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商管理教育背景

工商管理教育背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商管理教育背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工商管理教育背景

工商管理教育背景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国际化,工商管理教育

作者:张海英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日益密切,与之相对应,我国面临的世界竞争越来越严峻。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工商管理的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尤其是随着远程教育、联合办学的开展,工商管理教育应对国际化发展形势的改革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各界对工商管理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化意识,并深入了解国内、国际工商管理形势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工商管理教育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工商管理国际化趋势下工商管理教育的现状

首先,教学目标进一步明确。当前,大部分高校都根据工商管理国际化趋势和要求,制定了具有针对性和时代性的教学目标,并根据教学目标适时调整了课程内容和形式。其次,师资体系逐渐完善。许多高校都根据工商管理国际化趋势,积极提升教师队伍水平,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师资构建原则。借鉴吸收、引进聘请国外优秀工商管理教育者,并组织教师通过多种途径接受国家化培训。再次,课程体系更加科学。根据工商管理国际化趋势,大部分高校都构建了相对应的课程体系,例如积极推进双语教学或全外语教学,还对工商管理专业教材进行了适当调整。积极开设国际化课程内容,并引进外文原版教材。最后,实行常态化国际交流。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革新传统工商管理教学模式,一方面加强与地区、国家级单位和企业的合作交流,另一方面借鉴吸收国际先进工商管理教学理念,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学术交流,以提升自身的工商管理教学水平。

二、工商管理国际化趋势下工商管理教育改革途径

当前我国高校工商管理教育都根据国际形势,在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形式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革新,但不可否认,我国高校工商管理教育中还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不仅不符合当前工商管理国际化趋势的内在要求,反而严重阻碍了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因此,高校应当根据工商管理国际化趋势的特点,改革工商管理教育模式。笔者根据多年研究经验,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完善国际化培养途径

首先,应当适时课程国际化。高校应当积极引进当前世界最新的工商实践研究成果,引导学生及时了解和学习各种新知识、新观点,以增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全球化战略和国际化思维。与此同时应当重视基础专业课程,深入探究我国工商管理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将创新、引进、吸收有机结合。其次,要开展国际化工商管理论坛。高校要充分借鉴和利用周边地区与国家的国际化教育成果,并与相关国家高校联合举办工商管理论坛。当今社会,韩国、新加坡、印度等国家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都已取得显著成绩。这些国家培养了大批国际化工商管理人才,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我国高校与这些国家的高校不仅文化特征相似,而且地缘接近,联合举办工商管理论坛成本相对较低,且操作起来更加便捷。除此之外,高校还应当与工商界展开交流沟通,工商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积累专业经验、丰富专业知识储备。深入了解工商行业的发展规律、发展现状。因此,我国高校应当根据自身条件,积极利用本地区的国际企业、外贸企业、企业家协会等资源,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国际化工商管理者参与论坛探究,进而帮助大学生了解最新的工商管理动向与问题。

2.构建国际化师资队伍

首先,高校应当引进和聘请国外著名管理学院的学者或具有国际工商管理经验的从业人员,为学生讲授国际化管理理念与经验。其次,高校应当排遣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到国外进修,或安排教师到知名企业参与管理和决策,这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积累教学案例、管理经验,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业务素养。在参与国外培训或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工商管理专业教师能够接触和了解最新的专业教育理念,进而更新知识储备,引进国际化管理知识。再次,高校还当鼓励教师不断拓宽自身视野,进行跨学科研究,丰富工商管理专业教师的知识储备,以适应当前的国际化趋势。最后,高校应当设立多元化人才引进机制,要根据工商管理课程体系,积极引进不同专业和学科的高级人才,加强专业知识的交叉与融合。

工商管理教育背景范文第2篇

关键词:MBA;起源;发展;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2-0202-01

一、MBA的起源和发展

1819年,法国经济学家Tean-Beptixesay在巴黎建立了3EedeSuperieure de Commerce deParis成为第一个开设商科课程的学院。然而工商管理学院的革新和发展却是在美国,1908年4月8日,33名企业经理进入哈佛大学。世界上第一个MBA由此诞生。两年后8名,学生通过考试,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成为全世界第一批工商管理硕士。1881年,全球第一个管理学院The wharton School at the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建成,但仅限于招收本科生,1900年,Amos Tuck School of Adminstration and Finance at Dartmouth college成立,Tuck也就成为美国第一个管理学研究院,也是第一个授予商科高等学位的研究院。

随着20世纪工商业发展,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时经济转为平时经济,人们的消费能力大量释放,市场发育,为企业带来了大量机会,社会对企业管理人员需求迅速膨胀,大量人员选择商学院的MBA,由此造就了哈佛大学1947年“出类拔萃的一代”,这之后的几十年间,美国管理教育的重点便放在了MBA上,美国每年授予的MBA学位人数达到授予硕士学位总数的20%以上,管理教育进入了空前的蓬勃发展时期。

二、中国MBA发展状况

如果从1988年成立专家组起步研究工商管理硕士开始算起,我国工商管理硕士教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一是可行性研究阶段(1988-1989年),主要是组织专家、学者针对我国设置和试办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可靠性进行了研究,了解国外的MBA教育、我国的社会需求以及学校的培养能力等方面的情况;二是设计和论证阶段(1989-1998年),主要是在成立了研究小组,提出了在我国设置和试办MBA学位的论证报告,以及参考性培养方案,对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招生考试、课程体系与内容、培养方式、学位授予标准等重要环节进行了总体设计和论证,并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开展试点工作;三是组织实施阶段(1991-1994年),国务院学位办成立了协作小组,分两批批准了26所高校进行MBA试点工作,与此同时,加强基础性建设工作,包括制定参考性培养方案、管理工作规程,招生培养工作进一步规范化,有了第一批中国式的MBA结业生;四是提高质量、稳步发展阶段(1994年至1998年),成立了全国工商管理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及其下属工作组织;开展了全国性的师资培训、考试改革形容等工作;新增加了30所MBA试点院校,进一步壮大了MBA的培养力量。以1997年国务院学位办和国家经贸委联合组织开设“企业管理人员在职攻读MBA学位为起点,我国的MBA教育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丰富了MBA的办学模式,更有利于直接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管理骨干。

1990年,我国开始在少数高等学校设置和试办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并且明确指出: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是专业学位的一种,其特点是第一,工商管理硕士是务实的管理人才,招生来源主要是在企业或其它主管部门工作一段时间、有实践工作经验的现职人员,课程内容密切结合实际,加强实践环节,采用培养过程与企业密切联系或与企业联合培养、毕业后到企业中去的培养模式。第二,工商管理硕士既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又要求广博而全面的知识,结合企业管理的各种职能如生产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等学习多门课程,形成广博知识与较强能力的综合水平。第三,工商管理硕士要有战略眼光,有勇于开拓、艰苦创业的事业心与责任感。能联系群众,有组织指挥生产的应变、判断、决策的能力。第四,工商管理硕士可以招收有各种专业背景并有实践经验的大学毕业生,便于培养综合全面的复全型人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设置和试办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几点意见》)

十余年来,我国MBA教育事业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MBA培养试点院校从1991年的9Pg扩大到现在的64所,分布在全国27个省市,覆盖了20个部、委系统。1991年,全国首批招收的MBA学生仅86人,截止到2001年7月,我国MBA毕业生总数已超过1.5万。

三、中国MBA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教师与学员在教学内定、课程设置上存在分歧,主要体现在:

(1)从实际教学内容上看,由于每个授课教师的理解和侧重点不同,可能不会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进行讲授。其中有些内容可能不讲,而大纲上没有的内容可能会在教学中予以补充。

(2)MBA学员的本科专业背景很复杂,有些学员本科专业是经济管理类的,有些是语言文学类的,有些是理工农医类的,这样就造成了一个MBA学员参差不齐的专业基础,从而给教学内容上的安排带来诸多不便。

要想解决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应该把MBA作为一门方法论科学,MBA学员应以方法的应用为主,方法的研究为辅。教与学的重点应该在应用,特别是一些方法论课程还是一定要以方法的应用为主。也就是说,老师应该从应用的角度去讲授,学生应该从应用的角度去把握。关键在于摆正方法的研究和方法的应用视角,摆正这个视角很重要,一方面。教学的指导思想统一了,老师在讲授过程中以方法的应用背景、应用前提、应用方法、应用特点和应用注意事项为主;学员以方法的把握为主,两相呼应,既利于教也利于学。另一方面,也可避免由于学员本科专业背景参差不齐的现象给教学造成的矛盾。

四、对中国MBA未来的几点思考

1.走应用型道路。MBA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教师应该从应 用的角度去讲授,学生应该从应用的角度去把握,只要这个思想统一了,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以方法的应用为主,学生以方法的把握为主,两相呼应,利教也利学,同时还可以避免学生专业背景的差异给教学带来的矛盾和困难。

2.走专业化道路。MBA的招生和教育目前走的是大杂烩之路,采取的是综合性的招生模式,学员本科专业背景各不相同,这不仅给教学带来困难,而且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象是在上大课,笔者认为下步MBA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应该是针对不同的行业和专业如房地产、机械、经济、金融等不同专业进行课程设计,以利于发掘MBA管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参考文献:

[1]赵纯钧,我国MBA教育的发展和展望[M]管理教学与国际学术研计会,2001.8

[2]胡建川,中国MBA教育发展趋势[J],现代企业教育,2009(10)

[3]仝允恒,国外MBA教育发展情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11

工商管理教育背景范文第3篇

    从企业内部管理来看,现代企业的经营范围逐渐扩大,涉及面广而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平行发展,投融资渠道和领域多元化;从外部环境来看,世界经济形势错综复杂,企业生存发展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程度逐渐加深,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经济环境,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受到空前挑战,新的管理经验和管理理念不断涌现,企业管理人员需要多元化的知识体系、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沉着的应对能力。这就要求工商管理教育能审时度势,以市场需求为基准,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的理念和目标。

    1.1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的转变

    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表明,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对管理人才多方面能力的要求,管理教育应该从传统的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转变,通过使用经济学、统计学、行为科学和其他学术领域的分析手段和概念工具,学生逐渐善于解决复杂的商业问题及明确商业机会。

    1.2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企业家精神的培养和灌输成为当今工商管理教育的基本方向

    随着现代科学管理技术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尤其是高新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企业要获得成功与发展,提高竞争力,就必须适应科学技术、经营环境的急剧变化,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战略创新、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市场创新,把创新渗透到管理全过程中,并以此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因此工商管理教育也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为目标。

    1.3由传统的知识传播到技能的培养,注重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时代,企业管理人员不仅要有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意识,还要有迅速应用信息技术和统计分析工具获取信息、解释和分析统计数据的能力。

    2实现工商管理教育国际化的途径

    目前我国一些高校在教育教学中通过使用原版教材进行教学,并引进外教进行口语教学,以追逐教育的国际化趋势。其实,工商管理教育的国际化并不仅仅是采用国际原版教程,或聘请几位不懂国际管理的外国教师进行英语语言锻炼,实现工商管理教育的国际化需要多方面着手,从培养目标到课程设置以及师资的构建、教学管理和教学方法的配套等均需要符合全球化经济发展对管理人才的需求。

    2.1人才培养标准国际性

    在全球化经济背景下,应培养适应全球化的、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能够驾驭国际、国内市场,快速决策的高级管理人才,应具有较强的管理理论功底和外语水平,以及对国际市场规则和法则的深入研究与了解。这样,根据人才的国际性标准,我们应对高等教育中人才素质和培养目标做出新的调整。

    2.2课程国际性

    课程国际性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尽量与国际接轨,符合国际性复合人才的培养目标;二是教学内容与教材选用上与国际接轨,既要选用本学科在国际上最先进的教材、注重国际案例分析的训练,同时也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将具有国际化内容的教材本土化。

    2.3师资国际化

    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是实现工商管理教育国际化的前提条件。工商管理教育国际化,首先要有一支熟悉国际经济管理的理论知识、具有分析研究和解决国际工商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胜任国际化教育的师资队伍。

    2.4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国际化

    教学方法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手段,为培养适应国际经济形势的管理人才,在教学方法上我们一方面要总结自己的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同时也要研究和学习别人的先进教学方法,将国际上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与我国特定的教育环境相融合。

    2.5工商管理教育评价的国际性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跨国经营、国际经济往来频繁的发展趋势、人才的跨国流动和服务,需要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或认可)的质量评价标准,以促进工商管理教育体制的健全和促进办学方向的市场化需求。

    3工商管理教育的改革

    3.1课程建设问题

    专业建设首先考虑的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适应全球化的、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能够驾驭国际、国内市场,快速决策的高级管理人才。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内容。从课程体系的设置来看,通过课程的合理设计,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而且要传授给他们一定的知识转换技能和通用技能(genericskills)。根据这样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理念,在工商管理课程设置上至少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知识:(1)经济理论课程,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目标是为企业和员工获取更大的利润,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首先必须让学生熟悉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律。(2)管理理论课程,管理理论知识是一个管理者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3)通用电脑技术和统计方法知识,让学生掌握运用电脑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以快速及时地获取管理所需的统计信息。(4)国际案例和国际前沿性问题,通过案例分析或对国际前沿性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了解国际管理和实践中的发展动态,了解国外企业经营理念和管理理念以及国际经营法则法规,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应对能力。

    除本科教学外,MBA教育是培养高级管理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国际上普遍将MBA的核心课程体系分为四个大类:即管理信息系统类课程、决策科学类课程、会计类课程和操作管理类课程。统计、数据分析方法、决策等课程包含在决策科学类中。美国一项调查表明:在调查的26所学校中有25所学校要求必修决策科学课程,财经和管理会计课程包含在会计类中,在调查的26所学校中有25所学校要求必修会计类课程,生产管理和供应链课程包含在操作类课程中,100%的学校要求MBA的学生必修该类课程。可见从课程的设计上来看,MBA教学应培养学生除专业知识以外的如下技能:(1)信息技术与分析技能;(2)理解和解释统计数据的技能;(3)解决问题的技能。这些技能的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管理能力,有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欧美等国家相比较,目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中课程设置存在两方面的问题:(1)专业课程体系需要增加管理沟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企业家精神等课程。(2)统计、数据分析方法、决策等课程的选择余地较小,开设的课程较为单一,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要求灵活选择所需的数据分析工具课。因此,在MBA教育中为培养国际化的管理人才,在借鉴国际先进的课程设计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设置不同于本科教学的立足于培养高级复合型管理人才的目标设置课程体系,选用既国际化又适合我国生源状况的教材,必修中设选修,即同一大类中设置多门可供选择的课程,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需求做出选择。

    3.2构建国际化的师资队伍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经济全球化程度的进一步深入,工商管理教育的培养目标在逐步提升,培养适应国际市场的国际化管理人才是每个工商管理教育者追逐的目标,而实现该培养目标首先需要有一支知识过硬、技术过硬的国际化师资队伍。其次,随着知识半衰期的缩短和新知识的迅速发展,开发一些能展示给学生交叉学科间的关键联系和多学科视野的内容和方法显得更为重要,从而相应要求具备多种知识技能的师资力量。国际上对工商管理教育的师资普遍有三个条件:第一必须有博士学位;第二要有研究成果;第三要有综合实际能力,教师既是大学教授,又是咨询公司的专家,或在金融机构、公司里任职。台湾大学管理学院庄正民教授认为,台大工商管理教育的师资团队拥有其他大学管理学院不具备的三个特点:(1)师资队伍除管理或商业专长之外,还需具备涉及经济学、心理学、数理研究、工程领域等专长的知识,这种知识结构有利于培养跨学科的通才管理人才;(2)师资队伍中有丰富的实际管理经验的人才,这些人才一方面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案例素材,另一方面能为学校与企业界、政界的互动牵线搭桥;(3)师资队伍要求来源多样化,聘请教授时不偏重特定地区、特定学术机构、特定专业。由于长期以来台湾各大学管理学院的师资多出自于北美大学商学院,近年来台大开始注重到欧洲或日本招聘教授,以资互补。根据国际师资队伍的构建经验,结合培养目标和多元化的培养趋势,组建一支国际化的师资团队,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引进吸收具有国际管理经验或国外知名管理学院的学者,借助于国际师资力量引入先进的国际管理经验和管理理念。(2)派教师到知名企业或国外进修。派教师到知名企业参与企业的决策与管理,有助于积累实际管理经验和教学案例,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到国外进修可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与管理理念,将国际化的管理知识引进来。(3)鼓励教师跨领域开展研究或撰写论文,以培养具备多领域知识的教师。(4)实行多元化的人才引进机制,一方面在人才引进时不偏重于任何地区和任何机构,以实现不同学术机构知识结构体系的互补,避免近亲繁殖,导致知识结构的单一化。另一方面,根据课程设置体系,引进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高级人才,以实现专业知识的相互融合和交叉。

工商管理教育背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互联网;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培养模式

近年来,创新已成为各高等院校在专业建设领域的第一要务。这就要求我国高等院校将创新创业观念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为革新活动推波助澜。而工商管理专业作为探讨工商企业经济活动规律及经营策略的学科,对我国社会经济平稳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这也预示我国工商管理专业建设要紧跟社会发展步伐,以创新创业为切入点,深入探究新型教学模式。与此同时,“互联网+”模式已成为推动各行各业实现飞速成长的主要动力。而“互联网+工商管理教学”则可帮助该专业教师通过借助互联网打造高效课堂,提升教学质量。由此可见,互联网背景下探讨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培养模式的方法具有必要性及重要性。这有利于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呈现出多元化、趣味化;同时这也有利于推动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本文在此基础上,就互联网技术及工商管理专业的融合问题展开了探索。

一、互联网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培养模式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创新培养模式是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同时这也是该专业建设的主要难点。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工商管理专业存在师资力量有限、创新能力较弱、深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等问题,因此在创新培养模式方面连连遭遇瓶颈。而“互联网+模式”的诞生则让创新教学方案问题逐渐简单化,可见互联网技术将会成为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有效工具。但与此同时复杂多变的互联网环境、高难度的计算机软件等问题也向工商管理专业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深入分析互联网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一下看法:

1.互联网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培养模式面临的机遇

(1)教学方式更为多样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可“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当今学生的需求。学生需要的是互动与交流,单一的教学模式易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对工商管理专业失去兴趣。而互联网的运用则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教学方式呈现多元化,冲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满足各种群体的需求。(2)丰富了教学资源教学资源的充足性直接影响到了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质量。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书本知识是主要的教学资源。这一方面促使学生无法接触到最新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由于书本知识与实际问题间存在不匹配性,会增加实践活动的开展难度。而互联网则再度拓宽了教学资源的来源渠道。首先,通过搭建教师交流平台,教师能够互相交换学习课件、共享教学软件,这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有利于丰富教学资源。其次,教师和学生均可通过互联网了解和学习最新的专业信息,为搭建庞大的知识体系提供了可能性,也可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3)教学环节科学化唯有严把每一道教学环节,才能够打造高效率的课堂。随着互联网技术被广泛的运用于教育领域,教学环节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现阶段,我国网络教学生态链已搭建完备,这些网络教学平台可帮助学生实现学习、复习。

2.互联网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培养模式面临的挑战

(1)传统教育资源受到冲击学生和教师均可通过互联网快速找到需要的学习资源,虽然这促使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内容丰富化,可是也致使传统的教育资源受到冲击。在庞大的互联网资源库的影响下,传统教育资源已不占优势。(2)对教学方式的要求提升随着互联网技术渗透到教育领域,教学方式日益呈现出多样性,但是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也向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主要体现在学生已无法满足简单单一的教学方式,亲睐于新型、生动的教学模式。(3)师生关系遭受挑战网络授课凭借成本低、冲破时间、空间限制等优势,已逐渐成为主要教学模式。可是这也造成学生无法与教师面对面沟通专业问题。这一方面打击了教师的主动性,另一方面教师于学生缺乏有效沟通,师生关系自然遭受挑战。

二、互联网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培养策略

1.着重培养创新意识

缺乏创新意识已成为阻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创新步伐的首要原因,这就说明务必要将创新意识融入到教师培训、教学活动等各个环节中,从而让全体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具备创新意识。而将创新意识渗透于工商管理专业建设中是刻不容缓的,这有利于实现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化。这也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将创新意识与教学内容有效结合,转变学生的思维模式,鼓励学生自主创业,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并让学生意识到在互联网环境下,创新创业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2.增强教师的综合能力

教师团队的综合实力决定了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空间。由此可见,增强教师教学能力是开展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第一步,也是实现培养模式创新化的关键所在。首先,创新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教师不可墨守成规,要树立创新思维。教师可利用节假日到企业任职,在实际的工作中,明确社会的需求,获取创新手段,并将所见所得带到课堂,让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水平。其次,学校可聘请工商管专业的专家到学校兼职,并召开课程研讨活动,让教师团队与兼职教师进行深入探讨,这助于提升教师团队的综合能力。最后,教师要主动学习互联网技术,明确“互联网+”模式的开展方法,尝试用互联网思维看待问题,通过合理运用课程软件,让课堂更为有趣生动,让知识讲解更为细致通俗。

3.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各院校要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并且结合互联网技术,制定完备的创新创业教学实施计划。工商管理专业可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型实验比赛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明确创新创业的重要意义。此类活动必然也会向表现优异的学生发放奖金,这时唯有建立健全保障机制,才能够保证资金发放无误。由此可见,保障机制是促使激励制度平稳运行的前提。各院校不仅要制定成熟的保障机制,而且还要贯彻落实该机制,切不可只做表面功夫,否则会严重打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培养目标定位化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说明工商管理专业不可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应当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对学生的灵活性、创造力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可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还未能符合社会的需求。这主要是源于工商管理专业未能实现培养目标定位化。当前,我国需要的是具有创新理念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各院校在工商管理专业建设活动中要以此为基点,在教导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让学生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并且让学生明白在互联网背景下,务必要掌握扎实的互联网技术,否则必然无法开展专业工作。因此,教师还要着重提升学生的互联网技术水平,让学生娴熟的运用互联网软件,促使学生通过使用软件简化课题研究步骤。

5.搭建学习沟通网络平台

在互联网背景下,网上学习平台层出不穷。可是这也致使网上学习平台的质量参差不齐。各院校既要明确搭建网上学习平台的必然性,但同时也要严把质量关卡,优化平台软件,实现智能化监督管理。而工商管理专业教师也要就搭建学习沟通网络平台问题展开探究,努力打造网上学习平台,让学生共享教学课件,让教师与学生在平台讨论专业课问题,让教师在平台布置作业。这一方面可以让扩宽授课方式,致使学生和教师无时无刻都能交流专业题目;另一方面还能够节约教学成本。不过网上学习平台的有效运行由院校IT人才的专业性决定,因此各院校要大力引进专业的人才,为网上学习平台的运行保驾护航。

6.改革培养模式

目前,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存在滞后性。教师应当打破“灌输式”教学模式,认识到传统教学方法的众多弊端,并以“引导式”教学为主要手段,以互联网思维为创新理念,以“互联网+”模式为改革依据,借助营造情境、设置悬念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自由积极的探索专业问题。

三、结语

在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工商管理专业呈现出了新的可能性。因此,各院校务必要努力推进工商管理专业建设,就培养模式的创新与转变方面展开研究,通过增强教师综合实力、落实培养目标定位化方针,改革培养模式、构建网上学习平台等方式,让工商管理专业绽放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王凤莲,谢荣见,王邦伦,徐斌秀.“互联网+”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2017,01:32-37.

[2]张才明,杨晓智.信息社会背景下的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为例[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4,06:106-109.

工商管理教育背景范文第5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一、本科院校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只有较为全面地理解了当今这个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才能够对症下药,培育出能够满足社会需要,能够满足大学生需要的人才,本文在对这方面的需求进行了充分的调查后,总结了一些当前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对于本科阶段院校企业管理人才的需要究竟是哪些方面。

(一)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进入企业对口岗位类别

工商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的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倾向于选择的是几个特定的类别,比如市场营销、人力资源、行政管理等等,这些行业都与他们所学的知识较为匹配,在学习的时候学生就已经有意识地往几个方面发展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了。

(二)应用型企业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职业素质分析

如今的社会里面,对于人才的要求已经颇为具有针对性,企业在招收人才的时候往往会有几个方面的倾向,主要是实践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为主。毕业生不仅需要相关的理论标准和现代企业管理理念,还要注重工商管理专业的实际应用能力。所以毕业生在这几个方面的能力如何就是企业在招聘的时候首要考量的方面,而且在招聘结束之后,企业往往不会立刻将这些新人分配到相应的岗位上去,而是让他们在部门之间轮转,作为实习。这种方法能够让他们在一定时间内对企业的整体架构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同时也在细碎琐事的工作中积累了相当的经验。

(三)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质特征

当前社会里,企业对于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毕业生有多方面的要求,其中最为重要的还要数实践动手能力方面,企业希望招收到更加具有实践能力的学生,而不是理论知识强的学生,因为后者具备了更好的专业素养,能够很快投入到工作中去,后者虽然理论知识更强,但是不一定能够转换为实践的动手能力。当前的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总体可以看做人格素养、职业素养两个方面。首先是人格素养,社会更加欢迎人格品质高,也就是更加敬业的人才,同时希望人才具备一定的心理素养,能够抵抗一定程度的压力,能够调节自己的状态,能够跟周围大部分人和睦相处共同合作。其次是职业素养,也可以看做是专业素养,希望人才在专业技术方面有较高的等级,能够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还具备一定的创造力,专业因素才是企业在招收人才的时候更加看重的方面。

二、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存在主要问题

(一)课程设置与企业对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的偏差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通常都是让学生学习一定的公共课程,同时进行专业课程的教学,在刚开始多积累书本上的知识,到大学三四年级,也是整个大学的后半部分的时候,让学生接触更加深入的专业课程。这种方法看起来照顾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专业知识,但是却忽视了在培养大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实践能力的培育,导致大学生仅仅作为理论知识的填充物,没有真正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而进入社会以后企业需要的更多是实践能力强的人才,这就导致了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往往会出现一种偏差感,一切都是熟悉而又陌生的,很多东西都要从头开始学习,这不仅会影响到毕业生的信心,也会妨碍到企业的发展。

(二)应用型工商管理学院师资队伍的建设滞后,教师应用教学设计指导能力不足

现在,我国的部分高校对于工商管理实践教学这个方面的关注力度不够,没有加强对于实践教学中专职教师的重视,导致了一部分相关的实践工作任务被看做是前期准备一样的事情,甚至这方面的教师在整个教师队伍中的地位也较低,其他课程教师有时并不把实践专职教师当做是教师的一部分,他们的工作不能计算为工作量。从而使许多具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不愿意把他们的主要精力投入到工商管理的实践教学中。在大多数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任务通常是理论教师兼任,大多数工商管理教师是在获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后,直接进入了工商管理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中,他虽获得了高学历教育的优势,特别是在理论知识这一个方面已经做到了非常优秀的地步,可是,他在实践领域仍然是一片空白,所以在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对实验室、实训室甚至一些实训室硬件和软件也不了解。甚至对一些工商管理实践课程的具体操作标准也比较陌生,当学生问他有关实践教学中出现的疑惑的时候他都无法给予解答。而且因为教师团队的素质问题,对学生进行的实践教学效果也不好,虽然实践教学课程在教学课程中被开设了,但是它的效果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

三、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根据经济新常态,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有必要既改革现有工商管理教学方法,创新工商管理实践教学方法

考虑到当今企业对于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应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现如今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求培养出的学生在进入社会的时候能够满足社会对他们的需求,能够让毕业生学有所用为此,应当积极探索更加合适的教学方法,加强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方面的研究力度,将互联网技术与大学授课结合起来,提高大学课堂上的信息化和科学性。同时要加强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育,比如在课堂上建立一个模拟的企业管理环境,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体验工商管理的重要性,在这种模拟中也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参与性,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在实践中领会工商管理的精髓。

(二)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所谓“双师型”,是指具有深厚理论知识和丰富工商管理经验的教师。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条件,也是工商管理专业建设和发展的人力资源保障。制定科学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有计划的吸纳和聘请一批富有社会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丰富工商管理师资队伍。推动工商管理教师到企业兼职和实习,跟踪工商管理实践的前沿,促进工商管理理论教学和实践的良性互动。通过项目合作与挂职锻练相结合,不断提高和充实工商管理专职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实践经验。

(三)优化课程设置

使用了模块式的课程教学体系,这一体系内容丰富,比如一般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和专业实训课程模块。通识课程模块基本上都是力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里面都是一些每个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习的公共课程,比如最常见的语数外,能够起到思想教育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等等。而专业的基础课程模块则有不同,它基本上都是该专业特有的一些课程,体现了该专业的特殊性,比如经济性、高数、会计、管理学等等,这些是该专业的核心,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选修课程,这些课程也具有一定的专业特点,但专业性并不是很强,学生通常可以有选择地学习。

(四)丰富教学手段及评价方法

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基础理论教学和专业技能教学。前者基本上是以基础理论为主,接触的多是书本知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角色位置比较稳定,课堂的实际位置也基本上不会发生改变。而后者则是考验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学方法的使用非常多样化,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教师的个人色彩。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位置可能会发生改变,有时候会以学生为主导,甚至授课的地点位置都会发生改变,非常考验教师的专业素养,也考验学生的适应能力。

(五)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搭建了这样一个一实验室实验、实习为基础的教学体系,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也有助于提高他们进入社会后的竞争力,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这一体系基本上是使用ERP沙箱实验和企业经营模拟实验进行教学。专业实训通过VBSE综合实训平台,进行岗位专业实训,在实训过程中能够有效地了解到整个企业的结构体系,了解每个部门的工作职能,这样培养了毕业生的大局观,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与周围的同事合作,还能够通过举办一些内部竞赛的方式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四、结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一定要有非常坚实的理论作为基础,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这样才能满足当前我国发展局势的要求,才能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里面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才能以此为据点拓展自己的舞台。这都对当前的工商管理教学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希望该专业的教学能够考虑到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在师资力量、教学方法等方面做出改变,才能培养出具有就业竞争力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索[J].王利,陆毅华,李养良,都学飞.轻工科技.2017(02):24-25.

[2]探索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J].苗大威.中国商论.2016(28):137-138.

[3]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转型升级[J].孙理军,王开明.当代经济.2015(31):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