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新意识含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供电企业;内涵式班组;精益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 3198.2016.22.042
1 引言
班组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最前沿,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和具体实践者,企业的发展目标、员工的自我价值都需要班组来实现。内涵式班组建设不仅有助于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更有助于培养和谐氛围,强化执行力建设,形成和谐的企业文化,培养一批业务技术强、工作能力优的班组长,更好地带动班组进步,保障公司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各项指令有效落实。
国家电网推进的“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等管理变革,推进精益管理,优化业务流程,以全面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率。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印发了《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班组建设提升方案》,全力推进班组生产安全、服务优质和创新发展。在此背景下,国网德惠市供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惠市供电公司)自2014年开始,大力开展以打造“内涵式班组”为核心的精益化管理模式活动,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逐步建立了一套具有公司特色的精益化管理模式,深度激发全员创新创造动力,取得了可喜的效果。本文系统介绍这一管理模式及其实施过程,以期能对其他供电企业班组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2 “内涵式班组”的涵义
“内涵式班组”是指班组的组织结构科学合理、成员思想积极向上、业务技术熟练、能够最大限度发挥每个班组成员能力的和谐团队。内涵式班组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班组实现“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工作效率高;二是员工职业素养好、业务技能强、工作作风实,有蓬勃朝气。打造“内涵式班组”旨在优化班组建设信息化水平,提高班组综合管理水平,增强班组成员素质,培养职业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团结互助、积极向上的优秀团队。
3 以打造“内涵式班组”为核心的精益化管理模式
精益化管理模式是指将精益化管理理论贯穿于企业活动的方方面面,在企业日常活动中熟练应用精益思想、工具与技术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促进企业系统的高效运转。
德惠市供电公司在班组管理中存在重“目标”轻“全员达识”、重“结果”轻“过程管理”、重“个人”轻“集体力量”等管理问题,班组成员主观能动性不足、班组团队协作能力较差,致使作业效率低下,成本增加。为此,公司依托“人本主义、消除浪费、永不满足”为核心的精益思想体系,在总结国内外企业精益化管理和班组建设的经验基础上,运用6S现场管理、目标管理和IE工业工程等精益化管理工具,研究分析了公司班组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五位一体’机制、同业对标、绩效考核”的三个融合,建立了以打造“内涵式班组”为核心的精益化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
精益化管理的重点在于抓好“明方向、定规则、重过程、补短板、严考核”五个关键。明方向即要确定班组“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和员工职业素养的建设目标;定规则即建立一套指标体系,制定班组综合考评、“两书一月历”、“班组大讲堂”活动实施方案;重过程即通过常态化管理、周汇报协调、月总结分析、重点工作督办机制等管理机制确保工作过程精细控制;补短板即坚持短板思维,动态查找班组建设中问题短板,分析问题成因,编制“问题库”和“措施库”,依据此“两库”清单下达整改任务书;严考核即班组考核突出“高、严、细、实、快”。
精益化管理紧紧围绕班组建设内涵――“精益化管理、内涵式发展”开展班组建设工作,旨在达到“指标精优、管理精益”的班组建设精益化管理目标,推动公司持续科学快速向“一强三优”的战略目标发展。
4 特色做法
4.1 加强班组基础建设
4.1.1 加强班组“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
理清班组组织架构和岗位设置,简化班组管理资料,梳理执行班组通用标准及制度,强化ERP、PMS生产管理系统、班组建设等“七大五小”系统应用,乡镇供电所班组一体化平台、即时通讯企业微门户平台等也在公司及供电所日常办公中得到重点应用,有效实现了班组管理考核的信息化、时时化。
4.1.2 采用6S管理加强班组文明建设
按照《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班组建设提升方案》的有关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借助精益管理理论中的6S管理方法,开展了“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守则活动,为班组成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
4.2 实施“两书一月历”管理模式
“两书一月历”模式中的“两书”分别指的是《目标责任书》和《工作指导书》,“一月历”指的是《工作月历》。《目标责任书》是对上年度同业对标结果及关键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反复研讨,结合公司发展方向及实际情况,分析确定的本年度各类指标提升目标、措施。《工作指导书》是依据“目标责任书”制定工作提升措施,按措施流程确定主体部门和协同部门责任。《工作月历》分解工作指导书,做到目标任务清晰、工作流程标准明确,专业岗位和协同部门职责具体。
在实施“两书一月历”管理模式前,公司首先建立了一套指标体系,专业工作组收集并梳理围绕国家电网公司县供电企业综合评价指标、省供电公司同业对标指标、绩效指标以及影响公司发展的突出问题指标,统筹分析、分类合并,形成的一套科学的,易于管理的,真实准确的指标体系。根据指标完成情况查找问题,“两书一月历”是为本年度的工作及需解决的问题编制计划,其实施需要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达成共识,任务责任落实到位、职责流程清晰明确、标准制度依据合理,用指标、目标凝聚共识、积聚力量、汇聚资源。
4.3 推行工作管理项目制
工作管理项目制体现目标管理和闭环管理的基本思想,工作流程主要包括落实项目经理人,明确项目管理职责;制定项目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工作任务、时间节点;有效进行项目跟踪,实施看板管理和质量管控;对项目结果进行考核评价,实施奖惩。
公司指定项目经理人作为牵头人落实项目运行,成立项目团队并明确成员的管理职责,依据公司对项目应达到的特定要求,制定明确的控制目标和合理的项目计划,对项目实施工作进行的各项活动做出周密安排,借助项目进度看板对项目进行动态跟踪并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项问题,最后针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考核验收,实现持续改进与提高。公司推行工作管理项目制,对于重点专项工作实行“项目化管理”,现已广泛应用于异损台区治理、抄表率管理、电网精准投资和“两抓一带”班组帮扶等活动,公司引入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工作管理中,发挥其整合资源的优势,可以实现系统1+1>2的效果。
4.4 建立班组管理“协同机制”
班组管理“协同机制”包括“抓两头、带中间”和“3+1”联合互助模式等班组间的协同互助活动。
“抓两头、带中间”活动内容为推动优秀供电所向更高目标迈进、落后供电所彻底脱贫,带动中间供电所跨越提升。重点工作组织实施精准帮扶、专业帮扶和结对帮扶工作,变“输血”为“造血”,提高自我管控、发展能力,落后班组彻底“脱贫”。精准帮扶是指专业部门梳理各供电所需帮助解决的管理短板和问题,组织开展工作指导和问题处理;专业帮扶是指专业部门梳理和查找落后供电所的管理短板和弱势指标,确定项目经理和整改措施,实施帮扶;结对帮扶是指按照供电所综合考核结果,确定排名后三名供电所为帮扶对象,组织标杆供电所对其实施“1对1”结对帮扶。
“3+1”联合互助模式是为了进一步缩短停电时间提出的举措,该模式是以相邻的4个供电所为一个联合作业小组,如一个小组中某供电所发生较大型电网事故或检修任务较多,小组内其他3个单位协助其进行抢修和检修工作。
4.5 开展“班组大讲堂”活动
“班组大讲堂”活动以班组为单位,以“培训质量提升”为主体,坚持“短、实、小”培训宗旨,以安全警示、技术问答、现场讲解等形式,形成“人人争做讲师、个个争当专家”的浓厚氛围。公司编制《“班组大讲堂”活动实施方案》,成立活动领导小组,从领导层、组织层、管理层到执行层,层级清楚,职责明晰,引入了新颖、实用的培训方式,开展技术培训“大讲堂”、事故分析“大讲堂”、“名师培养”工程、经营分析“大讲堂”、“联合互助式”学习、“送知识进班组”等活动,提升了一线员工的岗位胜任力。
4.6 建立绩效考核管理体系
公司建立以指标体系为主线、目标体系为要求,监控、考核和分析改进为手段的绩效考核管理体系,采用KPI法确定关键业绩指标,绩效考核管理模式如图2所示。公司采取不扣分只查找问题的方法开展班组预考核,变定期性考核为“指标完成+日常评价+现场考核”相结合常态化管理,并借助整改“回头看”复核整改落实情况。
公司推行基层业绩指标与机关岗位绩效,个人成绩与班组团队绩效挂钩,采用不同工作岗位不同考核方式的“目标任务制、工作积分制、指标责任制”三制考核和优绩优先、优绩优酬激励机制,对机关管理岗、基层班组长和班组两人及以下从事同种工作的采用“目标任务制”考核,对两人以上从事同种工作的采用“工作积分制”考核,对农电工采用“指标责任制”考核。“优绩优先”机制规定在各种评先选优中,涉及部门或班组评选,只允许A、B类班组参选,涉及个人评选,只允许A、B类员工参选。“优绩优酬”机制规定对部门或班组绩效奖金实行“打包分配”法,由部门或班组按员工绩效科学分配,通过“双优”激励,奖优罚劣、奖勤罚懒的激励作用充分发挥。
5 实施效果
在推进班组建设过程中,公司始终牢牢把握求真务实这一价值取向,精益化思想从始至终贯穿全过程,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深度激发班组全员创新创造动力,取得了核心业务明显提升、员工素质显著提高、企业效益明显增加的可喜效果。
2015年,公司全年配变烧损同比减少12台次,线路跳闸同比下降126条次,累计少停电945小时,多供电量650.06万千瓦时。在2016年一季度省公司供电所综合对标中,公司共21家供电所参与同业对标。其中公司有11家供电所处于A类,有8家并列A类第一名;有10家供电所处于B类,有7家并列B类第一名,无C、D、E段供电所。
参考文献
[1]陈思浩,江丽,吴逸芳.精益化管理提升班组建设水平[J].科技与企业,2012,(23):12.
[2]James P.Womack,Daniel T.Jones.The Machine That Changed TheWorld [M].Simon & Schuster,1990.
[3]James P. Womack,Daniel T.Jones.Lean Thinking [M].New York:Simonand Schuster,1996.
[4]Sanjay Bhasin.Performance of Lean in large organizations[J].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Systems,2012,(31):349 357.
先介绍三次函数的对称性:
三次函数f (x)=ax3+bx2+cx+d (a≠0)是中心对称图形,其对称中心是(-b3a,f (-b3a)).
证明:f (x)=ax3+bx2+cx+d=a(x+b3a)3+(c-b23a)(x+b3a)+f (-b3a).易知g(x)=ax3+(c-b23a)x是奇函数,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则f (x)图象关于点(-b3a,f (-b3a))对称.
通过求其导数还可以得出:y=f (x)图象的对称中心在导函数y=f ′(x)的对称轴上,且又是两个极值点的中点,同时也是二阶导数为零的点.
根据三次函数的对称性可以命制许多创新题,下面举例分析,期望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以引发更多关于相似问题的探讨,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1对于三次函数f (x)=ax3+bx2+cx+d (a≠0),定义(1)f (x)的导数f ′(x) (也叫f (x)一阶导数)的导数f ″(x)为f (x)的二阶导数,若方程f ″(x)=0有实数解x0,则称点(x0,f (x0)为函数y=f (x)的“拐点”;定义(2)设x0为常数,若定义在R上的函数y=f (x)对于定义域内的一切实数x,都有f (x0+x)+f (x0-x)=2f (x0)恒成立,则函数y=f (x)的图象关于点(x0,f (x0)对称.
(1)己知f (x)=x3-3x2+2x+2,求函数f (x)的“拐点”A的坐标;
(2)检验(1)中的函数f (x)的图象是否关于“拐点”A对称;
(3)对于任意的三次函数f (x)=ax3+bx2+cx+d (a≠0)写出一个有关“拐点”的结论(不必证明).
解:(1)依题意,得:f ′(x)=3x2-6x+2,所以f ″(x)=6x-6.由f ″(x)=0,得x=1,f (1)=2,所以f (x)=x3-3x2+2x+2的“拐点”坐标是(1,2).
(2)由(1)知“拐点”坐标是(1,2). 而f (1+x)+f (1-x)=(1+x)3-3(1+x)2+2(1+x)+2+(1-x)3-3(1-x)2+2(1-x)+2=4=2f (1),由定义(2)知:f (x)=x3-3x2+2x+2的图象关于点(1,2)对称.
(3)一般地,三次函数f (x)=ax3+bx2+cx+d (a≠0)的“拐点”是(-b3a,f (-b3a)),它就是f (x)图象的对称中心.或者:任何一个三次函数都有拐点;任何一个三次函数都有对称中心;任何一个三次函数平移后可以是奇函数 .
例2对于三次函数f (x)=ax3+bx2+cx+d (a≠0),给出定义:设f ′(x)是函数y=f (x)的导数,f ″(x)是f ′(x)的导数,若方程f ″(x)=0有实数解x0,则称点(x0,f (x0))为函数y=f (x)的“拐点”.某同学经过探究发现:任何一个三次函数都有“拐点”;任何一个三次函数都有对称中心,且“拐点”就是对称中心.请你根据这一发现判断下列命题:
①任意三次函数的图象都关于点(-b3a,f (-b3a)对称.
②存在三次函数y=f (x),f ′(x)=0有实数解x0,点(x0,f (x0))为函数y=f (x)的图象的对称中心.
③存在三次函数的图象有两个及两个以上对称中心.
④若函数g(x)=13x3-12x2+3x-512+cos(x-π+12),则g(12013)+g(22013)+g(32013)+g(42013)+…+g(20122013)=1006.
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为 (把所有正确命题的序号都填上).
解析:对于①②明显正确;对于③,任意的三次函数满足f ″(x)=6ax+2b,而f ″(x)=0只有一个根,所以任意三次函数的图象只有一个对称中心(-b3a,f (-b3a)),③错;对于④,令u(x)=13x3-12x2+3x-512,v(x)=cos(x-π+12),则u″(x)=2x-1,所以u(x)的图象关于点(12,-12)对称.同理,函数v(x)的图象关于点(12,0)对称,所以u(12013)+u(22013)+u(32013)+…+u(20122013)+v(12013)+v(22013)+v(32013)+…+v(20122013)=1006[u(12013)+u(20122013)]=1006×2×(-12)=-1006 ,④错.故正确命题的序号为①②.
点评:该两题属于信息创新题.要求学生对新颖的信息、情境采取有效方法,综合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既考查了中学数学的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又考查了考生进入高等院校继续学习的潜能.若对三次函数的对称性有了解的话,对该两题的解答应不在话下.
摘 要:工艺美术已经融入当下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工艺美术门类广泛、历史永久,本文旨在探讨我国高校工艺美术专业在当今社会环境中的价值与内涵,以及其教学方式的创新。
关键词:工艺美术; 当代内涵;教学创新
在我国,工艺美术从其专业内涵上讲,完全可以概括成一个大的专业门类,从其承载的实际内容上看,定位为一个专业也并不是十分的贴切,由此可见,工艺美术的知识涵盖面和专业属性是非常丰富和繁杂的,工艺美术门类的发展有着其特殊的历史轨迹,它强调材料与形式的紧密结合,体现造型特点的同时还要有与对象有一定的距离,形成独特的艺术趣味。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不同时期的文化影响、地域特色、时代演进和技术更新,散落于民间的各项传统技艺不断的发展传承着,形成了各自相对完善的工艺流程,成为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审美意识的变化,已经流传久远的各项传统手工艺在我们现代社会生活中渐渐开始褪去往日的光彩,有些手工技艺甚至开始逐步走向衰亡。在当下文化状态里,传统文化遗产被“快餐文化、实用主义”包围其中,随着现代化科技手段的演进与通用,逐渐替代和弱化了对传统手工技艺的重视,工艺美术领域面临着传统工艺的断代、失传的严峻现状,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国家本着挽救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宗旨,整合工艺美术门类的专业内涵,于2013年在高等学校教育体系中成立工艺美术专业。旨在通过高校教育的创新继承与发展处于濒危境况的传统民间工艺美术技艺,一方面在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则在于通过系统的教学和实践使学生达到工艺美术专业的基本技术要求。基于工艺美术专业的属性,为了避免空洞的、陈旧的、缺乏指向性的教学计划,高校在开设工艺美术专业时,专业对位性的思考和课程设置形式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点也变成了各高校工艺美术专业发展兴衰的重中之重。
为了更好地体现工艺美术专业的内涵能力培养和创新发展,对现行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置进行改革就变得尤为重要,工艺美术专业教学的新更加势在必行。
首先,国内多数新近开设工艺美术专业的院校中,其开设的课程与工艺美术专业应具备的内涵与定位相去甚远,亦或可说现有的教学资源与课程体系不具有承载工艺美术专业教学要求的条件积累,如果要真正意义上实现开设工艺美术专业的教学条件,完成教学,则需对现行工艺美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课程体系设置、教学与实践方式进行必要的改造。首先应该依据原有的办学条件,最大限度的调研、开发利用民间、地域的资源特点,深化有价值的工艺品种类资源及民间艺人、传统技艺、工艺材料资源等,将其引入到教学中,充实教学内容,逐步完成真正意义的工艺美术教学。
其次,工艺美术专业培养方案的定位调整,需要综合地域文化特点、原材料特点等,以及现有的优势条件和专业历史积累,改革内容的制定要与学校现有资源紧密结合,最大限度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和现有资源。优化工艺美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形式,明确对位性的分类教学课程体系,强调在夯实工艺美术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造型能力训练的基础上,对课程的模块化建设和能力架构体系进行重点建设。具体应该将工艺美术专业课程划分为基础能力模块、材料技法模块和创意制作模块,每个模块都有其明确的方向和开展思路,模块内的课程设置紧贴对应能力培养要求。基础能力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造型基础能力和工艺美术相关理论知识,通过本阶段的课程教学,使学生形成基本的专业能力,为材料技法、创意制作环节提供了根基;材料技法课程模块强化学生的材料应用能力和形式表现的有机结合,强调“因材施艺”的教学宗旨。
再次,有了较为完备、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教学环节的推进方式同样十分重要。为了更好地开展对位性的分类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引进民间的工艺美术专家和学者进入课堂,为专业学生进行直观的、对位的、专业的知识传授,可以让学生掌握第一手的专业感受,带来“原滋原味”的地道专业印象;与此同时,根据课程设置的需要,在可以利用的地域资源条件里,积极拓展专业外延和技术支持,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可以走出去,到第一线去实践和感受专业的内涵,在校外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耳濡目染和切身感受,学生们将获得第一手的认知经验,为日后的专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自选与集中、引进与外放相结合的多元教学形式,教学改革制定的整体思路和课程体系才能更好地应用于教学之中。
总之,完善的课程体系和有效的教学形式,合理有效地利用地域优势服务于工艺美术专业教学,是解决当前工艺美术专业人才能力培养与专业内涵不对位问题的两大重点内容。我们的创新尝试只有紧密依托地域资源的优势存在,专业分类妥当,合理利用我校现有办学条件,高效、环保地开展和实施改革计划,将创新过程做扎实,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艺美术教学方式的创新。
学科竞赛是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提高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群众性科技活动。由教育主管部门、省级及以上社会团体或行业协会,以及学校结合学科和专业特点组织开展,一般分为国际级、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学科竞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扎实中文基础和外语基础,具有较高中外文化交流素质,能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外事、外贸等与语言文化传播交流相关工作的中文人才。根据专业特点,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把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相关的学科竞赛划分为三类:中文专业类竞赛、外语类竞赛和综合类竞赛。在专业类竞赛下又可细分为三类:专业基本素养类,即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基本素养紧密结合的比赛,如征文、演讲、辩论等;专业实践技能类,即与专业实践技能培养紧密结合的比赛,如教师模拟大赛、专业实践展评大赛等;专业才艺类,即与培养具有一定中华才艺基础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相关的比赛,如戏剧竞演等比赛。而综合类竞赛主要指学术类比赛和创新创业类比赛,如挑战杯系列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
二、学科竞赛对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创新实践能力一般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实践能力。学科竞赛作为大学生能力培养提升的重要平台,不但是理论知识转换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对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创新意识,锻炼和形成创新思维,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提升专业实践力,推动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起着重要作用。
(一)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
学科竞赛不同于课堂讲授,更多需要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钻研,创造性解决系列难题。当学生参加高水平学科竞赛,面对同台竞技的激烈比拼时,更能激发他们刻苦钻研的学习热情、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锻炼和养成学生创新思维。
系列学科竞赛,尤其是参与综合类创新创业类学术竞赛,学生在攻坚克难的过程中需要多维度地提炼所学,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将知识能力转换为具体的实践成果。在历经多次高水平竞赛沉淀积累后,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会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显著提高。
(三)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
高水平学科竞赛的参赛作品一般多是以学生团队形式共同完成的。在整个比赛的过程中,需要团队成员通力配合,为同一目标努力。这就需要他们具有较好的团队意识,相互理解、相互配合和相互包容,合理分工,产生最优的团队效益,通力合作,取得最佳成绩。整个备赛过程,是团队成员一起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是对学生团队意识一次很好的培养。
(四)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实践演练。
学科竞赛的比赛内容一般高于课堂要求,具有实践性强的特征,需要学生将所学专业基础知识运用于解决具体的实际专业问题。鼓励学生参与竞赛,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专业知识的实践运用和实战演练,把专业知识真正转化为实际运用能力,以竞赛促教学,以竞赛提能力。
(五)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学科竞赛所营造的竞争氛围,特别是到省市级以上竞赛与各高校优秀学生的交流比拼,参赛学生通过冲刺备赛,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不断磨砺自身意志品质,不断超越自己,有利于优秀学生脱颖而出,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三、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主要方法与路径
(一)当前竞赛组织存在问题。
当前高校对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越来越重视,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取得明显实效。但在组织学科竞赛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学生参与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参与面不够广泛;第二,学生在竞赛参与过程中,参赛指导还需进一步加强,团队协作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第三,竞赛培育载体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第四,竞赛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第五,竞赛师资建设需更进一步推动。
(二)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路径探索。
根据学科竞赛组织存在的问题,结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自身的特点,六年来我们主要着力从以下四方面进行了教育教学改革与探索。
1.完善竞赛相关机制建设,构建系列激励保障机制。
第一,建立“文化引领”与“制度引领”激励机制。“文化引领”,广泛利用新媒体平台、校友交流分享会、家校互动等举措,激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不断扩大学生参与比例,深植竞赛文化。“制度引领”,完善相关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活动的规章制度;专门设立“学术创新奖”称号,对参与竞赛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个人和团队予以表彰;对指导学科竞赛取得突出成绩的老师予以表彰。第二,建立科研中心理论保障机制。专门成立相应的院系竞赛科创中心,以院系学科竞赛师资建设、学科竞赛理论研究、学生实训平台建设和学生生涯导航为工作核心,保障竞赛组织的有力推进。
2.着力专?I竞赛体系建设,构建与专业特点紧密结合的学科竞赛体系。
结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多层级多类别的学科竞赛体系。以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竞赛为顶层设计,构建多层级竞赛体系;以专业特点为依据,组织不同类别的竞赛,尤其注重精心组织系列专业竞赛和创新创业竞赛。目前院系层面已形成专业实践展评大赛、对外汉语教师模拟选拔赛、汉语菁英中文综合技能大赛、成语英雄、诗词大会、辩论赛、创新创业论坛、创新计划大赛等十余项常态开展的品牌竞赛。
3.着力竞赛培育载体建设,构建三类实训实践平台。
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理念为指导,构建以专业实训实验室、专业实习基地和专业学生社团为基础平台的学科竞赛培育体系,促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凝练升级。目前,专业实训室2个,中介语语料库分析实验室和基于多语种优势的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实训实践实验室,在建实验室5个;实习基地方23个,其中国内实习实践基地13个,海外实习实践基地10个;专业学生社团6个,有戏剧社、文学社、汉服社、方言社、京昆社、汉语国际教育协会等社团。三类实践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习实训机会。
4.加强学科竞赛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为参赛提供师资保障。
在师资上,着力加强院系学科竞赛导师团建设,将学科竞赛师资建设纳入院系师资发展规划。以专兼结合的形式,选聘在学科竞赛方面有突出成绩的老师担任导师,选派优秀老师参加竞赛指导相关培训。一对一为参赛学生配备指导教师,保障教师竞赛指导工作量认定。
四、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主要经验探索
(一)将CDIO理念融入创新??践能力培养。
CDIO教育理念是近年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强调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研究。这种“做中学”理念下的教育模式,是一种将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其能力目标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强调创新型实践人才的素质要求存在相当高的契合性。基于CDIO教育核心理念,我们在培养学生时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强调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提升创新实践能力。
(二)着力实现对学生个性化指导。
实施本科“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坚持一对一精细化开展工作,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成才。根据学生特点,一对一为参赛学生配备指导教师,精心辅导学生;学生竞赛中心生涯咨询室一对一接待来访学生。坚持一对一指导学生,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一次有益尝试。
(三)实践教学内外结合模式。
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确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实践教学比重,融入创新思维训练;在实践教学平台的打造中,注重加强海外实习基地建设;在课外活动开展中,注重依托学校外语特色,开展“中外文化交流月”、“游走的世界交流会”等活动,实现“课内课外结合、国内国外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外结合模式。
五、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主要成效
六年来,实践证明我们构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科竞赛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首先,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成绩突出,尤其是高水平专业竞赛获奖和创新创业类成果丰硕,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显著提高。其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积极投身海外汉语教师志愿者,专业就业对口率提升。最后,得益于竞赛体系培养良好创新思维和突出创新能力,学生就业能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毕业生就业选择多元化特征明显,自主创业成果丰硕。
社会发展离不开创新,只有在不断改革中进行创新,才能使社会充满活力,否则,就会变得非常僵化。小学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如果一味地采用传统 “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让学生学得更有滋有味,反而会出现禁锢学生思想的情况。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创新意识 培养
如今,在教育界创新意识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意识培养也显得至关重要,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进行探究。
1.学习基础是创新前提
基础是学习的根本,对于教学中的创新也如此,必须拥有扎实的基础。学生的创新精神无论有多高,没有扎实的基础一切都是空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也是这样,小学语文本是一门基础学科,必须让学生掌握好这门学科的基础,才能引导学生进行不断创新。具体的方法必须一点一滴地开始做,也就是对课本上的每个字、每句话进行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生进行基础培养的同时也要灌输创新思维,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进而拥有更强的创新意识。
2.树立创新意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想要有所创新,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只有教师拥有了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引导,在无形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想通过本学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先对自己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提升自己的素质水平、工作能力、奉献精神等。同时,老师还应该不断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对教学方法进行探索,改进不足。所以,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培养的前提是老师必须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在日常教学过程渗入创新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的想象空间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给学生时间去想象、思考,通过想象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拥有更多独特的想法,教师再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引导,让学生将这些想法结合起来,通过适合的手段对其进行连接,掌握其中的关系。一定要鼓励学生对事物进行大胆猜想,只有大胆猜想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所以,大胆想象是创新的起点。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更是如此,作为学生的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大胆猜想,通过对知识的不断想象,结合所学知识,尝试各种方法来寻求最佳学习方法。通过大胆的想象可以将零散的知识进行总结,让学生拥有更强的学习能力。
4.对学生展开序列训练
就小学的语文阅读课来说吧,学会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将具体的方法进行整合消化,成为学生学习的方法策略。这一工作需要很长时间来慢慢推进,并且要求小学语文教师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出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所以,我们必须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方位摸底,总结学生学习方法,并在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进行点拨,让学生在老师有序列的指导下不断创新。
5.情景设置
好的教学情景能够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学生只有不断主动思考才能培养创新意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情景的设立。与此同时,老师还应该让学生进行更多情感体验,只有情感丰富的学生,才能拥有更加活跃的思维,进而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所以,在课堂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想象来解释文章或者诗词的含义,只有大胆想象,身临其境才能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作者、理解文章。这样的教学方式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6.确定学生为教学主体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思维,发展新型教学思维,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更是如此。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确立学生是课堂主体,教师在课堂上首先是参与者,其次才是组织者和促进者。在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大胆说话、大胆提问、大胆讨论,使课堂成为知识交流平台,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体,才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极大地提升了教学质量。
7.培养兴趣至关重要
所有人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过程中,兴趣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状况。对小学语文学科也是一样,学生只有拥有良好的学习兴趣,才能创建更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进行学习,极大地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生只有对语文课拥有浓厚的兴趣,才能更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学习的行列中去,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扩展,使学生拥有更强的创新意识。
8.总 结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培养至关重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时,应该采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将课本中的精华汲取出来,让学生分组讨论,消化知识,把创新教学贯穿到整个课堂中,进而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田大.对小学语文创新意识培养的再认识【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J】,2010(07)