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无偿献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无偿献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无偿献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无偿献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无偿献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第1篇

问题:(一)无偿献血证的购置、使用和管理不规范

目前,部分采供血机构在无偿献血证的购置、使用和管理等环节存在不规范、管理不严的问题。一是证件生产厂家过多过滥,导致证件生产、供应和购置环节的粗制滥造的现象。虽然中国输血协会曾下文要求使用由卫生部统一制作的无偿献血证,但据了解,仍有一些采供血机构由于利益驱动未到国家指定的地点购买《无偿献血证》,因此,造成滥用无偿献血证十分严重。

对策:(一)加强源头管理 规范《无偿献血证》生产、使用与管理

1、首先要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规定,到指定的生产厂家购买证件,对不按规定购买无偿献血证的单位应予严肃处理,其次要加大对非法生产、销售无偿献血证件的厂商的查处力度。

2、要加强对无偿献血证件的保管和发放工作。采供血机构要从进货、发证、报废等环节上严格把关,建立健全有关制度。献血管理机构要定期检查献血证的发放、使用和报废等情况,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

3、推行以“卡”代“证”管理机制,实行《无偿献血证》的智能化管理,可在全国采供血机构逐步推行数据卡及费用微机机具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工作上的差错和失误。方便受益者和工作人员进行免费用血审批工作。

4、规范无偿献血证的填写内容,如姓名,年龄,血量,采血时间,采血者,献血者证件号码及每个献血者的血源码。发证机关的印章,最好使用钢印,专人保管。

问题:(二)无偿献血的返还经费与留存比例不合理

当前,我国无偿献血的返还经费没有统一的标准,各省、市免费用血返还政策也不尽相同,返还经费占血站年收入的比例也不一致,其管理经费的机构也不统一,有由地方地市献血办统一管理的,也有由血站代为管理的。因而造成了各自定章,各行其事的状况,同时,各地血价收费中并未包含返还经费的收取内容,从而导致费率上的不公平不合理。随着时间的推移及无偿献血人数的增加,返还经费也逐年增高。因此,由于血液价格的收取未增加无偿献血免费返还金项目,给非盈利性单位的正常营运带来很大的压力。此外,免费用血的返还经费究竟按什么比例留存,既能达到返还血的基本要求,又不制约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这是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

对策:统一规范无偿献血免费用血返还金留存比例: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对血液价格作适当调整(应增加免费用血返还金收取内容),制定出台一个全国统一标准的无偿献血返还金留存比例和相应的管理办法,以便按统一标准进行操作。

问题:(三)兑现工作实际操作过程中面临的几个具体问题

1、异地报帐。目前,在无偿献血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大学生和军人,而这部分人一般都是在校或在部队服役期间献血,他们毕业或复员后,大多数都离开了献血的所在地,如需享受兑现待遇时,按规定受益人必须将献血证和用血原始资料通过邮寄方式到献血所在地进行审核。这样有可能出现几种情况:一是可能会出现邮寄接转差错;二是给受益者报帐时带来不便,影响献血的热忱。

2、报销相关凭证不详。由于少数献血者及受益者对免费用血的报帐程序不太了解,对需要提供哪些凭证不够清楚,尤其是医院用血原始发票应与其他医疗费用合并开在一张票据上,用血者拿不出单一的医疗用血费用凭据,医院又未单独开具医疗用血发票,因此,受益人因未按规定提供这些相关报销凭证时,以致造成一次或多次不能报销用血费用,给免费用血者带来了极大的不方便,同时,也给核报工作带来困难。

3、献血证遗失和证件相关内容记录不详。《无偿献血证》是核报用血费不可缺少的依据,换句话说,无偿献血证本身就是一本有价证券,因此,填写无偿献血证必须严格规范。

对策:建立健全科学安全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并实行全国联网。

无偿献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第2篇

1无偿献血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1.1推动发展依照《献血法》。[2]规定的无偿献血者及其直系亲属免费或等量用血的原则,各处的无偿献血机构都制定了有关无偿献血者及其直系亲属免费或等量使用血站中血液的规定,由此调动了社会群众参加无偿献血的积极性。血站中有关无偿献血的档案详细记录了献血者的各项基本信息,如姓名、年龄、性别、献血时间、献血次数、献血量、血液检验结果等信息。献血者档案资料完整准确为后续采供血机构、医疗机构规范执业行为提供了重要依据。通过对无偿献血者档案的分析,使有关部门对献血者的基本资料能有一定的了解,可由此进行有效的无偿献血宣传与对无偿献血者的表彰行为等。1.2督导作用。无偿献血过程中需对血液质量安全进行督导,在采集自愿者血液样本后,需对样本的质量安全进行检验,防止在后续用药治疗过程中安全事件的发生。无偿献血过程中对献血者的详细资料进行记录,采取传统纸张建立档案的同时,建立无偿献血档案系统进行存储,从血液的采集到血液临床使用的整个过程进行安全监督,减少采取血液失误,使用血液失误的情况发生,确保临床用血的安全性,最大程度地提高用血质量,减少患者临床治疗时意外事件的发生率。1.3制定献血依据。对已经纳入档案献血者的各项资料进行分析,充分了解献血者所处地区的分布情况,并积极筹办下一次的无偿献血活动,同时为血液供取的安全性提供了保障,还能一定程度的提高血液质量,为采取血液的安全性与科学性提供了重要依据。1.4利于献血者招募与队伍建设。无偿献血档案保存完整性、真实性与否关系到献血者再次献血提供资料的可靠程度。根据所记录的无偿献血者的档案资料,可将低危献血者、应急献血者、固定献血者和稀有血型献血者等进行综合分类。针对以上血型人群分类,可采用信息技术、电子化管理技术对献血者档案进行综合管理。实施此类管理方案,若站内出现任何类型血液不足,可在采供血系统中查找对应的血型档案,对稀缺献血者建立多种途径的联系,在需要该类血液或该类血液表现出紧缺情况时,可查找联系方式尽早与献血者取得联系,减少因血液不足而导致患者不能及时接受治疗的情况发生。1.5维权的重要证据。输血安全关系到每个人,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血站业务档案具有严肃性,医疗纠纷诉讼中施行举证责任倒置,血站业务档案是分辨输血各方责任的重要证据。我站有真实案例:1998年,于我站供应血液进行输血治疗名叫黄某的患者,于2003年被查出患上血液病,该患者认为血液病的起因为我站提供的血液所致。通关规范的档案管理,我站查出献血者黄某某的原始档案(Y4-165),血液化验结果均为阴性,证明献血者的血液是合格的,由此才使黄某打消了的念头。

2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各项问题

2.1档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近年来,站领导对无偿献血档案的管理策略与基本考核仍不够重视,未能全面开展有效宣传与督导,导致站内工作人员与群众对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使站内采供血档案管理工作不能全面有效地开展。2.2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是专业性强、涵盖面广、涉及部门多、工作内容繁杂的一项专业性工作。就目前社会状况来看,有关档案管理的专业型人才短缺,大部分血站档案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都是兼职,或是身在其位,不谋其职。站内管理人员缺乏系统的档案专业知识和定期的业务培训,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总是不尽人意。2.3业务档案使用率低、信息开发不足。档案被存储后仅仅只是表现为存储状态,信息开发率较低,大多的档案的使用率偏低,只是发挥了其自然属性。无偿献血档案信息的研究与利用受到阻碍。2.4业务档案管理工作未能与血站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血站的发展离不开其规模、采集与检验血液的设备、技术水平等因素,但档案设备的投入使血站发展情况未达到预期发展水平,献血档案也与血站具体发展情况相差过大,无法做到实质上的信息使用、支持以及保障的作用。

3无偿献血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

3.1争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与相关部门领导密切沟通,不断发现管理过程中的各项问题,并勇于提出问题,与上级、同事共同探讨,旨在不断优化业务档案管理工作的外部发展环境,大力宣传业务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使管理人员能积极地参与到档案管理中,更加完善档案管理制度,促使管理模式飞速发展。3.2健全制度,理顺关系。无偿献血档案管理是血液采供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若档案管理规范,血站工作的各个环节才不会出现严重失误或连环性失误。针对此,血站在日常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设立相应的管理岗位,对献血信息的,献血者信息的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等进行综合性、系统化的管理,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促使血站日常工作高效、稳定地进行。同时,对相关岗位的工作人员,应针对其工作性质拟定相关的工作计划,提高其工作效率与自身专业知识水平,使档案管理工作与血站的其他工作同步发展,起到应有的信息使用、支持、保障作用[3]。3.3重视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工作岗位需要的专业型人才越来越多,但新入职的工作人员一般都是从大学中走出没有任何实际经验的大学生,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必然会出现或大或小的差错。因此,针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建设,应直接从新入职人员开始。在入职人员进行重要的档案管理之前,需对其进行长时间的培训与定期培训,提高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减少档案管理出现差错的机会。血站的专职及兼职档案人员都应做到持证上岗,有条件的应取得档案管理专业的职称。3.4管理工作远期规划。血站的业务档案管理工作与血站事业的发展休戚与共,密不可分。血站在制定中长期规划中,应充分考虑档案管理的设备投入和队伍建设,最终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以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

参考文献

[1]张沁霞.血站工作中档案管理的重要性研究[J].山西档案,2016,33(2):96-97.

[2]孙伟,闫向前.浅谈加强血站业务档案管理的重要性[J].办公室业务,2013,22(1):74-78.

无偿献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第3篇

【摘要】目的:探讨输血存在的问题,并分析相应的对策,提高输血质量。方法:分析文献中输血中在的输血反应、输血传播疾病、血液质量管理不善等不安全因素。结果:输血存在着诸多风险。结论输血工作者要严格操作常规,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控制输血不安全因素,减少或消除输血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输血;存在的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R45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4-0053-01

The abstract goal discussion blood transfusion existence's question

CHEN Hong

(Guangyuan City Second People's Hospital,Guangyuan,Sichuan,628017)

【Abstract】 The abstract goal discussion blood transfusion existence's question, and analyzes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 improves the blood transfusion quality. In the method analysis literature transfuses blood in blood transfusion response, blood transfusion spread disease, blood quality control bad and so on unsafe factor. The result blood transfusion has many risks. The conclusion blood transfusion worker must operate the convention strictly, takes the positive effective measure, the control transfuses blood the unsafe factor, reduces or eliminates the blood transfusion existence the question.

【Keywords】 Blood transfusion; Existence question; Countermeasure

1输血存在的风险

1.1输血反应患者输注血液或血液制品导致的任何意外不良反应,称为输血反应,发生率约为1.65%.输血反应可分为溶血性反应、败血性输血反应、过敏性输血反应、发热性输血反应、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输血相关的免疫抑制及其他输血反应。

1.2输血传播疾病输血传播疾病主要是指献血者血液中的病原微生物通过输血使受血者感染而引起的疾病,如:病毒、细菌、寄生虫等。输血是传播艾滋病病毒的三大途径之一。其危险性与输血量、输血次数呈正相关[1] 。输血后肝炎,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是常见的输血传播性疾病,发生率为2.4~27.6%, 常常与输血量、输血次数呈正相关[2]。孕妇因输血而致巨细胞病毒感染最容易使胎儿发生宫内感染,导致胎儿畸形甚至死亡。骨髓移植患者因输血发生巨细胞病毒感染,死亡率很高。疟原虫感染可产生无症状疟原虫携带状态,当输用这些血液时可发生输血后疟疾。近年又发现一些新的与输血安全相关的病毒,如TTV病毒、SEN-V 病毒、新克- 雅氏病毒、SARS病毒、西尼罗河病毒等[3] 。

2血液质量管理不完善

有的医疗机构中输血指导准则和质量标准控制网络尚未健全,对输血工作质量控制的力度不够,有关规章制度不够完善,输血管理监督检查的组织亦不健全,缺乏科学客观权威的输血工作质量标准等;输血科工作环节多,如果血源管理不当,献血员体检验血有误,采血过程无菌操作不严,配血发血及输血时粗疏等都会影响输血工作的质量与安全;输血科与临床用血单位尚无快捷有效的信息与反馈系统,不了解输血效果;房屋设施、实验仪器设备比较简陋落后,检测方法和试剂不统一;血源管理、血液质量和机构建设等方面的混乱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血液检测手段比较落后,临床不合理用血现象严重,用血量每年以7%~10%的速度增长,职业供血者的比例占50%以上,由于多数献血员缺乏医学和输血知识,异地流动或短期内重复交叉献血现象比较严重,使血液质量难以保证。

3减少输血风险的措施

3.1抓好血液质量管理抓好人员、输血技术、药品器材、仪器设备和时间的管理。抓基础质量首先要强化全体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把质量教育纳入单位继续教育之中,要同输血专业理论学习结合机器,讲清对每一袋血都要从对病人高度负责的态度来对待,要从质量教育入手,同医德教育、法制教育结合起来,增强对血液质量的责任感和严重感。

3.2从低危人群中发展的无偿献血者和吸引健康无偿献血者再次献血,是安全输血的重要保障研究发现,个人自愿无偿献血合格率为91.16%; 集体组织无偿献血合格率为75.94%; 家庭亲友互助无偿献血合格率为65.84% ,自愿无偿献血者的血液合格率最高,质量最好。

3.3临床合理用血严格掌握输血指征,术中尽可能避免血液的丢失,防止不必要的输血。积极开展微创和小切口手术、不用体外循环的冠脉搭桥术等,减少术中出血,尽量少输或不输血。继续积极开展成分输血。

3.4建立健全输血医疗文书输血申请单必须详细填写,方便输血科工作人员了解患者的情况,有时可用来解释患者的某些血清学现象,有利于正确鉴定血型和交叉配血,如有的癌症可暂时引起血型的改变,新生儿由于抗体尚未形成,反定型可能会定不出。输血医疗文书是整个输血过程的真实再现,具有可证明性。

3.5输血前告知输血前告知是避免医疗纠纷的重要措施对于需输血治疗的患者,经治医师须先以“告知”的形式向患者或其家属详细说明用血的必要性和不良反应。告知内容包括:①溶血反应:分为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和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两类;②过敏反应:输血后患者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严重者出现呼吸障碍、休克等;③发热反应:输血期间或输血后1~2h,体温升高1℃以上,并以发热、寒战为主要临床表现,发热率约为2.9%;④输血传播疾病:常见的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疟疾、巨细胞病毒、成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等,另外,还有因血液被细菌污染的败血症;⑤签字:患者及亲属不仅有申请同意输血的权利,也有拒绝输血的权利,但如果同意,须在“输血治疗同意书”由患者或家属、经治医师分别签字后施行输血治疗,此同意书归入病案保存。急诊、特殊情况例外。

综上所述,根据输血所存在的问题和风险,要求输血工作者不仅要严格操作常规,还要把医学知识和卫生法律法规相结合,自觉养成按章办事的约束机制,提高临床的输血质量。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控制输血不安全因素,减少或消除输血传播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田兆嵩.临床输血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7

[2]牛华.HTLV流行病学,遗传学和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99,27(2):76

无偿献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临床输血   安全输血   措施 

        1 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输血存在的风险

        1.1主要表现  输血除能治疗患者外,也可能引起不良反应(输血免疫反应)、并发症和输血相关的传染病(病毒、细菌感染、梅毒和疟疾等),尤其是有多种病毒(HIV-1/2、HTLV-I/Π、肝炎病毒、HBV和HCV、HDV和HEV、HAV、非甲、戊肝炎病毒(a)HGV(b)TTV(c)SEN-V、CMV和EBV、小病毒B19和新克、雅士病毒)可经输血传播,引起输血后病毒性传染病。其中尤以脂质包膜致病毒如易行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艾滋病毒(HIV)危害最大,严重影响了人民的身心健康。

        1.2影响因素  如病毒性疾病的“窗口期”、“免疫静默感染”、“新型病毒和亚型变异株的出现”以及“包括核酸检测在内的各类病毒标志物筛查方法学的局限性”等,使目前无法做到"输血零风险“。

        2 输血传播的病毒性疾病的控制对策

        2.1先行对策  控制输血传染病源头的无偿献血;严格筛选血缘,对献血者既往史调查、体格检查和严格的血液检验,可以排除高危人群献血。血液检验主要涉及输血相关疾病的一些项目。根据国际及国内的先进经验,输用无偿献血者捐献的血液,受血者感染肝炎的危险性大大低于输注有偿献血者的血液,所以应大力提供无偿献血。建立稳定可靠地病毒检测手段;提倡科学、合理的用血。

        2.2 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

        减少不必要的输血,纠正和杜绝“安慰血”“营养血”的现象,科学合理用血,大力推广成分输血,促进血液资源合理充分利用。我们体会到:①临床医生应根据病人病情,有针对性选择血液成分制剂,既提高输血效果,又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同时一血多用,节约血源。②倡导自体输血是防止输血传播疾病,避免输血反应最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对一些稀有血型的患者,手术需要输血在血源缺乏时,开展自体输血尤为实用。

        2.3 严格输血管理

        临床输血要严格执行用血登记制度和用血报批手续。血站和输血科(血库)不得发出未标有供血者姓名、血型、血液品种、采血日期、有效期、采血机构名称及许可证号的血液。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输血前的检验和核对制度。血库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掌握新鲜冰冻血浆和血小板溶解方法及正确的用法:

        (1)新鲜冰冻血浆的正确溶解方法是:在37℃水温箱中融化并不断轻轻摆动血袋直至血浆完全溶化成液体状为止。该制品不能置于室温下自然融化,也不用自来水融化。因室温自然融化或自来水融化速度慢,易有大量纤维蛋白析出,更不能用热水或加热融化,以免血浆蛋白变性和凝血因子失活。

    (2)新鲜冰冻血小板溶解和输注的正确方法是:在42℃水温箱中融化时不断轻轻摆动5~6次/分,直到血小板完全融化成液体状为止。保存和运送途中要在20℃~24℃振荡,以病人可以耐受的最快速度输入,首次输注必须足量,一般成人一次输注血小板10个单位。

        3 加强血液检测工作是提高输血安全的有力措施

        既往的经验证明对血液进行病毒检测能大幅度减少经输血传播病毒的危险。为此必须大力提高检测水平加强检测的质量管理,包括通过试剂评估使用质量高的试剂以进一步减少检测漏检,加强质量管理以避免或减少因操作不规范及其他因素引起的不可靠结果。引进和使用自动化仪器以减少或避免为错误。

        为此,输血界正努力通过技术更新来缩短检测窗口期。目前正在大力研究和推动引用核酸扩增技术通过直接测病毒核酸来进一步缩短检测窗口期。常用的NAT方法包括:PCR法、转录介导放大法(TMA)、分枝DNA信号放大法和核酸信号放大法。目前已能缩短窗口期 HIV从22天11天,HCV 从82天60-20天,但对HBsAg无窗口期的显著缩短。目前尚有些问题要解决,包括进一步提高特异性,减少假阳性结果;实现检测自动化,减少人力投入,缩短检测时间;降低检测成本。可以预见,一旦我国开始引进该项技术用于常规血液检测,必将进一步提高我国输血安全水平。 

        4  成份输血能帮助提高输血安全性

        成份输血主要原则是只给病人输其病情需要的血液成份,即病人缺什么就补什么。成份输血可以提高输血疗效,充分利用血液资源(一血多用),减少输血不良反应以提高输血安全性。因此,大力推进成份输血重要理由之一是减少病人所冒的风险,提高输血安全性。

无偿献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采供血机构;人力资源配置;影响因素

采供血机构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益性卫生机构,从事无偿献血招募、血液采集、检测、储存、运输和血液安全研究等职责,是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患者的健康与生命,与临床医学联系密切。随着输血事业的快速发展,血液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血站质量管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其中人的因素最为重要,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但是,人力资源配置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因素

1、社会经济环境逐渐改善和优化

采供血机构是社会单位的基础组成部分,属于社会环境的基本组成部分。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相关的政治形势,都会对人力资源配置环节形成较大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的异同在影响社会心理的同时,还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变革环境所带来的经济承受能力。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不仅意味着人们是否有能力承受社会变动给自己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也意味着人们能否有更多的机会从外部对就业进行再度选择,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原组织的依赖就会明显降低,从而能够更加理性地考虑和接受所推行的各项人力资源配置方面的举措。

2、输血医学行业良好的发展前景

输血是一种较为特殊的临床治疗方法,存在历史已近百年。在近100年的发展过程中,输血已由一种特别的治疗手段逐渐演化成为医学科学中一门分支学科――输血医学。输血医学是多学科医学的推进和交集,它涉及了免疫学、遗传学、血液学、传染病学、移植生物学、病毒以及生物工程学等有关学科,它主要是研究如何获得合格的血液及血液制品,向患者输注的安全有效性,防止输血传播性疾病及输血产生相关反应。大力倡导为患者提供最好的输血服务,强调的血液安全,合理使用成分血,输血的知情同意以及输血的替代方法使得在减少输血的潜在危险及相关不良反应方面有了巨大的进步。就浙江省而言,输血医学在全国同领域具有领先水平,学科特色和优势明显,在国内已享有较高知名度,从而在吸引人才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3、采供血机构政策法规日趋规范

采供血机构人力资源配置必须遵循血液质量和血液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定性总体指标。在《血站质量管理规范》中要求,血站以满足临床用血及特殊血液成分需要为追求目标;建设与所在地区人口数量、经济发展、用血量需求相适应的、高效、合理化布局的医疗服务体系;改进和完善采供血服务能力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2)定量的人员配比。在《血站质量管理规范》中提出明确要求,确定和配备数量适宜的管理和技术人员血站配备卫生技术人员应占职工总数的75%。

(3)血站人力配置具有法定的相应资质和结构比例。总体原则应符合岗位执业资格,取得岗位培训合格证书后方可上岗;接受过良好专业培训,具有较为完备的知识,采供血工作人员经验及具备一定的能力;工作人员均应具有相关专业初级以上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血站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业务主管、质量主管、安全卫生负责人、实验室负责人等关键岗位人员须具备法定的任职资质。

4、职业生涯规划提升职业竞争力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高新技术向输血领域不断渗透,使现代输血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因而对提高输血医学队伍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事输血医学的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应当具有指导临床合理用血的能力。对血液的需求和输血安全的不断追求,还需要更多的医生、技术专家和其他方面的专家继续从事这项事业,以发展的眼光和竞争的理念,让公众更好的接受和理解这一崇高的职业,因此,我们能预见输血医学行业将出现新的令人振奋的前景。

二、消极影响因素

1、我国社会传统观念对行业存有偏见

中国普通老百姓的传统观念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一滴血,三碗饭”“献血大伤元气”等思想根深蒂固,血站的工作人员,尤其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常常背负“吸血鬼”的骂名。公众对当前医疗环境以及公益事业的整体不信任心态和误解,也涉及到输血医学领域。如公众献血这一环节是无偿的,但需要输血的病人在医院用血则要付出较高的费用,虽然医疗部门都会向病人和家属说明,他们所付出的钱是血液采集、储存、检验等附加的费用,但上述成本到底是多少,并未有相关数据的切实公布。在各种传言的作用之下,人们不免生疑:血液中心、医院究竟有没有拿着人们献的血去救人?是不是拿无偿的血液在赚钱?再者,某些地方曾经发生过献血者因献血感染上传染病的事例,给社会公众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据公开调查报告显示,高达75%的人认为献血制度不透明,担心无偿捐献的血液成为医疗机构牟利的工具是造成大众不愿意献血的主要原因。而20%以上的人则害怕因为献血而染上疾病,约5%的人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了解认为献血对身体会造成伤害。因此,受传统观念和社会舆论的影响,在卫生行业人力资源配置过程中,与传统医务人员相比,采供血机构在整个医疗卫生行业中明显处于劣势地位,不利吸引人才,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2、事业经费保障及机构管理存在差异

根据《献血法》第八条规定:血站是采集、提供临床用血的机构,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性组织。设立血站向公民采集血液,必须经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血站应当为献血者提供各种安全、卫生、便利的条件。这个条款对血站的性质、具体的设置条件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血站管理办法》也规定:血站的建设和发展应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这就表明:各级政府对血站的事业经费和人员经费要纳入政府的财政预算统筹安排,保证血站的正常、健康运转。每个地区都应按照法律规定的“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性组织”的要求开办血站。

当前,浙江省现有血站资金来源除血液业务收入外,一部分血站事业和人员经费由地方财政全额拨款;一部分血站事业和人员经费是由地方财政差额补助,即地方财政只担负血站部分人员的基本工资,而奖金发放、相关设备的购置、事业发展还需依托血液业务收入自行解决;另一部分则将血站血液业务收入纳入地方财政收支两条线管理,实行核拨返还,即地方财政不划拨资金,事业编制和人员费用、血液偿还资金等全靠血液业务收入自行解决。后两种模式的事业和人员经费等来源状况难以保障血站业务发展需要,人员经费的保障程度较低,人力资源的储备、引进更难以实现。

3、医疗卫生水平等技术环境整体偏低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高新技术向输血领域不断渗透,使我国输血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因而对提高输血医学队伍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水平和医疗水平与用血量直接呈正相关。按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年人均血液需要量在8毫升,现中国香港人均用血量达14.8毫升,而大陆人均血液需要量在1.6毫升, 但现实情况中,即使是医疗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会城市人均用血量也仅为3.87ml/人,距发达国家水平(瑞典35.1ml/人,英国33ml/人,美国25.5ml/人)尚存在很大的差距。可见,医疗卫生水平等技术环境整体偏低 ,对于专业技术人才吸引力不大。

4、用血量需求日益增加使供血矛盾突出

无偿献血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综合性的社会系统工程,要求公众参与度很高。据卫生部相关部门的预测,近几年我国用血需求量将以每年11%至15%的速度快速增长。与高速增长的用血需求相比,目前我国人口的献血率仅为0.87%,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4.54%和中等收入国家的1.01%,也低于我国香港的2.8%和台湾的2.5%,即使相较于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1%也尚有很大的差距。血液需求大于供给的矛盾将会继续扩大,血液供应压力将长期存在,采供血机构从业人员的业务工作量,会随着经济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成倍增加,加班加点常态化,外加半游牧民式的工作模式和相对存在的职业暴露风险,人才吸引力随之削弱。

5、现有薪酬体系使激励作用逐步弱化

薪酬管理决定着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使用。一个有人才竞争力的单位,必然具备有竞争力的薪酬系统。目前,采供血机构在限定薪酬总额的管理模式中,劳动与薪酬之间的这种激励机制关联度明细不足,如等级工资制、岗位工资制等,虽然工资收入在同级不同层级,或不同级别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别也能激励劳动者在组织内部进行纵向前进,但应该说,该激励机制还是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缺点,在现实中具体表现在:该种机制只注意了物质方面的刺激,只考虑了一个组织内的薪酬差别,而忽视了精神层面上的激励作用,没有考虑外部环境变化对本组织内部薪酬多少的影响。这样的制度是在执行的若干年后,最终,工资变成了保障员工基本生活水平的工具,劳动与报酬之间的关系逐步淡化,激励机制也逐步丧失,最终演变成了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情况,长此以往人力资源优化配置难以体现。

三、采供血机构人力资源配置影响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上述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性和可变性。因此,要采取积极宣传无偿献血的科普知识提高对血液事业的认知度,找回从业人员的社会认同感;积极争取政策,使血液事业这项公益事业从管理机制和经费保障上能够得到的扶植;在采供血内部积极探索岗位绩效考核,实现有效地薪酬激励,从而吸引不同层面的专业人才,提升采供血机构的整体水平,化消极作用为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徐爽,刘青宁,安万新,梁晓华,李雅洁,王F,王黎. 采供血机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输血杂志,2011(03).

[2] 黄丽萍,史小武,武逢勇,钱佳齐.血站如何进行有效的职工培训[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