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技术与运用

生物技术与运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技术与运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物技术与运用

生物技术与运用范文第1篇

1超数排卵和同期

一般母牛每次只排一个卵。人们通过使用外源激素,能使母牛一次排多个卵以生产多个胚胎,并通过胚胎移植加快优良母畜基因型的扩散。水牛卵巢上原始卵泡数分别比奶牛低30%,卵泡闭锁率较奶牛高,且水牛对超排药物的反应力低,个体反应差异大,因此胚胎回收率远低于奶牛。近年来,水牛的胚胎回收率虽已有很大提高,可用胚胎可高达2.5~3.0枚,但大多数仍在1.0~2.0枚范围内。常用于水牛超排的促性腺激素有PMSG(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和FSH(促卵胞素),FSH的超排效果优于PMSG,每次超排获得有效胚胎的数量是2.09比0.56。同期技术可便于掌握适时输精,缩短配种时间,有利于提高人工授精配种受胎率和胚胎移植受胎率。近年来,国内对水牛同期技术的应用做了一些研究,已发展了多种同期方法用于诱导水牛的和排卵,如孕酮法、两次PGF2α法,GnRH结合前列腺素法、孕酮和ECG方法等。研究表明通常有优势卵泡和黄体存在时处理成功率较高;在繁殖季节同期的效果较好;在乏情季节,结合使用孕酮可提高受胎率。但总体来看,水牛同期技术的效率还有待提高。由于水牛对激素类药物的反应力较低,个体差异大,而且多出现安静,因此超数排卵和同期的效率仍然较低。因此需要制订中长期的研究计划,探讨水牛卵泡发生和繁殖内分泌规律,找出有效的鉴定方法。

2水牛胚胎体外生产

胚胎体外生产(Invitroproduction,IVP)包括卵母细胞体外成熟(Invitromaturation,IVM)、体外受精(Invitrofertilization,IVF)和体外胚胎培养(Invitroculture,IVC)。通过IVP可大量生产良种胚胎,是解决水牛品种改良过程中胚胎来源困难的一条有效途径。胚胎体外生产的卵母细胞来源主要分为屠宰场卵巢和活体采卵(Ovumpick-up,OPU)。屠宰场卵巢容易获得,但由于系谱不明确,且绝大部分为沼泽型水牛卵巢,因此对水牛品种改良的意义不大。OPU通过B型超声波引导,经子宫壁采集卵母细胞,可重复从遗传价值高的水牛身上采集卵母细胞,其与体外受精技术相结合可生产大量系谱明确的胚胎,从而充分发挥优良母畜的遗传潜力。OPU与体外胚胎生产技术相结合,生产的可移植胚胎为超数排卵的2~3倍,每头供体每月可生产更多的可移植胚胎(2.0±0.6枚),并可克服母畜生殖道疾病对胚胎质量的影响。体外胚胎生产虽然也取得一些成绩,但水牛胚胎体外生产所需条件较高,需要专业的仪器设备进行操作,实质上仍处于研究阶段,还未能真正应用于生产。今后应降低胚胎体外生产的成本,提高体外生产效率。现在正由专业的单位进行良种胚胎体外生产,而后将胚胎冷冻保存,提供给基层的水牛养殖户进行移植生产。

3水牛胚胎移植

胚胎移植是水牛超数排卵、体外受精、体细胞核移植的最终环节,对良种水牛的扩繁具有重要意义,但关于水牛胚胎移植的报道很少。胚胎移植首先要解决供体母牛与受体母牛同期化问题,常用的方法与供体母牛情期同期化处理基本一样,受体母牛注射两次PG或其衍生物,注射间隔时间11天。胚胎移植的操作关键是将胚胎准确地输入到卵巢有黄体的子宫角中。由于水牛黄体突出表面不明显,难以触诊,给胚胎移植准确到位造成一定困难。母水牛子宫颈在后不久就处于基本闭锁状态,使输胚管插入困难并容易造成子宫损伤,影响胚移受胎率。为了提高受胎率,选用已产2胎以上的母牛作为受体母牛较好。由于受体牛的质量不能保障,水牛胚胎移植效率也低,目前水牛鲜胚移植受胎率一般只有6%~13%,个别试验受胎率达到33.7%~66.7%,胚移受孕水牛三个月内流产比较严重,流产率有时达到40%~50%。因此应加强和建立规范的受体母牛饲养管理,此外还应开展胎儿互相作用和胚胎发育免疫学的研究,切实提高水牛胚胎移植效率。

4水牛胚胎冷冻

胚胎冷冻技术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解决胚胎生产与移植在时间和地域方面的矛盾,实现水牛胚胎本地生产异地移植,还可长时间保存优良种水牛的遗传资源,便于胚胎运输,促进水牛繁殖生物技术的推广应用。但水牛胚胎的冷冻还没得到广泛的应用。今后还应更深入广泛的开展水牛胚胎的冷冻保存,从冷冻保护剂、冷冻方法、胚胎发育阶段等方面着手,以切实提高水牛胚胎的冷冻存活率,加速胚胎冷冻的应用。

5水牛性别控制

目前,实现家畜性别的人为控制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X和Y的分离;二是早期胚胎的性别鉴定。研究表明将牛的分离后进行人工授精,产下母水牛的成功率94%,公水牛的成功率是91%。使用流式细胞分类仪分离X、Y,准确率达到90%以上,分离的用于体外受精,生产的胚胎移植后产下经XY性别控制的雌雄水牛双犊。通过胚胎分割结合PCR技术进行性别鉴定,切割胚胎移植后得到了性别控制水牛犊;其胚胎性别鉴定的准确率能达到100%,胚胎分割后的存活率可达80%以上。使用性别控制技术进行繁育奶水牛的效率将比无性别控制的提高近一倍,对加速繁殖良种水牛,解决制约我国水牛奶业的发展瓶颈一良种水牛缺乏,推动中国水牛奶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今后急需发展出一种方便实用的胚胎控制方法,并能在基层推广,从而确实提高水牛良种繁育速度。

6水牛体细胞核移植及转基因研究

体细胞核移植在短期内可大量复制具优良基因的动物个体,并为转基因技术研究提供基础。水牛的体细胞核移植研究开始较晚,核移植操作复杂,影响因素多,虽针对水牛体细胞核移植的供体细胞类型、供体细胞处理方法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核移植的效率仍很低。自2005年首例水牛体细胞克隆牛犊的诞生,到目前为止,仅报道了三头成活的克隆水牛。转基因技术是基因工程和胚胎工程结合的一门生物技术。转基因动物生产是使用转基因工程技术将选定的目的基因导入动物染色体组,并整合表达和遗传的过程。通过转基因克隆的方法对水牛进行定向遗传改良和研发高效乳腺生物反应器,可解决我国水牛奶业开发面临的水牛繁殖率低和产奶量低等问题,提高水牛的经济价值。

生物技术与运用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生物教学;思考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教学手段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辅助教学的重要策略,应用于生物教学本应取得良好效果,但由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还处于探索阶段,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偏差,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必须还原现代教育技术的本质属性,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并使之与传统教学手段优化组合,那么,一定能提升我们的教学质量。

本文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生物教学研究过程中,参考了很多相关文献,通过了多次教学实践,观摩了许多现代教育技术公开课,将其点滴体会整理成文,供大家参考。

一、在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过程中要还原其在教学中的本质属性

现代教育技术能把学生难以理解的生理变化过程(如光合作用)、学生无法直观感受的生物学知识(如微生物类群)或老师不易说清的知识点(如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等通过动画、影像、图片、图形、文本等多种信息生动地加以呈现,有利于突破重点与难点。但这只是实现课堂教学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环节。“教学活动的本质是学生的特殊学习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主体意识只有在老师的引导下,才能得到体现和加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总结知识要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反馈教学信息,引导学生互评互动;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等等。所以,现代教育技术只是一种工具,是用来辅助教学的,而不能代替我们去上课。

笔者曾听过一位教师的公开课:《生态系统的结构》,执教者把知识以及几乎要讲的每句话罗列在课件上,文字间穿插上一幅幅生动图像或风景画,整堂课该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动动鼠标,敲敲键盘。《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现代教学,本质上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的学习过程”,“教师作为学习活动指导者的作用比以往更显重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是积极的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应给予精妙的讲解,恰到好处的点拨。这是电脑所无法取代的。

笔者认为,之所以存在诸多上述类似情况,重要原因是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传统教学思想没有改变。如果仅仅是为使用电脑而使用电脑,而不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作为指导,那么,再先进的教学技术,也只能是传统教学方法的附属品,只不过以一种时髦的形式把老思维的形象生动的表现出来罢了。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不是摒弃传统教学手段,而是改造和提升传统教育

倡导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并不是抛弃传统教学手段,而是要把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它们的协同互补,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现在中学生物公开课、比赛课上很少见到教师用粉笔、黑板了;平常教学中教师从网上下载课件后略作修改,整堂课便“一鼠走天下”。效果如何呢?课后教学反馈:一张张片子放过去,学生看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有时还没理解甚至看都没有看清楚就放过去了。由于前后干扰,结果一堂课下来,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知识没理顺,学生大都茫然。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本应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为什么在实际应用中有些教学却适得其反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作粗略分析:

(1)强调了对学生外部刺激,忽略了学生知识体系构建

生物学知识较零碎,涉及的概念多,如不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结构化”,那么学生头脑中知识会是零散且独立的。所以,教师在上多媒体课时,应该把一节课的重点、难点、主干知识提纲式板书在黑板上,这样,学生对整堂课的脉络便有一个整体认识,从而达到帮助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的教学目的。当然,多媒体教学结合板书,还有很多优势,比如:针对不同的班级,使教学更富有弹性;传统的优秀板书能体现教师个人风格和特点,比起屏幕上中规中矩的文字,更能使学生感到亲切,等等。

(2)屏幕完全代替黑板,造成学生视知感知僵化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如长期使用单一方式教学(即使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学生会感到厌倦,如果多种教学方式综合采用,学生对学习就会产生持久兴趣。比如:讲授遗传规律时,采用讲授、多媒体展示、调查男女学生红绿色盲比例等综合方式教学,效果就比较好。

(3)“人机对话”代替师生对话,妨碍教学信息的传递和反馈

多媒体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学课件设计中的难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学起来很轻松;站在老师的角度认为易于理解的知识,学生学起来却很困难。比如笔者在设计“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比较”课件时,重点落在与遗传部分知识的综合联系上,而对染色体行为变化不作重点。但在某班教学中发现该班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较差,需要重点讲述的反而是染色体动态变化。这样的教学信息的获得是需要通过与学生对话才能获得的。克林伯格曾指出“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本质性的标识。”运用多媒体技术只是帮助教师说清所难以说清的问题,但是绝不能代替教师的语言,教养良好的师者,其言谈举止、师生感情上的互支对学生来说都是极具价值的资源,对学生人格的形成也有积极作用。

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确有很大优势,但切记不可滥用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和现代教育创新一定要看是不是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提高,这是检验我们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唯一标准。但现实是每所中学中或多或少存在这样的怪现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多少是评价一堂课质量好坏的标准。于是,不管是公开课、观摩课,还是平常教学,只要有可能,就采用多媒体教学。唯恐不如此,就不足以显示出老师讲课教学质量高。如果真如此,不能不让人怀疑我们的前辈的教学质量!

笔者毫无反对现代教育技术之意,只是叙述亲耳所听,亲眼所见之事确有滥用现代教育技术之嫌。

1.忽略学生实践,不利于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

《课标》指出“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果每堂课每个知识点都是用多媒体展示、模拟,那么学生对于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生物或生物现象就难以作出客观存在地观察和描述,更难以提出与生物学相关、可以探究的问题,从而难以“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比如笔者在讲述“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这一知识的前一周,叫学生从学校花圃中取三盆长势相同的花或草,一盆任其生长,一盆天天浇水,另一盆浇浓盐水。上课时,请学生描述三盆花(或草)生长情况并推测原因。这样的教学比用多媒体演示相同内容更能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当学生将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当地人文特色等,他们也许会在思维上有新的突破!

2.教学过程复杂化,降低教学效果

《细胞增殖》这节内容的引言中提到“单细胞的生物,以细胞分裂的方式产生新的个体。“这本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但某老师在多媒体教学中以草履虫为例,以音乐、动画形式展示给学生,这还嫌不够,还配以青山绿水的画面!课堂气氛上来了,但扰乱了学生的思维。

其实,中学教材中很多内容利用模型、挂图,黑板完全可以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如刻意追求教学手段的先进,反而降低了教学效果。

3.课件追求形式,缺乏教学性

诸多生物课件存在这样一个共同特点:现代教育技术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画面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但学生理解课堂内容时间少,注意力不能集中到重难点上,甚至课堂呈现无序状态。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这里不作例述,笔者只粗析这些课件带来的后果。

首先,课堂气氛热热闹闹,学生思考过少。课堂上如果没有想的因素来参与,学生就会迷惑不解,也就不能真正学到知识、掌握技能。

其次,课件无关信息太多,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与教学内容无关的背景画面及内部细节过多或图形过于复杂,往往使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在其中的关键点上。而科学异于游戏,需要严谨的思维和逻辑推理,否则难以构建知识体系。

另外,课件容量太大,忽略学生学习习惯。长期接受传统教学的学生习惯于跟着老师学,习惯于边听边做笔记。运用多媒体教学后,有些教师不顾实际情况,每堂课内容一倍,甚至两三倍于原来的教学内容,而很多又是无关紧要的问题,学生边看边听边做笔记,根本跟不上,上课时好像懂了,下课后头脑茫然。

四、结论

笔者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生物教学的思考,目的在于找到其中的问题和答案,从而谨慎地考虑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矫正偏差的教学行为,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

同时,寄望同仁以实际效果为追求目标,以先进教育思想指导教学,不要搞形式主义。传统的经验行之有效的要坚持下去,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造传统教育、提升传统教育,以实现二者的优化组合,从而促进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

生物技术与运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水墨 墨法 肌理

溯至中国画的源头,司农云:“意在笔先,为画中要诀。”“今人不谙画理,但取形似,墨肥笔浓者谓之浑厚,笔瘦墨澹者谓之高逸,色艳笔嫩者谓之明秀,皆非也。总之,古人位置紧而笔墨松,今人位置懈而笔墨结。”在《清代画论》中有这样的一段记载,通过这段记述不难看出中国古典水墨的观念化和程式化,对笔墨的用法和形状有具体而详尽的规定。这种古典的水墨用法沿用了许多朝代,是以“味”的体会为经验的,在李泽厚先生的书中提到了该理论。又云“嫩与老之分,非游丝牵引之谓嫩,赤筋露骨之谓老,而在于功夫意思之间也。”“苟少识之,并未见其似嫩也。同是一帧妙迹,功夫浅者视之以为平平,及少有功夫,则略能识之,至功夫渐臻纯熟,则愈见为不可及。”在这句话中我们领略到了水墨的精深和对时间上的严格训练。所有的水墨材料,水墨笔法,水墨肌理都是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上的,即是程式化的。笔法的肌理多是建立在勾、擦、点、皴等笔法下形式的肌理,也印证了前面提到的以“味”为基础的中国审美观念,而此“味”是抽象的,是可“意会”的,这与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水墨肌理是不同的。西方的肌理是以视觉的冲击力为基础的,是“视觉的体验与品位,所有的“不经意吸引眼球”的即是有审美感受的肌理,是感观中以视觉为主的。而该肌理的制作过程是多样的,拿中国水墨肌理的制作过程中来说,“墨法,浓淡精神,变化飞动而已。一图之间,青黄紫翠,蔼然气韵。昔日云‘墨有五色’者也。”“用晕,浓不可痴纯,淡不可模糊,湿不可溷浊,燥不可涩滞,要使精神虚实自到。”“皴之为法,有浓淡、繁简、湿燥等笔法,各宜合度,如皴浓笔宜爽朗,燥笔宜润洋。”或云“古画有全不点苔者,有以苔为皴者,疏点密点,尖点圆点,横点竖点,及介叶、水藻点之类,各有相宜,当斟酌用之,未可率意也。”此为国画中两种主要的用笔方法,其中皴和点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两个,在方薰的理论关于中国水墨画法的论述中处处渗透兼对中国水墨肌理制作的“中式精神”。其中提到的浓淡、繁简、湿燥皆是以“笔法”的概念来概括的,如方薰提到的皴之浓笔和燥笔的区别,是以“笔意”的角度来说的。再看点的笔法,“各有相宜,当斟酌用之,未可率意也。”也是用一种人文的“意气”来度量笔法形成肌理的好坏与变化,而所有是先有“笔”然后才有肌理的。这些都体现了中式精神的特点,即“意在笔先”,而笔有笔法,所以特定的笔法产生的肌理是一定的。

回到文艺复兴,回到那个令人羡慕的时代,我们也认识到了另一种墨性肌理。不过此墨非彼墨,是一种以油为媒介的油墨,而在版画制作的过程中,是以制版为主要方式的,制版后印刷。在制版的过程中分为木版和金属版。所有的肌理产生是通过物理的打磨或化学的腐蚀来实现的,而这些的实现最终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笔法无定势,最终是以视觉的品味为基础,这些我们早就在一些文艺复兴大师的作品中得到了印证。无论是文艺复兴之时或是后来的印象派,在视觉上的感观是其兴奋点,而在油墨的运用逐渐由形变为对“意”和“色”的写照,在西方的印象派等风格流派出现时已经体现了“水墨”的精神。至于该流派传到中国时已为人们所熟知,殊不知这是结合了中国元素的水墨精神。在未来的岁月里,中国大地上产生了“新水墨”的萌芽,我们在不经意间启动了“新水墨”的引擎,虽然中国的大地上仍然严格遵循了“东西方”两条线的教育模式,在这传统的模式下孕育着丰富而学院的规定范围内的资料库,而中国博大精深的水墨运用也被更多地赋予了“肌理”的概念和元素,在当代被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加以继承和发扬光大,从而形成了一股势不可挡的势力和革命的浪潮。

记得曾经拜读朱雨泽先生撰写的《墨法》,他的著作是当下比较有代表性的。他主张用新墨法来表现抽象,即在水法和墨法上有所作为,创作出独特墨韵的水墨画,其水墨画被细心的人士分为了以下几类:“水净”、“水韵”、“水舞”、“水玄”、“水魂”、“水迹”等几个系列。“水净”势摄人心魄。“水韵”强调了不同方向造型的交涉和两种形体融合时产生的虚空空间对心灵产生的共鸣。“水舞”系列水是从四面八方向一个中心卷涌,凡是虚怀若谷的人一定会中意“水舞”。“水玄”中暗藏“四海翻腾云水怒”。“水魂”是“非具象”水是画的精英部分。而“水迹”则具有虚无缥缈的特点。所有的这些“非具象”系列都具有抽象的特点,这至少证明了一个特点,“新水墨”不是传统水墨。传统的水墨是“写意”,是“写味”,而“新水墨”是“写形”。因为“抽象”和“具象”是针对“形”的层面来阐述的,所以它的定义和概念发生了一个质的变化,它是视觉传达的派生物。我们从朱雨洋的《墨法》中不难看出当代艺术家对水墨的追求和执著,只是糅合了中西,而是倾向了后者。这是水墨的终结还是新生命的延续?谁都不好说,但是至少证明了一点,中国传统水墨的地位开始受到了一定的动摇,来自西方体系的“新水墨”在改变自身的地位。

我又想起了在几个世纪前关于艺术的争论,主人公是德拉克罗瓦和安格尔。他们对艺术的执著像两个孩子,一个主张画色彩,一个主张画形,以至于两人都有鲜明的个性和特点。他们在争论的同时似乎忽视了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即他们仅仅在一个画种,一个特定的区域里的一些狭隘的盲目的对立。画面中许多元素和成分是不可人为复制的,关于这点他们都忽略了,这也是肌理最为独特的地方,它可以运用于任何艺术的种类,可以被运用在任何画派的创作过程中。当后人还沉浸在18世纪法国院体风格的庄严肃穆中,中外的很多艺术家已经在东方国画水墨的元素中寻找出路了,这是艺术的必然产物。是终结?不像,因为传统水墨仍旧有强大的艺术市场和世代的传承。是骚扰?也谈不上,因为“新水墨”中国的传统水墨表现的风格也变得多样化反而焕发了强大的生命力。

我的观点是“新水墨”及其派生物是未来艺术的发展趋势,我作为一个学习西画的艺术工作者深有感触。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一批画家的绘画作品中充斥着“新水墨”的影响,它们虽是西画家却在作品中充斥着“水墨”的元素,让人们的眼睛大为一亮。

周春芽的作品《绿狗》是使我眼前一亮的作品,不多的笔触中充斥着不经意间的肌理的融合与碰撞,几分类似席勒的“神经质”似的堆笔,又有几分神似朱耷怪异的笔墨,他的画可谓是跌宕起伏。再看看他的另外的几幅作品:《山水精神》、《太湖石》、《石头系列》,把笔墨的精神和其派生的肌理运用到了画面当中。尤其以《太湖石》为代表,笔墨或浓或淡,深不可测,既有写意的元素,又有抽象的精神,诡异地游走在东西方的艺术边缘上。

石冲的作品也是十分有代表性的,他自制肌理来绘制,在制作的过程中充斥着西方的各种“实验”元素。虽然作品都未正规命名,但是水墨的“写意”成分制造的肌理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再谈谈郭北平先生的作品,我在观看《弘一法师》后有一种特殊的感受,即郭老师是游走于东西方艺术中的大师,他把水墨的笔法运用到西画中。这在《两个击剑手》中也能看到清晰的写意成分。这虽然不是传统的“新水墨”肌理,但是我们不妨把这种特殊的用笔方式也作为水墨肌理的一种,可谓是潜意识中的水墨元素在发挥作用,其中也可以看出其厚积薄发的绘画功底。

回到当下,所有的艺术家几乎不可能脱离中西方两种元素的营养,而青年艺术家们在寻求其结合的其他的可能与方式,在探求属于自己的绘画之路。中国人是如此聪明,以至于吃透了西方绘画的精髓,而同时深入骨髓的中式精神使我们的艺术多样化、多元化。在我创造的作品《鱼NO.1》中,肌理的运用,在鱼的暗部――透明而诡异,而亮部的厚堆积是为了对比暗部的透明肌理。在《虾N0.1》中水墨的形式十分明显,这也是内心深处的水墨精神潜在的发挥。这种结合与运用是不自觉的,也就是说是受传统和当下信息时代共同影响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我们在盛赞过去的同时也展望着未来,艺术显然没有终结,虽然它与人类的科技文明史走的不是同一条线,但是谁也不能肯定艺术的终结或末路。也许它才刚刚开始,因为有了“新水墨”及其派生物,艺术有了更为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贡布里希.艺术史话[M].费顿出版社,1979.

[2]萨拉柯・耐尔.西方美术风格演变史[M].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2.

[3]德拉克罗瓦.日记[M].1849,7.

[4]库尔贝.写实主义宣言[M].1885.

[5]威廉・奥本.艺术大纲[M].纽约,1938.

[6]比尼恩.龙的飞翔[M].伦敦,1948.

[7]波菲利.九章集[M].第4卷第3章.

生物技术与运用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业科技化;应用现状;重要意义;农作物种植

中图分类号:S18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017

毋庸置疑,中国农业发展由来已久,农业发展情况更是关乎国家与人民的福祉。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产业的转型升级,农业的发展以不断朝着现代化、科学化的方向前进。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上的广泛运用,使得农作物在产量和品质方面都有了很大程度上的进步,由此,带动了农业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所以,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就需要不断地把生物技术等科技的最新成果合理有效的运用于农业种植生产中。

1 生物技术对于农业种植的实际意义

为了加快推进农业种植的发展进程,生物技术正不断地广泛应用于作物生产种植当中。生物技术的发展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提升农作物的品质,满足市场供应需求,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在当下的生物技术的运用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不合理的应用会导致环境破坏,不利于农业的科学发展道路。所以,如何做到农业发展的现代化与科学化是当下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与此同时兼顾现代科技与绿色发展的结合,积极地学习借鉴西方的科技成果与实践经验,并综合考虑我国农业发展的现实状况,科学合理的促进农业的长足发展,从而为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发展助力[1]。

生物技术对于农业种植方面的贡献主要包括提高产量、提升品质、预防病虫害3个方面。提高产量方面,我国作为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国,在粮食供应方面一直以来都是与人民切身生活息息相关的。生物技术在我国还未发展开来的时期,粮食问题一直以来就是阻碍我国全方面发展的巨大障碍,直到杂交水稻的发明,我国的粮食问题才有了巨大的突破,粮食产量上去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才有了基础性的保障。提升品质方面,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人们开始重视产品自身的品质问题。尤其是在当下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阶段,粮食的质量问题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预防病虫害方面,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一直以来是困扰农业生产的头号问题之一,然而,有效运用生物技术就可以在一定限度上提升农作物的成活率,较好的做好病虫害的预防工作。

2 探究当下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运用路径

2.1 生物技术中在农业种植方面应用最广的便是转基因技术

当下转基因技术毫无疑问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诸多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提取出优良的农作物基因,转移至缺乏此基因的农作物之中,这种先进的生物科学技术给农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2]。但是随着进一步的发展研究,有部分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对此技术产生质疑,认为这种技术从长远来说会给人们的生命健康带来一定的影响,然而,根据近年来的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我国并未发现该技术的危害之处。面对这种质疑之声,应该进一步对这种生物技术进行研究,更好的完善转基因技术。

2.2 农药的使用可以有效地预防病虫害的影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但是于此同时农药给环境带来的污染也是十分严重的。随着我国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绿色科学可持续的发展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要求。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忽视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在这方面,广泛开发生物农药可以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生物农药把生物自身的新陈代谢与农药相结合,极大地减小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又能很好的做到预防病虫害[3]。但是,这种新兴的生物技术目前也有一定的问题,由于制作成本过高,影响了生物农药的广泛运用,所以,生物科学家们还需要不断研究,进一步把该技术完善成熟,最终将这些新型科研成果应用在农业发展中来。

3 结语

生物技术的运用对于农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通过利用转基因技术、生物农药技术、杂交技术等实现了农业的长足发展。然而,在农作物的种植生产中新问题也层出不穷,这需要进一步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发展生物技术,实现农业发展的可持续化。

参考文献

[1]陈继侠.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的应用研究[J].农业与技术,

2015(9):122-123.

[2]严昕辉.浅析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J].吉林农业,

2014(17):39-40.

生物技术与运用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业种植;生物技术;推广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农业种植,成为我国重点研究的对象。我国的人口众多,但耕地面积相对较少,要满足社会和人们生活的需求,首先要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近年来,随着农药、工业化肥的大量使用,对农业的生产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而生物技术的发展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对农业的发展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力发展生物技术,使其广泛地运用于农业生产之中,能够大大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1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的应用现状

首先,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推广和应用是有很大成效的。科技的发展为农业生物技术的推广应用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生物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和成熟。我国地域面积辽阔,农业种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国家对“三农”建设支持力度的加大,生物技术有了更大范围的推广实施。目前,我国的粮食产量逐渐增加,种植品种不断优化,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都有了质的飞跃,提高了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其次,我国的生物技术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国的生物技术起步比较晚,虽然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在兴起的短时间内就已经取得了十分不错的成就,而且在一些关键技术上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甚至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2我国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运用的重要性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所以我国对农产品的需求量也是很大的。近几年很多新技术都出现在了农业生产领域当中,生物技术就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种,它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并且已经在农业生产中开始应用。如果在没有污染的自然生态环境中,这项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我国粮食短缺的问题。而且这项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也存在着非常显著的优势,该技术不需要大量的投资,产量也非常高,同时收益也比较好,见效也非常快。与此同时,这项技术也可以使得资源的配置效率更高,资源的使用也更加合理,从而也大大降低了资源的浪费概率,对我国生态环境也不会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所以这项技术对农业的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也对我国建设生态型社会有着重大的作用。

3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的推广应用

3.1转基因技术的运用

所谓的转基因技术,就是指使用人工技术将生物的遗传基因进行相应的剪切、加工和改造,再将其注入到需要改变基因的生物中,达到改变生物遗传特性的一种技术。这种技术主要是在于对需要基因的提取,对多生物的细胞进行相应的检测。转基因技术不会受到生物种类的限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一般来说,可以将任何一种植物的优良基因进行转接,通过改变其他同类植物的性质来改善它自身的某些缺陷。

3.2分子育种技术的运用

目前,随着人口的增加,我国对粮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我国的耕地面积有限,这就需要对更多先进的生物技术进行研究,提高粮食的产量。分子育种技术的发展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增加粮食的产量。对于分子育种技术,比较成功的案例有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它对我国水稻产量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当前转基因技术的运用可能会对人类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具体的作用和影响还没有真正的定论。在这样的情况下,分子育种技术快速发展起来。传统的育种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分子育种技术通过对种子的遗传基因进行标记来对作物进行改良。这种育种方式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和育种效益,目前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3组织培养技术的运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食品的要求也在不断上涨,开始更多地关注起食品的质量和安全等。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这一方面起到了较为明显的作用,很好地改善了食品的质量,在营养价值方面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在使用组织营养技术过程中,作物的营养价值会得到很大的改善,抗病能力也会大大加强,这就使生产的食品具有很高的质量,保证了人们所需的营养。这种技术的运用主要是以植物细胞的全能性为基础,使植物组织能够顺利地在无菌环境中生长,形成完整的植被。它的运用可以加快植物的生长速度,并在短时间内培养出更多的高品质品种且保证其安全,对于农业的发展和产品的安全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4结束语

随着我国人口的递增,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粮食产量成为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生物技术的运用可以大大提高农作物的抵抗能力,提高生产量,并保证粮食作物等的安全和质量,对农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洪波.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推广与应用概论[J].农业与技术,2015,35(14):11.

[2]陈继侠.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的应用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5(9):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