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质量发展工作要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质量;对策
近几年大学生就业数量逐年增加,2013年毕业生总数达到699万,被称为是“最难就业季”。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党的十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无疑给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高质量的就业,既是国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共同愿望,也是当前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内在要求。同时,大学生是国家最宝贵的人力资本,大学生的就业关系到个人前途、家庭和谐、企业发展与社会稳定等方面。因此,推动实现大学生更高质量的就业刻不容缓。
一、“更高质量就业”的内涵
宏观方面高质量就业体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情况和资源配置效率;围观方面,高质量就业体现在就业者的主观感受和评价,能否从工作中获得幸福感与成就感。“更高质量就业”的特征主要包含五个方面:“一是由低层次岗位流向高层次岗位;二是就业前景好、专业对口;三是劳动有保障、薪酬合理;四是员工要具有较好的职业发展空间;五是企业对员工的满意度”。总的来说更高质量就业体现在两方面:对个人而言,是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能最大程度地按照自己的兴趣、能力就业,并能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效力于社会的进步;对社会和国家而言,高质量就业意味着人尽其才、实现平台岗位与优秀人才的完美结合。
二、推动实现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的影响因素
(一)个人与家庭。学生的个人素质与能力是决定其就业质量的内在因素。一个具备较高的学习能力,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的学生找到满意的工作的机率要大的多。其次,还有学生的家庭因素,如父母的职业,亲属的职业及社会层次等。就现实情况来看,一个父母均是国家公务员的学生要比父母仅是普通农民的学生找到满意工作的机率要大的多。
(二)高校与社会、企业。学生的就业质量与所就读的高校层次,专业前景正相关。国企,外企及一些大型企业在招聘时会考虑求职者院校是否211,是否为重点院校,在此范围外的学生即便再优秀,也很少有机会去申请这些职位。另外,高校的专业设置是否合理,专业结构是否适应现今的经济形势都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息息相关。高校是否重视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能否对对学生进行全程的就业指导,也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就企业的层面来讲,因为求职者众多,而岗位少。存在着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高消费问题。因而,造成目前社会上专科生的工作本科生在做,本科生的工作研究生在做造成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
三、当前形势下推动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具体对策
提高就业质量应坚持重规模与重质量相结合的原则,从以侧重扩大就业规模向扩规模与提质量并重转变。提高就业质量也是一项长远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企业与大学生的共同努力。
(一)政府做好宏观调控与政策保障工作。政府需要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就业市场,为大学生营造公平有序的就业环境。另外,还需要做好就业的宏观引导工作,为学生创造公平的就业机会,保证刚进入社会的大学生能够与有经验的劳动者公平的进入劳动力市场。政府还应该拓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渠道,为学生的自主创业提供政策支持;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为城乡大学生构建公平、良好的就业平台;提高我国的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立统一的信息于岗位匹配的平台;大力加强公共就业服务组织的基础建设;与教育部门相配合,根据就业质量及时调整招生计划,减少我国的结构性就业难题。
(二)高校设立合理的专业结构与做好就业服务工作。作为培养大学生的主要执行机构,高校应该使招生、培养、就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机制。高校应认真研究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在人才培养上制定相应的长期发展战略,根据产业结构调整适时调整自己的专业结构。招生与就业方面,应做到以出口带动入口,根据学校设置的专业的就业质量情况,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结构及招生数量。另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培训、就业指导等全程的就业指导服务,尽早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利用大学四年的时间将自己打造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为提升就业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企业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与创建企业文化。从企业来说,应该为大学生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对于已经入职的学生,企业要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为员工开辟多重职业发展道路,帮助和鼓励员工进行职业生涯的自我管理。并为员工提供培训、轮岗等发展机会,实现人尽其才。企业还要注重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为员工创造开放的、融洽的工作环境,搭建内部交流平台,使新入职的毕业生建立归属感,提高凝聚力。
(四)学生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是决定就业质量的根本因素。在校期间,大学生要注重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提高专业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自己的非专业素质,比如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全面提高就业竞争力的核心与关键。大学生要通过提高自己的素质与能力,来适合高质量的就业要求。另外,大学生还要注重提高自己的环境适应能力、培养创新能力,要有主动创业的意识。还要明确社会及单位的用人标准,做好职业发展规划,使自己能够达到社会与企业的要求,为更高质量就业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 崔光宝.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J].人力资源,2013 (02).
[2] 赵雷.大学生就业质量现状与改善对策研究[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3(06).
[3] 史淑桃.大学生就业质量趋势下行的原因及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09(03).
[4] 常启海.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就业质量现状研究[J].职教研究,2013(05).
【关键词】职业和技工院校建设;就业质量;对策研究
一、引言
党的十报告在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论述中,提出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同时指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必须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这表明,现代职业教育,应该与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在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就业稳定性上发挥更大作用;而这个作用的发挥,衡量着现代职业教育的水平。因此,我们必须围绕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目标,认真总结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成就与经验,深刻分析存在问题,不断改革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使教育作用于人的素质提高这一功能,与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优化统一起来,与改善民生,满足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结合起来,从而达到高质量就业有基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有方向。
劳动者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目标,内因是其作为生产力资源要素在参与生产分工中,作用得到合理配置,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优化,成为现代产业经济发展各要素中最先进,最充沛和最灵活的资源组成部分,在市场调节就业机制的作用下,得到充分尊重和体现。因此,劳动者作为生产力资源要素的质量本身是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根本。另一方面,劳动环境、劳动报酬和各项劳动者权益要得到保障,劳动者居住、就医、求学和其它生活环境要不断得以改善,这也是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目标不可缺少的外在因素。当前,“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一个显著特征,就业难仍然是总量过大的矛盾,也是全球性的问题,这其中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城镇困难人员、退休军人是这个总量的中弱势,但群体庞大,是我国就业压力的重点所在。要解决这个难题,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固然重要,但从内因上解决就业观念问题,提高就业素质问题更不可忽视。招工难问题则凸显着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现代产业发展中许多岗位没人干的表象下,是大批劳动者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缺乏,最后导致就业无门、创业无路,并从另一方面加重了总量性的矛盾。面对劳动力市场两难命题,现代职业教育应如何作为?高质量就业目标如何在各类职业和技工院校的培养模式中接轨并体现出效果,是摆在我们面前不可回避的挑战。
二、思考与对策
结合杭州经济社会发展与就业工作实际,以及区域内职业和技工院校办学情况,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并需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一)围绕高质量就业目标,必须转变一个观念,即职业和技工院校教育的目标定位,应从单纯的立德树人宏观层面,细化并落实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追求高质量就业上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体现着宏观特征。十报告中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要求,提出要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个任务揽括在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全过程,从人的成长规律看,重点在基础教育阶段;而每个学生接受更高一层教育阶段时,都应有一个细化并可落地的具体目标,在基础教育之后,如何将教育功能一头联结经济社会发展,一头联结素质提高民生改善,是各类专业院校特别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院校必须深思的。在当前,职业院校的教育目标,只能在服务区域或行业经济发展,为各类产业提供科技和技能人才支撑,才能为就业提供空间,消除总量压力。研究和跟踪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各类专业发展状况,与各类专业中最先进的企业开展校企合作,让学生在这些企业得到实训提高,才能迈开高质量就业的大步。不仅如此,追求高质量就业目标,还要在扎实开展技能实践和创业综合素质的前提下,认真研究高质量就业的促进体系,探索教育与社会、专业与行业、教室与职场的无缝接轨机制,保证职业和技工院校的毕业生都能在最先进的现代产业中锻炼提高,并最终服务于最优质的企业,真正体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
(二)围绕高质量就业目标,必须在职业和技工院校启动和深化一项改革,即一体化教学改革。理实分离是中国历代教育的传统,也是当代中国教育最大的诟病。教育不了解职场,不了解学生;生产不了解教育者在教什么,课程体系是什么。因此,扩招后的高校毕业生很大一部分成为就业难的主体。随后中国教育也提出了理实一体化要求,提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但是在缺少有力的保障机制和清晰的培养模式情况下,理实一体化仍然是概念化的口号,学生的实践实训和动手能力提高难以落地。在当前,以面向生产、面向职场,让每个人的价值得以发展,把人的职业化作为目标的理念指导下,启动和深化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改革非常迫切。教育要走向职场,分析研究专业发展规律;课改要深入职场,研究每项典型工作任务的组成和规律,将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任务;课堂要衔接职场,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教师成为主持和引导学生自我探索的领路人。目前,国家人社部在全国百所技工院校中选择了部分专业开展试点,北京和广州的部分院校已取得成功经验。杭州属于长三角经济区域,现代制造业、生产服务业和其它新兴产业比较发达的城市来说,应加快一体化课改这一职教理念的宣传落实,加强试点院校改革的规划,从专业研究团队、教学基础设施和场地建设,校企双制的互动机制以及一体化师资力量的培训等方面加快步伐。唯有如此,推动高质量就业才能保持底气,落到实处,起到实效。
(三)围绕高质量就业目标,必须在职业和技工院校加强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建设。就业服务体系要全面纳入政府促进就业的大框架进行,学校必须主动衔接,并要认真研究高质量就业指标体系,服务和促进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创业促进就业,创业是就业的组成部分,更是扩大就业的源头活水。从就业竞争的总体格局看,全世界80%的劳动者是中小企业和新兴产业吸纳就业的,我国劳动年龄段从业人数也大多集聚在民企制造业、各种生产服务业和第三产业,国有大中企业从业人数只占劳动力总量的少数。因此,职业和技工院校不能单纯以就业率为质量目标,在创业驱动的背景下,任何一家企业都处在创业起点上,任何一个从业者,都应有创业立身的发展理念。在学生跨出校门走向职场之前,对他们实施好创业教育十分重要。要开展市场模式教育,使学生了解市场规律和本质;要开展法律模式教育,使学生了解职场规则和本质;要开展经营管理模式教育,使学生了解企业运行模式;要开展产业和服务标准教育,使学生了解顾客如何成为上帝。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推荐和分析创业项目,邀请创业成功人士开办报告会和成长历程教育,汇集和宣讲区域内创业促进政策等等,也应成为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只有愿意创业和成功创业的人员越多,高质量就业目标才有新的内涵;职业和技工院校办学才有活力。
(四)围绕高质量就业目标,必须深化一系列培训和职业资格制度的衔接落实。加强职业能力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综合工程,职业和技工院校建设只是其中的基础环节,但是与职业能力建设各项政策相关互进;没有政策引领,或者政策落实不平衡,势必阻碍职业和技工院校的发展。当前应在以下四个政策体系的创新和完善中下功夫:一是技能人才激励政策体系。尽管目前国家级层面有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和享受国务院津贴等3000多人,却严重偏少,落到地方的评选更少。要让职工愿学崇学职业技能,还必须在养老金待遇对高技能人才全面倾斜上加大力度,在建立行业技能工资指导线上有创新办法,在鼓励企业转型和技术创新中把技能人才指标列入刚性项目上有进一步突破,在劳动监察督促企业按规定提取并使用好培训费上下功夫。二是职工终身教育促进体系。企业转型升级是永恒的课题,职工的观念、技术和技能必须跟上升级的节奏,就业必须坚持终生学习,要通过技能准入制度,国有企业技能骨干的调训制度,企业升级考核中列入职工学分制度,企业与技工院校共同建立职业技能研修计划等办法,创新职工终生学习制度体系。在当前要切实提高就业者岗前培训、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和职业技能晋级培训的质量,要完善培训工作的组织体系,利用院校资源,做好培训工作。三是职业教育政策的公平促进体系。技工院校不能享受教育部门的文凭由来已久,这种门户之见在当代中国存在实为奇观;大学生实训、就业和创业政策出自人社部门,但技工院校却享受不到,也是以文凭作为群体界定产生的。此外,职业院校与技工院校天地之别的招生政策等很不公平,急待协调解决。四是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目前,人社部1000多个工种标准在我国职业资格制度建立过程中奠定了基础性、主体性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融为一体,反映出工种数量偏少,与发达国家几千个工种标准相比缺口较大;一些领域的职业资格证书不被市场认可,而行业资格证书却是管用的;此外,职业技能资格与专业技术资格的转化全面脱节。管理层面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力量不够加强,理念不够大胆,这种“资质碎片化”格局将越来越突出。下一步,应在坚持市场主导前提下,做好兼容并蓄、吸收应用工作,让行政管理与行业管理协调起来,行业认可与国家认可协调起来,国内认可与国际接轨协调起来。
三、 结语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途径,使职业和技工院校真正成为提高劳动者就业质量基本素质的砥柱,是每一个职业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作为职业和技工院校,应切实转变教育目标定位,建立和完善各项机制,理顺各方关系,一步一个脚印的做好基础工作,使技工教育真正成为支撑区域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的发源地和加油站。
参考文献:
[1]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
论文摘要:图书馆的发展是高校的重要发展项目之一。本文通过对图书馆质量服务重要性的浅析,说明了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归根结底是要立足于高质量服务。只有立足于高质量服务,才能给高校图书馆、带来新的生机,注入新的活力。文章分别从加强图书馆人员队伍建设,加快网络化完善服务体系,拓展服务三个方面对如何提升服务质量做出探究。
当今社会的发展已进入到网络化,数字化发展时代。计算机的应用、通讯设施的普及、信息便捷的存贮方式和传播方式为新时代的图书馆服务工作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衡量高校图书馆地位的高低和作用的大小,也不再以馆舍大小及馆藏量为标准,而是更趋向于图书馆的高质量服务。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长、历史教授保罗·柏克(Pant Buck)说:“没有高质量的图书馆就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高校图书馆作为教与学之间的桥梁,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社会服务三项职能行使的好坏,全都取决于它是否以高质量的服务达到读者的满意。
1 高校图书馆高质量服务的重要性
1.1 高校图书馆高质量服务是读者的需要
高校根植于大学校园的土壤,拥有特殊群体的读者,这些读者由三部分组成。一方面是科研人员,另一方面是学校各科的教师工作者,最后是广大的学生群体。随着世界窗口的打开,科技的发展,图书馆的服务性质更加显露,读者对图书馆的要求也更高。图书馆服务已不再是简单的借借还还,读者需要的是高质量细致的服务,它将能吸引更多的读者,增加图书馆的利用率;对提高校园的人文气息,文化素养也有着重要的帮助。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和社会的文献信息中心,是读者学习、查阅资料的主要场所,创造宁静,和谐,便利的求知环境,实现知识的储备用以科研工作,教学工作和自我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1.2 高校图书馆高质量服务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就世界范围内,现代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正在日益强化。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高校为社会服务的观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而且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高校实施社会服务职能已是时不我待。市场经济特有的竞争机制、效益原则、时间观念等向高等教育领域的渗透,使高校必须走出“象牙塔”,走进社会。无论是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还是现代化建设的蒸蒸日上,都要依靠科教兴国战略作为支撑,依靠科学的发展观作为指导。高校将以其学科、人才、智能优势,以其高质量服务方式,与社会经济生活在更高层次、更广泛领域联结,越来越频繁地参与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建设。社会需要图书馆由知识信息宝库变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文献信息服务。
2 如何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服务质量是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没有高质量的服务就不可能取得满意的服务效益,也难以体现图书馆的社会存在价值。如何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是各大高校始终面临的问题。
2.1 加强馆员队伍建设以增强服务能力
2.1.1 从馆员观念的转变来增强服务能力。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各种客观条件都对图书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提高图书馆馆员的素质入手,积极实现图书馆馆员新旧观念的转变,将读者服务由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从单纯注重服务数量到讲求服务质量。完成从对图书资料的借阅管理到对网络信息的加工,要有许多细致工作要做。“读者第一、服务至上”不再是一句口号,它要融入进每一位馆员心灵深处,它要求每位馆员在服务过程中全心全意地满足每一位读者的需求,重要的是换位思考,让读者有“如家”的感觉。
图书馆领导层也要以身作则重视读者服务。使每位馆员牢固树立“读者至上”的服务意识,实施优质服务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以真挚的关怀感动读者,满足读者的需求,提高读者的素养,传承人类文化。
2.1.2 创造馆员的知识更新的机会,鼓励馆员主动学习,提高人员个体素质以增强总体服务能力。
馆员的业务能力的强弱与学识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图书馆的发展。馆员不再是以往的文献资料的中介者,而是信息资源的导航者。对于大量日益更新的信息资源和网络的运用,用陈旧的知识去应对不免显得捉襟见肘。多创造馆员学习的机会,一方面可以丰富馆员的知识,扩大馆员的视野,培养馆员的主动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完善管理体系,从提高个人素质着手,以达到提高整体馆员的服务能力。加之,各馆馆员之间通过相互学习,加强了馆际联系,达到互通有无,启发创新的目的,也有利于增强总体人员服务能力。
2.2 加快加强信息服务网络化,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
网络信息的服务是信息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校图书馆扩展信息服务空间的必要手段和工具。图书馆想要实现管理及服务的自动化,数字化,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的有效支持。网络信息传递需要以计算机硬件、通信设备为依托;以应用软件为手段;以数据库信息资源为利用对象,通过图文信息,发行电子出版物、Email等方式实现。因此,高校图书馆要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积极搞好网络设施建设,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开展网络导航服务和信息在线检索服务,为读者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提供帮助。
强化信息资源建设是完善高校图书馆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首先,要加大开发信息产品的力度,包括开发馆藏文献资源的同时又要开发馆外的市场信息。其次,高校图书馆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建立特色的数据库。利用网络信息开展代查、代检、代借资料等手段,能为社会提供形式多样的社会服务,满足社会用户的需求。
完善服务体系还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手段,例如馆藏查询、外借预约、馆际互借、催还业务、新书报道、图书报道等多种服务都可以通过网络功能来实现。同时积极实现网络参考咨询、强化网络信息服务,提升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技术含量。
2.3 拓展服务领域以提高服务水平
为了满足不同专业、不同类型读者的需求,更好地为读者服务,高校图书馆在建设中要拓宽收藏范围,处理好图书采访中的重点性、专业性、整体性、普及性和大众性的关系,使购买图书占有合理比例。
二十一世纪图书馆追求的目标是实现资源共享服务。图书馆可以与地区网、国内网、国际网联网,同时,图书馆也可以将自己馆的电子信息资源送到网上,任何一个馆都可以得到超地域服务。从而实现真正的资源共享,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
在未来信息社会中,除了向读者提供外借、阅览,学习和研究的一般文献外,还应利用现代化设备,满足读者的特殊信息资源要求,去做更深层的专题服务。
可承接学校、社会提供课题,提供专题目录、专题研究报告,做第二、三次文献;为个人、科研机构提供发展计划,确定科研课题、技术攻关方案服务。
开展创新的有偿服务方式,承接课件、幻灯制作;编辑读者需要的专题汇编、参考资料;提供在馆内就能解决的文章扫描、光盘刻录、打印、复印等信息处理服务。提供信息检索、信息咨询、所需信息资源整理及发送等服务。
其次要发展综合服务。社会需求的扩展变化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迫使图书馆服务一定要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拓展新的服务。面对用户提出的某种单项的服务需求,高校图书馆不能被动地只满足其单一需求。一个科研的项目从选题、立项到成果的产生以及成果鉴定和推广,在不同阶段势必会有不同的服务需求。高校图书馆应发掘用户的潜在需求,发展综合配套服务,利用如市场调研、项目背景分析、选题定向的科研进展跟踪服务等。
除了拓宽馆藏范围、拓展服务领域外,高校图书馆还要不断创新服务内容。充分利用其信息资源覆盖面广、文化品位高、学科针对性强,数据库建设较完善等优势。根据自身特点和读者需求,开展卓有成效的多种形式的服务。想读者之所想,急读者之所急,从工作中积极探索、实践,以高质量服务发挥图书馆的最大资源效益和更大发展。
参考文献
[1]饶锋,崔松波.论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创新.图书情报论坛.2003(4).
[2]周凤敏.如何提高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质量.图书馆业务研究.2003(6).
[3]罗晓鸣,何小明.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新思路.图书馆.2004(5).
全省“重点工作攻坚年”动员大会,发出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员令。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2020实施“六大赋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活力发言材料,欢迎大家阅读。
淄博市委书记 江敦涛
全省“重点工作攻坚年”动员大会,发出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员令。淄博市将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以实施“六大赋能”为动力,深入落实九大改革攻坚行动,确保高质量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实施产业赋能抓攻坚。聚焦产业结构偏重、核心竞争力不强这一主要矛盾,坚持以创新绿色、动能转换优存量,以着眼未来、高端引领扩增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聚力实施新材料、智能装备、新医药、电子信息“四强”产业攀登计划,全力抓好265个市重大项目建设,集中培育20个左右优势产业链条和特色产业集群。组织实施“旗舰”“雏鹰”企业培育工程,推行“六个一”平台招引新机制,以产业组织理念精准突破“双招双引”。
实施科教创新赋能抓攻坚。聚焦创业创新不活跃问题,强化平台思维、生态思维,以大学城、科学城、创业创新谷“两城一谷”建设为抓手,深化与知名高校院所的战略合作,加快新材料实验室、新材料技术产业研究院等专业平台建设,健全“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梯次孵化体系,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力争年内科技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均达到600家。
实施金融赋能抓攻坚。聚焦金融产业规模小、支撑能力不足问题,下决心打造区域性科创产业金融高地,培育引进一批关联性中介机构和优秀团队,加强与知名基金公司合作,加快做大金融产业规模,充分发挥金融的产业生态价值,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实施改革开放赋能抓攻坚。聚焦疫情防控中暴露出的短板弱项和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制约,加快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流程再造、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等改革举措,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聚焦城市开放度和经济外向度不高问题,突出强化开放意识,主动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山东自贸区建设,加快淄博综合保税区申建和淄博内陆港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
实施文化赋能抓攻坚。聚焦文化底蕴深厚、文旅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不足问题,以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建设为龙头,突出做好文旅、工旅、农旅、学旅等融合发展文章,以市场化方式强力推进38个重点文旅项目,加快打造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
职业认知,是指人们对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的认识和了解的程度,影响学生职业价值的确立、职业理想的生成和职业伦理的形成。根据对象的不同,职业认知又分为两个方面,社会职业状况认知和自我职业素质认知。社会职业状况认知,是指人们对社会职业分布的状况、特点、要求、发展趋势等的认识和了解程度;自我职业素质认知,是指人们对自身的兴趣爱好、优势特长、职业潜能及适应何种职业特点的认识和了解程度。
酒店管理职业认知体系的构建,可以助推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顺利实现从“学生”到“职业酒店人”的角色转换,快速适应酒店行业的工作环境,并在最短时间内得到酒店行业对人力资源适用性的认可,从而检验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是否准确。
一、正确认识酒店管理专业
新生开学季,课题组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自己报考的酒店管理专业的认知并不十分清晰。在新生入学报到后的当晚,就可以围绕“酒店管理专业辉煌的过去”和“酒店管理专业的师资配备”等主题展开宣传,使学生对酒店管理专业拥有足够的自信和自豪感。课题组建议以以下几个活动为抓手,切实展开酒店管理职业认知教育,让学生正确认识酒店管理专业,更加明确学习目标。
(一)军训。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培养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良好的姿态、严整的仪容仪表、时间观念、集体荣誉感和组织纪律性。军训不仅是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身体素质的考验,更是为了培养酒店人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学会以严谨、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酒店工作中所面对的问题。
开展主题讲座。围绕酒店管理专业的行业背景和职业发展前景,让学生认识到若想在酒店行业拥有更高的职业发展空间,还需要努力跟上现代化酒店发展迅猛的步伐,为把握更好的就业机会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对未来的高质量就业充满信心。
(三)制订学习手册。通过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核心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课程体系、评价制度、行业发展、专业活动等相关内容的学习,使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入学初期就知道“结果会怎样”,有利于学生调整心态,找准“坐标”,把握“自我”,合理安排大学生活。
举办迎新晚会。通过酒店管理专业成长微电影、酒店职业形象秀、酒店情景剧、酒店管理专业活动展示等不同形式的节目,精彩呈现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三年大学不同时期、不同阶段要完成的各项学习任务,使学生正确认识酒店专业,为高质量就业做好职业能力储备工作。
二、持续提供酒店管理职业咨询服务
职业咨询是指针对咨询对象(来访者、咨客)在职业选择、职业适应、职业发展等方面遇到的问题,以平等交往、商讨的方式,运用心理学、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学(职业社会学)的理论和心理咨询的方式、方法,启发、帮助、引导咨询对象正确认识社会需求,正确认识自己,从心理和行为上更好地完成学习、工作与生活角色转变的过程。课题组建议,担任酒店管理职业咨询服务的工作人员由酒店管理专业相关学科专业带头人和酒店行业各岗位、各层级资深高管兼任,定期提供酒店管理职业咨询服务工作,除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职业指导和就业指导等咨询内容以外,对于酒店经营管理的行业专业知识也作为咨询服务的工作重点之一。当然,酒店管理职业咨询服务体系的建立,离不开制度保障、机构保障、人才保障、技术保障、组织保障、理论保障等方面,才能使咨询服务科学地、高效地、持续地、协调地发展,才能真正为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持续性发展保驾护航。
三、优化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目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众彩纷呈,纵观其课程设置可以发现,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大致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本课题组结合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定位,以郑州旅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提出以下课程设置建议。
(一)公共基础课程
本课题组以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能用为度,实用为本”为切入点,先后与学院公共基础课程部门多方展开教学研讨,开展有效的结合酒店管理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整合,充分发挥公共基础课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奠基作用,也是作为酒店人必须具有的职业道德形成的基本需要。
(二)专业基础课程
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因生源等各方面的原因,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为薄弱,酒店管理专业基础课程应当完成公共基础课程应尽而未尽的职责,为专业课程做好铺垫,培养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并且能够对将来转岗、创业、立业等创造条件,实现酒店管理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多元化。
(三)专业课程
职业性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特点,应用性、实践性是高职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以郑州旅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通过组织酒店参观、毕业生就业访谈、酒店行业调研、教改课、同类院校专业活动体验等形式,重新调整酒店管理专业课课程设置科目及教学内容的整合,理论与实践同步开展,体现专业课在酒店管理专业中的核心竞争力,成为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基本保证。
(四)选修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