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美术校本课程

小学美术校本课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美术校本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美术校本课程

小学美术校本课程范文第1篇

一、校本课程的定义以及当前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校本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是指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的课程。美术校本课程具有较为突出的特点:一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二是能够彰显教师的教学特色。在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美术校本课程中,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利用相关资源,促进美术教学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许多美术教师就民间美术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肯定。第一,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以民族文化为中心的精神内涵。第二,对我国的民间美术传承尽到了相应的责任,一定意义上体现出学校教育的实质。第三,拓宽了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空间,使美术课程更加多样化。第四,学生通过美术课程得到了多样化的综合发展。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在众多问题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人们对美术的认知经常存在不准确、片面化等现象。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学校应该着重加强美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解决美术校本课程开发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解决措施

1.完善知识储备

在美术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教师面临着较多困难,具体表现为知识系统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在资源上较为匮乏,在内容上存在繁琐的现象。针对此类问题,教师应该着重开发课程资源,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从而更好地完善知识储备。教学内容以中国文化为核心,对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以及知识内容的精准度提出了较高要求。教育者可以通过相关渠道学习相关的知识内容,如书店、电脑网络、报纸等都是较好的渠道。

2.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向引导者角色转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相对来说,美术课程中合作探究占据着重要位置,不同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能力都存在差异,针对这种情况,美术教师在分配小组时要合理分配,根据学生的特点、特长进行分配,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在实际教学中,美术教材是重要的辅助工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小学美术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

4.教师的自我完善

小学美术校本课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学美术;校本课程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基础的美术教育符合新时代的教育理念,可以为培养综合素质人才添砖加瓦。建设初中美术校本课程,不只是针对内容,还包括课程设置、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方法等方面。校本课程基于课程民主决策,追求适性课程、个性化课程开发[1]。美术校本课程应该被赋予更多的意义,发挥更大的作用,可以是为了学生发展、学校发展、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可以是为了传承民族文化、整合教育资源。学生作为美术校本课程的体验者和受教者,是校本课程建设和实施的主要参与者,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反映着校本课程建设的质量。

一、学生全面发展与中小学美术校本课程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人们对教育品质的追求不再仅仅拘泥于学生分数的高低,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教育者致力于挖掘更丰富、更优质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设能够让学生良好发展的教学环境。中学美术校本课程的设置需要秉承这一理念。近年来,国内各地中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建设成果颇丰,已经成为学校美术教育建设中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需要改善的方面。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美术教育。“美术课程应全面体现五方面的教育功能,即美感知能与表现教育、创造力教育、审美文化教育、社会与生活教育、人格成长教育。”[2]在教学中发挥这些教育的功能,教师需要有足够的教学专业素养,更要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模式的调整。在教学内容上,从我国中小学美术教材的发展看,美术教材包括的美术门类越来越多,学生需要学习的美术技法、获得的美术知识更加丰富。但这些不是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美术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美术学习获得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对美术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美术教育不是简单的技法和知识的传授,而是对学生的审美能力、感知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塑造。2.初中美术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初中美术校本课程的发展尚不完善,但在一些学校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思考如何建设美术校本课程的同时,更应该考虑建设美术校本课程的价值和意义,从多方面对比美术校本课程和国家美术课程的区别以及各自的优势、不足,以达到互相补足、相互促进的目的。初中美术校本课程的内容应该更加丰富,弘扬本土文化,突出当地特色。良好的课程资源是建设美术校本课程的关键,对于建立学生对美术文化的认知有很大作用。相比物质生存环境和人际社会环境,美术教育与文化艺术环境的关系更为直接[3]。初中美术校本课程的设置应倾向于学科融合、综合实践等类型的课程。以美术知识和美术文化为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扩充学生的美术知识。学生通过美术校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美术素养,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形成对美术学习的长远兴趣。

二、初中美术校本课程的建设架构

初中美术校本课程的建设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首先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对美术校本课程缺乏兴趣,课程实施将难以获得预期的效果。在课程建设初期,教学应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是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是校本课程的建设者,扮演着和学生共同成长的角色。教师需要统筹各方面的因素,如时间、地点、教学内容、组织形式等,这意味着教师仅仅准备一个简单的教案是不够的,而是需要长期的规划和科学的安排。当然,教师在许多方面也需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灵活变通。1.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现今美术课堂倡导的教学模式,这在美术校本课程中同样适用。从课程的研发、建设到教学活动的安排、实施,都需要美术教师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综合考量。教师的主导地位体现在:教师是校本课程的设计师,需要把握校本课程的风格和核心价值,这又具体体现在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课时的安排以及教学形式的选择上。在这些方面,教师有相对自由的发挥空间。教师参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学习的核心方向,把握教学成果和教学质量。以学生为主体,即学生是美术课堂的主角,是美术课程的体验者。美术校本课程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学生对校本课程的体验与感受,然后由学生的学习成果反馈课堂。学生的反馈,是评价校本课程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对于学生美术学习的评价是很重要的,对于学生学习评价标准的制定同样重要。学生可以和教师共同参与评价,将教师评价和生生互评相结合,这也是增强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体现。在教学模式上,教师应以学生的实践为主、教师的讲授为辅,把更多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在创作上,教师在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不拘泥于单一形式的创作。在教学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美术思维。这样的美术校本课程才会对学生今后的美术学习产生长久的积极影响。2.整合课程资源,优化课程内容。挖掘美术校本课程资源,是美术校本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课程内容的选择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方向,而教师肩负着资源整合、优化的责任。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需要教师查阅各方面资料、考察地方文化等,在课程资源的基础上,组织适合学生学习的美术课程内容。课程资源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往往需要教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主要体现在本土资源上,教师需要根据学校所在区域的地方文化和地方特色,选取合适的课程内容。因时制宜体现在自然资源上,教师可以根据地域、气候、季节、土地、河流等自然现象安排学习内容。此外,教师还要注重挖掘社会资源,美术家及其工作室、博物馆、美术馆等都是可以借鉴和利用的宝贵资源。

三、初中美术校本课程的实施建议

1.创设校园环境,探索实践课堂。校本课程类似一个大型的综合实践课程,其实施是一个层层递进、不断丰富的过程。因此,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是值得教师关注的。这一过程也是学生体验的过程,如何优化学生对课程的体验是一个关键问题。在打造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周围环境选择教学目标,运用教学成果反作用于校园环境,为打造优秀校园文化助力。教师通过组织课程实践活动丰富校本课程内容,能够取得更优质的教学成果,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体验创作的乐趣,在课后仍然置身于自己的创作中,进而使教学活动不仅停留在课堂中,而且表现在校园生活中,从而更大范围地发挥教育的作用。2.丰富教学方法,达成教学目标。单一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形成固定思维,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多样化的教学是一门课程发挥能量的催化剂。教学方法可以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制定,教师也可根据开展的校本课程的特性,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营造一个生动的课堂,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标。美术教学的教学目标体现在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方面在校本课程中同样可以作为教学目标的考量对象。教学目标是连接教材、课堂、学生、教师的纽带,教师需要结合教材内容、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授课情况制定教学目标。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也是美术校本课程不容忽视的一方面。3.优化教学内容,关注学生反馈。校本课程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是其特征之一。教师编写课程教材、安排教学内容应遵循多样、高质的原则,挖掘适宜的教学内容,通过多方面地查阅、整合资料,找到优化资源的办法。教学相长,是学生最佳的教学反馈。学生的体验、成果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量化。观察学生的学习成果、问卷调查、实验,都是了解学生学习态度和想法的途径。

四、初中美术校本课程的发展方向

1.传承优秀文化,发展美术教育。目前,美术校本课程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不仅要传承美术技法,而且要关注优秀的、经典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载体与手段,是教育目标、内容、方法的集中体现[4]。相较于其他校本课程来说,美术校本课程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现出文化传承的特性。建设校本美术课程应把握好传承的目标和主体,寻找优秀的文化内容,丰富美术校本课程的内涵和意义。美术校本课程是美术教育发展的探索方法之一,美术校本课程的发展也可以反映美术教育的发展。因此,教师对于美术校本课程的建设不能停留在初期,应该努力发展,建设有深度、有高度的美术校本课程。2.创新校本模式,优化美术教学理念。创新是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美术校本课程同样需要打破固有模式,找寻有新意且可行的建设方法和实施内容。教师要借鉴成功的教学案例,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在实践中发展的,有实践的积累才能有创新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秉承步步为营的原则,有耐心、有恒心,不断寻求美术教育的突破。教学理念是教育实践的罗盘,美术教育的实践需要美术教育理论的指导。优秀的美术教育理念是教学实践的基础,教学理念也是从各个时期的教育发展中得来的。教师要秉承优秀的教育理念,集百家之长,优化教学模式,总结教学经验,为自己的教学实践所用。同样,教师还要加深学生对美术文化的感受和对美术教育的理解,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初中美术校本课程教学的目标和发展方向。教师要把握美术校本课程发展的特性,打造更优质的美术课程。学校美术教育注重美术与文化及社会的联系[5]。关注学生成长,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目的。同时,只有重视美术校本课程的建设,美术校本课程才可以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学校美术教育也才会有更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李臣之.校本课程开发[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5:47.

[2]杨景芝.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78.

[3]王大根.学校美术教育目的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4:39.

[4]潘洪建.学科类教师课程开发的知识之维[J].当代教师教育,2016(1):35-42,77.

小学美术校本课程范文第3篇

一、学校本位及学校本位美术综合课程

学校本位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1)以学校为基地。课程整合的全部要素,从计划的设定、内容的设计到相应评价体系的建立,都是在学校发生和建立的。(2)以学校为基础。学校课程整合的方式和策略等以学校自身的性质、条件和特点以及可利用的资源为依据。(3)以学校为主体。课程整合是在领会国家课程基本精神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特点对课程体系进行整合的校本化过程,学校和教师是真正的课程整合的主体和主人。(4)以满足学校学生的需要为根本宗旨。课程整合以满足学校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

所谓学校本位美术综合课程,就是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包括学校的办学宗旨、学校文化、学生和教师的特点、周边环境及社区的价值取向等,通过美术进行课程的统整。其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美术综合课程的独特性,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学校本位美术综合课程的实施,不仅对教师、学生,甚至对学校自身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这三个方面:(1)学校真正成为了教育的主体。(2)教师真正成为了课程的主人。(3)学生真正成为了课程的受益者。在美术综合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学生和学校三者的角色都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对教师而言,其从被动地接受教学任务的“教书匠”转变成为了自主选择、开发课程的“研究者”。对学生而言,以美术为核心来统整其他学科,对问题从多角度进行阐释,使整合在学生心理上产生,最终达到人格的统整。对学校而言,学校本位美术综合课程是依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和条件进行的统整,更加突出了学校的优势,更加有利于构建学校的办学特色。

二、学校本位美术综合课程实施的基础

目前,许多学校都在进行课程整合的改革,大多数都集中在三门综合课程上,即“社会”、“科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但是以美术为核心统整的课程却是非常少的。其实美术学科有其内在的独特性,相比其他的学科在统整课程方面更有学科优势,更加容易成为整合不同学科的核心,所以学校本位美术综合课程的实施是有基础和实施的可能性的。

首先,美术学习可以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大家都知道美术学习运用的是一种视觉化语言,在学习中运用的主要是形象思维,这种思维方式与研究性学习是不同的,这是一种开放的、没有标准答案的、灵活的学习方法。Feltovich和Spiro等人把学科区分为两大类:一类称为“有组织”的学科,比如物理、化学,这类学科一般都具有自身一套基本的观念和明确的规则,像物理学研究的主要是分子、原子和其他的粒子,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组合,这些就使物理成为了一门有别于其他学科独特的学科;另一类是“无组织”的学科,这类学科是没有永远成立的规则的,美术就属于这类学科,像美术中的事物在不同的情况下有时可能是美的典范,有时可能就变得正好相反。所以在欣赏一件美术作品时弄清楚作品与创作背景的关联是很关键的,这是人们之间一种思维方式的沟通。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美术的学习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训练,它更多地是一种学习方式的获得、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其特征就是形象地感知、非线性地思维和无标准答案地解决问题。

其次,美术具有人文性。这一点已经写入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美术课程性质中:“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涵养人文精神。”在这里,人文性质与人文主义、人文精神等概念是相同的。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人文”与“天文”相对;在西方世界,“人文”则与“科学”相对,是“一种思想态度,它认为人和人的价值观具有首要的意义”。人文精神,就是审视人生,以人为本,就是对人生进行终极意义的探索,对人类命运进行深层观照,主要是通过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格特征、审美情趣等体现出来。美术是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的学科,也是我们进行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之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美术的学习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这点上凸显其人文教育的功能。在美术学习中,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静止的二维画面和可见、可触的三维艺术造型来审视客观世界的美与丑,从而获得对审美的认识,使学生在欣赏中受到教育和感染。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美术创作体现学生自身对审美的一种认识。可以说美术课教学是美育的直接形式,是培养其人文精神的第一台阶。因此,我们应该从人文教育的高度和审美素养的层面来推动美术教育。(2)美术的学习可以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学生可以通过美术的学习对现实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事物进行模仿,借助于美术形象再现历史、现实和未来各种不同的社会生活场景和自然景象。(3)通过美术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每一件美术作品不仅与时代、社会、阶级、民族、风俗等密切相关,而且还与艺术家的生活阅历息息相关,因此美术不仅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和民族性,它更具有艺术家的个性。

再次,美术本身是一种综合课程。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一方面就美术本身而言,每一件美术作品不论是何种形式,它都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诸如时代、社会、阶级、民族、风俗等。我们如果要正确地解读它,就需要整合诸如历史、文学、心理学等各方面不同视角的观点。另一方面,就大环境而言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以及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影响到了我们的美术教育。美术已不再是以前我们认为的一种精致艺术,它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大众艺术,这种视觉艺术无处不在。我们应当看到在这种后现代的氛围中,“视觉”已经取代了“读写”成为人们传播讯息的主要方式。语言和视觉艺术已经充分地结合在了一起,在多种媒介的混合交错中来寻求我们所需要的意义。也就是说当代美术已经成为了一门统合的课程,可以作为一种思维沟通的方式并成为学校课程的中心。

三、学校本位美术综合课程的设计理念

首先,关于教学。现代教学理念把教学看作是简单的、确定的和可控制的活动。而后现代教学理念却不同,它把教学看作是一种复杂的活动,并且充满了不确定的因素,因此后现代教学主张教学应该而且必须恢复它复杂的面目。

其次,关于认识活动。现代教学理念认为教学认识活动是一种将客观的、确定的知识由教师传递给学生的单向的、线性的过程。而后现代教学理念认为教学认识活动是师生通过对话共同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发现知识,而且还可以生产、创造知识。

再次,关于课程。现代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课程的内容是固定不变的,课程的目标是预定的、不可更改的,课程的组织是有学科界限的。而后现代教学理念把课程看作是一种发展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探究知识的过程;课程的内容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课程目标是可以根据实际加以调整的;课程的组织向跨学科、综合性方向发展。此外,后现代教学理念还承认、尊重价值观的多元性,并不以某一种所谓权威的观念控制课程。这些正是学校本位美术综合课程所遵循的课程观。

第四,关于学生。后现代教学理念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因此在教学中不可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发展程度。另外,后现代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是有个别差异的,关注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注意给学生的不同见解留有空间,加强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在教师和学生中发展并建立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

第五,关于教师。在现代教学理念中,教师的角色被定义为“教书匠”,也就是机械地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所规定的知识教授学生,还有就是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而做的常规教学管理,因此对教师的要求也就是具备学科知识和一些教学技能、技巧而已。而在后现代教学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不仅是拥有实践智慧的教育者,而且还是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开发者。在学校本位美术综合课程中,教师也正是承担着这样的角色定位。

最后,关于教材。后现代教学理念认为好的教材应该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教材并不是孤立的,它应该和教师、学生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丰富、相互补充的系统。学校本位美术综合课程能较好地体现这一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与教科书产生直接的联系,发展和丰富学习的内容,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促进了自主学习。

四、学校本位美术综合课程实施中的关键问题

美术综合课程由谁来进行综合,这个问题在整个课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实际上反映出三种不同的课程观。

一是综合主体是教材,即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机械式捆绑与僵化,体现的是一种视课程就是课程标准或教课书的课程观。二是综合主体是教师,即教师在实施课程教学之前,预先设计综合性的教学内容,结合地方资源、学生等情况进行综合,形成校本课程呈现于学生,学生按照教师的计划去进行综合,体现的是一种视课程是“学习的内容及其进程”的课程观。这二者综合,其内容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就已经确定。三是综合主体是学生,即由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综合,体现的是一种视课程为表现学生自身经历的“履历书”或“自我史”的课程观,综合的内容在学习活动的自然流程中进行。当然,所谓“学生主体”其实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建“学习共同体”,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从综合的主体上讲,目前多数美术综合课程是一种以专家为综合主体的课程,即教师把专家预先设计好的综合性的学习内容呈现给学生,学生按照此进行综合学习,实质上这种综合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就已经确定了,根本谈不上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应该把美术综合课程视为一种开放的、动态的、相互联系的、建构的过程,它应该也必然是一种由学生、教师、学校自主选择和创建的开放的课程。

后现代的课程观视课程已不再是一组预定的、僵化的内容,而是在动态、反省的教学过程中选择、组织、开展。因此,学校本位美术综合课程的学习,已不再是被动地生产知识,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教师不仅是教学者,同时也是课程设计者;师生共同参与共有的问题和关系,由此形成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生态化的美术学习课堂。美术课程的综合是符合人类发展需要的,它将会更好地发挥美术教育对人类的独特价值。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王大根.高中美术新课程理念与实施.海南:海南出版社,2004.

小学美术校本课程范文第4篇

一、课程素材――向学生广泛征集

学习的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生自然会自觉去学,主动去学。所以,在开发实践中笔者主要采用以下方法搜集素材:一是向学生征集对家乡研究感兴趣的话题,如“过春节有哪些风俗习惯”“家乡有哪些古民居”“家乡有哪些土特产”“家乡有哪些自然风光” “家乡有哪些书画家”等,并对这些问题加以整理、归纳、筛选,选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二是通过举办主题为“美丽缙云”的摄影比赛向学生征集照片,如“国家级4A级风景名胜区――仙都”“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河阳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张山寨庙会”“丽水市首批最美丽的乡村――壶真岩下村”“缙云麻鸭”“缙云烧饼”等。除了组织评奖展览外,还在校园网站上建立了“美丽缙云”资源库,做到资源共享,为以后的研究提供素材。

二、课程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确定

乡土资源很丰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也很多,但我们不能求大、贪多,不能泛泛而谈,应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围绕学生与自然、他人、社会以及自我关系的均衡发展为线索,以《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纲要,以发展学生美术素养为目标,搭建校本课程的框架。笔者经过筛选整理出四个活动主题:“家乡的植物花卉”“家乡的名胜古迹”“家乡的传统节日”“家乡的土特产”,并制订了学习目标(见表1)。

这些主题活动初步搭建了乡土校本课程的框架,而活动的具体内容、具体方式,则需要学生在开展美术小课题研究时自主选择。

三、课程内容――由学生活动生成

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生成课程内容。小课题研究,是指在师生的共同策划下,从感兴趣的问题出发,通过自由组队的合作形式,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选择并确定小型美术课题进行研究,主动地探究知识、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通过学生小课题研究生成校本课程内容,可以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同时也让构建的课程内容更受学生的欢迎,更适合他们的发展。小课题研究生成课程内容的主要步骤如下。

1.讨论形成主题

上好活动开题课。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美术学科的特点出发,围绕主题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并组织全班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合并、整理,对没有条件研究、研究意义不大的问题进行删减,再把问题转换成选题。如“家乡的古民居”之一“河阳古民居”的开题课上,关于河阳古民居(被列为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学生就提出了很多感兴趣的问题:河阳古民居村庄的布局是什么样的?最具代表的院落是什么样的?有哪些建筑装饰?有哪些历史典故和风土人情……通过整理筛选,最终形成小选题:考察――建筑特点,写生――民居特色,画画――历史典故,学学――民间艺术,倡议――合理开发。

2.制订活动方案

学生按自愿组合的原则,组成合作小组,选择感兴趣的选题,并制订出具体的活动方案。教师要做好对活动步骤安排的指导工作,及时组织学生讨论是否合理可行,对不合理的安排教师要逐组指导修改。活动方案可以是文字型的,也可以是表格型的,如考察河阳古民居小组制订的活动方案(见表2)。

3.开展实践活动

在学生走向社会进行实践探究之前,教师还要进行“过程与方法”的指导,着重围绕如何进行调查、访谈,如何利用网络开展活动,如何处理资料、撰写活动总结或报告,如何表达与交流等。

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活动方案进行有重点的研究。如指导“民居特色写生小组”时,笔者进行了以问题为导向的指导:(1)哪些角度你最感兴趣?是气势恢弘的建筑群,还是四合院,抑或是建筑的局部?(2)观察和分析翘檐、斗拱、廊柱有什么特点?飞檐是怎样翘起的?重檐是怎样建的?斗拱是怎样结构的?……(3)观察范画,你最喜欢哪些作品,为什么?引导学生进行欣赏,理解范画的取景构图、表现方法、主次虚实处理等。通过线描写生,加深了学生对河阳古民居特色的理解,也更进一步训练了他们的造型能力。优秀的学生作品(见图1、图2)我们都把它录入“美丽缙云”资源库里。

4.评议活动成果

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结束后,要开展成果汇报活动。各个小组上台汇报活动的经过,展示活动的成果。研究成果可以通过调查报告、图表、画册、网页、电脑小报,甚至小品表演等多种形式展示。同时小组成员认真听取同学们的建议,并进行改进完善。各班的小课题研究成果经过修改调整后发表在校园网“美丽缙云”栏目,学生们浏览到自己的创作成果倍感自豪。

四、课程编写――师生共完成

在师生一起编写教材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依据自己活动的经历从已构建的校本资源库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主题和最喜欢的活动形式(见表3)。

编写时,以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编写,激发他们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意识。由教师编写样章,引导学生探讨、交流,制订出更为合理的编写计划、构成要素和呈现方式等,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并保证编写的校本教材形式统一。教材里的图片、文字介绍、佳作欣赏、技法展示,甚至学习建议都基于学生活动生成。例如在探究活动中,笔者发现许多学生特别喜欢用硬笔线描的形式画仙都的山石,所以在“仙都风光”一课,精选了学生拍摄的7张照片,编入了硬笔淡彩画山石这一技法,效果很好(见图3)。每一主题还设计了辑封和单元拓展(见图4)。

基于学生的乡土美术校本课程开发,其价值并不仅仅在于课程资源开发本身,而是学生与自然的对话、与历史的对话、与社会的对话,加深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与理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基于学生的乡土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有利于校本课程建设,凸显校园文化,提升办学特色,更有利于提高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校本教材《美丽缙云》已由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实践也证明,基于学生的乡土美术校本课程很受学生的欢迎,请听孩子们的声音――

我很喜欢上“美丽缙云”校本课程,从活动中我了解到了我平时从书上学不到的知识。(毛科颖)

我的美术水平提高很快,创作的《我爱吃烧饼》获浙江省第十四届电脑绘画一等奖。(李文颖)

每当在学校网站上看到自己的作品,就感到无比的自豪。(丁奕宇)

我最喜欢做的事是:约上几个好朋友去写生,一边享受着大自然的美,一边在画纸上随心所欲地涂抹。(丁榕)

小学美术校本课程范文第5篇

教材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最基本的保证。高等美术院校的专业性很强,除具有高等教育共通的规律,更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加强美术专业教材建设非常必要。美术专业教材建设应从课程教学本体出发,以课程为依托,不断创新、优化教材内容,保证教材质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最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高等美术院校 专业课程 教材建设 教学本体

一、加强美术专业教材建设的必要性

教材以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基本要求为前提,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课程教学的基本依据,是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多层次人才的重要保证。教材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加强教材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最基本的保证。

美术专业教材建设反映了美术院校教学、创作、科研的整体水平,是巩固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成果的集中表现。[1]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和前瞻性,在一定广度和深度上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加强基础,拓宽知识,培养能力,激励个性,提高综合素质,这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如果没有配套的教材建设,新的人才培养计划只能是纸上谈兵。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美术院校专业调整和课程建设力度的加大,出现了美术专业教材建设滞后于课程教学和改革的现象,特别是一些高等美术院校的有些专业,传统的课程使用的教材陈旧,内容老化缺乏特色;而一些新开设的课程可供选择的教材品种少,找不到较为合适的教材。此外,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教材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线,局限在基本原理、概念、理论及传统内容的介绍上,而反映新技术及运用于实践的知识却很少,教材编写忽略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2]这些都不利于学生自身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高等美术院校的专业性很强,除具有高等教育共通的规律,更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加强美术专业教材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同时,美术专业教材建设应从课程教学本体出发,以课程为依托,不断创新、优化教材内容,保证教材质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最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美术专业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版本多,精品少。目前市场上美术教材的种类繁多。同一选题版本多,精品少,多为低水平重复建设。从内容上看,相互抄袭、简单重复的现象屡见不鲜。[3]一些美术院校选用专业教材只为凑数或补缺。有些教材并不能满足课程教学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得到实际应用,一般只作为参考教材而已。

2. 教材的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美术教材精品少,主要是由于教材的质量受多重因素影响,包括高校教学评估指标、专业设置、编者素质、市场利益、出版体例限制等因素。

教材建设是高校教学评估中的一项重要指标。教学评估对教材的选用起着非常明显的作用。国家级“规划教材”“精品课程教材”及各种“项目”“工程”产生的教材多成为示范教材,是高校教材的首选对象。因此高校和出版社都积极申请项目,这类教材的编写、出版周期也相对较短。对高校而言,这并不完全是从课程教学本体需要出发而进行的教材建设,很大程度上成了面子工程。[3]

专业不同,对教材内容深浅的要求不同。现在的美术教材编者大多要兼顾美术教材的专业性和通俗性,要尽可能满足从专业的高等美术院校到其他高校美术类专业通识教育的需求,相对而言就很难满足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对教材的个性化需求。

编者素质对教材质量的影响也至关重要。客观地说,有些编者并不具备编写教材的综合能力,有的缺乏足够的理论素养,有的缺乏教学实践的积累,而是迫于职称压力或经济利益,因此编写的教材大多不具有学术价值,不能称作精品。

教材质量也受市场利益的影响。对于出版社来说,美术教材市场带来的经济利益不可小觑,只要经济效益好,出版社便会乐此不疲,因此教材出版带来的效益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教材生存的现实处境,对教材的编写和出版起着明显的导向作用。

教材质量还受出版体例限制的影响。有些出版社为保证出版系列教材的整体统一,常常会要求编者按照事先设计好的统一体例进行编撰,而这样的要求一方面会使教材落于俗套,另一方面忽略了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对教材的不同需求,也限制了编者对在教学实践中所积累的独特经验充分发挥,致使教材质量受到一定影响。

这些因素造成目前美术专业教材质量参差不齐,也不可避免造成了美术专业教材的重复建设。

三、美术专业教材建设应该从课程教学本体出发

由于美术教育的地域性和学科特色,除少数美术史论等理论类教材,要使用统一的专业教材进行美术专业教学基本不可能。多元素的美术教学才是开拓学生思维和视野的教学之道,因此美术专业教材建设应从课程教学本体出发,以课程为依托。

要处理好教材与课程的关系。教材针对性要强,对课程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要引导和加深学生对课程整体的理解,满足美术教学的实际需要。

教材应满足课程建设的需要。一门课程要称得上精品,应同时具备科学性、先进性、内容创新性和知识技能导向性,这些要求与课程内容直接相关。教师传授什么,学生需掌握什么,这就需要有一套个性化、专业化、结构完整的教材。[4]

教材还应与教学设计相适应,二者应是互补关系。一方面,教材从内容和结构上为教学设计提供一种可参照的思维架构,教师可以参照教材的架构来编制教学方案,这样可使教学进程更趋于合理,学生也更容易吸收;另一方面,教学设计的过程同时也是检验和完善教材的过程,教师通过教学设计,可发现教材内容和结构存在的不足,使之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

四、加强教材建设管理,不断推进美术专业教材建设

(一)明确教材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1. 把教材建设目标、学校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统一起来,将学校的办学宗旨、培养模式等信息通过教材传递给学生,切实推进教材创新。

2. 将教材建设纳入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同步,依托精品课程建设,鼓励教师尽量编写出反映本校教学经验和最新学术成果、具有特色和风格的美术专业教材。教材建设的重点应放在具有相对优势和特色的学科、专业上。[5]

3. 坚持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充分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新要求。教材应体现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在强化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要大量借鉴和吸收本学科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教材的启发性,增加教材中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的比例。

(二)明确美术专业教材建设的主要任务

1. 制订符合学校实际的教材建设规划。以本校专业课程建设的需要、人才培养规格以及教学改革的成果为基础,通过教材建设规划的实施,形成一整套符合学校专业特色的教材。规划的重点应放在提高教材质量上。加强精品教材的建设,提倡和支持教材改革试验,鼓励反映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特点以及本校学科优势和特色的教材出版。

2. 全面保障教材建设质量。(1)构建高水平的教材编写队伍。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选择学术、教学水平高,长期从事专业课程教学,教学和创作科研经验丰富,成果突出的学术骨干为教材编写的主要责任者,参与教材编写。(2)建立激励机制,提高教师编写教材的积极性。教师编写教材的积极性不高,主要是由于编写教材的时间、精力和经费方面的限制。首先,教学单位要给予时间上的保证,可采用减少教学工作量等办法加以解决。其次,学校应建立教材编写的教材建设基金,给予经费上的资助。(3)加强管理,建立质量保障体系。要鼓励教师编写教材,但又必须确保质量,不能有随意性。教材管理部门要加强质量监控,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对教材编写进行规范化管理。(4)注重教材形式的多样性。美术专业教材建设更应关注教材形式的更新,突出教材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美术教育的特性决定美术教材中多媒体教材的力量有时甚于文字教材,但又要掌握好多媒体教材和文字教材之间的平衡。(5)教材建设应关注艺术的发展。美术专业教材建设应关注艺术的发展,关注国际、国内最新美术动态,将美术学科的前沿知识吸收到教材中,加强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3. 加强教材研究,打好教材建设基础。教材研究是教材建设的先导和基础。只有在对教材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才能了解现行教材存在的问题,才能结合课程改革进行教材改革,提高教材质量。

(1)明确教材研究的内容。研究本校教材建设的任务和方向,结合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情况确定教材的类型,研究本校所设专业使用教材的内容、编写体系、存在的问题,对新版教材进行评价,对同类教材进行比较研究。广泛听取专家、教师、学生及各方面意见。(2)建立、完善教材质量评价管理机制。教材的评价,是教材研究的一部分,是教材研究的成果,同时又能对教材的选择起促进和参考作用。教材评价的难点就是如何设计评价指标。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制订出教材质量的评价制度和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教材质量信息反馈制度,教材管理部门应收集教材使用反馈信息,在评价的基础上选用优秀教材,确保高水平优秀教材的使用率。逐步完善教材质量评价机制,发挥教材评价在教材建设中的监督和激励作用,促进教材质量的不断更新和提高,打造符合美术教育特点和规律的精品教材。

参考文献:

[1] 陈春茹.高校教材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若干问题[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

[2] 汪瑞,任慧,祝帅.我们需要多少美术教材[J].美术观察,2011(9).

[3] 解徐金娥.从人才培养看我国高校教材建设[J].大学出版,2008(1).

[4] 周范林.浅谈高校精品教材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