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997年10月,四平市成立第一家社区卫生服务站。2002年8月,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的要求,我院成立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初步构建了我院辖区内的社区卫生服务框架。
首先,改变人员结构及层次,选配业务骨干进社区。改变以往的“一医一护”的人员结构,为每个服务站配置3人,医院选派了一批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医护业务骨干,充实到社区卫生服务队伍中,各社区卫生服务站主任也通过院内竞聘的方式走上岗位,形成了一支社区居民信任、保证医疗质量、服务功能得以有效发挥的医疗队伍。
其次,让专科医生向全科医生转变,搞好各项培训。从2002年,我院就组织社区20余名医护人员参加了省卫生厅举办的全科医师及社区护士培训班,2006年以来又组织了两批医护人员参加了省市举办的全科医师及社区护士培训班,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
第三,在设施、设备上给予大力扶持,抓好基础建设。建站之初就一次性投入资金50余万元,用于改建装修业务用房、购置医疗仪器设备、办公用品等,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9个服务站在短时间内就启动了服务功能;2007年我院将1000多平方米的房舍和一部分医疗设备配置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使用;对医护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以及职称晋升、聘用等方面等同或优于在院内工作的人员。
完善服务功能,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服务
1995年预防保健科成立了社区慢病干预领导小组,在社区经常性地开展义诊和宣传活动。
1997年开展老年慢病普查,了解社区慢性疾病基本情况,筛选出慢病患者及高危人群,对70%的居民建立了家庭健康档案。
2006年初开展了高血压、糖尿病适宜技术推广工作,慢病管理人员又风雨无阻走访辖区居民,通过调查获取了详细资料,使“两病”适宜技术真正服务于患者。
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的疫情计算机网络直报系统,对辖区传染病疫情的及时报告率达100%。儿童建卡建证率一直是100%,五苗接种率99%以上,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0%以上,连续19年被评为省、市计划免疫及妇女幼保健先进集体。
增加卫生服务项目,提供优质、低廉、便捷、连续的基本医疗服务,实行了“小病”进社区,满足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辖区的居民从住所步行5分钟左右就可以到达社区卫生服务站。各社区卫生服务站都实行全日服务,随来随诊,公示了社区医生电话,药品价格平均比个体诊所低40%。
建立与医院“双向”转诊的居民健康“绿色通道”。做到对于急、危、重症病人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院内救护车免费接送,医护人员全程陪护并实行“两先两后”制度,即:先入院治疗,后办住院手续;先抢救,后交款。“一条龙”式的医疗服务切实为辖区居民的健康解决了实际问题。
开展特色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居民的健康需求。推出了多项特色服务,如口腔医疗和技术修复、推拿按摩、骨伤康复治疗、社区医疗美容等,还与医院的各专科知名专家建立了业务联系,定期请到社区为居民义诊服务,“小病进社区,大病到医院”的观念在百姓中逐步得到认可。
人性化服务,构建和谐社区
各社区卫生服务站还针对特殊群体的需求开展人性化服务。如为就诊及接种疫苗的儿童备玩具、图书;天凉时为输液患者备好电褥子、热水袋等,同时还发放了爱心联系卡,对辖区内的孤寡老人及空巢老人登记造册,送医送药上门,很多居民把服务站的医护人员当作自己的保健医生。
1建档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
1.1目前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投入不足,相关部门重视力度不够,严重制约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发展。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社区卫生服务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的具体体现,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领导,要把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引入政府工作目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把符合要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把符合基本医疗保险有关规定的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财政和卫生行政部门要调整卫生经费的支出结构,按社区卫生服务人口安排社区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但是,这些政策目前大多没有得到全面落实,使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向营利性方向发展,很难抽出人力和物力建立和管理居民健康档案,制约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的准确定位、服务质量的提高及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1.2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未完全普及,居民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未建立强制性医疗关系,大多数居民不愿到所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体检诊疗,建立这部分人群的健康档案往往成了“死档”,不利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挥“首诊负责”和“双向转诊”的作用,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档率和建档质量。
1.3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社区卫生服务公益性质未被广大居民信任和认可,目前由于各类上门推销产品活动的泛滥,已经严重干扰了居民的生活,使居民对上门建档和提供服务的社区医护人员持有戒备心理,经常出现不理睬、不开门的现象。
1.4社区居民观念传统,健康意识欠缺,普遍存在“健康时疾病离我很远,生病后再上医院”的观念,对“未病先防”的健康理念十分陌生,大多数居民不懂得许多疾病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健康行为来预防的,也没有听说过健康档案这一新事物,不理解建档的意义和作用,担心个人信息会被泄露,大多采取避重就轻、隐瞒病史或者回避等方法,大大降低了建档的完整率和真实度。
1.5社区居民身份复杂,住所易变,租住户多,流动性大,居民建立健康档案之后,租房合同到期,变更地址,另租他处居住,有的居民居住地和户口所在地不一致,即所谓的人户分离,易造成漏建档和重复建档,不利于健康档案的建立和管理。
1.6社区居民知识层次参差不齐,对建档工作有不同的认识,知识层次低者对建档的意义和作用理解不够透彻,知识层次高的群体大多是国家公务员或企事业干部,单位每年都安排有常规的体检,因此这部分人多数认为没有必要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无形中影响了社区居民对建档工作的配合。
1.7社区卫生服务医务人员过分主观强调自身工作时间安排,工作时间与社区居民外出作业时间相重合,建档前未能及时与居民预约就上门建档,使得医务人员入户建档时,碰到的大多是老人、儿童、保姆以及病、残、智障等弱势群体,他们和医务人员交流存在障碍,也对上门建档的工作人员保持警惕,更重要的是他们大多没有自,必然影响建档工作顺利开展。
1.8社区医务人员上门建档时,大多数仍常规着装:医生配穿白大褂、护士配穿白裤子、护士鞋、燕尾帽,但是由于传统信仰原因,有的居民对传统的医护人员以“白大衣形象”上门建档特别排斥,不愿意让其靠近,尤其住宅高档、装修考究的家庭,更是难以接受,入户建档的医护人员大多被拒绝甚至遭辱骂,更别提开展建档工作。
1.9建档工作多数都是大规模开展,健康档案中许多内容涉及到居民的隐私,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在公共场合为居民建档时,往往忽略保护个人隐私,当场询问建档者的相关隐私,使社区居民感到尴尬和无奈而不予回答,甚至被当场拒绝建档。
1.10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观念陈旧,专业素质不高,缺乏对居民健康档案重要性的认识,目前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人员都是从其他医疗专业转型而来,缺少专业的全科医师,同时政府的促进政策落实不到位和人们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偏见,使得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对全科医师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不少人认为从事全科医学低人一等,没有自信心,建档工作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了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质量和进程。
2解决的对策和建议
2.1强化各级政府部门职能,加大社区卫生服务经费投入,完善各项补偿机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积极主动与卫生、民政、财政、计生、残联、医疗保险和辖区居委会等有关部门取得联系,重点宣传社区卫生服务是政府实行的社会公益事业,如果没有政府各部门强有力的领导和支持,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将难以长期、有效地开展。同时必须完善各项补偿机制,争取政府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经费投入,特别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投入,为建立和管理居民健康档案提供经济保障。
2.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不断改善环境,强化自我,努力完善软硬件的配置,争取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把符合要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把符合基本医疗保险有关规定的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逐步引导社区居民树立“小病进社区,大病去医院”的意识。
2.3充分做好建档前的宣传工作,通过与居委会联合发放“致社区居民的一封信”、媒体宣传、张贴墙报、健康教育等形式,重点宣传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和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意义和作用,逐渐引导居民了解、信任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提高居民对居民健康档案的认识程度,更好的开展各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2.4建立健康档案过程也是健康促进的过程,要向社区居民灌输健康的新概念,使居民明白“不是有病才上医院,日常预防保健才是关键”的健康理念,通过建立健康档案能让全科医生及早发现有患病倾向的信号和行为,作出科学指引,纠正不良行为习惯,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同时通过建档,居民与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之间多一份信任和了解,从而争取居民主动配合,提供真实、完整的健康信息。
2.5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之初应考虑到电子化和信息化问题,提前做好纸质档案向电子档案过渡的准备,通过建立统一的健康档案信息化平台,才能实现多部门间合作和资源共享,达到充分开发和利用健康档案信息资源的目的,这是健康档案能有效管理和利用的必要条件和发展趋势。
2.6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要求,现阶段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对象主要有两大类人群,即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和妇女、儿童、老年人等重点人群,这两大类人群利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频率相对较高,依赖性大,是建档的优先人群,在建好以上两大类人群的基础上,在逐步扩大到全体社区居民,才能最大限度减少“死档”、“漏档”。
2.7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才的培养,提高人员综合素质。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素质水平是做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关键,通过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和规范化培训、继续医学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医患沟通和地方语言技能培训,使他们不仅掌握医学专业知识,还要懂得心理学、社会学、地方语言等相关学科知识,提高他们的服务能力、沟通能力、岗位技能和诊疗服务水平,才能取得社区居民的信任和依赖,最终成为居民身边的健康卫士和知心朋友。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绩效管理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342-01
社区卫生服务与管理是现代医学观的体现,实践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卫生服务的影响。
1社区卫生服务与管理概述
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基本概念是指通过组织、计划、控制等活动的功能,把一个组织(机构)所拥有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金融资源、物资资源和信息资源充分运用起来,使之发挥最大效率,产生最大效益,达到组织目标,完成组织任务。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定义:是综合运用管理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对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人、财、物、信息、时间和空间等资源进行的科学管理。从管理的职能作用方面包括预测和计划、组织和指挥、监督和控制、挖潜和创新。
1.1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特点: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系统有助于管理理论和思想体系的形成;有助于其管理方法和技术体系的建设;有助于管理者管理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其最典型的特点是学科的综合性和交叉性;技术与管理的双重属性;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实践性;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广泛性。社区卫生管理必须依据组织进行分工合作。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最大特点体现的另一个层面是是团队精神。组织要有不同层次的权利与责任制度。
1.2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管理
(1)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的定义:是为了有效地完成社区卫生服务任务,实现提高社区居民健康水平的目标,按照卫生事业发展的要求和一定的责任、权利及其职能分工而形成的系统集合。是一个开发系统、社会技术系统和综合系统。
(2)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的特征:组织必须具有目标。目标是组织存在的前提和基础,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的目标是为社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保健,满足他们的卫生服务需求。
(3)职能组织:是指在特定环境中,为了有效的实现共同目标和任务,合理确定组织成员、任务和各项活动之间的关系,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过程。
2社区卫生服务与区域卫生规划管理
2.1区域卫生规划的概念和意义:区域卫生规划是以提高一定区域内居民健康为中心,动员并合理配置该区域内全部卫生资源的管理模式。它是政府宏观调控卫生资源配置,解决医疗保健服务供需平衡的主要手段,是促进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是建立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推进企业卫生机构社会化、调整卫生资源配置结构与布局的关键环节。
2.2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区域卫生规划的基础: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引导卫生资源向基层流动,是城市卫生改革的方向,也是区域卫生规划的重要举措。区域卫生规划将极大地推进卫生机构运行机制的改革,社区卫生服务必须在区域卫生规划的原则下,调整医院功能,满足人群卫生需求,以优质服务保证其持续发展。只有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才能更快更好地推进区域卫生规划。
2.3社区卫生服务与全科医疗:全科医学是面向社会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和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全科医疗将全科/家庭医学理论运用于病人、家庭和社区照顾的一种基层医疗专业。全科医疗的最显著的特点具有对病人持续性、综合性、个体化照顾;对病人早发现并处理疾病;预防疾病和维持健康;在社区对病人不间断的管理和服务,并协助利用社区外的其它资源。全科医疗是社区卫生服务的核心,社区是全科医疗服务的基地,全科医生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骨干,其主要承担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医疗服务任务。
3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管理的对策
3.1确立卫生服务消费者的满意模式:强调顾客对服务质量的主观看法、消费者是否会再购买服务,是否与服务人员合作,是否会向他人介绍服务,都是由消费者的主观评估确定的。顾客感觉中的服务质量由下列因素决定:可靠、敏感、能力、礼貌、方便、沟通、安全、移情、有形证据。在购买服务前,消费者根据自己的需要、以往的经验、其他消费者的口头宣传和企业提供的各种信息,对服务质量形成预期想法。在接受服务后,对各种服务措施产生某种感觉。将预期的质量与实际比较形成自己对服务质量的看法。
3.2制订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评价:卫生服务的需求评价的概念:是社区卫生工作者运用社会学、人类学和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对社区各方面进行考察,发现问题,通过实施卫生干预措施,充分利用社区现有的卫生资源来解决社区的主要卫生问题的过程。卫生服务需求评价的目的和意义是制定卫生政策、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的重要依据;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发展周期中的重要环节;同时发现社区存在哪些问题;社区内居民有什么需要和需求;在社区存在的诸多问题中哪些是需要优先解决的;为将要实施的社区卫生服务项目提供资料;为社区内开展的其他工作奠定基础;动员和争取社区各方面的力量参与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等。
只有建立了合理的绩效评价机制,在这个政策框架下,绩效管理才能起到作用。卫生服务需要和需求是两个紧密关联但又完全不同的概念,两者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消费者是否有卫生服务的需要应该以医学专家的判断为准。需求评价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发展周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按照工作周期,社区卫生服务具有一定的步骤,循序渐进,周而复始的工作。
3.3进行有效社区卫生的人力结构配置:在一定职位上,选拔相应人员,将合适的人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以发挥其相应的作用。由于社区卫生工作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决定了社区卫生人力能力的多层次性。分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能级排列是交叉、互动的。卫生系统的人力的岗位结构,反映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与卫生人员职责之间的关系,是评价是否合理配置卫生人力的重要指标。依据社区卫生服务功能设置岗位并明确工作任务,按照工作任务确定人员配置,以实现卫生服务目标。将岗位分成低水平操作岗位和高水平操作岗位,使岗位与用人、岗位与任务高度关联,更节省人力资本。
3.4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能力: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能力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社区卫生服务与管理水平,而情报具有很强的传递性和实效性,是对社区卫生服务与管理高层进行当前决策和行动方式起到参考和支持的作用的,因此只有不断提升社区卫生服务的信息管理能力,才可以强化管理人员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和高效管理。
参考文献
[1]郭清.卫生改革形势下的社区卫生管理[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2):88-89
【关键词】社区公共卫生,意义与现状,问题,建议
我们应当清醒的认识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重要性,而目前很多社区的公共卫生工作都存在着很多问题,归根到底是由于财政投入不足和社区公共卫生管理的薄弱,阻碍了社区卫生工作的发展。只有通过各种方法不断增强社区的公共卫生的投入和管理,才能够真正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才能够真正把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落到实处,从而推动社区卫生服务的和谐、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社区公共卫生管理的意义
社区公共卫生工作是经济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必然结果,更是我国文明程度的体现。做好社区公共卫生管理工作,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策,更是为人民服务的直观体现。它不仅能使社区居民的健康得到更加有力的保障,还能够让基层医院走出困境,把基层卫生服务工作落到实处,促进和谐社区的建设。
二、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现状
最近几年来,我国社区公共卫生事业呈现稳步发展趋势,人们也渐渐接受了社区卫生服务这一理念,不仅是城市,一些农村地区也积极借鉴城市社区卫生工作的先进做法和理念。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从事社区卫生工作的医务人员有将近25万人,而且近年来还有递增的趋势。城市中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日趋成熟,服务框架和工作管理制度也日益完善,逐渐形成了一套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体系,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虽然刚刚起步,但发展势头依然十分强劲,相信在未来几年内应该能够基本实现卫生服务全面覆盖。虽然发展劲头良好,但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工作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公共卫生网格覆盖率还不够高,“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均等化”、专业管理人才不足等方面的工作还难以落到实处等,笔者认为,只有逐步解决完善这些问题,才能让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得到长足发展[1]。
三、社区公共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认识不足
一是部分地方政府对社区卫生工作不够重视,没有认识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性,相关扶持力度还不够,从而导致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难以持续稳定开展。二是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站的医务人员对工作缺乏热情,由于社区卫生服务待遇不高,加之一些医务人员认为这份工作地位低,观念陈旧,从而造成社区公共卫生医务人员工作懒散,服务意识薄弱,被动式的上班。三是很多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了解不足,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参与性也不高,部分居民甚至还抱有怀疑的态度,宁肯选择较远的大医院也不愿意就近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看病。
(二)政府支持不够
一是相关政策法规不足,很多地区都没有制定严格的具有针对性的政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缺乏与之相应的管理制度,没有科学规范的政策来监督和约束,导致一些地区的社区卫生机构管理处于混乱状态。二是相关机制不完善。很多地方对社区卫生的投入不足,没有对其设立专项基金。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只有通过医疗服务项目来获取经济收益,其他的无偿服务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财力,这样就让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难以持续开展[2]。
(三)队伍建设不够
一是社区服务工作缺乏医学专业人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如今的社区医疗队伍都无法满足需要,而且很多地方的社区医务人员专业水平不高,缺乏全面的医学知识。二是社区医疗队伍的稳定性不高,社区卫生医务工作者和医院医生相比受尊重程度低,工作更幸苦,加之待遇不高,相关激励机制不完善,因此社区医疗队伍的变动很大,不利于管理工作的开展。
四、有效提升社区卫生工作的建议
(一)积极转变观念
要加强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的认识,充分理解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意义和性质,要求社区医务人员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努力提升社区医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意识,为做好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同时,要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利用报纸电视或版报的形式对社区卫生工作的重要性进行宣传,让社区居民真正了解社区卫生服务,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
(二)突出政府行为
政府相关部门应该积极的进行宣传,要充分认识到社区卫生工作在建立和谐社区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把社区卫生工作当成医疗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为解决社区居民看病问题而努力。此外,政府还应该建立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制定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约束和监督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促进社区卫生工作向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3]。
(三)加强队伍建设
当前社区医务工作者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具备专业知识的公共卫生医务人员更是少之又少,人才的缺乏逐渐成为制约社区卫生工作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医疗机构,都应该积极进行人才的培养和建设,不断提高社区医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梁万年.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国全科医学.2011(01):P2.
一、强化措施,扎实推进,有效解决群众关心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构建和谐社会,关注民生,解民忧,在卫生系统要首当其冲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一是深入实施医疗惠民工程。认真落实对城乡“低保”居民和农村“五保户”等贫困患者“一免三减”的优惠政策,即对前来就诊的患者免收挂号费、减收5%治疗费(不含材料费)、减收10%检查费、减收50%住院费。二是做好特殊群体的医疗救助。协调民政等部门,努力做好对社会流浪、行乞人员等特殊群体的医疗救助工作。三是在全市40家二级以上医院开展了单病种质量费用综合管理。各医院根据本单位病种的构成,确定纳入单病种管理的病种,最少的5种,最多的10种。对纳入管理的单病种实行质量和费用综合管理。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合理控制医疗费用,引导群众自主选择就医。四是实行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在全市34家二级以上医院开展此项工作,通过开展临床检查结果互认工作,有效遏制滥检查和不必要的检查,降低医疗成本,减轻群众就医负担。五是开展农村贫困孕产妇住院救助工作。怀来、阳原、蔚县、张北、赤城、怀安、涿鹿7个“降消项目”县,要利用国家补助资金,救助贫困孕产妇,提高农村孕产妇的住院分娩率,降低死亡率。六是加强医院管理,规范医疗服务行为。积极组织开展创建“诚信医院”活动,抓医疗服务质量、规范医疗服务项目、规范医务人员收入分配制度、严禁医务人员收入同医疗服务收费挂钩,取缔科室承包、开单提成等违规行为。七是加强卫生行风建设。在全市卫生系统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广大医务工作者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为群众提供优质、安全、价廉的卫生服务。组织开展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专项治理工作,按照中央、省、市关于治理商业贿赂工作的决策部署,结合卫生系统实际,全面深入的开展专项治理工作。继续纠正在医疗服务工作中存在的开单提成、收受红包等不正之风,促进卫生系统行风得到根本好转。
二、调整布局,着力基层,推进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大力发展卫生事业,重点是抓好农村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的建设,迅速扭转卫生事业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推进全市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不断改善和提高基层卫生服务条件和能力。进一步深化农村卫生改革,理顺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坚持县医院、中医院、疾病控制中心、妇幼保健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由政府举办的国有性质,努力落实在农村医疗、预防、保健等建设上的政府责任。根据功能划分,明确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职责,充分发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技术指导中心的作用,建立县对乡、乡对村的纵向技术合作关系和技术指导作用,继续推行和不断完善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不断提高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的整体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保证每个乡镇办好一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认真落实每个乡镇卫生院保有 3-4 名防保人员,落实乡镇卫生院防保人员和院长待遇。按照卫生部规定的乡镇卫生院建设标准,并结合卫生院的服务人口、服务范围、服务功能和服务项目,核定床位和人员数。
三、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为重点,构建城市卫生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