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校本课程案例

初中校本课程案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校本课程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校本课程案例

初中校本课程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中学 化学校本课程 研究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针对国家及地方课程难以照顾到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差异性需求而产生的,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初中化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课程,它不仅是传授化学知识、提高公民综合能力和化学学科素养的平台,也应是尊重学生个性,提供满足他们学习化学需求的平台。农村地域广阔,中学条件相差很大,如何充分利用本地农村资源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与中学化学课程有机整合,提高农村中学化学教育教学效益?这是农村中学化学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在湖南省基础教育研究所领导的指导下,我市进行了农村中学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下面谈谈一年多来的实践与认识。

(一)确立《农村中学化学校本课程》建设的目标

校本课程目标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和灵魂。在开发农村中学化学校本课程之初,我们就提出:①《农村中学化学校本课程》的特殊目标必须与国家中学化学课程的一般目标结合起来,寓特殊性于一般性之中,使中学化学校本课程的特殊目标在与一般目标发生联系的过程中得到实现;②《农村中学化学校本课程》必须“姓农”,内容要结合当地农村的特点,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观察与思考。为此,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为《农村初中化学校本课程》制定了如下课程目标,用课程目标来规范和引导整个开发过程,防止或避免校本课程开发偏离方向。

1.知识与技能:获得与自己农村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学知识;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获得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观察、实验、调查和访问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参观、调查、实验探究等方式学习化学知识,体会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收集农村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分析;从农村生产和生活中发现化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运用恰当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探究体会、见解和成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关注农村,学会生存,增强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养成积极向上,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增强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感受化学对改善人类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制定《农村中学化学校本课程》纲要

课程纲要是组织教学内容、编写教案和组织教学活动使之顺利开展的保证。我们制定了《湘乡市农村中学化学校本课程纲要》,它由主题内容、开设区域和教学活动建议组成。主题内容为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一些可参考的题材;开设区域是根据不同地域的学校建议开设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建议则是为开设相关的教学内容提供教学活动建议,各校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自行设计。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在于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最大收益,在内容选择上要最大限度地选取与学生的现实需要、生活经验与文化背景相结合的化学知识。初中化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实际应用,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科技等都是化学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农村中学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在内容选择上要重视与农村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充分体现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继而利用这些知识来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初中化学课程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实验。化学实验在化学课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农村中学化学校本课程》开发中必须高度重视化学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功能。充分利用学校实验室和农村本地的实验材料作为化学实验探究的场所与器材,培养学生探究与发现问题的科学精神,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基于此,我们编制的湘乡市农村农村中学化学校本课程纲要的主要内容为:

(三)编写《农村中学化学校本课程》教材和教案

根据课程纲要,各校根据本校课程资源特点和学生实际选择二至三个主题进行课程开发与研究。我们主要以主题式及主题―导学―活动式两种形式来编写教材和教案。

1.主题式:通过研究确定日常生活中有用的,又与化学知识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主题。再将相关主题的化学知识按照教学结构或知识结构重新建构和组织。如某中学的《化学物质与健康》主题,将化学物质与食品安全进行融合,主要有如下内容:某些元素(如钙、铁、锌等)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某些有机物(如糖、淀粉、油脂、蛋白质和维生素等)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

2.主题―导学―活动式:确定相应的主题后,教师再提供阅读材料、数据资料、典型案例等文本材料和图片作为信息,作为研究的起点和载体。然后进行学习活动的主体部分――活动体验。如某中学利用学生对湖南燕京啤酒有限公司很熟悉的条件,组织学生,调查研究该公司的啤酒生产。

(四)开发、实施《农村中学化学校本课程》的体会

1.促进了我市农村初中化学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在实施《农村中学化学校本课程》的过程中,由于是教师自己设计教材和教案,使得该课程更容易被老师们理解与实施。如课程目标的构建、教学内容的选定,教材与教案的编写都是教师们经集体讨论而成,任课教师都能领会实质,教学中把握自如。反过来,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促进了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理解,有助于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2.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过程就是教师对知识的不断构建和重组,对教学实践的不断反思和探究。这样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观念等会发生相应的改变,教师的知识能力也得以提升。

首先,教师课程意识得到了提高。开发与实施过程中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本,考虑课程是否满足了学生的需要与发展,要求教师从传统的初中化学课程的实施者转化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者与创造者,同时构建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课程评价意识。这样拓宽了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有利于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

其次,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得到了提高。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自己决定课程,也要对自己的课程负责,这给教师创造了更大的课程设计空间,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了课程开发的能力。

再次,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得到了培养。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需要省、市课程专家、学校教师、校长、家长、学生与社会各界人员如厂矿技术人员、农林水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广泛参与。在合作中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最后,教师开展行动研究能力得到了培养。开发与实施过程就是教师不断反思、参与科学探索的过程。在开发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研究学校、学生、自己,还要研究问题的解决的方法。教师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实践和反思,逐步提高了自己的行动研究能力。

如一个教师教师根据学生对农村家酿米酒感兴趣,开设了《米酒的酿造》这一校本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原计划主要从反应原理与酿造技术的角度进行设计,在实施过程中,学生提出:农村里流传有不法商贩在米酒的蒸馏过程中加入几滴甲胺磷(一种农药)来提高出酒率。加甲胺磷真能提高出酒率吗?这样做对吗?在学生的强烈要求下,教师继续开设了《食品安全与健康》等知识,和其他老师一起,再拓展为《米酒与传统文化》。随着校本课程的一个个专题的开发,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开发能力和合作精神等得到了不断的提高。

3.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学生在完成义务教育化学学业水平的基础上,化学校本课程为学生个性和个性化的学习过程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为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人生的追求提供了更多的途径,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发展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如某中学的几个学生在学习完《水资源与环境保护》校本课程之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继续探究,对湘乡城区排污情况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查和分析,并向市政府提出了治理湘乡城区水污染的方法建议,受到政府的充分肯定,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好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毕华林.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李辉,韩春亮.中学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5,(6).

初中校本课程案例范文第2篇

2019秋季,我县高中一年级进入新课改。我们我们从思想上、技术上做多方面的准备,全力推进新课改,扎实做好高中教学工作。

1、加强新课程实施策略研究, 促进高中新课程的顺利启动

为了让高中教师准确把握高中学科课程标准的内涵,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适应高中新课程的教学,我们及时组织了从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全员、全方位的省级网络培训。

新增加了三名教研员,使综合实践活动、通用技术等新增学科有了专职教研员。各高中学校均建立、充实教科室,明确专职人员具体负责高中课改工作,组建高中课改研究组,开展新课程改革专项研究。修改完善了《校本教研制度》、《高考教学成绩奖励暂行办法》、《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等,使县域高中教研制度、措施、计划更加健全,努力探索新的教学管理模式。

组织学习《普通高中学科课程标准(实验)》和解读本及《秦皇岛市高中教育质量年安排意见》,研讨新课程教材的体系特点及教学方法;落实市高中质量年活动,召开校长座谈会4次。在全员培训基础上,把卢中为龙头的中心教研组完善,开齐开全课程。组织38名校长、教师代表赴山东学习。采取导学观摩、经验交流、跟进式教研培训、课例研讨活动等形式,分领域和模块开展县域有效教学研讨活动36科次。两次请人教社专家章建跃等来卢龙讲学。组织参加了市高中课改校长论坛论文评选初选、高中校长优质课评选、课改教师教学反思评比、高中课改项目研究阶段行检查。

2、不断强化高考复习指导

在一定程度上说,对高考质量及高中教学的指导是县域基础教育水平的重要试场。“团队与团队精神”是我们多年高中工作的重点。

(1)加强高考指导,充分发挥高考研究指导小组的作用,加大专题性调研和指导的力度。在2月底基本完成高考第一轮复习,把一些零乱、繁杂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模块化,找到每科中的宏观线索,提纲挚领,全面到位,做好第一轮复习后学生学习情绪与学习状态的研究与指导,进入第二轮复习。每学期参加了卢中等的数学、语文、物理、生物等学科复习备考活动5次。每年3、4、5月三次高考模拟考试,在每次考后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及时了解高考信息,关注高考动态。对各种情况信息,学科研究小组分析筛选,然后结合摸底、模拟考试组织专题探讨活动,每年组织30多次高考研究活动。在指导中,我们着力帮扶、指导初次任教毕业年级的教师,帮助他们找准复习的切入点,解决复课中难题,改进复课方法,提高复课效益,保证了我县十几年高考成绩的稳定和提高,保持了市第一位次。2019有望再次取得较好成绩。

(2)加强和改进高中教学调研,重视教学过程的研究与指导,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重视高一,高二年级的教学指导工作.教研员与各校教师一起进行探讨,切实加强对高一,高二年级的过程管理,组织各类活动72次。

(3)坚持对各高中学校教学质量检测与评估,健全教学质量检查和考试分析制度,学年末组织了高一、高二年级的期末调研考试、阅卷及分析工作, 及时进行教学质量调控,保证了高中段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修改完善了卢龙县中小学教学成绩奖励暂行办法,每年评出高考先进单位3个,发挥了教学导向作用。两次省市评估均第一。

二、抓好“主阵地”,深化主题研究

一年来,我们努力在全县范围内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使广大中小学教师在不断学习中求发展,加速专业成长的进程,努力向研究者迈进,逐步适应课程改革的更高需求。各科围绕主题开展了县级课例观摩和研讨活动、“导学团”送课下乡活动。

1、开展各学科专题教学研讨活动,组织上好“观摩课”“研究课”。

大力开展有效教学研究活动,组织了初中语文、地理、音乐“规范教学行为,提高学生参与率”主题教研活动;物理、政治、数学、化学组织了“加强双边活动,构建有效课堂” 主题教研活动;英语组织了“利用师生对话,提高听说能力”课例研讨活动;历史、生物“同课异构,异构同效”教学研讨会。小学语文学科召开全县小学语文多课型研究展示交流会,数学学科召开全县小学数学“强化课堂教学实效性”课例研讨,英语学科召开全县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课例研讨活动,品德学科围绕“品德教学生活化”开展研究,科学学科围绕“如何培养科学兴趣”开展研究,分别组织了教学观摩与研讨活动。参加市语文、数学、英语优秀课例展示与研讨活动。每年累计组织专题研究公开课活动约240节次。

2、积极组织参加各级优质课评选活动,评出优质课259节,一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增加实际课例的“互动式”培训,充分发挥立体教研网络的作用。组织开展了开展了小学品德、科学学科“五项基本技能”比赛活动。小学各科“一单元作业(试题)创编”评比活动。开展了“导学团”送课下乡活动。72位教师获得市级以上优质课,在河北省高中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中,我县的梁浩、崔国江代表秦皇岛市参加数学、生物比赛并获得二等奖。

3、组建了小学各科“专业团队素能提高班”。对教师礼仪、“读写算画讲唱”等基本功、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案例研究、作业创编等专业技能培训,使教师走进了团队,使活动形成了系列,让研究形成了习惯,在成长中享受快乐。提高班设立了5项单项奖:优质微型课、最佳教学反思、最佳案例、最佳试题设计、优秀学员。共计75名学员获奖。

4、持续开展集体备课活动。运用校级——总校级——县级“三级备课模式”,组织了不同级段集体备课活动。

三、落实管理制度,提高教学管理规范性和实效性

1、开展初中、小学校长、视导员“下水课”活动。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全县21名校长、23名视导员参加了优质课评选活动,活动提升了校长、视导员课堂质量意识,进而对广大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有一定的积极影响。2019年制订了《卢龙县中小学研训员(视导员)考核标准及考核办法》,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研训员(视导员)队伍建设与管理的意见》,并于学年末对乡镇研训员(视导员)进行了考核。各视导员严格按照县局管理办法组织开展教学工作,不仅完成工作数量,还提高了教学活动的质量。

2、对教学质量薄弱学校进行了“驻校式”教研视导。深入燕河重峪口小学、刘营乡桃林口小学、印庄乡大王屯小学、下寨乡刘黑石小学、潘庄镇中学、刘营中学等30多所薄弱学校进行教学视导,把查阅与指导教案、学生作业设计和批改、课堂观察结合起来,帮助教师提升业务能力。促进县域及乡镇辖区内中小学教学整体水平均衡发展。

3、我们进一步加大教学管理检查力度,深入落实局领导和教研员包乡镇制度、推门听课制度和跟踪听课制度,大幅度提高乡镇层面教学管理水平。在建立各项制度的基础上,我们经常深入学校检查学校制度建设,制度的落实及活动的开展情况。我们组织了“教学常规管理大检查”活动,教研员深入24所初中、22所小学,对学校教学管理情况进行检查、视导,对教师的备、讲、批、辅、评中发现问题,严肃教育、细心指导,进一步加强了对教学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4、开展跨校、跨乡镇级教研活动,促进全县各中小学教研能力和教研水平实现均衡发展。

为深入贯彻落实秦皇岛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和市教育局《关于在全市城市区和县城实行联合校管理模式改革的通知》精神,推动我县小学阶段联合校管理模式改革进程,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协调、优质、高效”发展,一是开展了城乡教研联谊校活动,实验小学和农村联谊校组织开展了各个学科的联谊教研活动;二是开展了跨乡镇教研联谊活动。四月份组织召开了以大刘庄小学为现场的全县“小学教研联谊观摩会”。大刘庄小学白清山校长、冯丽文主任做了经验介绍,四位教师展示了语文、数学、英语、综合实践活动四个学科的研究课。总校视导员、学校校长、教导主任共计60人参加了会议。

5、重视了教学质量监测工作。每年组织对全县中小学进行全面的质量检测和评价,并组织多方面、多角度地进行质量分析,落实整改措施。高中进行统一考试,统一阅卷,更加全面的把握我县基础教育现状。通过质量检测和质量分析,不断强化各级各校的质量意识,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研究地域特点,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几年来,我们扎实工作,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县域整体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继续深化作为实验县承担的国家级《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策略的研究》及省级《县域校本课程整体推进的运行机制和行动策略的研究》两项课题的研究工作。我们组织参加了国家课题研究的阶段总结会,我县获得好评。参加市初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成果评选、质量较高,学生获市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成果11项获一等奖,居各县区第一。2019年获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先进县;2019年3名党员教研员获得教育部课程建设管理先进工作者、四项学校成果获奖、21位教师获得优质课、案例奖励41项。

我县各中小学均开设了校本课程,课程门数达450多门,涉及兴趣特长辅导类、学科辅导类、课外延伸类、学术讲座类、结合当地资源类等多种类型,较好的推动了全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实施的均衡发展。在省校本课程总结交流会上,我县作为唯一的县域代表在做了大会交流发言。组织编写了《古城卢龙》两本县域校本课程在全县使用,2019年4月获得教育部课程资源成果奖。

五、聚焦课堂,扎实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我们将科研课题引进课堂,将研究与教学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教师即研究者,工作即研究。课题研究重点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际生成的问题,实现在日常课堂中研究课题,解决问题。同时,各校的课题研究与教研组活动相结合,通过“同课异构”“一课多轮”“理论学习”“交流研讨”等多种形式进行课题研究。这样,使课题研究真正落到了实处。我县有心理健康教育基地校32所,创新教育基地校46所,各实验校积极开展实验研究,涌现出了三所实验小学、卢龙镇中、陈官屯乡中等科研名校,组织了全县学校教育科研一般过程培训,共有160人参加。开展了科研成果推广活动,我县有1项市级推广项目,3项县级推广项目,开展四次推广活动。每年累计在省以上刊物发表教育论文200余篇。对我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08、09、10年连续三年获河北省教研工作先进单位,2019年省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先进集体。获省级教育科研成果28项,市级教育科研成果135项。学生获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发展检测竞赛奖112项。

六、普及提高,着力加强幼教教学管理与教学研究工作

初中校本课程案例范文第3篇

园区教育科研积极发挥“研究、指导、服务、引领”职能,围绕区域教育重大主题,加强科研指导与管理,创新工作,求实进取,为打造具有园区特色、园区风格和园区气派的“智慧教育”的美丽殿堂作出了应有贡献。

一、营造教育科研文化,培育良好的区域科研生态

教育科研对教育发展具有先导作用,“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现实效应,彰显出其“教育发展第一生产力”的极大功能和在教育文化中的极大活力。如何使得教育科研成为教育管理者和广大教师的自觉行为,使之成为他们教育生存方式,从而提升教育的境界,我们觉得应该从培育区域教育科研文化的层面着力推进。

多年来,我们按照显性到隐性、由浅入深的步骤,从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面大力打造区域教育科研文化。推进制度建设,发挥引领、保障作用。在《苏州工业园区中小学综合发展评估行动方案》中把“教育科研”列为评估五大项目之一。根据《苏州工业园区学校教育科研工作评估办法》,每年开展“苏州工业园区教育科研先进学校”或“苏州工业园区教育科研型学校”评比,并授予铜牌。获得教育科研铜牌的单位实行相应年审制度。修订完善出台《苏州工业园区教育科研课题管理条例》《苏州工业园区“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评选办法》《苏州工业园区课题研究成果评奖细则》。这些制度起到了很好的规范、指导、激励的作用,全方位地保障区域教育科研文化建设的深入,培育科研生态,催生自觉、自主科研。建设“科研先锋队”“科研沙龙”“名师工作室”“学校发展共同体”等学习型组织,培育组织生态。构建“主干”“枝干”“绿叶”层级的“大树型”课题结构模式,培育学术生态。

改革科研方式,开展合作、开放研究。课题联动、协作研究;教研科研联动;校际联动,扩大科研文化辐射的半径。立足职场生活,一课多上、同课异教,提升教师职业能力;开展教育案例研究,力推贴近教师实际的研究方式;倡导微型课题、教师专业写作,架设专业成长的阶梯;追寻价值观念,探寻文化形成中的倡导示范、学习灌输、氛围感染等心理机制。注重发挥制度英雄(组织中的管理者)和人文英雄(先进分子)在教育科研中的号召、示范作用。加强宣传营造主流的舆论氛围,开展群体活动营造群体氛围,借助仪式、器物营造情境氛围,无形地熏陶、规约、同化广大教师,使大家产生趋同心理,积极主动投入教育科研活动。

经过多年努力,“教育科研是教育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的科研文化核心理念得以确立,中小学教育科研“来自实践,通过实践,为了实践”的工作模式和机制得以确立。园区教育科研态势喜人,区域内各学段、各类型学校科研工作均衡发展。

二、着力深化推进中小学课程改革,促进区域教育内涵发展

学校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推进中小学课程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高水平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途径。自国家第八次课程改革推行以来,园区课程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各校均在课程建设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部分学校初步构建了校本课程体系,各高中校深入探索拓展性课程建设,所有学校都研制了系列的校本课程。为了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为园区智慧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探寻教育的特色发展、优质发展,必然要继续大力推进课程建设。

园区教师发展中心科研部门在认真开展全区中小学课程建设情况调查的基础上,借鉴上海、浙江等课程改革先进地区的经验,拟定了《苏州工业园区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我们旨在把课程建设与特色培育、队伍建设、文化建设有机融合,提升学校发展内涵,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发展的需求,真正体现“以人为本”思想,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个性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成才,让每一个生命都释放精彩。确立了统筹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积极探索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探究性课程建设的路径。明确了推进中小学课程建设的主要任务:致力课程理论的学习,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发挥专业人员的作用,加强对课程建设的指导力;统筹利用课程资源,夯实课程建设的基础力;有效推行课程评价,提升课程建设的发展力。提出了近期推进中小学课程建设的重点工作。要求区域内中小学积极研制课程改革方案,整体规划学校课程建设;做好国家基础性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增强国家课程的适切性;抓好拓展性课程建设,发展学生个性特长;致力于探究性课程建设,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园区教师发展中心科研部门专门举行课程建设的专题培训会,宣传教育部课程改革文件精神,介绍上海、浙江等地课改经验,分享课程设计的理论。区域内学校积极行动,将学校新一轮课程改革方案的研制作为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将学校特色打造与课程建设相结合,将教育改革项目推进与课程建设相结合,将课程基地开发与课程建设相结合。新城花园小学的“太阳花课程”、方洲小学的“方圆课程”、文萃小学的“365体验课程”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学校新一轮课程改革方案先后出台。

三、扎实推进“课例研究”课题,促进“教科研训”深度融合

教育科研的生命力在课堂。国际教师教育研究表明,教师培养培训应关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行动研究,注重反思。课例研究作为教师在职培养模式得到国际上普遍的青睐,一些发达国家都把课例研究视为“改变21世纪教师专业发展的强有力途径”而加以推广。国内课程改革的深化,倡导教师角色的深度转换和课程范式走向多元开放,教育理论界越发认识到发展教师实践智慧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呼唤教师培训范式的蜕旧出新,课例研究作为行动教育中的一种形式,进入了中国教育研究者的视野。为了做好区教研室向教师发展中心的成功转型,发挥教研、科研、信息、师训四位一体的功能,我们成功申报了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课题“基于课例研究的区域推进教师专业成长实践研究”,并且成为重点立项课题。

课题启动以来,我们收集了大量文献,了解国外课例研究的起源背景、开展现状,掌握课例研究在教师专业成长、学习型学校建设中所具有的功能价值,把握它得到重视、推广的真正原因;了解国内外课例研究组织,开展的基本流程、方式,收集典型的研究案例;汇编了课题学习资料,在多层面开展课题方案解读和理论辅导,培训研究骨干教师。

我们借鉴国内外课例研究的基本经验,以区教师发展中心研训人员为主体,在实践尝试的基础上总结提炼适合教师研训实际的课例研究基本流程;在分学段(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分学科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提炼不同学段、学科、课型的课例研究不同变式。

课例研究主题的确定在课例研究活动中居于重要地位,它决定着课例研究的方向,制约着课例研究的价值。从教师专业知识分析框架的角度看,课例研究主题的实质就是学科教学知识(PCK)。从教师自我发展的角度看,教师以PCK的框架作参考,可以发现自己专业知识的缺陷。通过积累和学习特定课题的PCK,可以促进教师教学知识的发展。从教师培训的角度看,通过编制PCK案例库,把教学实践已经证明有效的特定课例的PCK积累下来,可以为教师教育提供内容,为教师专业发提供支持。区教师发展中心的研训员深入学校教研组,掌握各学段学科教学现状,学科教研热点、难点,不同课型、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实际,带领学科骨干开发出一批既基于一线教师学科教学实际,又能增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促进教学效能提升的课例研究主题群,总结提炼出课例研究主题开发策略。区内各幼儿园、中小学学科教研组为主体,独立开展课例研究,组织起成功的课例个案研修活动,形成典型的学科教学知识(PCK)案例,提供给区案例库。整合区教研、教科、培训、信息等条线力量,在课例研究中发挥各自作用,探索其分工协作机制。科研处多次组织各学段的“课例研究”观摩研讨,举行“课例研究”优秀报告征文评比。

初中校本课程案例范文第4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导致了学校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出现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笔者曾对绍兴市的普通高中和市直初中发放调查问卷,统计数据显示,多数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长就是一“光杆司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活动课程流于形式,教师的专业成长滞缓。

面对挑战,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深入学校,边调研边改进,且行且思且指导,逐渐走出了一条典型引路、课题引领、成果推广、课程推进的综合探索之路。

一、菜单式教研与典型经验的推广

(一)以主题清单的形式实施教研活动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我们组织区域内的骨干力量开发、制作主题式清单,如《如何选择、确立研究性学习课题》《制订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调查研究类课题的确定》《科学实验类课题的确立》《项目设计课题的选择》《综合实践活动材料的整理》《如何设计调查问卷》《如何进行文献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结题报告撰写的方法与技巧》《展板的制作》《综合实践活动特色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学生成果存在的问题及要求》《综合实践:从活动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等20多个系列专题陆续完成,并以PPT的形式放在学科网上或打包发给教师,供教师选择与参考。组织教研活动时,或先进行专题讲座,或先有针对性地上示范课,灵活安排,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样就能让教师去领悟、去思考,并转化为行动。实践证明,主题式菜单既有较强的专业引导性,又具有较好的实践操作性。

(二)以现场会的形式推介典型经验

近年来,新昌中学、嵊州中学、上虞中学、绍兴文理学院附属中学、绍兴市柯桥区华舍中学、诸暨市江藻镇中等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能否把名校的资源利用好,是我们考虑开展教研活动的重要内容。我们先后多次举行专题教学研讨活动,及时发掘、整理区域内名校的成功经验,并适时推介,以便起到较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这一做法也受到了一线教师的欢迎。

1.学生课题确立推介会

学生课题确立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开门之作,绍兴市每年都要举行课题确立专题教学研讨活动。例如,2012年新昌中学高一共16个教学班同时开设学生课题确立观摩课,全市80余位初、高中综合实践活动骨干教师自主参与学生的课题论证,现场感受学生研究小组在课题确立过程中的精彩演示和激烈答辩。从实际效果来看,与会教师能积极参与其中,不少教师即兴对学生的课题进行了热情洋溢的点评,既为学生的研究和结题指明了方向,也使自己今后开展教学活动有了较好的思路。

2.“五步研修法”推介会

“五步研修法”在绍兴市柯桥区华舍中学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最为典型,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及时组织区域内综合实践活动骨干教师总结并推广华舍中学的经验。“五步研修法”具体如下:

第一步,课前上传教案。指导教师在上课前三天上传对学生探究问题(课题)的指导教案,研修团队在网上点评修改。

第二步,现场听课并录下上课视频。

第三步,课后网上评课。听课教师将评课意见发到网上。

第四步,指导教师提炼课后反思。

第五步,指导教师综合团队经验对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进行指导。

“五步研修法”较好地突破了综合实践活动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这一瓶颈,又采用“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科整合”的形式较好地开展了校本化综合实践活动。

3.特色资源开发推介会

近年来,全市已经组织了600余人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联合观摩活动。例如,上虞中学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在办学理念与特色活动课程、特色活动课程的构建与实施、特色活动课程资源建设、特色活动课程建设等方面实践成果丰硕,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就组织全市专业教师听取该校的专题介绍,参观该校的创意实践中心(含卧龙工场、创意实验室、青瓷坊、艺术视窗),并参与到学校开设的“创意水火箭”“创意多米诺骨牌”“越窑青瓷”“撮花”“电子控制技术与应用”“工程制图”等32门特色课程的教学展示中。教师们边观摩边探讨,对学校从特色活动到特色活动课程再到特色活动课程群所做的工作和所取得成绩表示由衷赞叹。联合观摩活动对区域内学校的学科建设有着较强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此外,我们还组织校外小农场、校园小工场、校园科技创新基地等多场推介会,与会教师均表示颇受启发。

二、学生成果点评和展示

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综合实践活动后形成的学生成果可以参加由市、省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成果评比。我们结合评比开展优秀学生成果的点评和展示活动,并以此带动指导教师开展课题研究。

(一)点评学生活动成果,提升成果质量

对获得绍兴市一等奖的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成果,我们每年聘请专家开展现场面对面专题点评活动:先让参与课题研究的学生阐述探究的过程、收获和遗憾,并接受点评专家的询问;然后点评专家对学生成果进行具体的分析,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和努力的方向;接着点评专家解答学生的疑问;最后进行现场互动,参与不同课题研究的师生均可以相互提问,相互探讨。

经过点评,参与学生和指导教师进一步掌握了综合实践活动成果的撰写格式,明确了调查报告、科学实验、教具学具设计、小发明小创造等不同类别学生成果的具体要求,尤其是对如何突出学生成果的新意、如何提炼学生成果的地方特色、如何开展学生成果的后续研究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努力的方向。经过修改和完善,学生成果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连续四年每年获得五个以上浙江省综合实践活动成果评比一等奖。

学生成果的点评活动,也是学生成果的展示活动。随着评比影响力的扩大,送评的学生作品越来越多,参与的学校越来越多。点评和展示活动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关注学生成果,催生教师课题

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如何做课题研究?我们的回答是和学生一起成长。学生通过实践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等开放性学习活动,获得大量的原始素材和初步的思考,而这恰好是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获得课题灵感取之不尽的源泉。几年来,我们通过典型示范、专家讲座等一系列主题教研,积极引导教师把学生研究成果和教师科研成果有机结合起来。

绍兴市江藻镇中学是一所农村中学,江藻镇的主要支柱产业是冬季草莓的种植,学校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开辟了校外草莓劳动实践基地,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田间,亲身体验,所谓“田间是课堂,父母是老师”。该校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如《江藻镇中校外劳动实践基地的实践与思考》《冰冻低温对草莓产量的影响及预防探究》《草莓种植我当家》等多次在省、市评比中获奖。该校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七年级校本教材〈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建设〉》的市级规划课题并获奖。

此外,绍兴市柯桥区华舍中学的学生成果《草根科学小实验》与指导教师的《草根科学小实验促进科学课的研究性学习》研究课题、诸暨荣怀学校的学生成果《这个冬天因你而不再寒冷――诸暨市荣怀学校“爱心捐物”公益实践活动纪实》与指导教师的《学校德育载体的有效开发与思考》研究课题,均成功实现无缝对接,教师的科研水平、指导能力得到提升,而且有了较强的职业归属感和成就感。对教师而言,带着课题开展教学和指导已渐成习惯。

三、选修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实践类选修课程,它注重体验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创新性和生成性。如何加强对实践类选修课程开发的指导?如何从区域层面来推动综合实践活动选修课程的建设?我们的办法如下:

(一)开发通识读本

我们为区域内的初、高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通识读本。我们以绍兴市中学生取得的浙江省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一等奖成果为案例,解剖、分析学生如何开展社会调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解决方案,让初学者掌握社会调查的基本路径和研究性学习成果撰写的基本方法。同时,我们以课题的方式进行通识读本的开发,课题组围绕实践类选修课程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等举行研讨活动,统一思想,统一体例,然后分头编写,初稿完成后,即下发到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手中,供教师们参考。

(二)提出指导与实施建议

通识读本只是一个参照,提供给师生的只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案例、基本知识、基本技巧,随着调查活动的展开和深入,参与选修的学生会不断生成新的课题,并开展新的探究,形成新的结论。对此,我们给出了指导与实施的多项建议。

1.教学指导建议

(1)课时安排。每周一课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同时,利用假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掌握第一手资料。

(2)教学方法。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堂上旨在解决调查中碰到的问题、必要的方法指导和成果的交流、展示等。

(3)指导教师。学校既可以指定本校教师担任指导教师,也可以聘请家长、社区专业人士等担任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全面负责课程实施的方案设计、理论教学、活动实施与管理,帮助学生提出课题,确定研究范围、内容、方法与方案等,指导学生合理有序地安排实践探究过程,撰写研究报告。

2.评价建议

(1)记录。为每个参与活动的学生或小组建立调查活动记录本,记录学生在活动中搜集的数据、照片、活动感受等资料,也可以指定专人进行分类整理,整理如实物模型、各类证书等。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越翔实、越丰富,对学生结题报告撰写的帮助越大。

(2)展示。创造一切条件,及时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是实践类选修课的特色之一。展示的方式有:班级成果交流、宣传橱窗展览、专用教室陈列、校园节日展板展出、专利申请、区域点评和答辩、学生成果的发表和经济开发。指导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分散或集中进行。

(3)学分。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要有活动记录、总结或报告,要有反馈评价,要经过同学互评,并由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审核认定学分。

3.选修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再开发建议

(1)与校园文化活动有机结合。社会调查可充分利用学校传统活动和资源,就近取材。如校园的常规活动(毕业典礼、烧烤、远足、家长会、考察)、传统节日(清明、端午、中秋、国庆、元旦、春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主题教育(环保、安全、心理健康、人防、禁毒)、志愿者服务活动(义工、校园义卖、爱心捐助)等,其中的许多活动均可让学生适时参与其中,并开展调查、探究活动。

(2)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资源。绍兴市可供选择的地方特色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如特色产业资源――轻纺、袜业、珍珠、领带、黄酒等产业;名人资源――绍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鲁迅、的故乡,乡贤、名人辈出,他们或在当地办学,或执教,积淀出独特的名人效应;地方文化资源――戏曲(越剧、绍剧)、绍兴方言、民俗、历史古迹、书法等等。选好方向,周密计划,收获一定是丰富多彩的。

(3)学会利用家长资源。家长是不可多得的课程资源。一是家长文化层次丰富;二是家长有专业特长;三是家长有社会活动资源。学校可以通过家长帮助学生确立调查课题和开展调查研究,甚至可以让家长直接参与到整个调查研究的活动中来。

此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有一定的不确定因素,学生除了在课堂上要接受一些必要的理论指导外,还要走出校门,参与社会调查,课程时间的跨度可能会更长,所以教师要利用一部分课余时间,充分做好预案,并落实到位。

四、收获和体会

十个完美的想法,不如一个不完美的行动。通过几年的努力,综合实践活动的区域常态实施得到了较好的贯彻和执行,其中三个层面的变化是明显和直接的。

一是综合实践活动越来越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尤其是参加社会实践、开展调查研究的学生,认识更为深刻,他们关注社会,学以致用,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锻炼,一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屡屡被各类刊物录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自觉性增强了。

二是促进了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和课程开发力的提升。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仅仅是指导者,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这有利于促进教师由传统教学向现代教学的转变。选修课程的开发和教学实施,让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课程开发的基本要求和教材编写的基本方法,促进了专业水平和课程开发力的提升。如新昌中学开发的“科技与创新”、诸暨中学开发的“三探珍珠”等成为了浙江省精品课程,绍兴市高级中学开发的“绍兴地方文化・十全食美”、上虞中学开发的“越窑青瓷”、嵊州市长乐中学开发的“楹联书法的临习、创作与实践”和“高中生社会调查方法”等均成为绍兴市精品选修课程。

初中校本课程案例范文第5篇

韩思菊 新疆教育学院美术学院

作者简介:陈建华,男,副教授,新疆教育学院美术学院,院长,邮编:830043。

韩思菊,女,副教授,新疆教育学院美术学院,邮编:830043。

乌鲁木齐市(以下简称乌市)辖七区一县,各区县以及校际之间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质的差异非常大,相应地,美术教学的成效差异也很明显。为缩小各区县、各学校之间的差距,实现全市美术教育的均衡发展,我们对该市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素质进行了抽样调查和分析,从十个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建议。希望能够以管窥豹、抛砖引玉,引发专家、学者及教育主管部门对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质问题的关注,并引导探索提升我国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路径。

一、乌市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质现状抽样调查

由于学校地理位置的差异以及不同学校的师资水平、教师教育教研能力、教学设施、办学历史、家长素质、教学质量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乌市匕区一县之间美术教育发展的水平差异较大,甚至同一个区(县)不同学校之间的差距也非常大。笔者以经济文化比较发达、教育资源相对集中的天山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教育资源相对贫乏的乌鲁木齐县,以及基本情况介于两者之间的水磨沟区作为样本库,根据以上指标从二区一县分别遴选3所层次不同的小学来进行调查分析。

(一)天山区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素质现状

天山区共有小学33所,笔者对3所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素质情况进行了调研,下面分别以A1校、A2校、A3校代之。Al校是“天山区示范小学”,也是天山区美术教学示范与观摩基地,其办学历史已超过80年,学校规模较大,办学成果突出,社会反应良好。该校位于天山区的繁华地段——幸福路,有南北两个校区,共有民汉教学班50个,在校学生2835人,在编教职工150人。该校共有美术教师7人,学历均为本科;其中40岁以上4人,30岁以上3人;4人为小教高级职称,3人为小教一级职称。该校美术教师已经意识到教学任务中学习领域的差异对专业素质的不同要求,因此,在专业成长方面体现出一定的分工,例如有3人专攻儿童画,2人专攻儿童版画,1人专攻书法,1人专攻陶艺。但是,从小学美术课程的四个学习领域来看,仍然表现出很大的不平衡性,例如,过分重视“造型·表现”,而轻视其他学习领域;在“造型·表现”这一学习领域中,又过于重视儿童画和儿童版画,而轻视儿童国画、水彩等内容。这说明,该校美术教师专业素质的内部结构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该校美术教师外出参加培训、交流的机会不多:最近8年只有2人参加、观摩过全国中小学美术现场课大赛,1人参加过书法培训,1人参加过陶艺培训,无人参加过“国培计划”,到目前为止仍有3人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培训和交流,其中就包括2名小教高级职称的教师。这至少说明四个问题:一是该校美术教师外出参加培训、交流的机会比较少,二是该校高级职称教师在专业成长方面存在一定的消极懈怠心理,三是该校在教师继续教育的执行和业绩考核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四是教育部、财政部全额拨款使广大中西部中小学教师受益的“国培计划”无法惠及该校的小学美术教师。这些问题值得思考。

A2校办学历史超过50年,共有19个教学班,987名学生,45名在职教师。该校仅有1名美术教师,为本科学历,33岁。近8年来该教师共参加过3次继续教育培训(2006年、2008年、2012年),还参加过天山区组织的美术教师基本功培训(2008年),自治区美术教育年会(2012年),自治区优质小课题汇报(2013年)。从该教师8年来参加过的各种培训交流青况来看,A2校、该教师本人都非常重视专业素质的提升,但是繁重的工作有可能成为制约其专业素质提升的主要因素。根据教体艺[2014]1号文件《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要求,“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艺术课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根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开设艺术课程,确保艺术课程课时总量不低于国家课程方案规定占总课时9%的下限,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按总课时的11%开设艺术课程”,1 9个班级每周的美术课时总量为38课时,加上第二课堂以及该教师所承担的学校宣传工作,要做好这些工作对于一个年轻的美术老师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减少美术课时、降低美术教学质量、弱化第二课堂,以释放该教师的时间,可能就是不得已的做法。可见,师资短缺是该校美术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在这种条件下,要想提升美术教师的专业素质似乎变得遥不可及。从该校的学生规模来看,需要再引进2位美术教师才能维持正常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

A3校的办学历史超过40年,地处乌市边缘,原是一所企业子弟学校,2006年7月才移交到天山区教育局,学校规模较小,现有12个教学班,学生450人,在职教师27人,代课教师17人。该校仅有1名美术教师,47岁,1993年毕业于新疆师范大学美术系,本科学历。该教师少有外出参加培训和交流的机会,近8年来只参加过1次继续教育培训(2013年)。该校除了与A2校都存在美术教师短缺的情况外,还存在学校和教师都不重视专业素质的提升,教师年龄偏大、存在职业倦怠心理,在教师继续教育的执行和业绩考核评价方面执行不严等问题。

(二)水磨沟区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素质现状

B1校办学历史6年,有24个教学班,3位美术教师,年龄在26岁到33岁之间:其中2位教师的第一学历为中专,第二学历为本科。有2位教师工龄已满15年,参加过教材编写培训、“新课标”培训和水磨沟区美术教师的教学能力培训;3位教师都参加过“国培计划”的短期培训项目。从该校美术教师的职前学历与职后培训情况来看,该校美术教师侧重于教学能力的提升,而比较忽视美术技能、美术创作能力与教学研究能力,这与他们的职前学历教育阶段(中专)不太重视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综合材料绘画等美术门类的技法、创作、教学科研能力有一定的关系。

B2校办学历史32年,地处乌市边缘,为民汉合校,共有26个教学班(其中汉语班20个,双语班6个)。该校共有4位美术教师,其中1人25岁,2人33岁,1人40岁;本科学历1名,专科2名,中专1名,其中1位为少数民族。该校有3位教师参加过“国培计划”短期集中培训项目,2位教师参加过水磨沟区组织的美术教师教学技能培训,1位少数民族教师参加过新疆师范大学成教学院主办的为期2年的脱产双语本科(美术)培训。该校教师参加过多次自治区教科院组织的教研活动,承担过多项市级美术教研课题,其校本课程《纸版画》在水磨沟区有很大影响力。这说明,该校美术教师的数量基本可以满足学校正常的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教学,该校对美术教研活动比较重视,美术教师也有着积极的工作态度。但少数民族美术教师人数相对于双语班学生人数比例偏低,少数民族美术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路径过于狭窄也是制约该校美术教育质量提升的主要问题。

B3校有近70年的办学历史,为民汉合校,位于城乡接合部,有学生754人,19个教学班,教职工60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340人,有9个教学班。美术教师共有3人(2人为汉族,1人为少数民族),平均年龄30岁左右。该校美术教师除了承担基本的美术教学外,还承担其他学科的教学、学校宣传和一部分行政工作。最近8年中,只有1位教师参加过“国培计划”短期集中培训项目,该教师还参加过市、区级的心理健康辅导员培训和大队辅导员的培训;还有1位教师参加过班主任培训和档案管理员的培训。从该校的学生规模来看,该校美术教师的数量可以足额开设教育部规定的美术课时和丰富的第二课堂,开展与美术相关的校园文化建设,但是该校的美术教师还要从事其他学科的教学和行政工作,因此,专职化可能是该校美术教师专业素质提升所面临的最大问题。

(三)乌鲁木齐县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素质现状

与学校主要集中于市区的天山区,部分学校分布于城乡接合部的水磨沟区不同,乌鲁木齐县的小学大多处于乌市周边的城乡接合部和农村,在这里生活的居民以少数民族居多,且分布分散,学校的基础设施比较差,教学质量不高。

Cl校办学历史已有50年,是一_所九年一贯制农牧区半寄宿制汉语学校,自2003年3月至2004年9月期间,该校先后与当地5所学校合并。学校共有30个教学班,其中小学18个班,初中12个班;在校学生1095人,其中小学生642人,中学生453人。该校共有3位美术教师,其中1位为特岗招聘,刚刚入职,为本科学历;其他两位教师的年龄在40岁左右,从教时间都是11年。一位教师的第一学历是中专,主要担任1-5年级的美术教学任务(周课时1 8节),已取得小教高级职称;另一位教师的第二学历是火专,为政教专业,主要担任6 8年级的美术教学任务(周课时14节),已取得中教高级职称;以上这2位教师从事美术教学都是1 1年。从该校的办学规模来看,美术教师数量基本上可以维持正常的美术教学,但这3位美术老师,要么是刚入职,要么是中专,要么是由其他专业人职,如果说工作时间可以填平教学经验的不足,那么,第一学历和跨专业所欠缺的系统的专业技能、创作能力、知识结构、教研能力却很难通过职后的工作经验、短期培训等弥补,尤其是对于6年级的美术教学来说,难度更大。

C2校也是一所九年一贯制民(哈)汉合校,共有10个教学班,只有1位哈萨克族美术教师,毕业于新疆幼儿师范学校的幼教专业(中专),通过自学考试获得新疆大学哈语文大专文凭,中国汉语水平(HSK)为五级。该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美术教育训练,有4年教龄,期间也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培训和交流,这说明,该教师还没有明确的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的自觉意识。从该校的属性、学段以及办学规模等指标来看,一名美术教师显然不足。该教师承担1-9年级美术课的教学任务,这就意味着要在一周之内撰写9份完全不同的教案(如果汉语班、哈语班分开授课,就意味着要撰写18份完全不同的教案),作为HSK水平只有五级、非美术专业的少数民族教师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其中的困难和压力可想而知。因为编制紧缺,该校无法再引进美术教师,学校也曾尝试通过请代课教师来解决这一问题,但因工资低、生活条件差、地处偏远等原因,而一直未能如愿。

C3校地处哈萨克民族聚居地,创建于1935年,现有学生70名,教师1 8名。由于办学资金紧张,教学环境和设施均比较落后,教室供暖不足,冬天严寒时正常教学都会受到影响。该校没有专职的美术教师,正常的美术教学活动无法开展。

(四)调查结果分析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乌市天山区、水磨沟区、乌鲁木齐县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素质具有以下特点:1.专业素质高低基本上与所处区域的地理位置,经济地位、文化地位等因素呈正相关关系,其中起核心作用的因素是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和经费投入;2.不同区(县),甚至同一区(县)内不同学校的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素质差距非常大,教育均衡目标的实现任重而道远;3.各校美术教师专业背景的内部结构也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4.学校的综合实力、美术学科教科研成效与美术教师的专业素质高低,不一定呈现正相关关系,其核心因素是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和美术教师的主观意识;5.美术教师专业素质比较弱的学校普遍存在着办学特色不鲜明的问题;6.美术教师的专业素质与学历密切相关,这种相关性不仅表现在不同学历背后的专业技能、知识体系、人文素养的差异,还表现在教师职业意识的自觉、独立意识,以及为美术教育专业奉献终生的虔诚度等方面。

二、乌市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策略建议

综合分析以上9所学校的不同情况,笔者对乌市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提出以下策略建议。

1.足额配齐美术教师是提升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质的前提

以满工作量来计算,每位教师每周应安排14-16个课时,也就是7-8个行政班的课堂教学,以每个班45人计算,合理的生师比应该为315:1或360:1,若将第二课堂、艺术展演、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等因素计算在内,应小于这个数值。各校应该严格执行《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对于美术课时量的要求,增加编制,积极引进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极大地释放美术教师的时间,让教师有精力进行专业理论、专业技能、教育理论的学习,促进专业素质、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的提升。

2.专职化是提升美术教师专业素质的关键

小学美术教师的专职化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一种是教师职前专业为美术学(教师教育),一种是职后主要从事美术教学,还有一种是职前为非美术教育专业,职后主要从事美术教学。第一种类型主要有三种情况:①第一学历为中专美术班;②第二学历为美术教育专科或本科;③第一学历为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第二种类型也主要有三种情况:①只承担美术教学;②承担美术教学和其他副科;③承担美术教学和部分行政工作。小学美术教师的专职化,既要确保教师的第一学历或第二学历为美术教育专业,又要保证美术教师将所有精力都放在美术教育这一领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每一位教师都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具有专业素质提升的空间和能力。

3.积极探索提升少数民族美术教师专业素质的路径

绝大部分少数民族美术教师都是通过“民考民”向方式进入大学的。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他们既要学习汉语,又要学习专业,这势必会影响其专业素质的提升;入职后少数民族教师的施教对象也只是少数民族学生,而且使用单独编写的维吾尔语或哈萨克语美术教材,教学过程、教学实效的评价都与国家通行的教育评价标准有所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对少数民族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对此,笔者认为可实施以下策略来解决。第一,在“国培计划”中实施针对少数民族美术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项目;第二,取消民考民、民考汉、汉考汉的区分,统一按照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的标准来招生、录取与培养大学生;第三,将双语小学当下通行的培养体制“民汉分班”改为“民汉混班”,少数民族美术教师不仅要教本民族的学生,还要教汉族的学生,将少数民族和汉族学生的美术教育置于同一个标准之下,以此来促进少数民族美术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

4.探索学历为中专的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策略

乌市各小学有大量学历为中专的美术教师,他们的年龄从35到55岁不等。虽然学历不能成为衡量专业素质的唯一指标,但是中专学历的美术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培养却是事实,这就导致他们在理解教育理论、教育政策、教育教学方法,提升专业技能、美术创作、教学科研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笔者认为,可通过高校与市教育局的合作,开设专门的学历班或课程班来解决这一问题。

5根据新疆小学美术教师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新疆美术教师素质提升的“国培计划”、继续教育(因为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实施要求参考的是“国培计划”的标准,在此两者合并论证,继续教育不单独列出)总目标、年度目标以及评审机制

“国培计划”实施之初就对培训对象、实施宗旨做了明确的界定,2012年又颁布了“课程标准”,但是并没有颁布年度培训目标,也没有要求各省制定总目标和年度目标,甚至2015年“国培计划”的实施与否都无法确定。为了监管实施院校的培训质量,教育部每年的实施通知都对培训内容属性、施教者来源等做了严格的界定,尤其是增加了以疆外专家为主体的匿名评审环节。部分院校为了达到这一比例,以顺利通过匿名评审,在制定培养方案时不得不开设以全国美术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这就导致疆内美术教育中普遍存在但在全国不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被忽视。于此,笔者认为:第一,全面普查新疆农村小学美术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情况,针对新疆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国培计划”、继续教育培训的总目标、年度目标;第二,在匿名评审专家组成员中,增加本省专家的人数;第三,灵活设置课程内容,增大美术专业技能、教育理论、学科理论在国培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分批次有计划地提升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素质。第四,真正落实“国培计划”的主题培训,变面面俱到的课程设置模式为问题解决模式,每一次培训重点确立为深入解决一个或一类问题,而不是面面俱到,浅尝辄止。

6.启动“中小学美术学科教学名师成长计划”

虽然“国培计划”的实施宗旨中包含了“示范引领”的内容,但是从其培训对象侧重于农村骨干教师的定位来看,这并不是“国培计划”的主要功能;每五年须完成360学时的继续教育更不具备这一功能。“中小学美术学科教学名师成长计划”可有效地发挥“示范引领”的作用,进而带动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质的整体提升。于此,笔者提议:第一,高校与教育行政部门合作,联合启动该计划。高校负责美术专业技能、教育理论、学科理论、教研能力提升等课程,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等课程,协同帮助小学美术教师把平时的教学经验上升到教育理论层面,为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案例寻求教育理论方面的支持;第二,将“国培计划”的置换项目与“中小学美术学科教学名师成长计划”形成联动,在课程设置方面形成互补。

7积极开展市、区(县)区域美术教研活动和培训

目前小学美术教师的职后培训主要体现为国培、省培、继续教育,以及各种骨干培训。上述培训的组织单位均是教育部或省教育厅,在培训组织体系中市、区(县)教育主管部门反而处于一个权利空白的地位。教师专业素质中校园文化的建设能力、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力、校本教研活动的组织能力等内容均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只有将这些课程内容置于本市、区(县)的范围内才能发挥最大作用,因此,必须重视市、区(县)的教育主管部门在教师专业素质提升中的作用。

8.通过与美协的合作来提升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技能与创作能力

美术专业技能和美术创作能力在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通过与美协联合举办活动,参加美协举办的各种美术作品展览,交流美术创作经验,可以使教师在确保专业技能、创作能力不退化的同时,形成专业能力、创作能力与教学能力、教研能力的良性互动。

9.改变一册教材由一个教师来授课的惯例,按照学习领域的差别来安排教师授课

为了体现内容的丰富性,编者在设计教材内容时,往往在同一册中安排不同学习领域的内容,而不同的学习领域需要不同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传统的小学美术教育观点要求美术教师具备“一专多能”或“几专多能”就是为了适应教材的这一特点。笔者认为,“多能”必将弱化“一专”,“几专”“几能”更像是一种理想而缺乏操作的可能性,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教师专业素质的深度和高度。在做好“一专”的同时,再去强调“多能”,而不是“一专”与“多能”齐头并进,否则,什么都做不好。按照学习领域的差别来安排教师授课就是为了强化“一专”;另外,这种做法也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当下流行的“同课异构”和“异课同构”的教研模式。

10.将教师专业素质提升与发展学校特色结合起来

专业素质的提升既应当考虑教师个人的特殊性因素,也应当考虑学校的特色定位。笔者认为,所谓“教育均衡”,不应是教育的标准化和平均化,更应该是教育的多元化。每一所学校都应该根据学校发展规划,为每一位教师量身度身定做专业素质提升计划,使其专业发展与学校的特色建设目标相吻合,提升教师个人发展和学校发展的统一性与协调性。新疆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应当充分考虑民族传统文化在其知识、能力结构中的重要性。

“教师即课程”,教师的专业素质决定了学科的教学水平和效果,也影响着学科的地位。乌市要实现基础美术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根本的决定性因素,为此,我们希望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学校、教师,以及相关高校等,都能重视这一问题,并各自发挥自身的作用和优势,形成合力,为推进全市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做出积极的努力。

注:

①本文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校科研计划资助项目“新课改背景下新疆农村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研究”(项目编号:XJEDU2012S42)阶段性研究成果。

②这是我国为保护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在高考中实行的一项针对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少数民族考生的特殊政策。符合条件的少数民族考生在高考时使用本民族语言的试卷。与民考汉相对。相应地,报考时也必须报考民考民的相关学校和专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