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各地的民俗文化

各地的民俗文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各地的民俗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各地的民俗文化

各地的民俗文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万寿宫 民俗文化 保护 开发 思考

万寿宫民俗是由江西民众参与创造、享用和世代传承的生活文化,丰富多彩、特色鲜明,具有浓郁的江西地方特色。万寿宫民俗文化是一个可供挖掘的文化资源,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

一、万寿宫民俗文化研究综述

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发挥着独特作用。万寿宫民俗文化是以万寿宫为载体的江西本土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地方特色。万寿宫是一个蜚声中外的道教圣地,在海内外有1300多座。万寿宫和中国其他道观一样,供奉着道教神仙,只不过万寿宫供奉的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许逊。历代江西人一直把许真君作为江西地方保护神,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把真君带在身边,并在当地修建万寿宫供奉真君,期盼着真君为他们带来好运。万寿宫民俗文化随着各地万寿宫的建立,也就逐渐与当地文化交融在一起,进行交流与发展。千百年以来,江西人在自己的生活中形成了饱含浓郁的江西地方特色的万寿宫民俗,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万寿宫民俗文化的特点

笔者认为,万寿宫民俗文化与中国其他民俗事象相比,它的最大优势就在于万寿宫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无法替代,由其产生的万寿宫民俗文化也是如此。万寿宫民俗文化是江西人在祭祀许真君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活”文化。“活”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人们祭祀的对象―许真君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真实人物;一是万寿宫民俗活动的产生缘于许真君崇拜,人们都亲身参与其中。这种文化具有以下两方面的特征:一方面,万寿宫民俗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万寿宫民俗文化属于区域文化,它的根基在于民间对许真君的崇拜和敬仰,应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万寿宫民俗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包括民间故事、祭祀活动、民间习俗等。另一方面,万寿宫民俗文化特色鲜明,底蕴深厚。在江西各地遗留着与万寿宫、许真君有关的地名和遗址,如慈母渡、君子巷、西山万寿宫等遗址,这些都是江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资源。

三、对万寿宫民俗文化资源整理与经济开发的思考

万寿宫民俗文化资源是江西人的根,是江西非常宝贵的民俗文化资源,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保护万寿宫民俗文化资源的根本就在于增加万寿宫造血功能,对万寿宫民俗文化资源进行有效保护与适度经济开发。

第一,把保护、整理万寿宫民俗文化资源作为一项重大的文化工程来抓。民俗文化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一旦消失必是一种历史的遗憾,无法恢复。对万寿宫民俗文化资源进行整理,将促进江西民俗事物的保护和民间艺术的挖掘。对万寿宫民俗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系统整理,应由当地政府牵头,广泛动员从事民俗、历史、文物研究的专家学者、政府部门的专业人员共同参与,通力合作,本着保护特色民俗文化的原则,把抢救、保护、研究、整理万寿宫民俗文化资源作为一项重大的文化工程来抓。

第二,正确处理好万寿宫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我们对万寿宫民俗文化资源不能只顾一味开发、索取,而忽视了对它的保护,应做到民俗不俗,俗中有雅,这样才能符合持续开发和合理开发的要求,以确保万寿宫民俗文化得到弘扬和保护。据笔者了解,目前全国各地仍然残存不少万寿宫,但很多都未得到有效保护,甚至岌岌可危。万寿宫是宝贵的宗教旅游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保护工作尤为重要。保护万寿宫民俗文化资源与南昌旅游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一方面,万寿宫在全省、全国乃至于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能够吸引众多海内外游客前来瞻仰真君仙容和观赏、游玩,促进南昌旅游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开发万寿宫民俗文化资源,不仅可以不断完善其文化价值,还可以通过参与旅游实现自身的经济价值,更加有利于保护。

第三,对万寿宫民俗文化资源进行经济开发的思考。万寿宫不但是江西宝贵的文物资源,而且也是南昌独一无二宗教旅游资源。万寿宫民俗文化完全可以和当地旅游经济开发结合起来,将万寿宫民俗文化通过适合游客心理、游客需求和旅游审美的形式显现出来,达到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繁荣和发展的目的。一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市场经济理念经营万寿宫民俗文化资源。我们要抓住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南昌经济飞速发展的大好机遇,确立经营万寿宫民俗文化的思路,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营理念和运作机制,像经营城市一样经营好万寿宫民俗文化资源。二是深入挖掘万寿宫民俗文化特色,精心打造万寿宫民俗文化旅游品牌。万寿宫文化的内涵十分广泛,包括净明道文化、民俗文化、陶瓷文化、客家文化以及革命文化等内容。我们要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原则,把万寿宫民俗文化打造成赋有地方特色,独具魅力、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旅游精品。三是把万寿宫民俗文化资源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进行合理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万寿宫民俗文化是儒释道结合的文化,关于万寿宫民俗文化的人文景点非常多,完全可以打造一条万寿宫民俗文化专题精品线路;有关万寿宫、许真君的传说、故事很多,内容精彩,会吸引许多游客。四是坚持以人才为根本,加强对万寿宫民俗旅游文化产业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开发。政府要适时出台一些政策措施,留住江西本地现有的从事万寿宫民俗研究的人才,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提高各方面待遇。同时,加强对万寿宫民俗旅游文化产业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开发,这是实现万寿宫民俗文化旅游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清光绪:逍遥山万寿宫志[M]

各地的民俗文化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众的旅游消费需求进一步呈现出由低级向高级的趋向,大众的旅游活动形式已不再限于满足传统的有形的旅游产品,而是寻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愉悦和历史内涵,从消费有形的旅游产品转向消费无形的旅游文化为迎合大众的这种需求,许多区域、城市、景区再次把目光移向曾经被冷落的精神性文化消费领域——民俗文化。市场上开始出现所谓的“人造文化”,并有泛滥之势,许多学者、人士开始抨击、批判这种旅游文化市场化的行为,呼吁文化回归、保持原始状态。通过对民俗旅游文化现状的一些分析,从另一个角度指出文化商品化并非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一无是处,正当、适当的商业化手段对文化的传统和发扬还能起到促进作用。就此探究某些商业化的市场营销是有现实意义的。

1引言

随着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生活压力的增大,人们开始厌烦喧嚣的城市生活,渴望在闲暇之余呼吸一下清新的乡村空气和恬静特异的民族风情,这种对大自然和原始生态的回归动力,驱使着广大游客前往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地旅游,去民俗村寻求内心的渴望和满足对历史文化知识的渴求,这体现了游客的休闲需求,也说明当前民俗旅游文化正是在这种呼之欲出情况下逐渐呈现在广大民众视线之内。正是基于此,我国的民俗文化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近年来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及其发展都大有成效,然而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如何合理科学可持续地发展民俗旅游,在旅游发展的前提下,使民俗文化发扬光大,避免庸俗化、导致畸形发展,使其走上持续健康发展道路成为当前一个值的研究的热点。

2民俗旅游文化的内涵

2,1民俗文化的内涵

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民俗文化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是在共同地域、共同历史作用下形成的积久成习的文化传统。其内涵包括饮食、服饰、家居等物质民俗;组织制度、人生礼俗等社会民俗;民间信仰、巫术禁忌、娱乐游艺、民间工艺等精神民俗;神话、传说、故事、民谣、谚语等语言民俗。这种民族的,时代的文化既有物质的标识,制度的规范,又有具体社会行为,风尚习俗的鲜活体现。由此可见优良的民俗文化是对传统民俗事物和现象的梳理和检验后形成的。其表现形式多样,如今年开始实行的法定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在旅游中,民俗文化是很括跃的旅游资源,涉及旅游的行、游、住、食、购、娱的方方面面,由于各地的民俗对异地游客有一新奇感,激发民众的奇心,娱乐性、参与性也很强,对游客很有吸引力,游客为能亲身体验另一地域的文化特征,不惜奔走千里。如香格里拉,云南西双版纳、云南大理丽江沪沽湖等地正是由于具有特有的民族风情村及少数民族习俗才闻名于世,吸引了广大国内外游客。

2.2民俗旅游的内涵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型旅游,它欣赏的对象为人文景观,而非自然景观,任何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传统节日、建筑风格、民间歌舞都是民俗旅游的珍贵资源与欣赏对象。温锦英定义:民俗旅游就是借助民俗来开展的旅游项目,它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俗事项和民俗活动为旅游资源,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鲜明、突出的民族性和独特性,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新鲜感,它的魅力就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巴兆祥界定:民俗旅游是指游客被异域或异族独具个性的民俗文化所吸引,以一定的旅游设施为条件,离开自己的居所,前往旅游地(某个特定的地域或特定的民族区域),进行民俗文化消费的一个动态过程的复合体,是人类文明进步所形成的一种文化生活方式。民俗旅游的主要类型包括与山水风光相结合的民俗风情旅游、与民居及其他建筑结合的民俗风情旅游,与饮食结合的民俗风情旅游、与礼仪结合的民俗风情游、与喜庆结合的民俗风情旅游、与大型民族风情园景为产品的民俗风情游等六大种类。围绕以上不同类型,民俗旅游可以通过再现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民族的古老文、传统习俗,满足现代社会人们求新、求异、求同、求知的心里需要。因此,简单地说,民俗旅游就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特有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为载体开展的旅游活动。

作为以民俗文化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目的地,游客关注的是精神层次的消费,这和观光型景区截然不同。民俗旅游对旅游目的地来说,特有的民俗文化是一种极其有价值的旅游资源,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吸引了更多的游客,从而扩充了旅游地的客源和市场需求,增加了经济收人,提高了社会收益。

3我国旅游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我国旅游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

这些年来,我国民俗文化旅游发展极为迅速,已经成为旅游中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很多地区都纷纷投资兴建民俗旅游度假村、民俗旅游专业村、农业民俗旅游村以及民俗旅游主题公园等,承办民俗旅游节日,举办大型民俗旅游活动。

如山西民居以及乔家民俗博物馆,赣南的客家民俗文化、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村、云南大理丽江泸沽湖、山东日照的渔家乐民俗旅游度假村等地推出各具特色的活动内容和民族风情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游玩。如今,很多地区将旅游业看作扶贫行业,民俗旅游开发也作为发展地区经济的手段被滥用。不可台认民俗旅游作为旅游业中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促进了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激活了一些地区其他的行业,解决了社会就业问题。正是这个原因,有些不具备开发观光型旅游地的地方,基于发展经济为目的,盲目投资建立形式各样的民俗文化村,大打“民俗文化”牌子。

3.2民俗旅游存在的问题

(1)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力度过大。

民俗旅游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各地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使得很多地方不顾自身环境条件的限制,盲目开发民俗旅游资源,致使当地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无序,特别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严重破坏,长此以往,将损害整个民族旅游资源乃至文化传统传承。

(2)部分优秀的民俗文化庸俗化。

由于民俗旅游的经济效应较大,许多旅游景区片面注重对旅游景点的外观和形式的建造,不考虑当地的特色,只是想通过美观的造型来吸引游客的眼球。片面追求经理利益,导致民俗旅游被机械地舞台化,民俗文化被随意地庸俗化,从而失去了民俗的特色。

(3)特色不鲜明。

鲜明的地区特色是民俗旅游的主要依托。黄金周刚兴起时,国内许多城市对旅游业还不是很重视,有的地方甚至连像样的景点也没几家。近几年,各地都把旅游产业作为重要产业甚至支柱产业来抓,大抓特抓民俗旅游,民俗活动逐渐趋向同化。你敲锣打鼓,我也敲锣打鼓,你舞龙舞狮,我也舞龙舞狮。项目雷同,风格雷同,缺乏新意、创意与吸引力。民俗旅游正在失去特色。由此,我们务必要保留各地民风质朴淳厚的特点,才能使民俗旅游项目持续吸引旅游者。

(4)内容夫浅,缺乏内涵。

由于经济利益的吸引,一些景区往往仿照那些做得不错的地方,别人有的全部照搬过来,这样,形式上完全一样,再没有其附合本地民情、风俗的内容,过多地附和旅谫者的心理,甚至为了猎奇心理,急功近利于一味迎合游客,刻意追求表面的形式,,失去了内涵。孰不知,来参加民俗旅游的游客关注更多的是这种文化的内涵,这种深层的东西才是吸引游客的根本,形式上的做文章对文化的传播和本地景点的长远发展很难起到良好的效果。

(5)缺乏要有科学、合理、系统的规划。

一些民俗旅游景区开发在实施过程中操之过急,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出现了很多问题。如有些,如深圳民俗文化村和云南民族村投资均在l亿元左右,开业时间也十分接近,前者很快收回投资,后者则连投资的利息都难以偿还,除了经营管理原因之外,云南民旅村的建设选址过于匆忙,没有统筹分析,前者处于口岸城市,经济发达,项目内容与现代化城市形成鲜明反差。昆明人口流量小,民族村项目地处少数民族实际分布区,具有原地浓缩式开发模式的弊端,对当地居民吸引力不大,也损失了一部分追求真实感和亲身体会身临其境的外地游客。正是这些原因造成了两个同质景点的不同结局,可见科学、合理、系统的规划在开发民俗旅游中必不可少。新晨

<6)缺乏行之有效的市场运作手段。

如果说文化是民俗旅游发展的根本,科学有效的市场化的运作手段则是民俗旅游发展的保障。民俗旅游的发展不能单单从形式上考虑如何去作,去延续,还要从经济效益上去统筹,没有了收人作支撑,民俗的发展就失去了生存的基本保证。我国有很多优秀的民间艺术到今天都流失了,最根本的原因是它们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致使那些拥有这些技艺的民间艺人为求生存而改从其他行业。民俗文化的发展如果不能很好的运用市场的手段运作,只是作为一个纯艺术形式也不可能长久存活。我们知道,旅游刚刚起步的时候,民俗旅游并没有引起很多人的注意,那时的民旅风情只是旅游中的一个小小点缀。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民族风情村成长起来,越来越多的异地民俗发展开来,最根本的原因是旅游的带动,从而使其找到了一个生存发展的基本裁体。但今天旅游中的到处泛滥的民俗村要求它自身的发展必须有一个有效的市运作手段作保障。张艺谋的《英雄》开创了我国影视市场成功商业化运作的典范。其“印象刘三姐”,“印象桂林”等系列,让桂林更是驰名中外,也让人们看到了民俗文化同样可以包装,而且精美的包装会带来更大的收益,科学正确的商业化会使传统的民俗文化发展更好。

各地的民俗文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主题;开发

民俗,即民间的风俗,自古有之。民俗文化是指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具有世代相习和传承性的文化,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社会生活文化,其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正所谓“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民族各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独特的民俗(也称风俗习惯或民俗风情)。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从民俗与文化的关系看,民俗是文化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民间文化。

一、民俗旅游资源在旅游开发中的重要地位

旅游资源就其内容结构来说,大致可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块。人文旅游资源,又可划分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两大块。

(一)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国旅游产品的主体

在中国旅游资源开发中,自然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得最早,并且一直作为中国旅游产品的主体。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尚属刚刚起步。大量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仍然散失在全国各地,任其自生自灭,默默无闻。它好像是一位深居闺中而期待出嫁的少女,有待人们认识其娇容与品性。

(二)中国的民俗资源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库

一是内容丰富,门类齐全。从衣、食、住、行的物质文化,到生产、商业、贸易的经济文化,乃至婚丧礼仪、岁时节令的社会文化和游艺竞技的文体文化,都有其特独的民俗。二是地域覆盖面宽,地方色彩浓。中国地域广袤,气候复杂,其民俗事象既有全国共同性,又有地方差异性。三是民族特点鲜明,民俗事象异彩纷呈。除了汉民族的特色以外,还有各少数民族自己的特色。这众多的民族便为中国民俗资源的异彩纷呈创造了条件,也为开发中国民俗特色旅游资源的广泛性、多样性、吸引性提供了前提。

(三)民俗旅游资源犹如旅游业中有待开发的原料

开发,就是要把这些散落在全国各地民间的民俗资源,经过发掘、整理、筛选和升华,使其具有招揽游客观光的功能。并不是所有民俗资源都可开发为旅游资源。民俗资源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所谓民俗旅游资源,是指民俗资源中那些能为旅游业所利用,并能吸引旅游者的民俗因素和事象。目前国际旅游市场消费正向高层次发展,旅游者已不仅仅满足于观光度假式的旅游,而更注重在旅游目的地参与多种有趣活动,以亲身体验异质文化模式带来的奇特感受,进而开阔视野,丰富阅历,并从中得到无穷的乐趣。民俗活动具有较强的参与性,能够满足旅游者寻求异域情趣的需求,所以观赏乡土风光,考察风土人情的各类特色旅游应运而生,并迅速崛起,受到了日益增多的旅游者青睐。国际旅游业出现了以探寻异域风俗为主的态势。

二、民俗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许多旅游企业和旅游投资商对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进行了尝试,特别是开发一些具有民俗文化特色的主题公园,有的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如深圳的世界之窗、民俗文化村、锦绣中华等等。但也有很多失败的例子,主要问题有以下3点。

(一)民俗被淡化

以无锡的吴文化主题公园为例,它是一个以挖掘吴地民俗文化而成功的主题公园。人们在这里可以欣赏吴地几千年的传统风俗文化,然而,它在国内的知名度并不高,报刊上很少见到宣传、介绍它的文章,这很不利于组织客源。

(二)民俗文化被同化

在改革开放以前。一些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由于与外界接触少,其民俗文化能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然而随着国家的开放,异地、异国文化介入,使旅游地的民俗文化被冲淡和同化,如湘西在未开发之前保留着大量淳朴的民俗和民风,然而,当国外旅游者进入后。取而代之的是衬衣、西装,各种流行的长短裙,穿民族服装的人少了,铺着青石板的街道和具有民族特色的吊脚楼被柏油马路和水泥取而代之,当地的传统与文化逐渐消逝。

(三)民俗特色文化被庸俗化

民俗特色旅游魅力无穷,并非说明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就可以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地开发。民俗文化旅游之所以有强大的吸引力,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而不是那种随意照搬、盲目建设,重经济轻文化。如在桂林有些地方,以民俗风情表演为幌子进行强制“捐献”,结果游客大呼上当,于是对它敬而远之。还有些地方在优美的旅游胜地搞起《西游记》、《封神榜》等所谓文学名著景点,不仅工艺粗糙,而且用封建迷信,甚至用恐怖的东西来招揽游客,最终也只落得个“门前冷落车马稀”。

三、开发民俗特色文化旅游资源的建议

中国的民俗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并且有突出的特点。抓住民俗特色旅游的优点,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地进行开发,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中国一些民俗文化旅游搞得比较好的例子来看,民俗特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应抓好以下方面。

(一)深层次挖掘文化内涵,突出特色

文化是民俗旅游开发的灵魂,民俗旅游的实质是追求文化认同和文化差异。因此。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中,要挖掘文化内涵,注意突出特色,创奇出新,突出各民族的建筑风格、艺术品位、文化情趣、审美风格、民风民俗等要素的特色,显示其独特性,以特色取胜。

(二)把民俗文化旅游的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结合起来

所谓软件建设,是指文化活动的组织安排、文化节目的建设、文化队伍建设。所谓硬件建设,是指文化旅游设施的建设,这样既可以较快地形成新的吸引物,又可以较快地积累硬件建设所需的资金。硬件的建设要根据旅游地总体规划量力而行,要根据民俗文化的要求为旅游者提供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所必需的设施。切忌只注意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建设,只注意建设饭店而忽视管理饭店,以免失去平衡,妨碍民俗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

(三)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开发应根植地方文化,移植与嫁接外来文化

中国许多表演艺术都根植于地方文化,以吴文化公园为例,它是一座独具昊地文化特色的园地,在“吴地住宿馆”里展示的是古朴的堰里农舍和家庭手工作坊。在那里,可以看到酿酒、打豆腐、纺织所用的各种设施,并且有当地人亲自为游客做示范,给外来游客一种新鲜的感觉。吴文化设计力求使公园具有独特的乡土风味,使游客进入公园后,接触到古老而又新奇的民情风俗,给人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当然,在挖掘地方文化的同时还要注意移植外来文化,如深圳世界之窗的艺术表演

就移植了世界各地的民间舞蹈表演。

(四)把民俗活动与商贸结合起来

现代旅游是一个吃、住、行、游、购、娱乃至经、贸、商相结合、相配套的系统。民俗文化旅游是一项文化性很强的经营活动,在商品经济日益发达的社会里,许多旅游者常常把观赏民俗活动与从事经贸活动结合起来,做到一箭双雕。中国民族众多,民俗各异。如的雪顿节、云南泼水节、四川的火把节、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等等,都各具民族特色,这些对异国他乡的旅游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许多地区正是以民俗活动为吸引物,积极开展经贸洽谈与商品展销会,从而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四川凉山举办火把期间每天设3000多个商业摊点,日销售额比平时增加7倍。所以,必须把民俗活动与经贸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文艺搭台,经济唱戏,旅游开花,贸易结果”。

(五)“雅”与“俗”相结合

旅游目的地的表演要注重雅俗结合,雅可以产生差异感、新鲜感与吸引力,俗可以产生市场规模。从经营角度说两者缺一不可。不雅就没有比较优势,没有吸引力。不俗则市场规模太小,经济上不可行。雅与俗的结合有两种途径,雅的节目搭台,俗的节目唱戏。即开辟一些高雅的演艺产品来吸引游客,产生轰动效应。另一种途径雅之俗化,即把那些高雅的表演性艺术产品部分化成群众能够参与的艺术产品。如位于太湖之滨的宜兴,素有“陶都”之美称,宜兴的制陶工艺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可以说它是一种非常高雅的艺术,在以前,我们看不到这种高雅艺术的制造过程,但是聪明的宜兴人将这种制陶流程俗化,在陶都宜兴丁蜀镇,游客不仅可以看到各种陶瓷艺术品,而且还可以亲身体验一下制陶的过程。在中国少数民族中,参与性强的民俗化的节庆艺术表演节目很多,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射箭、赛马和摔跤),维吾儿组民间舞蹈“赛乃姆”,纳西族的“巴乐跳”,黎族的跳竹竿等等,都很适合在旅游地展开。

(六)充分利用游客的求拟、求异与求古心理

各地的民俗文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民俗文化;产业;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措施推广,国内各个地区都着力关注各地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甘肃地处西北地区,富含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今年随着国家政策的促进作用,当地的文化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经营主体观念的差异及相关配套产业发展的局限性,导致民俗文化的发展仅仅局限于片面的宣传方面,无法刺激市场当中大部分的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从而给当地带来的经济贡献往往较为有限,难以满足发展民俗文化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目标。就我省内部的大部分地区而言,天水富含历史悠久、深具影响力的历史文化遗产,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当地特有的民俗文化特征,如何利用这一特色资源,使其能够更进一步地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不断探索的问题。

1 地方民俗文化发展的有力条件

(1)地方民俗文化的发展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社会转型加快、文化变迁加剧,民俗文化在现代性、流行性的文化影响下呈现了流失性的变化。例如,现代产品的普及,往往使得很多传统的生活用具被取而代之,而制作这些传统生活用具的工技艺往往依托于家庭、民间匠人的传承。在人们的市场需求取向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传统工艺就会发生流失甚至失传。但问题在于这种流失、失传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或者物化的产品,更加包括了这一工艺当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家对于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了行之有效的保护政策,并在此基础,于2011年底2012年初明确提出要大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这一政策吸引了大多数社会资源向文化产业方向靠拢。对于那些富含文化元素的地方经济发展给予了较大力度的支持。

(2)历史文化的积淀有利于当地民俗文化的发展。在天水当地,积淀了大量的诸如上古、先秦等多民族、多种类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如此,前些年出土的大地湾文化更是将有证可考的人类文明向前延伸到了八千年前。这些文化元素都为当地的文化增添了丰富的内容及神秘的色彩,尤其是伴随着不断出土的历史文化遗迹,吸引了来自社会各界人士对此类文化遗产的向往和探究。这些具有目的性的人员流动为天水当地民俗文化的宣传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3)地方政府的促进作用。当前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使得地方政府对于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具有倾向性。目前地方政府已经为天水相关历史文化的传播和宣传举办了特定的文化庆典活动,将当地的民俗文化内容以正式组织宣传的方式传播到更为广泛的地域和受众群体当中。通过此类宣传工作,一方面有效的增强的当地文化的传播范围及当地地方的知名度,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产生了前往当地游览、调研的欲望;另一方面通过吸引外来人员的游览,能够进一步促进当地旅游业及诸如餐饮、住宿等各类相关行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注重活力。

2 当前天水民俗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通过正式组织的宣传方式,有效的提升了地方的知名度,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思想观念的局限性,使得天水民俗文化的发展中依然存在的一定的不足问题。

(1)发展方式过于片面。从文化消费的角度来看,各地文化发展都不同程度存在着"政府办什么,老百姓就无偿的欣赏什么"的被动接受状态。文化消费的结构单一,往往导致民俗文化发展较为缓慢。另一方面当前天水地方民俗文化发展方式多集中在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方面,但在如何利用民俗文化创造社会需求这一层面还体现出不足之处。因此导致前来当地的人员当中,游览的人多、投资的人少。加之地方相关产业发的支持程度不够,使得这类旅游产业能够带来的经济效应尚显不足。

(2)民俗文化的产业链条相对较短。目前地方政府相关组织对于发展附带民俗文化的行业重视程度不高,仅停留在简单的文化内容宣传层面,但对于与此类行业相关的可延伸产品开发和促进相较不足,以及辅发展建设尚停留在较低的层面。例如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尤其是对于可供游览的景区的管控及附带措施不足,导致由于此类设施的受限,无法创造更多的有效需求。旅游业服务产品的缺失,尤其是产品品质相对较低,这都直接影响了主营的文化产品的发展。

(3)现代化商务措施不足。围绕主营文化产品开展的相关经营措施尚显不足。首先以文化为核心的其他产品开发不足,社会资源的利用尤其是影视文化作品的开发利用十分缺乏;其次在目前科技水平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将互联网及电子科技技术应用在文化产品的开发设计过程中是目前民俗文化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第三对市场中消费者划分不明确,产品的宣传往往是一概而论的,由于正对性不强,目标主题不确定,从而使其产生的宣传效果不理想。

3 发展策略

(1)积极仿效、创新。一方面积极学习,吸纳当前地方民俗文化发展较为成熟地区的发展经验,尤其是在附加服务、产品等方面下足功夫,让地方辅行业及物质文化基础有所提升,以此来吸引消费及投资。另一方面积极引导,鼓励创新。鼓励社会各界资源投资文化产品,并采用多方协作的方式开发创新型产品,如戏曲、演出等实现多元化、生动化。

(2)改进宣传模式。有针对性的改良宣传方式,围绕民俗文化产品开展行之有效的商务活动,尤其是在前期宣传过程中的目标群体、区域划分及市场信息调研方面应当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年龄、性别、名族等特征的消费者,采用不同的宣传内容及宣传方式,并在文化产品营销过程中采用服务及科技手段相结合的有效方式来规避不利效果。

(3)积极融资。广泛利用社会各界资源,一方面在民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积极引入政府投资,通过正式组织投资的方式提升此类行业发展的公信力,另一方面广泛吸引来自各界的民间投资,尤其是多样的化的投资方式,利用广泛的民间资源来不断丰富地方民俗文化产品的富含内容及产品种类,尤其是增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升附加产品和服务的支持程度。

综合来看,天水地区发展民俗文化产业存在着其本身的优势,但由于发展方式的受限,使得目前该行业发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有效利用各方面的社会资源,共同促进地方民俗产业健康合理发展。

参考文献:

[1]尹伊君,王国武.民俗文化的特征、功能与传承[J].学术交流,2009(11).

各地的民俗文化范文第5篇

关中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民族文化沉积深厚,民俗乡村文化表现为浑、纯、厚,所以在旅游项目中应突出原汁原味,突出当地特色,突出地域特色。其次我们不能把旅游只局限在“农家乐”这一块,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我们要深入发展文化的内涵,建设一些新型的旅游项目,要将观光型、参与型、体验型、实践型相结合起来。也可以根据概念对旅游市场进行细分,整合资源,针对不同的市场需要开发旅游产品,保证乡村旅游市场和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多样性。做足乡村民俗文章,开发精品品牌旅游产品,我们就可以开发以下旅游产品。

(一)陕西乡村民居建筑游。

陕西的民居由以“陕西十大怪”中的“房子半边盖”为代表的关中民居,陕北的土窑洞,陕南的石板房为主组成。不同地域的民居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有不同的建筑样式。关中的房子较之于一般房子屋顶皆为人字形,只是人字的一撇。这种房子省料,不要大梁、大立柱,面积小,省工。从风水上来讲,以这种形式组成的四合院雨水流向院内,正应了“风水不外流”的吉言。陕北的土窑洞,倚势而建,取材方便经济,冬暖夏凉。陕南的石板房通常是后墙靠山崖,三边以石头砌墙,屋顶木架上铺以油页石板,经风耐雨,造价低廉。

(二)陕西传统艺术游。

陕西的传统艺术博大精深,各地都有闻名遐迩的代表,目前需要进一步的整合。在旅游规划中以关中的木偶戏、皮影戏、农民画、秦腔、陕北的锣鼓、秧歌、陕北民歌、剪纸、面花、陕南的紫阳民歌、商洛花鼓、汉调等为主构成旅游线路,突出传统艺术的历史性、观赏性、艺术价值。同时选取脍炙人口的秦腔选段、民歌,以及简单易学的手工艺术,鼓励游客参与其中,提高参与性和娱乐性,改变陕西旅游产品重观赏轻参与的弊端,同时宣传陕西传统艺术。

(三)陕西传统民俗节庆游。

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同样的节庆、纪念日,在陕西各地的庆祝方式有所不同。以婚俗为例,关中、陕北、陕南三个地区的婚俗基本上都围绕着“六礼”而进行,但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又有着各自的特点。关中地区重媒妁不重庚帖、重礼仪不重钱财、讲究婚后习俗,不但注重经济往来,更注重婚姻的社会意义;陕北地区重缔约轻迎娶、买卖婚,尤注重婚姻缔结的经济往来,而轻其社会意义;陕南地区有明显的荆楚特色,同时又保存了一些原始色彩。其他节庆、纪念日也同样存在地区差别。

二、改善基础建设,培养专业人才,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引导

根据国家旅游局“百村示范千村推进”工程的要求,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农牧业发展规划,争取从道路建设、环境改善、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发展等项目予以支持,重点打造关中地带有特色,有基础的乡村旅游示范村。开发民俗乡村旅游,农民是主体,但其素质低下、观念陈旧是不容回避的事实。要把民俗乡村旅游做活、做大、做强,就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引导。首先要让农民在对自身民族文化资源的利用中获得利益,并通过教育培训,使他们成为当地旅游业发展的主体;其次是对他们进行乡村历史和民族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再次是要培育以当地村民为主的导游队伍,体现乡村旅游的自然性、淳朴性,农民可以穿着民族服装,让游客在视觉上真正达到焕然一新的新鲜感。所以加强对当地农民的培训和引导需做到以下几点:因地制宜灵活授课。根据不同的民俗旅游文化进行培训授课,突出特色。课程内容结合农民和游客的需求,达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农民的收入有所提高,游客的心理得到满足。建立当地奖励考核制度。带动农民的积极性,让旅游服务更加规范、文明。

三、举办民俗文化节,打造乡村旅游民俗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