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旅游市场现状

文化旅游市场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旅游市场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化旅游市场现状

文化旅游市场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重庆市旅游市场营销策略

一、重庆旅游资源现状

重庆是中国第四个直辖市、西南最大工商业城市、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既丰富又有特色。全市共有旅游景点300余处,文物点有2000多个,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100多个。域内三面环山,两江汇流,与周围众多的山城群落交相辉映,优美如画,集山、水、林、泉、瀑、峡、洞为一体,熔巴渝文化、移民文化、三峡文化、陪都文化、都市文化于一炉。此外,巴渝古朴独特的民风民俗引人入胜,多姿多彩的地方文艺令人倾倒。重庆是川菜主要代表地域之一,重庆夜景誉满天下,吃、游相得益彰,颇具重庆人文特征。

二、重庆旅游市场现状分析

直辖以后,重庆旅游有了较大发展,旅游总收入年均递增率在20%以上,旅游业正在成为重庆市的支柱产业。按客源地粗略划分,可将重庆旅游市场细分为国际旅游市场、国内旅游市场和市内旅游市场。境外客源已经基本形成以日本、新加坡等东南亚市场为主体,北美和西欧市场为两翼的市场体系,2006年全市共接待入境旅游者60.3239万人次,与1996年相比增长了266.69%。重庆国际旅游市场具有花费较大、旅游需求档次高、青年旅游市场是主体三大特点,但来渝的国外游客很多只把重庆作为旅游的途径地和中转站。重庆旅游国内市场主要客源集中在广东、华东诸省、京津地区、港澳台地区等,这些地区开放程度高,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人文素质高,人群旅游购买力强,出游愿望强烈,重庆风土人情对其有较大吸引力。市内旅游方面,随着市民消费观念有了较大的转变,重庆市内旅游市场得到了较快发展。市内旅游市场具有散客旅行为主,旅游景点、景区众多的地区出游率高,交通便捷地区出游率高等特点。

三、重庆旅游市场营销策略

重庆旅游市场营销策略包括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四方面的内容。

1.产品策略

(1)突出特色与精品,建立核心品牌。长江三峡以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闻名于世,三峡中的两峡都在重庆境内,因此三峡可以成为重庆旅游的一块金字招牌,应该优先重点打造这一龙头产品。除了长江三峡,与敦煌齐名的大足石刻、世界自然遗产武隆喀斯特等都应该打造成为有分量的核心产品。

(2)将历史文化内涵注入旅游产品。重庆旅游在发展自然旅游资源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和深化。重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其内涵包括巫山原始文化、巴族巴国文化、三国文化、丰都鬼文化、陪都及红岩文化等十大历史文化。将其注入旅游产品,必将更有底气,更有风韵。

(3)针对不同客源梯度开发。不同的客源在经济实力、输出游客数量、与旅游地的空间距离等方面具有较大差别,因而应该针对国际旅游市场、国内旅游市场和市内旅游市场这三个不同的客源市场开发不同的旅游产品。

2.价格策略

(1)差别定价策略。旅游产品采取随行就市的定价法,针对不同的客源特点(散客和团队、游客年纪等)、时间(旺季和淡季)等因素,对同类产品分别采用地理差价、季节差价、对象差价等策略。

(2)心理定价策略。心理定价策略要求在制定价格时不应只考虑旅游者的理性分析,而且应更加重视其情绪上对价格的反应,可将同一类型的旅游产品分为几个等级,以不同的价格吸引不同的旅游者,但在旅游产品分级中,级别档次要适当,要使不同级别的产品在质量等方面有明显差别。

(3)新产品定价策略。旅游新产品定价时政策和措施少,灵活性较大,可考虑弥补旅游新产品开发成本和限制竞争等因素。对一些新颖度高、特色明显的新产品,可以实行偏高定价。这样有助于在短期内实现盈利。待竞争对手介入后,再降价,使用满意定价,保证利润。对普通观光旅游新产品,由于其替代性强,宜使用满意定价策略,积聚人气。

3.渠道策略

旅游产品的销售一直是重庆旅游市场发展的薄弱环节,直接影响到重庆旅游业的综合效益。良好的、高效的销售渠道对于旅游企业来说至关重要,由于旅游产品的多样性和旅游市场需求的复杂性,重庆必须采用多种类型的旅游销售渠道:在旅游客源产生量较小且十分分散的地方,要选择层次多、“触须”长的旅游销售渠道;在旅游客源产生量大并且相当集中的地方,要选择层次少、“触须”宽的旅游销售渠道。最终,形成一个立体完善、优势互补的旅游销售渠道网络体系。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旅游企业更可以通过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将景区的旅游资源、旅行社的主要业务功能整合到一起,更直接和快捷地建立营销渠道。

4.促销策略

(1)广告促销。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刊、标牌、印刷品、POP、户外广告等媒介对重庆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进行各种类型的广告宣传。但一定要注意硬性商业广告与软性新闻宣传的结合,并且要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务求多渠道、多层次、有针对性地宣传推介重庆旅游资源。

(2)主题活动。重庆应该坚持以举办重大专题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断推出新卖点,提高景区景点的知名度。尝试举办重庆旅游主题年活动,从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古镇旅游、温泉旅游等特色旅游借势,营造旅游氛围,开展旅游招商,打造旅游产品。

(3)销售促进。采取各种促销策略,提高商、中间商的销售积极性,同时使游客觉得获得实惠。向游客赠送旅游地纪念品,淡季进行价格优惠、使学生、老人等群体享受折扣惠;对境外组团社、市内国际旅行社、计划内出航游船实施奖励或补贴政策。

文化旅游市场现状范文第2篇

1开展淮安美食旅游的有利条件

1.1淮安境内名胜众多。淮安地处我国中部,历史悠久,是南北文化的交汇处,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山水秀丽,旅游资源丰富。拥有享誉中外的著名航道京杭大运河贯穿南北。历史上的运河两岸,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今年6月22日下午,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申报的大运河项目通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32项世界文化遗产。而淮安一直是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之一,漕运、盐运中枢。淮安名胜古迹众多。境内有韩信故里、吴承恩故居、纪念馆、故居、童年读书处等名人纪念地;还有淮上名园-清晏园和淮安府衙等著名人文景点。这些文化底蕴深厚风景名胜构成了一幅秀丽的画卷。淮安自然风光也十分秀丽,拥有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盱眙第一山国家森林公园;铁山寺森林公园。

1.2好休闲旅游发展迅猛。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旅游业高速发展,而且旅游的目的日益多样,休闲度假旅游所占比重不断提高。休闲度假旅游,旅游深度大,消费水平高,对美食往往也有特别的要求。为了满足社会对旅游业的多样化的需求,淮安结合自身特色设计开发美食旅游线路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2淮安美食旅游存在的问题

2.1对美食旅游重视不够,美食旅游产品开发不力淮扬美食是淮安的一大特色。对于这一特色,淮安旅游的相关机构及企业并没有设计出相应的美食旅游线路产品。淮安现存的旅游线路还是立足于观光。这就暴露了淮安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牌旅游景点的缺陷,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淮安旅游的发展。美食旅游线路产品的缺失,其原因是政府重视不够,企业开发不积极,致使美食旅游相关调研不足,对美食旅游市场了解不够;引进和培养旅游线路设计人才不够,对美食旅游市场把握不准。

2.2对美食功能拓展不够,美食旅游的市场潜力不能发挥。旅游活动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其中“吃”是作为必需因素而存在的。为了维持旅游者的生命,补充身体必需的营养和能量,旅游者需要“吃”。淮安的旅游美食,目前仅仅是作为旅游六大要素之一来安排,而且也缺乏系统性,远远没有发挥其作用。目前,美食这一要素的其他功能在旅游活动中没能得到拓展。

2.3对美食文化宣传不够,美食旅游市场开拓不力。另一方面,目前淮安在淮扬美食的宣传方面显然做得不够,淮安每年的淮扬菜美食文化节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各类媒体有关淮安饮食文化的专题节目还不够丰富和深入,旅游景区也没有地方菜肴,风味小吃的介绍。这不但影响到淮安美食旅游产品的开发和销售,而且影响到了淮安旅游业发展的综合经济效益。

3解决淮安美食旅游问题的措施

3.1大力开发美食旅游线路。淮扬美食是淮安的一大特色。为了发展旅游业,政府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美食旅游线路的开发,并带动相关企业的开发积极性。政府相关部门要带动相关旅游企业开展美食旅游市场调研,了解美食旅游市场需求及淮安美食旅游资源现状;引进和培养美食旅游线路设计人才,牢牢把握淮安美食旅游市场的脉搏,开发出结合淮安美食旅游资源现状的适应市场需要的美食旅游线路。

3.2不断拓展美食旅游功能。美食是富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美食是重要的购物标的物;美食是娱乐活动的重要媒介。美食旅游活动就是要把“吃”这一必需因素上升为“游”“、购”“、娱”这些因素的一部分,从而拓展美食这一要素的旅游功能。比如说:通过去盱眙游玩可以突出盱眙龙虾,先参观龙虾的养殖,可以开展龙虾的垂钓,还可以观摩十三香龙虾的制作过程,甚至可以让游客适当参与制作过程,然后再加以品尝,这就是把“游”和“吃”协调起来了。如果吃过盱眙龙虾之后,游客感觉好吃,购买龙虾带走,那就是“购”与吃的协调。如果吃龙虾和盱眙的地方文化特别是和龙虾节结合起来,那就是“娱”与“吃”的结合。

文化旅游市场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湖北省 入境旅游 开发对策

在世界旅游业和我国旅游业总体扩张的形势下,湖北省旅游业也表现出总体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年入境旅游总人次数和外汇收入基本保持上升趋势,但从每年的增长率来看,二者都表现出极大的波动性。另外,入境旅游总人次数和外汇收入在全国排名也一直在中游。

一、湖北省入境旅游市场发展现状

(一)湖北省入境旅游市场结构

我国的入境旅游市场在统计上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外国人市场,包括已加入外国国籍的中国人);另一部分是港澳同胞市场、台湾同胞市场和华侨市场。外国人市场以洲为单位划分主要包括三大洲:亚洲、美洲、欧洲。二十世纪90年代,亚洲游客在三大洲客源市场中占有绝对地位,占外国游客人数的三分之二,其他几大洲游客共占外国游客人数的三分之一。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这一结构逐渐得到优化,欧洲、美洲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尤其是欧洲市场上升较多,已经成为湖北省入境旅游市场的主力,占外国人市场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亚洲游客次之,美洲第三。港澳台地区是湖北省入境旅游的特定市场,近年来保持着恢复性增长的态势。从总量来看,除个别年份受自然灾害、金融危机和流感疫情影响,来湖北旅游的港澳台同胞人数骤然减少,经过两年的低靡状态都能恢复,并且又有新的发展。

(二)湖北省入境旅游市场特征

从性别构成上分析,湖北省入境游客中男性游客的比重高于女性,比例大约在3:1左右。但随着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女性游客所占比例呈现上升趋势。从年龄构成上分析,入境游客主要集中在25~65岁之间,这一年龄段的游客几乎占全部游客人数的80%,其中,25~45岁年龄段的游客最多,占了游客人数的一半。从旅游目的上分析,来鄂游客中从事商贸、游览观光、文化交流、探亲访友是主要客源,其中前两项占入境游客比重的90%以上。从停留时间上分析,入境游客的停留时间以1~3天居多,其次是4~7天,而停留7天以上的游客很少。从游客流向上来分析,入境游客主要集中在武汉、宜昌、恩施、十堰等几个重点旅游城市,接待入境游客人数占全省接待量的比重超过90%,而其中武汉就占接待总人数的一半。

(三)湖北省入境旅游制约因素

湖北省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但是缺乏强势品牌。虽然有长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等资源品牌,但从旅游形象、市场规模、接待条件、旅游收益等来看,还没有真正形成强势品牌,与知名强势品牌在知晓度、扩展度、效益度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我省旅游资源的密集度虽高,但独占性资源并不多,与周边省市有很大的同构性。长江三峡是与重庆市共享,大别山是与安徽、河南共有。另外,周边省市同质性的旅游产品也有很多,湖北有红安,江西有井冈山。这些同质旅游产品的大量涌现,分流了湖北旅游客源,使湖北旅游业面临新的竞争压力。在当今旅游市场激烈的竞争中,旅游营销至关重要,目前湖北省没有制定出具有影响力的长期发展的整体营销计划,营销采用的方式和手段也不多,以传统的宣传方法为主,技术水平较高的互联网使用不多。

二、湖北省入境旅游市场开发对策

(一)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参与性

从世界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来看,体验型产品、专项、个性化、选择性、多样性日益成为国际旅游的新潮。目前湖北省旅游产品开发偏重于观光层次,而非观光型产品开发不足。针对入境游客,湖北省要提高旅游产品的参与性,让游客对湖北省旅游资源的兴趣在参与性旅游活动中得到强化。例如,自然观光旅游,尤其是针对中青年游客的旅游产品,可以增加人与自然的互动项目,开发探秘乃至探险的旅游产品,针对老年游客的旅游产品,可以增加生态保健的互动项目。民俗旅游产品,如对土家文化产品的开发,可以让游客亲自穿上土家服饰,参与到土家族日常劳作中,体验土家生活。

(二)提高产品的科技、文化含量,细分市场开发适宜产品

对观光旅游产品、宗教旅游产品等进行深度再开发,提高其历史文化含量,增加旅游开发的附加值。利用高科技方法营造、再现已经消失的旅游要素,如建设楚文化博物馆、三国文化主题公园等。通过科技手法的运用,再现当年发生的历史事件、流传的典故、出现的重要人物。利用现代媒体和信息技术,让游客自己查找历史资料,查询湖北社会发展渊源,点播多媒体资料等。同时,细分市场开发适宜产品,来满足不同入境市场游客对湖北省旅游产品的不同需求。如德国游客出游的主体需求是休闲旅游,他们对参与性强、放松身心的旅游活动兴趣较大。根据这一特点,可以利用丰富的山水旅游资源,针对德国人的需求偏好,开发最适宜他们的旅游产品。

(三)增加促销渠道,实现多样性

文化旅游市场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三亚市;武术赛事旅游;市场开发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群众体育的重视,全国群众体育运动大力开展,武术运动群体也在不断壮大,全国各地的武术赛事悄然升起。全国各地举办的武术赛事越来越多,武术赛事规模有大有小,吸引众多武术爱好者来往各地进行比赛交流以及观赏。在参加武术比赛交流的同时又能在赛事举办地及附近地区多逗留几日,进行观光旅游、品尝当地特色饮食、了解本土文化等活动。因此,武术赛事旅游在国内外越来越盛行。作为国际旅游城市的三亚拥有着清新空气、蔚蓝天空、美丽沙滩等优越的自然环境,一年四季的热带海洋气候,是人们健身养生的理想地方。海滩广场、公园里,每天早晚都能看到大量的武术健身养生锻炼者,太极拳锻炼氛围甚浓,形成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三亚是国内外人们的理想旅游目的地,三亚市对武术赛事旅游市场进行开发能够对城市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1三亚市举办武术赛事的现状

早在21世纪伊始,2001年3月,三亚就举办了“寿比南山”首届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此次大规模的武术交流活动举办得很成功,吸引了海内外各界人士对三亚的关注。[1]2016年1月16日至20日,在三亚市体育中心举办了首届三亚国际武术文化节———暨三亚功夫文化节。参赛者有来自俄罗斯、加拿大、乌克兰等16个国家的团队以及国内多个省市和地区的50多支团队的600多人。[2]三亚国际武术文化节是一项大型综合性节会,主要是由武术协会联络操办,集武术、文化交流、旅游、经贸于一体。2017年12月15—20日将在三亚市体育馆举行第二届三亚国际武术文化节。2016年4月8日至12日,“三亚南山”首届世界太极文化节在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举办,主要是由三亚南山文化旅游景区和武术协会合作组织操办,来自中国、美国、意大利、德国、法国、俄罗斯等32个国家和地区的180名各流派太极名家和1800多名选手齐聚三亚。[2]2017年9月在三亚南山旅游景区将举办第二届世界太极拳文化节。南山旅游景区将逐渐引入太极文化旅游产品。三亚市的国际武术文化节和三亚南山世界太极文化节正在逐渐向着惯例发展,形成品牌每年一届延续下去。参加赛事的不仅有武术协会操办,还有旅游单位与武术协会合作组织操办,然后目前三亚市武术赛事旅游尚处于初期阶段,注意力集中于武术赛事的顺利举办,对于相应的旅游市场尚未进行足够的重视,三亚市的武术赛事旅游市场有待进行开发利用。

2三亚市开发武术赛事旅游市场的重要意义

2.1武术赛事旅游促进三亚市经济发展

三亚市开拓武术赛事旅游市场有利于促进三亚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三亚交通的发展建设,武术比赛的参与者与观赏者,带动餐饮宾馆酒店零售业的发展,从而增加三亚市经济收入。有利于促进三亚市的良好国际旅游城市形象,提高三亚市整体影响力和竞争力。武术赛事与三亚的旅游业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相得益彰。

2.2武术赛事旅游促进三亚市文化建设,提高市民的凝聚力

武术,是中华民族在日常生活中结合社会哲学、中医学、伦理学、兵学、美学、气功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注重内外兼修,诸如整体观、阴阳变化观、形神论、气论、动静说、刚柔说等,逐步形成了独具民族风貌的武术文化体系。[3]通过开展武术赛事能够促进三亚市的武术氛围,提升三亚市的文化底蕴。并且通过对武术赛事旅游市场的开发,能够提高三亚市民的凝聚力。

2.3武术赛事旅游促进三亚市国际旅游城市发展

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要积极发展体育健身业,举办有海南特色的体育赛事,培育体育健身市场……”[4]三亚作为国际旅游城市,其健康发展离不开群众的体育健身事业,具有典型民族文化特色的武术运动深受大众的喜爱,三亚市已形成浓厚的武术健身气候,在蓝天白云下,海边沙滩旁,一批批太极拳晨练者成为三亚市亮丽的人文风景。三亚市的武术赛事吸引着国内外众多武术爱好者来此进行切磋与交流,从而促进三亚市国际旅游城市发展。

3三亚市武术赛事旅游市场开发存在的问题

3.1缺乏武术赛事旅游的专业人才,缺乏办大赛的经验

三亚市武术赛事方面的专业人士不多,缺乏具有丰富经验的武术赛事的专业组织管理者进行统筹安排。武术赛事许多工作都达不到相应的要求,赛事举办考虑不够周全,组织接待的配套体系较差,一定程度地挫伤了参赛者的热情。三亚市武术协会拥有一股热情和干劲,然而缺乏丰富的专业经验,而组织、服务等软件方面的东西,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另外,虽然三亚市旅游业发展比较好,然而旅游专业人士对武术赛事感到陌生,武术赛事和旅游业的混合型专业人才严重不足。

3.2武术赛事与旅游产业没能形成良好格局,造成资源浪费

各级政府、领导和组织者还没能从思想上达成共识,从而在运作中,旅游效益一直被忽略,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三亚市武术赛事的举办,对三亚市组织者来说是一个挑战,主要精力往往集中在保证赛事的正常进行的基础上,以及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或者意外风险方面,无暇顾及旅游效益情况。[5]武术赛事的旅游效益常常是顺其自然的状态。武术赛事与本地文化交流、商务活动等没有得到充分研究开发,武术赛事的赛前、赛中和赛后蕴藏的旅游经济效益有待深入挖掘。[4]武术赛事旅游的经济增长,需要提高武术赛事承办能力和开拓旅游市场方面的竞争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

4结论

三亚市的武术赛事旅游初见端倪,作为国际旅游城市的三亚市,开发武术赛事旅游市场对本地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整体提升三亚市的文化底蕴、影响力和竞争力。然而,目前三亚市的实际情况,其开发武术赛事旅游市场存在着一定问题:首先,是缺乏武术赛事旅游的混合型专业人才。武术赛事的专业人士,不懂旅游市场开发,旅游市场开发的专业人士,不了解武术赛事。其次,武术赛事与旅游产业没能形成良好格局,资源优势没能得到最大开发利用。建议(1)高度重视武术赛事旅游市场的开发。结合三亚市自身优势,尊重武术赛事旅游市场规律,提高对武术赛事旅游市场开发重要性的认识,处理好市场运作与政府推动的关系。(2)建立武术赛事旅游市场开发的专门机构,组建专业化人才队伍,加强武术赛事旅游市场的统一性和延续性,调查研究武术赛事旅游者的广大需求,提高武术赛事旅游的服务质量。加强武术赛事举办与旅游部门及旅行社合作,进行产品组合,扩大影响力。(3)重视品牌效应,建立三亚市武术赛事旅游品牌,让三亚市武术赛事旅游品牌深入人心,并且丰富武术赛事旅游的相关活动,强化武术赛事的娱乐性、参与性,从而吸引更多参与者与观众。(4)加强武术赛事旅游的专业人才培养与引进。鼓励三亚市的武术和旅游专业人才参与全国的武术赛事旅游培训与交流,设置奖励机制;引入富有经验的武术赛事与旅游市场推广的带头人士,从而为适应三亚市武术赛事旅游的不断发展培养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伟.海南省体育赛事旅游市场开发策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2(19).

文化旅游市场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体育旅游 市场 现状 对策 秦皇岛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余暇时间不断增加,旅游逐渐成为人们休闲生活的手段之一。体育旅游是现代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2000年全球入境人数7亿多人次,国际旅游收入6000亿美元,其中以消遣娱乐、健身康复为主要目的的比例最大。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游客35万人,旅游收入35亿美元。体育旅游正在成为旅游热点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体育旅游能够增加外汇收入,平衡供需矛盾,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同时有助于增进国民的身心健康,改善生活质量,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秦皇岛作为著名的旅游胜地,拥有得天独厚的阳光、沙滩等体育旅游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为发展体育旅游市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外部环境。本文通过对秦皇岛体育旅游市场现状和影响因素的调研分析,提出促进秦皇岛体育旅游发展的对策,有利于政府职能部门制定发展规划,促进秦皇岛经济在“十一五”期间的腾飞有现实作用。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选取北戴河海滨、山海关、乐岛、昌黎黄金海岸、抚宁南戴河国际娱乐中心、秦皇岛奥体中心和国家体育训练基地6个景区,对游客随机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88份,回收率97.6%。其中男性364人,女性224人。“秦皇岛体育旅游游客调查问卷”共涉及:游客基本情况、参加体育旅游的目的、参加体育旅游情况。

2.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考察、数理统计的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1.秦皇岛体育旅游现状

(1)体育旅游人群特征。调查显示来秦皇岛的游客中河北占26.44%,京津占22.54%,黑龙江辽宁占15.16%,其他35.86%;每年外出旅游3次的占43.46%,2次的占45.31%,1次的占11.23%;旅游时间主要集中在5月~8月,停留时间2天居多。说明秦皇岛体育旅游以河北、京津为主要客源地,有明显的季节和时间差异。年龄结构:19岁~30岁占32.18%,31岁~45岁占39.24%,45岁~60岁占21.32%,60岁以上占7.26%;文化程度大专以上占58.79%,高中35.21%。其中文化程度越高,出游次数越多。中学生、工薪阶层占86.72%。月薪收入500元~1000元3.65%,1000元~2000元48.17%,2000元~3000元占37.29%,3000元以上10.89%。说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娱乐、运动休闲、体育旅游逐渐成为人们的重要需求。

(2)体育旅游目的和方式特征。体育旅游目的分析,观光游览占47.38%,休闲度假占29.17%,探亲访友占9.61%,会议占5.54%,商务占4.56%。说明观光游览和休闲度假是游客来秦皇岛的主要目的,是主要体育旅游产品。提高体育旅游产品设计,开发体育旅游文化的科技含量,缩短淡旺供需矛盾是秦皇岛体育旅游市场长期的任务。出游方式以家庭亲友结伴和个人旅游为主的游客分别占48.83%和24.76%,单位组织占12.92%,旅行社占7.87%,其他占6.21%。说明秦皇岛体育旅游主要以自助游和小群体组合的形式为主,有组织的团体体育旅游比重较少,体育旅游由公费、团体旅游向自费、自助旅游,大众化、个性化旅游发展。

(3)体育旅游项目的选择。游客喜爱体育旅游项目类型调查中,排在前5位的是休闲、健身、参与、探险、欣赏。最喜欢的活动主要集中在游泳、登山、潜水。冬季体育旅游活动参加率较低。体育旅游项目的选择与年龄、性别、职业、爱好等因素有关,19岁~30岁多选择竞技性、刺激性强的项目,30岁~45岁多选择竞技性、参与性项目,45岁~60岁健身性、休闲性为主。女性多选择观赏性、娱乐性、健身性的活动内容。说明秦皇岛体育旅游特点以大海、高山自然资源为主,大众参与消费为主,体育旅游市场处在一个初级发展阶段。加强旅游群体的研究,推出满足不同类型游客、不同层次需求的个性化产品,是秦皇岛体育旅游市场有待解决的问题。

(4)体育旅游消费特征。调查统计显示,消费总体构成中住宿占20.67%,交通占18.11%,游览占21.01%,饮食占20.8%,购物占11.79%,体育旅游活动的消费100―200元的占18.76%,200―300元的占52.38%,300―500元的占19.96%,500元以上的占8.9%,其中景区的门票占较大比重,体育消费在总体消费的比重偏低。近几年,随着高速公路的便捷,自驾车游客增多,停留天数相对缩短,旅游旺季明显集中在周末和节假日;体育旅游纪念品缺少地方特色,购买欲望不显著。反映出体育旅游、经济收入、文化水平有密切关系。

2.影响秦皇岛体育旅游的因素

(1)体育旅游的目的和产品体系有待提高。体育旅游产品的竞争主要是体育旅游目的地的竞争,秦皇岛目前市场整体发展速度、发达程度偏低,旅游景区的开发多限于观光游览,文化产品深层开发不足,产品链没有深度梯次,致使一些老景点、老品牌的市场价值和吸引力逐渐衰退。应与体育名城,活力港城相适应,大力打造体育旅游精品,突出奥运战略,发展与奥运旅游的整体形象相配套体育旅游文化产品,推进休闲度假、分时度假、自驾车俱乐部、航海俱乐部等项目建设,形成多样化、复合性的产品系列,逐步成为国际化、个性化的特色旅游胜地。

(2)体育旅游营销宣传推广体系相对薄弱。秦皇岛体育旅游认识程度的调查显示,到秦皇岛旅游的外部因素中,受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的宣传影响的占38.69%,爱好兴趣占39.42%,其他21.89%。内部因素中,“增进健康”占第一位,“运动消遣”占第二位,说明体育旅游已逐渐成为满足人们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但由于管理体制单一,融资途径受限,2004年秦皇岛GDP收入453.44亿元,宣传投入150万元,2005年GDP收入501亿元,宣传投入200万元,体育旅游管理、开发和营销的专项资金投入更少,尤其针对京津冀体育旅游产品开发宣传仅在媒体的广告,整体文化宣传力度不够,体育旅游的内在因素后劲有待提高。

(3)体育旅游服务体系标准建设。秦皇岛体育旅游服务体系中从业人员流动性大,优秀人才难以聚集,专业管理人才短缺,服务质量很难保持稳定;对网络虽有一定认识,但信息更新不及时。要按照国家、行业的有关法规政策,制定涉及娱乐、休闲、交通、餐饮、景区等各项法规标准,通过规范实施,提高体育旅游产业素质和服务水平。

三、结论与对策

1.结论

(1)秦皇岛体育旅游市场以初具规模,大众体育旅游消费占主导位置。

(2)秦皇岛体育旅游市场人群构成特征与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经济收入有关。青少年是秦皇岛体育旅游市场的主体。

(3)秦皇岛应以2008年奥运会分赛区为的契机,树立品牌意识,走集团化经营的道路,突出体育旅游产品特色,打造体育名城。

2.对策

(1)制定体育旅游持续发展的远景科学规划。体育旅游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提高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理解。根据体育旅游市场的科学性和文化的内涵,以“长城、大海、奥运”的理念,将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生态环境有机结合,形成和谐统一的良性循环。准确开发项目的功能、层次,建设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中国足球学校、国家体委训练基地、河北游泳跳水中心,大力推广海滨旅游、海洋旅游、沙漠旅游、登山旅游、探险旅游等体育旅游产品,满足人们多元化、差异化的消费需求,

(2)突出奥运品牌,发挥资源综合优势。体育旅游资源是自然和人文特征相统一的表现,发挥资源的综合优势,突出地区特色,打造奥运品牌,才具有市场竞争力。将秦皇岛的自然、人文、舒适、刺激等旅游体验进行组合,依靠京津冀都市圈和环渤海经济圈崛起的有利时机,建立“京承秦”和环渤海体育旅游合作金三角,与北京、天津、青岛等比邻奥运城市联手, 优化区域、交通和服务功能,提升产品档次, 注重开发大众健身旅游、疗养为主的线路,实现与京津冀的旅游区域相连的旅游大市场。

(3)设计产品形象,加强宣传促销。体育旅游产品形象设计是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环节。通过设计体育旅游产品形象,加强宣传和促销,使富有创意的新产品得以生存和发展。借助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秦皇岛体育资源特色,推出体育健身游,开展徒步游、自行车游、驾车游、探险游等形式多样的体育专项旅游活动,承接高水平的体育赛事,引进国内顶级队落户秦皇岛,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4)加强体育旅游人才培养,建设体育旅游网站。体育旅游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竞争。培养高素质的体育旅游人才是建设国际一流体育旅游服务,促进体育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有条件的燕山大学、中国环境管理学院、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等高校开设体育旅游专业,培养高水平的体育旅游管理人才。积极建设体育旅游网站,成为游客了解秦皇岛体育旅游的窗口。

参考文献:

[1]陶汉平:旅游经济学[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李香华:论体育旅游的经济功效[J].云梦学刊 2003,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