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新意识的构成要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智力资本和企业创新绩效的理论回顾及维度划分
本部分主要界定智力资本及企业创新绩效等概念的内涵和关键组成维度。
1. 智力资本理论回顾及维度划分
智力资本是每个人能为公司带来竞争优势的一切知识及能力的总和,主要由人力资本、组织资本与关系资本组成。
2. 企业创新绩效理论回顾及维度划分
虽然已有不少文献探讨了企业的创新绩效,但目前仍未形成一致认可的企业创新绩效测量指标。本文采用赵林海构建的创新绩效测度指标体系,将企业创新绩效划分为经济绩效维度和战略绩效维度。
(二)对智力资本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企业拥有智力资本包含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和关系资本,这些资本越多,其创新的能力也就越强。以企业智力资本各维度为自变量,企业创新绩效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深入探究智力资本各维度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差异化影响,以便更为全面地理解智力资本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综上所述,本研究提出假设: Ha:人力资本与企业创新绩效呈显著的正相关性;Hb:组织资本与企业创新绩效呈显著的正相关性;Hc:关系资本与企业创新绩效呈显著的正相关性。
二、研究设计
(一)变量设定
1. 企业创新绩效测度指标
企业创新绩效测度指标主要改编自赵林海的研究成果。
经济绩效的具体指标有以下4个:新开发产品利润占企业总利润的比重;新开发产品与全部产品销售额的比重;创新产品专利数;产品创新项目的综合投资收益率。
战略方面的具体指标有以下3个:本年度新产品与企业战略的契合程度;产品创新项目给企业带来的未来机会;本年度产品创新项目对未来产品创新战略目标的贡献度。
2. 智力资本测度指标
企业智力资本量表主要改编自Hsu &Fang的研究成果。
人力资本采用4个指标:工作态度;专业技能;企业培训;创新意识。结构资本采用5个指标:组织结构;制度规范;工作流程;知识库;企业文化。关系资本采用4个指标:企业信誉;顾客联系;供应商关系;合作伙伴关系。
(二)量表设计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深入剖析智力资本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内在关系,在前文维度划分,变量选择的基础上,对企业创新绩效与智力资本各维度下的具体指标进行问卷量表题项的开发和设计,并采用Liket的七标度打分法。
(三)数据说明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数据以进行实证研究。以江苏省在具有代表性的高新技术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在2005~2015年的智力资本、企业创新绩效相关测度指标进行收集整理。样本包江苏省大中小各种类型的企业,涵盖了各类制造业样本,极具代表性。发放问卷 20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177份。
(四)信度与效度检验
本研究采用了内部一致性指标Cronbach’s a系数进行量表信度检验。经检验得出结论:Cronbach’s a系数全部都超过了最低的可接受水平0.7,因而证明了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
三、实证结果分析
本文对智力资本各维度与企业创新绩效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研究了这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联程度,通过分析其相关性明确了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使用了皮尔逊(Pearson)相关系数表示。分析智力资本三个维度、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由表1可以看出,a=0.01的显著性水平下,人力资本的各构成要素与企业创新绩效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而,人力资本与企业创新绩效在不同程度上呈显著的正相关系。企业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有利于增加企业创新绩效。从而假设Ha:人力资本与企业创新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得到证明。同样,可以看出,a=0.01的显著性水平下,组织资本的各构成要素与企业创新绩效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而,组织资本与企业创新绩效在不同程度上呈显著的正相关系。企业加大对组织资本的投资,有利于增加企业创新绩效。从而假设Hb:组织资本与企业创新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得到证明。同样, a=0.01的显著性水平下,关系资本的各构成要素与企业创新绩效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而,关系资本与企业创新绩效在不同程度上呈显著的正相关系。企业加大对关系资本的投资,有利于增加企业创新绩效。从而假设Hc:关系资本与企业创新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得到证明。
四、结论与建议
智力资本不同于传统投入资本,是企业拥有的特殊资源,虽然重要但往往容易被忽视。然而,对智力资本的不重视又极大可能的促使企业创新绩效不佳。要想增强企业创新绩效,不仅要融入和培育其智力资本,更要兼顾其中各个要素的协调发展。这不仅需要有效的利用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和关系资本,劲儿使其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的积极影响,更需要加强对智力资本下各个维度的投入力度,加强员工技能培训并吸收引进高素质人才,建立健全优质的组织结构体系,加强与各相关方的联系,以获得更高的创造力,最终实现高的企业创新绩效。另外,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要兼顾三大构成要素的协调发展,并且有侧重的进行开发,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首先,企业的产品创新往往是不断改进的螺旋式上升,这很大程度上依赖员工的技术水平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要想时刻把握最前沿的科技,必须不断培训学习,增强员工的创新意识,确保企业人力资本的充足供应。通过加强员工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创新技能和创新意识,必要时刻引进高新技术人才扩充队伍。提高研发水平、操作技能及服务能力,最终会增加企业创新绩效。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创新的兴趣
应当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造动机。如《新型玻璃》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未来还会有什么样的新型玻璃,介绍自己想象的玻璃名称、功能、特点。学生纷纷发挥想象力,想象出多种多样的新型玻璃:音乐玻璃、空调玻璃、芳香玻璃、五彩变色玻璃、天气预报玻璃、录像玻璃……《五彩池》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五彩池的水还会呈现出什么颜色,学生的想象更加多姿多彩:有苹果红、葡萄紫、乳白色、还有半白半绿、半蓝半紫、半黄半红……五彩缤纷,美不胜收。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习惯,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创新,不是墨守陈规,而是推陈出新。它要求在解决问题时,与前人、与众人不同,独具卓识,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因此,要引导学生树立“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的思想,养成独立思辩的习惯,具有敢于怀疑的勇气。一旦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那也即预示着创新的火花就要爆发。
学生的创新意识,总是与创造性活动相联系的。因此在课堂活动中应结合听说读写尽量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活动的机会,例如小组讨论,作文互改等,都是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活动的有效方式。
三、营造和谐、民主、快乐的学习气氛,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营造和谐、民主、快乐的学习气氛关键在师要有教育机制,即良好的心理素质,敏锐的观察力,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以及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应变能力。“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也是创新素质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尝试合作教学法,有助于发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a.集体讨论,明确任务――小组互助,解决任务――交流成果,小组评价(侧重在对小组整体的评价)
b.分解任务,落实到组――分组活动,各自求解――推选代表,汇报成果――成果整合
>> 媒介融合时代下的新闻编辑专业素养的要求及培养 高校学报编辑综合素质与创新意识的融合 融合时代期刊编辑的跨媒体能力 浅谈网络化时代高校学报编辑的综合素质与人才培养 高校学报编辑的素质及优化途径探究 论高校学报编辑的职业素质 媒体融合时代的头版创新 浅谈媒介融合时代的编辑文化素养 新时期报纸编辑素质的新要求 网络时代对期刊编辑的新要求 浅谈媒体融合时代电视新闻记者应具备的素质 媒体融合时代两岸媒体的应对策略比较 在媒体融合时代积极提升电视新闻传播的舆论影响力 “互联网+”时代对高校图书馆员能力和素质的新要求 对媒介融合时代媒体运营策略的几点思考 媒体融合时代危机传播的宗旨、原则和策略 浅析媒体融合时代报纸新闻采写的转型策略 提高高校学报青年编辑的业务素质 融合自觉:新媒体时代的编辑生存语境研究 媒体融合时代下的新闻美术设计创新方向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李韶驰,程文丽.网络广告公信力问题及其治理研究下载[J].探求,2016(1)
[4]胡虹.高校W报编辑的素质结构分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5]郭宪.编辑应加强自我提升意识[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1(2)
关键词:高职学生;创业能力;构成;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4-0079-02
近几年,高职院校迅猛发展,高职教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学生的人数也是逐年不断增加,就业形式日趋严峻,迫使高职院校不断开辟就业途径。2010年,教育部《 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对“ 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 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指导意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要“着力培育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提高高职学生的创业能力,鼓励高职学生自主创业,是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率的有效途径。
创业能力是与创业实践活动相关的一切能力的综合,是一个人智力、心理、经验的体现。笔者认为创业能力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创业观念和创业的意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交流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创新和创造能力、 领导和管理能力、承受压力和挫折的能力、实践能力。
一、创业观念和创业的意识
创业观念和创业的意识是迈向创业的第一步,创业观念和创业的意识是人们从事创业活动的出发点和驱动力,是创业思维和创业行动的前提。创业观念和创业意识是创业的先导,它构成创业者的创业动力,由创业需要、动机、意志、志愿、抱负、信念、价值观、世界观等组成,是人进行创业活动的能动性源泉,正是它激励着人以某种方式进行活动,向自己提出的目标前进,并力图达到和实现它。创业观念和创业意识是创业思维和创业行动的必要准备,因此,每一个希望创业的人都必须首先强化创业意识。
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高职学生的存在被动就业观念、存在安逸思想,害怕面对创业过程中的艰辛困苦,倾向于毕业后的找一个安稳的工作。缺乏创业观念和创业的意识,高职院校提高创业意识教育,加强创业观念。引导大学生全面理解自主创业的深刻内涵,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包括专业知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等。是自主创业成功的保证,是创业成功的基础,创业不是一种想象,更不是碰运气,也不是靠良机,是专业知识技能的再发展,创业就是为这种发展找出路,找方向。
创业活动首先确定自己的创业方向,创业者选择创业项目时,应该选择相对来说比较熟的行业,必须了解、懂得所选行业的专业知识。掌握和精通了某个行业的专业知识,就意味着创业者的事业成功了一半,因为丰富深厚的专业知识可以使创业者不受制于人,立于不败之地。你做自己的熟悉的创业项目可能很快就能上手,比较容易成功。知识和技能是创新创业的骨髓,没有技能,创新创业是能说是纸上谈兵,创业就不可能实现。同时要具备运用知识的能力。知识是没有生命的,如何将知识转换为能力运用在创业这个鲜活的过程中,则是人们在创新创业中会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三、交流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交流和人际交往的能力是指高职学生与人交往、沟通及合作的能力,包括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创业过程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创业活动的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际关系沟通能力是创业者必不可少的能力。在创业活动中,创业者必然要与不同的人打交道,不仅在公务交涉、业务往来中要与人打交道,而且在各种各样的场合中都会与各种人交往和接触。刚刚走向社会创业的大学生,缺乏社会生活阅历,面对日益激烈的竟争和挑战,更需要获得诸多信息、知识和技巧,也需要更为广泛的人际交往。要想实现自己的创业目标、使创业活动正常进行,就一定要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与知识,提高人际协调能力,这不仅是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也是创业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基本功,更是创业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越来越强调组织内外的人际协作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和铸造,强调组织与公众、社会之间的双向平衡,因而对创业者的人际协调能力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为此,创业者要在具体的创业实践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会人际交流和沟通的技巧和艺术,在积极的人际交往中争取他人的合作与支持,获得理想的人际关系效果。
四、创新和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就是运用一切已有信息,创造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是创新的核心。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
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等。创新是知识经济的主旋律,是创业活动化解外界风险和取得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缺乏创新性的创业活动往往竞争力不足,很难有大的发展空间。创业活动中的创新不是简单复制、模仿已有的商业项目,提供已有的产品或服务,而是通过技术创新或思路创新,创造或发现新的商业机会。
五、领导和经营管理能力
领导和经营管理能力是指从事创业活动所需的对企业进行领导管理的能力,是指拥有对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并对企业成员进行激励,以实现其任务和目标一系列工作的综合能力总称。创业者不仅担负着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等管理职能,而且从不同角度和方面负责或参与对各类非管理人员的选择、使用与培训工作。因此,领导和经营管理能力是创业能否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创业就是创立企业、开设公司,而经营管理能力涉及创业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可以说,从规划到决策、实施、评价、调适的全过程。经营管理能力涉及创业实践活动中人的选择、使用、组合和优化等各个方面,涉及创业实践活动中资金的来源、分配及培植,因而直接影响创业实践活动。经营管理能力是高职学生创业能力的核心。所以,高职学生要创业,必须掌握一定的企业管理知识,具有较强的领导和经营管理能力。它包括计划能力、组织能力、决策能力、协调能力等。其中计划能力是组织管理能力的核心。组织管理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运用。
六、承受压力和挫折的能力
创业活动本身受各种环境的影响,受很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创业的过程充满艰难困苦,创业者不仅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境遇与困难,而且难免遭遇挫折与失败,有的一举成名,有的一无所有,贯穿于整个创业活动中的风险因素就要求创业者有足够的承受力。承受能力是指在创业活动中创业者对逆境引起的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的承受与调节的能力。这是一种与心理素质相关的能力,是创业者必备的心理条件。它包括抵抗压力的能力、抵抗挫折的能力及风险承受能力等心理素质构成要素。作为创业者,自我意识特征应为自信和自主;性格应刚强、坚持、果断和开朗;情感应更富有理性色彩。
承受力,作为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应贯穿于学校教育活动的始终,并创设必要的情境,提高抗挫折能力,以锻炼学生较好的承受能力。要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挫折观,才能正确的对待遇到的各种坎坷和挫折,妥善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种种矛盾与冲突,产生一种积极主动接受新事物,承认并敢于接受挫折的自信心。正确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和精神面貌起着调节和制约作用,是人们产生良好心理和行为的前提,也是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身、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以及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关系的基础,从而使行为动机与社会的发展方向一致,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道德和其他社会规范的要求,避免或减少挫折,增强心理自控力。
七、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影响创业效率,促使创业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实践能力包括社会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通过社会实践能了解社会,锻炼自己,感受社会就业的现状,亲身参与体验实践,发现自身与社会需求的实际差距,了解社会对能力的要求,进而有计划、有目标地培养锻炼自己,积累走向社会的技能和经验,增强创业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是指高职大学生把理论应用于实践、把想法付诸行动的过程。也是知识内化的过程,是通过知识学习、消化吸收、不断反思、内化成能力的过程。是利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解决社会和专业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创新理念;应用型创新人才;构成要素;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5-0129-02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持续进步和发展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十报告提出:“要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我国正大力发展创新型教育,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教育事业推进与改革的落脚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依据办学水平和服务层次,我国高等院校可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技术型。目前全国有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700多所,这些高校均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然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不应固化于单一的“工具型人才”框架之内,而应将人才创新精神的培育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有效结合。
一、明确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成要素
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实践来看,其人才的培养体系应主要由四大板块的内容要素构成。其一,创新素质的教师队伍,其二,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其三,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手段,其四,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平台。
在由以上四大板块构成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是核心,是关系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全局性工作。教师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体系中,作为人才培养的承担者和实施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创新素质,一旦这个根本性基础缺失,就无法实现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如何改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为其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成长环境,是推动应用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第一要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第二板块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其特征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第三、四板块分别是人才培养手段和校企合作平台,是对于第二板块的有力支撑。该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四大板块构成了统一的联系体,相互支撑、影响和联系,任何一个板块的缺失,都会影响和制约该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和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明晰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关于人才的定义与需求也发生着变化,实际的培养目标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文秋芳教授认为,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就应用型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而言,学生首先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这个基本点、具备较为复合的知识体系这个中心,并在“基本点”和“中心点”的基础上,融入创新素质的培养。因此,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就是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构建其较为复合的知识结构,培育其基本的创新素质,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依据文秋芳教授的观点,复合型人才的创新素质如同正三角形,也就是说其应具备“三棱”创新素质,即创新人格、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其中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支撑,而创新人格是调节,以促使人才朝着更完备的方向发展。
1.创新精神的培养
对事物的求新与求知欲望,是创新精神的内在体现。求新,是对事物的敏感捕捉。在好奇心的引导下,促发学生强大的求知欲望且能引导学生在普遍关系中寻异,能在司空见惯的元素中,探索出新发现,在求新寻异中,使学生蓄积创新精神。
2.创新人格的培养
稳定健康的人格是创新所必须的内在因素:尤其是心理素质和思想品性;自信、自强、责任心、毅力等,都是创新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特质。
3.创新能力培养
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精神与人格的双重确定,并以此为契机而形成发展起来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应该具备以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要素的“双重能力”。在人才培养体系中,作为创新能力培养的载体,其培养平台的建设至关重要。
以此来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多元化的,不同于单一的"32具型人才”的培养,它需要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帮助其构建较为复合的知识体系,对其创新精神、人格和能力进行培育。在这样的目标和机制下,才能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应用型创新人才,这样的人才即是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三、培育具有创新特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核心板块,承担着创新元素的引进以及创新内容的实施重任。然而,由于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宗旨的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的办学历史较短,师资力量普遍比较薄弱。因此,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建设,应遵循“激励、引进、培养”等诸多措施并举的方针,培育和塑造教师队伍的创新特质,提升师资质量。
1.“培养”与“引进”相结合
目前,教师的培养,多以“走出去”的方式进行,并在“走”的过程中,对新元素、尤其是改革创新元索进行引进。例如创造条件,让教师利用寒暑假进企业或工厂开展“顶岗实习”,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培育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另外,派教师外出学习,对新的教学理念、模式进行交流学习,也为教学改革提供了实质性的策略。同时,还应该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力度,这种理论和实践俱佳的教师,更易进发出创新意识,具有创新的潜质。
2.“鼓励”与“创新”相协调
鼓励是创新的动力,创新是鼓励下的行动表现,两者的协调发力,势必会进发强大的创新突破。所以,年轻的民办高校和独立院校要切实做好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鼓励工作,鼓励其打破常规,开发新课,围绕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开展教学改革。为此,教师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更新理念,用新知识和新理念来改革教学。这是培养教师创新素质的重要举措。
3.“教研”与“教学”相结合
就高校教师主要的科研面向一是教学科研,二是与学科相关的科研。第一类科研,主要指与其专业课程内容和专业理论相关的研究;第二种科研主要指与专业人才培养相关的研究。所以,在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同时,可以通过建立教学团队和教研团队的方式,对于不同的教师群体,要基于其实际的教学能力和科研经验,安排其进入不同的教学和教研园队,组织其进行相关的教学改革和科研工作;要注意尽快地锻炼青年教师,促使青年教师自身的潜能和才能得到快速的发挥和培养。
四、课程改革和新课程体系构建
1.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基点
在对社会人才需求特征和学生未来发展需求调研的基础上,细化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分解实践能力的构成要素,围绕能力要素对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进行“削枝强干”。同时,围绕各专业的专业能力培养,设置“核心课程”和确定每门课程的“核心能力”培养目标,开展课程设置改革和教学内容改革。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既要关照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也要兼顾学生复合型知识体系的构建。
2.以构建学生复合的知识体系为主线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既要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基点,也要关照到与学生实践能力拓展相关的复合性知识体系,以帮助学生适应未来多元化的社会需求,为其实践能力的增强和创新能力的培育奠定基础。
3.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
在课程内容改革和课程体系的构建中,要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的培育,并设置必要的课程,认真实施。
五、搭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平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深化学生综合素质、强化其实践能力和培育创新素质的重要举措。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搭建人才培养的平台,是落实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践行创新理念下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最好体现。
校企合作被视为目前最为实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平台,它将理论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拓展有效结合,是学生全方位发展的舞台。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其校企合作平台下的教学形态可用“分步走、分步教、分步提升”的方式进行。学校基于学生的专业方向与个人职业能力发展需要,分配学生深入到企业一线中实习,这样不仅强化了学生的基础知识,而且使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切实的培养,是对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有力推进。
首先,要进行实践教学的预热,也就是通过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基础能力进行检验,并强化学生的积极性;其次,把校企合作的事宜在第六或第七学期纳入教学范畴之内,在实践教学中就职业岗位性质、道德、专业能力进行最后的融合教学;最后,在第七或第八学期,以顶岗实习的模式,让学生参与到校企合作的实践平台中。在此环节,学生可以深入企业,在顶岗的职位上切实锻炼自己,检查自身知识与实践能力是否适应岗位需求,实现课内和课外、校内与校外、理论和实践的双向互动。
六、改革教学方法和人才评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