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本课程的基本理念

校本课程的基本理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校本课程的基本理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校本课程的基本理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美育校本课程;学校特色;开发原则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052-01

一、校本课程的内涵

校本课程也称为学校本位课程、学校自编课程、学校课程。关于校本课程的内涵,不同的教育者有不同的描述,但是对校本课程内涵的理解是一致的:校本课程就是学校在实施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的宏观指导,以学校为课程开发的主体,通过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和课程专家的合作与交流自主研发的适合本校实际并能促进学校发展的课程。校本课程可以是对国家课程的改编,也可以是开发出新的课程;可以是学科课程,也可以是活动课程或综合实践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校本课程的主要作用有:弥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不足,彰显学校的特色文化;适应现实生活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使教师行动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因此,美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应立足学校实际,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更好地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为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

二、美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1、美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中小学校本课程是反映学校基本办学理念、体现学校特色的一项教育资源,它要与学校的发展目标相适应,要有系统的计划,充分利用学校所在环境的相关资源,让校本课程的整体功能和价值充分发挥出来,使校本课程真正成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特色的重要载体和实现方式。

(1)符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彰显学校的特色文化。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都是一些基础课程,难以满足学校个性发展的需要,学校应该基于自身的办学理念进行校本课程建设,并依托于学校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特色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比如我校办学理念是自信、快乐。为了给学生充分的展示平台,让学生收获自信,开展有益的美育校本课程活动,可以班级为单位,学生自主策划,有主题、有主持、有节目,人人参与,各显神通。

(2)适应生活的实际需求,引领学生的全面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其严谨的过程,美育校本课程并不等同于就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之外的课,更不能让其成为校长意志或其他领导意志下的“领导本位”课程。开发校本课程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学生有什么需要,二是学生对什么感兴趣。综合型人才的培养首先要使学生特长得到充分发展,而有特色的学校教育是重要的环节。开发使用校本课程既符合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满足了学生的实际需求,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注重开发的动态过程,促进教师的专业提升。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于提高教师的幸福感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劳动能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你就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前。课程的开发和改造是教师发展其艺术的载体,是其专业能力的重要体现,是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我们要把教师引向课程开发这条幸福大道上来。校本课程会随着学校的发展变化、学生对象的变化、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进、完善,也随着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不断优化,是一种动态建设过程。

2、美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

美育校本课程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核心体现,能使学生更加全面发展,也反映了学校培养人才的模式和创造力,反映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应经历以下过程。

(1)基于办学理念、学校特色的整体设计。美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是以学校为基础进行探索实践的过程,必须要有科学的规划,要根据学校实际量身定制,使它具有学校特色,让别人一看校本课程就知道这个学校的特色是什么,办学理念是什么,教师努力的方向是什么、专业能力如何。一般来说,校本课程的设计首先要有科学的指导思想与切实可行的总体目标,然后分析学情,了解需求,设计内容体系和内容框架,接着拟定实施计划和步骤,另外还要建立合理的管理与评价体系。

(2)基于整体设计下的分类定科开发搜集资料,确定主题方向。根据学校已有的实践活动和经验,经过调查分析,结合相关文献研究资料,确定科学可行的课程主题。拟定课程纲要。教师开设校本课程必须有一个课程纲要,明确课程目标。还有课程介绍,主要包括主讲教师、授课对象、授课时间、授课内容、课程类型、教学资源等。凡是准备开设校本课程,学年初应就所要开设课程的主要内容、目的、授课方式等,向全体学生开放介绍,让学生自主选择。具体课程可根据形势和学生的需求进行调整变动。

(3)基于学生需求下的课程整合校本课程,不是根据教师的特长来考虑学校该开什么样的课程,而是根据学生的需求来设置,所以必须要考虑开发的校本课程学生需要吗?学生喜欢吗?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科学系统的过程,通过学生的行为反映出学生是否收到了课程实施的实效,优胜劣汰,科学整合。

三、校本课程的评价

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中一个重要环节,能引导校本课程健康发展。但是我们发现,目前对校本课程的评价更多的是对结果的评价,比如看这个课程参加了多少比赛,获得了多少奖项。而对课程的开发本身―――目标达成、实施过程等的评价却较为缺乏。我认为,校本课程的评价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课程本身的评价。比如:该课程是否完善、完整、科学;该课程是否与学校办学理念相呼应,体现学校办学特色;该课程内容是否真正是学生需求的,学生喜欢的。

参考文献

[1] 柴军应.对当前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问题的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10)

校本课程的基本理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就业能力;高素质人才

作者简介:欧阳惠平(1966-),女,湖南临武人,湘潭技师学院高级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院校职业技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7-0027-02

对于不同的课程观念,是人们对于多种教学主张的看法,人们在不同观念中会产生不同的课程观,这直接影响了课程改革的结果与影响。当前我国高职院校都在进行课程教学改革,这是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也是实现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然而一些院校依然存在着阻碍课程改革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应当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地区的市场需求进行课程改革,培养出适应于岗位需求的高素质人才。[1]

一、现代高职院校课程观念的提出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对于课程的解释是“课程学业的进程”,也就是教师所需要教授的课业内容与教学大纲进度的总和。教育学家石伟平先生对于教学中的课程设置的定义是“能够实现师生教学计划的教育环境,并且在这个环境范围内进行的教育活动。” [2]在当前高职院校教学中,课程是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理论与操作技能基础的总和,是教师教学工作与学生学习过程的总体的安排。我们教学中,课程是最重要的是为了能够完成学生的学业,首先是高校教育的改革起始点与终点站。曾经姜大源先生说过,“在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任何一种教育体系都是以课程设置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发展改革必然与课程改革相关联。”其次,课程设置与教学质量直接相关联,并且以载体的角色出现。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虽然学生入学要选择专业的方向,但是在日常学习活动中,要接触的是每一门具体的课程,这是他们能够获得专业技能的最主要的途径,是教育质量提升的直接体现。第三,它能够让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提升,是学生整体能力建构的奠定者,在当前的高职教育中,课程是让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岗位的桥梁,它的根本任务就是为了能够让学生获得从事岗位工作的能力,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并且能够让自身得到发展。[3]

反观当前课程,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影响,因此课程甚至已经难以与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并且有着巨大的矛盾。为此,许多教育专家针对课程改革提出了多种看法,虽然形式不一,但是都有着相同的核心,就是为了实现学生的能力发展。比如以西方国家为例,高职院校课程理论强调要让学生培养出主动性,而将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放在次要地位。在美国的七十年代开始,就有了人文主义的学习课程,认为教学需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尤其对于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行培养与引导,通过课程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而不只是对学生的认知进行扩充。由于学习是一件主观性的事情,是以内部动机为基础的,因此高职院校课程需要以学生兴趣相联系,通过课程来影响学生的人格与态度的发展,这样才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提出了现代的课程观念,教育学家认为在高职院校中,课程设置作为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善教学任务与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核心的内涵应该是在高职院校的环境中让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之中。课程设置不只是针对学生需要的知识进行灌输,而是给予学生能够主观学习的机会,并且是课程资源配置的支配者,而不只是一个被动的课程内容的接受者。我们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需要转变传统观念,将当前的理论成果与社会文化相结合,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让学生能够实现全面素质与操作技能的提升,进而自信地走向日后的工作岗位。

二、当前高职院校课程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改革成为当前教育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任务之一。每个高职院校有着不同的课改方式与模式,由于我国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起步较晚,因此还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注意与改进:

首先,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协调性较差。由于与普通高校的生源差距,导致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实际学习中表现出文化基础较差的现状,一些学生对于公共基础课程兴趣不高。学生在进行岗位技能实践的时候,忽视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一些高职院校为了能够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因而减少了一些选修课程的比例,学生在选择方面较窄,缺乏主动权,进而使得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不高。在授课方式上,学校一般都是采取基础靠前,专业靠后的授课模式,在最后才施行实践的课程,这使得课程内容相互衔接松散,内容脱节。

其次,高职院校设置的课程与社会需求不符。一些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只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计划,不去考虑社会需求,让许多学生走出校门后难以胜任工作岗位的工作。我国的一些高职院校是由中职升级转变来的,因此在教学计划与内容上缺乏自身的特色。一些原有的课程都是中职课程简单转变内容继续教授的,比如在一些高职院校中,机械类的专业就将中专原有的《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等科目合并转变为新的课程《机械制造技术与研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不能满足对技能的需求,难以胜任生产一线的工作,有些毕业生甚至在工作岗位上闹出了笑话。

第三,教师综合素质较差。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只有少数人曾经在生产一线从业过,而大部分教师也是高校毕业后就走上工作岗位,因此动手能力较差,在课程教授的内容中缺乏与生产一线的信息内容,并不能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实践得出结论传授给学生,也无法将企业最新的信息与工作方式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来。

三、高职院校课程理念改革策略探讨

首先,以就业为导向原则设置课程。高职院校的定位就是为了培养出适应岗位的高级技术型人才,可以说教学的基本方针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因此我们对课程改革的原则就要将人才培养计划与社会岗位需求相挂钩。首先,职位对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有着成果验收的职能。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都是靠学生就业来进行验收,对于高职的课程教学改革有着反馈性的作用。其次,就业导向能够对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有着准确的定位引导作用。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升专业教学的质量,实现就业率的提高。因此课程改革应当围绕就业情况进行调整,对就业率较低的专业进行课程改革。第三,就业能够对高职课程改革有着调整优化的效果。如果课程改革成功,就能够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但是如果改革失败就会影响就业率。因此我们需要对就业状况来对课程进行调整改革。第四,就业岗位的需求能够引领课程改革的特色施行。课程改革是以就业为导向,因此在改革中应当针对岗位的适应性进行调整,培养出高素质的高职人才。

其次,优化教育课程体系。我们在课程改革中,应当注重课程主体改革的多元化。我们对课程转变过程中,要以企业需求为开发主体,在高职院校中建立企业的领导者的专业指导机构,能够让专家定期来参与到培养人才的课程建设之中。在另一方面,实现课程结构模式的立体化,对专门的职业进行剖析,将基础理论、操作技能等方面重新进行调整,实现课程的灵活多变,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就业适应性。

第三,坚持理论适度原则。在当前的高职院校中,一般将理论过于偏重,却忽视了实践技能的操作;而有的学校由于认识到操作能力的重要性,因而忽视理论的教授,因此我们对于理论教学的度需要重新进行考量。在前不久,教育部提出了对高职教育的意见中,认为基础理论课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因此我们需要考虑在教学中的理论教学所占的比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理论适度原则。在当前的高职院校中,理论教学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我们只有把握好理论教学的分寸,多与少都难以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如果理论所占比例较多,则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相悖,操作能力较差;如果理论较为贫乏,则不利于学生文化底蕴的形成,因此必须要坚持理论适度的原则进行课程改革。

第四,在课程教学中注重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转变。传统的教学中,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然而在当前以培养综合能力为导向的课程教学,需要让教师与学生进行调整。在当前的课程观念中,需要融入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顺应市场岗位的客观需要。首先,教师的角色需要进行转变,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是以理论灌输为主,让学生能通过考试,这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因此许多教师都认真备课,让每个学生能够更多地被灌输专业知识。然而这些知识很有可能只是一小部分的学生需要的,在当前的新型课程观念中认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主学习,而教师是由一个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管理者,通过多种方式激发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角色的转变,很容易使得教师难以适应自己的角色定位,因此学校也要及时对教师进行相关的教育培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水准与要求。

在另一方面,学生的角色也有所变换,学生由传统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动者,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以班级进行学习,被动地听老师的讲解,但是他们面对的是竞争激烈的社会岗位,因此要不断汲取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在学习上要增强自己的主动性与独立性。在西方国家,教师重点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让他们能够自觉地学习专业知识,并且扩充自己的能力,而教师只是简单地进行引导与提供教学材料。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当前的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已经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课程改革迫在眉睫。然而高职课程的改革又是一项系统而繁冗的工程,它不仅要求转变教学内容,同时也要注重整体的教学观念转变。我们在改革课程过程中,需要调动学生兴趣,增强他们对于课程的直接兴趣,促进学习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师生和谐关系,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罗祖兵.课程改革的文化阻隔及其突破[J].当代教育科学,2006(02).

校本课程的基本理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适性教育;活动课程;构建与实施

【案例背景】笔者所在的高中是本市一所普通高中,学生入学时成绩不是很理想。在这批学生身上,我们依稀看到的是缺乏持之以恒的上进心和坚强的学习意志、自我管理能力较弱、受关注度低、自信心不足等缺点。笔者从开展英语活动的角度深入思考:“我们的学生有什么特点?他们的成长需要什么?构建与实施活动课程能够给他们带来什么?”做适合学生的事,静待其展现最美的成长姿态。

【案例描述】―――另类晚自习之“猜词大会”

明天就要期中考试了,晚自习前,我准时来到班级进行考前答疑辅导。在教室里,我督促其中的一位男生小X复习,谁料他不耐烦地说道:“英语有什么好复习的啊,又不考课本上所学的,不就那几道单词拼写和书有关嘛,谁知道会考哪几个啊,那么多呢!”听完他的话,我愣了片刻,一是因为他糟糕的学习态度和不耐烦的语气,二是从直觉上他的话告诉我,“我知道要考基础知识,也想复习,但是内容多,不知从何下手。”

我站起身,跟全班同学说:“下面,我们来复习一下这本书中常考的易错的单词,请同学上黑板写下至少10个你认为常考且易错的单词。”话音刚落,就有几位同学翻开了书本,在单词表中查找目标单词;又见同学相互提醒,翻开默写本,仔细搜索平时默写时出错的单词;还有同学,相互提问,询问彼此哪些词汇更容易出错。随着大家讨论、查看书本和默写本,同学小G上黑板一口气写了10个单词,边写还边念到:“明天准会考到这些单词”同学小Z上黑板写时,还干脆当起了小老师,边写边告诉大家:“大家注意了,argument这个词要去掉e再加上ment,我猜这些词都容易考到。”大家争先恐后,跃跃欲试,很快黑板就被写满了。就在此时,刚才还呼呼大睡的小X被教室里火热的竞猜气氛所影响,他也走上讲台,在很小的一块角落里,押上了他认为会考的几个单词,并大笔一挥,给这个活动题名为“高一8班猜词大会”。

【案例反思】―――三问“猜词大会”

1.一问学生为什么在考前不愿意复习?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无论从学习能力、学习习惯还是学习兴趣上,都对教师开展教学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教师必须要了解学生的这些特点,造成案例中的小Z不愿意复习的原因是,学习内容多,不知道如何抓住复习的重点;教师运用的复习方法简单枯燥,造成对复习没有兴趣。所以,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习者自身的差异来实施与之相适应的最适合的教育或学习行为。

2.二问是什么因素促使学生纷纷踊跃上台猜词?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成长需要什么。案例中学生从没有兴趣复习英语,到学习热情被点燃,教师应努力改变陈旧的复习方法与模式,鼓励学生合作、交流、竞争以及自主体验学习。帮助孩子有效学习,让每个孩子都能充分发挥其天赋和潜能,才符合教育本义。在学生无法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时,我们应该多一点耐心,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一想他们的困难,看看能否通过我们的努力,去给他们量身定做一些适合他们的教育教学措施。

3.三问这样的活动还能不能再多一点?笔者从一个猜词活动,思考能不能开发一些其他的活动来辅助高中英语教学,把这些活动和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将这些活动进行优化,形成一套适合本校学生学情的活动课程。适合学生的活动课程,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主题活动”形式,结合“适性教育”的核心理念,以生为本,给有不同特长兴趣的学生提供舞台。

【策略探讨】构建与实施校本化英语活动课程

随着教学过程的不断深入,这些学生身上体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因此,笔者在起始年级的教学过程中,注意设计课堂与课外的活动,不断摸索,力图将这些活动系统化、常态化和规范化,使之具备课程的特色。

1.校本化英语活动课程的目标: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技能,促进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

(3)在活动中,鼓励学生质疑、探究、合作、竞争,优化学生的学习策略。

2.校本化英语活动课程的实施时间:根据活动内容,可以选择在入学衔接教学期间、期中期末考前、大型节日、寒暑假等时段_设活动课程。

3.校本化英语活动课程的内容:

(1)从促进学生听说能力的角度出发,配合教材授课内容,可以让学生进行课本剧的改编及表演;在圣诞节前夕,可以举行圣诞英语歌曲大家唱的比赛。

(2)从促进学生读写能力提高的角度出发,可配合教材Project板块任务,设计创意海报进行展评;利用国庆或寒假等较长的假期,鼓励学生欣赏经典英文影视作品,根据电影内容写影评,并进行交流展示。

(3)从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过程中,尤其在考试前,鼓励学生参加词汇及语法知识竞赛,以赛代练,使学生全面系统地复习基础知识;进行猜词比赛,竞猜考试中会考到的重点词汇,目的是提醒学生关注难词、易错词和高频词;作文课上对于习作的讲评,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习作进行竞价拍卖,价格的高低由习作的质量决定,质量则从要点、结构、词汇及书写的角度进行衡量,鼓励作文评价中“错句共改,佳句共赏,美文共读”的活动模式。

(4)从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策略的角度,在衔接教学期,鼓励学生参加英语硬笔书法比赛,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对学生进行查字典的培训与指导,开展查字典比赛,提高学生资源管理策略的意识。

4.校本化英语活动课程的支持系统:各备课组要在教研组的带领下,善于发现搜集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结合适性教育的理念设计活动课程并在恰当的时间实施。活动课程的实施需要得到学校教务部门、总务部门和年级部的支持、协作联合,开展课程。在活动之后,各备课组要及时总结反思活动,各任课教师要积极撰写活动心得,并集体备课讨论活动课程中的不足之处,及时总结经验。

在活动课程设计和实施之后,我对部分学生做了访谈,实录如下:

学生A反映,“用活动课的形式来培养英语语言技能和促进语言知识的学习,很有新鲜感。”

学生B说道,“感觉摆脱了日常默写考试的束缚,觉得英语课活起来了。尤其调动了学习积极性、让自己对这门课更有兴趣了。”

学生C说道,“同学之间相互讨论,增进了了解,相互学习合作,学到了对方的优点。”

学生D说,“比赛培养了竞争意识,让我们不断地提高对自

己的要求。”

为了让孩子有效学习,教师要了解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需求,然后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这样教学效果才容易看出来,也才不会让孩子视学习为一种苦差事。教师应该利用学生自我发展的天赋倾向,使学生自动自发追求进步。在整个教育进程中,教师必须参照学生个别差异现象,不断提供符合其发展阶段的教育情境,适时给予各种发展机会,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以发挥,并从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保持与增进学习兴趣,谋求自我的充分发展。

有时,我也在思考:放慢步子又何妨?也许保护好学生的学习热情才是最重要的。总之,为学生多想一点,离学生近一点,俯下身子,多倾听一点学生的需求,我们就更容易寻觅到适合学生发展的方法,笑看学生慢慢地成长与进步。

参考文献:

[1]俞海波.高中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浙江大学,2014.

校本课程的基本理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中化学校本课程 具体开发 误区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开展教学研究、走专业化发展之路重要而有效的途径。我们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契机,集中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确立优化国家课程、推进地方课程、开发学校课程的新的学校课程观,努力实现课程的优化和整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发展性学力”的培养中展现前瞻性。

一、化学校本课程开发与设计的基本理念

校本课程简单地讲就是依托于学校而自主开发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实际上就是对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过程。对于教师来说,这是一个新的课题,有的教师理解校本课程是教材的另一个版本,有的认为校本课程就是第二课堂,这就需要教师从理念上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有一个准确、科学的认识。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坚持以下基本理念。

1.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基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

设置化学校本课程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就是增强基础教育课程对于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由于各类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特征非常突出,具体到某一所学校的学生群体时,仅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发展需求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但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来说却是非常重要的。这一部分需要,只有学校最有可能和条件去了解和满足,而这恰恰就是校本课程的特点和优势所在。

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健康发展,学校要适时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进行调查和研究,并尽可能地在校本课程层面上予以满足。

2.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专家。

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赋予了学校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专业自力,因而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必须是教师。学校教师之外的其他机构和人员,不能代替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工作。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专家,否则,“校本课程”是很难真正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的。

二、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具体开发

根据我校现有的条件,我们在充分挖掘各种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建议可以开设以下几门化学校本课程。

1.学习、生活技能类课程――《探索生活中的化学世界》。

内容选择:以高中化学知识为平台,阐述生活领域化学原理的应用与人们生活中认识的种种误区,力求将化学基础知识应用于解释或解决日常生活中人们广泛关注且实用的问题。课程教材紧密联系社会生活、生产实际,贴近生活,改变化学基础学科枯燥无味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对化学问题的兴趣。

2.学科学习拓展性课程――《高中化学竞赛教程》。

内容选择:高中化学(人教版,六个模块),大学无机化学,大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

内容要求:强化学科知识拓展,特别是学法指导,在抓好学科竞赛的同时,初期注重培养一些化学学科的尖子生,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目前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误区

1.认为开发校本课程会影响学生学习“双基”,降低升学率。

实际上,化学校本课程开发是建立在国家课程框架之下的,是国家课程的补充,与国家课程并不矛盾,它的开发有利于学生强化化学学习兴趣,开阔视野,加深对学习化学应用的认识,提高学习“双基”的积极性,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2.把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等同与编教材。

化学校本课程开发不仅仅是指开发系统、具体的教材,更重要的是指“开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得以发展,教师的水平得以提升,学生的学习需求得以满足,它的内容和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3.化学校本课程开发以“教师的特长为中心”。

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原意是根据本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教材。如果以“教师为中心”,而不考虑本校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学生围着教师转,就可能违背学生的意愿,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和校本课程开发的宗旨相谬。

4.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落实效果的评价仅以成绩为依据。

国家开发的课程和校本课程是两类不同理念支撑下的课程,因此它们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应有所不同,校本课程实施结果的评价更不能简单以学业成绩进行评价,而应重视过程,重在参与,考查学生的收获和进步的情况,进行全方位、整体的评价。

总之,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的化学教研工作,要求我们对传统的教研思想、教研方式、教研内容、教研目标进行全方位的重建,我们只是在这条路上迈出了一小步。我们深知这是一条艰难的路,但是,我们必须迎难而上,这是时代赋予我们化学教研工作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郭.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校本课程的基本理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下;艺术特色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实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颁布,教学目标也发生了变化,大部分艺术特色学校教学内容比较传统,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不适用于新时代的教学理念。因此,各大艺术特色学校应该结合新的教学理念,对校本课程进行开发和实践,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合理科学的课程内容,并且在日常教学中进行实践,并且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在不断实践中开发出最适用的校本课程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艺术课程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艺术知识,为学生以后的艺术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校本课程编排坚持原则

课程开发应该将“”作为基础。“”是“建设有艺术教育特色的学校”的校本课程(教材)宏观风格的共同点。“差异”指的是各系的编辑,吸收本系不同教材编辑风格的优秀篇幅,制定独特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爱好、认知水平”以及要为老师创造性教学留出充足的空间。在教育模式开发中,各系开发的校本课程是普通教育模式也可以是课外教学模式,或者是两者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方面需要强调“艺术教育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直接反映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和目的。反映并留下了培养学校人才的蓝图。在课程中心谈论学校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的实现只是空话。因此,基于“建设有艺术教育特色的学校”的校本课程研究和开发,各系应加强“艺术教育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主题是选择校本课程的内容,从“艺术”的角度探索和说明该学科的知识,揭示该学科知识的艺术内涵,并用该学科知识说明相关艺术问题。

二、关注人类文明,启发学生的思想

在进行艺术学校校本开发的过程中,应该关注人类的灵魂和人类文明,启发学生的智慧和思想。校本课程本质上是人类科学、技术、文化和经验的结晶。一方面为学生提供身心发展所需的基本知识,让学生对艺术知识有基本了解,另一方面,我们要学会为学生的身心发展创造特定条件,使他们能够积极探索和体验,适应社会生活,让学生形成创造力,促进学生感情、兴趣的培养,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各学科开发的校本课程激发了学生对美的渴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了学生良好的艺术素养、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了积极的生活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校本课程

在制定课本课程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在现代课程观中,课程是教育工作者各种独立活动的总和,因此,在课本开发的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和心理发展情况,以此为基础进行课程的制定,活动是心理发展的基础,学习活动的层次、结构,方法,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也是如此,同时,各大艺术类特色学校应该在教学中注重教学理念的渗透,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要充分反映现代教育理念,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进行艺术知识的学习和消化,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与此同时,学校还应该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条件,让学生在学习意识知识的同时还能加强艺术实践,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能力培养成为现实。

四、课程优化原则注重内涵发展

艺术特色学校校本课程的研发有助于学校改变传统单一的课程的简单结构,优化自身资源配置,走内涵发展道路。具体来说,各大艺术特殊学校之间存在差异性,并且存在竞争,要想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就要不断改革,实现自身的个性发展。课程内容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只要不断创新校本课程,在实践中开发出更加适用的课本内容,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基于这种现状,就需要进行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除基础课程外,还要以校本课程为主。这些课程的设置往往取决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特点和专业。在开发课程的过程中,还需要借鉴其他学校的优秀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目标是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艺术,为学生奠定扎实的艺术基础,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能够修养高雅,健康向上,并且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反战。所以,我们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并且结合其他学校的优点进行借鉴,和自身的校本课程进行合理结合,开发出更加全面的校本课程内容。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建设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仍然注重各学科的教育,但要有意识地渗透艺术教育的要素,用艺术滋润心灵模式。因为学习不是个人对事物的机械反应,而是主体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环境,特别是社会文化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个人思维的发展方向和不是从个人思维走向社会思维,而是从社会思维走向个人思维,精神发展在社会文化层面优先于个人意识。

结束语:综上所述,校本课程内容是现代艺术特色学校教学的基础,因此,各个艺术学校应该加强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在不断的实践中,探索出适应时代的课程内容,进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汪瀛.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建设校本课程的研发[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2(02):109-11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