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财务风险防控点

农村财务风险防控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财务风险防控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财务风险防控点

农村财务风险防控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财务风险 乡镇企业 机制和控制

现代乡镇企业的发展大大的带动了农村经济产业化到的发展趋势,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变化,乡镇企业的发展也和其它的企业一样面临着很多的风险,其中财务风险就使其突出的问题之一。面对着如此严峻的形式,我们必须要对此问题高度的重视,结合当前的趋势采取合适的、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控

一、目前我国乡镇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乡镇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主体,其财务管理具有着一定的独立性,在对外的融投资过程中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企业的财务风险贯穿于企业资金运动的整个过程,总的来说乡镇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筹资风险

它主要指的是由于企业对不同渠道的来源资金配置的不合理导致的经济效益低下,使企业不能够偿还本金的风险。其主要的表现是债务规模不合理而导致过度的负债,这既会造成企业的资金浪费严重,又会加重企业的财务费用,使企业面临财务危机。

(二)投资风险

这主要指的是企业在投资过程中或者是投资完成后由于主观及客观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的投资者发生了经济损失不能够回收投资资金的风险。这可能会给企业的盈利水平带来严重的影响,造成企业的偿债能力低下,无法实现企业投资预期收益。

(三)资金回收风险

现代的乡镇企业大多数是小资本型的轻工业产业,它的投入资本大多数是个人独资的,其产品的销售、产出等环节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段,在这个时间段内可能会因为产品的质量等因素导致产品滞销,继而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引发财务风险。

二、乡镇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成因

企业的财务风险是普遍存在的,贯穿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各个工作环节之中,会对企业的经营生产带来重大的影响,因此乡镇企业应该充分的了解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继而对症下药,采取具体的可行措施进行解决:

第一,宏观政策、产业政策及乡镇企业经济发展政策的变化都可能会对乡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巨大的影响力,若是这些政策向着不利于乡镇企业经济发展的方向变化,那么就很可能会对某些企业带来严重的伤害,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

第二,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变化无常,人们的需求与市场的需求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向产生重大的影响,若是市场的经营环境不能够为乡镇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有利的条件的时候,那么就可能会大大的增加企业财政风险的发生几率。

第三,企业内部的具体财务管理也存在着一些筹资、投资、管理等方面的风险,若是一旦这些风险在经营性的企业中大幅度的爆发,那么很有可能会导致企业的财务管理发生一定的混乱,导致乡镇企业爆发一定规模的财务风险。

第四,技术因素的影响也可能会导致乡镇企业发生财务风险。一般来说企业的发展都是需要一定的技术作为支撑,企业的技术环境、研究水平、开发程度等因素都可能会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最终导致企业爆发财务风险。

三、防范控制乡镇企业财务风险的有效措施

要始终保持乡镇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我们就必须要正确的认识控制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作用,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根据实际需求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来认真的防范企业的财务风险,最大限度的降低乡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的财务风险。

(一)建立健全企业理财风险的防范控制机制

乡镇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首先可以从理财风险防范控制入手,认真的做好理财环节的每一项工作,建立健全乡镇企业理财风险的防范控制机制,尤其是做好企业的财务预测和计划、财务控制及财务处理等这三个环节中涉及到的工作,真正的从源头控制好乡镇企业存在的理财风险。

(二)做好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活动的风险控制

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工作涉及到企业投资、筹资等各个工作环节,每一个企业都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合理的选择筹资的方式,加强对投融资本的管理,正确的处理好各种的财务、经济等方面的关系,消除因财务关系处理的不恰当而引起发生企业的财务危机,影响乡镇企业的正常运营。

(三)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及应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应变能力

为了有效的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我们首先应该要增强财务管理的风险意识,加强企业财务控制制度建设,其次我们还要提供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自身素质,提高防范应对财务风险的能力,减少在财务管理决策上失误,从而建立起一套健全的企业财务管理机制,减少企业财务信息的模糊度。

四、结语

企业的财务风险是普遍存在的,贯穿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各个工作环节之中,会对企业的经营生产带来重大的影响,每一个乡镇企业都应该充分的了解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继而对症下药,针对产生的原因及成因采取具体的可行措施进行解决,从而有效的减少企业财务危机发生的频率。

参考文献

[1]田德录.乡镇企业财务风险的机制与控制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0.

[2]邓宏亮.我国乡镇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

农村财务风险防控点范文第2篇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entangles various kinds of risk influencing the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s' production and business operation from different risk classification, and puts forward overall control measures.

关键词: 电力企业;财务风险;风险控制

Key words: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s;financial risk;risk control

中图分类号:F530.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5-0168-02

0 引言

电力属于能源产业、基础行业,关系国计民生、社会稳定。电力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盈利能力直接影响着国内发展总值。不仅如此,电力还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电力的特殊功能和重要作用决定了其规避风险,尤其是规避财务风险的重要职责所在。自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国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对电力企业进行了改制,逐步明晰了产权和管理制度。电力企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随着发展,电力企业管理,尤其是财务管理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不少违法违纪问题出自电力经济。这其中,财务风险规避不力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1 电力企业财务风险分类

根据现代管理学的界定,财务风险分为广义的财务管理风险和狭义的财务处理风险。广义的财务管理风险泛指一切因内部、外部不确定的因素造成的企业预期收益受损程度;狭义的财务处理风险则是与资金处理有关的风险。本文所论述的财务风险指的是广义的财务管理风险,属于企业经营管理范畴,并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程序环节。现代管理学认为:财务风险的成因既有来自企业内部的因素,也有来自于企业外部的冲击。内部的财务管理影响企业价值,外部的环境变化冲击着企业生存。

1.1 外部风险 电力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一分子,必然面临所有企业共性的风险。这种风险产生于企业外部,作用于企业内部。我国自上世纪末对电力行业进行了产权改革,使其走入了市场化运行的大环境中。但是改革尚处于进行中,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对老牌的事业单位,如今的大型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这些冲击的存在对于企业来说是难以准确预见和把握的。具体来说有如下几种外部风险。

1.1.1 政策风险 财税、利率等国家公布的关系到电力企业经营的金融、财政、甚至社会政策,都会对其运行产生风险。以上世纪末的电网村村通项目为例,该项目为国家立项、电力企业承办,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村、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但是站在企业经营的角度看,这项工程给电力企业带来的最直观的影响则是资产负债表的剧烈变化:资产和负债的迅速攀升,资产的流动性急剧下降,企业偿债能力评价随之下降。电力企业承受着空前的还本付息和偿债的压力。当然,这种风险的产生与电力企业的特殊身份有关。

1.1.2 通胀/通缩风险 电力企业属于资金密集型企业,资产负债率偏高,对金融市场变化的弹性较大。最突出的表现是对通胀、通缩的反应极其迅速。通货膨胀时,物价上涨,电力企业各类资产的贬值,经营成本上升,进而造成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下降;反过来,在通货紧缩发生时,需求持续紧缩、投资普遍不足,电力企业经营捉襟见肘。

1.1.3 竞争风险 由于社会宏观环境的影响,各类企业和广大居民要求电力行业打破垄断、提供优质服务和降低电价的呼声越来越高。过去,电力行业是完全垄断行业,是价格的制定者和利益的独享者。但是随着近年来电价竞价上网和煤电价格的逐步放开,电力行业开始面临来自市场价格和供需的制衡。而且,电力行业走向完全竞争也是大势所趋,是不可逆的外部环境。这种变化趋势极大的增加了电力企业的市场竞争风险。电煤价格战也增加了电力企业的竞争风险。目前占总装机量七成以上的是火力发电。煤价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电价。煤与电,这两大能源巨头既相互依存又互相竞争,长期以来在电煤价格问题上纷争不止。煤价受控于市场,但电价则在很大程度上受控于政策。煤价下跌,电价下降、电能过剩;煤价上涨,电价却受控于政府,独自承担上涨的成本。

1.1.4 供需风险 供需风险是指电能供给与市场需求失衡对经营造成的预期损失。虽然电能需求是刚性需求,但是作为市场化运作的电力企业而言,无论是供给过剩还是供给不足,都会对其经营状况和盈利状况产生风险。不仅如此,电力供需失衡还会对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1.1.5 自然风险 电力企业资产分散,管理难度大,设备受外力损害的现象较为普遍。

1.2 内部风险

1.2.1 制度风险 财务制度风险是指电力企业财务组织结构、管理制度引发的风险。长期以来,电力行业属于国家行政机关、事业单位,职能政治化。尽管经历了重组和改革,但是财务风险意识依然薄弱、风险管理体系依然不够健全;此外,电力企业组织层次多、组织幅度大,组织协调复杂。财务信息的纵向路径长,信息存在失真的情况。同时,由于各财务比例的不匹配而可能导致的财务调度不灵、现金支付困难、资产利用率不高、效率低下等风险和损失。制度风险还包括管理上的失当或失误所造成的风险。一是资产管理不当。二是成本控制不严。

1.2.2 应收账款风险 我国电力企业资产结构不均衡,固定资产比重较大,流动资产比重较小;资产流动性差。应收账款(主要是指欠缴电费)由于普遍存在的电费追缴难而使得数额巨大。还本付息电价不到位,公司偿债能力弱,投资收益率低,递延资产数额巨大,加大企业的经营压力和经营风险。电费清缴难的原因主要有:政府干预,清欠困难;单位倒闭,原有欠费无法收回;居民用户不能按时交费,一户一表改造后,虽然拓展了用电市场,但由于所管用户多而且分散,给电费的及时回收带来了许多困难;由于国家政策性的影响,导致许多电费成为死帐,例如:国家关于关停地方小煤矿的政策,致使许多煤矿欠费成为死帐;负荷性质重要的一类负荷用户的缴费意识不强。

1.2.3 投、融资风险 首先是指因投资、融资活动而引起的收益不确定性以及到期不能偿付本息的风险。电力企业的大型项目,绝大部分依靠银行贷款,这就造成了其资产负债率过高,还本付息的压力过大。再加上自有资金不足,大大提高了其偿债风险。其次还包括决策风险。投资决策不科学,立项不严谨,投资没有产生预期收益。

2 电力企业风险防控方法

2.1 外部风险防控方法 一是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增强电力企业的经营能力和抵抗市场风险的抵抗力;二是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倾斜,三是通过保险等第三方,最大可能的转移自然风险,减少因风险损失的发生而导致的财务困难,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2.2 内部风险防控方法 首先是加强会计工作的独立性和严谨性,提高会计基础工作和会计人员的素质,坚持会计信息的高质量,为企业的经营、投资等重大决策提供可靠完整的财务信息;其次是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有效保护企业财产不受侵蚀,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财务管理的合法性;三是坚持会计处理的严谨性,实行稳健的财务处理方法,不过分乐观处理企业财务报表,按规定提取各种减值储备金,防范企业损失;四是成立资金管理中心,建立资金管理信息系统,实行资金的集中化管理,减少资金的分散和沉淀,加强企业现金流动比率;五是全面推行预算管理,实行资产经营责任制,建立供电企业横到边、纵到底的预算考核管理体系;六是加强电费清缴,开展借支降耗活动,提高盈利能力;七是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和预警机制,规避财务风险,降低财产损失。

参考文献:

[1]陈福.论现代企业财务风险及其预警[J].价值工程,2005(04).

农村财务风险防控点范文第3篇

银行业支持城镇化需关注的风险

首先,关注决策失误造成的风险。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更多的是农民向市民的转化、农村文明到城市文明的变迁,以及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社会保障等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要体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要求。所以,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准确理解新型城镇化的内涵,避免因决策失误造成信贷风险,在项目和客户准入上,贯彻绿色信贷理念,切实把好环保关。另外,支持城镇化应有整体、系统的战略安排,避免一哄而上。

其次,关注“两类贷款”潜在的风险。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充分认识“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房地产贷款”两类贷款潜在的风险,充分认识“土地财政、土地金融”所蕴含的风险,顺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房地产贷款等在新增贷款发放时应保持足够的谨慎。从目前各地城镇化融资方面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除了政府投资,地方融资平台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城镇化要继续控制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存量和增量,对于可能出现的部分地方政府的债务危机,应未雨绸缪,提高风险管理的前瞻性和主动性,避免引发金融风险。

第三,关注地方政府失信风险。在以往的实践中,出现过一些城镇化项目及银政合作项目在政府换届或经济形势变化时半途而废的案例,给银行造成损失。对于此种风险,商业银行应早预防、早预警。抓住城镇化的金融机遇,银行业既要搞好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和合作,建立良好、健康、可持续的银政关系,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大局,又要善于维护自身利益,把握好抓住机遇与防范风险的关系,守住资产质量的底线。

第四,关注影子银行的风险。2013年起,各地政府热衷于推动城镇化发展,将催生新的投资计划,这将带动一定规模的信贷需求。城镇化建设庞大的资金需求及商业银行的审慎经营客观上有可能导致影子银行的规模不断扩大。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影子银行规模扩张将会累积相当大的金融风险,且风险极有可能转嫁给银行,一旦失控就会形成系统性风险,甚至会威胁到整个银行体系以及金融体系的安全。

银行业支持城镇化发展的建议

从根本上讲,银行业应在金融支持城镇化的服务体系和模式上进行突破创新,更多地支持实体经济、服务民生,更好地支持城乡发展一体化。

一是对地方城镇化发展规划及配套政策进行研究,提早介入,抢占先机。目前由发改委主导的《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年)》初稿已编制完成,银行要加强研究,及早与相关部门对接,统筹规划城镇化业务发展,提早布局,提早介入,抢占发展先机。此外,注重配套政策的跟进及相关制度创新。城镇化涉及到农地流转、财政转型、税费改革、配套户籍制度改革等重要内容。部分试点地区正在进行探索,如安排农村产权抵押融资风险基金,完善农村产权价值评估机制,搭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等。政策环境的新变化,为银行相关业务创新拓展了新的空间。

农村财务风险防控点范文第4篇

政策即是导向。

当社会各界都聚焦于这类最贴近“三农”、有着最广泛覆盖面的机构群体时,当农村信用社正在改革的“深水区”摸索尝试、艰难前行时,《指引》的出台,意味着农信社在这场“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进程中有了风险管理的“指路灯”。现代银行制度建设的效果由此逐渐显现:风险管理由单一管理向全面管理、事后控制向事前控制、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风险管理技术定性向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等转变。

时代诉求 发展大势

除产权制度外,历史包袱的重压是改革前农村信用社举步维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抛开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等外部因素,历史包袱的形成与农信社风险管理“带病运作”、经营不审慎直接相关。

深化改革前的农村信用社处于割裂状态的风险管理体系备受诟病,远未实现系统化的循环过程。

按照现代银行体系理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全面风险管理是对各种风险、各业务品种、流程各环节全面实施风险管理,它是一个构架完整的体系,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业务操作风险、法律约束风险、会计财务风险、信息资讯风险、经营策略风险等诸多方面。

美国COSO委员会(美国全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National Commission of 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提出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认为,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受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的影响,这个过程从企业战略制定一直贯穿到企业的各项活动中。这种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已被发达国家广泛应用于企业运营,特别是商业银行的各个层面。

当我国农信社奋力向现代银行制度转轨时,商业银行正实现着全面风险管理上的华丽蜕变。业界认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演变过程就是全面风险管理推进、落实的过程。根据银监会2007年颁布的《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的规定,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交通银行和招商银行等7家新资本协议银行从2010年底起即开始实施新资本协议,经过三年时间的准备,这些银行已经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基本思想构建起了风险管理体系。

随着农信社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上述全新的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正在进入各级农信社管理层的视线,并实现了复制-实践-创新-再实践的过程。越来越多的管理者意识到,银行业是典型的风险管理体系,其整体管理能力和水平决定了银行经营决策和金融创新的方向。在全面风险管理方面,已经落后于竞争者的农信社等不起也输不起。

理念先行 体系整合

业务基础薄弱、技术手段落后、专业人员匮乏等是深化改革中的农信系统在实施全面风险管理中遇到的障碍。一批机构参照监管要求和国内先进银行的实践经验,逐步搭建起了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相互有效制衡、运行逐步高效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量变,并随着业务经营的发展持续完善。

很多农民都发现,原来熟悉的农村信用社的牌子换成了农村合作银行或者农村商业银行。他们也许不知道,在看似简单的换牌背后,农信社内部的管理机制已经或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北京农商银行为例,2010年,他们制定了《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实施方案》,确定了按照“梳理—规划—建设—提高”的路径,制定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几年来,形成了涵盖董事会、经营管理层、分支机构等多层次的,覆盖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多风险条线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创新机制 重塑自我

谈及全面风险管理,有个概念必须提及,那就是内部控制。

COSO委员会的《内部控制统一框架》明确,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框架包括内控,将之作为一个子系统,内部控制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环节。面对市场竞争加剧,农信系统遵循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以流程化银行的机制创新,完成了重塑自我的过程。

农村财务风险防控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信社;业务流程;农村商业银行

1.学者们大量的理论探索

自流程再造理论在美国兴起以来,许多的学者在流程再造理论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对流程再造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国内的学者们,结合中国银行业的现状,也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方面的有益探索,形成了流程再造方面有益的、可借鉴的策略方法。如从价值链分析入手,减少不必要的或基本无价值的作业,突出核心业务流程;形成以客户为中心,充分利用信息科技的支撑, 实现规范化系统化地流程再造等方面的策略。对当前农信社的业务流程再造同样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随着商业银行流程再造理论研究的深入,有的学者提出了商业银行流程再造战略结构模型,在流程再造意识、流程再造行为、流程再造环境、流程再造成果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运用统计调查方法、多元统计分析等技术手段,证明了其理论上的可行性。在流程再造意识方面,结合农信社的实际,笔者认为一些省级联社高管的业务水平和科技素养,在农信社流程再造方面的推动,具有决定的意义。

2.“流程银行”的成功实践

2005年银监会刘明康主席提出 “流程银行”的概念后,在中国的银行业得以迅速推广实践,股份制银行更是先行先试,以“全球最佳零售银行”招商银行为例,该行的会计流程再造,采用了标准化、工厂化以及流水线方式的作业处理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后台作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了后台作业效率,真正建立起了“以客户为中心”的会计处理流程,并在2010年底完成了全部分行的推广运行。应该说流程再造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商业银行业绩的提升,而且也为其进一步地流程再造的实践积累大量的宝贵经验。可喜的是一些条件较成熟的农商银行、农合行已开始借鉴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的实践,先行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也为农信系统实现”流程银行”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3.农信社信息科技发展的支撑

农信系统一些同志“拿来主义”的观点不能说想法不好,但是业务的实践过程中,会发现简单的“拿来主义”居然拿不过来。事实上,在商业银行“流程银行”取得巨大成功的背后,我们不能无视其强大的信息科技应用的支撑。以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再造为例,主要涉及接触管理流程、客户管理流程、市场营销流程、销售服务流程、产品管理流程、绩效管理流程等几大主线,在其流程再造的背后,有其功能强大的企业级的客户关系系统(简称ECIF)及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简称CRM)提供技术上的强大支持,从而实现我们所见到的商业银行优质便捷的服务,如同一签约、综合开户、个性化服务,极大地提升改善了客户的体验。虽然农信社信息科技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一些省级联社已上线信管系统、财管系统、网银系统、数据仓库等二、三十个信息科技系统,这些信息科技系统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农信社服务客户的能力,也为农信社打造“流程银行”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4.农信社体制转型的客观要求。

当前,农信社体制改革正在稳步推进,实行股份制改造、商业化经营是深化改革农信社的主流方向,也是顺应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应对复杂金融环境的大势所趋。客观地讲,农信社对风险有一定的意识,但做得还不够。近期,笔者参与了所在联社一个多年连续获得经营管理十强的基层联社内部控制试点评价工作,负责会计财务管理子系统。客观地评价,该联社并未能按金融监管部门要求建立健全涵盖资本风险、支付风险、资产质量风险、市场风险、关联交易风险、表外业务风险等在内的会计风险控制制度,并按审慎经营的原则,及时准确全面地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财务风险。事实上在农信社向农商行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客观上要求必须对经营管理中的风险进行识别、计量、监测,合理量化并采取科学的化解与防控措施。因此,建立起目标明确、结构清晰、功能强大、流程合理的风险管理传导机制是农信社体制转型的客观要求,也是”流程银行”所要追求实现的目标之一。

5.新兴监管法规的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