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疗废物施救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危险因素;职业损伤;急诊科;护理人员;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 R4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9-0112-03
急诊科是危重症患者的重要救治场所,在实施抢救过程中,急诊护理人员难免会接触到患者的体液、血液以及各类化学消毒剂等,常需要在患者还未完全确诊前就要投入抢救工作,存在很大的潜在职业性损伤危险,如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薄弱或者防护不当,容易导致各类职业损伤[1]。2012年,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相关部门对护理学科专科护士就职业危害防控作了相关支持研究,本文现就护理人员常见职业危害以及防护措施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1年3月~2013年2月我院急诊内科护理人员38名作为观察组,年龄22~35岁,平均(27.3±4.1)岁;工龄 2~13年,平均(6.2±3.3)年,10年6名;主管护师4名,护师9名,护士25名。同时,同期选择内科、外科、儿科和妇产科38名工作年限以及职称相当的护理人员作为对照组,年龄22~33岁,平均(26.6±4.3)岁;工龄2~12年,平均(6.1±2.9)年,10年5名;主管护师4名,护师9名,护士25名。两组护理人员按照工作年限以及职责配对,且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自制问卷全面调查并统计两组护理人员的职业损伤情况以及职业危害因素,同时针对职业损伤类型以及职业损伤因素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统计分析防护效果。
1.3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职业损伤情况:睡眠障碍率、针刺伤率、职业性腰背酸痛率。分析观察组急诊护理人员的损伤因素,包括化学损伤、物理损伤、生物损伤以及心理因素四个方面。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职业损伤情况比较
观察组护理人员的针刺伤发生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睡眠障碍以及职业腰背酸痛等损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见表1。
2.2 急诊护理人员损伤因素
观察组护理人员的损伤危险因素主要分为物理损伤、化学损伤、生物损伤以及心理因素,其中物理损伤占主要地位22例(57.9%),其次为心理因素6例(15.8%)。见表2。
3 讨论
3.1 急诊护理人员职业损伤危险因素
3.1.1 化学因素损伤 主要包括化学消毒剂以及细胞毒性物质因素两类。急诊科护理环境相对封闭,空气流通性较差,而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需要接触大量的化学消毒剂,如含氯制剂、戊二醛、过氧乙酸、甲醛等。这些药物通过皮肤黏膜、呼吸道以及消化道等吸收,对机体产生慢性危害,如长期吸入还可导致中毒,引发呼吸道疾病、头痛、皮肤过敏等[2,3]。此外,化疗性药物对护理人员也存在较大的潜在威胁。例如,目前临床广泛应用抗肿瘤化疗药物进行治疗,这些药物可杀伤或者抑制癌细胞,但同时也对正常组织细胞有一定的损伤作用。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过程中,长期间接或者直接地接触到这些药物,将对人体造成一定的损伤。此外,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需要进行大量的临床用药配置以及注射等工作,与各类药物接触,对人体具有一定的不良影响。长时间接触各类药物可能致畸、致癌、女性月经不调、不孕不育甚至流产等[4]。
3.1.2物理因素损伤 ①电离辐射:相关研究表明,小剂量频繁接触或者大量接触放射线均对人体具有致癌或者致畸作用。急诊科患者往往因病情危重而需要进行X线片、CT以及介入治疗等,尤其是经常需要进行床旁X线片检查,使得协助摄片的护理人员长期受到放射辐射。护理人员在X线、激光及同位素等放射性元素和各类医疗器械的辐射环境中,可能导致护理人员的造血功能低下、神经功能紊乱、月经功能紊乱、生育功能降低、胎儿畸变甚至诱发肿瘤等[5]。此外,由于急诊科患者较多,人员流动量较大,常需要采用紫外线照射对治疗室、换药室以及病房等进行空气消毒,辐射引起光化学反应产生臭氧,而吸入臭氧过多可导致中毒等[6]。②噪声污染:急诊抢救常存在各类噪声污染危害,例如救护车鸣音、呼吸机、X线机、洗胃机、各类监护仪器、患者的以及家属吵闹等,均可产生大量的噪音。据相关研究表明,噪音强度在50~50 dB时,即可干扰人体,甚至会产生吵闹感。实际上,急诊科护理人员常处于噪声强度在90 dB以上的环境中,容易引起耳鸣、头痛、听力下降、睡眠障碍以及情绪低落等不良症状,引发人体心血管、内分泌以及听觉系统等发生不良生理变化,进而导致护理人员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反应迟钝以及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甚至可能降低其语言清晰度。若过长时间处于这种高噪声环境下,可能导致噪声性耳聋[6-8]。③锐器伤:锐器伤是医院护理人员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本组锐器伤占物理性损伤的54.5%。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约有87.5%的护理人员曾有过院内锐器伤经历。导致锐器伤的主要原因是相关的工作行为不规范,如肌注、静注、抽血等,此外,个人的不良操作习惯也是引发锐器伤的原因,最常见的有徒手掰安瓿或者在结束抢救以后清点使用过的废弃安瓿时不够细致,导致意外锐器伤。锐器伤导致的职业性血源性传染病所具有的危险性远比皮肤接触或者黏膜接触等更大[7]。此外,在对患者进行药物注射时,尤其是对躁动或者情绪激动前且不愿配合的患者实施注射或者拔针时,由于患者挣扎、反抗等,容易抓伤护理人员和引发锐器伤。④意外损伤:急诊患者较多,护理工作强度大,工作频率较快,容易造成各类意外损伤。例如在搬运或者护送患者过程中,为争取抢救时间,往往容易因跑动过快造成肌肉拉伤或者扭伤等,长期输液室下蹲过久、突然改变等均可能引起椎间盘突出、颈椎病等。
3.1.3 生物因素损伤 急诊科患者较多,流动量大,且病情较重,大多数患者的病因不明,所患病种不明。护理人员长期与患有各类疾病的患者接触,存在较大的职业性疾病危害。如接触存在严重的开放性损伤、不明原因的毒物中毒、濒临死亡以及传染疾病患者等,均可引起生物性损伤。急诊常需要争分夺秒地施救,时间紧迫,护理人员往往来不及进行自我防护就要投入到抢救工作中,进行各类气管插管、洗胃、吸痰、静脉穿刺以及止血包扎等,将不可避免地接触到患者的血液、排泄物、呕吐物以及伤口分泌物等,这些都将增加护理人员的感染率[9]。此外,院内空气污染、人员流动也是促进微生物传播的重要因素。另有部分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不强,或者存在侥幸心理,在操作过程中不佩戴手套、口罩等,都将增加感染风险系数。
3.1.4心理因素 急诊科的护理工作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工作量非常大,加之各类新医疗技术、仪器设备、抢救治疗手段等的使用,都给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人员大多存在较大的工作压力,护理人员产生疲劳、紧张、睡眠障碍等,导致工作质量以及生活质量均显著降低[10]。此外,急诊科的突发事件较多,护理工作繁重,而在抢救过程中,往往会因各种因素导致医疗纠纷,这些都给护理人员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导致护理人员情绪低落,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患者及其家属往往情绪不稳定,尤其是护理人员在值夜班时,由于护理人员相对较少,如果急诊患者较多,护理人力资源紧张而未及时向患者及其家属充分解释治疗原则,而是按照先重后轻、先急后缓的原则施护,难以完全兼顾,部分患者及家属往往不理解,容易引起护患纠纷。部分家属过于冲动,辱骂甚至殴打护理人员,不仅威胁护理人员的人身安全,且将给护理人员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
3.2 防护对策
3.2.1 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树立护理观念并规范护理操作行为对防止护理职业危害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院所有患者的体液、血液等,无论是否有感染性,均应采用各类防护设备尽量屏蔽,以减少护理职业暴露的危害性,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以及医护人员的安全。在实施护理服务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自觉采取相关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手套、穿隔离衣等,同时,养成护理操作前后洗手的习惯。此外,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并严格执行消毒隔离规范,保管好各类物品。所有医疗废物均按照相关标准分类管理并作明显的标志。建立并完善职业暴露报告制度,积极为职业损伤护理人员提供经济以及制度方面的支持,同时也便于总结常见职业损伤及高发环节,有利于医院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于可疑感染,应立即上报并进行早期预防,同时建立个人健康档案,以实施跟踪检查,避免感染发展[11,12]。
3.2.2加强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教育 提高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是有效预防急诊科职业危害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医院管理者应重视并充分认识到急诊护理工作中潜在的职业危险,并竭尽全力完善相关的急救设备以及防护设施,为医护人员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同时,还应建立健全职业暴露的上报体系,积极开展和改进防护措施,全面降低职业感染风险[9]。并应加强对急诊科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以及自我保护意识,加强自身预防性的防护措施。指导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过程中积极地调整自我的心态,并严格按照护理操作程序施护,沉着冷静地面对和处理各类问题,避免不必要的损伤,而将危害降至最低。
3.2.3 化学性危害的防护 应严格护理操作规程,并合理地使用各类防护用品。并应加强消毒剂的规范化管理以及使用,避免因消毒剂泄漏或者使用超量导致职业危害。同时,在接触化学消毒剂时,必须佩带手套和口罩,必要时还应佩戴眼罩,避免消毒剂溅入眼内或者腐蚀双手。在对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进行洗胃时,相关护理人员应戴手套、棉口罩以及围防水围裙等,避免接触患者的分泌物、呕吐物以及血液等。同时,还应经常开窗通风,严格消毒杀菌工作,以维持室内的空气流通,避免发生感染。
3.2.4 物理性危害的防护 应加强物理性危害的防护,尽量避免接触X线照射。当开启紫外线进行照射时,护理人员应立即离开,且切勿直视紫外线光源。结束消毒后,应及时开窗通风。在护理过程中,应正确处理使用过的缝合针、注射器等锐器,以免发生锐器伤。如发生锐器伤,应立即挤出少量的血液,并用0.5%的碘伏清洗伤口并包扎好,同时应尽早进行抗体检测。如果所接触的患者患有乙型肝炎,应在24 h内及时肌注100~200 U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并皮下注射10~20 μg的乙型肝炎疫苗。需减轻噪音污染,尽量选择功能好、噪音较小的仪器设备,定期为各类转运床、推车以及轮椅等的活动部件涂抹油,以减少摩擦声。
3.2.5 生物性危害的防护 首先,应加强消毒隔离工作,在治疗传染病患者时应严格落实隔离措施,以确保护理人员的安全。并应合理地组织护理工作,对于存在传染风险的患者,应按照相关规定安排专职医护人员予以治疗和护理,避免安排存在手部外伤、呼吸道感染、皮肤疾病以及免疫力不强的医护人员参与护理。严格护理操作规范,佩戴好相关的防护物件,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加强隔离和消毒工作。对于不配合医护工作的患者,应做好相关的防护措施,以免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刺伤、抓伤护理人员,引发血液传播感染。
3.2.6 心理危害的防护 加强各级、各类安全培训,以完善医护工作者职业防护措施,并全面推广标准预防。强化对急诊护理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以及应对能力的培训,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及心理咨询等,并普及心理卫生知识,确保护理人员能保持愉快、健康、积极向上的心境。可定期组织医护人员交流抢救心理感受,或者组织开展一些娱乐活动等,使医护人员身心放松。尝试开展护患双方角色互换活动,使患者与医护人员相互理解、相互体谅,减少护患纠纷,从而缓解护理人员的心理疲劳[13]。同时,护理人员应加强自我调节,维持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以及人际关系,全面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以及专业技能,减轻自身心理压力,并缩短弯腰的时间,减少职业性腰背酸痛的发生率。护理人员应培养和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够从容地处理各类故障及护理问题等。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并加强心理承受能力,树立良好的服务观念、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投入工作。同时,应加强自身锻炼,并多进行有氧活动,不断提高身体素质,并增强自我抵抗力,保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并正确地面对和处理工作压力。
总之,急诊科护理特殊性较强,存在大量的职业损伤危险因素,应加强对急诊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教育及培训,严格相关规章制度以及技术操作规程等,改善医护工作环境,提高护理人员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加强危险因素防护,有效控制职业危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黄彩云. 浅谈急诊护理人员职业危害的防范[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6):567-568.
[2] 贾美玲,王静. 浅谈急诊护理人员职业安全防护[J]. 吉林医学,2011,32(23):4923-4924.
[3] 马振梅. 急诊科护理人员职业危害的原因及对策[J]. 实用全科医学,2008,6(3):294.
[4] 袁曼萍. 急诊科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与防护对策[J]. 中外健康文摘,2011,8(10):290-291.
[5] 张新征. 急诊护理人员职业危害原因分析及防护措施[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33):74-77.
[6] 王娜. 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J]. 中外健康文摘,2009,6(33):16-18.
[7] 任明香. 急诊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与防护[J]. 中外健康文摘,2010,7(3):177-177.
[8] 祁康宁,康慧清,刘东军,等. 急诊科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危害因素与防护对策[J]. 中外健康文摘,2012,(32):290-291.
[9] 王亚娟. 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范[J]. 中国实用医药,2010,5(36):259-260.
[10] 朱松. 浅谈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范措施[J]. 医学信息,2011,24(2):297.
[11] 王爱丽,叶凤丽,卢琳琳等. 急诊科护士职业性损伤危险因素分析与防护措施[J].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7):1286-1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