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范文第1篇

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最早是在20世纪70年代 “爱尔兰国际课程研讨会”上由菲吕马克(Furumark)和麦克米伦(Macmillan)等人提出。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以学生为根本,根据学生的发展状况,同时兼顾社会发展及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以教师为主体进行的课程设计与开发。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是学校教师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本土化的加工与改造。

校本课程的开发有以下两点含义:第一,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本土化,是在国家和地方课程基础之上的改造与加工。第二,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设计与开发的课程,其主体是学校和本校的教师,是在对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个人发展需求高度了解之下开发出来,由学生进行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实际上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延伸与补充,甚至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本土化的应用。

二、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既然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对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本土化应用,那么就应注重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就近取材,从一个典型的知识点入手逐步扩大和联想,并且要在了解学生认知和理解能力的基础上,将所学到的抽象知识与实践相联系,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因此,笔者认为,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就近取材。教材的编写最为关键的地方就是内容的选择,既然是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延伸和本土化,校本教材就更应该突出当地的特色,从实际生活入手。我们在编写《陕西风俗与陕西旅游》这本教材时,就是从学生们生活的家乡――陕西省出发,通过介绍陕西省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人文环境、传统习俗与旅游景区,引领学生去了解自己家乡的美景,亲近自然,亲近传统文化。

2.精选精编。地理知识是庞杂广博、包罗万象的,一本小小的校本教材不可能将本学科所有的问题和知识点包括进去。所以校本教材在编写时应该选择本学科典型的知识或案例,在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编排,让学生有兴趣学,老师有兴趣教。在编写《陕西风俗与陕西旅游》教材时,针对陕西省的自然地理概况,在植被自然带的变化方面,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理解,选择从北向南对其变化进行介绍。

3.兴趣优先。校本课程的开发,目的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学习热情。课程内容能否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就成为衡量校本课程开发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在此次校本教材的编排中,首先教材的标题《陕西风俗与陕西旅游》在这个人人晒旅途的时代可以引起广大学生的兴趣,同时还选择了对陕西饮食习俗进行介绍,目的是想通过饮食习俗来了解陕北、关中、陕南的气候特点以及在气候条件影响下形成的农业地域类型,让学生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气候是影响农业区位的最重要因素。

(四)突出活动,学以致用。

地理知识繁杂抽象,理解起来并不容易。因此,校本教材在编排时,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引入事件分析和应用中,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同时,校本教材在编排时应该考虑学生的兴趣,突出设计一些主题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

三、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1.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伴随着高效课堂的开展,教学方式也由原来的以教师讲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最高目标。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学生的兴趣为先,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2.带动了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和专业的发展。

“课程变革,不仅仅是变革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而且也是变革人”。在课改的时代下,教师不仅是教书匠,更是教育家。既然是专家,那么就要有所创新。校本课程的开发,实际上就是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基础上的创新。不仅如此,还要建立在对学生兴趣有充分了解的前提之下,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是一种提升,也是对教师教学技能的一种拔高,是对教师的一种考验和锻炼。

3.有利于形成与弘扬学校的办学特色。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生发展;课程改革;校本课程;开发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不再被国家课程独立垄断,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进行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我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将教育的发展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从而不断实现我国“科教兴国”的重要目标。如今,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逐步形成了以国家课程为主,地方课程为辅,校本课程进行补充的新的教育课程体系。很多学校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应用和管理方面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实践,探索出一些关于校本理论的有效理论。

一、校本课程开发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辅助事物,对国家课程具有重要的补

充作用。校本课程的开发,不应当只局限于教师本位,应该着重考虑校本课程的开发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的作用。为了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可以改变长周期课程开发模式,建立一种以课程开发为主题的决策机制,不断促进课程改革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

从课程改革的分类上讲,校本课程的设置充分结合地方学校的发展特色,在国家课程的引导下,将校本课程向本土化方向发

展,根据学校发展的实际进行改编、补充和拓展,使国家课程符合地方教学的需要。同时,校本课程一般都是由学校自主设计和开发的,以学校的长远发展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为需要,设计适合学生需要的课程。

一般而言,国家在进行课程设计时会将一部分权力下放给学

校,强调学生课程设计的地方性特色。在进行课程改革时,教师需要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基本需求,并且要得到专家、教师以及全社会的支持才算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期实质是个民主决策的过程,需要学校领导、教师、学生以及众多专家及社会人士的指导和评价,在各界力量的共同推动下,促进校本课程设置和开发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二、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误区

我国的校本课程开发处于发展初期,在教师本位的指导下,将一些有经验的教师的科学成果编写成教材或是学习资料,提出一些有效的借鉴意见。但是,由于缺乏与学生的沟通、和外界进行交

流,且每个教师的个人经验和能力往往有限,导致校本课程在设置上存在不合理之处,导致课程设置的不均衡。但是对于国家课程而言,校本课程是一种新生的事物,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所以要摒弃错误认识,不要局限于教师角度、社会角度以及学校发展的课程开发。

1.思想观念认识不到位

在学校教育中,课程的设置合理与否与学生的发展水平形成重要的制约。在有些地区的学校教育中,很多领导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极其缺乏,片面地认为课程的开发只是专家学者的

工作。还有一些错误的认识是,新课改的要求就是抛弃传统观念的课程开发,忽视课程设置的长期改革和创新的融合作用。这种错误认识,使很多地区错失了创办地区性和弥补学校发展差异的课程开发机会。有些教师在课程开发中,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没有因材施教,错误地对待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

2.校本课程的开发仅从教师、社会等角度考虑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由于一套教材的编制到实施都是来自于

同一批教师的杰作,他们负责承担全部的责任。然而,这样的改革模式也会导致一些教师的话语霸权,为了教师的教学方便,只是按照教师的权威思想来进行,忽视学生的主体意识。甚至在有些学校,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为目的,忽视学生发展的个性特征,按部就班地进行改革阻碍了学生的长远发展。

校本课程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很多地方学校不了解校本课程的实质意义,也就完全不懂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设置。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有些学校为了应付教育部门的监察,胡乱拼凑校本课程,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考虑其长远发展的意义。长此以往,这样的校本课程开发,既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也不能体现学校的特色。

3.课程开发的机制和评价导向问题

新课程的改革,促进课程设置的机动性和灵活性不断提高,教师的工作具有更大的挑战性。课程开发的管理机制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优势,促进教育人事制度的不断改进,从而与时俱进地跟上国际教育发展的步伐。同时,课程的开发在于提供有选择性的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我国,目前的教育形势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为了升学只注重文化课的学习,以此应对国家的人才选拔形势。在教学资源方面也存在严重的不足,各种竞争的压力使课程改革的可操作性偏离公正、客观的标准,评价问题影响着新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三、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措施研究

在课程校本开发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程的编制中,要解决校本课程的开发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发展水平造成的制约影响,以课程变革促进学生学习为核心,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素质。课程编制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原则,在实践中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使课程开发呈现多样化的特征,从而构建既能体现课程的基础性,同时又具有高度灵活性的课程结构。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生活为本进行课程编制。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课程的编写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加大对学生的生活形式和空间的关注,课程内容来源于学生生活,又高于学生生活,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激发学生课程学习的兴趣,进而更好地为学生的生活服务。同时,校本课程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强化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关注和了解。

例如,在校本课程的设置和开发中,要充分考虑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的差别,结合不同地区和教学环境下的学生生活状态,为农村学生多提供一些基础科普知识和了解外面世界的新动态。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尽可能地提供健全的教学设施,加强多媒体建设,引进各种学习资源以开阔农村学生的视野。

综述全文,校本课程具有长远的发展历史,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需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参与性,在教师进行校本课程设置中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需要,与当地学校的发展条件相适应,突出学校自身的教学特色。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将促进学生发展的理念贯彻在课程编制、实施和评价的各个阶段,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提供所需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舒婷,范美群.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校本课程开发[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05).

[2]张文湖.谈中学校本课程的开展[J].科技创新导报,2009(30).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化学校本课程 ;个性发展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2-0025-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2.007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是重要的基础科学之一。高中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阶段,如果高中化学的学习没有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对于将来的学习将产生严重的影响。在传统教育的大背景下,高中化学的教与学都是以考试为中心,只要学生能够取得良好的考试成绩,就算完成任务。此种传统教学模式在化学课程的设置上相对单一,并且刻板僵化。教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单纯讲解理论知识,少与实际生活生产相结合,学生做不到更深层次的理解。另外化学的学习离不开实验,而现今的化学教学更加偏重于理论, 大大压缩了学生的实验实践。而高中化学教学中校本课程的开展,是使学校课程更加适合学生的需要,更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最大程度的发展。 当然这一切必须都在国家高中化学课程的基础之上进行。高中化学教学中开展校本课程是化学课程不断进步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高中开展化学校本课程的意义

1. 开拓学生眼界,提升化学学习兴趣

高中化学教学中开展校本课程有利于开拓学生的眼界,这主要由校本课程的课程资源所决定,校本课程的课程资源与传统课程的课程资源存在很大的差异,传统的课程资源主要是以书本为主,而校本课程的课程资源是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体验、实验为主。在高中化学学习中,校本课程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国家规定课程中的一些缺憾。校本课程开展是以国家规定化学课程为基础,弥补其中的不足,以达到高中化学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成效的目标。另外,在化学的学习当中,最应该重视、最主要的就是实验。如果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缺少对于化学实验的研究以及开发,只是基于书本理论知识进行空讲,那么学生是无法深度地了解、掌握化学知识的。而校本课程改变了这一状况,其更加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化学实验,通过实验提升了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改变了学生动脑不动手的习惯。

2. 满足学生需求,帮助学生个性成长

在高中化学的学习过程中, 每个学生的思维习惯,思考问题的方式角度是有个体区别的,国家统一化学教材的编撰主要是面向整体学生,这对于存在思维个体差异的学生来说不是一个完美课程,校本课程恰好完善了这一点,它可以弥补国家统一化学课程对于个体思维照顾不足的现象,可以更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不限制学生的个性思维、个性成长。在教学当中,学生拥有不同的思维习惯、思维角度是非常好的,教师不但不应该打压个性思维的发展,而且要培养、鼓励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这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

3. 锻炼教师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在高中化学教学开展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接受知识、理解知识更加容易,使化学的学习不与现实生活脱节,就需要改变原有的填鸭式授课模式,多通过学生化学实验接受知识、培养能力。这一改变过程教师必定要做足够多的学习、阅读、培训、参考借鉴等等,锻炼了能力,同时教师的专业水平也必定得到提高。

二、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特点

1. 开放性

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因为此项课程的研发是由教师自行完成的,对于学生个体思维的教学更具成效性,更具针对性,可以更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提高其创新能力,这就是其开放性所在,并没把学生思维整体划一,虽然其没有国家统一化学课程的完整度高,但是通过二者结合的方式进行,可以弥补国家统一化学课程的不足。

2. 生活化

传统的教学主要是以书本为主、应试为主,教师主要以讲解书本理论为主,这种方式与生活脱节、不实用,只适于考试,而校本课程的开展从实际出发,不再单纯地只看书本,而是走到生活中来,让学生切身感受身边生活中的化学,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我校在高一年级开设了化学校本课程“生活中的化学”“化学趣味实验”等课题,吸引了大批学生参与,大大激发了他们对化学学科的热情和兴趣。

3. 个性化

在高中化学的学习当中,不同的学生就会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角度,在化学教学当中为了学而忽略学生的个性思维的发展,打压了学生的个性思维,同时也打压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校本课程恰好解决了这一问题。有助于学生个性思维的建立,有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实施

1. 校本课程中资料内容的开发

校本课程资料内容的开发要以国家统一规定的化学课程为基础,以学生实际素质为出发点,结合学校的基本状况进行。例如开展研究性学习,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在高中化学教学中,除去基本的书本知识之外,多引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研究,多一些能让学生切身体会的活动。其次是结合国家统一规定的化学课程教材进行教学,在化学教材中,有很多练习题、研究性课题。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行对问题进行解决,或者同学之间互相讨论,开设化学小论坛,教师可以从中了解每一个同学的思维方式,最后教师再加以引导。

2. 校本课程中师本课程内容的开发

所谓师本课程内容就是教师在开展运用校本课程时其教学体系、教学思维、教学方式等等。在校本课程中师本课程内容的开发可谓至关重要。只有有了师本课程的内容,才会有校本课程,才会有相应的教学。由此可见师本课程是实施校本课程的前提条件。因此师本课程内容的开展需要教师们不断学习、查阅资料、加强自我培训、教师之间互相交流、互帮互助、互相促进,遇到问题要及时解决,从而确立一套在校本课程模式下高中化学的教学内容。近几年来,我校坚持以各年级化学备课组为单位,申报课题,交流讨论编制师本课程内容,并在开设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效果不错。

3. 开展化学校本课程的有效措施

对于高中化学教学中开展校本课程的措施,首先要采取国家规定高中化学课程内容与校本化学课程内容相结合的方式,国家规定高中化学课程完整度高,更加系统,但是缺少对学生的个性化教学,校本课程恰好弥补了这一点,但是如果单独使用校本课程其课程的完整度与系统性又不好,所以相结合是最好的措施。 其次是资源上的整合,校内化学教师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开发,各个学校之间互通联系,互相交流经验,课程资源、方法共享。 另外要不断完善校本课程,在实施自行研发的校本课程时如遇到问题要及时解决,不断完善,把校本课程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对学生个性思维的培养,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展解决了这一问题, 它以学生需要为主要指向,以教师自主为操作手段,以学校特色发展为个性平台,更加注重针对学生个体,教学形式灵活、生动,让学生真正达到会学能实践,成为合格的化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春兰.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教学中利用地方资源实施环境教育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2] 李晓. 以欧洲PARSEL理念开发化学校本课程的实践与反思[D].华中师范大学,2013

[3] 吕海平.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方式及其转变途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范文第4篇

《文化生活》这本书我已经上了两遍,这本书分为四单元十课围绕“文化是什么――如何发展文化――怎样看待中华文化――怎么开展文化建设”这一条主线展开。这本书在编撰的过程中注重理论性、思想性,很能体现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但我以为它的实践性、生活性比较不足。这与“文化”时时刻刻围绕在我们身边,我们生活中时时刻刻有文化这一点不相符合。如何让《文化生活》更具有实践性、生活性呢?我想到了编写“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径、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长期以来,中国一直采用国家统一的课程设置,全国中小学基本上用一个教学计划、一套教学大纲和一套教材,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1999年原国家教委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实验)》规定,学校应该“合理设置本学校的任选和活动课”。校本课程的开发会弥补材的不足,更加注重地方特色,更加注重学生的信息采集和加工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在课程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化知识的掌握过程中获得更多更广泛的能力,更好地认识学习的价值,塑造健全人格,学会生存。这些,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所在。所以我根据《文化生活》这一教材,贴近福建漳州的闽南文化特色,结合国情、校情,以单元为单位,安排学生动手动脑组织研究性学习,有针对地开发研究适合自己的校本课程。让校本课程的研究与课内知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达到满意的结果。

一、以单元为架构,开发校本课程

《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中第二框“文化与经济、政治”,这一框题中讲到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政治起反作用。为了让学生更能体会这一知识点的深意,我安排了一次研究性学习,课题是“漳州的花卉产业与漳州的经济、政治”。漳州土壤肥沃,天气适宜,四季花开不败。因此,花卉产业成为漳州的一大支柱产业。每年的11月18日漳州花博会更是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成为国家4A景区。不仅如此,花卉产业还促进了海峡两岸的沟通和发展,漳州成立了“台湾农民创业园”,现在漳州正朝着“花园城市”的目标前进。这些对于高中生来说并不难,学生调查研究,形成报告,《漳州人的鲜花情缘》还在漳州市里获了奖。在第一单元第二课中“文化对人的影响”,我重点结合龙文中学的校情展开,如我们学校的校训,校歌,学校耗资数十万塑造的孔子雕像,让学生在这些学校的办学理念中体会优秀的文化对一个人的人生的意义,更深地体会“优秀文化塑造人生”的道理。

在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中,我重点让学生思考“漳州的传统文化如何传承与创新”结合介绍漳州的锦歌这一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学生采访漳州的锦歌皇后,漳州市曲协主席,今年已年近六十的陈淑华老师。通过陈老师的弹唱锦歌,讲述锦歌的历史,感受传统文化的“鲜明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

在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中,我结合课本讲授中华民族精神,突出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为了让学生更加明白新时期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我在校本课程中安排了这一环节――“走访漳州的红楼”。“红楼”位于现在的漳州市市政府大院内,1945年第一方面军和第四方面军在此汇合,同志曾经在“红楼”内亲自指挥。学生在参观“红楼”中亲身体会中华民族不畏、英勇顽强的精神。

在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我认为本单元重点应让学生在情感上认识到坚持先进文化的重要性。在校本课程中,我安排了让学生采访“感动漳州十大人物”我校的教师欧阳飚。欧老师从年轻时得了脊椎骨质灰质炎,造成脊椎倾斜,走路时总是直不起腰来,但他身残志坚,二十年如一日奋斗在教师岗位上。通过对欧老师的采访,让学生亲身明白“爱岗敬业”这四个字的分量。学生根据欧老师的事迹制作了《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中国梦》,在省里获得了三等奖。

二、结合重点知识点,开发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范文第5篇

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的新一轮课程改革,让我们开始接触并认识了校本课程。对这一新生事物,相当多的学校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积极投入到课程开发的实践中:有的学校开发了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有的学校发掘了本校的传统项目或其他优势内容,有的学校整合综合实践活动和第二课堂活动资源,有的学校进行学科课程的延伸拓展或补充,也有的学校积极借鉴和引用兄弟学校的开发成果……总之,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呈现着令人激动的喜人景象,涌现了一批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典型学校,取得了许多显著的课程开发成果。

近年来,吉林省农安县教科所分别在师范附小、德彪小学、农安镇第一中心校召开三次全县校本课程开发现场会,进一步明确要求并下发了相关的指导意见,成效很明显。尤其是2009年9月至11月,教科所对全县中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又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评估,通过座谈、听课、听汇报、查看资料等形式,对全县校本课程运行情况有了更充分而翔实的了解,同时也引发了对下一步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新的思考。

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究竟怎样?概括地说,“迎检式校本课程”虽然存在,但并不是目前校本课程开发的全部。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另外一种情况――这才是全县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主流,这种“主流”情况又可以分两类:一类是从新课程实施开始,就开发了具有校本意义的课程,并且这些年坚持实施且不断完善,终于稳固下来并成为学校的特色课程。比如农安一中的《成功教育》、农安实验小学的《古诗文诵读》、农安师范附小的《写字》、农安三盛玉中心校的《启智》等等;另一类是,近年来才开始开发,但后来者居上,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尤其在促进学校特色发展方面有一定收获的学校,比如农安县开安一小的《轻松阅读,快乐习作》、农安县龙王中心校的《诗歌原创》、以及农安镇第一中心校的《国学经典》,等等。

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通过调查分析,我们感觉到:如果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只是为了应付形势,比如响应国家课程开发的口号,比如为了学校的面子或荣誉,比如为完成上级部门督导检查的任务……那么开发的过程必然是应付了事,开发出的课程也必然是没有生命的、不会长久的、只在检查时才派上用场的课程;与此相反,如果校本课程开发的定位和出发点,既能建立在对新课程理念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上,更能立足学校内在的发展需要上,比如立足学校特色发展的方面,那么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就会真实而有意义,开发出的校本课程就会富有生命力、就会长久,就会在稳定的发展中形成学校的一种特色课程。

二、以课程开发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几点思考

结合近年来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引发了我们对“以校本课程开发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研究和思考。

什么是学校特色?学校特色是指学校在自己的办学理念指导下,从本校实际出发,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形成独特的、稳定的、优质的办学水平与优秀的办学成果,即呈现出的整体独特的文化风格。

校本课程开发的要素与学校特色发展的要素,极其吻合。以校本课程开发促进学校特色发展,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需要,是激发学校办学活力的需要,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需要,也是树立学校良好形象的需要。

由此,我们要在校本课程开发之初重点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以校本课程开发促进学校特色发展,首先要求学校要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国内外任何一所特色学校,都有一种自己的的理念支配办学。学校自己的教育理念从哪里来?校长作为学校的核心和灵魂,一个重要职责就是提出并阐释学校的核心理念,从而和领导班子成员达成共振,形成学校共同体的教育理想和教育哲学。

(2)以校本课程开发促进学校特色发展,要明确特色和特长的关系。校本课程开发强调个性,有个性才能有特色,但特色不是偏科,也不只是特长。特长是指特有的专长,主要指专有技术的特长,而特色是一个更为广泛的概念,而且是具有文化价值的概念。

(3)以校本课程开发促进学校特色发展,最终要呈现一种整体独特的文化风格。特色的形成不是单一的过程,而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要涉及学校方方面面的文化。学校文化既可以成为学校特色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同时也是培育学校特色的氛围与环境。学校整体独特的文化风格的形成,应该是学校特色发展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比如校本课程《写字》,它不是简单的写字方法和写字技能的训练,它更是一种“立字立人”的教育理念以及由此形成的教育文化的集中体现;再比如校本课程《诗歌原创》,把最能焕发纯洁童心与人性光辉的“诗歌”,引入课堂并形成课程,教师和学生全员参与,编诗报、成立诗社、组织赛诗会,让学生读诗、写诗、研究诗,全校形成了一种如诗歌一样美好的文化氛围。这种真正贴近儿童心灵并为儿童终身成长奠基的课程,应该是最理想而又最富生机、最具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

三、在“以校本课程开发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实践中,要继续强化三点意识

(1)继续强化“课程”意识,把校本课程开发引向深入。

课程是学校的核心要素,所有的教育改革最后都要落实在课程上。什么是课程?广义上说,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就为课程。通常来说,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总称为课程。这里说的“课程意识”有三方面意思:一是课程是连续的、按一定的计划实施的、系统性的工程,它涉及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方方面面,某一项课外活动、某一节课、某一次教育行为可能做得很有成效,但不能称其为课程;二是在新课程理念下,“课程”不仅是个名词,更要把它当成一个动词看待,即任何课程开发方案只有学生真正参与实施活动才能体现或实现,校本教材不等于校本课程,任何教材只有落实在课堂、落实在教学活动中,才有意义;三是课程是个连续的动态过程,具有生成性,要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和完善。

(2)继续强化“校本”意识,把校本课程开发落到实处。

“校本”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根本,强调从学校实际出发,强调尊重学校差异、给学校一个自己发展的空间。如果校本课程开发离开了学校具体的教育情境,脱离本校实际闭门造车或东施效颦,只为了应付形式、做表面文章,只能是劳民伤财,没有什么意义可言。只有立足校本,根据本校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开发出的校本课程,才能落到实处。比如前几年很多学校都进行《古诗词诵读》的开发,但因为不是每所学校都能真正从“校本”出发,所以有些学校只能中途搁浅;我们在农安镇第一中心校看到的校本课程,也可以说是从《古诗词诵读》发展而来,但因为他们学校有自己的实施理念,有校本化的延伸和拓展,所以有了生命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3)继续强化“文化”意识,把校本课程开发和学校特色发展整合起来。

文化与教育息息相关。抛开文化,无法理解教育;抛开教育,文化也无法存在与发展。学校的发展实质就是文化的进化现象。“一流学校靠文化,二流学校靠管理”,学校的发展和竞争力只有在形成独特的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才能有优势。而校本课程作为学校最应该具有文化特色的因素,只有建设出影响力来,才能使学校形成一种文化的力量,实现其发展目标。美国教育家伯尔凯指出:“一个办得有特色的学校应以它的文化著称,这个文化要有一个价值和规范的结构、过程和气氛,将教师和学生纳入导致成功的教育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意识是一种大的发展观。我们必须把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放在促进学校文化形成与学校特色发展上。只有在追求特色课程的建设中,以特色课程促进特色学校的构建、促进特色文化的构建,才能不负我们肩负的文化传承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