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管理体制是一个国家在一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教育事业进行组织管理的各项制度的总和,教育管理体制是整个教育体制得以构成和运行的保障,它对学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的方向,速度,规模有直接的影响。它涉及教育系统的机构设置、职责范围、隶属关系、权力划分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其外延包括以教育领导体制、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为核心的一系列教育制度。
以来,我国的课程管理权力几经变革,经历了高度中央集权、扩大地方权限、加强统一领导和管理、权力下移与地方负责等几个阶段。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也经历了六次变革,由于它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和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下形成,所以主要有高度集中、自我封闭、垂直领导等特点。虽然说在时代背景下它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但是在以后,原有的教育管理体制的不足之处就逐渐暴露出来,从而不适应新的社会环境,这样对教育管理体制的缺点改革就势在必行。1999年中央政府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正式提出“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课程改革目标。我国各个地方主要采用的是“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它真正的实质是以乡为主,由各级县、乡、村实施对基础教育的管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体制也出现了弊端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试行)》,明确提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进而,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实行三级课程的制度和模式就以法律的形式得到了正式而明确的规定。因此,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框架分为三个部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现在我国各个地方主要采用的是“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它真正的实质是以乡为主,由各级县、乡、村实施对基础教育的管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体制也出现了弊端。现在我国教育管理体制的基本形式是属于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制度,是一种以中央集权为基本,中央和地方管理适当结合的制度。隶属关系表现为:中央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与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之间存在上下级关系,同时各级教育行政管理机构隶属同级政府,体现了一种从属制。这样就把前面的基础教育管理的体制优点结合了起来,抵消了不足之处。这种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特点为:一是关注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二是对政府在教育管理体制中的作用进行了调整,提出了“省级统筹,以县为主”。三是经费的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四是依法实施义务教育,树立责任意识。
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学校管理缺乏自主管理权
我国在开初由于国家集权,实施的主要是垂直领导。对于学校来说,学校的事物几乎就全部都由政府决策,学校只是执行政府命令,是政府的附属物。后来虽然说经历了中央“放权”,对学校而言是建立一个政府的宏观管理,有利于去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但是政府和学校关系没有改变,仍然是直接的行政管理,从本质上看,仅仅是单纯的管理权限的变化,不过是换了一个管理机构而已。因此,学校拥有极其少的自主管理权,让学校的本质去为统治阶级服务,而不是从学生本身的身心健康出发,使学校成为了一个冷冰冰的为国家输送所需人才的机器制造厂。
2. 学校的办学主体和投资渠道比较单一
当前,我国的学校办学主体比较单一,基本上都是国家和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参与度很小。由于现在社会的快速发展,单一的国家和政府办学很难调动办学的积极性,学校的教学质量也就面临严峻的考验。办学主体和投资渠道的多元化是必然的趋势,多元化的办学主体和投资渠道可以调动全社会参与教育的积极性,让学校教育扩大影响和减少国家的财政危机。
3. 各个教育行政组织机构间的管理混乱、职责不清
科学合理分配各个教育行政组织机构间的职责是搞好基础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在教育行政机构与学校的关系上,从我国建立起,教育的行政组织机构大多数都是直接干预学校的教学过程、学校管理过程的情况十分严重。导致教育行政组织机构工作和任务繁冗复杂,该负有的职责落不到位导,这是没有理清职责而导致的问题。
三、 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解决措施
1. 改变管理观念,相应放权实现学校办学的自主化
为了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就必须对基础教育管理观念进行改变。观念上的改变首先是要根据现实社会的需求,因为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既源于社会需求也受社会制约,教育带有各个时代社会的特点和要求,体现着一定的社会性质。其次,要创设基础教育的新目标,让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对于政府就需要对学校放相应的权力,由以前的直接管理和微观管理转为间接管理和宏观管理,除此之外,应该发挥政府的调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和激励学校进行制度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基础教育面向社会,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
2. 使办学主体和投资渠道多元化
要进一步拓展学校的投资渠道,实现投资和融资的改变,这是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国家应该积极鼓励地方学校实现办学主体的多元化,促进学校吸引社会上的企业和个人来投资。学校也应积极主动到社会上拉拢有利于学校发展的资金来源,形成多元化局面。
【关键词】中学体育 体育校本课程 作用
在中国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中, 最引人注目的是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 即针对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 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以适应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 各地经济文化发展存在的差异, 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学生的发展需要, 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至此, 校本课程及其开发便应运而生, 其研究成果也逐渐增多, 在此基础上, 体育校本课程及其开发也成为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讨论的热门话题。
1.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一个比较笼统的和宽泛的概念,目前对其进行的界定有多种。这些界定的共同点是学校在国家课程标准指导下,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自行设计、组织、实施、评价的个性化课程的过程。笔者认为校本课程就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根据学校本身的实际情况和特色,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尽量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以及学校自身的办学理念,开发出多种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按照现代课程分类理论来考察,校本课程并不是一种课程类型,而是属于课程管理方面的一个范畴,是正在形成之中的同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一个组成部分,即中小学新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国的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
2.体育校本课程与开发
体育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体育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的过程中,通过对本校学生体育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尊重本校的体育传统而开发出的具有特色的课程。要特别说明的是,体育的校本课程有两层含义:第一,学校根据国家课程计划预留的学校自主开发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学校自己的体育课程开发,也称特色项目,与国家和地方的体育课程相对应,形成一个独特的板块;第二,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国家的体育课程进行校本化的适应性改造,从而使国家的体育课程更加符合具体的学校体育教学情景。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是“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本”,若要开发出学生比较满意的课程,体育教师就必须了解学生的需要和追求,掌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一般原理和技巧,对体育教学有全新的认识,创新体育教学模式,提高自己驾驭课程的能力。当前随着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深入,原先的课程结构所表现出来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客观上要求我们冲破旧课程体系,使学生素质教育和全方位发展得到真正体现。
3.体育校本课程的作用
3.1 有助于学校更好地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和办学特色。国家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目的之一就是尊重地方差异和学校不同,给学校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校在国家课程改革总目标下,根据师生的特点和需求,根据学校教育资源和学校传统优势来确立本校独特的办学目标和策略,最终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由于学校是体育教育的实施机构和场所, 是真正发生教育影响和学生体验的地方, 体育课程目标必须落实到学校层面、与具体的学校体育特点和条件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 否则就会落空。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看, 它正是针对体育教育的核心――体育课程而采取的实现体育教育目标的具体行动策略。所以,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目标, 同时, 由于它着重学校师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 融入了学校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因而有助于学校办学传统和特色的创建与发展。
岗位管理的主要步骤和途径
推进基于岗位管理的人事管理体制改革,其主要步骤包括岗位分级设置、职责标准制定、聘期考核管理、绩效奖惩细则等四个方面。
其一,按需分类、合理分级,科学设置教师岗位。推进高校教师人事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基于岗位管理的教师聘用制度,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根据教学、科研以及教辅工作的实际需要,对教师岗位进行科学分类。根据高校教师实际分工不同,可以将其分为教学为主岗位、科研为主岗位、辅系列岗位。其中,教学为主岗位主要指在系、部等教学一线部门主要从事教学工作的专任教师,科研为主岗位主要指在各类实验室、研究所等以从事科研工作为主、教学工作为辅的教师,辅系列岗位则主要指各类教辅部门的教师。为了保证改革的稳步推进和平稳过渡,对于行政部门和教辅部门中兑现工资待遇为专业技术系列的工作人员,在改革过渡进程中,也可将其列为辅系列岗位。现行的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聘制度将教师职称分为正高、副高、中级、初级、员级五个专业技术级别,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直接与教师的待遇挂钩。为了避免因专业技术资格晋升通道的限制而阻碍教师发展的空间,对现行的专业技术资格聘任制度进行重新分级,由先前的五个级别再细分为十三个等级[2],具体为正高细分四级(简称一级岗位至四级岗位)、副高细分三级(简称五级岗位至七级岗位)、中级细分三级(简称八级岗位至十级岗位)、初级细分二级(简称十一级岗位和十二级岗位)、员级不变(简称十三级岗位)。进行相应的分类、分级后,教师专业技术岗位则将由三类、十三级构成,细化教师专业岗位类别,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技术晋升空间,从而将充分调动各岗位、各层级教师的积极性。
其二,细化岗位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科学制定岗位说明书。岗位说明书由岗位职责任务、工作标准和任职条件构成,是实施岗位管理的主要依据,制定科学的岗位说明书是改革成败的关键。确定相应岗位的职责任务,应结合岗位的具体工作要求进行制定,为保证岗位说明书的科学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可从定量和定性两个层面进行岗位职责的确定。定量要求可包括各岗位应承担的具体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量、专业建设工作量、学生工作量以及社会服务工作量等,为体现不同工作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责的不同,应对三类岗位的岗位职责进行明确界定:教学为主岗位应以教学工作、专业建设工作为主,辅以相应的科研工作量和学生工作量;科研为主岗位应以科研工作为主,但对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也需有具体的要求;辅系列岗位则更侧重于对管理、教学辅助的工作要求。对于个别教师因客观原因而无法完成某一特定岗位的工作量的情况,可以制定一套相应的教学、科研、管理工作量之间的替换标准,或者实行“一票肯定制度”,以鼓励个别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安心做好教学或科研工作。岗位职责任务的定性要求主要是为应对学校各类突发性工作、全校性的中心工作,从而在岗位职责上要求教师应承担的学校或部门安排的其他各项工作任务。岗位工作标准可结合相应的岗位职责任务确定,岗位任职条件可从教师岗位的要求来确定,具体的岗位任职条件应结合考核标准进行细化。
其三,分级分类细化考核标准,建立科学的岗位考核评价制度。建立科学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是保证岗位管理稳步推进的重要步骤,在当前实施分级、分类的岗位管理进程中,必须针对各级、各类岗位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同时在制定考核标准时,应做好充分的调查研究,以确保所制定的考核条件符合本单位教师的实际情况,既要保证考核标准全面、覆盖面广,又不能将全体教师的所有条件进行简单的罗列。在进行充分调研后,我们将教师系列三类岗位的考核标准,分别从教学成果、科研成果、学术成就及社会影响等三个方面进行分类,其中教学成果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工作、教学教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技能竞赛等各类教学成果,科研成果主要包括科研项目、科研团队建设、科技奖项、学术论文、发明专利等,学术成就及社会影响则包括各类政府荣誉及成就。对于不同级别岗位的考核标准,可以从获奖层次、奖项、个人排名三个因素进行排列。如专业技术二级岗位(以教学为主)可以国家级二等奖、个人排名第一名为标准进行设定,其他各级岗位的考核标准则以此进行递减,如此保证了整个考核体系的科学合理性,利于考核标准的动态修订。
其四,加强聘期考核和奖惩,建立合理的薪酬分配激励机制。薪酬激励机制对实施岗位管理具有推动作用,合理的激励机制将更能激活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施基于岗位管理的人事管理体制改革,要改变传统的教师待遇仅由专业技术职务决定、“能上不能下”的薪酬体系,可通过对三类十三级专业技术岗位设定相应的竞聘条件、考核标准、薪酬待遇,并将所有岗位面向全校教师进行统一竞聘上岗,符合岗位条件者,则按相应的岗位待遇发放该聘期内的薪酬。聘期结束后,经考核达到要求者,再给予相应的岗位激励津贴,从而建立一套“以岗定薪、薪随岗变、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薪酬激励分配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
岗位设置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分析
改革传统的基于身份管理的人事管理制度,打破高校教师身份的终身制,建立“以岗定薪,薪随岗变”的基于岗位管理的现代高校人事管理体制,要从观念和体制上进行创新。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广泛的调研和充分的实践,我们对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人事管理体制进行了创新实践。
其一,岗位实行“全体卧倒、竞聘上岗,不上则下、不进则出”的聘期管理机制。为改变传统的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和待遇“只上不下”的现状,从根本上杜绝教师“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在岗位设置改革进程中,我们设定五年为一个岗位聘期,聘期结束后,要求所有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全体卧倒,并使用本聘期内所取得的成果进行重新竞聘上岗,符合相应岗位级别要求者方能聘任到该级别岗位。对于未达到上一聘期相应级别岗位期满考核要求的,在下一聘期时必须低聘一个级别岗位,但以其专业技术资格的最低级别岗位进行保底;若第二个聘期内仍无法达到岗位晋升条件者,则直接低聘一个层级岗位。例如,某教师具有副高专业技术资格,上一聘期被聘在专业技术五级岗位(副高一级岗位),在聘期结束后的竞聘上岗中,由于条件达不到专业技术五级岗位的聘任要求,则在本聘期内只能被聘在专业技术六级岗位(副高二级岗位);若在下一聘期该教师又无法达到竞聘专业技术六级岗位的条件,则直接低聘一个层次,即聘任到专业技术八级岗位(中级一级岗位)。#p#分页标题#e#
其二,实施“一票肯定制度”,鼓励优秀人才快速成长。人才的发展不应受到传统资历条件的约束,尤其在高校这种人才相对集中的单位,更不能因循守旧,以固定的条件和传统的论资排辈来束缚优秀人才的成长。[3]在现代高校人事管理体制改革中,应该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因此,在进行岗位聘期管理的聘期考核竞聘过程中,应允许在教学、科研和学术研究上取得优异成绩、对学校建设和发展具有突出贡献的人员,使用该成果即可聘任到其专业技术资格的最高级别。例如,某位教师具有副高专业技术资格,现被聘任到专业技术七级岗位(副高三级岗位),在聘期内获得了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则在下一聘期内可允许跨级别聘任,直接聘任到专业技术五级岗位(副高一级岗位)。
其三,重视学术道德和师德建设,实行“一票否定制度”。加强学术道德规范,重视高校师德建设,谨防部分教师因为聘期考核和竞聘上岗而产生不当行为,遏制学术不正风气,防止学术腐败现象,对于出现学术腐败和师德不正的教师,在聘期考核中坚决实行“一票否定制度”,并在下一聘期直接低聘到其专业技术资格的最低一级岗位。
其四,尊重学术成果创造周期,合理区分聘期成果有效期。在进行岗位管理聘期考核和竞聘上岗的条件设置时,应根据科研创造的特殊性,充分尊重学术成果的创造周期,对聘期内教师取得的各项成果的有效期进行合理区分,不应对所有成果进行统一规定。对于各类由政府颁发的奖励及社会荣誉,一些层次级别高、研究周期长的重大科研项目,以及个别影响面广的奖项,其成果有效性可放宽至其相应专业技术资格范围内的两个聘期内有效;而对于其他的教学成果、学术论文、科研项目等成果,为鼓励教师的创造性,其成果有效性可限定在取得该成果的聘期内有效。
关键词:实验室 改革 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a)-0059-01
教学实验室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现代科技和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实验室工作在高校中的作用越来越显得重要。一位院士讲“实验室是现代大学的心脏”,充分说明了实验室在高校的作用与地位。实验室(师资队伍、图书馆)作为高等学校的三大要素之一,它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借鉴“教育观念更新是先导,管理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内容改革是核心”的高等教育改革经验训练的总结[1]。
1 目前影响我院教学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问题
1.1 体制改革中部分目标难以实现
有关实验室二级管理的规定未得到彻底贯彻,运行中的实验室管理实际上是名义上的二级管理和实质上的三级管理模式。教学实验室的管理出现了一些混乱,导致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中所决定的部分目标难以实现。目前普遍存在实验室合并仅仅迈出了空间合并的第一步,但并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合并,虽然一个实验室同时承担多门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除了仅仅实验室可以通用外,其余从实验教学计划、实验物品购置、实验物品准备、实验课的担任等各个环节都仍然是以各门课程进行,各自安排各自的实验,实验内容存在重复现象。实验课的开设多数仍然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1.2 实验教学秩序有待加强
有些实验无固定明确的实验教学计划,学校没有部门对其进行评价检查。每学期末,教务处对二级学院下达下学期教学计划时,每门课程只有一个总学时数,无专门的实验教学计划学时要求。各学科根据不同专业,自行分配实验教学学时数,造成实验教学的随意性。二级院系间的管理各不相同,各个学科之间的管理也各不相同,甚至同一专业,不同班级之间由于理论课任课教师不同,实验课开设内容、学时安排各异;这样不但给实验技术人员增大了工作量,而且造成浪费。另外存在一些管理不规范,有些学科是教师制定实验教学计划和购物计划,有些学科是实验专业技术人员制定实验教学计划和购物计划。实验课的教学质量较少检查和评价,一个实验室本应两名教师指导实验,但由于学科教师少造成一个教师同时指导两三个实验室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实验课计划与实际开设不一致,实验内容重复现象严重。甚至同一实验室中几门课程的实验课重复安排。例如在机能实验室中动物的捉拿方法及基本手术操作方法的实验,立体蛙心实验,呼吸规律观察等实验,在药理、生理、病理几门实验课中都要重复开设。
1.3 实验教学改革亟需进行
实验课程安排基本上沿用办学以来的老习惯,由于近几年不断扩招所带来的一系列新问题,实验课的开设多数仍然为验证性实验,部分实验仪器设备陈旧,更新率达不到本科教学要求,导致实验课开设矛盾逐渐突出。未来学生人数及专业数还要增加,如果不进行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仍旧沿用老的实验教学模式,一方面会出现实验室不足;另一方面又会出现总体利用率低、教学成本增加的问题。
1.4 实验室管理职责不够明确
自2002年我院实行全员聘任制以来,实验室的建制至今不明确,各级实验室主任在学院虽然已经设立明确岗位、职责和相应待遇。但部分实验人员的工作量未能体现、酬金分配方面还存在一些争议。综上所述,日常实验教学工作的维持、实验教学改革的开展、实验室建设等都面临着许多工作上的矛盾和问题,主要的矛盾和问题是:教学实验室管理体制中各级管理职责清晰度不够,相关部门缺乏协调的机制。
2 教学实验室管理改革建议
教学实验室管理体制有以下几方面:首先,管理体制是由上下清晰的科层结构有机组成的;形成闭路管理体制的科层是由分工明确的管理职责相互衔接的;其次,科层结构和管理职责必须要有人员来充当责任主体,责任主体在执行工作任务时,必须有相应的职权、待遇作保证[2]。目前,我院教学实验室存在问题的主要根源,来自于履行管理的机构需划清职责、承担具体任务的管理科层结构尚需着力组建。针对实验室存在的问题,我院教学实验室亟待进行改革。
2.1 实行二级(校、院)管理模式的教学实验室体制
全院实行校、院(系)二级管理体制,教务处下设的实验教学科负责向各院系下达教学任务,各院系向实验室安排教学任务,教务处下设教学物资供应科提供实验教学的物质供应和条件准备,教评办负责教学质量的监控。在设有实验室的各院系,各院系由一名学科主任级别的人员担任实验中心主任,下设各实验室主任定为科级或享受2/3学科带头人的待遇。实验室人员、实验教学和实验室日常工作由各院系管理。
2.2 实验教学任务的实施
每学期各个院系将实验教学计划报送教务处,由教务处进行教学编排后,以教学任务下达给各院系,各院系将教学任务安排给各实验室组织实施。同时,接受到实验教学安排的实验教学科,协调教学物资供应科根据实验教学任务订购实验教学物资、调整和准备实验教学条件。
3 教学实验室管理改革的目标
3.1 达到实验室资源的合理配置
通过理顺实验室管理体制,使实验教学的人员各司其职,而不是部分实验室管理区域管理人员闲置,其他区域的工作繁杂,人员不够;设备和场所得到充分的综合利用,而不是部分实验室承担多学科、多专业的教学实验,部分实验室实验器材多却被闲置。
3.2 建立起一支实验教学骨干队伍
形成以讲师以上人员承担实验室主任为主的、流动的实验教学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为辅的实验教学队伍;由各级实验室主任作为责任主体,承担起实验教学及实验教学改革和建设的工作任务。
3.3 实现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对分离
通过实验室体制完善和承担实验室管理的骨干队伍的形成,对各个专业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与理论教学相应的分离,逐步形成以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为主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3.4 为实验室确定责任主体、优化体制
协调各试验管理中心,明确划分区域,责任明朗化,使有限的实验室面积能够得到充分利用,不至于由于分配不合理而造成部分实验室未被充分利用,并且建立适合我校的教学实验室二级管理模式体制,为我校实验室优化做出贡献。
4 结语
近几年来,我院办学规模、专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规模的扩大和专业的增加,从内涵上要求要不断的充实和改善教学条件。因此,加快教学实验室建设成为当前我院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教学实验室应在目前实验室管理体制不断完善的基础上,进一步作细致入微的填缺补漏工作;此外,在完善健全的教学实验室管理体制形成的基础上,依靠实验教师骨干队伍,尽快组织实施实验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我县教育事业的发展,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积极落实“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坚持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调整支出结构,开展捐资助学活动,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确保农村教师工资及时按月足额发放,加快薄弱学校和危房改造步伐,加大制止学生辍学工作力度,在保证“两基”成果的巩固和提高的基础上向“两头”延伸,大力发展幼儿教育和高中教育,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深化教学改革为动力,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努力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下面,就××县“以县为主”农村义务教育工作开展情况介绍如下:
一、深化改革,基本理顺了农村教育管理体制
一是农村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2002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先后召开了全县“两基”工作表彰暨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县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把农村教育作为全县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予了充分的关注,提出了加快发展的明确目标和要求。特别是2003年,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对今后一个时期加强我县农村教育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安排部署。在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后,我县及时召开了全县农村教育工作会,传达了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对我县农村教育工作作了具体安排,并成立了县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同志任组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同志和副县长×××同志任副组长,各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多年来,县人大、县政协也十分重视农村教育工作,先后多次对我县农村“两基”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中小学布局调整、薄弱学校建设等工作进行了评议。相关部门也加强了协调配合,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共同为农村教育办实事,支持农村教育发展。广大教育工作者把发展农村教育作为神圣的历史使命,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务实的工作作风,埋头苦干,扎实工作,为农村教育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是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基本理顺。我县是最早实行“两级管理三级办学”的县市之一。“两级管理三级办学”曾经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级管理三级办学”逐渐演变成了“三张皮”,已经不能适应教育和经济的发展需要。从2003年开始,我县开始进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实行以县为主的“三统筹”(经费统筹、工资统发、教师统管),建立“三个专户”(危改经费专户、教师工资专户、公用经费专户)。“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了县、乡(镇)两级政府的责任,初步实现了农村教育的“两大转变”,即管理由以乡镇为主向以县为主的转变,经费投入由以乡镇为主向以县为主的转变。全县农村教师工资全部上划到县,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实行专户管理,确保了广大农村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自2003年以来教师工资再未发生新的拖欠。各级财政不断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和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教育集资,停止了农村教育费附加征收,规范了农村教育的投资体制,大大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去年全县将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按标准纳入财政预算,共安排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135万元,截止9月底,实际拨付教育部门135万元,达到全年财政预算安排的100%,较好地保证了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初步建立了贫困生资助制度,仅今年秋季就有4825位贫困学生享受到了“两免一补”的惠民政策。通过义务教育助学金、免费发放教科书等有效措施,有力地帮助了农村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县政府已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扶贫助学工作的通知》,目前正在设立扶助家庭贫困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专项资金和拟定《扶贫助学资金的筹措和管理办法》。
三是教育督导评估制度逐步完善。我县成立了以分管教育的副县长为主任的县级教育督导室。认真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对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评估制度的实施意见》,对全县中小学校进行了全面检查、评估。
二、强化举措,巩固扩大了“两基”成果
1993年我县成为全省首批“两基”达标县,1996年被评为全国首批“两基”工作先进县,是××省最早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县市之一。近几年来,我县在巩固“两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新要求,在质量上下功夫,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是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坚持把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地位,深入开展了师德师风教育整顿活动和争做“三个表率”活动,要求机关做学校和基层的表率,领导做教师和干部的表率,教师做学生和社会的表率。三年来,我县评选表彰师德标兵、先进教师300多人。以新课程改革为中心,全面实施了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和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工程,60人参加了国家级、省级、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和校长岗位培训,广泛开展了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全员培训、新课程师资培训和校长岗位培训,全县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9.2%、96.7%和75%,中小学校长基本实现了持证上岗。大力实施“三名工程”,开展了“名校、名师、名校长”评选活动,举办了“三个一”活动、教学能手评选活动,全县共推出特级教师1人,市级学科带头人6人,推选县级骨干教师近566人,学科带头人11人。
2003年,县委、县政府批转了县文教局呈报的《××县中小学教师“全员聘任、竞争上岗”实施方案》,在全县中小学进行了“全员聘任、竞争上岗”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改革,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中小学教师编制由过去的3210人,精简为2602人,精简编制608人;人员由3005人精简为2602人,精简人员403人。其中:清退借用人员28人,提前纳入退休管理163人,办理提前退休33人。在第一次竞聘中落聘307人,通过“顺向流动”268人后,最后落聘39人。我县“全员聘任,竞争上岗”的作法在《××教育》杂志进行了长篇报道,省税费改办将我县的作法在全省推广。
二是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2001年我县被评为全省“两基”达标先进县以后,我们狠抓“两基”的巩固提高,继续改善办学条件。在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中,结合撤乡并镇、小城镇建设和义务教育工程,积极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三年来,共计投入资金2620万元,其中改造危房2万平方米,撤并农村中小学44所,新建农村中小学1所,改造了一批农村薄弱学校,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促进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中学、×××中学、××中学合并工作已经启动;××中学、××中心小学合并组建“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工作已经完成。版权所有
三是农村中小学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全县农村中小学装备计算机1159台,卫星教育电视覆盖率达到100%。率先在全省全面普及了实验教学,我县中小学实验室建设初步达到了标准化。2005年,我县又申报了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此项目将受益于全县所有农村中小学校和教学点。
四是教育质量显著提高。我们始终把质量作为教育工作的生命线,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不断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广先进的教学成果和教学经验,广泛开展了教育思想的大学习、大讨论、大宣传,举办了说课竞赛以及多种形式的教研教学观摩活动,小学的“快乐教学”、初中的“成功教育”、高中的“研究性学习”等教改活动成效显著。不断加强学校管理,落实“两项常规”,创建管理规范化学校,努力构建适应素质教育、符合课改要求的学校管理运行机制。形成了“抓管理、提质量、办特色、创名校”的浓厚氛围,促进了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明显提高。2003年以来,我县开展了一系列的“管理质量年”活动,出台了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水平评估方案》、《质量年活动评估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村小和教学点管理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的意见》、《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评估方案》、《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若干问题的意见》等文件,完善了学校管理的各项制度。2005年,我县高考二本以上上线人数458人,占报考人数的32.37%,列全市第一名。
三、抢抓机遇,促进了“两基”向两头延伸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迅速提升,我们又提出了“抓中间,促两头”的工作思路,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向“两头”延伸,大力发展幼儿教育和高中段教育,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和高中段教育。
一是学前教育多元化。我县现有幼儿园101所(其中省示范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数7221人,学前三年受教育率,城区达到91%,农村达到53.69%;学前一年受教育率,城区达到99%,农村达到76%。近年来,为缓解我县学前教育的紧张局面,推动整个民办教育的发展,我县加大了对幼儿教育的改革力度,采取积极的鼓励政策,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大力发展民办幼儿园。到2005年,全县民办幼儿园96所,在园人数3817人,基本形成了以社会力量办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相结合的幼儿教育发展格局。2004年,被评为全市幼儿教育先进县。
二是高中教育快速发展。我县现有省重点高中一所,省重点建设中学一所,民办高中一所,省示范性职业高中一所,民办职业技术学校一所。全县普通高中在校生5282人。我们采取“抓中间促两头”的办法,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打造我县教育新品牌。2003普高招生1700人,比2002年增长53.7%;2004年招生2050人,比2002年增长85.4%;2005年本届初中毕业生在小学从“五年制”改为“六年制”时分流一半读六年级的情况下,普高招生1722人,入高中阶段就读率达85%以上,达到了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要求。
三是职业教育有所创新。我县现有省示范性职业高中一所,民办职业学校一所。在校接受职业教育的人数2000多人。近年来,我县努力探索职业教育多元办学体制、弹性学制和长短结合的培训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2002、2003和2004年连续三年获全省电子电脑大赛团体总分第一名,攘括全省一、二等奖。从去年起,我县已在农村初中开始进行开设农村实用技术课程试行“绿色证书”教育的试点。
×ד以县为主”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通过多年的努力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还处于“脱贫”阶段。为了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1、进一步改革教师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特别是边远山区教师)的待遇,确保农村教育资源不流失。
2、积极争取各项优惠政策,力争有关上级教育部门主管的工程建设项目尽可能地向我县欠发达的农村中小学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