重要的是要完善法律制度。
2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市场经济法治理念的革新
在政治方面,我国之所以构成特殊行业保持国有资本一元化局面,主要是由于我国的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然而在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中,也明确了其组成部分包括非公经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发展方向也顺应了国有资本的主体地位,只是凸显了在特殊行业中非公有资本对效益的促进作用。我国目前并不存在特殊行业对非公有资本的歧视性准入规则的政治理由,平等资本观与我国政治意识形态相符。在经济方面,特殊行业要求国有经济要占有主体地位,这使得其有很大一部分能够产生自然垄断。通常只有经营者能够独占经营自然垄断行业,若将其交由非公有资本,则会引起民主与公平价值受到侵袭的恐惧,而这种情况却不会出现在国有经济中。平等资本观的贯彻,使得公有制与私有制能够有效糅合,同时也保证了经济与社会目标的实现。在特殊行业中,会有涉及到公共服务于社会福利事业的部分,要想实现社会公众利益,必须保证该类行业能够使社会大众普遍获得。非公有资本获准进入部分具有社会公益性的行当中,并与国有资本进行组合,形成混合所有制企业,为政策的偏向与商业价值的中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3混合所有制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完善
首先是要系统破除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资本歧视性。要使市场经济运行能够保证有法可依,则市场经济法律制度至关重要。在平等资本观的要求之下,市场准入规则制度的改革迫在眉睫。准入规则的局限性无法避免,与其他市场经济中的规定措施相比,该规则要求经营者必须获得事先审批,才能进行特定行业的经营行为。若是无法正确使用准入规则,则会对市场自由竞争造成干扰与损伤。在去除资本歧视性的法律制度进行改进时,也要注重国有资产流失防范法律制度的构建。其次是对《反垄断法》的制度改进,《反垄断法》是规定市场经济基本秩序的法律,其规范条文常作为其他市场经济立法的重要标准或原则。然而其中有一些条款的规定存在缺陷,虽然保证了特殊行业基本的市场规定制度体系,但是国有资本的一元化规制框架也被构建入了特殊行业中,进而使得非公有资本难以进入这些特殊行业。最后是行业规制立法体系的清理与修正,每一个特殊行业的相关立法,要进行清理与修正都应当循序渐进。行业规制立法具有分散性,每个特殊行业都有其单行立法,均涉及到规范文本体系。而这些行业规制立法中,非公有资本的进入使得现实和潜在的不合理壁垒被打破。除了要修正行业规制立法,我国当前的行业规制机构体系也应当进行相应的改革。
4结语
对于资源配置来说,市场有着决定性作用。在市场的各行业中,有着各种不同所有制来源与经济形态的企业,其应当有着基本经营权。然而在我国特殊行业中,有着规制体系所造成的壁垒,而混合所有制的改革便是为了打破这一壁垒。将平等资本观作为法治理念,推进混合所有制的改革,在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路径的政治安全同时,也使其效益得到保障。
作者:宋辉 张晓燕 单位: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段宏磊,刘大洪.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完善[J].学习与实践,2015,05:59-66.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 常绿阔叶林 高黎贡山东坡
[中图分类号] Q938.1+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1-171-2
对高黎贡山的土壤进行分析,有利于了解该地区土壤的肥力和土壤质量状况,为森林植被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另外,土壤是植物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对土壤进行调查、分析,有利于物种、植被多样性的保护,从而达到保护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的目的。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区域概况
高黎贡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位于高黎贡山中南段(98°34′~98°50′E,24°56′~26°09′N),海拔2000m以上的山体上部。处于保山、腾冲、泸水三地交界处,东临怒江,西临恩梅开江和龙江,山川并列,为南北走向的高山大川。是著名的深大断裂纵谷区,山高坡陡切割深,垂直高差达4000米以上,坡度一般在35°以上。保护区东西宽9千米,南北长135千米,成窄长形,总面积123900ha。
保护区山地因受怒江、伊洛瓦底江及龙江等河流的深切,形成坡度陡、相对高差大的山地,在气候、母质、地形地势及生物因子影响下,随着海拔的升高,水热条件的变化,土壤呈现了有规律的变化,从山底到山脚分布了几乎所有亚热带到寒温带的土壤类型,形成了较完整的亚热带土壤垂直带谱。成土母岩主要由片麻岩、片岩、千枚岩等为主的变质系组成,此外还有印支期、燕山晚期到喜马拉雅早期的花岗岩,以及少部分地区的石灰岩、白云质灰岩及紫色页岩等。保护区的土壤分为高山土、淋溶土、富铝土、半淋溶土、盐成土5个土纲,亚高山草甸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黄壤、红壤、燥红土、石灰岩土、紫色土9个土类,亚高山草甸土、山地暗棕壤、山地棕壤、山地黄棕壤、黄壤、红壤、黄红壤、棕红壤、褐红壤、燥红土、红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酸性紫色土、中性紫色土15个亚类。
1.2土壤样品采集
在高黎贡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东坡沿不同海拔地区选定32个不同样地,在每个样地按照“S”形布点法确定采样点,每个采样点按发生层次,分0~20cm,20~40cm,40~60cm三层进行采样,将每个样地内各剖面土壤样品按层混合,带回实验室自然风干后,磨细并通过孔径为0.25mm的筛子,供实验分析用。
1.3样品分析方法
土样有机质分析采用重铬酸钾―外加热法测定;实验参照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理化性质分析》中的方法,测定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数据处理与分析在 EXCEL和 SPSS 数据统计软件下完成。对不同海拔高度土壤按不同植被类型以及土壤类型分别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并建立回归方程。
2结果分析与讨论
3结论与讨论
高黎贡山东坡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全N含量有相似的变化趋势,随海拔高度呈上升趋势,在海拔高度2500m左右达到最大值,而后略有降低再增加。这主要是跟植被类型有关。
高黎贡山东坡土壤全N含量与有机碳含量有相似的变化趋势,随海拔高度呈上升趋势,在海拔高度2500m左右达到最大值,而后略有降低再增加。这主要是因为土壤氮素主要来源于有机质,在一定条件下,土壤氮素含量大体上决定了土壤有机碳水平(刘景双.2003)。
在同一海拔高度,土壤有机碳含量以及全N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0-20cm的土样的有机质含量明显高于其他两层,且差异性显著。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差异显著性减小。
关键词: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成机制;长江三角洲
Abstract: It has formed multi-layer and multi-central features to the urban tourism core-periphery spatial structure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The general evolution trends presented by this kind of tourism structure can be thought that Shanghai city is the huge tourist city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is the central city in view of the second layer among the layers of urban tourism core-periphery spatial structure; the cities such as Nanjing, Wuxi, Suzhou, Hangzhou and Ningbo are increasingly becoming very important tourist c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the cities such as Taizhou, Zhoushan, Shaoxing, Nantong, Yangzhou are fringed continuously. This paper indicated that the forming of urban tourism transportation hinges were the main forming mechanism of urban circle-layer core-periphery tourism spatial structure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spatial mutual benefits of urban tourism resources were the resource fundamental during the forming of this kind of structure.
Key words:urban tourism; tourism core-periphery spatial structure; forming mechanism;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汪宇明(2002);严春艳,甘巧林(2003)对核心——边缘理论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运用进行了研究[1-2]。张河清,成红波(2005)对核心边缘理论在南岳恒山区域旅游产品开发中的运用进行了研究[3] 。龚军姣(2005)认为核心——边缘理论为旅游线路设计提供了科学的指导[4]。史春云,张捷等(2007)对四川省旅游区域核心—边缘空间格局演变进行了分析[5];吴信值,黄翔等(2008)基于核心边缘理论对武汉城市旅游圈构建进行了研究[6]。
Weaver(1998)分析了客观存在的核心——边缘关系的主岛屿与从属岛屿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旅游发展对这种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的影响,并构建了环扣型旅游边缘空间结构模式图[7]。Papatheodorou(2004)从旅游流角度探讨了区域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并构建了以旅游流为基础的区域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模式图[8]。Pearce(1995)对带状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把旅游核心区域分为一级与二级两个等级,并把沿一级与二级旅游核心而环绕形成的边缘区域有内及外依次分为一级至四级等四个旅游带,并对旅游度假胜地的等级进行了分析[9]。本文主要对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体系特征及其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
一、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体系特征
(一)上海是长江三角洲第一层次上的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的旅游核心
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核心城市有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宁波、无锡等6个,其他不同等级的旅游中心城市有扬州、镇江、南通、绍兴、湖州、嘉兴、泰州、舟山等44个。其中上海城市旅游发展在长江三角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体系中的重要旅游极核。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体系中,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是第一层面上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体系中的核心,其他城市是以上海为核心的边缘区域。
(二)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体系呈现多层次、多核心的特征
第一层次: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发展区域在我国旅游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我国旅游发展的核心区域。在全国旅游发展空间格局中,属于我国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体系中的旅游发展核心。
第二层次:是以上海为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发展核心,其它城市为边缘区域的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
第三层次: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形成了以南京为城市旅游发展核心,扬州、镇江、泰州为城市旅游发展边缘区域所形成的南京都市旅游圈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体系;以杭州为城市旅游发展核心,绍兴(部分)、湖州、嘉兴(部分)等为城市旅游发展边缘区域所形成的杭州都市旅游圈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体系;以宁波为城市旅游发展核心,绍兴(部分)、舟山等为城市旅游发展边缘区域所形成的宁波都市旅游圈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体系;以上海为城市旅游发展核心,嘉兴(部分)、南通、苏州等为城市旅游发展边缘区域所形成的上海都市旅游圈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体系;以苏州、无锡、常州为城市旅游发展核心形成的苏锡常都市旅游圈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体系等5大都市旅游圈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体系。
第四层次:在长江三角洲5大都市旅游圈核心——边缘空间体系中,每一个都市旅游圈内部还有若干二级旅游核心城市。如南京都市旅游圈核心——边缘空间体系中,在南京为第一层面上的城市旅游发展核心之外,还有扬州、镇江、江都、丹阳等二级城市旅游发展核心。
第五层次:城市中的若干重要旅游区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也会演化为城市旅游发展核心区域,如常州溧阳天目湖旅游度假区与溧阳市;杭州新安江-富春江-千岛湖国家风景名胜区与杭州市、富阳市等之间的关系中,溧阳天目湖旅游度假区、杭州新安江-富春江-千岛湖国家风景名胜区属于旅游边缘区域,但因为这类旅游边缘区域因为拥有质量与等级较高的重点旅游区而逐渐演化为次一级的旅游核心区域。绍兴诸暨的五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与诸暨市、绍兴市;杭州天目山、大明山旅游区与临安市、杭州市;湖州天荒坪省级风景名胜区、莫干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与湖州市等之间的关系中,那些远离旅游中心城市的旅游边缘区域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逐渐演化为最近距离的旅游中心城市的次一级或同级的旅游核心区域。在这个层面上,以大城市城区的旅游区为核心及城郊旅游区为边缘形成的环城游憩带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与城郊若干城市旅游核心区域形成了复杂的大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
在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发展区域,上海、南京、杭州、宁波、苏州等城市已形成了比较明显的环城游憩带状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态。以上五个层次上的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体系形成了长江三角洲多层次、多核心的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体系特征。
(三)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体系具有平行多极特征
以上海、南京、杭州、宁波、苏锡常为核心构成的都市旅游圈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在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体系中的地位是平行的,之间相互关联,又具有明显的空间边界。这是长江三角洲第一层次上的平行多极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特征。
苏锡常都市旅游圈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体系中,苏州、无锡、常州都是它的城市旅游发展核心,三市构成了苏锡常都市旅游圈的平行多极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特征。
二、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总体演变态势
(一)六大核心城市旅游发展在长江三角洲及全国占据核心地位
1.旅游总收入指标分析
长江三角洲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宁波6城市在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由表1分析:(1)1998-2007年间6市旅游总收入占长江三角洲的比重一直占80%左右,但10年间所占比重除2003年“非典”特殊年份外,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特征依然显著,但城市旅游边缘区的旅游发展实力在逐步增强。(2)虽然6市在长江三角洲的比重具有逐步下降趋势,但在全国的比重虽然近两年有所下降,但总体上仍然呈上升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长江三角洲这6市在全国的城市旅游核心地位仍较显著。(3)1998-2007年间,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总收入在全国的比重虽然近2年下降,但总体上仍然呈上升趋势,长江三角洲在全国的旅游实力逐渐增强。长江三角洲在全国旅游发展空间中作为第一层面上的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态越来越显著。(4)2005-2007年变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近3年长江三角洲6大核心旅游城市旅游总收入增速趋缓,在长江三角洲与全国的地位整体上有所下降。
2.旅游资源指标分析
笔者主要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A-4A级旅游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3个方面对长江三角洲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宁波等6大核心旅游城市的旅游资源数量占长江三角洲的比重进行了分析:6市国家4A级旅游区占长江三角洲的比重为71.9%,长江三角洲国家4A级旅游区在6市高度集聚;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6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5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长江三角洲的比重为67.9%。上海等6市作为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核心区,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取得核心地位非常关键的因素。
(二)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边缘区域旅游发展迅速,旅游地位日益提升
由表2分析:(1)1998-2007年,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中属于城市旅游边缘区的常州、南通、扬州等9市的旅游总收入占长江三角洲的比重在2006年前不足20%,但旅游发展平均增速为23.74%,大于属于城市旅游核心区6市的平均增速15.59%,也大于全国平均增速12.17%,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边缘区的旅游发展迅速。(2)常州等9市旅游总收入占长江三角洲的比重逐年升高,由1998年的13.93%升高到2007年的21.42%;占全国的比重也由1998年的5.91%升高到2007年的11.61%。[10]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边缘区的旅游地位迅速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与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发展机制的构建密不可分。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发展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加强城市旅游核心区域对城市旅游边缘区域的扩散作用,缩小不同等级旅游城市之间、城市旅游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之间的旅游发展差距,使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均衡、协调、和谐、快速、健康、有序发展。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发展有助于推动该区域城市旅游边缘区的发展,从而推动城市旅游发展迈向空间相对均衡阶段。
三、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分析
笔者主要对第二、三层次上的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
(一)长江三角洲第二层次上的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分析
1998-2007年,上海旅游总收入占长江三角洲的比重约在40%,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占有十分重要地位的旅游城市。虽然占长江三角洲的比重在逐年降低,但在全国的地位基本上呈升高趋势。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的极核城市,是第二层面上的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的核心城市。上海城市旅游发展在长江三角洲及全国的极核地位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第二层次上的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
(二)第三层次上的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分析
1.南京、无锡、苏州、杭州、宁波等日益成为长江三角洲重要旅游核心城市
1998-2007年南京、无锡、苏州、杭州、宁波城市旅游总收入占长江三角洲及全国的比重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南京、无锡、苏州3市的比重呈持续增长态势。2004年南京等5市旅游总收入占长江三角洲比重为40.77%,5市作为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核心区的旅游核心地位十分显著,近10年也呈现逐渐增强态势。
2.常州、嘉兴、镇江等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边缘区的地位日益提升
1998-2007年,常州、嘉兴、湖州、镇江等4市旅游总收入占长江三角洲的比重逐渐升高,但份额较小,属于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边缘区。常州等4市在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收入中的比重近10年来,除湖州个别年份有所下降,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4市作为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边缘区的旅游地位有所提升。
3.泰州、舟山、绍兴、南通、扬州等5市旅游城市持续被边缘化
1998-2007年泰州、舟山、绍兴、南通、扬州等5市旅游总收入占长江三角洲及全国的比重呈总体下降趋势。泰州等5市作为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边缘区的旅游地位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旅游发展持续被边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的城市旅游发展成两极分化趋势,而且差距越来越大。
4.城市旅游交通枢纽的形成是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圈层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成的重要机理
旅游者基本上有两种方式前往某城市旅游目的地:一是直接前往;二是通过某一中转旅游城市间接前往。通过某一中转城市前往的主要原因有:(1)目的地旅游城市缺乏火车或航空等中长途交通运输方式,没有直达旅游交通可抵达。中转旅游城市往往是区域旅游交通枢纽,具备火车或航空等中长途交通运输方式,旅游者只有通过中转才能抵达目的地旅游城市;(2)中转旅游城市客源规模大,旅游交通规模效应明显,通过中转旅游城市能节省旅游交通成本(包括旅行时间成本)。
中转旅游城市往往是旅游核心城市,中转旅游者往往会做短暂停留,这样中转旅游城市具有共享客源优势,旅游需求增加,继而带动旅游产业在中转旅游城市集聚,促进中转旅游城市旅游核心地位的形成与提升。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发展区域中,15座地级以上城市基本上是其市域内主要节点的旅游交通枢纽城市,每座城市与其所辖的或周边的次一级旅游城市或旅游区域形成市域范围内的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上海、南京、杭州、宁波、苏州、无锡等城市是以其为中心形成的大城市旅游圈层空间结构中的旅游核心城市,是大城市旅游圈的旅游交通枢纽,在各自大城市旅游圈中,其它旅游城市都是以其为一级旅游核心形成相应的大城市旅游圈层核心——边缘空间结构。
5.城市旅游资源空间互补性是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圈层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成的资源基础
国内游客对长江三角洲浙江6市旅游资源形象感知中,山水风光(74.5%)大于文物古迹(52.6%),对民俗风情(31.3%)、饮食烹调(23.6%)的感知也较强[11]。浙江省是沿海城市,海滩类旅游资源形象感知较高(17.3%),其中海岛舟山最高(56.2%),其次为宁波(19.0%)[11]。国内旅游者对江苏省8市的旅游资源感知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与浙江省6市差异性也较明显。虽然长江三角洲16市旅游资源相互之间具有互补性,但在整体上又被感知为具有丰富山水风光与文物古迹旅游资源的江南旅游胜地,具有整体性。这种旅游资源的互补性与整体性是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圈层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成的重要机制。
参考文献
[1] 汪宇明.核心——边缘理论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运用[J].经济地理, 2002,22(3):372-375.
[2] 严春艳,甘巧林.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协同发展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热带地理,2003,23(4):371-375.
[3] 张河清,成红波.核心——边缘“理论在南岳衡山区域旅游产品开发中的运用[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5,24(3):68-71.
[4] 龚军姣.核心—边缘理论在旅游线路设计中的运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133-134.
[5] 史春云,张捷,尤海梅,李东和,王艳.四川省旅游区域核心—边缘空间格局演变[J].地理学报,2007,62(6):631-639.
[6] 吴信值,黄翔,胡召芹.基于核心—边缘理论的武汉城市旅游圈构建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2008(1):55-58.
[7] D B Weaver. Peripheries of the periphery:Tourism in Tobago and Barbuda[J].Annals of TourismResearch, 1998,25(2):292-313.
[8] Papatheodorou A. Exploring the evolution of tourism resorts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4,31(1):219–237.
[9] Pearce D G. Tourism Today: A geographical analysis[M].Longman Press,1995: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