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校本课程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文化生活》;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 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2
一、前言
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文化生活》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可以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提供有力的支持。基于对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了解,以及《文化生活》的自身特点,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应注重情境环境的构建,并做好活动过程的课程资源开发,同时,还要将有效的学习方式作为课程资源开发重点,保证校本资源课程开发取得积极效果。因此,加强对《文化生活》的了解,并做好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对课堂教学的开展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此,我们应有正确认识。
二、在《文化生活》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应注重情境环境的构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情境的设计,要重视对学生思维的启发,不要一味地让学生去掌握知识点,而忽略了对学生情感的引导。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不仅要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要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既要使学生能驾驭这些问题,同时也要富有一定的挑战性。结合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实际,情境环境的构建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对《文化生活》课程资源的了解
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文化生活》作为重要的校本课程资源,对校本课程开发有着重要意义,加强对《文化生活》课程资源的了解,不但可以提高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质量,同时也可以满足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实际,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提供有力支持。
2、根据课堂教学实际做好情境环境构建
根据校本课程资源构建的实际需要,以及《文化生活》课程资源内容的重要性,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应根据课堂教学实际做好情境环境构建,应重点突出情境环境的重要性,使课堂教学与情境环境构建能够取得积极效果,提高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实效。
3、将《文化生活》与情境环境相结合
《文化生活》作为一种重要的校本课程资源,只有与情境环境相结合,并提高情境环境构建质量,才能提高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效果,更好的为课堂教学服务。因此,应将《文化生活》与情境环境相结合,提高《文化生活》与情境环境的结合质量,满足课堂教学需要。
三、在《文化生活》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应做好活动过程的课程资源开发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一定要拘泥于一种教学模式,可以采用多种教学的方式,力求让学生能够学习到知识,营造出热烈的氛围。如教师可以采用辩论、小品、表演、参观、模拟等方法,让学生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一员。结合《文化生活》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实际,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重视活动过程课程资源的开发
基于对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实际,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根据《文化生活》课程资源的自身特点,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重视活动过程的课程资源开发,使课程资源开发能够重视活动过程的开发,提高课程资源开发的整体效果,突出对活动过程的关注,提高课程资源开发效果。
2、提高课程资源开发的针对性
根据《文化生活》的内容实际,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只有加强对活动过程的了解,并提高课程资源开发的针对性,才能提高课程资源开发的整体效果,更好的满足课程资源开l需要。为此,应根据课程资源开发的实际需要,做好课程资源开发,更好的为课程资源开发服务。
3、做好活动过程的课程资源开发
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活动过程的课程资源开发应成为重要内容。基于对课程资源开发的了解,以及《文化生活》课程资源的实际,做好活动过程的课程资源开发,是提高课程资源开发的关键,对课程资源开发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应分析课程资源开发的特点,做好活动过程的课程资源开发。
四、在《文化生活》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应将有效的学习方式作为课程资源开发重点
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文化生活》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对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有着重要影响。按照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实际需要,在具体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应重视学习方式的了解,将有效的学习方式作为课程资源开发重点,具体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重视学习方式的选择
基于对课程资源开发的了解,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除了要正确分析《文化生活》的特点,还要选择有效的学习方式,将学习方式作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着力点。
2、将学习方式选择与课程资源开发结合在一起
通过对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工作的了解,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只有重视学习方式的选择,并将学习方式选择与课程资源开发结合在一起,提高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效性。
3、提高学习方式的针对性和方向性
为了更好的满足校本课程资源开发需要,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应对学习方式的选择引起足够的重视,并提高学习方式的针对性和方向性,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工作服务,市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能够具有良好的方向性和目的性。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文化生活》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可以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提供有力的支持。基于对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了解,以及《文化生活》的自身特点,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应注重情境环境的构建,并做好活动过程的课程资源开发,同时,还要将有效的学习方式作为课程资源开发重点,保证校本资源课程开发取得积极效果。因此,加强对《文化生活》的了解,并做好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对课堂教学的开展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廖哲勋;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5年08期
[2] 张晓华;;西部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误区即思考[J];才智;2015年31期
[3] 丁增光;秦俊;;我国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文献综述[J];成功(教育);2014年02期
[4] 张岩;;运用现代技术促进校本课程优化[J];硅谷;2015年22期
[关键词]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县域高中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和社区资源为基础,在尊重学生发展需求的前提下,由教师自主研发与实施的课程。它是学校落实课程赋权的一种行为,是体现学校办学目标、表达学校教育价值追求、提升学校文化的一种有效方式。县域高中是课程改革的主体力量。探索县域高中校本课程研发、管理和评价方式,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规范办学行为的重要切入点。如何研发高中学段的校本课程?如何加强过程性管理?备课组和年级分权下各自承担什么职责?只有明晰课程管理的这一主线,才能使校本课程管理成为真实的校本行为,从而有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
一、校本课程研发
在分析学校发展情况、调研课程需求的基础上,学校针对教师课程能力制订有效的《学校校本课程方案》是研发校本课程的前提。校本课程形成过程是:依据学校的校本课程目标制订各领域的课程规划;各学科从教学实际来定位科目框架下的校本课程目标,从而选择有效的校本课程内容;通过校本课程教案的编写来保证校本课程规范执行,从而形成不同科目下的校本课程教学模块。
(一)校本课程研发方式
目前校本课程研发方式主要有课程选用、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和课程新编等类型。选用和改编是校本课程研发的最低层次,改编、整合和补充是依据学校需求选择性使用已有校本课程的过程。
有效拓展国家课程是县域高中校本课程研发的主要形式,它是在学科框架下对基础型课程的有效拓展。研发校本课程必须基于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通过拓宽课程范围为学生提供较多信息,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开发校本课程还必须基于教师能力制订可行的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否则,不顾教师专业能力盲目开设课程,由此带来的过重教学负担会引发教师抵触心理,这将打乱日常教学秩序和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它会将校本课程实施引向误区。
校本课程研发方式可分为以下两类。
1.国家课程的延伸
国家课程的延伸是指在全面领会国家课程纲要、课程目标和教材要求基础上,改编、新编和拓编国家规定课程,挖掘课程的文化内涵,以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激发学习兴趣为目的拓展学科。它的特点是采取学科分层教学,实施学科联动,统整学习内容,革新并优化课程结构,增加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增加选择性空间。这类课程是基于时代性、发展性和生活性的特点,选择最新的事件或政治、经济、科学和技术发展成就作为校本课程的主体内容。它解决了学科内容单一的问题,使课程走近学生生活。
2.个别化拓宽
为体现学校文化,发挥不同学科的特点,在不耗费教师过多时间也不影响学生常规学习的前提下,为少数学有特长的学生开设超越《课程标准》要求的课程,如奥数、竞赛辅导活动和各种创新设计等。这类课程是校本课程目标之外的课程,如果随意增加这类课程的课时数量,将会把学校教育引向误区。
校本课程的主要形式是基于国家课程的有效拓展和创生性整合,校本课程的实施就必须依据国家课程的质量要求,并沿国家课程呈现的顺序来开发。因此,开发校本课程必须顾及学生的认知、技能与情感的发展水平,尊重学生发展兴趣和需求,从而使校本课程从研发到实施都能遵循国家课程的规范运作和质量要求。这应是目前县域高中校本课程研发的主线。通过这种方式,能有效推动教师将经验性知识自觉上升到课程意识,县域高中从而推动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
(二)校本课程研发模式
开发校本课程的思路是“自上而下”的演绎模式,其基本过程为:确立学校教育哲学(办学理念和核心价值)一进行学校课程整体规划一领导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
形成校本课程的思路是“自下而上”的归纳模式,其基本过程为:围绕本学科《课程标准》,教研组研制校本课程科目规划备课组基于科目规划研发《学科校本课程纲要》年级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评议形成年级校本课程内容和规划课表备课组进行校本课程实施年级进行过程性管理并组织学业评价。
校本课程研发管理的思路是:校内外专业力量学校课程委员会《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具体来讲:学校课程委员会审议学科框架下的校本课程规划年级以领域和学科管理审议《学科校本课程纲要》备课组制定《校本课程纲要》并撰写校本课程教案。
年级负责校本课程的研发、实施和评价工作,即:年级备课组教师个体或团队《校本课程纲要》和教案。
校本课程开发主体可分为三类:教师个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教师与校外机构合作。现阶段主要倡导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教师与校外专家联合开发这两种主体类型。基于上述管理框架,教师依据自身专业特长和发展兴趣,组建校本课程研发和实践联合体,承担备课组的校本课程任务,研读校本课程学科目标,撰写《校本课程纲要》,提交备课组进行合作性研究。形成一致认识后,备课组将《校本课程纲要》提交年级进行审批。年级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审定并给出指导意见,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向学校课程委员会提交校本课程纲要和校本课程教案,待审议批复后编入《校本课程选修》中。校本课程选修介绍包括该模块开设的课时量、内容、评价方式、执教教师、上课地点和课程形式,这是保障校本课程实现选课走班的前提。
二、校本课程管理
为保障校本课程有效研发和规范运作,学校必须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来保障其顺利运行。相关的管理制度有:校本课程审议制度、校本课程教学管理条例、校本课程评价制度、校本课程培训制度、校本课程管理岗位职责和评价方案等。承担不同管理职能的处室和年级只有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定期检查制度落实情况,才能使校本课程管理成为教学常规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实践校本课程目标。
教务处是校本课程管理的行政机构,对“学校校本课程专业委员会”负责。教务处主要职责是严格执行《学校校本课程方案》,检查年级实施情况,协同年级对课程、教师和教学成效进行评价。组织协调各教研组与年级组之间的关系,从而落实课程管理的各项要求。年级、备课组、教师合作研究共同体与学生的职责如下。
(一)年级的职责
年级根据学校的整体安排,制订学年及学期校本课程教学进度计划、校本课程教学研究活动计划和学生的校本课程选修管理等各项工作。具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指导备课组以国家课程计划为校本课程研发主线,形成学期或学年的校本课程表。
第二,指导备课组形成《校本课程选修介绍》。在开学第一周发给学生,便于做好选课登记。
第三,年级对各学科预定开设的校本课程进行统排,依据各学科的资源状况、任课教师情况、学生选修的数量,对不同校本课程模块教学的实施,选择不同数额的班级作为选课走班的管理单元。同一年级某一学科校本课程时间安排必须相对集中,具体时间由各年级自行安排。
第四,年级对教师开展的校本课程教学活动给予指导,联系各学科之间的合作,保证课程合力的有效形成。一门规范的校本课程必须包括校本课程开发申请表、校本课程纲要、校本课程实施教案、校本课程选修登记表、校本课程阶段性教学评价表、校本课程学分评价表和校本课程绩效评定等七种管理材料。
第五,调研学生选修校本课程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校本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以便教师不断调整教学需求,同时为学校课程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二)备课组的职责
备课组是组织教师开发和申报校本课程的管理组织,是落实《学科校本课程规划》的具体单位。它的职责包括:制订校本课程目标,选编校本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时数等。它的职责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每学期开始,组织教师学习《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研究《学科课程标准》,依据国家课程的教学进度、结合学生发展基础制订学科校本课程开发计划。
第二,邀请学科教研组和资深教师审议校本课程规划,分析讨论,确立校本课程主题单元。
第三,依据校本课程主题单元的要求,尊重备课组内不同教师的专业特长,对任务进行分解,确立校本课程教学单元的主备和从备教师,并组织教师向年级申报校本课程。
第四,备课组形成《校本课程介绍》,进行选课指导后形成《学科校本课程选修登记表》。
第五,备课组依据年级校本课程课表,组织学科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实施,包括选修管理、学习量统计和学分认定。
第六,组织教师反思性研究本学期校本课程研发和实施的成效,向学校提交研究报告。组织教师参加阶段性的校本课程成果评比。
第七,每学月组织教师核对并填写《校本课程评价量规表》,统计校本课程研发工作量和实施工作量,并对校本课程实施绩效进行评定。
(三)教师合作研究共同体的职责
教师与具有相同发展意愿的同伴组成教师合作研究共同体是教师互助型组织的有效方式。他们是研发并执行校本课程的承担者,主要担负以下任务。
第一,依据《学校校本课程方案》和备课组内校本课程主题单元计划,承担校本课程不同模块的研发和教学实施任务。
第二,完成《校本课程开发申请表》和相关教案的编写工作。
第三,待年级审批通过后,进一步丰富并规范研制《校本课程单元教学实施纲要》,撰写校本课程教案,编印校本课程教学计划,组织学生选课走班,通过实施《校本课程选修登记》,对选修学习过程进行规范记录。
第四,指导任教班级的学生对本学科拓展性的校本课程进行选择,对任教班级学生选课情况进行统计,并以班级为单位,组建选课后的学习管理小组。为加强学生对选修学习过程的自主管理,教师要制作选课花名册,汇总后报年级组,形成年级总的校本课程选修登记表,以便于选修管理。
第五,加强对校本课程选修过程的管理,包括记录学习量、评价学习态度和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定。它主要有书面和实践活动等形式。
第六,参与年级校本课程阶段性的教学评价,完成校本课程学业评价。
(四)学生的职责
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填写选课志愿,确定学年或者学期内校本课程的选修表。校本课程每一选修模块结束后该教学班解体,学生自动进入下一模块选修的管理过程。
【关键词】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 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1-0069-02
2001年6月28日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开发已成为一个热点出现在各个学校中。近年来,一些大中城市有条件的学校,特别是一些重点学校,在不同程度地实施着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由于过去几十年,我国基础教育一直沿用国家统一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材计划和课程模式等,因此此次课程改革提出的课程权力下放,无论是在主观接受还是客观条件上都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
一、我国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对校本课程认识的偏差
(1)校本课程和国家课程的关系定位不明确。意识指导实践,对校本课程内涵认识的偏差,会造成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的方向性错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的校本课程占总课程比例的15%,实际上是每周4节课的时间自由支配。也就是说,国家课程所占的比例远远大于校本课程,换言之,学校课程主要还是国家规定的课程,校本课程在其中是以国家课程的辅助角色存在,但是学校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却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
由于过去我国一直在实行全国统一的课程,因此一些上级行政部门或学校对于这种课程结构的习惯性,再加上现行的学生评价还未能跳出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导致了学校对于校本课程持消极态度,这就使校本课程并不能真正的走向学生的实际课堂。另一个极端是,一些上级部门或学校把校本课程看作是课程权力的完全下放,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开发校本课程,把握不了一定的度,造成一些常规课程无法正常开展,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得不到保障。
(2)课程的中心偏离学生主体。从校本课程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学者都偏重于强调教师的主体性,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学生的参与性。如王斌华先生认为,校本课程就是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部教师,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内部环境和本校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注1]“教师即研究者”的口号被很多人传诵,教师被予以众多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权力。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也并没有真正考虑学生需要的是什么,而是考虑教师的特长是什么、愿意开什么课等等。教师和学生同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直接受益者,学生应该与教师一样对校本课程拥有足够的选择权利和选择空间。此外,学生对校本课程开发产品的取舍,意味着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与否。因此更不应忽视了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体地位。
2.过分注重课程的物质形态
吸收教师编写教材,这无疑是我国课程改革的一大进步。但是,一些学校把编写校本教材当作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全部。有学者表示,校本课程开发的形式有:设计课程方案或活动方案、编写校本教材等,校本编写在目前较为普遍。[注2]把过多的精力集中在如校本教材一类物质形态上,不关注课程的实施和反馈,无益于校本课程的长期发展,更不用说教师和学生的成长了。
3.课程缺乏地方特色
目前,我国各个学校所开发出的校本课程基本是随时代变迁或国家政策出现的新专题而编写的,如环境保护教育、信息科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国学等,这样盲目跟风的课程选择有悖于国家提出和开展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的初衷,忽视地方特性和个性。
另外,很多学校没有从学校的特点、所在地区的特点和自身条件出发,开设校本课程。如一些乡村学校在经济条件、师资水平无法承担的情况下,为了显示特殊试图开展钢琴课程。对于这种条件不成熟、在未发掘出自身特长的校本课程之前,应该先落实国家课程,然后再考虑开展自己特色的校本课程,不可盲目地追求灵活多样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因为这样并不利于学校和学生的发展。
4.学校师资无法满足开发需要
(1)教师缺乏课程管理和开发的意识。学校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阵地,教师自然地成为开发的主力。课程的深入、持续发展需要教师和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共同参与课程建设,积极开发、整合、利用、完善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然而,教师长期处在课程开发的下方,此前从没有享受过开发课程的权力,长期处于被领导的状态,对课程缺乏敏锐性,缺乏自我挑战的动机和意识。
(2)教师普遍缺乏课程开发技能。据专家调查,近50%的中小学教师不能胜任课程开发的重任。[注3]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应该是课程的理解者和开发者。课程开发包含设计、编制、实施与评价等方面,教师仅仅具备学科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要能够明确学校的发展方向、教育资源和学生的个性特点,懂得课程设计的原理、设计程序等知识,才能设计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而实际上地方学校的教师并没有完备的技能,影响着校本课程的顺利开发。
(3)教师的工作负担重,无法承担校本课程开发的重担。有的学校硬性强派给教师开发的任务,使得教师不能清晰自己的教学任务,并无法认清自己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定位,不仅对校本课程开发无益,也影响了教师的常规教学。
5.课程开发的资金投入不足、课程开发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经费有限,而仅靠行政命令要求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没有物质的支持,校本课程开发是不可能实现的。校本课程开发无论是对教育行政部门还是对学校都是一个新的事物,短时间之内还无法提供一个非常完善的开发制度。为促进校本课程开发的发展,完善的制度是不可或缺的。形成规范、完整、清晰的政策、制度系统,是增强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人员对校本课程开发的信心的重要举措。
二、问题解决策略
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有着重要的作用。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助于充分发挥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发展学校特色、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发展学生各方面能力。为更好地发挥校本课程的作用,针对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策略。
1.树立正确的校本课程开发观念
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领导应充分理解校本课程的定位,同时要让学生、教师明确校本课程的定位。使校本课程开发的所有参与者都能树立崭新的校本课程开发观,形成校本课程开发的强大动力,保证校本课程开发朝着正确的方向顺利地持续发展。使校本课程在课程结构上能够真正地发挥弥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校本课程开发观念,有助于使各开发参与者明确校本课程的目的,不单单把课程开发的重点放在教材的编写上。
2.充分发挥各校本课程开发主体的作用
按照徐玉珍教授的观点,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包括学校成员、校外团体、个人。因此,开展校本课程既要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应该向学生家长及社区周围人群进行宣传,群策群力,充分发挥学校周围资源。此外,学校可以通过与大学或研究机构联合开发,以科研带开发,以开发促科研,这在另一方面也能帮助教师进行校本研究知识和技能学习,同时减轻学校的开发压力。
3.发掘学校特色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这些特色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渐积累形成的,并且这些特色在学校中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着。有的是以学校的教学形式存在,有的是以学校课外活动的形式存在。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直接服务于实践、改进实践,特点在于应用性和实践性。这一特点要求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立足于学生发展的需要,并充分考虑学校的特色、结合学校及社区的独有资源进行。
4.加强师资培训
澳大利亚的校本课程开发在20世纪70、80年代受到教育系统高层广泛的推动,但却对校长和教师缺乏专门的培训,导致校本课程难以持续。直到90年代以后,澳大利亚许多省的教育系统采取举措加强教师培训,才逐渐提高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水平。这就说明教师正确的课程价值观、与新课程的理念相适合的角色观、钻研精神以及校本研究的自觉性和能力都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必备的质素。然而,目前教师的素质还无法达到这样的水平,因此加强师资培训势在必行。结合我国的实际,校本培训的内容应包括课程理论的培训、教师专业知识培训等,这些培训可以通过一些相关讲座、与其他学校进行交流等途径来进行。
5.加大校本课程开发资金投入及完善课程开发制度
资金投入是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物质支持,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对校本课程开发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教育部门应在年度预算中适当增加校本课程开发专项资金并制定相关的资金管理条例,鼓励并保证校本课程的顺利开发。
课程开发制度的完善即将校本课程开发与常规的学校制度结合起来,建立如奖惩制度、听课评课制度等,不但保障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还有利于课程及时的反馈和调整,使校本课程持续健康地发展。
三、结束语
校本课程开发,给学校带来了课程的主动性,体现了对学校教育的尊重,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和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关注。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尽管目前我们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是相信经过各方努力,定会使校本课程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注 释
1 王斌华著.校本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
2 李臣之.校本课程开发应关注学生的利益[J].教育科学研究,2007(3)
3 王蔚.校本课程开发谁作主.网络资源省略/msg/ shownews.asp?InfoID=8684
参考文献
1 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概念解读[J].课程•教材•教法,2001(4)
2 李臣之.校本课程开发应关注学生的利益[J].教育科学研究,2007(03)
3 邵东生.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和反思[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09(03)
4 王斌华.校本课程开发并不神秘[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9(Z4)
5 薛同贵.校本课程开发给我们带来什么[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10(01)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实践
高中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很好地丰富学生的音乐教学,给学生带来有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的、多种类型的、形式多样的音乐形式,可以大大地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但是,在具体的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我们要及时解决这些问题。
一、高中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遵循的原则
1.目标要明确
首先,要丰富整个学校的音乐形态和音乐文化建设,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进行音乐的教学和学生审美的培养、提高。其次,要更进一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让音乐的发展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另外,还要注意发扬本地区的地方特色的音乐,让民族的、精髓的、特色的音乐得以传承和发展。
2.内容要贴切,选材要新颖
在课程内容的选材上一定要符合本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要,一定要在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进行。例如,音乐课的选修部分,就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特点和学校的特点,进行舞蹈、吉他演奏等不同内容的选材。内容选材方面,一定要注意内容的贴切和新颖。
二、高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和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认识方面的偏差,认为课程开发就是要编写教材
新课改虽然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执行不到位的现象。由于没受过专门的培训,很多教师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实际上就是重新编写教材。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完善,拿来别人优秀的东西为我所用,并不仅仅是重新编写教材这么简单。
2.出现了大量的师资浪费
由于政策传达的不到位和没有经过具体的培训指导,很多学校为了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安排了专门的师资队伍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进行校本资源的开发和实践。这样,课程是开发出来了,但是效果欠佳。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爱好来进行选材和编写的,这是个逐步摸索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3.高中音乐校本课程的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现阶段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是专门的人员进行的调查、取材和编写,缺少了学生的参与。学生的兴趣爱好是决定校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不是编者想当然地进行音乐教材的编写,校本课程需要在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的基础上开发。
三、高中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的措施
1.高中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需要整合资源
学校的校本资源在进行开发的时候大都比较零碎和分散,开发的内容有来自于学生的、学校的,还有来自于社会的。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时候必须对这些杂乱的资源进行统一的整合与开发。将这些零散的课程资源通过合理的编排之后,形成对学生有用的课程资源。老师可以通过课程与课程之间或是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对比和合作,提炼出有效的课程资源。例如,学生在学习乐器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开发校本课程,比如以“钢琴精灵”“阿炳二胡”之类的课程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音乐素质。
2.高中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需要教师积极转型
为什么要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根据就是因材施教。教师可以自由地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以及学校文化建设的需要进行课程的开发和设计。校本课程的开发没有统一的条条框框来规定,教师可以自由地进行发挥和施展,创作出适应本校学生发展的课程开发设计。教师能够自由地设计校本资源,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只有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和区别设计出来的校本课程资源才是最符合学生的校本资源。
3.高中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需要学生配合
学校要做好高中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这就需要学生积极地参与,打破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分数至上的学习”,积极地、全面地、多途径地开发自己。学生应该积极地参与到高中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中,在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兴趣,开发自己的潜能。
综上所述,本文从高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和开发实践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入手,进一步指出校本课程开发和实践的具体措施。各个高中学校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学校的特点,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身心发展的需要,综合进行。
参考文献:
[1]邓乐璇.新课程改革下高中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中学教育,2009(2).
[2]夏敏.新疆少数民族音乐在校本课程运用中出现的问题.华章,2012(16).
关键词: 校本课程 开发 注意问题
校本课程即基于学校的课程资源,为了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与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在学校中开发的课程。教育部在《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目前校本课程这个词频频出现在各种媒体和人们的口中,作为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广大教师如果要很好地贯彻新课程的实行,就必须对校本课程究竟是什么、如何开发、应注意什么问题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一、校本课程的涵义
“校本课程”从字面上可以分为“校本”和“课程”两部分。所谓“校本”就是以校为本,它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课程是一个争议很多的概念,不同的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它作了界定,课程概念的多样性同时也带来了校本课程概念的多样性。
校本课程应该是一个极具开放性和灵活性的概念,它要求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能够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我们不可固守某一种概念而以词害意。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如果我们只局限于任何一种定义,那反而会阻碍思路。
如果从一个较为宽泛的角度来理解校本课程,可以认为校本课程是根据社区、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要求,由课程专家、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能够反映多种需求的、采用多种灵活方式包括改变、拓展或重新开发等方式开发适应某种特殊环境的课程。
校本课程产生和使用确实意味着课程权力的下移,它的出现使得学校、教师在课程的选择、实施、评价等方面有了相当的自,这可以说是校本课程的一个特点。校本课程集中体现“以学校为本”的理念,主要强调课程的开放性、民主性、参与性,实施、评价各个环节都要能体现出一种民主的精神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开发和实施课程的过程中能够使得教师得到成长,使得学校成为一个更为和谐的工作场所和生活场所。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
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以校为本的课程开发,它主要强调以校为本,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不同条件来进行课程开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校本课程的开发。
1.以学校为基地。课程开发的全部活动要素,从计划的制定、内容的设计到相应评价体系的建立,都是在实际的教育现场――学校中发生并一步步展开的。
2.以学校为基础。学校是否开发校本课程、开发的幅度和范围、开发的方式和策略等都必须以学校自身的性质、条件和特点及可利用的资源为依据。
3.以学校为主体。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主动的开发行为,是学校在领会国家课程的基本精神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特点对现有的课程资源进行适当的调整、改变或整合的校本化的过程。学校是真正的课程开发的主体,学校成员,特别是广大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人。
4.以学校为整体。校本课程开发必须考虑到学校的整体教育目标和学生的整体学习需要,要充分依托并最大程度地调动校内相关人员和校外课程专家、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临近社区、学生家庭等学校办学因素的功能。
5.以满足本校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宗旨。校本课程开发要遵从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根本宗旨,更要着力于发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并提供尽可能丰富多彩的课程对策。
虽然是以校为本的课程开发,但是在开发和实施的过程中必须接受中央有关部门的监督和指导,不能随心所欲。如果一味强调以校为本而忽视了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就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而且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说,也不允许脱离国家的指导。校本课程开发与国家课程开发体现出的是不同的学术理念,两者在课程目标、教师观、学生观、课程等方面都有自己的侧重点。
三、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系列工程,从西方引入中国存在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有些问题我们要特别注意。
1.不可把校本课程当作“救命稻草”。目前一提到一种新的思想或理念,都会被用来试图解决当前遇到的问题,如果我们以这种态度来对待校本课程,以为只要实施了校本课程一切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那恐怕从一开始就找错了方向,选错了目标,而且还可能把校本课程的开发引向歧途。如果过于追求功利的目的,就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校本课程的成功开发需要一系列的辅助措施和环境,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不断地积淀和酝酿。
2.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其理念上,而非技术上。校本课程的开发其背后有民主的观念在支撑,可以说它是民主观念进入到学校的一种形式,如果我们只是把它的操作层面的东西拿来使用而忽视或无视其背后的民主理念,则可以说是买椟还珠,与校本课程之所以产生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