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机械行业就业形势

机械行业就业形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机械行业就业形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机械行业就业形势

机械行业就业形势范文第1篇

纯文纯理专业掌握技能助你就业

文科类专业的学生不能只是简单掌握文案写作技能,还应掌握其他一些技术,如计算机知识、经济学知识、外语等,方能胜任未来相对要求较高的工作岗位。在择业过程中,除了关注传统的求职项目,如企业行政助理、文秘等工作岗位之外,也应注意到媒体、出版、广告、市场营销等工作岗位的人才需求量比较大,文科生比较占优势。而对做基础学科研究的纯理科专业的学生来说,如果平时善于积累,在热门行业也有后天优势:基本功扎实,入手快。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也可向相关热门转向,比如转向IT、金融、教育等行业。

师范类专业区域供求不尽均衡

调查显示,工作的稳定性和自主性、待遇节节拔高等促使教师成为最受欢迎的职业之一。

统计显示,在师范类各专业中,需求较大的专业有教育学、特殊教育、教育技术、数学、汉语言文学、英语、日语、物理、计算机等专业。

从国家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实施可以看出,中西部对师范人才的需求很大。因此,未来几年师范类毕业生也应当转变观念,更多地将注意力投放到中小城市和中西部地区,在那里展现风采,实现人生价值。

外语类专业就业去向日趋多元

从近几年需求情况看,需求量最大的是英语、日语。此外,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的需求也较大。这些语种的毕业生就业较为容易,高层次的外语人才供不应求。有专家预测,北京奥运会之后,一些小语种也将走向热门。

北京外国语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办公室主任孙眉认为,近年来,外语类毕业生去向已完全呈现了多元化态势,除了传统的外交外事领域,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到金融、通信、传媒、咨询、体育、物流等领域就业。就业领域的扩大无疑意味着就业机会的增加。

同时,外语类专业毕业生还能在传统就业优势领域获得机会,如外交部、文化部等中央部委以及各部委所属事业单位或新闻出版机构、图书情报机构、各省市的外事机构等。

法学专业持证上岗已是必然

近年来法学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方面有相当的压力:一是社会上对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二是该专业毕业生人数激增。

因此,近年来法学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就业状况并不乐观,这一状况将持续一段时间。法学专业的研究生也将开始面临一定的就业压力,参加司法考试取得资格证书成为共识。

就业时要“专业对口”,在过去一定时期内成为法学类毕业生就业的首选条件。对于法学专业而言,传统的就业领域多为党政机关或司法系统。但当前形势下,法学专业毕业生一定要打破以往的思维定式,可以看到,在中西部一些地区以及建设新农村需要大量的普法教育人才,而这无疑是当代法学毕业生的“对口”去处。

农林类专业创业环境不断改善

近几年来,国家对农业十分重视,不断加大投入。另外,政策方面也不断传来“利好”消息,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人们对生存环境的重视给农林类专业发展带来了曙光。因此,虽然农林类毕业生目前总体就业形势不如其他专业,但可以看到,今后几年该专业毕业生将会日益走俏。

未来需求较多的将有农业经济、畜牧、兽医、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木材加工、家具设计与制造、森林道路与桥梁、园林、林产化工等专业。

另外,农林类专业毕业生还有另一条广阔的就业之路,那就是到农村基层创业。还有到国有单位搞科研开发、从事生产经营可以实现自我价值;到基层自办实业,积极创业,同样可以实现自我价值,而且更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

机械类专业前沿人才供不应求

国家近几年加大力度强化装备制造业,鉴于机械行业的重要性和庞大规模需要一支庞大的专业人才队伍,今后一段时间内,社会对机械类人才仍会有较大需求。具有开发能力的数控人才将成为各企业争夺的目标,机械设计制造与加工专业人才近年也供不应求。

从当前机械行业的发展来看,印刷机械、数控机床、发电设备、工程机械等重头产品前景仍然看好。除了这些传统工业领域,该行业将进一步向机光电一体化发展,向光加工、环保这样的新兴领域拓展。

经济类专业复合型人才备受青睐

市场营销类职位是人才市场需求榜上不落的冠军,从有关统计数据推测,销售类人才未来几年需求量仍然热度不减。

另外,据2007年薪金收入调查显示,金融业整体薪金水平在众多行业中排名靠前,金融业高薪引才。这与金融业的人才需求和其不断调整及推出的增值服务有关系,一些新兴的金融服务机构也逐渐成为吸纳金融人才的大户。

中央财经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徐芳认为,要与时俱进,熟悉国际会计、商务惯例,具有必要的国际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不断拓宽视野,立足现代市场经济新领域,掌握现代管理学新知识,逐步把自己锻炼成为既懂经营又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建筑类专业就业前景依然乐观

虽然近期房地产业面临系列压力,但在人才市场上,与房地产相关的专业,包括建筑、设计、策划、销售等人才需求仍然较旺。

随着国家和各地对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的加大,建筑类和房地产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依然乐观。

用人单位表示,这主要与制造业升级换代及目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有关。制造业升级换代急需补充新鲜血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则急需专业人才。

医学类专业特殊领域潜力无限

医学类专业属于市场化程度比较低的一个专业,因为现在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仍在深化,而且医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弹性也较差。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将会有更多的私立医院,这使医学类专业的学生更为抢手。而且,由于人们工作、生活的压力不断增大,患病率也在增加,现有的医疗系统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要,这就形成了医疗行业的卖方市场。据有关部门分析,将来从事老人医学的人才将走俏,保健医师、家庭护士也将成为热门人才。另外,专门为个人服务的护理人员的需求量也将增大。

艺术类专业需求层次不断提升

艺术类专业过热了吗?专家指出,通过视觉来传达的艺术作品正随着科技的进步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发展态势。

机械行业就业形势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本科教学;人才培养;项目教学法

作者简介:王昊(1972-),男,安徽泗县人,上海电力学院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吴懋亮(1970-),男,山东莱芜人,上海电力学院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上海 20009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机电一体化原理项目(项目编号:2011530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075-02

为了满足电力行业对机械类专门人才的需求,各电力高校均开设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该专业的主要特色是培养能够适应电力行业的机械类相关岗位的人才。前几年,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喜人,但是,由于制造类相关行业广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近年来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太理想。面对无法预知的金融危机以及制造业界不太乐观的就业形势,作为专业教师,应该思考怎样才能使学生更从容地面对求职择业问题。

机电一体化作为机械、电子和信息等多科内容融合的学科,在拓宽机械类学生知识面和就业面等方面将起到重要作用。加强该课程的学习,能明显提高学生素质,从而增加学生在机电一体化行业内的就业机会。本文认真思考了机电一体化原理在本科教学中的若干问题,以“机电一体化原理”教学为基础,论述该课程对学生的重要性并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以拓宽学生的就业面为目的崭新的教学思路,并辅以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改革方案,以及增设“机电一体化原理”课程设计的设想。

一、引导学生认识“机电一体化原理”的重要性

学生在学习“机电一体化原理”的时候,由于缺乏实际经验,加上该课程牵涉面很广,学习难度较大,因而学习热情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地引导和吸引学生充分认识“机电一体化原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首先,应使学生明确,机电一体化是多学科交叉,相互渗透的综合性课程,广泛涉及机械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伺服驱动技术、检测传感技术和系统总体技术等方面的内容。机电一体化技术是给传统机械加上“大脑”(计算机信息处理与控制),极大限度地延伸了机械的概念,使机电一体化产品几乎无处不在。例如,“机器人”作为最重要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之一,已经成为现代工业控制的三大支柱之一。[1]

其次,针对现在机械专业学生机械基础扎实、电子基础薄弱的特点,认真学习“机电一体化原理”这门课程,将显著提高学生在电子方面的素养。通过课程讲解、实验教学、项目教学、课程设计等教学手段,学生深刻体会机电一体化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最后,机电一体化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很多产品,特别是高科技产品,难以将机械和电子部件完全分开。例如,机电设备设计及维护人员既要精通机械方面的知识,又要精通电子方面的知识。因此,掌握机电一体化原理,并将其应用到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当中,已经成为机械专业的毕业生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

二、增加实验课时、加强实验室建设与整合

“机电一体化原理”理论学习固然重要,实验教学也同样重要。不少学校现有的“机电一体化原理”的教学大纲中,实验教学所占学时明显偏少,而且学生真正能动手完成的实验更是少之又少。因此,现有实验安排起不到锻炼学生的动手和实际操作能力的目的。

此外,很多学校实验室中的设备和科研条件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应该在现有的设备的基础上,广泛开拓思路,整合、组合、创造出新的机电一体化实验,以实现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而且,实验室的工作条件和实验场所还需要进一步改善。实验设备也需要对机电一体化实验教学或辅助教学等方面,进行广泛市场调研,根据需要进行采购和扩充。

因此,必须在加强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机电一体化的实验课时,才能真正使学生通过实验加深对机电一体化理论知识的掌握,体会机电一体化应用的目的。

三、激发学生在机电一体化行业内的就业思路

激发学生产生在机电一体化行业内就业的想法,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只有学生真正产生这种想法,才会产生学好“机电一体化原理”的动力。

目前,机械专业毕业生大多将自己的就业方向主观定位在纯机械领域。尽管机械制造业是非常庞大的产业,但就业机会终归有限。由于能力的欠缺,择业的时候,面对机电一体化行业广泛的就业机会,学生更多的是无奈。鉴于此,任课教师必须努力激发学生在机电一体化行业内的就业兴趣。

引导学生领悟,若是自己具备很强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方面的素养,将会拓宽自己的就业面,从而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就业契机。就算是学生毕业后选择在机械行业就业,若是在机电一体化方面有比较扎实的基础,也会开拓自己的视野,何况是现在科学技术、工程技术已经发展到机、电完美结合的阶段,完全分开的机械和电子几乎没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机电一体化行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具体来说,可以结合机械专业学生在机电一体化行业就业的实例,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充分结合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具体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如何跨越机械专业的局限,尽可能多地接触机电一体化领域。通过这些方式,学生们将会自然提升对机电一体化领域的兴趣,从而增加在机电一体化行业就业的主观积极性。

四、开展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为了使学生加强对机电一体化领域的认识,启发他们在机电一体化行业内就业的热情,“项目教学法”引入到机电一体化的本科教学工作中去。项目教学法在国外的职业教育中应用较多,目前在本科教学中还很少使用。为了让机械专业的学生通过项目直接深入到机电一体化领域,教师提出使用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在“做中学”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和学的模式,这种教学法通过组织学生真实地参加项目设计,履行和管理项目的全过程,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及其他关键能力。这种模式突破了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使用的技能和知识创新,有效地交流课堂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充分展示现代教育“素质教育”的本色。[2,3]

项目教学法主要特点是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更重要的是展示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项目教学法的整个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拟定题目

学生自主分组或教师分组,查阅资料、主动思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拟定本小组的题目。教师在这个过程必须要干预,要求学生选定的题目具有创新性或实用性,特别是要适合该小组的特长和兴趣。要求项目既要体现学生的创新性、具备挑战性,又要切实可行、经过学生的努力可以完成。

2.可行性分析及方案设计

通过项目可行性分析及方案设计、确定项目进程计划,要求该进程安排基本与课堂教学进度并行,即:按照课堂教学的进度安排项目的实施进度,即首先是机械机构、执行机构,然后是计算机、控制系统和传感器系统等。教师必须认真检查各小组的可行性分析及方案设计。

3.项目实施要求学生按照工作进度实施并做阶段总结

这一阶段,对于学生在项目研究所用到的内容,有可能在课程学习中没有学到,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再学习,以进一步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将有大部分工作需要在实验室中完成,因此,在第三部分对实验室进行整合和扩建的过程中就必须要考虑这些问题。

4.项目考评

以小组为单位,认真考核学生完成项目的情况。针对机电一体化项目的各系统的设计、实现方式、功能和项目报告等进行考评。考评中要特别注意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项目拓展

建议学生以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的形式呈现本小组的研究成果。对于考评成绩优秀的小组可以组织学生以申报专利、参加竞赛的形式进一步拓展项目。

项目教学法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使学生以真正项目的方式接触到机电一体化的产品设计和项目管理。这种项目管理的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问题的能力和经验对学生而言非常宝贵。项目考评优秀的学生的科研论文和专利申请都将在学生毕业求职时增加不可或缺的砝码,将成为机电一体化行业的敲门砖。

五、增设“机电一体化原理”课程设计环节

现有的教学手段,还不足以提升学生在机电一体化行业的竞争力。作为项目教学法的补充,还可以通过增加机电一体化原理设计环节,从而更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能力。

课程设计时,要求学生认真回顾教师在课堂上所授要点,分析各要点对产品功能的实现及其特性的影响。希望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吸收和消化课程理论知识以及在项目教学法中所存在的尚未解决的问题。

课程设计课题要尽可能选择具有产业背景的实际课题,学生通过原理方案的设计、结构设计、传动系统的设计、执行机构的设计、控制系统的设计以及总体设计等过程,加深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总体认识。在指导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此外,还要注意课程设计必须与项目教学法互补,对于项目教学法中没有涉及的部分,要适当加强。[4]

课程设计应着重培养学生熟悉机电一体化行业标准,全面掌握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规范和过程,并培养学生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

六、结论

本文以拓宽机械类学生的就业面为主要目标,针对“机电一体化原理”本科教学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思考。以“机电一体化原理”教学为基础,论述该课程对学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要性进行再认识。通过加强实验室建设,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以拓宽学生的就业面为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出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改革方案,着重培养学生在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中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项目教学法与“机电一体化原理”课程设计相辅相成。期待机电一体化课程在提高综合素质、拓宽毕业生就业面等方面有所建树。

参考文献:

[1]张建民.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2]曾励.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机械行业就业形势范文第3篇

一、模具专业的特点

1、模具是单件生产的机械产品

模具产品是单件、小批量生产,加工工艺中一些工序(甚至是关键工艺)的技艺性环节较多,如冷、热加工的单件工艺、测量技术、调试装配技术等。一般情况是,耗费大量时间设计的模具图纸,最终只生产一套或几套模具,与一般机械产品一经设计成功就大批量生产的特点不同。因此模具专业毕业生应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并应拥有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关的级能等级证书。

2、模具的种类繁多,涉及各种行业

模具行业涉及的产品种类较多,工艺特点又不尽相同。如热锻模、塑料成型模、冷冲模、压铸模、以及其它如粉末冶金模、橡胶、玻璃、陶瓷等模具,所涉及的行业有汽车制造业、电子与通讯业、橡胶行业、铸造行业、塑料行业等。因此在制定教学培养方案时应根据模具行业人才规格需求的变化动态设置专门化教学和动态设置模块式课程。在学制上,实行大专业、小专门化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3、模具设计与制造不能分离

一般机械行业设计与制造分开,在工厂也是分为设计科、工艺科、生产科等。由于模具是单件生产,是制造技术中用于生产一线的一种工艺装备,其设计和制造两个环节有着相互关联和密切衔接的特性,所以在岗位职责上一般不能截然分开。可能是偏重设计但必须懂制造,也可能是偏重制造工艺但也必须懂设计,或者设计与制造兼之,模具的设计与生产工艺往往是由同一个人管理,对模具专业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模具专业应用新技术多

模具市场的竞争要求模具生产周期短,模具的使用寿命长,因此要求模具的设计与制造不断地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模具CMD/CA曰CAM以很快的速度发展和普及,对模具技术人员的计算机水平要求得越来越高,一些模具新技术,如模具钢新材料、模具表面强化技术、模具快速成型制造技术等发展很快,竞争的形势要求模具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知识和技能的更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求应对当前模具行业日新月异的技术升级。

二、模具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模具专业是培养掌握模具设计及制造技术,了解数控机床加工等有关知识,以材料成型与控制和特种机械加工相结合,培养掌握现代化材料成型方法和制造技术,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能运用所学理论和技术从事工模具设计与制造及数控机床的操作、维护等工作,也可以在机械产品加工、技术引进、技术开发等方面从事技术及管理工作。要培养合格的模具专业人才,必须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下功夫。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教学计划的核心,要根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构建以知识、能力、素质为主线的新的课程体系。以素质教育为主导,促进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辩证统一和共同发展;以专业教育为主体,促进专业教育与通才教育的和谐统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处理好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关系。为此,在了解模具及材料成型原理和基本技术的基础上,重点放在机械设计与制造的主干课程上,计算机的软件应用则着重与模具设计、制造密切相关的典型应用软件上,力求学生掌握能三维建模的计算机软件。具体来讲,除了保留原有的机类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并对其内容作适当调整外,修改的重点应放在与模具紧密结合的课程上。同时,为了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应将设计系列课程体系由以往的以分析为主线转为以设计为主线。即:通过机械制图—机械制造—机械设计—模具CAD/CAM等课程培养学生实际工程设计能力。完整的模具专业课程体系其基本原则是确保核心课程,综合相近课程,删除过时课程,增开新技术课程,优化课程体系,实行以专业基础课程—设计类课程—加工类课程为模块的培养计划。这一体系充分考虑了高职模具专业的特点,反映了模具技术的发展潮流,同时兼顾了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特点。

目前我们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如下:①专业基础课程:机械制图和公差电工学与工业电子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液压与气动②设计类课程:机械原理及机械设计冷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模具CAD②制造加工类课程:模具制造工艺冲压与塑料成型设备数控编程与CAM模具CAnlCAM。

三、模具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

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是高职模具专业教育的主要特色,高职模具专业是培养模具制造与使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当前的毕业生,寻求工作的主渠道是人才市场。现在的用人单位与计划经济时期有较大变化,以前的用人单位,在学生进厂后有一个培养试用的过程。而当前的情况是,用人单位强调经济效益,他们都有不养闲人的概念,所以要求学生一应聘就能上岗。

模具企业多数是中小企业,学生到厂首先要在某一工作岗位上进行实际操作,实现第一次‘上岗”。因此毕业生为适应这一就业形势,必须具有所要求的实际操作技能.从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计划角度来看,应使学生具有这种第一次上岗的能力。模具的种类多、企业的类型也不同,我们应选择最具有共性的岗位进行实际操作的训练。高职模具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岗位定位在:模具CAD/CAM应用人员、高新设备的操作员、生产现场的工艺人员以及生产一线岗位上的管理人员。这就要求模具专业教学计划中应加强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

以往的专科教育过多地注重理论的系统掌握,忽视知识的实际应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实践培养就有了时代新内涵、新要求和新任务,也需要探索相适应的新的实践教育方式与途径。为此,在培养方案中应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时之比为1:1。为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式:一是学校与企业、社会相结合。

定校、企合作办学之路,建立教学与实习基地。这在一定程度上既解决了教学实训基地建设,又解决了毕业生就业或转岗问题。二是教学与生产、科研相结合。一方面可以在专业实习以带领学生深人生产第一线,考察、参观或参与生产过程;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吸收学生参加教师科研课题,带领学生开展科研实践的创造性活动,以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科研素质。

三是实践教学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结合,为学生就业创造有利条件。实践教学同理论教学一样,应加强规范与考核。把实践教学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可以规范学习内容和标准,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总之,高职模具专业必须瞄准模具专业的发展方向,办出高职模具专业的特色,向社会输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四、模具专业理论教学的改革

1、在学时分配上,注重“必需”和“够用”

实践表明,不同的专业所要求的知识层次是不同的,所以课时的重新分配,也是专业教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分配课时,应力求遵守“必需”和“够用”的原则。因为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主要是一线的实用技能型人才,过多或较深的理论分析,没有必要占用过多的课时。

2、开设“创新型”课程,更新教学内容

开设“创新型”新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有效途径。高职教育要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在实践中单纯的理论教学有时显得枯燥乏味,学生难懂,教师难讲。如《冷冲压模具设计》和《型腔模设计》专业课中有关模具结构方面的教学,学生感到很抽象,不易理解,而将理论课与实训课结合起来,到实训室讲解模具结构,对照实物讲解疑难结构,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又如《冲塑设备》课教学中,在学生中可实行边上课边下厂实习,对照设备讲解设备结构与原理,即节省课时,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3、改进教学方法

机械行业就业形势范文第4篇

学校投入大量资金购入设备,如何使用和管理,是摆在机械类专业教师面前的最现实、最重要的问题。笔者以本校为例,就学校目前的机械类教学设备现状,谈谈这些设备使用和管理的问题。

1 学校现有的机械类专业及专业实习室

学校现开设了机械类相关专业有: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机械加工专业、模具加工技术专业、汽车维修等专业。学校现有的专业教学实习室及设备有:普车技能操作实习室(22台6140A车床)、数控车技能操作实习室(20台数控车床)、加工中心实习区(2台加工中心)、数控铣实习区(2台数控铣)、线切割实习区(2台线切割机床)、电火花实习区(2台电火花成型加工机床)、磨铣实习室(2台磨床、4台普通铣床)、数控故障诊断实习室(4台数控故障诊断实训设备)、钳工实习室(60工位)、液压与气动实习室(6台液压与气动实训设备)、汽车维修实习室、机械拆装室等。

2 机械类实习设备如何使用

实习设备高效率使用,让更多的学生通过长时间的训练,来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这原本就是学校购买大量实习设备的初衷,也是学校在人才培养上是否成功的一个指标。如何高效地使用机械类设备,笔者认为,应先从这几个方面考虑:

确定机械类实习设备使用与机械类课程设置的关系 目前,在大多数中职学校积极购买大量教学设备的同时,却很少有学校能意识到确定机械类实习设备使用与机械类课程设置的关系是必须首先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这就产生了这样一种现象:一方面是花大量资金建立起来的机械类实习室使用效率不高,甚至无人问津;另一方面是机械专业教师抱怨学生没有直观的感受,专业课难上。其实,如果将机械类实习设备的使用和机械类课程设置这两个方面紧密联系起来,理顺它们的关系,上述矛盾就能迎刃而解。

学校的机械类课程设置以学校现有或即将有的实习室及设备量为核心展开,从中职在校生实际特点出发,他们普遍不愿意坐在教室里单一学习理论知识,如将他们分组带到实习室进行动手又动脑的技能训练,在逐渐培养出兴趣的同时,穿插一些理论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下具备了感性认识的前提后再进行理性的分析,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传统机械类课程设置中,作为纯理论课程学习的《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就可以将其内容打散,分别放在普车实习课程、钳工实习课程、数控实习课程、机械拆装实习课程中去,从而让学生不是坐在教室里,而是在实习室的动手操作过程中掌握原本较难理解的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的知识。机械制图、机械原理等一些传统的纯理论专业课程的部分内容也可以如法进行。

完备机械类实习室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项目训练任务书 在实习室里,通过一个明确而完整的教学项目,将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其教学效果也会更好。但这一点说起来简单,做起来绝非易事。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理论知识的教学准备和技能训练的教学工量具准备。这些准备都可以有序地整理在项目训练任务书里。项目训练任务书里应具备这样几个部分:实训项目名称、实训目的、实训步骤、训练图纸、评分表和注意事项等。

单独安排机械类实习室训练时间安排和成员编制 这个环节在整个项目教学过程中非常关键,如果不考虑机械类课程自身的特点,在制定课程表时还延续大一统的思维,不与语数外等文化课程合理分开,其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以普通车工训练为例:在训练时间安排上,若是其与文化课一样,采取两节课连上,时间短,训练项目无法完整执行,但若采取整日制训练或整周制训练,训练项目执行完整,甚至可以连续执行下一项目,达到明显提升技能水平的目的;在训练成员编制上,若是整班训练,每台车床的人数会较多,导致在一组类学生得到的训练时间不相同,想做的抢占其他人时间,不想做的总是在旁边观望,不能积极主动参与进来,而若单独进行成员编制,就可以根据机床的数量和每台机床安排的最佳人数来确定参训总人数,可使每个同学都有足够的训练时间,学生的训练水平也会比较齐整,便于下一个训练项目的开展。

学习企业倒班制度,高效利用学校有限的教学设备 目前,全校师生统一使用一张作息时间表,对于实习室来说,看起来每天的课程安排较满,机器都在满负荷运转,但若与企业的机器设备效率比起来,则不及其效率的一半,试想,以普车车间20台车床计算,若能让车床每天多开2个小时,就可以给10个学生进行一个完整项目训练的机会,这样的一个作息时间的小小改变带来的教学效益将是非常明显的。

正确理解“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和设备的有效利用关系很大。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目前在职业教育领域较为盛行的一种教学模式,目前,不少的中职学校也正在积极实践着这样的教学方法并从中获得启发,提升了学校的教学水平,我也是“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者之一。

正是在实践中我感觉到很多学校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和探索中走进了一个误区,那就是将应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课堂和学生技能训练的场所混为一谈。

以学校的车工实习室为例:在近20台普通车床的车间一角布置了一个能坐下40人的“教室”,并将其称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的典型场所布置,甚而加以推广。表面上一点问题也没有,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发现在车间里的“教室”上课与学生的技能培训是一对矛盾:要么是20台机器开动的噪音直接影响课堂的效果;要么就是为了保证课堂效果暂停20台机器的使用。显然,对于任何一个中职学校来说,这样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不经意间使设备的使用效率明显下降。

显然,要改进“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解决的办法也不难,那就是单独辟建一个具备“理实一体化”教学条件的专用教室,比如车工技能教学的理论课程教室,只需在普通教室的基础上再配备一台车床供教师作演示操作之用,并配上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即可。

3 械类实习设备如何管理

实行工量具使用制度 在机械类技能训练教学中,会用到很多工量具,有的必须人手一套,有的可以一组人合用,关键是每样工量具都必须有标号,都必须有确定的唯一责任人。分发之前要讲解工量具的正确使用和保养方法,明确使用责任和赔偿制度。

实行各实习室教辅人员的有效配置 项目训练任务能否在实习室内顺利实施,另一个关键点就是教师的教学和实习指导教师的辅助管理,机械类大多数实习室都必须配备一名教师和一名实习指导教师,教学与课堂管理同时进行并且要各有侧重。

参考文献

机械行业就业形势范文第5篇

纺织工程属于工科门类下的轻纺类,同其他工科类专业一样,纺织工程专业在大一、大二这两学年主要课程为公共课,包括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普通化学、计算机基础等课程,目的是为大三开设的专业课打基础。从大三上学期开始,会有一些纺织类专业课程,包括纺纱学、针织学、非织造学等,主要内容是介绍各种棉纺机械的运转原理,纺织材料生产的工艺流程,以及各种织物的织造和结构。在大三下学期的时候,会有不同方向的课程供同学们选择:纺织材料与产品设计、针织与服装、纺织工程与计算机应用、纺织品与贸易、纺织现代技术应用。这五个方向各有特色,例如纺织材料与产品设计一般是打算继续深造同学的首选,因为其理论性较强;纺织现代技术应用等则适用于打算毕业后到纺织企业技术部门工作的同学。不同学校该专业设置的方向有所不同,如果提前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专长做出选择,专攻某一领域,将为以后的就业铺平道路。

纺织工程专业是一个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专业,设有纺织类相关专业的院校在全国就有近70所,包括各本科院校以及专科院校。其中较为著名的有东华大学,其前身为中国纺织大学,求学纺织工程专业的学子可根据自己的就业倾向选择纺织技术设计方向、针织与服装方向、纺织品设计方向、纺织品检验与商务方向、纺织国际贸易方向、纺织产业管理与评估方向等6个专业方向;武汉纺织大学,其纺织工程是国家特色专业和省级品牌专业;青岛大学,其纺织工程专业有三方面的特点,分别是纺织新技术、新工艺与纺织质量控制、计算机在纺织上的应用、纺织品贸易与营销。此外,北京服装学院、江南大学、苏州大学、天津工业大学等院校的纺织工程专业也较有特色。

从就业方向看,纺织工程专业就业的方向主要有以下几大方面:第一是考取公务员。招收纺织工程专业的岗位大多是海关检验类,难度很大,考取人数只占少数;第二是到纺织厂技术部门工作,这类工作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要求较高,学生只有在校期间打下扎实基础,才能在工作上有所成就;第三类就是大多数人所选择的,到外贸公司从事与纺织相关的工作。这些工作一般要求英语水平较好,掌握日语、韩语等小语种者优先录用。让很多认为纺织工程是冷门专业的人大跌眼镜的是,纺织工程专业是一个就业率较高的专业,毕业生不一定非要通过考研来使自己脱颖而出,大多数纺织企业只要求大学生本科甚至是专科学历即可。但相应的,刚毕业时毕业生的薪资待遇并不高,在北方的话基本工资在1000-2000之间,例如青岛,能一毕业就拿到2000以上工资的纺织类毕业生只是很少一部分。而南方凭借它经济发展速度快、薪资待遇高的优势很快成为纺织类毕业生的热门之选。我的很多学姐学长毕业后到上海、深圳等地工作,实习期间工资就可达到4000以上。总的来说,纺织工程专业在南方的就业形势明显要比北方好,如果大家在毕业后想继续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可以南方为就业主场去闯荡一番,那里会有一片新的天地在等待着你。

虽然说从名字去认识专业,并不一定能读出所有专业真谛,但真正弄懂了专业名称关键词所指,对专业的理解也就容易得多。从名字看,“非”,不、没有的意思,“织造”,就是纺织的意思。那么综合而得。可以看出来非织造既与传统纺织息息相关。同时又脱离于传统纺织。换个更简单的说法,纺织一般的原料是纱线,而非织造就是。没纱线。的意思。最开始的非织造主要是不织布、无纺布等,注意看都有个布字。而现在是非织造材料,材料的领域要远远大于布了,这个也是非织造飞速发展的结果。

可能如此解释还是会让一些人摸不着头脑,不如我们来看看非织造材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吧!首先是卫生用品,如婴幼儿所用的尿不湿、女生最喜欢的面膜纸、医疗中广泛运用的防护服、口罩等;其次是家居用品,最典型的红地毯、窗帘、桌布、擦拭布(擦车布、高级的镜头布);再次还有农用的塑料布、纺粘布、过滤材料、包装袋等。总而言之,非织造技术具有工艺流程短、工艺灵活多样、生产效率高、原材料范围广、产品品种多和应用领域广等特点。

说起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它具有多学科交叉、学科与工程紧密联系的特点,与高分子材料、电子信息科技相结合,综合了纺织、塑料、造纸、化学、印刷等技术与装备。在大学期间。主要课程包括非织造学、纺织材料学、非织造产品与应用、非织造工程设计、非织造产品质量与检测、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功能纤维及其应用、复合材料、非织造布后整理、国际贸易与实务等。除了坐在教室里的理论学习外,社会实习、微机上机、工程训练、专业课基础实验、非织造产品的材料与结构分析、非织造材料设计与检测、非织造工程及项目实习、非织造生产与装备的认知实习、贸易与营销实习、生产实习等都必不可少。

与纺织工程相比,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显得小众一些,开设的院校并不多,较有特色的有东华大学、天津工业大学、苏州大学、武汉纺织大学、浙江理工大学、西安工程大学、安徽工程大学、嘉兴学院等。其中,天津工业大学于1989年在国内率先设置了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方向,并在2005年成为国家首批设立该专业的高等院校,根据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设置了两个专业方向:非织造工程与技术和非织造产品设计与应用;浙江理工大学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是浙江省唯一一个培养非织造技术人才的专业,主要学习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现代非织造布生产技术,同时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系统应用能力。

纺织工程专业注重技术,非织造材料与工程则偏重于材料。作为轻纺类的另一分子——服装设计与工程就与设计更紧密相关。有一部非常受欢迎的真人秀节目——《天桥骄子》,参赛者们以巧思妙想和缝纫技术让一块块原本普通的布料,在剪剪裁裁、缝缝补补之间就成为了一件又一件既时尚又新潮的衣服,让观看的人不得不感叹设计化普通为神奇的奇特之处。而这样的巧思与技术,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子也同样拥有。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具有工程技术与艺术设计相互渗透、服装学与其他工程学科相互交叉的办学特色。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培养的正是从事服装成衣款式设计、服装样板与工艺技术、服装数字化技术应用、服装材料与功能防护服装开发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与成衣设计人才。但现代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培养的,又不仅仅是拥有设计才能、躲在设计室工作的艺术家,还必须是了解服装产业经济、服装市场营销、商检和贸易、品牌管理与运作,成为服装行业贸易的实干家。正是由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兼有艺术性和实干性,所以既招收艺术类专业的考生,也招收普通类的考生。招艺术类的侧重艺术设计,招普通类的偏向行业管理,无论是哪一类考生,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学起来要便利一些。

从主要课程来看,也是设计与实干的结合。成衣工艺学、服装材料学、服装人体工程学、立体裁剪、服装款式设计、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图案设计、工业纸型设计、女装结构设计、男装与童装结构设计等课程从整体到不同人群的服装设计入手,传授设计方面的相关知识;而服装生产管理、服装市场营销、服装厂设计、服装市场调查与预测、服装商品企划学等课程则着重培养该专业学子的经营、管理能力。待专业课程学习之后,材料性能与结构实验、款式设计实践与样板技术实习、成衣工艺实习等工程技术环节就将学生从象牙塔引向社会实践,使所学与未来所从事的工作结合起来。如此多方向的课程,有时直让本专业学子吐苦水。

提及开设该专业的院校,东华大学是不能被忽略的,它是全国最早建立的高等院校服装类学科之一,已形成学士、硕士、博士三级人才培养体系。服装设计与工程学科为国家唯一的高校服装业重点建设学科和国家级特色学科,服装设计与工程二级学科一直在全国同类学科中排名第一,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在全国同类专业中排名第一。此外北京服装学院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也不错,该专业在北服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

由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习的特点,就业也有明显的区分。一部分人会选择坚守设计师的梦,专注于画结构图或做设计。但由于我国目前服装行业的特点,需要设计人员的较少,因此,大部分人会从事服装贸易的工作,我所在学校该专业80%的同学从事了服装外贸跟单。

随着纺织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纺织机械行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清梳联合机、精梳机和分部传动悬定粗纱机已经接近国际水平,机电一体化的剑杆织机、电脑横机、高速经编机等也实现了产业化。正是在纺织设备更新换代越来越快、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的时代,新型纺织机电技术也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士。

新型纺织机电技术面向纺织及机电类企业,培养具备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能力和管理能力,从事机电一体化纺织设备及其他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检修、管理等工作的技能型人才。

与大多数专科专业注重产学结合相似,该专业前期先进行工程制图与CAD、机械零件加工、电工电子基础与实践、纺织机械分析与维护、纺织设备电气安装与调试、维修电工实训、PLC与变频器技术应用、机电控制系统调试与检修、纺织设备分析与维护、机电设备管理等课程学习,再组织学生进入相关企业进行实践、实习。

因为该专业具有较强的工程技术特色,因此虽然是针对纺织设备,但在开设院校里,大多将其归于机电系或机械系。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的该专业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是机电系成员之一;山东科技职业学院的该专业属于机械工程系。

纺织品从设计到制作,再到出厂在市场上进行流通,必须要经过专业的检验,上个环节合格才能流入下一个环节。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将检验与贸易两个环节打通,培养具备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纺织品商品检验理论知识、具备纺织品检验技能和进出口谈判技能、掌握纺织品贸易及纺织品质量管理知识、外语水平较高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