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美术校本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005年,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等部门联合了《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2008年传统民俗节日中,又新增清明、端午、中秋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并要求“教育行政部门要研究制定把传统节日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具体措施和办法,把传统节日教育纳入学校教学活动之中,推动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进课堂、进教材。要把传统节日蕴含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纳入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体系,同学生的日常思想品德教育和管理紧密结合起来”。
雅瑶中学从2005年开始自主开发并实施了《隶书》《服饰彩绘》两套美术校本课程,《隶书》的教学内容是软硬笔隶书的临摹与创作;《服饰彩绘》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成品服饰上进行彩绘设计和实物操作。这两套美术校本课程对国家美术课程虽能起到补充作用,但由于形式、内容上较为单一,在发展学生能力和素质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笔者希望把在这两套美术校本课程中积累的经验,用于继续开发、拓展、重构学校的美术校本课程,使其能够作为学校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特别是成为学生了解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的重要途径,同时补充初中阶段各学科国家课程中没有涉及的中国传统文化层面,进而加强学生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一、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的美术教学资源分类
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是饮食娱乐文化资源,第二是风俗礼仪文化资源,第三是道德亲情文化资源。可见,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蕴含的价值资源,均包含在人们熟悉的节日习俗中,我们可以由此衍生出五类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美术教育资源:
依托上述资源构建美术校本课程,既能够让学生在了解节日习俗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理解、认同、发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又能在基于节日习俗的美术作品创作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水平、人文素养,培养创新意识,达到生活与艺术相结合的目的。
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与初中美术校本课程的整合模式与课程设计
以《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7-9年级)》精神为指导,我们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与学校原有的《隶书》《服饰彩绘》两套美术校本课程进行整合、拓展和重组。
(一)构建整合模式
(二)课程设计
课题: XX节文化与美术活动
第一单元 开题活动
1.情景导入
(1)XX节的来历介绍。
(2)展示XX节图片,介绍节日习俗。
(3)小组活动讨论家乡的XX节习俗。
2.确立课题:XX节习俗与美术活动
第二单元 实践活动
(一)确定活动方案和活动准备
1.教师活动
(1)调查学生工具准备。
(2)调查学生的美术能力、写作情况。
(3)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调查和创作。
2.学生活动:自主安排分组情况(按地域分组,以便于了解各地的节日习俗)
3.学生设计调查表格(见表1、2)
(二)开展活动
1.开展调查活动:各小组进行家乡的XX节习俗与美术活动调查。
2.整合调查结果。
3.整合和开展有关XX节的美术创作活动。
4.营造氛围,布置场景。
第三单元 交流评价活动
1.谈感想:通过调查活动、美术创作、布置场景等一系列XX节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你学习到什么知识?你对XX节的认识有什么改变?你对学校的XX节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有什么建议?你会用什么方式去迎接XX节?
2.展示活动图片:把我们开展调查活动、美术创作、布置场景等一系列的XX节传统节日文化教学活动拍成照片与同学们分享。
3.介绍作品:创作相关美术作品,填写作品创意说明,向全体同学介绍所创作作品的意图。
第四单元 成果展示活动
由学生、班级或学校组织“XX节习俗与美术活动”成果展示活动,推广活动成果。
三、课程整合的效益分析
在教学活动中,笔者引导学生以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为主线,在课内、课外进行自主探究,激发了学生极为高涨的学习欲望和热情。实践证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与初中美术课程的整合,有利于学生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的各种资源,在课堂与生活中充分自主探究节日文化,回归节日文化,最终实现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知行合一。
1.以节日习俗为切入口,有利于学生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认同中国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笔者选择了春节、端午、中秋这三个大节为切入口,以节日来历、节日习俗简介、家乡的节日习俗与美术活动为教学线索,引导同学们通过调查家乡的节日习俗、习俗表达人们怎样的愿望、习俗与哪些美术活动有关等内容,从身边的节日习俗入手,发现节日习俗中的美术活动,创作与节日有关的美术作品,从而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认同中国优秀的传统节日文化。
2.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课程实施范式,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传承节日文化的主动性。在研究中,笔者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课程实施范式,引导学生通过开题活动、实践活动、交流评价活动、成果展示活动等教学单元,参与研究与学习,通过“认识节日——确立课题——学生分组——设计调查表——开展调查——整合调查结果——开展节日美术创作活动——开展交流评价活动——举办成果展示活动”等学习内容,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从理性到感性体会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从知识到生活发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寓意;从抽象到具象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习俗。同学们通过多渠道、多角度地认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从中发现美术活动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为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创作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美术作品,主动参与、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3.以美术创作为主要形式,有利于学生通过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美术创作活动,回归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生活本源。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文化美术教育资源来源于节日习俗,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以美术创作为主要形式,对学生自主回归节日习俗,关注社会生活,参与节日文化的传承有重要的意义。如春节美术创作活动的内容就涵盖了春节环境氛围设计、春节商业活动策划;端午节美术创作活动内容就涵盖了龙舟竞赛运动员彩绘服饰设计、端午节宣传活动策划、端午节宣传活动策划、端午节美术活动;中秋节美术创作活动内容就涵盖了中秋赏月会美术策划活动、中秋节商业设计、中秋节美术比赛。
关键词:民间剪纸;美术课程;扬州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新技术、新科技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造成了极大冲击,在这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新文化逐渐兴起,传统文化则日趋没落,尤其是民间美术文化更是严重缺失,这直接影响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制约了学生知识结构与综合素质的全面构成。如何将扬州民间剪纸恰当地引入美术课堂?这是当前广大院校美术教师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因为只有将民间优秀的剪纸艺术融入美术课程中,才能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扬州民间剪纸应用于美术校本课程中的必要性分析
1.促进学生正确审美观的塑造
就教学课堂而言,所谓审美教育就是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扬州民间剪纸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其传承记载了我国民间不同形式的“美”,学生通过美术课上对扬州民间剪纸的学习可以深入感受各种美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而陶冶自身情操,提高自身审美与鉴赏能力,同时具有激发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作用。
2.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完善
扬州人在立春之日剪纸为花,做成春蝶、春线、春胜等样式,从各种各样的扬州剪纸可以发现,纸上镂空剪刻是剪纸的最基本、最明显的技法,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创新,扬州人民将剪纸艺术表现形式锤炼得日趋完善。扬州民间剪纸经过长时间的改善、积累才将如此惟妙惟肖的形式艺术呈现在人们眼前,对于初学者而言,要想掌握镂空剪刻技艺必须具备足够的耐心,因此,美术教师将扬州剪纸引入课堂之前,必须培养学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让学生在学习剪纸时,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无限潜力,开发学生的心智,张扬其个性,实现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
3.有利于学生知识与思维的拓展
扬州自古民营工商业发达,是我国古代商业城市的典型代表之一,来自各地的商人在扬州汇聚,他们的到来也为扬州民间剪纸艺术带来了新的素材与活力,丰富了剪纸的表现形式,这些剪纸的不断流传为人们带来了庞大的知识量。学生在学习剪纸的过程中使得自身的知识体系与思维能力得到了拓展,有利于学生心智的启发。
二、扬州民间剪纸在美术校本课程中的应用方式探索
1.加强对扬州民间剪纸美术校本教材的管理
美术教学教材内容的设置直接影响其教学质量与效果,因此,要想实现扬州民间剪纸在美术校本课程中的应用,还应从教材内容管理入手。对美术校本课程进行开发,以教学理念的遵循为基础,制定与该阶段学生相适应的学习目标。为了保证美术教材的质量,一定要解决好教材的制定问题,做到“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学生兴趣与学校办学理念相结合,并作为教材制定的基本要素,在认真分析当前条件与学生现状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可操作性强的教材策略。教材在投入使用当中,学校应对学生使用情况进行及时调查,倾听学生意见并做出相应的改善措施。扬州民间剪纸在正式投入美术校本课程前,教师一定要将学生对剪纸艺术的兴趣最大程度地激发出来,保证剪纸艺术能够顺利进入美术课堂。
2.打破传统教学模式
与其他自然学科及基础知识学科相比,美术课程的视觉艺术特点尤为明显,其表现形式也较为多样,尽管如此,由于我国传统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教师在课堂上往往“照本宣科”,造成了美术课堂教学的单一性与机械性,使得原本应该丰富多彩的美术课变得枯燥乏味。如今,随着美术校本课程的出现,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得到了明显提高,而扬州民间剪纸艺术在美术课堂上的引进,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由于许多学生对扬州剪纸的认识只停留在“思想”层面上,很少进行过实际性的操作,因此,教师在美术课堂上对扬州民间剪纸艺术的运用一定要讲究方式,以一种愉悦的状态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剪纸艺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扬州剪纸艺术的热情。在具体课堂上,教师可以首先亲自演示,这种直观的现场示范能够加深学生对剪纸艺术的全面了解与感受,并且对于学生有最为直接的指导性影响,另外,教师在操作演示过程中,实现了师生之间的近距离讨论,不但能加深学生对剪纸艺术的印象,还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
3.强化对学生剪纸成果的管理
剪纸艺术在正式引入美术课堂之前,它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是陌生的,而学生往往对自己未曾涉足过的领域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感”,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的鼓励,定期在学生中间筛选出优秀的剪纸作品,并通过展览等方式让学生的制作成果得以展示,从而增强学生的自豪感与荣誉感,同时对其他学生造成一种激发。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竞争力,而且能增强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使得扬州民间剪纸艺术在美术课堂上发挥最大效果,最终促使我国优秀传统艺术得以传承。
如今,随着时代的更迭交替,社会环境复杂多变,众多娱乐方式的出现冲击着人们的身心发展,能够真正静下心来做剪纸艺术的年轻人少之又少,针对这样的情况,作为新时代的新主人,21世纪的年轻人更应该积极、主动地肩负起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扬州民间剪纸艺术是我国剪纸艺术的典型代表,该艺术在美术校本课程中的融入,将极大地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参考文献:
[1]周遐.民间剪纸在初中美术校本课程中的开发与管理[D].苏州大学,2014.
[2]卜加丽.普通高中剪纸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摘 要]南师大附中江宁分校初中版画社是一个以黑白木刻版画临摹和创作为基础、培养社员审美能力与人文素养为主要目标的艺术类学生社团。社团创办5年来,秉承宗旨,开展了近百次活动,成果斐然,满足了学生拓展兴趣、发展特长、全面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黑白木刻;版画社团;开设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33.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27-0005-02
南师大附中江宁分校初中版画社团是由初中在校学生根据自己对版画的喜好,自愿参与,并按照学校一定的要求组织成立的。该社是在社团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开展黑白木刻版画制作、义卖和作品展览等形式的活动,以了解版画知识、学习版画制作技能并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和展览为主的学生群体组织。
一、社团成立的背景和宗旨
(一)社团成立的背景
1.校园社团文化背景
丰富的课程设置是我校的一大办学特色,在课程的安排上,我校除了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所有必修、必选课程之外,通过积累和探索,还设置了一系列适合各类不同层次、不同兴趣、不同能力倾向学生的个性化教育校本课程。
学生社团课程在校本课程体系中独立成项,学校为有文学、艺术、体育等特长的学生开设了96个“学生社团”课程,制定了《南师附中江宁分校社团课程纲要》,明确了我校社团课程的性质是学生主体性活动课程,隶属于校学工部和团委管理,并对课程的实施和评价提出了具体要求。
2.社团成立的条件
①版画画种优势。版画是美术的四大画种之一,黑白木刻版画是版画中制作性较强的画种之一,是在木板上以刀刻出反向图像,再用黑墨(或单一墨色)印在纸上欣赏的一种版画艺术。[1]制作过程融绘画、刻制、印刷为一体,具有独特的刀味和木味,画面高度概括、对比强烈。同时,作为一种绘画和工艺有机结合的绘画形式,在画、刻、印的制作过程中凸显了动手和动脑的创造性思维特征,比其他画种在学生动手动脑方面的训练有更明显的独特作用。另外,黑白木刻作品具备复制性的特点[2],便于参赛参展、发表出版、赠送交流,相比其他画种在交流功能上具备一定优势。在初中成立版画社团,围绕黑白木刻版画开展各项活动,对于促进学生动手动脑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与文化遗产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传承我国民族文化技艺、形成我校艺术教学特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②良好的学校艺术氛围和坚实的学生基础。我校在美术学科建设和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上具备一定的经验及优势,有着良好的艺术教育传统和氛围。尤其是我校九年一贯制一体化艺术课程实践活动的付诸实施,《纸版画》和《橡皮刻》校本课程已在小学阶段开设,《黑白木刻》选修课的开设在初一年级和历年的夏令营活动中也已成为常态。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喜欢版画并已掌握了一定的版画制作技能,创作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有很好的基础,他们可以成为组建初中版画社团的骨干力量。
③软硬件条件成熟。我校的《黑白木刻》选修课2008年9月就已在中学开设,目前拥有专业版画工作室和印刷室各一间(面积130㎡左右),配备了铜版印刷机、工作台、墨台等相关专业设备,选修课的课程体系设置相对成熟并有一定的开设管理经验。指导教师为校美术专职教师,版画专业,区美术学科带头人,在美术教育教学方面颇有研究,尤其擅长版画教学,多次开设市、区公开课《版画》,面向全市美术教师介绍过我校版画校本课程的教学经验。这些都为我校初中学段组建版画社团、开展各项活动提供了坚实的软硬件基础。
(二)社团成立的宗旨
版画社是一个以黑白木刻版画临摹与创作为基础,培养社员审美能力与人文素养为主要目标的艺术类学生社团。主张“严谨、趣味、美感”,旨在让社员通过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的尝试,独立完成版画刻印的过程,形成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版画作品的同时,用刻刀雕琢梦想,体验美术活动乐趣,提高美术素养,促进我校学生身心素质的和谐发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社团口号为:“刻出你的梦想,印出你的特色,用画面营造美丽世界。”
二、社团活动开展实践过程概述和活动案例
(一)前期准备
(1)2012年5月开展了抽样问卷调查活动,调查了40名初一、初二学生对黑白木刻版画的认识情况及学习兴趣,研究版画社团成立的可行性,为社团活动的开展提供基础资料。其中:听说过黑白木刻的学生占82.50%;见过黑白木刻作品的学生占52.50%;了解黑白木刻基本知识的学生占27.50%;愿意学习制作黑白木刻的学生占75.00%;愿意选择版画选修课程的学生占85.00%。调查结果表明,在我校初中部组建版画社团是可行的。
(2)与2011~2012学年初一版画选修课中的热爱木刻版画的学生骨干成员,共同起草了建立初中版画社团的申请。在申请中详细列明了社团成立的宗旨、组织形式、活动内容及运行机制等,递交学校学工部和团委并通过了审核。
(3)整理版画工作室、印刷室、工作台、墨台、晾画架等相关设备,添置版画印刷机、拷贝桌、油墨、滚筒、清洗剂等设备和工具材料。
(4)根据问卷调查获知的基础资料和社团活动的宗旨,搜集资料,总结之前开设的初一《黑白木刻》选修课经验,完成对《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木刻教程新编》等书籍的阅读,制定社团年度活动计划,整理活动方案和课件。
(5)2012年9月在校社团“课程超市”招募社员活动中,招募首批社员29名,其中初一学生12名,初二学生17名,社团活动时间为一学年,社团正式成立。同时,社团的成立得到了校学工部、团委和初中学部的大力支持,为版画社团提供了部分活动经费。
(二)开展的主要活动
版画社团每周活动一课时(每周二下午第八节),一年为一周期。社团成立5年间,任命了5任社长,只有社员166名,开展了近百次活动,主要活动内容如下。
(1)开展作品赏析和制作活动。通过开展经典黑白木刻作品赏析活动,让社员了解学习版画创作的意义和方法,感受版画作品的美,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养成珍视优秀民间美术与文化遗产的态度。通过开展作品的临摹和创作活动,让社员掌握了黑白木刻制作的基本技法和表现语言,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社团自成立以来,形成学生优秀作品500余件。
(2)举办学生作品展和作品义卖活动。依托于学校每年5月份文化艺术节的活动平台,每年举办一次学生版画作品展和作品义卖活动(义卖所得款项委托校团委捐与社会公益组织),在展示社团优秀作品成果的同时也扩大了社团的知名度。经过数年的摸索与发展,版画社团组织的此项活动已成为我校艺术节上的传统保留活动,深受我校师生和校外同行的好评及肯定,并被多家媒体报道。
(3)参加各级各类绘画比赛活动。社团成立至今参加区级以上比赛12次,先后获得首届市十佳中学生社团、市优秀中学生社团和校精品社团称号,社员在国家级、市级、区级绘画比赛中获奖28人次,社员通过创作原创作品参赛,既锻炼了动手动脑的能力,提高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增强了自信心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4)开展对外交流活动。社员在形式多样的对外交流活动中,分享自己的活动经验和社团成果,在扩大影响力的同时也开阔了视野。
(三)社团活动开展典型案例
活动主题:组织社员参加“成长的历程”南京市青奥主题绘画比赛
活动时间:2014年3月~2014年5月
活动目标:参加市级绘画比赛并获奖
活动形式:版画作品创作
1.活动过程
①利用社团活动课时间集中辅导作品草图的设计。
②开展参赛木刻版画作品的制作活动。
③多次开展作品的印刷活动,选取其中优秀的作品参赛。
④记录作品创作过程中的图片及影像资料等过程性资料。
⑤对本次活动开展总结,包括肯定社员参加比赛、刻制作品过程的艰辛,对作品制作成败的点评,得失的总结等。
2.活动成果
①社员孙萌等6名学生获一等奖,社员沈圣雨、芮正恒获二等奖,社员陈祺菲等9名学生获三等奖。
②南师附中江宁分校获优秀组织奖,指导教师金祎获优秀指导老师。
③获奖学生孙萌、指导教师金祎作为获奖学校代表领奖。
④社员通过本次原创作品参赛活动,掌握了一定的黑白木刻制作技法,创作了优秀的版画作品,培养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强了自信心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满足了他们拓展兴趣、发展特长、全面进步的需要。
三、开展社团活动取得的主要成果
社团成立5年以来,形成500余件优秀作品,编撰了《学生版画作品集》和校本教材《黑白木刻入门》,社员在国家级、市级、区级绘画比赛中获奖28人次,先后获得南京市十佳中学生社团、南京市优秀中学生社团和校精品社团称号,多次举办版画作品展和社团义卖活动,被不同的媒体报道,并与国内外多所学校进行交流,在校内外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同时,探索和构建了可行的、适合初中学生的社团活动课程体系,既有益补充和实践拓展了现有的国家美术课程设置,也满足了学生拓展兴趣、发展特长、全面进步的需要,促进了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实践证明,初中版画社团成立5年来,规章制度完善、组织健全、社员稳定、自主管理、活动形式丰富,为社员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充分体现了学生社团的特色。在社团活动过程中,社员学习兴趣浓厚、反响热烈、参与度高,形成的作品数量和质量都不错,活动成效显著。初中版画社团的成立和实践是可行的,适合我校初中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是对我校初中美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在实现中学生的素质教育和丰富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关键词】 初中美术 教材 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8(b)-0167-01
美术教学应该根据自己学校的学生具体情况而适度调整。美术教材,一般只是针对绝大多数的地区的情况而选编,难免会存在着不足,有的章节适合城市,有地更贴近于农村。在具体的课堂教学的使用过程中,需要教师根据本校当地的情况和和学生的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美术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改换、增减内容。在教法的选用和课程的设计上,以学生为本,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当地人文资源,特色本土文化资源。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处理美术教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1 巧改美术教材,激发学生美的感悟
如今,教育环境呈现多元化,教育对象变得复杂化,当前的新课改实施的如火如荼,美术课程教学内容,到方式方法评价在不断地改革。美术教师会发现,按部就班地上一节课下来,教给学生不少东西了,自我感觉学生应该都听懂学会了,但是,实际上学生一无所获,学生对艺术并没有从内心对之产生美,更不能演绎到生活中去,原因就是按照教材的内容,并不能激起学生对美的感悟。笔者结合这种现象,根据时代的变化和新课标的精神,巧换美术教材内容,使相关素材更加贴近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对美的感悟。
如,人教版美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平行透视、成角透视作图法》一课时,笔者将例子变为距点法室内景作图,让学生到讲台上能够亲自体验目测的感觉,画出方体在视平线和视中线的不同位置的透视现象,掌握立方体成角透视图的画法。再如七年级美术初中人教新课标《流光溢彩》一课时,这一课实际属于对上一课时《瓷器风韵》的呼应。但是,这一课对于初中生来说,会有遥不可及之感。笔者在教学中并没有多讲。对于《瓷器风韵》一课时,笔者将这一欣赏课进行教学创新。笔者将知识了解延伸为绘画制作课。让学生课前收集废的瓶罐,课上通过学习加工瓶罐表面,课下美化自己的瓶罐、上釉,让学生体验艺术,感知我国瓷文化艺术传承价值,张扬我国传统美术文化的精髓。
2 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艺术美感
新课标强调,初中美术教育,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同时指出,教材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具体适当的教学情境。主要是考虑不同地区文化积淀和氛围对学生的影响不同,以此为平台,教好教材。
如人教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第二课《徒手画校园》,对于新入学的初一新生来说,本课设在第二课,学生对于新的校园环境,并没有完全的了解,这样在不完整的感知基础上的作画,明显是缺乏素材的作品,不能更完整地体现出艺术的美。笔者对此进行了改变,变为《我爱我家》主题的绘画活动。由于家是学生最熟悉不过的场所了。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个个认真的将自己熟悉的,最喜爱的家画在纸上,呈现给大家。让学生在画的过程中,感受生活中点、线、面独特的艺术语言及艺术魅力。通过自己做的画,笔者让学生思考:在点、线、面的运用中主要会出的不同形式,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点、线、面的基本定义和运用,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力和造型表现力。
3 充分利用活动,培养学生美术设计能力
美术教材随着新课标的出现,也再不断的完善,不断地体现出美术课的人文性。美术教学光停留在教材上,就会限制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笔者在美术的教学过程中,切实根据人教版教材,结合甘肃省临夏市的地域特征,结合我校师生具体情况,灵活处理教材,有针对性地尝试,编出适合我校的校本课程,贴近并丰富学生的生活,,在学校的综合活动中,贯穿美术教育。
如,我校举办的美化净化校园的全校活动中,笔者在美术课让学生绘制图标,做美术海报系列。引领学生将美术知识与校园生活装饰实际相结合。学校对于每一期的班级黑板报非常重视,计入班级考核。笔者借此契机,将教材中美术字的书写到报头设计、版面分配的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以某一期的班级黑板报设计为任务,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由于存在竞争性的评比,存在为班级的荣誉争光,学生学习积极主动,课下,同学们不用留作业,都纷纷自主地进行板报设计,美术知识在活动中得到了有效的运用,大大提高了的美术设计能力。
对教材的灵活使用,并不是要一味删减知识内容,更不是要实施无教材授课模式。对教材知识的删减,要结合学生实际和校本文化特点,从美术学科本位出发,切合学生实际,因地制宜和因材施教。掌握美术知识与技能,对学生进行生活美术教育,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从学以致用的角度激发学习动力。
参考文献
[1] 段鹏.开放的艺术及其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卓以玉.“以科学为基础的美术教育”实践[J].中国美术教育,1994年03期.
[3] 苏宙.美术教育中的审美能力培养[J].发明与创新,2005年06期.
一、了解学生心理,激发学习兴趣
在中学美术教育中,尤其是农村学生,对美术没有任何概念、兴趣,首先要激发农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兴趣是美术学习的基本动力之一,教师应充分发挥美术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呈现形势和教学方式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在实际训练中,组织不同的学生练习不同难度的绘画部分,以适应不同素质的学生,因材施教。这样,学生也会喜欢在课堂上画一些东西,我们应该多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思维表现特点。美术是学生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种表现。需要对事物的认识表达时就有画画的冲动,看到有感染力的作品就会受到鼓舞。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引导好学生,激发其热情。例如:在初一学的《手绘线条图像的表达》这一课上,教师要求学生按照教材中描绘的物体进行临摹时,有的学生并没有按老师的要求去做,而是凭着记忆用线条描绘生活当中的一些事物,如:吃饭的盒子、文具盒、学习用具等,当我们看到学生有这种行为时,应积极给予鼓励,这说明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发挥作用了,不管学生画得好还是不好,这样,以后在课堂上,学生的画画欲望就会与日俱增。然而,如果老师不当回事,甚至认为没有按老师的要求作画给予批评,那学生萌发出来的天性肯定会被抹杀。因而应该给他们创作自由,让学生从兴趣开始,可以先画自己喜欢的,兴趣往往会产生“阶段性”的成果,我们要把握好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及时地给予表扬和肯定,再画教师布置的作业,使学生不断进步。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心理,正确的引导,才能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效率
因为农村教学条件的限制和教师水平的差异,使农村的美术教育参差不齐。美术教师的个人意识也有差异,学生眼中的世界,描绘的水平绝对不可能和成年人一样,因为他们所表现的视觉形象多半是直觉与想象的综合,只有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提高,才能渐渐地使其变为直觉与理解的再现,才有可能变为主动的再创作。因此,在课堂教学当中也不能以太高的准则来评价学生。而是看在画中是否真实反映了学生的内心感受,是否有独特、新颖的表现。学生如果有良好的表现,教师就要多给予肯定和表扬。美术教学能相应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无论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等,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要使美术教学发挥这种促进作用,必须转变教学观念,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了解其特点以提高教学效率。
三、自制乡土教材,重视校本课程
农村美术教学应开发农村当地美术课程资源,自制乡土教材,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补充一些学生愿意学习的、有特殊兴趣的内容,淡化说教痕迹,引导学生把美术学习与生活经验、周围环境相联系,如:野外写生、农作物手工艺术制作、民间剪纸、变废为宝等综合实践。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灵活运用各种材料,探究各种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