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校本课程的开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启动阶段:改革家与发起者
变革的启动过程是为了变革的推广与实施所采取的动员方式和计划过程。变革启动阶段所面临的主要领导困境,是在进行革新之前就寻求大多数人的同意还是一开始就自行决定。[3]如果领导炮制的愿景仅仅是纸上的东西,当大多数人都不理解,而领导未能为自己的观点辩护或坚持,仅采取肤浅的谈论而不是有根据的咨询和行动时,这一愿景并不会得到发展。
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要遇到这样的问题:创新性的观念(外来的思想)要与学校现有的文化、习惯产生碰撞,进而产生抵制与消解,学校教师不愿意理会或者不想理会关于变革的事宜,部分教师犹豫不决或存在困惑,只有很少的人能够接受并愿意追随。面对此种情况,校长应凭借自身的学术智慧与专业特长,不断地在教师群体中发展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用改革家的勇气与决心,承担起变革发起者的角色与责任。
(一)“唤醒”——引起变革共鸣
教师课程改革意识的唤醒一方面有赖于课程改革方案与构想的清晰程度及合理性,另一方面要靠校长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整体性、全方位的培训。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之初,校长意识到仅仅一次的培训并不能够唤醒全体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意识与热情。为此,学校利用假期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理论培训与学习,并为教师布置了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专项作业。时至今日,有些教师回忆说,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与理解确实是从那一个假期开始的。事实上,集中的理论培训与学习使广大教师经历了一次头脑的风暴与思想的涤荡,唤醒了教师最初的课程改革意识。但是,我们需要认识到任何一次课程变革都不是等待全体教师高涨热情的到来,而是在持续推进与“做”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师的理解与认同度,此时真正的“唤醒”才刚刚开始。
(二)“卷入”——激起研究热情
建立核心的研究团队有效地保障了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启动。经过了一个阶段的集中培训与学习后,学校将部分学科的骨干教师以及学校的课程主任、教学主任组建成研究团队,将重要的职责赋予这些支撑整个课程开发的“关键人物”。他们在学科教学领域中具有一定的学术权威,能够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职责和权力的下放有助于他们意识到自身的责任,从而激发起他们参与研究和变革的极大热情。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启动阶段,这些被“卷入”的关键人物成为了校长这个课程改革发起者的最初的同盟。
二、推行阶段:推动者与扶持者
校本课程开发的推行阶段就是要有计划地把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方案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将实施方案与教师更广泛地联系起来,吸纳更多的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后续的深入实施做好组织、思想和资金的保障。学校的课程领导团队在这一阶段也逐渐扩大,从最初的校长或者学校的领导班子扩大为已经融入了“关键人物”的课程领导团队。课程领导内涵的丰富,决定了校长角色由最初的改革家与发动者转变为校本课程开发的推动者与扶持者。
(一)权力下放,自主驱动
为了保障校本课程开发的专业化水平,学校组建了各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团队,赋权增能,实现了学科的自主发展。学科团队的建立标志着广大学科教师在同伴互助的基础上展开了课程研究与开发。同时,学科主任实施对本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直接对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确定各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路与方案。学科研究团队的成立无形中更广泛地吸纳了一线教师来参与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形成了以学科课程委员会为核心的新一层级的课程领导,为广大教师直接参与变革提供了足够的基层组织保障。
(二)研培并举,多元沟通
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信息要经过自上而下、由局部到全体的传递与共享。信息沟通的方式是多元的,包括文本上的,如学校文件的下发,同时也包括会议、沙龙、培训等多种形式。在校本课程开发的推行阶段,学校一方面组织广大教师深入学习实施方案,另一方面主要是依托学校的教研活动,将研讨与培训紧密地结合起来,将校本课程开发与自身的教育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使广大教师意识到校本课程开发与实际的教育教学具有极强的关联,打开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路,推进教师的持续学习,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全面实施提供思想上的保障。
(三)资金扶持,适当激励
适当的激励能够唤起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与信心。学校设立了教师科研基金,鼓励教师深入研究并提供资金保障,为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创设良好的环境。获得专项基金支持的教师能够进一步引领、带动具有相同研究兴趣的教师共同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与此同时又孕育了新型的研究团队,使更多的教师以多元的身份和形式参与课程变革,不断实现其作为课程领导者的角色与价值。
三、实施阶段:协调者与促进者
随着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入实施,原有的课程体制与新课程存在的矛盾日益凸显。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校长、学科主任和教师所经历的角色转变。校长作为最高一级的课程领导者更多地成为了变革的协调者和促进者,而学科主任和教师更加自觉、理性地参与到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来。让教师有能力、有动机、有条件在变革中参与研究与反思,已经成为课程领导在本阶段的使命。
(一)转变制度,确保落实
随着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入展开,学校发现原有的课程制度遇到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比如:一些校本课程的实施需要相对集中的课时,新增加的校本课程可能会占用学科课程有限的课时安排;校本课程的定期研发与学校原有教研活动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如何提高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教师的研究质量等。这一系列问题都会引发学校课程制度、教研制度的变革。此时校长适时大胆引入学校课程制度的变革,提高制度对于改革的适应度,从而将变革引向深入。
首先,学校将传统的固定的课时制度改变为长、短课时相结合的弹性制度。课时制度应该为课程内容的需要服务,传统的课时制度保障了学科教学的统一性,但忽视了学科的独特性以及不同课程形态的差异性,无法满足校本课程实施的需要,而弹性课时制度通过设立长、短课时,能够满足不同课型的需要,能够为某些校本课程的整合实施提供相对集中且较长的课时,从而保障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其次,学校将教研制度转化为研修制度。传统的教研制度更多地指向常规教学的备课活动,并没有为广大教师提供针对某些问题的专门研讨时间,而且多数是以集体讨论的固定形式进行,缺乏教师的内省与反思。为此,学校将传统的备课制度与教师专业发展制度结合起来,规定了每月两次的教师专业发展日,开展了一系列的校本研究活动,也为教师的个人反思预留了时间与空间,真正实现了教师的内外兼修。
(二)跟进督导,提高质量
在实施阶段,更为现实的问题是如何确保校本课程开发在各学科范围内均衡发展。各学科原有的发展基础是不同的,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其研究的深入程度与课程开发的质量也是各有差异的。对于每一个开发校本课程的学科或者教师来说,他们更需要的是来自实践方面的指导。为此,学校专门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督导委员会,督导委员会主要由校长、学校的课程主任以及学科主任组成,定期参与所负责的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研讨,并给予教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督促各学科组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入展开。
在变革的实施阶段,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入推进遇到了来自制度上的阻力,同时也遇到了来自研究团队自身的压力,而问题的解决与缓解,需要来自制度上以及组织上的有力的革新与改善措施,这些进一步彰显了课程领导对推进变革的决心与执行力。
四、成果阶段:评价者与推广者
评估一直是课程改革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课程领导在评估阶段,一方面要全面总结,整体评价,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广学校课程改革的成果,成为学校课程改革的评价者与推广者。
(一)关注多元视角,全面评价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
全面、客观地审视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需要借助一定的评价方法,动态地把握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个过程。学校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评价始终坚持学生发展评价与教师发展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即:一方面,通过观察、测量来评价校本课程作用于学习者身上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另一方面,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评价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所经历的发展和成长。同时,校长也将校本课程开发过程性评价与成果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各学科课程开发委员会建立了本学科课程开发档案,定期记录研究日志。学校鼓励各学科开发具有特色的校本教材,将优秀案例汇编成集,从而提高了学校研究成果的水平与档次。
(二)搭建交流平台,积极推广校本研究成果
高质量的成果代表着学校和学科较高的课程开发水平和研究能力。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成果总结与推广的过程中,应遵循实效性强、具有可操作价值和成本低的原则。学校确定了研究发表制度,每年定期召开学校的研究发表会,通过该项制度为推广校本研究成果搭建平台,使教师能够分享在实践中生成的经验与智慧,提高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精品意识,提升学校整体的科研能力与水平。
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历程告诉我们,学校的变革成果与变革的过程同样重要。学校在变革的历程中,要善于总结、提炼高品质的学术研究成果,提升学校科研与课程变革的实际效率,通过成果的继承与发扬,进一步传承学校变革的精神与旨趣,从而实现变革的可持续性。而课程领导者要为课程变革的评价提供导向,为成果的分享与推广提供支持与帮助。
透视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全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学校的课程领导内部结构上呈现出了多层级化的发展态势,即除了校长以外,学科开发主任以及随着课程开发深入推进所涌现出的学科骨干教师,形成了多元力量的课程领导群体,从整体上提高了课程领导的能力。内涵的扩展决定了课程领导在校本课程开发的4个阶段所经历的角色转化,以及因此而表现出的不同的领导策略,其核心在于不断通过权力下放与监管指导相结合,为教师广泛、持久地参与学校课程变革提供思想、资金和组织上的保障,从而推动课程制度的重建,使课程变革持续、全面引领学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靳玉乐,董小平.论学校课程领导的范式转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4):44-48.
我校为三至六年级开设了中国陶艺校本课程,目的是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欣赏、参观、创作、游戏中建立起质朴的泥土情怀,激发爱祖国、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在探索中国陶艺的文化、历史的过程中,感受泥与火的生命意义,受到中国文化与艺术的陶冶,提高艺术鉴赏力;在学习、实践、创造中发展多元智能,提高综合素养。
中国陶艺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具有以下意义。
1.有利于知识文化的积累与深度探究
陶艺中的成型技法主要有手捏成型、泥条盘筑、泥板成型、拉坯、注浆等。在新课程中,陶艺教学已被小学劳技学科和美术学科列入教材内容,涉及到陶艺工艺中的全部成型技法,在技法学习的同时进行人文、美育、中华民族传统教育,本身就是很好的教材。但是考虑到学校的教学条件和陶艺相关技术的难度,以及教材的普及性,教材只将陶艺定位在“泥工”,对成型后的烧制环节只作为了解内容,将拉坯工艺作为选学内容。另外由于教材体系的限制,属于劳技课的陶艺教学集中在三年级及四年级第一学期,而美术教材也仅是在每学期设置了一个相关内容,对陶艺中的中国文化不够突出。我们学校的中国陶艺校本课程以“知识对接心灵”为理念,以北京版小学劳技教材和美术教材中的泥工部分为基础,将小学阶段的全部泥工教材抽出来进行整合,并扩充了拉坯和校外实践等内容,在三至六年级每学期都安排了一定的学习内容,达到知识技能逐渐积累、文化艺术逐渐渗透的学习效果。在课时安排上,与国家课程整合,将割裂的内容按单元分阶段集中授课,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重复,节省了课时,有利于学生整体认识的形成,也使中国陶艺的学习内容可以向更深层次、更广阔的空间发展。
2.有利于学科间的互相促进
陶艺课程与语文、数学、常识、艺术、美育等多项学科都有结合点,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科技教育的良好载体。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实践动手能力,进行情感教育、乡土教育,创新教育等方面,陶艺课更有其突出优势。
“中国陶艺课”有着继承民族工艺美术文化的教育特征,可以培养学生民族的价值观和自豪感。陶艺课中壶、罐、人物、动物等的创作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可以让学生亲近自然生活,发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培养学生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能力、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艺术反思与评价能力。陶艺是人们综合调动眼、脑、手、脚等各种器官所产生的可感可触的艺术,把日常生活和学生真实的环境作为陶艺学习的最初起点,把陶艺教学与情操的陶冶、文化的修养、科学技术的探究结合在一起,陶中有艺,艺中有思想、有情感、有文化、有科学。在陶艺课堂中,学生可以研究文学,探讨几何体,可以进入动物世界,可以与古人对话,可以奇思妙想,可以用陶泥捏成自己任意想捏的东西。一句话,学生可以用陶泥捏出自己整个的世界。教学证明,陶艺教学是素质教育非常有效的载体之一,它让学生捏出丰富多彩的世界,让他们尽情地体会创造的乐趣和学习的快乐。
中国陶艺校本课程将劳技课与美术课整合,配合语文、品社、科学等多学科教学,有助于学生形成综合性、跨学科的认识。中国陶艺课程将多学科整合,并在多学科中渗透,将有利于推进各学科课程发展。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外语校本 课程开发
在高职院校外语教学过程中,传统的高职院校外语教学与实际生活存在着一定的脱钩,外语教学的实践性较低,导致很多高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难以有效地运用外语来提升自己的实践技能。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在高职院校外语教学过程中,加强高职院校外语校本课程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进行外语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分析
在高职院校外语教学过程中,加强外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真正将外语教学与社会发展、个人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1.加强外语校本课程研究能适合社会发展
在高职院校外语教学过程中,注重外语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保障高职院校外语教学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由于高职院校自身的属性,外语教学应该与社会发展、与当地经济的发展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的价值。但在过往的高职院校外语教学过程中,由于高职院校外语教师的不重视、整体的高职外语教学的体系不健全等,使高职院校外语教学与社会发展存在严重的脱钩,使高职院校外语教学过分注重理论教学,难以真正凸显高职院校的外语教学特色,自然难以真正发挥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的重要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外语教学应加强外语校本课程研究,有效增强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的实践性,凸显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的实践特色等,真正促进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的发展,有效地提升高职院校外语教育的重要价值。
2.加强外语校本课程研究能够促进学生发展
在高职院校外语教学过程中,加强外语校本课程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强外语校本课程研究能够提升个人的发展,能够促进学生的进步。通过校本外语课程开发研究,能够培养学生未来工作岗位所需要的专业外语知识和技能,以及使用涉外外语的能力。通过高职外语校本课程的研究,能够确保学生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全面把握外语的实践性,有效增强学生的外语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外语实践水平,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外语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此外,高职院校外语教学加强外语校本课程的研究,能够激发学生外语学习的热情,督促学生认真学习外语,在学习外语课程的过程中将外语知识与实践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3.加强外语校本课程研究能够提升教学水平
在高职院校外语教学时,加强外语校本课程的研究,能够有效地提升外语教学水平,能够有效地促进高职院校的外语教学能力,同时能够促进高职院校外语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这主要是因为,在高职院校外语教学过程中,通过加强校本课程的研究,能够督促和引导教师在教学时根据校本课程开发和研究的目的和宗旨,自主设计、编制、实施与评价外语教学课程。在外语校本课程的编制过程中,将高职外语课本与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条件、实际教学水平、学生的实际能力、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等有效地融合起来,充分提升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的“贴近性”。可见,在高职院校外语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高职院校外语教师在课程设计时自身的能力会得到体现,而不是完全地按部就班地参与外语课程的教学。同时,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新型的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升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的水平,真正凸显高职院校的教学特色,将高职院校的外语教学与普通大学外语素质教学区分开来,使高职院校的外语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二、高职院校外语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
在高职院校外语教学时,加强高职院校外语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强外语校本课程的研究,以此提升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的实践性,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的重要价值。
1.在把握就业形势的基础上加强校本课程的研究
高职院校外语校本课程研究,需要有效地把握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方向和就业形势,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外语校本课程开发的针对性。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是多元化的,相比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院校的学生因专业技能较强赢得了社会的认可。但正因为高职院校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是多元化的,所以,高职院校外语校本课程的研究,需要紧紧把握高职院校就业方向和新的形式,以此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虽然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上外语技能是一块敲门砖,但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我国在世界经济主体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升,能够熟练掌握外语的专业性人才是社会的热门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外语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紧跟时代,把握就业潮流,注重就业方向,紧紧贴合就业环境,有条不紊地进行高职院校外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提高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的针对性,才能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的重要价值。
2.在融合课程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外语校本课程的开发
在高职院校外语校本课程的研究中,需要充分融合、有效把握多课程资源,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高职院校外语校本课程融合的重要价值。在高职院校外语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如果单纯地为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而盲目地进行外语校本课程的研究,那么这种校本课程研究是徒劳的。高职院校外语校本课程的开发,应有效地结合不同专业的不同特色,有效地融合不同专业的相关资源,才能针对性地进行外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如酒店管理专业外语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紧紧根据酒店管理类人才的发展走向,贴合酒店管理类教材的特点,注重从教材中把握外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这样才能综合性地提升高职院校外语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
3.通过提升高职教师的专业素质来进行外语课程的开发
为有效地进行外语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外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因为开发校本外语课程,教师是重要的起点,只有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才能使教师在外语校本课程开发时,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同时高职院校外语教师的实践技能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鉴于外语教师的专业技能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重要性,高职院校有必要在日常的教学中,注重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技能,通过短期或长期的培训来促进教师的进步。
三、结语
鉴于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因此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促进高职院校校本课程的研究,在外语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时,需要紧紧贴合社会实际,紧紧把握各专业的优势资源,同时需要注重提升高职院校外语教师的专业技能。
参考文献:
1.依据生物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校园植物校本课程目标主要让学生从获得植物学的基础知识,进一步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初步具有植物相关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理解保护植物和谐发展的意义,初步形成植物科学基本观点、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校园植物校本课程内容主要结合校园植物资源,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识记、理解和实验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形成一门学生从感兴趣到乐学的植物科学课程。校园植物校本课程评价方面结合学生的学习表现、交流合作和成果展示等内容,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等形式量化积分,同时参考学生生物考试成绩最终形成综合性的教学评价。
2.结合生物课本培养学生植物知识的学习兴趣
校园植物校本课程源起于生物兴趣小组活动,离不开生物学课本知识,旨在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显微镜的使用是初中学生生物实验必备的技能,通过植物叶片、茎、花等植物器官的学习,鼓励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收集来的各种植物的各种组织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照,根据特征差别进行分析和归纳。植物无性生殖的学习,通过特定的植物选取开展玉簪的分植栽培、桂花枝条的扦插和蔷薇科植物的异种嫁接等学习活动。迎春花、小叶黄杨栽培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的根和根毛的知识,讨论如何提高栽植的成活率和分析未成活的原因,通过实践内化知识的运用。
二、特色性原则
1.结合家乡花木历史和文化培养学生的自豪感
本地是远近闻名的花木之乡,花木种植历史悠久,近年来,花木产业和文化活动空前繁荣。植物校本课程活动首先鼓励学生开展调查活动和讨论交流活动,了解自己的家乡是否以花木作为主要经济产业,哪些花木是花木经济的支柱产业或者了解自己家乡的花木产业发展情况等。通过对家乡和生活环境的调查和交流,不仅培养学生对家乡花木经济和文化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同时更好地激发学习校园植物校本课程的兴趣。
2.借助校园植物开展教学活动体现花香校园特色
我校植物绿化完全按照园林式设计。绿化植物种类丰富,不仅有各种名贵乔木,也不乏各类灌木,还有各色花卉。四季交替,繁花似锦,花、叶、姿、色,美不胜收。校园植物校本课程开发设想源于校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和丰富的植物资源。通过带领学生多次参观学习各种植物,学生由初步了解到认识校园植物,并且能够详细地说出部分植物的各种特征和习性,让学生从总体上对校园植物的种类和分布有一定的了解,为后续的校园植物校本课程内容学习做好准备工作。学生对校园植物的亲近和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保护植物、爱护校园和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也彰显学校花香校园的特色教学活动理念。
三、创新性原则
在兴趣小组活动基础上开发新的教学活动内容。生物兴趣小组常设的植物教学活动主要包括测定种子的发芽率、调查植物的分布和种类、叶脉书签制作等。校@植物校本课程在植物兴趣小组活动的基础上开发新的校本课程。调查法是初中阶段学习的重要方法,在调查校园植物分布和种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分析找出解决植物生长不良的原因,提交学校总务处以待解决,体现出课程活动的价值。苏派和扬派盆景历史悠久,校园盆景植物资源丰富,校本课程多利用学校小叶黄杨和迎春花等植物资源开发苏派和扬派盆景的鉴赏和制作等课程。
四、安全性原则
【关键词】办学特色;提高品味;素质教育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s the school implementing the education policy, the real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and training the futur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a concrete manifestation of talent. The reason why a school with characteristics different from other schools, the core lies in its uniqu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s to upgrade the school's quality, and strengthen internal organs, thereby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 quality education, to form their own important way to school characteristic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curriculum into the school the focus of the past, no longer the only teaching resource for training students for this particular resource based curriculum into the classroom real.
【Key words】School characteristics;Improve taste;Quality education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重要补充,他是为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创办学校的办学特色,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而发展起来的重要课程。为了打造出我校独有的校本课程品牌,我校经过多方谋划、深入思考,开发出了独属于我校的两本校本课程教材。本人现将编撰的过程、内容和实施结果简写如下。
1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与成书
11成立课程开发小组,把握整体方向。校领导充分重视,认真研究,挑选骨干,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并制定出《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由组长杜秀华校长亲自带领课程开发研究组成员,进行研究、分析并制定了具有长白山和我校特色的课程纲要。经过反复学习、讨论和论证之后,分别把《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东方神韵——长白山》作为学科拓展型的校本课程进行研究开发,在开发过程中,不断学习和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加深认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使用的重要意义,它不仅仅局限于学科的拓展,应是综合、立体的工作。在有关专家的指导、帮助下,使我们的编写工作不断向纵深,多角度去探索、开发出了既联系学校实际,又着眼于对教育资源的综合性、应用性、趣味性及动态性的开发利用,同时又注意了学科整合的校本教材。
12结合实际,确定校本课程的内容。根据课程开发方案,从学校现状、学生需求、教师资源等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并在学生思维发展、学生体能发展等相关理论的指导下,确立校本课程系列,丰富学校的课程资源。
“亲爱的同学们:欢迎你们来到池北二中,感谢你们选择了池北二中!衷心地祝福你们在三年的初中学习和生活中健康快乐、平安美好。”这是《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特色校本教材热情洋溢的开篇校长寄语,从中可以看出,该教材的使用对象是由小学刚刚升入中学的新生。其编写宗旨是:通过我们全体教师的努力,使学生们不仅在知识面方面将有更大的拓展,而且能力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思想也日臻成熟,较好地完成由懵懂的少年向青少年及成人的过渡。在这里,他们不但应努力学习文化课,更重要的是,通过我们的努力,他们要开始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生活,为他们自己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诗情画意融入历史与现实的悲欢,长白山从遥远的天际向我们走来,有多少悲壮幻化成起伏的血脉,有多少崇高演绎出庄严的风采,有多少神奇弥漫着英雄的气概,有多少神秘摇曳出粗犷的豪迈。”这是《东方神韵——长白山》特色校本教材其中一章的开篇辞。该教材的编写就是要通过中国名景——长白山,来让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从而为将来建设家乡打下良好的理论及技术基础。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加强调控,实施校本课程
随着校本课程的内容的确立,校本课程也悄然地开始了运作、实施。
21在实施过程中,加强调控指导。校本课程作为课改的新生事物,又是学校自行选择和开发的课程,在实施之初出现些困难:有些学生、家长会提出一些异议;或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不合理,影响实效等等,这时学校都给予了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在开设课程一段时间后,我们便对学生进行了调查,大多数同学喜欢上校本课,认为对学习有益,扩展了思维,让自己的想象插上了翅膀。校本课程实验之初,就收获了丰硕的成果,使教师们更加坚定了“校本课程能办特色学校”的认识。
22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兼顾课程互补,增强实效。任何学科的课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其他学科之间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联系,校本课程作为学校自行开发的课程,同样与国家课程存在一定的联系。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它与其它学科间的联系,利用好这一点,使它更好地弥补其他课程的不足。《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就整合了思想品德学科,《东方神韵——长白山》整合了音乐、美术、历史、生物等学科。课程主要以做活动为主,让学生在活动中,思维和行为都得到锻炼。这样,使校本课程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中,起到补充作用,从而增强校本课程的实效性。
23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校本实施过程中,教师不拘泥于以往的“课堂、教师与教科书”,而是突出学生的主体,注重开发学生的潜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个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不断探索,使学生学有所长,人人获得成功。
24开展各种活动,促进校本课程的实施。在校本课程实施到一阶段时,学校适时组织一些活动。如学生书画、摄影作品展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的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他们乐于参加,尽情展示自身风采,使同学们的思维能力、组织能力、实践本领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把校本课程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促进了校本课程的实施。
3校本课程开发的显著成果
31学生思维活跃,能力增强。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使学生们对实践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具有了较强的观察能力,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独创性都相对增强。如学生们在实践走访中的书画、摄影作品成果显著,实践报告大多有独到见解,受到广大教师和专家的好评。
32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全面的发展。校本课活动不但内容丰富,更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发展的广阔时空。我们将每一课学习后都有一小活动,每一章都设定一项大的实践活动,将学生们自然分组,更好地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反馈、交流信息的能力。
实践活动给学生们带来的可喜收获是:①能力迅猛发展,学生特长体现明显。②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组织能力、实践本领、认识水平均得到一定的锻炼和提高。③心理素质、承受挫折的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