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校本课程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难免存在许多不完善不和谐[1]的地方,因而需要改进加强。与全国重点大学相比,差距主要表现在大学规章制度不够完整,设施手段不齐全,行政分工不细致,师资人员不到位,尤其是各教学单位学科方向建设不成熟等。由此出现以下一系列现象:出现有的人一学期教授多门不同方向的课程;有的人霸占多门主课或大课,成为“课霸”;有的人身兼数职;大多数教师采取各自为政的 “单兵作战”的教学模式[2];某些有科研课题的教师科研任务很难顺利开展[3];对教师的评教不够公正,未能贯彻“以人为本”来评价教师[4] ,等等。这些现象都与教学任务安排密切相关。值得指出的是,这些现象表现出来的不足有其客观原因,万事开头难,出现上述情况也就不足为怪。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分析发现隐藏在这些问题的客观原因之下的人为主观因素干扰是关键症结所在,它会使上述不足愈加暴露明显,给学校教学带来较为严重的影响,甚至影响员工之间的团结,影响教学秩序,更会影响教学质量以及学校未来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在两级教学管理体制[5]基础上,重点围绕这一关键问题――各院系教学单位的教学任务安排存在的问题进行过程剖析与原因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以期为相关负责人合理做好教学任务安排,为地方本科院校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良好对策和建议。
1 教学任务安排问题分析
1.1 过程剖析
学校各教学单位中管理教学任务工作一般由教学副院长负责管理,由各教研室主任负责本科室的教学任务的具体分配。实际执行时,教研室负责人对本教研室承担的任务进行指派,这里由于学科方向不够全面细致,往往各教研室承担的任务会出现交叉。在该环节,如果负责人不够公正或适当,就会使教学任务分配不够公平合理,出现基于所谓的“人情关系”的考虑而照顾某些人,即分配一些所谓的容易教授的课程或适合教师口味的课程给他们,而另外一些人则不得不接受自己不能或不适合的课程任务,这样就会产生矛盾。最终任务分配结果是两种:一是强制安排给某些人,另一种是返回给上级领导加以协调解决。在教学副院长方,原则上是按各教研室课程专业方向分配课程任务,但由于各教研室人员不齐,有些课程无法找到适合的人选,就得交叉分配到其他科室。在这个环节上,教学副院长有权处置这些课程的归属,甚至强制分配。由于地方本科院校一般人员不多,因而总负责人对各科室教学人员也较为“熟悉”,各人教授什么课程都很“清楚”,这时他会根据这样的表面信息分配给相应的科室。实际上,这是总负责人的一种强制安排(甚至是有针对于某位教师),下级领导也得接受这样的安排,似乎除了他/她,再不会有人能承担了。由于每学期课程基本固定,仅仅变动的只是少数课程,如专业课程的调整,为了节省教学任务分配的时间和精力,加之地方本科院校没有形成一种教学小组或课程组这样的教学团队,总负责人和各教研室负责人一般就不加以改变的将课程下达指派,如果少数有不满任务分配的人员通过反映给他们并经他们协调可以变动,或因开课班级数量变动加以人员补充,就有机会接受到自己想上的课程,但他们不想上的课程最终会留下来并强制安排给那些没有固定课程的教师,否则这些不固定课程的教师可能工作量会不够而不得不接受。这样一旦任务“成功”分配,以后一般就不会变动。在这个“稳态”形成过程中,由于个人的“斗争”争取到了某门课程,“占领”了该课程后,他们就会固守住该门课程,别人一般难以涉足。如有人还要去撼动他们的领地,就比较困难,因此“斗争”是不容易的,只能待机行事。于是,那些默默承受的教师就容易被安排那些被剩下的课程,这些课程一般都是专业课,而且这些专业课还会经常变动,因为“稳态”中的人员已经不愁课程了。
1.2 原因分析
从上述教学任务分配过程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由如下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导致。
1.2.1 客观原因
(1)师资力量不够,人员不到位,致使课程安排不够细致。尤其是专业课的安排,专业方向人员缺乏,因而专业课难以安排,加之专业课教学相对困难、繁琐(涉及基础知识,更要接受专业知识,是一种知识的综合学习与应用),由于选课学生人数有限,课时量不大,大家避而远之。
(2)课程固定,节省了教学人员的工作时间和精力,又保持了课程教学质量的连续性。
(3)任务下达既节省了负责人员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又不得罪这部分课程固定的人。
(4)易于教学管理人员加以教学管理,不因课程人员变动而费心。
1.2.1 主观原因
(1)对个人“斗争”的情况,根据个人情况适当调整教学任务安排。
(2)对“机会”的出现,根据“人情关系”,将机会给自己关系好的人。
(3)对个人权威和地位,高的人一般会根据他们的要求给以安排,低的则很难被安排。
(4)出于性别考虑而有意安排轻松课程给女性教师,而不因教师具体情况加以安排。
(5)将难上的课程,一般都是剩下的专业课程,就安排给课程不固定且不被“关照”的人,不问他们是否喜欢或能否承担下来,就强制加以安排。
因此,从教学任务分配过程看,负责人员的主观因素起了很大作用,这就为滋生“拉关系”提供了沃土,教学人员与负责人拉关系,套近乎,以求能安排各自称心的课程,并一致占有。从而导致了教学分配不公,不能合理安排教学任务。
1.3 弊端分析
1.3.1 由于没有形成课程组、教学小组等这样的教学团队,课程教学缺乏有力的引导与加强机制,尤其是缺乏同组人员的评课、竞课机制,采用传统的“单兵作战”模式,容易导致教学质量停滞不前。更为严重的是,课程固定于某个人往往导致不同届的学生都接受同样的教学模式、教学风格、甚至相同的教学知识内容,尤其是同样的思维引导,不利于不同届学生的新思维、新思想的培养与提升。
1.3.2 容易产生“课霸”。有的教师利用自己的权威或行政地位,霸占主课程,出现一人独揽2门甚至3门主课,甚至同时还身兼重要的行政岗位。就认为他有能力完成这些不同的工作任务,但要做好每门课程的教学,做好行政工作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能保证吗?学校给教学行政人员减少课时工作量正是出于对他们因行政工作而没有太多时间上课的一种考虑。
1.3.3 容易滋生教师员工的不良情绪,影响内部团结。由于分配不公导致一些教师牢骚满腹,影响他们的教学情绪,加之学生评价对这些课程的评分一般都偏低(因为不固定而常常接受的任务是新课,或因选修课导致学生难管理,学生挑剔等因素使然),而又没有一个充分合理的评教办法,致使他们很受压抑,更加增生他们的不良情绪,使他们感觉到自己的工作是吃力不讨好,也容易诱发他们闹矛盾。
2 对策分析
从以上教学任务分配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地方本科院校这种不足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由于重点高校教学依托于它们的科研,而地方本科院校由于科研课题较少而难以做到如此。因此,只有改进这种教学任务安排方式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教学质量。
2.1 具体对策
2.1.1 构建课程小组或教学小组之类的教学团队,细分课程,并多人参与竞课
通过课程组、教学小组的构建,能培养一个课程团队,避免一门课被一人占领;通过多人的竞课,促进教师之间课程教学的竞争意识,能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
2.1.2 每个课程组以老带新,培育新人
避免“占领”,完善课时分配机制,既保持了“稳”,又实现了“变”,利于教学质量延续的同时,又补充了新鲜的血液。
2.1.3 保护科研,鼓励科研教学
有明确科研方向的,要配以相关的课程,以促进“科研为教学服务”的宗旨,同时为有科研任务的人员提供良好轻松的科研环境,不以教学来压制,更不能因妒忌或其他想法而故意安排不适合的课程刁难他们。
2.1.4 坚决杜绝“课霸”
以“平均分配课时”为原则,考虑各人的具体情况适当加以课时量的分配。这又有下列措施:
(1)尤其是主课大课,一般避免“并课”,纳入新人共同来承担不同班级的课程。
(2)身兼行政领导职务的,严格坚持“少上课”原则,平衡工作量。
(3)限制主课承担的数量,原则上一人一学期最多只能承担一门主课,可配以适当的专业课。
2.2 改进的益处
2.2.1 提高了教学竞争意识,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利于培养更具个性、更具创新思维的学生;
2.2.2 解决了课时量的均衡问题;
2.2.3 培养教育新人;
2.2.4 减少了行政工作与教学任务的冲突,利于做好本职岗位工作;
2.2.5 保护科研,促进教学科研相长;
2.2.6 利于培养专业方向,促进学院学科建设的完善;
2.2.7 也利于教学任务分配的实施与监督管理,实现团队监督机制,使教学监督管理更加细化和深入;
2.2.8 利于构建学校和谐的教师关系;
2.2.9 符合动与静相结合的原则,在静中求稳定,在动中求发展,既要打破那种不正常的“稳态”,又要保持大局稳定,在稳定中求发展;
2.2.10 有利于解决课程分配不合理导致的一系列相关问题;
2.2.11 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理论基础
1.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而言,主要由学校自主研发,它是立足于学校,依据当地以及本校老师的教学情况与学生的实际需要所开设的课程类型。而校本课程研发主要强调的是一个动态完善的过程,两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
2.体育校本课程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
体育校本课程主要是指体育老师以及学校依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结合本校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开设具有多样性的体育课程。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是指在相关法规的指导下自行设计具有个性化体育课程的操作过程。
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1.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了学校、老师以及学生的发展与提升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改变了学校在学科内容上的弱势地位,为学生和老师参与体育课程设计提供了合适的机会,所以,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学校实现具有个性化的办学特色要求。由于学校是体育课程开设的主要场所,所以体育课程的设计必须立足于学校的具体教学资源。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深度挖掘学校的独特性,促进建立具有特色的办学传统。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学生和老师都占据主导地位,体育课程的开发不仅仅对老师的专业性提出更高的教学要求,更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具有个性化的选课空间,能够充分凸显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体育课程的差异化设计奠定基础。
2.“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保障
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明确要求调整课程改革体系,建立新的基础教学课程,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以及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学校课程管理指南》更是明确提出学校需要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要求,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并且对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具体环节提出要求,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制度保障。
在小学体育课程的长期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学以明确的身体活动特征、运动项目为开展课程内容的主要依据,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老师组织教学工作,但是过分强调体育课程对于身体机能的正向影响,淡化该课程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比如对团队精神的凝结,对完善人格、磨炼意志等方面的积极影响,使学生和老师陷入体育教学等于运动的狭窄教学理念。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推广,传统教学理念的局限性越发明显,倘若固守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将不利于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推广。所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按照体育功能组织教学结构的操作理念,在最大限度内发挥体育课程教学对于激发学生个性发展以及综合素质提升的效果。所以,依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学校的办学特色,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校本体育课程对于促进学生成长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3.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弊端的必然操作
关键词:校园足球;布点学校;校本课程;现状
校园足球开展至今已经四年多的时间,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在全国范围内校园足球的校本课程的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目前,经我们调研了解,大连市的校园足球校本课程的开设情况在全国范围内是比较好的,由于大连市有着悠久的足球传统,因此大连市从幼儿园就开设有足球特色的教学课,中小学也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开设有校园足球校本课程。重庆、武汉、南京等部分城市校园足球校本课程也有所发展,但是,综合分析我们所了解的情况,校园足球校本课程在全国范围内的建设有所改观,但在许多地方仍需要改进。很多学校只是开设临时的足球课,而没有适用于校园足球校本课程的足球教材,有少部分学校编写有校园足球校本课程的教材,但是这些教材往往存在着教材成人化或者训练化的问题。
一、上海市布点学校校园足球校本课程开设情况
通过调查,上海市校园足球50所布点学校中,78%的布点学校开设有校园足球校本课程,22%的布点学校由于各种的原因都没有能够开设校园足球校本课程。在开设有校本课程的学校中,由于对于校园足球校本课程的设置和具体安排等方面的问题没有明确的规定,导致实际中校园足球校本课程的具体开设实施情况也参差不齐,存在着差异性。
二、上海市布点学校校园足球校本课程开设形式
上海市校园足球校本课程的开设形式相对单一,整体开设水平不高,校园足球校本课程在布点学校的普及程度不理想。以年级必修为开设形式的布点学校相对较少,多数学校选择多年级选修和兴趣班的开设形式。布点学校校园足球校本课程的开设形式受学校场地条件、器材设施及师资等方面的制约和影响。
由于各个布点学校的具体实际情况不同,因此适合布点学校的开设形式也不尽相同。虽然从普及推广校园足球的角度,校园足球校本课程的开设形式应该以必修课的形式进行,但是实际情况并不能达到这一理想目标。因此,需要进一步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切实保障校园足球校本课程能够顺利开展。
三、上海市校园足球校本课程的课时安排
教学课时数是校园足球校本课程实施的保证,科学合理的安排课时数有利于校园足球校本课程的顺利开设,同时有利于校园足球活动的进一步开展。通过调查显示,54%的布点学校的体育老师认为每周保证1课时的校园足球校本课的教学时间安排比较合理,10%的认为每周保证0.5学时安排的比较合理,32%的布点学校的体育老师认为每周保证1.5课时的校园足球校本课程的教学安排更加合适,综合各方面专家和老师的意见,由于体育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安排的时数相对较少,因此,针对上海市布点学校的具体情况,校园足球校本课程的课时安排应至少保证每周1课时的安排。
四、校园足球校本课程足球课的教学内容安排
开设校园足球校本课程的布点学校在开设课程的时候充分考虑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在安排有实践部分教学的同时还安排有一定的理论部分的教学。一个完整的校园足球校本课程,理论部分的教学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调查问卷的整理分析,60%的布点学校的指导员认为在校园足球校本课程的教学安排中,安排相应的理论部分教学非常必要,20%的校园足球指导员认为较为必要,结果显示在校园足球校本课程中,理论部分的教学安排具有必要性。
五、校园足球校本课程的师资情况
校园足球活动的指导员是推动布点学校开展校园足球的重要力量,他们不仅仅是校园足球课和课外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同时也是校园足球校本课程的宣讲者。目前上海市校园足球活动指导员队伍中,构成结构不均衡,男、女指导员的比例失调,男性指导员多于女性指导员。布点学校的指导员中足球专业的有46人,占总人数的52.3%,其他专业的指导员有42人,占总人数的47.7%。校园足球要想真正的发展,要想使校园足球校本课程真正能够在布点学校开设并长期实施,仅依靠这些校园足球指导员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六、校园足球校本课程受关注的程度
校园足球活动在布点学校的开展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从受关注程度上体现出来,校园足球校本课程的实施发展情况,也可以通过“受关注程度”这个因素有所反应,布点学校体育教师、班主任以及学生对校园足球校本课的关注程度,是校园足球校本课程在学校顺利、长期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学生喜欢,老师积极推动,班主任积极配合实施,校园足球校本课才能在布点学校真正的有所发展。
班主任对校园足球校本课程的开设及实施关注程度较低。通过走访和相关部门收集到的数据,仅有4.5%的布点学校的班主任对校园足球校本课程非常关注,18.2%的班主任比较关注,40.9%的班主任的关注度一般,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班主任其实不是很了解校园足球校本课程,他们更多参与的是校园足球课外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因此班主任对校园足球校本课程的关注程度一般。
体育教师的情况则不一样,27.3%的布点学校的体育教师非常关注校园足球校本课程,40.9%的布点学校的体育教师比较关注,27.3%的体育教师对校园足球校本课程的关注程度一般。研究结果表明,实践中大部分体育老师都比较关注校园足球校本课程的发展,愿意参与上海市校园足球校本课程的课程开发与课程体系的建设上来,尽管体育老师对此比较关注,但是体育老师对校园足球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情况缺乏了解,这就要求主管的教育部门和学校应组织加强关于校本课程方面的知识、技能学习,充分利用体育教师对校园足球校本课程的兴趣,引导体育教师积极参与到课程的建设和实施。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实施方案[R].体群字[2009]54号.
[2]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2009-2010年度全国足球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竞赛规程[R].校园足球字[2009]12号.
[3]中国足球协会,中国青少年足球十二五发展草案(征求意见稿)[R].中国足球协会,2009
一、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开发与体育教师的关系
(一)体育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地位
没有教师发展就没有课程开发。,教师是传授课程的“艺术家”,教师有权对课程进行某些选择,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和主导者。现存体育课程体系建设模式并没有成为高校体育教师的自觉行为,体育教师都是被动的。在自发状态时,体育教师对课程的安排不认同,就根本不会无法满足教学需要,所以,我们要调节教师与课程之间的关系,把握教学的精髓,融会贯通,变知识为主体性,才能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1]所以我们说,高校体育教师是课程发展的核心。
(二)体育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
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教师是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力军,他们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是共同建构校本课程的合作者,不再是“传声筒”。所以,我们要做到的是努力改变校本课程开发观念,让教师形成校本课程的一种意识,提高教师专业知识水平,掌握课程开发的技术,以此为基础提高教学的质量。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程开发主体中的核心,课程设置、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都要征得体育教师意见,让高职体育教师参与课程政策的制定与讨论。[2]在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开发中,关键的地位也属于体育教师,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很多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更加是直接决定校本课程开发成败的关键因素。因为他们必须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完成校本课程体系建设,根据教学的实际设定方案进行开发,并以此为基础实施教学。高职体育课程体系建设,它源于生活实践,具有丰富性,多样性,复杂性的特征,是存在于现实生活当中的。作为教师必须不断挖掘、利用这些素材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这要求教师必须进入高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激发自己的潜能,完善自己,提高自己。
二、当前我国高职体育校本课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意愿不高
所有教师都听说过“校本课程开发”,75.6%是通过学校获得的,占绝大多数。还有8.9%的教师是从报刊上获取的。剩下的教师是通过“听别人说”获得的知识。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教师已逐步认识到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但由于各种因素,仍缺乏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多数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了解程度为“一般”,“非常了解”的仅为15%。多数教师表示愿意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愿意率不到40%。
(二)体育教师反思能力和合作精神不高
问题意识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必具的思维能力,立志于创新的教师必须善于发现那些有价值的问题,使问题得到妥善的解决。教师不仅需要教好课,更重要的是进行总结与反思,找出反思中的问题,解决问题。问题意识与反思能力是教师主体意识的体现。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半数的教师会“比较经常”反思,可见很多高职教师逐步树立了问题意识。但是反思能力还存在不足的现象。调查发现,教师间的合作意识还不高。[3]到教学问题或疑惑后,大部分教师都不会与其他教师交流探讨,都保持着较为独立的工作习惯。
(三)体育教师课程知识较薄弱
很多高职体育教师的校本课程理论知识比较欠缺,许多教师都是含混不清。只有15%的教师会订阅与教育相关的期刊,高达35%的教师没有阅读或者订阅教育期刊。虽然学校条件优越,但是高职体育教师很少能够接受校外专家的指导,外因不转化为内因,因此,课程知识都比较薄弱。
三、提升高职体育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对策建议
(一)努力提高高职体育教师的素养
高职体育教师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素养,不断完善自己的学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教好书,必须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掌握本学科的教学目标、方法,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教师还必须掌握的不断出现的新的教学手段。教师必须加强继续教育,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从学校的实际状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构建学校办学特色,打造个性化学校形象,发展学生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进步,科教发展,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
二、实施目标:
1、校本课程要体现基础性:
基础教育要重视基础,校本课程将立足于打好学生文化基础、品德基础、身心基础为目标。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综合和运用。
2、校本课程要体现发展性:
根据学校实际状况,兼顾到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树立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教育价值观,把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当作校本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
3、校本课程要体现现实性:
校本课程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开设了课程,在开发过程中主要依靠学校的自身力量来完成,所以要充分考虑本校老师队伍的整体实力,科研水平及学生的发展情况,还有学校的设备资金等因素,目标不能远离实际。
4、校本课程要体现主体性:
校本课程的主体性体现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需要,教师的充分参与,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要重视教师的主动精神,要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使校本课程得到更大的开发。同时,还要充分了解和反映学生的实际,重视学生参与,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不断根据学生的需要完善优化校本课程。
三、实施内容:
(一)、建立健全校本课程开发体系
校本开发不是一两个人能完成的,是由校长、课程专家、教师、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的。学校要形成开发校本课程的组织网络,形成领导小组教研组教师学生的开发网络,通力合作,共同创建学习化校园。
1、成立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课程的初步审议)
组长:蒋志敏
副组长:乔磊、赵春丽
组员:班主任、自然、社会、综合实践课程等相关教师
2、成立课程开发研究小组(负责课程的具体开发)
组长:蒋志敏
副组长:乔磊赵春丽
组员:班主任、自然、社会、综合实践课程等相关教师
(二)、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的师资培训和课题研讨
1、在校本培训中设立校本课程开发专题,进行讲座辅导和自学研讨,深入领会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和作用,提高认识,明确目标。
2、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根据学科特点、学生实际、学校状况、及目标导向等因素,研究开发校本教材,将此作为教研组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
3、强化科研意识,以校本教材开发为课题展开研讨,使校本教材的开发步入科研、教研的科学轨道。
4、创造条件,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的技能培训。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程序:
1、成立组织。
2、通过学生座谈等了解学生各种需求。
3、全面评估分析确定校本课程总体目标,制定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
4、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
5、培训教师教师申报课程对教师申报课程进行审议编订《学生选修课程目录及课程介绍》。
6、向学生公布《学生选修课程目录及课程介绍》。
7、组织学生选择课程。
8、确定校本课程。
9、形成完整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10、任课教师拟订具体的《课程纲要》。
(四)、校本课程的结构:
根据学校实际,完全靠自己开发的校本教材
艺术课程:美术、书法
技能课程:生物、物理实验、各兴趣小组
专题课程:心理辅导等
(五)、校本课程的评价
1、学生学习评价:问卷调查
2、学习效果评价:信息反馈
3、课程评价体系
(六)几点要求
1、加强校际间的校本课程交流借鉴
2、注重特长生的培养
3、体现特色课程设计
中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确立现代教育观、课程观、质量观,利用课程分级管理的体制,优化学校课程结构,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作为课程基本理念,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精心组织,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实施目标
以课改为载体,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做到以师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积极发展学生个性,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磨练学生的意志,使学生形成知难而进的品格,消除畏难心理;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因势利导,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让师生与课改同成长。
三、校本课程组织机构
1、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课程的初步审议)
组长:***(校长)
副组长:***(教导主任)***(政教主任)
组员:班主任、学科组长
2、课程开发研究小组(负责课程的具体开发)
组长:***(教导主任)***(政教主任)
副组长:学科组长
音乐、美术、体育、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等相关教师
3、课程实施督察小组(负责课程实施的督察)
组长:***(校长)组员:班主任、物理、化学、地理、综合实践课程
副组长:政教主任年级主任
组员:班主任、学科组长
四、课程内容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学校为基地,充分利用我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努力发掘本地教育资源,开发出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拟设置符合学生兴趣、需求、促进学生发展的七大类课程:
1、认知类:认识自身以及身边的人、事及事物(尺寸、重量、年龄、生日等)
2、欣赏制作类(摄影、剪纸、折纸、面食制作、绘画、图片当地名胜风景)
3、音乐类(民歌、小曲调、乐曲、舞蹈等)
4、体育类(球类、跳绳、毽子等规则、技能)
5、礼仪教育(道德规范、文明用语、语言艺术、常用交际用语、英语常用交际口语等。)
6、地方人文(本县历史名人故事、县名及村名的由来及变迁等。)
7、信息技术(计算机基本知识及技能)
五、实施办法
1、据校本课程开发指南所确定的基本原则对教师及其提供的课程材料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开设科目和开设时间。
2、布初评通过的校本课程科目及教师名单,推出校本课开设科目菜单供学生询问和选择。
3、加强校本课程的计划性。开学初始认真制订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的框架。日常的教学工作必须根据教学计划展开,做到认真备课、上课、考核,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
4、选择有特长,有事业心、有创新精神的年轻教师,担任校本课程的教学工作,定期组织他们学习课程理论,掌握校本课程的管理原则和实施方法,逐步提高他们的实践水平。
5、重教师和学生的参与过程,给教师和学生一个客观评价,以激励性评价为主。
6、在开展课程研究的过程中请有关专家和上级领导及时指导、帮助,以使课题研究获得成功。
六、课程评价
(一)对课程的评价
每学期结束时,学校要召开任课教师会议,听取任课教师对课程建设的意见,及时修正不足,完善方案;同时,要对实施的年级进行问卷调查或召开座谈会,关注学生喜好的程度,也听取学生乃至家长、社会人士的建议和意见。
(二)对学生的评价
在该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过程性评价。一是建立成长档案袋,让学生自己收集学习过程中反映自己成长的资料,如学习时收集到的故事、照片,办的剪贴报,写的采访日记、调查报告,家长、教师、社会人士的评价等。二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评价表,随时进行评价。最后在一学期结束时,进行终结性的评价,评价的形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体现多样性。
(三)对教师的评价
一是教师自我反思性评价:每一个主题内容的教学完成后,认真进行反思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